1、白杨礼赞导学案

合集下载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并掌握坦荡如砥、婆娑、鄙视、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等词语。

2、学习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并反复朗读;2、根据“不平凡”这一抒情线索,理清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2、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1、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学习难点:1、学习并运用象征手法;2、体会作者借助白杨树来抒发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iànɡ) 大毯.子(tǎn)主宰.(zǎi) 倦怠.(dài) 楠.木(nán) 旁逸.斜出(yì)2.生词注解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0篇)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0篇)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0篇)白杨礼赞教案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杨礼赞教案1一、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

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三、品读全文四、合作探究(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五、阅读迁移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

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反思《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引导。

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一、自主学习。

1、《白杨礼赞》选自。

作者,原名,字,浙江桐乡人,家、家,茅盾是他的。

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参.天()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纵.横决荡()楠.木()3、解释下列词语。

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纵横决荡:秀颀: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2、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

3、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1、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意。

2、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

“不平凡”就是伟大。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1、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1.本文作者茅盾(1896-1981年),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乌镇是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对形成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路》等。

茅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他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提供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

2.文章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象征手法《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白杨礼赞》导学设计

1《白杨礼赞》导学设计

1《白杨礼赞》导学设计学习目标:◇基础目标: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并能运用。

◇情感目标:《白杨礼赞》是伟大的文学艺术家茅盾于散文创作中亮起的一盏不熄的明灯。

我们学习本文要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了解白杨树独特的内在气质。

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技法目标:作为文学史坛上的典范之作,本文的写作技法也是我们要汲取的营养。

所以,还要特别留意文中诸多的修辞和丰富的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温馨提示:这是你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对你的自觉性的考验。

)1. 字音字形。

⑴字音关——下面各组字的注音中,每一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A.坦荡如砥(dǐ)晕(yūn)圈潜(qián)滋暗长虬(qiú)枝()B.旁逸(yì)斜出倦怠(dài) 秀颀(qín)无边无垠(yín) ()C.婆娑(suō)恹恹(yān)锤(chuí)炼不屈不挠(ráo) ()D.磨折(shé)挺拔(bá)楠(nán)木鄙(bǐ) ()⑵字形关——下面是高哲同学利用本课所学的生词写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的错别字。

看旁移斜出的枝条,看耸入云霄的高枝,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倦殆。

无论我们怎样锤练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描写出它的神奇的美。

改正:2. 词义关。

用词凝练准确且变化多姿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请根据提示,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写高原之大,作者用()(2)写高原之平,作者用()(3)写高原之色,作者用()(4)写枝条斜出,作者用()A .黄绿错综 B.坦荡如砥 C.旁逸斜出 D.无边无垠3.整体感悟。

(温馨提示:对文章整体性的考查一般包括文章的主题思想、线索、结构、写作特点。

)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你能说一说它的作用吗?⑵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借物咏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⑶文章主要在描写白杨树,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笔墨来写高原景色?4.精段透析。

白杨礼赞语文教案优秀8篇

白杨礼赞语文教案优秀8篇

白杨礼赞语文教案优秀8篇《白杨礼赞》教案篇一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录音机、投影仪。

一课时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的白杨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

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

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

由此导入第7段。

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反问句改成陈述句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4、讲解什么是象征幻灯片:象征是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幻灯片:绿色长城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幻灯片:《白桦林》歌词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白杨礼赞茅盾象征树人北方农民哨兵上进的精神《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

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

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

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篇:《白杨礼赞》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教师版)【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

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

在此期间,作者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倔强(jiàng)潜滋暗长(qián)倦怠(dài)纵横决荡(héng)(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秀颀:美而高。

颀,高。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1、《白杨礼赞》导学案

1、《白杨礼赞》导学案

1、《白杨礼赞》导学案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

(2)理解和掌握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象征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欣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第5-7段。

【教学难点】:写黄土高原与白杨树的联系,以及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

一、自主学习我能行: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恹恹()旁逸()晕圈()倔强()婆娑()虬枝()楠木()秀颀()参天()主宰()刹那( ) 毡子()外壳()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 3、解释词语妙手偶得:锤炼:潜滋暗长:秀颀: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崇敬,题意为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这种普通的白杨树为什么会被人赞美?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句式:白杨树被人赞美,是因为它。

例:白杨树被人赞美,是因为它力争上游。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我能行1、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不平凡?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2、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为什么不平凡?作者分别从外部形态的哪些方面怎样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3、白杨树有怎样的内在气质?用了怎样的手法?4、从全文看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者是怎样具体的揭示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即礼赞的原因?四、精读课文,体会划线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8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8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8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白杨礼赞》教案设计2[教学目的]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板书:白杨。

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

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

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

(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

”那么是什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情感脉落,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体会和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落,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茅盾 (198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1921年曾与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短篇小说《》《》《》(总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现状。

回到重庆后,他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开垦.()主宰.()倦怠.()坦荡如砥.()丫.枝()倔强.()婆娑..()潜.滋暗长()虬.枝()伟岸.()傲.然()恹.恹欲睡()宛.然()秀颀.()鄙.视()旁逸.斜出()晕.圈()楠.木()锤炼.()不折不挠.()理解词义:锤炼:婆娑:秀颀: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礼赞脉落1.解读文题朗读课题,揣摩文题的含义。

2.理清脉落(1)速读课文,请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白杨礼赞》教案4篇

《白杨礼赞》教案4篇

《白杨礼赞》教案4篇《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二、明确目标(生齐读)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要赞美白杨,而且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2篇)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2篇)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礼赞教案篇1指导思想: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①第一次读课文。

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

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

解决以下问题: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

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案篇2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白杨礼赞》导学案 (推荐)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白杨礼赞》导学案 (推荐)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14 白杨礼赞学案【学习目标】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二遍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边无垠.( ) 虬.枝(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婆娑..〔〕秀qí〔〕毡.〔〕子主宰.〔〕参.天〔〕倦dài〔〕旁yì〔〕斜出纵横jué〔〕荡bǐ〔〕视3、文章的作者是 ,原名 ,字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 > ,短篇小说< >、< >等 .4、文章对白杨树一唱三叹 ,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在文章中找出那些直接赞叹白杨树的句子 .〔划在书上〕想一想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并注意它们表达上的变化 .☆★预习完成情况评价:___日期:___【课堂导学】1.开头第|一段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 结合感情线索 ,文章可分成五段 .请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3.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 ?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局部 ,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 ,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4.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 ?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 ,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课堂延伸】一、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你认为 "极普通〞和 "不平凡〞矛盾吗 ?说说理由 .二、完成书后 "探究练习〞第二题 .实在:至|少:尤其:三、阅读课文选段 ,答复以下问题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扑入你的视野的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②黄的是土 ,未开垦的荒地 ,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 ,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是麦田 .③和风吹送 ,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 , -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 "麦浪〞 ,假设不是妙手偶得 ,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④黄与绿主宰着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这时如果不是宛假设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 ,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 ,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 "雄壮〞 ,也许是 "伟大〞 ,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 ,你对当前的 "雄壮〞或 "伟大〞闭了眼 ,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 - "单调〞 .⑥可不是 ?单调 ,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 ,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 .在文中用 "‖〞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 ,这两点是: " 〞、" 〞和 " 〞、" 〞〔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 ,哪一点是主要的 ?哪一点是次要的 ?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 答: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作业完成情况评价:___日期:__【资料链接】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 .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 ,但一时不易讲清楚 ,或者由于某种原因 ,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 ,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采用象征的手法时 ,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 ,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 <白杨礼赞>一文中 ,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 ,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 ,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 ,正是对他们的礼赞 ,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答案【课堂导学】1. 开头这一段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 ,点明文章题旨 ,指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不平但凡文章的感情线索 .2、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 ,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 -4自然段〕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 ,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 ,以白杨树与楠木比照 ,表达鲜明的爱憎 ,再次赞美白杨树 .3、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 ,作者用 "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 ,采用的是拟人手法 ,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 ,突出它的直;枝 ,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 ,写它的向上;皮 ,那么主要写它 "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 ,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 ,涵义十分深刻 .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 ,作者用 "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 ,并用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 ,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4、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 ,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 ,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 ,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 ,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堂延伸】一、二题 ,见 "书后练习题〞三、1、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 .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5、 "雄壮〞、 "伟大〞是主要的 ,动词是 "涌起来〞; "倦怠〞、 "单调〞是次要的 ,动词是 "潜滋暗长〞 . 6、本段写黄土高原 ,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长在 "雄壮〞 "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 ,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 "倦怠〞 "单调〞的情绪 ,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 .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较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1)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1)
(二)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笔名来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上海写完《幻灭》准备发表,但由被通缉不能用真名,便取笔名“矛盾”,叶圣陶改为“茅盾”。
明确:
点明了写作对象,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赏析句子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人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明确:
比喻句(暗喻),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点明白杨树的生存环境。
3.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①找到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
②点明象征意义。
③点明象征的作用:寓意深刻,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给人以简练、形象的感觉,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答题模式:文章借……(事物),象征了……起到了……的作用。
(三)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革命圣地延安讲学。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团结抗战的情形,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于是他饱含激情地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来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
二、合作探究(合学)
1、本文以《白杨礼赞》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8、第7、8段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抗日军民、民族精神。
作用: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抗日军民、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讴歌了广大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1、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1、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1、《白杨礼赞》导学设计主备人:姚红兵班级:姓名:第1课时【导学目标】1、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3、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导学重点】理解象征的写法。

【导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一、导入新课(1分钟)1、播放《小白杨》歌曲,由此导入新课。

2、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1937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

作家茅盾曾在革命圣地延安生活了半年左右,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回重庆后不久,饱含激情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借白杨作象征,纵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课题与目标在课前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点一名同学阅读“知识链接”,同学们画出重点,重点知识点要读和背。

3分钟)【知识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白 杨 礼 赞导学案

白 杨 礼 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常识填空:
2.交流背景: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虬.()枝婆娑.()
秀颀.()主zǎi( ) 鄙.视()无边无垠.( )
潜zī( )暗长旁yì( )斜出
4.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5.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至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自然段)
第五部分:(第自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导学案(茅盾)
双旺初中——周海鹏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导入:
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

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三、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毡.子()开垦.()外壳.()主宰.()坦荡如砥.( ) 潜.滋暗长( ) 无边无垠.()诸.如()倦怠.()婆娑.()恹.恹欲睡()丫.枝()晕.圈()虬.枝()参.天( )初融.( ) 秀颀.()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2)黄绿错综:
(3)妙手偶得:(4)无边无垠:
(5)倔强:(6)纵横决荡:
(7)捕木:(8)秀颀: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至段):
第三部分:(第至段):
第四部分:(第至段):
第五部分:(第段):
中心:
2、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3、在第三部分中找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

思考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

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干:
枝:叶;
色彩:风格: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

含义: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五、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2、阅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3)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六、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3)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相关积累
1、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
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答案:
三、1.注音
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íu)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
2.解释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

颀,高。

四、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2、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3、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含义: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4、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中心: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五、1、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2、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2)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六、(1)“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