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2.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并能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时间;3.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并能够用音叉进行实际操作;4.能够识别身边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2.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1.能够识别身边常见的声音现象;2.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并能用音叉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音叉、铝制板、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听到声音的效果,引起学生对声的认识和思考。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物体产生的,振动物体使空气产生机械波,机械波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振动物体产生的机械波在我们耳朵中产生的感觉。

2.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主要有空气传声、固体传声和水传声。

空气传声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固体传声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水传声是声音在水中传播。

三、实验验证(20分钟)1.实验一: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时间。

利用音叉和试管,通过控制音叉的摆动次数和试管中的水位变化,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2.实验二:测量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时间。

利用音叉和水杯,通过控制音叉的摆动次数和水杯中的水位变化,计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3.实验三:测量声音在铝制板上的传播速度和时间。

利用音叉和铝制板,通过控制音叉的摆动次数和铝制板的长度变化,计算声音在铝制板上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四、概念讲解(15分钟)1.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频率指的是声音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越尖细;频率越低,声音越低沉。

2.用音叉进行实际操作:给学生展示音叉并教会如何正确使用。

通过不同的方式敲击音叉,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音调。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a.声音是由光产生的。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讨论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泡沫、尺子等。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声音现象,如教室里的噪声、音乐声等。

2. 知识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展示扬声器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振动来源。

(2)介绍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3)讨论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振动幅度下的声音响度,并记录数据。

(2)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计算。

(2)分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区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减少噪声污染等。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 声速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_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_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2.掌握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理解声的传播方式有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的基本过程。

2.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系数有关。

2.理解声是一种机械波。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

2.录音机、麦克风、音响等设备。

3.适当数量的实验器材:钟摆、扳手、线束等。

4.教学展示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引人入胜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的兴趣。

然后,引入声现象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回顾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引发学生对声现象的思考。

5.2 声的产生和传播5.2.1 声的产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手拍桌子发出声音,并观察手的运动。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解释声的产生过程。

5.2.2 声的传播1.实验1:用一根长的绳子或橡皮筋,两人同时拉紧并用力振动。

观察振动是否传播到另一端,并让学生总结传播的特点。

2.实验2:在一空房间内,播放一段录音或音乐,并用手捂住耳朵,观察声音是否还能听到。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3.实验3:在同一房间内,打开录音机并发出声音,然后将录音机放入一个封闭的塑料袋中,再次发出声音。

观察声音是否有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别。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介质传播。

5.3 声的传播速度5.3.1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在空气中传播快慢的原因,并引入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较。

1.实验:利用教学准备中的实验器材,进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5.3.2 介质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介质中声传播速度的差别,并进行讨论。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课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锣鼓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4.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解释声音如何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 举例说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减少卧室内的噪音污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实验演示和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巴中市中学物理专委会三届一次年会暨课堂教学展评参赛教案《认识声现象》教材: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参赛选手:夏小琴参赛单位:四川省平昌中学2017年09月课题:认识声现象学校:四川省平昌中学姓名:夏小琴《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分钟)有这样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眼看、耳听是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眼看是指物体要发出声音,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构成世界的美妙乐章。

你听:琴声清脆、流水潺潺、歌声悦耳、鸡鸣、马蹄、蝉唱,(边说边点击图片和播放相应声音)大自然造就声音,把我们带到美妙的音乐世界,让我们感受到声音世界的美妙和谐,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人耳的?想知道吗?走进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的学习,这些疑惑将得到解答。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36页,带着这两个问题自主学习教材36—40页的内容,并把相应答案勾画出来,开始。

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问题2:声音是怎样传播到人耳的?倾听,赞叹,思分钟)一:声音的产生(1)活动——“造”声达人秀我看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相信有不少收获吧。

来告诉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里有个活动:“造”声达人秀。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这些器材,使它们发出声音。

注意观察:1、谁在发声;2、发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要求:4人一组,分别充当指挥员、操作员、记录员、结论员。

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待会儿我们请小组展示。

开始。

(2)得出结论基于体验实验,教师以这样三个问题:1、如何使它发声?2、谁在发声?3、发声时有什么特点?采访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发声体都在振动的结论,从而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3)演示实验由教师利用发声的音叉可弹起乒乓球、发声的鼓可使碎纸屑跳动两个小实验再次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教师再次利用音叉让学生用手切实感受它的振动以及发声后被人为强行停止振动后,感觉声音消失总结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且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第三章 声 3-1:认识声现象教学案

第三章 声    3-1:认识声现象教学案

第三章 声 3-1:认识声现象教学过程:自主学习(预习教材P36-40)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 ,物体的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 , 、 都是介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靠 传播, 不能传声。

(记住)3、声的传播需要 ,声每秒传播的 称为声速。

声速与介质的 和 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4、 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

频率高于 的是超声,频率低于 是次声。

课堂合作学习一、声源.阅读教材P36: 议一议1.人发声:声带在 。

2.刻度尺发声:尺在 。

3.吉他发声:弦在 。

4.音箱里在放歌:音箱在 。

概括与小结:(1)声音由物体的 而发生, 停止,声音立即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发声体都在 。

二、声的传播1.阅读教材P37:声音是以 形式向外传播。

2.议一议(1)同学们交流时,甲同学说话,乙同学能听见,说明 可以传声。

(2)潜入水中后,依然能听见岸上人说话的声音,说明 可以传声。

(3)甲同学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紧贴桌子,乙同学轻敲桌子,甲同学有何感受?说明 可以传声。

(4)教材P38图(C )中,宇航员为什么只能靠无线电波互相联系?说明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概括与小结:(1)声波可以在 、 和 中传播。

不能传声。

(2)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 ,所以说,声波必须依靠 传播。

三、声传播的速度1、声速:声传播的 与所用的 的比。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 和 有关。

2、常温(15℃)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

(熟记)3、一般情况下,声速在 中最大,在 中最小。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科目:物理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 备课人: 章节:3-1:认识声现象班级:姓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与态度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重点难点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声波1、人的声带,可以发出声音;声波传入人耳中,触动鼓膜产生听觉听到声音。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2.学生对于音调、响度、音色这三个声音特性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加深他们的认识。
3.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4.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不足,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关注这一部分学生,通过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的雷声、流水声等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声音的美妙。随后提问:“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兴趣。
2.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让学生思考声音与振动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设计一份综合性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实验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关于声音环保的调研活动,了解噪声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7.布置一道开放性思考题:如何利用声音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请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难点:针对声波传播原理、回声定位等难点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突破难点。
7.情感教育,培养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如噪声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8.课后作业与评价: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理解: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声波的传播过程、声音特性及回声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3.1 认识声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3.1  认识声现象

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从声音产生的原因入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到声音的接收范围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为随后学习声音不同的特性做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

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并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声现象,了解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不能传声;掌握声速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3.了解人耳的听声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续表(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5)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探究活动2:空气传声。

(1)将两个音叉相互靠近放置。

(2)将乒乓球(或通草球)靠近一个音叉。

(3)敲击另一个音叉。

(4)观察到乒乓球(或通草球)跳动了起来。

教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或通草球)会跳动?我们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那液体和固体能传播声音吗?提问思考:声音如何传递能量?教师演示实验: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可使放在附近的烛焰抖动。

弱再变强。

播声音声。

讨论、交流并回答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声音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上动起来(来。

问题传播声音。

的确随着音乐声抖动。

续表教学反思。

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四.活动策略
启发、讲解、讨论
五.板书设计
一、声源
1.产生:物体振动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二、声的传播
1.声波:空气中形成的疏密相间的波动。
2.介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够传播声波的物质。
3.声速
三、人耳的听声能力
1.频率:1s内振动的次数
2.单位:赫兹(Hz)
3.人耳听觉
4.次声、超声
六.活动反思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4.声速
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就可。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_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_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虽然在知识上难度并不高,但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都有积极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不太熟悉,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主要由教师完成,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以及简单的实验现象学会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三、设计思想主要设计思想是以问题驱动课堂,以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以问题的解决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声具有能量。

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的传播实验,培养学生初步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正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六、教学准备PPT课件、音箱、乒乓球、锣、玻璃杯、土电话、水。

学习卡、水槽、门铃(学生用)。

七、教学活动:八、板书设计:§3.1认识声现象声源声的传播声的介质固体最快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液体次之→人听到声音↓气体最慢声音传到人耳真空不能传声教学反思:《认识声现象》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第一节,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2.作业难度要适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
3.作业要具有实践性,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4.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作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批改作业时,我会认真审阅每个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鼓励他们发挥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我会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5.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通过介绍回声定位、超声波等技术,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在科技领域的重要作用。
6.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声音的传播规律;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巩固。
(一)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频,内容是不同场景下的声音,如鸟鸣、车辆行驶、人群喧哗等。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产生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他们对声现象的好奇心。
紧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我会通过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3.设计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环节,让学生在探讨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4.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这三个特征判断声音的来源。
(二)讲授新知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帮助他们建立声音现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速的影响因素。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敲击音叉产生声音的过程,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通过耳机听到不同距离处的声音,探讨声音接收的原理。

5. 声速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2. 拓展延伸: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声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2.实践探究,突破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用鼓面振动产生声音、比较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3.互动讨论,解决难点:针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关系、声音特性对生活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4.联系生活,应用拓展: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讯等,并引导学生关注噪声污染问题,探讨防治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
3.教师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提醒学生关注噪声污染问题,自觉保护听力。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结束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声音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留意身边的声音现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声音,记录其产生的原因、传播过程和特性。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声音现象,将观察结果和解释整理成一篇短文,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课堂反馈:请同学们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表现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将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差异。
3.理解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并能运用这些特性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4.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建筑、交通等领域。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要充实、具体。
5.请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噪声污染,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提出至少三条建议。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提出一个与声音相关的疑问或问题,并尝试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解决。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阐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2.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声音的波动传播,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声波的特性。
3.介绍音调、音色和响度,结合实例和实验,让学生区分这些声音特性。
4.讲解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回声、声音遮挡等,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判断题:判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等基本概念。
2.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音调、音色和响度的区分,以及声音传播速度的知识。
3.填空题:补充完整有关声音传播、反射、折射和衍射等方面的句子。
4.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定位、声音遮挡等。
4.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5.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声音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设计这一节幼儿园课程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方法,以孩子们喜爱的故事和游戏为载体,引导他们认识声现象,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培养孩子们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振动器、气球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用手掌振动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孩子们将振动器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如教室),观察振动器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到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认真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孩子们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行声音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的乐器、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有趣的声现象生活实例,如“音乐喷泉”,让学生感受到声现象的神奇魅力。
2.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有趣的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声现象”,并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以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为主题,旨在通过生活实例和科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对声现象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测量和画图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声现象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如“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如何解释回声现象?”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探究声速的规律、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成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节关于声现象的物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能够运用声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声波的图示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声源、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现象的兴趣。

2. 实验探究:(1)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源的振动,如敲击音叉、拨动琴弦等;(2)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发声时的振动,并用麦克风捕捉声音;(3)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演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具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与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有关。

4. 课后实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交通工具的噪音、音乐演奏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声波的图示表示;3. 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了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研究声波在医学、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1. 声音的产生: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音叉、琴弦等声源的振动,从而让他们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解释说,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在周围的介质中产生压力波,这些压力波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教案二】3.1认识声现象 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教案二】3.1认识声现象 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3.1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

3.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的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难点:声波【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方案1:情景导入: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舞蹈演员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正在翩翩起舞,当音乐正到高潮时,突然关掉音响,这时只有图像却没有声音,同学们立刻惊讶起来,感觉很不对劲,这时老师说:“同学们是不是感觉没有声音很不舒服呀!可见声音对我们有多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声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

”方案2:材料导入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就能及早地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是为什么呢?[推进新课]一、声源实验探究:发声体在振动。

该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体会声音产生的条件,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尽量让学生多选择些器材,如刻度尺、圆珠笔、桌面、音叉、喇叭、钢锯条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声音,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创新,做一些开放性的发声小实验:做做:用多种方法发出声音。

想想:发声时的共同特点。

由此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

通过活动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并引出声源的概念: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然后,播放一段视频:当鼓被敲响时,鼓面上的碎纸片会跳动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碎纸片的跳动可以反映起鼓面的振动,让学生认识一个重要的物理方法——“放大法”。

二、声的传播1.声波先通过水滴入平静的水面时产生的水波,使学生对“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敲击音叉时空气振动”的动画课件,引出声波的概念。

第 1 页共3 页为巩固声波的概念,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到”声波,可以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明珠,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培养。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认识声现象》。

一、设计意图在这次活动中,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从而对声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的理解。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来理解声音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气球、细线、泡沫球、硬纸板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一把剪刀,一张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引导他们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探索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用手拍打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3. 探索声音的传播:将泡沫球放在扬声器上,让孩子们观察泡沫球的振动,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实验:让孩子们用剪刀剪纸,观察纸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的理解。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来理解声音的传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认真反思这次活动的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同时,我也会根据孩子们的反应,适时进行拓展延伸,比如,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

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科学的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堂《认识声现象》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孩子们的理解和掌握声现象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3. 1认识声现象
学前准备观察发声体的特点分辨不同
乐器的声音
第1课时新课
意见
建议
学习U标1.基础性U标:
初步认识声是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需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选择性U标: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S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要途径之一。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学习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一.活动主线(即整堂课的活动设讣思路) 二、活动悄境(即这堂课的教学悄境)
课中学习活动
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进行
(1)
(2)
(3)
(4)
声的产生
声的传播声速
人如何发出和听到声音
—教科书给出的图,让学生知道声是传递信息的一种
常见形式。

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是怎么发声
的?你怎么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
用?让学生自由发挥,其U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
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意见建议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 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 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山物体的掘动 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 和音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鼓面 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 鼓不发
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 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 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义,让学生观察音义 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悄况,判断音义是否在振动。

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 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 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 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 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进行如下描述:“…… 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 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 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 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

鼓面振动使周M 空气掘动,并且这个振动山近及远 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 的传播。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 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因 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 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

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 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学生可能 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 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悄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 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 让
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
三-活动流程
(即教学过程,
应着重体现学生
活动,以学生自
主为主。

并对应
“一核四环”有 相对应的板块)
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
播不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
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
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
进入罩内时,声乂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
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
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
然后再得出结论。

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虽然听
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
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
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
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
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4-声速
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
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
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
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估测
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测出从看见发令
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

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
声速的方案。

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
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
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
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
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
的声速为340in/so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
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
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频率的概念。

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
下限(20HZ-20 OOO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
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
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启发、讲解、讨论一、
声源
1•产生:物体振动
四.活动策略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五.板书设讣
二、声的传播
1•声波:空气中形成的疏密相间的波动。

2.介质: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

3.声速
三、人耳的听声能力
1•频率:Is内振动的次数
2•单位:赫兹(Hz)
3.人耳听觉
4•次声、超声
六.活动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