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概论(综合整理版)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概论

土地管理概论

土地概论1.土地的资源特性主要表现:1)客观性2)生产性3)面积有限性4)位置固定性5)地域分异性6)可继续利用性7)多功能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主要表现:1)土地资产的可垄断性2)土地价格构成的二元性3)土地资产的增值性。

3.土地综合分类体系:1)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个一级类,47个二级类)2)按土地利用区域分类(农村土地,城镇土地(10个一级类,24二级类)3)按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4)按土地利用综合分类(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若干三级)4.土地的功能主要表现:1)承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5)资产功能5.土地生产力可以区分为自然生产力和人工生产力6.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有多种因素决定的,主要包括:1)土地的面积(数量)2)土地的质量3)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水平4)人们的生活水平5)时间的尺度7.我国土地资源状况:人均耕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26%。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地区差异大,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比重、程度和效益在东、中、西部之间的地域差异明显。

我国土地的总体特征:1)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山地、丘陵多,平地少3)资源土地匹配失衡4)耕地后备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1)耕地开垦过度,减少过速2)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土地浪费严重3)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严重8.土地权属关系是各类土地关系的基础9.土地管理的程序性功能一般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功能10.土地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11.土地管理机构职责权限的划分模式:集权式、分权式及统分结合式12.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土地评价、地籍档案管理等13.土地权属调查是土地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1)权属调查2)地籍测绘14.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实行“三检一验制”15.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16.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一次17.土地评价可以分三大类:自然适宜性评价、生产权力评价和经济评价18.土地生产潜力一般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位三级19.土地价格影响因素(1)一般因素:行政、人口、社会、心理、国际、经济(2)区域因素: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不同影响因素;地区土地供求情况(3)个别因素:物理因素和环境因素20.基准地价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2)平均性3)现势性4)全域覆盖21.宗地地价评估方法1)市场比较法2)收益还原法3)剩余法4)成本逼近法5)路线价法6)基准地价修正发22.我国的地价体系包括以下几种价格:1)基准地价2)标定地价3)交易底价4)成交地5)其他地价23.土地使用权市场流转一般分为两级:一级使用权流转指土地所有者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租凭、作价出资(入股)、联营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从土地所有权分离出来、提供给土地使用者;二级流转是指从一级市场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通过转让、出租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在转移给其他土地使用者。

土地整理概论教案

土地整理概论教案

土地整理概论教案教案标题:土地整理概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土地整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4. 培养学生对土地整理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土地整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土地整理的意义和作用;3. 土地整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 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5. 土地整理案例分析。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土地整理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2. 提出一个与土地整理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土地整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解释土地整理的意义和作用,包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发展等;3. 阐述土地整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综合利用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几个不同类型的土地整理案例,如农田整理、城市土地整理等;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每个案例的可行性;3.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

四、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了解该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情况;3. 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解决方案。

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如土地整理的实践案例分享。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白板;2. 土地整理案例资料;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评价表格。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的讨论和汇报表现;2. 学生对案例的可行性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准确性和合理性;3.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土地整理案例研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2. 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土地整理项目,加深他们对土地整理实践的认识;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区或学校的土地整理项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土地整理学总结

土地整理学总结

土地整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土地整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重新规划和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的特点:1具有宏观和微观双重性2具有技术创新性3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性4具有发展的动态性5具有过程的统一性6效益的统一性7外延的广义性。

土地整理对象:1。

建立土地制度;2.调整土地关系;3.降低土地占用率;4.提高土地利用率;5.提高土地产出率。

土地整理内容:按对象分农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按目的分资源性整理和资产性整理。

土地整理分类:1农业用地整理(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产养殖水面整理)2建设用地整理(农村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整理)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用工程或其他措施,改造为可利用土地的过程。

土地整理的作用:1。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5.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6.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管理项目的程序:1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编制阶段2项目申报、立项审查、立项批复阶段3项目规划设计与计算、投资计划和预算建议的编报、审查阶段4年度项目投资计划和预算草案编制阶段5项目实施、监督检查阶段。

第二章理论与技术地学内容:地球、地壳组成物质、地质作用、第四纪地质、自然环境、地球资源与环境。

地球科学:地位和指导作用:1.指出土地整理是中国乃至国际的总趋势。

2.为土地整理分区提供依据,确定区域开发整理方向。

3.为重点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基础依据。

应用:1.确定土地利用项目2.指导土地整理措施的实施3.指导土地整理模式的设计生态学:无机环境(岩石大气水)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社会及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

组成因子有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地位与指导作用:1生态学揭示了土地整理必须遵循普遍规律2增加系统负熵是土地整必须遵循的原则3土地整理不可殃及其他生灵4要把追求环境美学效益放在突出位置。

土地整理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

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辟区域性综合整治在以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代表工程有: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浙江省“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用地整治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臵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活动。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对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工矿等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宜农未利用地开辟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区域性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其目标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

第一阶段(1998 年以前):以“土地整理”概念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22 年):以“土地开辟整理”概念为标志。

国土资源部构建起土地开辟整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政策制度体系:国家投资土地开辟整理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等几十个文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等三个土地开辟整理标准第三阶段(2022 年— ):以“土地综合整治”概念为主要标志,从此处于多个概念并存的局面。

土地整理概论

土地整理概论

名词解释1.土地整理: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目标的一种行为。

2.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用工程或其他措施,改造为可供利用土地的过程。

3.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4.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田、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5.土地整理潜力分布图:是通过调查与评价各项土地整理潜力,将其成果分布反映在图件上,通过这些图件,可以直接反映各级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情况、分布规律等。

一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用图例色标规定的不同颜色表示土地整理的潜力类型、分布;用罗马字母表示土地整理潜力等级;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土地整理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6.土地整理潜力分区图:就是在符合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法律和技术等发展现状及趋势下,将这个区域中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和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按其调查与评价结果在图上分为不同的土地整理潜力区域,并以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标明不同区域的土地整理类型及其潜力大小。

7.土地利用布局: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组合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

8.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在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及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对土地平整工程,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各种建筑物,承泄区,道路,林带,居民点,输电线路,通信线路,农田防护工程,水土保护工程,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从而初步计算各类用地数量。

9.土地复垦:是对各种人为和自然原因导致破坏的土地,因地制宜的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期望状态的行动和过程。

1 土地整理概述

1 土地整理概述

2、我国土地整理总体方略
•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方针,严格执行国 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耕地保护政策,以 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以示范项目与重 点项目实施为导向,以耕地数量、质量生 态管护协调统一为目的,以加强制度化、 规范化建设为保障,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实现规划确定的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促 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标识
基本农田标识
第一章 土地整理概述
一 土地整理内涵
• 广义的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 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 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 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 程。包括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 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的是农村土地整理。
实质:调整土地关系和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农地整理
特点: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 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 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 态环境。
内容:(1)农田整治 (4)土地结构调整 (2)农地改造 (5)宜农荒地的开发 (3)地块调整 (6)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课堂要求
• 认真听课的同时,尽量做好笔记,以便复 习; • 有疑问之处,尽早提出,相互探讨; • 将本课程的学习与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规 划相结合,为将来可能从事这方面工作打 下基础。
课程参考书目和资料:
1 、教材和相关书目 2 、相关标准和规范
GB 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 GB/T 50363-200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GB/T30600-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TD/T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土地整理课件

土地整理课件

土地整理课件土地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整理的定义、目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地整理的定义土地整理是指通过对土地进行重新规划、调整和利用,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

它是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土地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

二、土地整理的目的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整理可以通过重新规划土地用途,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促进城市发展: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3. 改善人居环境:土地整理可以对城市的环境进行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增强城市的宜居性。

三、土地整理的方法1. 土地调查与评价:首先进行土地调查,了解土地的现状和潜力,评价土地的利用价值和潜在问题,为土地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规划与划定:在土地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规划和划定,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功能,合理布局土地资源。

3. 土地征收与补偿:对于需要征收的土地,需要进行土地征收和补偿工作,保障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4. 土地开发与建设:根据土地规划,进行土地开发和建设,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增值。

5. 土地管理与监管:土地整理后,需要进行土地管理和监管,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四、土地整理的效果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使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2. 促进城市发展:土地整理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的功能和形象的提升,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改善人居环境: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增强城市的宜居性。

4. 保护生态环境:土地整理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专业资料整理

土地专业资料整理

土地整理的概念: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整理类型的划分:根据土地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可将土地整理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

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土地整理的学科基础可持续利用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规划的意义: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专项规划、总体规划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职能:增加耕地面积、落实占补平衡、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整理实施的龙头:充分考虑供需、投资、效益和技术等约束条件;确定——规模与布局、结构、空间时序;编制规划原则:以现状资料为基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与其他规划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土地利用的三个效益统一;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整治方案;上下结合,强调政府决策与公众积极参与;区域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区别编制程序1.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基础资料收集整理2.分析评价条件分析;潜力分析;供需分析3.专题研究土地整治潜力的构成:技术潜力;生产潜力;生态潜力;景观优化潜力土地整治潜力的评价:1.单一指标评价法整理后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代表整理潜力;整理后耕地生产能力提高程度代表潜力;耕地理论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距表示潜力2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测算模型;报告测算的结果土地整理的分区:根据整理的内容划分:土地整理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根据整理的对象划分:耕地整理区、园地整理区、居民点整理区、工矿地整理区等;根据整理的内容、潜力和地形地貌:山地整理区、丘陵岗地整理区、平原河网整理区等;土地整理的重点区域选定:潜力调查、分析与评价是基础;统筹安排市域内的耕地等各类农用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确定开发争论的方向和结构;实现长远的整理开发目标资源效益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资源效益用单位面积年增产量,规划期末有效面积累计增产量,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累计增产量,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累计增产量三项评价指标表示。

土地整理概论(综合整理版)

土地整理概论(综合整理版)

1.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2.土地整理潜力:通过实施整理各项措施可以挖潜的土地数量、提高生产能力及降低的生产成本等潜力的总和。

3.新增耕地(率):指新增加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新增耕地面积所占项目建设规模的比率。

4.水资源平衡分析:综合考虑项目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项目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5.灌溉标准: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6.灌溉制度: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7 灌溉保证率: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的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供水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8.排水标准:一般是用发生某一频率(或重现期)而不受灾的暴雨雨量和降雨历时来表示9.排涝模数:指单位面积上的最大排水流量,包括排涝流量和排渍流量。

10.土地权属调整: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及在其上设定的他项权利调整。

11.容泄区:用于承纳和排泄排水系统来水的河流、湖泊及天然低洼区12.标准田块:即由田间灌排渠系、道路、林带等固定工程设施所围成的地块,是进行田间耕作、管理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

13.可行性研究:是指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分析,对各种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进行的综合评价。

14.土地复垦::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而废弃的土地,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

15.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对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供利用的土地。

16.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已经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

土地整理学习资料

土地整理学习资料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学习资料一、基本概念1、土地分类(第一种分法)农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第二种分法)一般农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

2、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权属调整的措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率和改善环境。

当前的土地综合整治包括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的整理。

3、拆院并院与挂钩项目拆院并院和挂钩项目在定义上相差不大,都可泛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两者之间主要有三大区别:一、审批权限不同。

挂钩项目由省厅审批,拆院并院(小拆)由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审批;二、指标使用范围不同。

挂钩项目所得的指标可以在不同区市县范围内使用,拆院并院所得的指标只能在本乡镇使用;三、土地性质不同:通过挂钩项目所得的土地可以依法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拆院并院所的的土地只能保有集体建设用地的性质,不能报征。

4、台账划分各类用地面积;包括农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

5、集体建设用地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个人投资或集体,进行各项非农业建设使用的土地。

主要包括:乡村公益事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农村居民住宅用地6、三农“三农”是农村、农民、农业的总称。

“灾后重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的实施解决了三农问题、三个集中、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加快民主进程。

7、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第1章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概述

第1章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概述
1.1.1 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经过初创期与深化期的发展,我国的土地整理正逐步形成一个具有跨学科、跨领域、多技术等综合特点的新兴行业。
1.1.2 土地整理内涵的演变
1.1.2.1 国外较有代表性的土地整理内涵1. 德国在德国,土地整理意指人们按照规划要求对土地进行调整和理顺。19世纪的土地整理主要是变分散、零碎的农用地为集中连片易于机耕的农田。20世纪30年代,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开展土地整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土地整理理论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土地整理的内容增加了景观生态保护。
表1-2 项目管理5个过程9个知识领域
1.2.2 项目管理
1.2.2.2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2. ICB简介IPMP认证的基础是IPMA建立的ICB。1999年ICB2.0、 2006年ICM3.0。ICB是在英、法、德、瑞(士)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的综合,因此几乎涵盖了整个欧洲体系的知识与经验。ICB3.0提供了项目管理在技术、行为以及各种环境下的专业能力要素,说明了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知识与经验珠要求。
1.1.2 土地整理内涵的演变
1.1.2.3 我国土地整理的内涵2. 国内外土地整理内涵综述概括国内外土地整理的不同观点,其内涵包括:①土地整理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工程等各个方面,横跨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②土地整理的内容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③土地整理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土地利用内部要素的重新组合,还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收益的调整;④土地整理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社会经济和文化过程,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 第二阶段是土地整理的深化期(2006年至今)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第一,在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重视提升土地整理质量。第二,明确了土地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土地整理关乎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用地格局的优化。第四,为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重视规模效益与生态安全的结合,注重增加耕地与保护生态的统一。

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

土地整理概论▲什么是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采取工程、生物措施对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整治将其建成田块成方、面积适度、路渠成行、灌排自如、适于机械化耕作、具备规模化经营条件的农田、增强农田抗实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整理?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土地整理,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为促进农村土地机械化、规模化、集改化经营创造条件。

进而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整理的内容:土地整理工程分为;土地平整、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拆迁工程、农田防护五个方面内容。

△土地整理的特点;除一般工程性质外,还具有一下特点:1.基础设施属性;2.工程等级低:3.权属主体多样性。

△建设顺序: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前准备→工程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如何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二、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解决两方面问题:1.全部分析土地整理区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确立最优土地利用方向并落实到具体地块(宏观层面);2.根据整理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按照一定标准采取相应的土地利用的工程措施,即对项目区的山、水、田、林、路的规划和相应的工程设施(微观层面)。

▲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宏观层面:1.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综合土地整理大政方针;3.遵循土地生态适宜性和区位要求;4.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微观层面:通过实施土地整理,使片区内农田形成田块成方、渠沟成网、道路相通的农田基础设施格局。

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项目区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集改化经营创造条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渠道纵断面绘制:△绘制纵断面图的作用:展示设计成果,为渠道工程施工与管理提供依据。

△绘制内容:沿渠地面高程线、渠道设计水位线、渠道最低水位线、渠底高程线、堤坝高程线、分水口位置、渠道建筑物位置等,如图为某农渠纵断面图。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

(1)资源性整理
资源性整理即是为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而进行的一种土地整理,它是以实物资源的再配置为主的。
(2)资产性整理
资产性整理主要是为确保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进行的一类土地整理,它是以土地价值的重组和实现为启动、 实物土地为载体的一种再配置过程。狭义地说,我们开展的农地整理可以归为资源性整理,土地整理主要是资产 性整理。虽然资源性整理和资产性整理有不同的目的和运行方式,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如德国现今的土地整理工作基本上是以资产性整理为先导或启动机制,资源性整理作 为载体装置进行的。这样一种土地整理的机制也将是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方向 。
类型
我国土地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以实现“三个集中”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即通过迁村并点,使农民住宅逐步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通 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归并零散地块,使农田逐步向规模经营集中。 2、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的土地整理。 3、以对小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山区土地整理。 4、结合农民住宅建设,迁村并点、退宅还耕,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增加耕地面积的村庄土地整理。 5、控制城市外延,挖掘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实施城市规划的城市土地整理和盘活闲置土 地的闲置土地整理。 6、通过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的矿区土地整 理。 7、结合灾后重建对灾毁农田抢整、兴修水利和移民建镇对移民后旧宅基地还耕进行灾区土地整理。
分类
按照整理对象
按照实施区域
按照整理目的
(1)农地整理 所谓农地整理,是在农村区域内实行田、水、路、林、村等综合开发整治,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 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是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形式之一。 农地整理通常是土地整理主要的内容,一般在人多地少的国家,其农地多是要经过整理后,方能达到土地利 用科学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大家所称的土地整理大多指农地整理。从我国已开展的农地整理的实践来看, 农地整理包括以下几项: a农用地(主要是耕地)的整合。 b居民点的归并集中。 c道路、灌排、防护林等农田基础设施系统的归整。 d土地的改良等。 农地整理是以土地利用的平面布局调整为主的。从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革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农地 整理大体可分为农田整理和村庄整理两方面的内容。

土地整治规划概论-本科

土地整治规划概论-本科

区域性综合整治:是指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
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全域设计 ,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统 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目标更加多 元化,呈现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 点。
以四川“金土地工程”、江苏“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为代表,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 为主要特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 局,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编制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必须首先在概念上进行 统一——我们选择了“土地整治”。

3
1
土地整治发展历程
发育阶段(1987年-1997年) 发展壮大阶段(1998年-2007年

综合发展阶段(2008年-)
发育阶段(1987年-1997年)
1987年,首次全国土地开发经验交流会在本溪召开,会议号召要加强 土地开发,保持全国耕地面积相对稳定。 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林食品部土地整理局和汉斯∙塞德尔基金 会在山东青州南张楼村开展了“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的试验。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 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 地建设”。土地整理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写入中央文件,并明确了土地 整理的内涵,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 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有效 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 这一时期主要借鉴海外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土地整治的实施途径。
农业区土地形态:韩国
29
农业区土地形态:荷兰北部
30
农业区土地形态:美密苏里
连片农田 相对集中的居住地
农业区土地形态:华北平原

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1.土地供给:是指地球能够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生产与生活用地的数量。

包括在一定技术经济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

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以其固有的自然特性供给人类使用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的自然供给基础上,一定时间与区域范围内,投入劳动进行开发整理后,可供人类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等各种用途的土地数量。

·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整理成本:包括土地整理的直接成本、~社会成本、~时间成本、~替代成本。

~直接成本:为了达到一定的土地整理目的而投入使用的土地整理资金、劳力、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总称。

~社会成本:是相对于私人成本而言,它是从社会整体来看待的成本,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即把社会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就放弃的其他有利可图的机会。

~时间成本:由于资金被束缚在土地整理项目上随时间的流逝而带来的成本可看作时间成本。

~替代成本:由于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或进行土地再开发时注销当前已投入在土地上的资产效用,所产生的成本叫做替代成本。

往往是由于预期能够获得更高的土地收入而改变当前土地利用类型、方式造成的。

3.土地整理效益:包括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土地的投入与整理后所取得的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社会效益:土地整理的社会后果,土地整理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与社会影响。

~生态效益:土地整理的活动过程与结果应符合生态平衡规律,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土地整理建立起来的新的土地生态系统应做到不仅没有损害原来的生态系统,反而增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多的生物产品。

4.土地产权:存在于土地之中排他性的完全权利。

一般来讲,土地产权的基本构成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是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是由土地所有制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2.土地整理潜力:通过实施整理各项措施可以挖潜的土地数量、提高生产能力及降低的生产成本等潜力的总和。

3.新增耕地(率):指新增加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新增耕地面积所占项目建设规模的比率。

4.水资源平衡分析:综合考虑项目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项目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5.灌溉标准: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6.灌溉制度: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7灌溉保证率: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的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供水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8.排水标准:一般是用发生某一频率(或重现期)而不受灾的暴雨雨量和降雨历时来表示
9.排涝模数:指单位面积上的最大排水流量,包括排涝流量和排渍流量。

10.土地权属调整: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及在其上设定的他项权利调整。

11.容泄区:用于承纳和排泄排水系统来水的河流、湖泊及天然低洼区
12.标准田块:即由田间灌排渠系、道路、林带等固定工程设施所围成的地块,是进行田间耕作、管理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

13.可行性研究:是指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分析,对各种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进行的综合评价。

14.土地复垦::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而废弃的土地,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

15.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对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供利用的土地。

16.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已经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

1.简述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中的土方计算方法及原理;
(1)方格网法:适用条件:地形平缓或台塬区,平面形状方正,计算精度较高。

具体步骤:①划分方格,②计算各桩点设计高程,③计算零点位置,④计算土方工程量。

(2)横断面法:适用条件:地形起伏较大,或挖填深度较大又不规则的地区。

具体步骤:①确定桩点
②计算田面平均高程,③挖填方计算,④计算土方工程量。

(3)散点法(施工测量应用较多)适用条件:地形有起伏,但变化均匀,不太复杂的地形。

主要用于施工测量。

具体步骤:①划分横断面(10~20m一个截面),②绘制横断面③计算每个断面的挖方或填方,④汇总土方量。

(4)其它方法:①调查法;②实物工程量法;③水库积分法。

2.简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图件的编制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1、比例尺:1:2000—1:5000
2、上图要素:(1)项目区边界(以明显地物为界)(2)道路(公路、农村道路)(3)河流、沟、渠(包
括水的流向)(4)各种地类界线(图斑)(5)等高线(6)重要建筑物(桥、涵、闸、渡槽、居民点)(7)项目区外附近的重要地物,如道路、干渠、河流、排水承泄区
3、图幅整饰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
1、比例尺:1:2000—1:5000
2、规划图应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进行编制,工作底图所有要素能够淡化显示
3、规划图的主要内容:(1)各类用地的布局,以地类符号表示为宜(2)各田块设计高程(3)道路、渠
道(流向)、排水沟(流向)、防护林、机井、农桥、闸、涵、电力线路、跌水及其它有关建(构)筑物的位置(4)居民点位置
4、项目区外附近的重要地物,如道路、干渠、河流、排水承泄区。

5、图幅整饰
3.简述土地整理项目投资估算的方法及资金来源;
方法:指数估算法、系数估算法、单元组合法、指标估算法
资金来源: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
4.简述土地整理项目中常见的防护工程类型及其作用;
生物防护:是通过合理规划,利用植物发达根系的固沙、固土作用以及高大繁茂的秆茎枝叶所起的防护效果,为需要保护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一道生物防护屏障。

主要手段是营造防护林和种植草皮,实施周期较长,但投资少而且效果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是长期而持久的。

工程防护:是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质、土壤等特点和建设需要,安排合理的工程建设,如治坡工程、治沟工程、治滩工程等,以改变项目区的局部地形与局部构造,从而达到影响水流方向、保持水土、阻挡风沙、防止盐碱等。

5.简述土地整理中常用的支撑技术;
一、测绘技术: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
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子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

二、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
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三、沉陷预计技术:主要解决土地整理中挖、填方高度的问题及相关工程实施时沉陷问题
(一)沉陷高度预计(二)筑路沉陷预计(三)矿区沉陷预计
四、农业技术:(一)应用于土整中的水土保持(二)应用于土整中盐碱地治理(三)应用于风沙地治
理(四)应用于沼泽涝渍地治理(五)应用于干旱地节水(六)种草技术
7.简述农田防护林的几种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
●紧密型(透风系数≤0.35):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组成,多行宽林带结构,由三层树冠组成,上
下枝叶稠密,几乎不透风。

相对有效防风距离较短(仅为树高的10倍),且风积物易沉积于林带前和林带内,不适宜于田间防护林带采用。

●疏透型(0.35<透风系数<0.60):由数行乔木、两侧各配置一行灌木所组成,在乔木和灌木的树干
层间有不同程度的透风空隙,林带上下透风均匀,相对有效防风距离较大(为树高的25倍),防风效果较好,且不会在林带内和林缘造成风积物的沉积,适宜于风害较为严重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带采用。

●透风型(透风系数≥0.60):指由乔木组成不搭配灌木的窄林带结构,一般由单层或两层林冠所组
成。

林冠部分适度透风,而林干部分大量透风,风害较轻地区的防护林带可以采用该种结构。

8.简述土地整理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水工建筑物及作用;
(a)控制水量与水位的建筑物:水闸(b)交叉建筑物:渡槽、倒虹吸管、涵洞:渠道通过山谷,道路、谷口、河道等时的输水设施;(c)联接建筑物:跌水和陡坡:调整渠道比降和改善渠道水流状况;(d)量水建筑物:量水堰(e)交通工程——桥梁
1、试论述如何应用工程和生物技术进行农田防护建设;
•生物防护:是通过合理规划,利用植物发达根系的固沙、固土作用以及高大繁茂的秆茎枝叶所起的防护效果,为需要保护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一道生物防护屏障。

主要手段是营造防护林和种植草皮,实施周期较长,但投资少而且效果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是长期而持久的。

•工程防护:是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质、土壤等特点和建设需要,安排合理的工程建设,如治坡工程、治沟工程、治滩工程等,以改变项目区的局部地形与局部构造,从而达到影响水流方向、保持水土、阻挡风沙、防止盐碱等。

一般实施周期短,见效较快,但一次性投资较大,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往往要结合生物保护措施一起实施。

2、试系统论述农地整理项目中沟、渠、路、林、田协调布局主要形式及优缺点(应配图说明);(1)沟-路-渠形式:道路布置在灌溉和排水沟之间,有利于田间灌水和排水,但机械进入田块需修桥跨越沟渠。

该方式使用最多。

(2)沟―渠―路形式:道路布置在田块位置高的一端,道路不积水,便于加宽和进田作业,但渠道向田间灌水需修建交叉建筑物。

(3)路―沟―渠形式:道路布置在田块下端低位置,位于排水沟一侧,灌水与机械进入田块方便,但田间向排水沟排水受道路所隔,需修建涵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