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九年级下册1 3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曹刿论战》一、基础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
《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名著和名著。
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
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二、文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我】【肉食者】。
【谋】。
【间(ji àn)】。
【鄙】【远谋】【安】。
【弗】【专】【对】【惠】【牺牲】【帛(bó)】【加】。
【信】【孚】【福】【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鼓】击鼓。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再】第二次。
【衰】减弱。
【竭】尽,消失。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二)通假字【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三)一词多义【从】①听从(民弗从也);②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五)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三、阅读理解运用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复习资料三.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复习资料三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复习资料三二十一马说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杂说》)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③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④,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⑤,无所事⑥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①信:指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将韩信,汉初三杰之一。
②萧何:汉朝d的开国丞相,汉初三杰之一。
③奇:以……为奇(认为……奇特)。
④上:皇上,此处指刘邦。
⑤长王:长期称王。
汉中:地名,在陕西省南部。
⑥无所事:用不着委托以工作。
事,作动词。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____________(4)追信,诈也______________2、用现在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愤懑的情感。
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4、辅佐刘邦之前,韩信投奔项羽不见用。
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提纲17、《公输》si一、文学吊识1. 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耒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 本文选门《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舉子言行的辑录。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5、_______ 夫了_________ 何•命焉为16、_____________________ 谱_献十金17、不顽亡■■—18、___________ 宋无长木三.掌握卞砺了的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冇什么见教呢?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3. 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4.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楚国有多余的七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冇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冇智慧。
6. 荆Z地方五千里,宋Z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Z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T•里,宋国的士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土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眾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Z机变,子機子九距Z。
译:公输盘多次役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11、裨哉。
吾请无攻宋矣。
译:好吧,我悄求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1. 课丈内容;课文记叙了墨了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 第_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
析:“行十口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乂表现出了墨了不辞劳苦的精神。
(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伐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Z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3・接表明公输盘不肯为墨了杀人的原因的句了是什么?“吾义I古I不杀人S4. 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公输》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为.楚造云梯之械2、将以.攻宋3、起.于齐4、夫子何命..焉为5、愿.借子杀之6、请.献十金)7、吾义固..不杀人不可谓知类..8、胡不已.乎9、胡不见.我于王10、解带为.城11、九设攻城之机变..12、子墨子九距.之1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14、公输盘诎.15、吾知所以..距子矣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6、虽杀臣,不能绝.也(尽)二、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3、吾义固不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6、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7、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三、课文赏析。
1、写出2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规、班门弄斧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得道..多助2、七里之郭.3、池.非不深也4、城.非不高也5、兵革..非不坚利也)6、委.而去.之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8、寡助之至.9、亲戚畔.之10、天下顺.之11、故天将降大任..12、必先苦.其心13、行拂.乱其所为14、曾益..其所不能15、人恒.过16、衡.于虑17、入.则无法家拂.士18、出.则无敌国外患二、翻译下列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课文赏析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要采取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的六个人物故事阐明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需要和《鱼我所欲也》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二者不可得兼..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一箪.食4、蹴.尔而与之5、为.宫室之美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乡.为身死而不受8、是.亦不可以已.乎二、翻译下列句子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九下文言文复习 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下文言文复习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诵课文(略)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三、句读停顿(略)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 而不胜3、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 其心志5、人恒过 /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 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封疆之界 / 山溪之险 / 兵革之利 / 畎亩之中 / 版筑之间 /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材料汇总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1、曹刿论战◇左丘明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曹刿请见[召见]。
其[代词,指曹刿]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副词,于是,就]入见[拜见]。
问:“何以[介词,凭借]战【以何战】?”公曰:“衣食所安[安生],弗敢专[独自专有]也,必以[介词,把]【之】分人。
”对[动词,回答]曰:“小惠未徧[通“遍”,普及],民弗从[跟从]也。
”公曰:“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丝绸物],弗敢加[虚夸]也,必以[介词,用]信[诚信]。
”对曰:“小信[信用]未孚[为人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公曰:“小大之[结构助词,的]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弄清楚],必以[根据,按照]情[实情]。
”对曰:“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属[类]也。
可以[介词,凭借]【之[代词,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服情”]】一战。
战则[连词,就]请从。
”公与之[代词,指曹刿]乘[chéng,坐车],战于[介词,在]长勺[鲁国地名]。
公将鼓[动词,击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击了三次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大败]。
【凡循道而行谓之“迹”,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
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因此,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是之谓败绩。
】公将驰[驱车追击]之[代词,指齐师],刿曰:“未可。
”下[下车]视其[代词指齐师]辙[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登轼[古代车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而[连词,表顺承]望之[代词,指齐师],曰:“可矣。
”遂[副词,于是,就]逐[追击]齐师。
既[副词,已经]克[战胜],公问其[代词,这,这样]故[原因,缘故]。
对曰:“夫[fú,发语词,无义]战,勇气也。
一鼓作[激发,振作]气,再[第二次]而[连词,就]衰[衰弱],三而竭[尽]。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
八、重点句子翻译
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览群书 。2.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我)已成年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 的前辈请教。
《唐雎不辱使命》
一一、、文文学学常常识识
··重重点点积积累累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朝代及人物)根据战国时 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一、通假字
二、词类活用
三、一词多义
四、重点实词
五、重点虚词
六、重点句子翻译
1. 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 希望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2.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重点积累
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 明初(朝代)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文体), 赠序(文体)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 是勉励,推崇,赞许。
二、通假字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重点实词
六、重点虚词
七、划分朗读节奏
6.本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 物,请举例分析。
·用先倨而后恭骄、横狂暴、阴险狡诈和外强中干 的大国君主秦王,与先恭后倨、有胆有识、凛然正 气,不畏强暴小邦的使者唐雎进行对比。 ·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安陵君是君,唐雎是臣, 安陵君不失为明君,但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 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 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
9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17、《公输》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重点字词1、字音:郢[ying]犀兕[xi si]鼋鼍[yuan tuo]鲋[fu]鱼文梓[zi]楩[pian]楠长[zhang]木2、通假字:“说”通“悦”:高兴。
例句:公输盘不悦“圉”通“御”:抵御。
例句:子墨子之守圉“距”通“拒”:抵抗。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诎”通“屈”:理屈。
例句:公输盘诎“舍”通“捨”:放弃。
例句:舍其文轩“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3、古今异义: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4、一词多义:①为:替。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
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
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当作。
例句:以牒为械②见:动词,会见。
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引见。
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5、特殊句式及翻译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翻译: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二、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九年级下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下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必修课。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文言文课程中,有一些必背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九年级下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所写的序文,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史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史公在自序中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要背诵文字内容,还要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史记》的开篇之作,记载了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建立秦朝的历史过程。
这篇文章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秦始皇对于国家统一的思考和实践。
三、《论语·述而》《论语·述而》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是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思想。
《述而》一章主要讨论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强调了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述而》,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教诲,对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积极意义。
四、《诗经·秦风·蒹葭》《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秦风·蒹葭》是经典之一。
这篇诗歌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思念,同时也抒发了对逝去的人或物的思念和哀叹。
通过背诵和理解这篇诗歌,可以进一步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五、《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左传》是我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古代文献。
其中的《昭公二十七年》一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变革和公伯归的思想观点。
这篇文章涉及到政治、哲学和历史,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3、默写(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
注意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
补充事例及名言。
)篇目一:《鱼我所欲也》---《孟子》一、生字箪蹴羹死亦我所恶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2、患:3、辟:4、箪:5、蹴:6、得:7、乡:8、何加:9、恶:10、辩:11、义:12、勿丧:13、万钟:14、贤者:15、苟得: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四、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五、思考题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思想的代表人物。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编者加。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此篇需背诵。
二、《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九年级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
1.墨子;名;是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的辑录。
2.孟子;名;时期邹人。
《孟子》是所作;家经典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鱼我所欲也》选自。
“四书”指:、、、。
3.庄周;时宋国人;哲学家;家代表人物。
《庄子》是的著作集。
4.《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相传为时期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这部书是时期编纂的。
6.《愚公移山》选自《》;本文的体裁是。
7.《》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也称。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4.;再而衰;三而竭。
5. 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6. 求之不得;。
优哉游哉;。
7.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个;其中“人和”最重要的句子;。
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重点说明防御一方地利条件优越的句子是;;;。
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的句子;;;;;;;。
11. 《鱼我所欲也》中点明本文论点的句子是;;;。
;。
12. 《曹刿论战》中最能体现庄公取信于民的是;;。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令初下”后情形是;。
14.《关雎》中用起兴开篇;表明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的句子是;。
;。
15. 在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蒹葭》中的“;。
;”;且被谱上了曲演唱;成为了歌曲的一部分。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通()2.子墨子九距之()通()3.子墨子之守圉()通()4.公输盘诎()通()5.亲戚畔之()通()6.曾益其所不能()通()7.衡于虑()通()8.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通()9.故患有所不辟也()通()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11.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12.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13.乡为身死而不受()通()1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15.始一反焉()通()16.汝之不惠()通()17.亡以应()通()18.一厝朔东()通()四、古今异义词。
九下文言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字词积累: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实词列举:1.小惠未徧.徧,同遍2.牺牲..玉帛牺牲:古代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3.小大之狱.狱:案件4.再.而衰再:“第二次”或“两次”。
5.齐师伐我.我:指鲁国。
6.肉食者.鄙间:参与。
7.又何间.焉间:参与。
8.肉食者鄙.鄙:这里指目光短浅。
9.衣食所.安.,费敢专.也专:独占。
10.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11.必以信.信:言语真实。
12.小信未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13.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14.虽不能察.察:弄清楚。
15.必以情.情:实情。
16.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17.战则请从..请从:请允许我跟着去。
18.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19.齐人三鼓..三鼓:三次击鼓。
鼓,动词,击鼓。
20.齐师败绩..败绩,溃败。
21.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22.下视其辙.下,下车。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3.遂逐.齐师逐,追赶。
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24.既克.克,战胜。
25.公问其故.故,原因。
26.一鼓作.气作,振作。
27.彼竭我盈.盈,充满,旺盛。
28.望其旗靡.靡,倒下。
四、虚词列举。
肉食者谋之.:代词,指迎战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何以.战:介词,凭公与之.战:指曹刿1.之登轼而望之.:代齐军败退的情况2.以必以.分人:介词,把故克之.:代齐军必以.情:介词,根据故逐之.:代齐军可以.一战:凭借其.乡人曰:代曹刿的3.焉又何间焉.兼有语气词性质的指示代词4.其公问其.故:代曹刿那样做惧有伏焉.在那里下视其.辙:代齐军的望其.旗靡:代齐军的5.重点虚词①战则.请从:则,就②遂.逐之:遂,就③既.克:既,已经④夫.战: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公输――墨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起.于鲁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3、再拜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
....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
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词语
地利.有利委.而去.之放弃;离开
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故.曰所以
七里之郭.外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环.而攻之围固.国巩固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威.天下震慑
池非不深
....护城河亲戚畔
...之内亲外戚;;通“叛”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多助之至.极点
坚利.锐利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中心内容: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常;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颜色劳.其筋骨使┅┅劳累发.于声吟咏叹息锇.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
空乏
..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乱.其所为使┅┅错乱入.则在里面。
指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曾益
..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出.则在外面。
指国外
二、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中心内容: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
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3、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
..耳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
..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
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答:舍生而取义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相:做宰相;国:国都,京城
2、非梧桐不止;安
...知鱼之乐止:栖息;安:怎么
3、于是鸱
...得腐鼠于是:在这时。
鸱:猫头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