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文轩”比喻楚国地域辽阔,“敝舆”比喻宋国地域狭小;虽然(虽是这样),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攻28)“锦绣”“粱肉”比喻楚国富有,“短褐”“糠糟”比喻宋国下,夺取)宋《公输》 18 .贫穷。

对比的作用是:揭露楚国扩张领土的攻宋本质;满足了文学常识 29)子墨子解(卸下)带为(当作)城楚王的大国虚荣心;使楚王觉悟到以大攻小、以富攻穷是无利.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30)以牒(木片)为械 1 )九(指多次)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可图的愚蠢之举。

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31 9.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32)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抗)之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文言词语33)子墨子之守圉(通“御”,抵挡)有余1)夫子何命(吩咐,见教)焉为(表疑问语气)战争发生。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34为(替,).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那些?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1035给)楚造云梯之械)吾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距之矣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楚王问其故(原因) 36 0)将以(凭借)攻宋)从国从道义上讲不通;237)公输子之意(心意,想法)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攻宋11)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墨子闻之从战术、战备的实力上不及人。

楚王和公输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矣 3力上看不值得;38) 2)起(出发、动身)于(从)鲁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战略战术和实力准备上3)39)北方有侮(欺侮)臣(秦汉以前一般人称呼自己时的谦虽杀臣,不能绝(尽)也称)者,愿借子(您,对男子的尊称)杀之阅读理解比不上宋国。

.从全文上看,墨子是从哪几方面劝阻楚国攻宋的?1.楚国攻宋的借口是什么?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11 公输般不说(通“悦”,高兴)4)实力上(包括攻守战术212)5请(相当于“愿”,“请允许我”)献(奉送)十金.墨子去楚国见公输盘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墨子什么思道义上(可包括情理上、穷富上)及准备)。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知识点一、古诗词背诵。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知识点:- 主题:这首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表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 重点字词:“塞下”指边界要塞之地;“衡阳雁去”为“雁去衡阳”的倒文;“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知识点:- 主题: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 重点字词:“聊”是姑且、暂且的意思;“千骑”形容随从之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天狼”指天狼星,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知识点:- 主题: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重点字词:“八百里”指牛;“麾下”指军旗下面,这里指部下;“的卢”是一种良马名;“霹雳”指特别响的雷声,这里形容弓弦响声之大。

-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知识点:- 主题: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表达了她对外国列强入侵和清廷腐朽无能的愤恨,以及对妇女解放的强烈渴望。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

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ǐng] 犀兕[xīsì] 鼋鼍[yuán tuó] 鲋[fù]鱼文梓[zǐ] 楩[pián]楠长[pián]木B 词语:“说”通“悦”:高兴。

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

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

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

例句:舍其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①为:替。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

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

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

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

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

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翻译: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此书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词语积累1. 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2. 一词多义(1)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而①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为①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采用)3. 词类活用患①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作名词,祸患,灾难)4. 古今异义①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三、重点词语解释1. 鱼我所欲也2. 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3.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4.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5. 行道之人弗受(弗:不)6. 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可接受)8. 妻妾之奉(奉:侍奉)9.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10. 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11. 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12.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13.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14.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天性)15. 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6. 一豆羹(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17. 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18. 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19.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厚禄)2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四、理解性默写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20统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归纳

2020统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归纳

1.《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18 .《公输》文学常识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文言词语1)夫子何命(吩咐,见教)焉为(表疑问语气)为(替,给)楚造云梯之械0)将以(凭借)攻宋1)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墨子闻之2)起(出发、动身)于(从)鲁3)北方有侮(欺侮)臣(秦汉以前一般人称呼自己时的谦称)者,愿借子(您,对男子的尊称)杀之4)公输般不说(通“悦”,高兴)5)请(相当于“愿”,“请允许我”)献(奉送)十金(先秦二十两为一金)6)吾义(善良坚持正义)固(坚决)不杀人7)请说(解释)之8)不可谓智(聪明)9)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10)不可谓忠(忠诚)11)争而不得(获得,即达到目的)12)不可谓强(坚强)13)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知,知道、懂得)14)公输盘服(佩服、信服)15)然(既然这样),胡(为什么)不已(停止)乎16)吾既已(已经)言之王矣17)胡不见(引见)我于王18)舍其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文,彩饰;轩,有篷的车)19)邻有敝舆(破车。

敝,破旧;舆,车厢)20)邻有短褐(粗布衣服)21)舍其粱肉(好饭好菜)22)此为何若(怎样的)人23)此犹(好像)文轩之与(同,跟)敝舆也24)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麋鹿满之25)无雉(野鸡)兔鲋鱼(像鲫鱼的一种小鱼)者也26)宋无长(剩余,多余)木27)臣以(认为)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8)虽然(虽是这样),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攻下,夺取)宋29)子墨子解(卸下)带为(当作)城30)以牒(木片)为械31)九(指多次)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32)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抗)之33)子墨子之守圉(通“御”,抵挡)有余34)公输盘诎(通“屈”,理屈)35)吾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距之矣36)楚王问其故(原因)37)公输子之意(心意,想法)3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矣39)虽杀臣,不能绝(尽)也阅读理解1.楚国攻宋的借口是什么?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二、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为天下唱替士卒多为用者成为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三、文言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二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译为……应当是……三、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二一词多义: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若:1.非若是也像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2、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3、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4、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5、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而:1.挺剑而.起动作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唐雎的说话技巧:.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如:“否,非若是也;”“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公输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请说之说,解释,陈说;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 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 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7、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 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二、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三、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2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3、倒装句1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于鲁起4、判断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四、课文要点1、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墨子是用什么方法对付公输盘和楚王的对公输盘,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用连续的否定句,断了公输盘的退路,揭示出他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使其无话可说;对楚王,墨子采用相同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用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随即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对比,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3、人物形象墨子:机制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4、语言特点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第7段,墨子的语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15段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富饶宋国贫乏,感染力强;19—21段揭露公输盘杀机,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孟子两章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二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发出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4、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三古今异义 1、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武器今义士兵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6、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四词类活用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必先苦.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 5、空乏..其身“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 6、行拂乱.其所为“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7、所以动.心忍.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8、人恒过.“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二、虚词的用法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3、之: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寡助之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其:舍其文轩代词,他的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2、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提拔…3、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四、课文内容要点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短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如何展开论证短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阐明了“人和”的实质;4、语言特点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运用排比否定句,使结论有说服力;“多助”“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短文论点文章结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六个人物都是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4、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5、作者从那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正面——个人;反面——国家;论证了经受磨难的益处,继而得出孟子的治国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异同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不同之处在于,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在开头,第二则在结尾;鱼我所欲也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4.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二一词多义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3.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4.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三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四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二、虚词的用法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4、而蹴尔而与之修饰呼尔而与之修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5、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妻妾之奉:之:……的;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者也;四、课文分析:一第一段分为三层;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第二层作者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者先从正面来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又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进一步警醒人心,得出“由是则生而不用”是因为“有甚于生者”,就是“义”;“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是因为“甚于死者”,就是“不义”的结论;最后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二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曹刿论战一.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二.词类活用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2.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三.古今异义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例句:又何间焉2.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例句:小大之狱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例句:忠之属也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例句:可以一战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故克之所以,因此2.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3.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4.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讲信用五.常见虚词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必以分人介词,把必以信介词,按照可以一战介词,凭、靠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的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4.于:战于长勺在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六.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曹刿请见;省略宾语“鲁庄公”2.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3.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和“入”的宾语“朝”、“见”的宾语“鲁庄公”;4.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5.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主语“曹刿”6.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7.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谓语“鼓”二状语后置句1.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三倒装句1.何以战即“以何战”四判断句1.忠之属也;2.夫战,勇气也;3.夫大国,难测也;七.写作特色一详略安排得当;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一笔带过或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二运用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作者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对比;文章开头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说明鲁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然后在战争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临阵从容,指挥若定;因此,庄公的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与曹刿的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谨慎而又果断、冷静而又大胆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写战后“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的主题;三运用伏笔照应的写法作者在第二段中埋设伏笔: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陈涉世家》知识点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陈涉世家》知识点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陈涉世家》知识点梳理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陈涉世家》知识点梳理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陈涉世家》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朝代)和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篇,包括(帝王传记)12篇,(记诸侯本系)30篇,(序列人臣事迹)70篇, 10篇,(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被鲁迅誉为:“”。

二、课文内容概括。

《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较完整地记叙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

本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本文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生动描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和历史功绩,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他非凡的谋略和卓越的领导才干。

三、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为了满足个人荒淫无耻的享乐生活,还要农民担负沉重的徭役,征发七十多万人去修建宫殿(如阿房宫)和陵墓(骊山墓),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工程浩大的长城和驰道,历时十几年。

到秦二世胡亥时,人民负担的赋税更重了,戍徭有加无减,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天下苦秦久矣”,阶级矛盾一触即发。

陈胜、吴广为反抗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揭竿而起,揭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序幕。

大泽乡起义为历代农民反封建统治树立了榜样,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四、字音字形夏()辍()嗟()鸿鹄()闾()左適戍()当行()度()已失期以数谏()上使外将()兵陈胜王()罾()间()令祠()篝()火忿恚()尉毋()笞()宁()有种乎为()坛而盟蕲()铚()酂()苦()柘()谯()会()计事社稷()杀之以应()陈涉五.词语汇总(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

2.固以怪之矣。

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一、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想要)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超过,胜过)生者,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也。

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

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莫.(没有)甚于生,则.(那么,就)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不仅仅,不只是)贤者有是心..(这种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丧失)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用作后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踩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优..(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万钟厚的俸禄)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词)乡.(同“向”,先前、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了)宫室之美为.(接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对……说)安陵君曰:“寡人欲以.(用)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施予恩惠),以大易小,甚善;虽.(虽然)然.(这样),受地于.(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同“悦”,愉快)。

安陵君因.(于是、就)使.(派)唐雎使.(出使)于秦。

2017年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2017年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XX年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归纳《曹刿论战》本文选自《左传》,这本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依照鲁史写的我国第一部纪年体通史。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进程,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缘故的分析,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曹刿以为取得战争成功的大体条是取信于民,文中具体指的是“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同时在作战时还必需正确运用战术,把握进军机会(彼竭我盈时)和追击机会(辙乱旗靡时)本文紧扣“论战”,以庄公的“鄙”衬托出曹刿的“远谋”,剪裁精当,详略适当,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细,而战场上敌我两边的搏杀写得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外史,历史散文集,西汉刘向编订。

本文从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国君要广开言路,才能够兴国。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下》,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即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照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采取层层推理的论证方式,说明了人材要在窘境中造就和人处窘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衰亡的道理。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时人称“卧龙”。

表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章,那个表是诸葛亮预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动身前给后主刘禅。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和对先帝感恩图报的一篇深情。

“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前提),严明奖惩(关键)和亲贤远佞(核心),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与整理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建议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战胜齐国的故事。

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赞颂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战国时齐国人。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齐王,指齐威王。

纳,采纳,接受。

谏,一般是指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本文选自《战国策》,相传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共33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

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之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以比美之事设喻,讽谏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真实的意见,做到“纳谏除蔽”,才能把事情办好。

3.《孟子》二章《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理论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说明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4.《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就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九年级下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点

九年级下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点

九年级下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点一、《鱼我所欲也》《孟子》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A 字音:蹴[cu]B 词语:“得”,通“德”,动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乡”同“向”,原先,从前。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一词多义: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③于:介词,表示比较。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也表示判断,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字句梳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字句梳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要字句梳理《公输》1.《公输》选自《墨子》。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名,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的创始人。

2.请说出加点字词的意思:(1)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3)虽.杀臣,不能绝.也(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5) 虽然..,公输班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荆之地方..五千里(7)舍其文轩..,邻有敝與..而欲窃之 (8)胡.不见.我于.王? (9)宋何罪之.有(10)吾义固.不杀人(11)夫子何命.焉为?(12)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邺(13)子.墨子.闻之.,起于.鲁(14)义不杀少儿杀众,不可谓知类..(15)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孟子》两章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是孔子之孙的再传弟子,是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请说出加点字词的意思:(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3)委而去...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8)舜发于.畎亩之中 (9)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0)劳.其筋骨(11)行拂.乱其所为(12)人恒.过然后能改 (13)入则无法家拂.士《鱼我所欲也》1. 《鱼我所欲也》选自《》。

2. 请说出加点字词的意思:(1)故患..有所不辟.也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万钟.于我何加焉(5)蹴.尔而.与之 (6)为.宫室之美 (7)所恶有甚于.死者(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庄子》两篇1.《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家经典之一。

庄子,时期的哲学家、家的代表人物,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注释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注释归纳

十七、公输节选自《墨子。

公输》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非攻、兼爱,墨家的创始人,宋国人。

《墨子》是墨家的经典之作。

郢(yǐng):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

(1)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

能制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鲁班。

(2)将以攻宋:以,用(3)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氏中念作“zhái")。

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4)闻之:闻,听说(5)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从鲁国出发。

(6)至于郢:至,到达(7)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子墨子的尊称。

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8)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9)借:凭借,依靠;愿:想;子:你。

(10)说:通“悦”,高兴。

(11)请献十金:请允许我献上十金。

请,译为“请允许我“。

(12)义:坚持道义。

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谦虚、恭敬,一拜再拜。

再:第二次(14)请说之:请允许我向你说一些话,请:请允许我。

说之:解说这件事。

(15)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为,造。

以,用来(1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荆:楚国的别称。

智,聪明;谓,叫做;于,表对象;而,表转折,却(17)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

意思是不劝阻楚王。

争:通“诤”,劝阻。

(18)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知类:明白事理。

(19)服:被说服。

(20)然:(既然)这样,但是(21)胡:为什么。

已:停止。

这里指停止攻宋。

既已:已经(22)见【我于王】(xiàn):引见。

王:指楚惠王。

(23)【子墨子】见【王】:拜见。

(24)文轩:华丽的车子。

文,彩饰;轩,有蓬的车。

(25)敝舆(yú):破旧的车子。

(26)短褐:古代贫贱者所穿的粗布衣。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汇总(附重点语句翻译)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汇总(附重点语句翻译)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汇总(附重点语句翻译)①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编者加。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此篇需背诵。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一)篇目第五单元17.公输 18.《孟子》两章19.鱼我所欲也 20.《庄子》故事两则教材精梳理1.重点字音楩.( ) 鹓.( ) 郢.( ) 蹴.( ) 鸱.( )醴.泉( ) 敝舆.( ) 犀兕..( ) 鲋.鱼( )..( ) 鼋鼍文梓.( ) 守圉.(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士( ) 苟.得( ) —箪.食( ) 一豆羹.( ) 濠.梁( ) 鯈.鱼( )提示pián yuān yǐng cù chī lǐ yú xī sì yuán tuï fù zǐ yù quǎn yuâ gãbì gǒu dān gēng háo tiáo2.重点词义(1)起.于鲁(2)请说.之(3)胡.不已.乎(4)以牒.为械(5)吾知所以..距子矣(6)不可谓知类..(7)请.献十金(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0)天下顺.之(11)人恒.过然后能改(12)困于心衡.于虑(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4)故不为苟.得也(15)故患.有所不辟也(1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17)蹴尔而与.之(18)妻妾之奉.(19)此之谓失其本心..(20)惠子相.梁(2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22)非梧桐不止. (23)安.知鱼之乐 (24)是.鱼之乐也 (2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提示(1)起:出发,动身。

(2)说:解释。

(3)胡:为什么。

已:停止。

(4)牒:木片。

(5)所以:用来……方法。

(6)知类:明白事理。

(7)请:请允许我。

(8)寇:入侵。

(9)域: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10)顺:归顺,服从。

(11)恒:常。

(12)衡:通“横”,梗塞,不顺。

(13)喻:了解。

(14)苟:苟且。

(15)患:祸患,灾难。

2020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

2020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的作者是___ ,明初文学家,字
__ ___,号__ __,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_ ”,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文章体裁。

本文是一篇赠序。

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

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字音字形
嗜学( ) 逾约( )
执经叩问() 叱咄( )( )
俟其欣悦( ) 媵人( )
皲裂( ) 僵劲( )
负箧曳屣( )( )()
绮绣( ) 容臭()
烨然( ) 缊袍敝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公输》――《墨子》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再拜()4、不可谓知类()5、然胡不已乎然:()胡:()已:()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之()8、子墨子守圉有余()9、公输盘诎()10、吾知所以距子矣()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二、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5、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1.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文填空: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

“______________”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但结果是墨子胜利了。

“________”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___________”则说明墨子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公输盘并不死心,反而想加害墨子。

两个“___________”说明此时两人心照不宜,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

最后墨子揭穿了公输盘的阴谋,并宣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使楚国侵略宋国的企图完全破产了。

3.文章开头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这说明墨子为了阻止这一行径,不辞辛劳。

这充分表现了墨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思想。

三、深入探求:墨子这种主张和他为实行自己政治主张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们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一、词语解释天时不如地利()委而去之委()去()人心所向,()故曰()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以()池非不深()亲戚畔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革()多助之至()()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三、重要问题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词语解释舜发于()人恒过()傅说举于()衡于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是()而后作()苦其心志()征于色()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喻()空乏其身()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动心忍性()动心使┅┅惊动;忍性使┅┅坚韧;二、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4、行拂乱其所为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中心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鱼我所欲也》――《孟子》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二者不可得兼()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辟:( )。

3、贤者能勿丧耳( )4、蹴尔而与之( )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6、万钟于我何加焉( )7、妻妾之奉( )8、是亦不可以已乎( )9、乡为身死而不受(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与:(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翻译下列句子1、舍生而取义者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此之谓失其本心三、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舍生而取义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比喻)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庄子》故事两则――《庄子》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相:( )国:( )2、非梧桐不止;止:( )3、安知鱼之乐;安:( )3、于是鸱得腐鼠于是:( ) 鸱:猫头鹰。

二、翻译下列句子1、惠子相梁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三、回答问题1、《惠子相梁》的主题是什么?2、故事中的鵷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3、庄子讲鵷鶵的故事用意是什么?《曹刿论战》-------《左传》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 )我()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鄙:()间:()4、小惠未徧:(*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加:()信:()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福:()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虽:()8、既克,公问其故。

克:()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再:()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伏:()二、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夫战,勇气也。

4、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三、问题: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时;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时。

)6、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②7、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一、词语解释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纳:()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3、朝服衣冠,窥镜。

服:()窥:()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孰:()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 )私:( )6、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面刺:( )9、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市朝:(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 v )二、翻译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徐公何能及君也?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4、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

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愚公移山》-----《列子》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1、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迂:( )3、聚室而谋。

谋:(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 )平(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 )阴()6、杂然相许。

杂然:( )许:( )7、其妻献疑曰。

献疑:( )8、且焉置土石。

且:()焉,()置:()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反:()10、甚矣,汝之不惠!惠:()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2、何苦而不平?苦:()1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且焉置土石?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4、甚矣,汝之不惠!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

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

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九年级下册通假字归纳1、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公输》2、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公输》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 通“御”《公输》4、公输盘诎“诎”(qū) 通“屈”《公输》5、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 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 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 通“避”《鱼我所欲也》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 通“辨”《鱼我所欲也》1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 通“德”《鱼我所欲也》1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 通“向”《鱼我所欲也》13、小惠未徧“徧”(biàn) 通“遍”《曹刿论战》14、始一反焉“反”(fǎn) 通“返”《愚公移山》-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答案)《公输》――《墨子》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起于鲁出发,动身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3、再拜拜了两次4、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5、然胡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