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16.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趣事引入同学们,今日在大都市生活,什么最贵?——房价;那么大家猜想一下,1228年,你若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什么最贵?——米价。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里有一个典故,话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来到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访问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顺口拈来白先生的名字,幽他一默。
及至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著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美:“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简单在这都市居住进展了。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这首诗就是选入学校课本的《草》,全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1.2 教学目标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诗歌的形式与结构介绍《琵琶行(并序)》的诗歌形式,包括诗体、韵律、节奏等,并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章节分布。
2.2 各章节内容概述分别对诗歌的各章节进行简要概述,包括主要情节、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琵琶女形象分析从外貌、性格、经历等方面对琵琶女进行详细分析,阐述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诗歌中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如主人公、听众等。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社会风俗的反映探讨《琵琶行(并序)》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如音乐文化、女性地位等。
4.2 人性的探讨分析诗歌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主题思想。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5.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鉴赏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细致的鉴赏和分析5.2 教学活动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背景知识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诗歌朗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深度分析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参与讨论和朗诵的表现力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课后作业的质量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教材和相关注释解读古典音乐和琵琶演奏音频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7.2 教学材料准备诗歌的全文和相关extracts提供书写纸张和文具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环境8.1 教学安全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注意学生的个人安全和健康8.2 教学环境提供安静和宽敞的教学空间确保教学设备和材料的完好和充足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与反馈9.1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9.2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空间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评价学生的整体表现和进步情况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评价标准应明确,涵盖诗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修辞手法运用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
朗读并解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琵琶行》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琵琶行》诗文解析2.1 教学目的: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的解读和评论。
第三章:《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3.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了解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分析《琵琶行》诗中的音乐描写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邀请音乐教师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结合诗文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琵琶行》的影视改编4.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的影视改编及其对原诗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观看《琵琶行》的影视改编作品片段。
分析影视改编对原诗的忠实度及其对情感和主题的处理。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看影视改编作品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改编的亮点和不足。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5.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表达对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提供指导和反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一、教材解析《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名篇,作者白居易。
诗中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由唐明皇在位时期的凉州刺史韦应物引述。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琵琶音乐来概括女子艺人的生活悲剧,反映唐代低层女性的贫困、艰苦生活和弱势地位。
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旷远的“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则描写了生动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雄浑的创作风格,与读者分享了优美的诗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诗歌欣赏和诗歌写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体会唐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要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选修一《琵琶行(并序)》的时候,老师可以介绍一下古代文艺形态——琵琶。
琵琶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乐器,也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民间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而《琵琶行(并序)》就是绝佳的琵琶曲创作,不仅是唐代文学的名篇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文学作品。
2. 读文本环节要点: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先让学生静读全篇,再指导学生重读“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等经典语句,让学生尝试去理解抒写作品中的含义,找寻表达表情的语言。
此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琵琶行(并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和抒情主旨。
在读文过程中,老师也要对重要的生词、独特的句式和有代表性的环境背景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写作诗歌。
3. 文学欣赏体验环节要点:开发学生的精神直觉和想象力,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学原文和表达艺术。
① 观看文学题材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观看曾吴演唱的《琵琶行》节选视频,此为依照白居易最著名的《琵琶行》改编的作品,演唱者虽然没有现身,但通过舞者的精彩表演,观众可以充分体验到白居易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情感和整个故事的传达。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白居易。
(师生共同回忆,重点在其“失意谪居”。
)2.解题。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回忆乐府相关常识。
)3.相关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4.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序”,进一步了解写作缘由。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句读。
6.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
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才通过琵琶曲得以沟通和共鸣。
另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明确:侧面描写。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标题: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与作者;2. 理解《琵琶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介绍;2. 《琵琶行》的课文解析和理解;3. 课文的情感表达分析;4. 阅读活动与拓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琵琶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3.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琵琶行》及其序言;2. ppt课件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与引入(15分钟)1. 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引起学生对这位著名诗人和他的作品的兴趣;2. 预测性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叫《琵琶行》吗?第二节:课文解析与理解(3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琵琶行》;2. 解读生僻词语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琵琶行的情节,主题以及李白的写作意图。
第三节:情感表达分析(20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琵琶行中表达的情感,并作简要总结;2. 学生个别发言,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情感与诗人李白自身的经历和心境的关系。
第四节:阅读活动与拓展(30分钟)1. 学生分组互相朗读琵琶行,并分别发表个人观点;2. 提出任务: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在班级内分享;3. 引导学生发展兴趣,扩大自己的文学素养,鼓励他们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
第五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2. 老师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以《琵琶行》为主题,谈谈你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李白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与主题的理解能力;3.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间对彼此短文的阅读与评论。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阅读《琵琶行(并序)》并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2.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琵琶行》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琵琶行(并序)》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指导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高二语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学方案
高二语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学方案高二语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学方案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名篇,它以婉转动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现象。
其中,《琵琶行》的并序更为珍贵,即作品的导语,它为我们揭示了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篇目,《琵琶行》的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针对《琵琶行〈并序〉》这个篇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特点,掌握《琵琶行》的主要文学艺术特征。
2.通过学习并序,了解唐代社会的背景和文学潮流。
3.懂得欣赏珍贵文献、学会阅读文学导言。
二、教学内容1.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本节需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让学生们了解唐朝文学的时代背景以及文艺风貌。
2.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本节部分通过和《琵琶行》的比较,了解并序文本与文章本身之间的联系,分析该文的主题、艺术手法等。
3.第三节:“《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本节重点揭示并序的文学价值,并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文学思想,突出并序卓越的文学地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阶段通过展示古代琵琶演奏者和一些唐代男女的画像,让学生们感受古代的音乐文化和人文气息。
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琵琶有关的文学名篇。
它的题目是《琵琶行》,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少女的遭遇和悲惨的经历,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乐器——琵琶的美妙之声。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唐朝的故事中。
”二、讲授阶段1. 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教师通过讲述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唐代文学的整体情况,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 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教师带领学生们深入分析并序的内容,包括文学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突出《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
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
“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
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
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
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教学准备:PC机、《》朗读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1.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
2.听读,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导语(一)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然泪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行”这种体裁及写作背景(一)作者(参《教学用书》)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是唐代继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青年时代,因而能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疾苦,所以他的诗歌从创作开始就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教案1【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2、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3、描写音乐的艺术二、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白牡丹》《买花》《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观游鱼》《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宫词》知识点:“元白”(元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锡和白居易的并称)“元轻白俗”-- 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诗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轻淫.后人“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于元”,故苏轼讥之为“元轻白俗”。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新乐府》6、琵琶行(并序)教案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
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熟悉《琵琶行》及其序的内容和意义。
2. 掌握《琵琶行》及其序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形象,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2. 学习《琵琶行》及其序的相关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琵琶行》及其序的复制件。
2. 词语卡片,挂图或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琵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琵琶的外形、演奏方式等,并以此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Step 2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琵琶行》及其序。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音表达和语调抑扬顿挫,尽量体现诗歌的韵律之美。
Step 3 琵琶行及其序的理解(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琵琶行》及其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通过琵琶的音乐表现出对社会不公与苦难的关注,并感叹命运的无常与悲凉。
Step 4 感悟与欣赏(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琵琶行》及其序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对人生境遇的抒发和反思。
Step 5 词语与句式探究(15分钟)通过对《琵琶行》及其序中的词语和句式的分析,指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教师提问学生,如:“诗中使用了哪些形象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为什么序言要使用‘风弄珠帘帐’这样的句式?”Step 6 创作与展示(1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佳句或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琵琶行》的理解和喜爱。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Step 7 小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更多的欣赏和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Step 8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琵琶行》及其序背诵并熟读,准备下节课的课外阅读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教案.文本全解。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土、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邦。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
贞元十六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因上书请求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为执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
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晚年闲居洛阳,因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仗,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受杜甫《兵车行》等“即事名篇”的启发,创为新乐府。
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早年自编诗集,把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讽喻诗多为早年所作,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并批判现实。
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至今脍炙人口。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易明畅,相传老妪能解论者或以“浅俗”贬其诗。
其诗质量不高者为数不少,但其佳作亦大量存在。
该诗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二年。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
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
白居易于是被贬江州司马。
其实他得罪的真正原因,是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政治讽喻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嫉恨。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得名于,终得罪于”。
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使他很快体验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
诗人那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一起倾泻而出。
基本解读。
此诗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同为白居易诗作中最为人称道的名篇。
唐宜宗李忱在为诗人所作悼诗中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即拈出这两篇歌行来描述白诗的脍炙人口。
诗前有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谈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两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决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诗中所咏,即是他和琵琶女邂逅相遇、相知,琵琶女为之演奏的经过。
因两人各自的身世遭遇相近,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于是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为这位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女子落泪,也为自己的不公平遭遇而难过、愤懑。
全诗可分为四大段。
段从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止,写江头送客而遇琵琶女。
开头两句极为精炼地概括了地点、人物、事件、时间以及环境气氛。
接下来几句,由秋夜送客,临别把盏引出“举杯欲饮无管弦”,又进而引出琵琶声。
经过一重重铺垫,女主人公才“千呼万唤”地出场,而出场的亮相,却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对女主人公的出场,诗人笔力贯注于气氛的烘托和场面的铺排,于女主人公的外貌不著一字,却已将她凄凉落寞的神情曲曲传出。
精心结撰而不露痕迹,语不惊人而出人意表,最见白居易“用常得奇”的功力。
第二段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邀请琵琶女弹奏的经过及其所奏琵琶之精妙绝伦。
这一段为全诗的精彩部分,诗人在这一段中以变化灵动的笔墨和绘声绘色的比喻,重点描写了商妇所弹奏的琵琶乐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乎生不得志。
”写琵琶声和缓低沉,娓娓道来。
“低眉信手续续弹”以下四句,写演奏者不断变换指法,既见其指法熟练,技艺不凡,又使琵琶声慢慢舒展,节奏逐步加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写琵琶声犹如急风快雨,时而重浊繁密,时而轻清幽细;时而又像珠落玉盘,重浊轻清,错落清脆。
作者以新颖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使读者对音乐的内容、声情得到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六句,写琵琶曲由急促变为婉转流利,继而变得冷涩,终而慢慢停歇。
虽则此时乐曲已经暂停,但仍然余味无穷,无胜于有。
正当听众都沉浸在先前的乐曲之中,还未回过神来,忽然奇兵突出,琵琶声又如“银瓶破”、“水浆进”、“铁骑突”、“刀枪鸣”般爆发,激越奔放,气势雄健,陡然一扬,复戛然而止。
在场听众无不为之陶醉,为之感染,座中久久无言。
在这短短二十四句中,断续相连,波澜叠起。
诗人在这一节中妙喻连珠,调动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形象,将起伏回荡的琵琶乐曲描绘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通过这一节对琵琶乐曲的描写,诗人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妙,同时也展现了她历经沧桑、起伏回荡的心曲。
第三段自“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商人妇自述其身世。
诗人通过商妇的自述,以从容不迫的语言,为她的半生坎坷谱写了一曲曲缠绵悱恻的悲歌。
“虾蟆陵”位于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歌伎舞伎集中居住的游乐场所。
“缠头”是指艺妓献艺后,观众为表示赞赏而赠送的绫帛之类。
“钿头云篦”指镶有珠宝、镂有云纹用作头饰的梳篦。
以上都描写琵琶女嫁作商人妇之前,因色艺俱绝所过的欢乐豪华生活。
自“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笔调一转,叙述她的沉沦冷落。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两句,可谓她弹奏琵琶时所流露的跌宕起伏、缠绵悱恻的心情的注脚。
第四段从“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结尾,写诗人听了琵琶曲以及琵琶女的自述后所引起的感慨。
这里诗人丝毫不提贬出京城以前的生活,也不涉及被贬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而集中笔墨描述了“浔阳地僻无音乐”给他所带来的苦恼,这是诗人善于剪裁之处。
写琵琶女时详于昔,写自己时则略之,以彼形此,这是行文互见之法。
写自己被贬之后,集中于由欣赏琵琶曲而引起的“无音乐”之苦而略于其他,以此形彼,更是照应主旨、细密凝练之处。
结尾六句,由诗人与琵琶女的对话,重新转入弹奏琵琶及听者的感受,最终归结为“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是唐代最低文官的服装,“江州司马”则突出了诗人被贬后的身份,这正是一篇之主旨所在。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当时诗人已44岁,年龄老大而位卑言轻,更遭贬谪而投闲置散,使他顿生美人迟暮、天涯沦落之感。
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主要抒发的,正是诗人的这一深沉的感慨。
还有一点,琵琶女和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
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同调,引为知己。
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这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有同情与尊重的态度。
'一个封建官僚能够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精华鉴赏。
①叙事和抒情的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本诗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在叙事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琵琶女深挚而隽永的同情。
诗人很善于刻画对方的心理活动,而在刻画对方心理的时候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例如邀请琵琶女相见的几句:“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把一个女子的迟疑、腼腆,既难忍独守空船的寂寞,又不便在夜间与陌生人相会的矛盾心情,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了。
又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些叙述都使人感到诗人对这女子是很理解、很体贴、很同情•的。
诗人穿插的景物描写也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
借“枫叶荻花秋瑟瑟”抒写惜别之情,借“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借“黄芦苦竹绕宅生”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
②叙事富于详略虚实的变化,脉络分明,曲折生动。
诗从秋夜送客写起,由“举杯欲饮无管弦”引出琵琶声和琵琶女,这些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
第二段音乐描写,一共用了二十二句,写得很详尽,把曲调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
再下面又是简单的交代和过渡,只用四句诗说明音乐的效果和琵琶女放拔插弦、整顿衣裳的动作,便转到琵琶女叙述自己的身世。
这一段又是二十二句,写得比较详细,特别是她在长安的欢乐生活,连细节都写出来了。
接着是诗人的自述,贬谪以前在长安的生活一字不提,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
在这一段话里,反复三次诉说没有悦耳的音乐,至于其他种种的细节则一概从略了。
在诗人这番话的感动下,琵琶女作了第二次演奏。
关于这次演奏诗人改用略写、虚写,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句话便交代了过去,随即结束全诗。
③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
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这是描写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困难。
但这个困难在白居易笔下似乎并不存在,他写得那样灵活,那样自如,使人读着他的诗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一般。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呢——o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再恰切不过了。
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o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
o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
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
特别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一句,传导出乐曲休止、间歇时,那种余音袅袅、令人浮想联翩的艺术审美感受,揭示了“有无相生”审美规律,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习题解说。
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理解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加深对作品的领会和晶赏。
参考答案: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
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采都怀着深深的忧虑。
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由此可体会得到作者贬谪江州,牢骚困顿,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损害、被侮辱女性的同情。
正所谓“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