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文本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一、前言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国政府与新加坡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国政府与新加坡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确定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
这是两国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
生态城应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生态城建设管理的模式应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设计团队分别编制,经过综合汇总后形成规划方案,并经国外知名专家论证和天津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
2008年4月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在新加坡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联委会决定中新双方分别在两国进行公示,广泛征询民众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报天津市批准。
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选址情况中国政府关于生态城建设的“四项要求”:一是必须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二是要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三是要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要坚持政企分开。
生态城选址的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意义,特别是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缺乏地区。
二是要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选址位置中新天津生态城确定在中国东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京津城市发展轴的北侧、天津滨海新区海滨休闲旅游区,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距离50公里。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
绿色建筑推广
鼓励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
中新天津生态城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和技 术,鼓励建筑师和开发商采用节能、环保的 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法。
提高建筑能效
通过优化建筑布局、采用高效隔热和通风系统等措 施,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筑能够降低能源消耗,提 高能效。
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
中新天津生态城鼓励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 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
绿色交通体系构建
发展公共交通
中新天津生态城重视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 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便利性。
鼓励绿色出行方式
通过建设步行、自行车道和鼓励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降低机 动车使用强度,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智能交通管理
中新天津生态城采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 路况信息,优化交通流线,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借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成功案例,引进先进理 念和技术。
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与国际生态城市合作开展项目,共同推进生态 城市建设。
举办国际会议和论坛
举办生态城市相关的国际会议和论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提高城市韧性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防灾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 害的能力。
推广清洁能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优先
01
在规划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生态系统的完
整性和稳定性。
绿色空间
02
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包括公园、绿地、湿地等,为居民提供亲
近自然的机会。
生态修复
03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五章 景观生态规划
第五章景观生态规划5.1 中新生态城生态条件分析5.1.1 自然条件1. 地形地貌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处于滨湖堆积平原地区,地形较平坦。
地面高程一般在1.3m~2.6m左右(黄海高程,以下均同),局部低洼地区高程不足1.0m。
园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二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沉积层,坡度平缓,一般呈水平成层、交互层或夹层,较有规律。
2. 气候气象苏州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较大,日照充分,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季风变化明显,冬季盛行大陆来的偏北风,以寒冷少雨天气为主,夏季盛行海洋来的东南风,以炎热多雨天气为主,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期。
3. 植被该地区自然植被基本已消失;次生植被分布面积极小;人工植被为园区的主要植物类群。
园区内次生植被主要为高度次生的野生灌草丛植物,一般分布在荒草地和田坎上。
灌丛高度为20-80cm,大小不等,覆盖率约为40%-50%。
常见的物种为紫花地丁、菟丝子、马鞭草、夏枯草、曼陀罗、车前草、蒲公英、艾蒿、结缕草等。
园区内人工植被大体分为园林绿化和农业作物两大类。
4. 动物园区的渔业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目前以养殖为主,养殖水产种类繁多,主要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鳊、梅鲚鱼、白鱼、鳜鱼、鳗鲡、鳝鱼等;甲壳类有虾、蟹等;贝类有田螺、蚌等;爬行类有龟、甲鱼等。
两栖类有蛙等。
园区内原有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为后期人工建设的绿化林和景观观赏绿地。
由于原有生态系统的消失和长时间的开发建设,园区内的鸟类大多数已迁徙。
有一些林栖型的鸟类。
项目区所在位置是世界鸟类迁飞路线中,东亚与澳大利亚路线的一个环节。
目前,一些本区域内历史上有过记录的候鸟一般很难发现,这些鸟类包括:白鹭、白鹳、东方白鹳、白琵鹭、池鹭、凤头麦鸡、黑水鸡、花田鸡、环颈鸻、卷羽鹈鹕、流苏鹬、牛背鹭、水雉、夜鹭等等。
图5-1 世界候鸟迁飞路线图5.1.2 景观条件1. 园林绿化景观园林绿化种类包括四旁植物、道路绿化、湖堤及河道绿化、观赏树木等。
天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详细版】
天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详细版】天津中新生态城重大意义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
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
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
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
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
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设计方案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合作项目。
2007年11月18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在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按照协议,生态城将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建设方式要“能实行、能推广、能复制”,探索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发展的样板。
生态城重点构建循环低碳的新型产业体系、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优美自然的城市景观体系、方便快捷的绿色交通体系、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以及宜居友好的生态社区模式,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和新型产业化道路。
>>全文 >>提建议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签署了关于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生态城正式选址天津滨海新区。
生态城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
温家宝总理强调,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李显龙总理认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一个打造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究资源节约的城市。
两国政府确定,要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努力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
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
规划区域内现状三分之一是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是盐碱荒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土地盐渍化严重。
在这样一个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符合中新两国政府确定的不占耕地、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选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两国政府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分析2016景观篇资料
42.67% 9.59% 10.27% 23.94% 4.98% 0.38% 1.74% 6.43% 100.00%
中新天津生态城
空间布局:一轴三心四 片、一岛三水六廊。
一轴:以生态谷为城市 主轴;
三心:一个城市中心和 两个城市次中心;
四片:四个综合片区; 一岛:以生态岛和水系 组成的绿色核心;
三水:水库、蓟运河故 道和蓟运河;
中新天津生态城
相关基本理论 建设背景 区位选址
发展定位 总体规划 空间布局 绿色交通
生态系统 外部环境规划 水源开发与利用
能源规划
中新天津生态城
天津中新生态城 位
于滨海新区东北部, 总规划用地面积30平 方公里,整个生态城 人口规模将达到35万。
中新天津生态城
生态城将致力建设成为综 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 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 等技术创新和经济推广的 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 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 生态型产业基地,“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 宜居示范新城,参与国际 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 窗口。
中新天津生态城
生态城中心-生 态城次中心-居 住社区中心-基 层社区中心”
中新天津生态城
为了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环 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生态新 城,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的原则,尊重本地自然生态 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 和重建手段,恢复自然水系、 湿地和植被,构筑以多级水 系、绿色网络为骨架的复合 生态系统。以蓟运河和蓟运 河故道围合的区域为生态核 心区,建设六条生态廊道, 加强生态核心区与外围生态 系统的连接,形成开放式的 生态空间格局,积极推进区 域生态系统一体化。
中新天津生态城
景观构成:六大景观功能分区
依据上述设计原则,针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现场 规划为了六大景观功能分区:入口主题公园区、湿地生态 保护区、生态教育公园区、社区公园区、惠风溪滨水休闲 带区和生态谷区,并对每个分区所面临问题进行了有效解 决。
中新生态城规划
生态城具体位置是在天津滨海新区内的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占汉沽区南部20平方公里,塘沽区北部10平方公里。
汉沽区多为盐碱地,属于干旱水源不足的地方。
区内现有18万人口,区内西北部有农业,东南部有海洋渔业和化工企业。
生态城主要占用汉沽区南部,并且不占用耕地,计划投资300亿元人民币。
中新生态城管委会负责同志汇报了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情况。
中新生态城总规划师介绍了《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纲要》。
专家们对中新生态城规划编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进一步完善中新生态城规划纲要,编制总体规划,从突出生态建设特点发展绿色交通、土地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地区活力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生态城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征用、起步区开工准备、环境整治等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同时,在产业发展方向方面也开始重点研究定位,环保产业、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以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已经纳入发展视野。
据介绍,为了使生态城项目实现高标准、高水平,走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之路,管委会提出要从十个方面实现突破的目标:一是在规划设计上的突破;二是在绿色建筑上的突破;三是在区域交通上的突破;四是在能源利用上的突破;五是在绿化环境上的突破;六是在产业结构上的突破;七是在城市管理上的突破;八是在社区建设上的突破;九是在水系改造上的突破;十是在防灾减灾上的突破。
一致认为,生态城总体规划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环保理念,立足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实际,统筹考虑生态建设、资源节约、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经济活动的和谐,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将成为生态城开发建设的基本依据。
中新生态新城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和谐共融,这里的水、电、气、热,都会尽最大可能利用再生能源和新兴技术,废水、废弃物等会"变废为宝",由于废物与资源实现循环转化、利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
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片区(05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目录1 总则 ......................................................................................................................................... -2 -1.1目的................................................................................................................................ - 2 -1.2依据和期限.................................................................................................................... - 2 -1.3编制方法........................................................................................................................ - 2 -1.4规划成果........................................................................................................................ - 2 -1.5实施管理........................................................................................................................ - 3 -1.6规划调整........................................................................................................................ - 3 -2 规划导则 ................................................................................................................................. -3 -2.1规划范围........................................................................................................................ - 3 -2.2功能定位........................................................................................................................ - 3 -2.3规划结构与层级划分.................................................................................................... - 4 -2.4土地使用性质................................................................................................................ - 4 -2.5土地开发强度规定........................................................................................................ - 5 -2.6住房建设........................................................................................................................ - 5 -2.7配套设施........................................................................................................................ - 5 -2.8绿地控制规定................................................................................................................ - 6 -2.9公共空间........................................................................................................................ - 6 -2.10建筑控制...................................................................................................................... - 7 -2.11广告和标识.................................................................................................................. - 8 -2.12六线控制...................................................................................................................... - 8 -2.13 道路交通..................................................................................................................... - 9 -2.14水系统规划................................................................................................................ - 11 -2.15能源利用规划............................................................................................................ - 15 -2.16信息化规划................................................................................................................ - 17 -2.17环卫工程规划............................................................................................................ - 17 -2.18综合防灾规划............................................................................................................ - 18 -2.19管线综合.................................................................................................................... - 19 -2.20 街区空间特色控制................................................................................................... - 20 -3 生态细胞用地布局指引 ....................................................................................................... - 28 -附表: ....................................................................................................................................... - 29 -表1 规划用地汇总表....................................................................................................... - 29 - 表2 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 29 - 表3 土地使用兼容性表................................................................................................... - 31 - 表4 配套设施一览表....................................................................................................... - 32 - 表5开发强度指标一览表................................................................................................ - 35 -1 总则1.1目的为落实《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率先建设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新城,编制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指导和规范土地使用和开发建设活动。
中新生态城发展设想
中新生态城(供水)设想一、总体概述中新环保生态城,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它将把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技术与天津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建设节能、环保、宜居住宅的同时,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配套建设一流的学校、医院、公园、文体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用建筑。
为保障该区域对不同水资源的需求,依据我们的供水现状及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多种水资源,为中新环保生态城提出相应的供水设想。
二、供水现状汉沽水厂于1997年投资2.0亿元建成,上游铺有引滦入汉DN1200mm输水管道44.5公里,并配有输水泵站一座,目前输水能力10~15万m3/d,由岳龙水预留口可向水厂引入岳龙水水源3万m3/d ,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水厂一期处理能力5万m3/d,现正在积极筹建二期工程,2010年处理能力可达10万m3/d,根据目前汉沽地区的用水需求,我公司已经将三期扩建纳入下一步的工作规划,供水能力将达15~20万m3/d。
公司现供水服务面积32.5平方公里,用水人口约12万多人,服务水压0.24 Mpa。
近年来配合区域经济建设,供水管网及设施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区内供水管网的总长度已经达到218.3公里,其中DN300以上管网43.43公里。
目前已有的出厂干管向南沿汉北路西侧已经到达中新生态城生活服务区门前,管径为DN400,设计供水能力为2万m3/d。
向东扩展至北疆电厂,而且城区东南部通往中心渔港供水管线也已经铺设完毕。
鉴于天津市水源的现状,我公司具备能够保证使用来自滦河水源、岳龙地下水水源及海水淡化的优势,水质可得到充分保障,不存在因水源匮乏造成的单水源的水质压力。
生产工艺方面,我们加强生产运行工艺的管理和技术改造,注重节能减排,净水工艺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的气浮工艺并针对夏季高温高藻水质特点,贮备活性炭以应对原水异常所造成的紧急情况。
在水质检测方面,对水厂化验室进行了扩建改造,增加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原子荧光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检测设备,新建十万级无菌室并配备相关技术人员,硬件规模在同行业中属于领先水平。
最新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区域位置
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蓟运河与 永定新河交汇处至入海口的东侧,距滨海新区核心区约15公里。
选址依据
中方:依法取得土地、不占耕地、节 地节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新方: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
规划范围
东至汉北公路—规划中 央大道,西至蓟运河, 南至永定新河入海口, 北至规划的津汉快速公 路。
• 生态城位于滨海地热田中北部,具有一定地 热利用条件,可根据进一步地热勘测结果确 定生态城地热利用规模。
• 生态城区域内风能以及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 鉴于生态城内部用地限制,暂不具备区内大 规模开发利用条件。
华北气
陕甘气
茶淀220kV 变电站
南浦气,俄罗 斯气,唐山港
转运LNG
滨海500kV 变电站
南水北调水
外调地下水 海水淡化
能源支撑条件
• 近期生态城使用陕甘天然气作为气源,远期 可供选择气源较为丰富,主要有俄罗斯长输 天然气、周边油气田天然气以及周边港口转 运的液化天然气。
• 生态城处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电网范围内,由 东部电网供电,新区现有500kV 变电站1座, 220kV 变电站10座,其中规划的北塘和茶 淀220kV 变电站将作为生态城外部电源, 为生态城供电。
3
天津生态城规划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14 生态产业研究
4
生态适宜性评价和外部规划污染源风 15 生态城数字信息化管理及监控系统研究
险评估
5
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16 绿色建筑
6 废弃物绿色管理体系与能源规划专题 17 生态城综合防灾 研究
7
水系统规划及水生态修复研究
18 社区舒适度专题
8
社区建设与和谐社会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初探——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
的《 理想 国》 论述 中就 曾 出现 。l 9世纪 末风 行 欧美 的 “ 市公 园运 动 ” 城 和霍 华德 的“ 田园城市 ” 理论 , 以说 可 是生态 城市规 划 的雏形 。这期 间 , 生态城 市规划 的理 论 尚未成 形 ,但 生 态思 想 已经 开 始渗 入 城市 规划 领 域 , 为城 市规划 注入 了新 的活 力 。 并 总 的说来 ,将 生态 城 市理 论 作 为一个 完 整 的理
A src: 硼lh cl i ladevrn e t rbe scue ycne p rr ra i t n tedm scladoesa e e 一 b ta t eeoo c n ni m na po l asdb o m oayubnz i ,h o et a n vr sdv蛔, t ga o l m t ao i e
论 体 系来研 究 的 时 间并 不长 。究 其发 展历 程 可 以简 要 地分 为 4个 阶 段 。前 2个 阶 段注 重 对工 业革 命 后
经 济城 市 发展 的 反思 ,对 城 市 生态 系 统发 展 与全 球 生 态平 衡 内在 联 系 的深层 规 律还 缺 乏研 究 ,生 态城 市 的建 设理 论 尚局 限于城 市 和 城市 腹 地所 构成 的 都 市 圈 。后 2个阶 段在 前面研 究 的基础 上 , 人们 普遍认 同 了城 市 发 展 与 全 球 生 态 平 衡 之 间 的 内在 有 机 联 系 。把 城市 生态 系统 演化 与 全球 生 命 大系 统 的发展 贯 穿起 来 , 从宏 观 角度 出发 , 定 了一 系列 促使 地球 制 可持 续 发展 的纲 领 性指 导 文件 。世 界各 个 国家 和重 要 的城市 地 区都 根 据这 些 文件 制 定 了在 新世 纪 中 的 发展 方 向和 环境 改 善措 施 , 并积 极地 将 理论 转 化为 各类 生态城 市 建设 实践 活动 。 第 一阶段 (0世 纪 6  ̄2 纪 7 代)人 口爆 2 0 0世 0年 : 炸 、生 化灾害 与 能源 危机 导致 了严 重的环境 危机 , 使
中新生态城规划
中新生态城规划中新生态城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一个生态城市示范项目,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总规划面积约26平方公里。
中新生态城的规划目标是打造一座以低碳、节能、环保为核心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中新生态城规划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规划中规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区域,包括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园等。
这些区域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修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来保护环境。
规划中还强调了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性,通过节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和循环经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新生态城规划着眼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规划中设有各类生活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和娱乐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此外,规划中还注重建设便利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公交和自行车道等,以方便居民的出行。
中新生态城规划还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规划中设有各类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等,以满足居民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
此外,规划中还规划了教育资源,包括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中新生态城规划还着眼于引进高科技产业和吸引人才。
规划中规定了一些园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创新创业园等,以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
此外,规划中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吸纳,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和创新基地等措施,提供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总之,中新生态城规划的目标是打造一座低碳、节能、环保、宜居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通过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低碳经济发展和节约能源的措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通过提供各类生活设施、建设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展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通过引进高科技产业和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中新生态城规划的实施将在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5第一节发展目标与定位 5第二节城市规模 6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 8第一节经济发展 8第二节社会事业与文化发展 9第三节生态保护 10第四节生态修复 11第四章空间布局规划 13第一节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13第二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5 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 17第四节商务工业用地规划 18第五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9第六节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 20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22第一节目标与策略 22第二节对外交通系统 23第三节慢行交通系统 24第四节城市公共交通 25第五节机动车交通系统 25第六节交通管理系统 26第六章水系统规划 28第一节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28 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 29第三节污水处理工程规划 30第四节雨水排除与利用工程规划 30第五节再生水利用工程规划 31第七章能源系统规划 33第一节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33第二节供电工程规划 34第三节供热工程规划 34第四节燃气工程规划 35第四章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 37第一节环境保护 37第二节环境卫生规划 38第五章数字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40 第一节数字化城市建设 40第二节通信工程规划 40第六章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42第一节目标与原则 42第二节消防规划 42第三节防震减灾规划 43第四节防洪防潮规划 44第五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人防规划 44第六节公共安全 45第七章规划实施 47第一节分期建设 47第二节区域协调 48第三节保障措施 49第八章附则 51附录1: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52附录2: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59第一章总则第1条按照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签定的《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及其补充协议的相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26号)等编制《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立足特有环境资源约束条件,创新发展方式,探索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符合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模式。
第3条规划原则坚持区域协调,突出生态经济,发展与滨海新区各功能区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率先建设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新城。
坚持生态优先,立足保障区域生态格局,注重生态修复、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生态环境和谐共融,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注重统筹兼顾,形成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紧凑型城市布局模式。
坚持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科技创新,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方式。
第4条规划范围东至汉北路—规划的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至永定新河入海口,北至规划的津汉快速路。
规划范围约34.2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至2010年,中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
第6条本规划是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7条本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天津市生态城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一节发展目标与定位第8条发展目标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建设体现三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滨海新城。
第9条建设指标(1)经济蓬勃高效: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2)生态环境健康: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空气质量、水环境、人均绿化面积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3)社会和谐进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充足的就业岗位,全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各群体的和谐、融合。
(4)文化传承弘扬: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塑造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
建设生态文明,推行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5)区域协调融合:在环渤海、京津冀区域和滨海新区层面,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共建,实现区域和谐发展。
第10条定位我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国家级环保教育研发、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事务的窗口,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
第11条经济职能(1)国际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的交流和展示中心。
(2)国家生态环保技术的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集聚地。
(3)国家生态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化基地。
(4)国际化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乐区。
第二节城市规模第12条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规划总建设用地为25.0平方公里。
第13条土地资源使用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集约、高效地使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
(1)组团布局准则:依据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距离,采用组团式布局,通过生态廊道界定组团边界。
(2)公交引导准则:依托大运量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沿交通站点周围适当提高开发强度。
(3)混合使用准则: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综合考虑土地使用、交通组织,通过平面和竖向的合理设计,减少土方挖填,实现高效的土地使用,创造丰富的城市景观。
(4)公共利益优先准则:保障生态城中心区、滨水区等高价值区域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第14条人口规模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35万人。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米以内。
除上述常住人口外,2020年还将容纳外来就业人口6万人,以及暂住性消费人口3万人。
第15条人口结构(1)就业结构:常住人口中的就业人口比重约为66%。
(2)年龄结构:常住人口中0-14岁、15-64岁和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大致为10∶85∶5。
(3)受教育程度结构: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应在20%以上。
第16条人口政策实行城市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联动调控;落实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各项政策;妥善安置原有农村居民,提供住房和就业保障;改革户籍管理方式,减少人才流动障碍,使外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第一节经济发展第17条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形成国际一流、生态型的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成为国际生态环保技术的策源地、总部基地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18条发展策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建立新型的国际技术和经贸合作机制,简化外商投资管理和外汇管理程序,建立与生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确保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19条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1)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减排、节约替代、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
(2)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发展生态环保教育产业,增强创新能力。
第20条绿色建筑产业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积极推行住宅产业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确保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21条现代服务业(1)建立生态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融资体制,简化外商投资管理和外汇管理程序,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服务平台,形成生态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2)大力发展生态型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特色旅游和康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
第22条就业岗位积极采取各项政策和措施,创造有利于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实现多元化的投资,鼓励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
预测2020年提供就业岗位约21万个,本地就业率达到65%。
第二节社会事业与文化发展第23条和谐社会建设(1)建设适宜不同收入群体和境内外人员居住创业的和谐社会,居住社区应混合安排多种不同类别住宅形式,满足不同群体居住需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满足不同需求合理适度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和共享。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福利水平。
(3)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组建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网络。
第24条公共事业建设(1)深化教育、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加强各类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和特色鲜明的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便利、舒适的公共服务。
(2)各级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分级配套原则建设,公益性设施按照指标与服务半径配置,保持刚性供给;经营性设施布局遵循市场规律,结合城市公共空间,保留一定弹性。
第25条住房建设(1)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探索住房制度改革,创新金融、财政等公共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
(2)政策性住房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20%,妥善安置原有农村居民,回迁保障率100%,并提供就业保障。
第26条文化事业建设(1)尊重自然与历史文脉,延续场地内在肌理,保护和发掘文化遗存,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2)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塑造具有现代化、国际化和生态特色的城市形象,培育特色城市文化。
(3)培养社会生态环境意识,建立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生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生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第三节生态保护第27条规划目标尊重本地自然生态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手段,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构筑与区域相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
第28条生态空间格局以蓟运河与蓟运河故道围合的区域为生态核心区,构建生态核心区与外围生态系统相连接的六条生态廊道,形成开放式的生态空间格局。
第29条生态系统构建(1)规划确定永定洲湿地及蓟运河西侧的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为永久性生态保护区,除生命线工程外,禁止任何开发建设。
(2)保留蓟运河故道及两岸生态缓冲带,建设过程中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结合现状污水库治理进行保护性建设,形成生态城主要的公共开敞空间。
(3)构筑生态核心区与外围生态系统相连接的六条生态廊道,加强与区域生态系统的沟通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