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浅析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践 , 为 广 大党 员 普 遍 信 仰 、 民 大 众 普 遍 认 同 的 强 大 思 想 武 器 。 成 人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与 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是 相 互 衔 接 、 互 促 进 的 , 相 既不 能 等 同 , 不 能 相 互 取 代 。 马克 思 主 义 是 来 自实 践 、 导 实 践 也 指 的科 学 理 论 , 民群 众 是 社 会 实 践 的 主体 , 此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人 因 的过 程 必 然伴 随 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的 过 程 。 二、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目的
一
化是 一项 长期 的 战 略性 任 务 , 是 一 项 浩 大 的 系统 工 程 , 须 着 眼 也 必
长 远 , 定 规 划 , 善 机 制 , 确 责 任 , 大 投 入 。 要 按 照 “ 个 中 制 完 明 加 一 心” “ 个 着 眼 于 ” 、三 的要 求 ,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及 教 育 和 把 深化 实践 融 入 经 济 、 治 、 化 、 会 建 设 和党 的建 设 的 各 个 方 面 。 政 文 社 大众 化 的首 要 环 节 在 于 理 论 自身 , 论 的 风 格 、 质 、 点 要 大 众 理 气 特 化 。要 大 力 实 施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和 建 设 工 程 , 断赋 予 当 代 不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 鲜 明 的实 践 特 色 、 民族 特 色 、 代 特 色 , 筑 反 映 时 构 当代 马 克 思 主 义 最 新 成 果 的 话 语 体 系 、 科 体 系 和 教 材 体 系 , 一 学 用 元 化 的指 导 思 想 整 合 和 引 领 多 样 化 的 社 会 思 潮 。 大众 化 科 学 内涵
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马 克 思 主 S. 众 化 是 指 马 克 思 主 3. 本 原 重 大 战 略 思 想 、 大 工 作 部 署 , 动 学 习 贯 彻 党 的 Z 大 Z基 重 推
理 由抽 象 到 具 体 , 深 奥 到 通 俗 , 被 少 数 人 理 解 由 由 掌 握 到被 广 大 群 众 理 解 掌 握 的 过 程 。 大 力 推 动
中 图分 类 号 : 8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编 号 :6 4 1 3 ( 0 9) 60 8 -3 A1 A 1 7 .7 0 2 0 0 -0 30 收稿 日期 :0 9 5 1 2 0 - .7 0
作者简介 : 冯俊玲( 93 ) 女 , 16 一 , 甘肃宁县人 , 讲师 , 主要从事政 治理论教 学与研 究。
人 民 群 众 , 断 推 进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_e 具 有 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保 持 共 产 党 员 先 不 ,, l i 重
重 要 的意 义 。 项 战略任务 , 一 项复杂而 艰巨的系统工程 , 是 是 也
进 l 育 活 动 , 一 步 增 强 了全 党 实 践 “ 个 代 生教 进 三
-
I 大 精 神 不 睦 深 ^。 - 一 七 斤
( ) 展 保持 共 产 党 员先进 性 教 育活 动和 二 开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 于 我 们 做 好 用 马 深 入 学 习 实 践 科 学 发 展 观 活 动 , 高 了 全 党 全 社 对 提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最 新 成 果 武 装 党 员 干 部 , 育 会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水 平 。 在 全 党 Yt 的 以 实 践 “ 教 : 展 三
Z 振 奋 精 神 , 断 创 新 宣 讲 理 念 、 新 内 容 、 新 形 主 3. 不 创 创 化 。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对于指导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变迁,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理论脱离实际、晦涩难懂等问题,导致了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和广泛。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成为了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普及度,促进思想解放,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探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在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偏见,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不具备指导意义。
这种观念的存在可能会阻碍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传播和接受。
一些地区和群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深入,无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媒体传播和社会舆论导向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有时会出现偏见或误导的情况,影响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向公众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度,增强社会各个阶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理解程度,使其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还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应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大众化进程,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创造和再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博颖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4期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及其关系,以及“三化”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此,对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过程,也包含这个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实践、为了应用、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邓小平在谈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也是强调要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根据具体实际和实践,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下的中国风格和特色,那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鲜明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过程中的世界眼光、时代视野。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方 向发展 , 但市 场一些弊端也随之存 在。坚 持用 当代 中国马
克 思 主义 的指 导 地 位 , 才能使 之朝着 更加健 康的方 向发展 。
另外 , 推进 当代中 国马 克思 主义 大众化 , 是 提高 巾国共产 党 执政 能力的一个 方面 。进入新世纪 以后 , 我党不仅要 吸纳工 农群众 , 还要吸纳广大 社会新生 力量 , 尤其 是那些 社会 先进 分子。这对 我党 自身建 设和发 展提 出了新 的要求 。推进 当
二、 根 据社 会 阶层 的不 同采 取 相 应 的 大 众 化 方 法
当前 , 我 国正处 于建设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关 键时期 , 社 会发展多样化和社会 矛盾不 断地 涌现 , 人们 的世 界观 、 人 生 观、 价值观 开始出现多 样化 的倾 向。在这 个时候 , 需要 有 一 种动力来促进广大人 民的实践活动 , 这个 动力就是我党 开展 的“ 开展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理论 体 系宣 传普 及活动 , 推动 当 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 的活动 。而在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 思 主义大众 化的活动 中 , 要求我党必须 尊重我 社会群 体存 在 的差异性 。把 “ 差异性” 作 为我党 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 义大众 化的前 提条件 。应该了解各种社 会群体不同 的特 点 , 有针对 、 有 区别的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社 会各个群体
能转化为 巨大的物质 力量 , 才能 显示 其 巨大的生命力 , 所 以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其 次 , 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是 中国社会 发展 和我党 执政 能力建 设 的必然要 求。现今 社 会 , 要 实现 政治 、 经济 、 文化 协调 发 展, 离不开一个 全面 而系统 的理 论支撑 。时代在进 步 、 实践
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其最新理论成果表现为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中 当代 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就是要充分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理 论对 当代 中国实践 的指导作用 , 不断的普及和宣传中国特 色 社会主义理论为人 民群众理解 和接受 , 提高人民群众 的思 想 认识水平并转化为实 践 中的物质力 量。中 国化 与大众化相 互联系 、 相互促进 、 相互转化 , 推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核心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民族特色和 时代 特色。推 动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 , 必须贯彻 理论联 系实际的根本原则 , 注重对 象上 的层 次性、 内容上 的通俗性 、
形式上的 多样 性, 做到 显性教 育与隐形教 育方式相 结合 , 从而加强实效性与针对性。
、
成 的, 并在形成之后根据实践 的需要 吸取各 门科 学的最新成 果不断发展创 新。马克思 主义具 有与时俱进的理论 品质 , 具 有鲜明的实践性 、 时代性 和群众性 的基本 特征 , 克思 主义 马 理论从来就不是书斋里 的学 问, 而是人 民群众实践经验 的科 学总结 , 马克思主义 理论 的指 导作 用 , 是人 民群众在 实践 中 理解 、 掌握马克思 主义并转化 为强 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 主 义的普遍原理与中 国实际相结合并形成具有 中国特 色、 中国
化” 的要求 , 深刻认识推动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义 中 国化 的重 要意义 , 明确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建设工程 的工作重点 与方 式途径 , 成为摆在全 国人 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 立足于新的时代 、 的实践 的发 展变化 。 新 深刻认 识推 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重 要性 与紧迫性 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 , 都是 根据人 们所 处 时代的 需要 , 在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的基础上 , 由实践 选择 、 改造 、 发展 而
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层 面 上 , 若 干 重 要 问 题 进 行 关 系 、 法 、 则 对 方 原
有 通 过 人 民 大众 这 唯一 的载 体 才 能 使思 想 变 物
收稿 日期 :0 0 — 2 1  ̄41 6 基金项 目:0 9年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9 K 20 0 B  ̄ ) 。 作者简介 : 丁素 (9 2 ) 男 , 16 一 , 河南郑州人 , 教授 , 主要从事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研究 。
志 , 克思 主义 的 真 理 光 芒 始 终 与 时 代 步 伐 相 马
要 求 上 , 中国 特 色社 会 主义 实 践 的需 要 上 , 从 从 中 国共 产党 政 党 意 志 的诉 求 上 , 是 从 人 民 群 还 众 对 精 神武 装 的 渴 望 上 , 论 和 现 实 都 企 盼 着 理
质 , 为 推 动 社 会 的 精 神 动 力 。 社 会 发 展 的 主 成 体性 、 造社 会 的工 具 性 、 造 历 史 的 动力 性 只 改 创
能 由人 民大 众 来 担 当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践 实
的 大众 化 必 然 要 求 理 论 的 大 众 化 , 践 的 目标 实
关 键词 : 马克 思主 义 ; 论基 点 ; 理 方法论
中图分 类号 : 8 9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784 ( 0 0 0  ̄4 1( A4 A 10 —4 4 2 1 )4 2 -6 )
波 澜 壮 阔 的 中 国革 命 、 会 主 义 建 设 和 改 社 革 开 放 的实 践 证 明 : 克 思 主 义 的 理 论 一 旦 为 马 人 民群 众 所 掌 握 , 会 产 生 改 天 换 地 的 巨 大 威 就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语言难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晦涩难懂、专业术语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方式。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成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马克思主义是为改变社会、解放人类而产生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认同这一理论,提高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和认同度,从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的发展,通过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启发人民群众的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和积极性。
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理论指导,通过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更好地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道德的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挑战。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和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接受并应用马克思主义,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而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祖国的未来,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和实现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路径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指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包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本文所述的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大众化”从词面上看是一个普及宣传的过程,实质上是此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理解、相信,并用以指导思想和行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的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使其具体化,民族化,带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带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并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只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内化为其信念和方法,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
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实践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学习是一个难题,如何真正实现马克思斯主义的大众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理解、普遍掌握、普遍相信、普遍运用是当前的难点重点。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具有可以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优势,而且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中坚力量,所以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必然选择。
二、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目前的国内环境来看,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性思考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思考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327-01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的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积极倡导理论创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为此,本文将围绕“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什么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都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伟大实践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学理支撑、政治保障、精神动力。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第一,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指的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基本理论成果。
科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前提,也是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关于大众化的理解。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这一理论、怎样才能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武器?最好借助于通俗化来实现大众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化内在地包含着通俗化,能否通俗化直接决定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列宁曾经讲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第三,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前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大众化,我们可以试着这样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新成果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动态过程,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成为人们言行的指导思想,成为社会大众的日常话语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当代具有的实践意义是保持党的先进行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我国的基本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国实际国情下和执政党建设中发挥着一脉相承的基础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在党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始終作为核心思想理论而存在,是我们党长期发展下的时代精华。
作为一种普遍抽象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常的理解和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只有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才能使其最基本、最深刻的实践观深入大众心中,才能在输送源源不断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前提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内容最丰富、影响范围最广的无疑是全球化,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中国社会无论是在本土产生还是外国输入下,存在多元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
意识形态多样化除解放人们思想外,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和领导权造成威胁。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层面的普及和利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厚大众基础,才能与各种历史主义思潮相抗衡,成为人民群众心中强有力的国家精神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当代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材内容较为单一。
作为基本理论学科,国家给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很高的重视和教育地位,知识学习在高校教育中最为普遍。
但纵观该学科的教材内容发现,长期以来在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方面都没有较明显的变动,依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划分。
这样的划分是国内普遍认同的编排,也因此导致很少有专家学者试图去改变或创新。
此外,教材内容内每一部分的内容在模块和具体表述上总是一成不变,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所学习的内容变化不大,导致人们没有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兴趣。
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摘
要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 个不 断发展 的历史过程 ,随 着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 的发展 而不 断
推进 。在新世 纪、新阶段 ,我们要真正把握和利用好战略机遇 期 ,有效应 对风险和挑 战 ,继续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义伟 大事业,须臾 离不开科 学理论 的指导 ,迫切 需要推进 当代 中国的马克 思主大众化。但 伴 随着 当代
收稿 日期 : 0 1 32 2 1 - -2 0
作者简 介:王新兰( 9 4一 ) 18 ,男 ,河北邯郸人 ,硕 士研究 生 ,从 事少数 民族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 ;朱延 君 (9 7一 ) 16 , 女 ,湖北丹江 口人 ,副教授 ,硕 士生导师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BI JANG JNG J U W EN HUA AN I I IY
命 和建设 具 体 实践 相 结 合 ,先 后 形 成 了毛 泽 东 思 想 、邓小 平理论 、“ 三个代 表 ” 重 要思 想 和科 学 发 展 观等一 系列 马克 主义 中国化 的伟 大成果 。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狭义 和广义两种 含义 ,从前者来说 ,它特指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大众化 。从广义上 说 ,它泛指在 当代 中国条件 下 的马 克思 主义大众 化 , 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的大众 化 ,也包括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 。改革开放 以来 ,我们 党带领 全 国各族人 民开辟 了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道路 ,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 系凝聚了几代 中国共产党人带 领人 民不懈探 索实践 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 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 富 ,是 全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一理论 体系 ,具有鲜 明的实践特色 、民族 特 色、时代 特 色。在 当代 中国, 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 ,就必须 用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 党 、教育人民 ,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武装 全党 、教育人 民;就 必须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由此可知 ,马克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 众化 的前提 ,而 当代 中国马 克思 主义 大众 化 是马克 主义 中 国化 的 目的 。只有大 力推进 当代 中 国 马克思 主义大 众化 ,才能 使人们 进 一步 深化对 中 国 特 色社会 主义理 论体 系 的时代背 景 、科学 内涵 、重 要意义和实践要求 的认识 ,使之获 得广泛社会认 同,形成普遍社会共识 ,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马克思 主 义 中国化服务 。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
பைடு நூலகம்
化、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 势。与这种趋 势相 伴随 的是 多元意识 形 态思潮 对 我国意识形态 的冲击。科 学分析这 些挑战 , 有助 于 我们在更大范 围和更 大程度 上推 动 当代 中国马克
一
9 — 2
益呈 现 出多元化结构 。在所 有制 结构 上 以公有 制 为主体 , 经济 、 营经济 等非 公有 制经 济共 同 个体 私 发展 ; 在分 配结构上 以按劳分 配 为 主体 , 多种分 配
方式 并存 。人 们 的一 切 合法 收 入 , 无论 是 劳 动 所 得还 是非 劳动所得都 得到 法律保 护 。经济 结构 的
有 中 国特色 的马 克思 主义 。
一
体 现在 当代 中国 马 克思 主义 在 发 展 中还 面 临 着
各 种非 马克 思主 义和反 马 克思 主义 思 潮 的影 响 。
全球化 浪潮 促进 了不 同文 化思 潮 的传 播 与交 流 , 同时也 使 不 同意识 形 态 和思 想 观 念 的 冲 突与 斗 争更 加复 杂 和激 烈 。发 达 资本 主 义 国 家利 用 其 的经 济和 科技 优 势 , 推 动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同时 , 在
首先 , 国际上多元意识形态 的冲击给当代 中 国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带 来 挑 战 。这 种 挑 战集 中
收 稿 日期 :0 1 3—2 2 1 —0 2
基金项 目: 本文系 2 1 年 “ 0 1 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研究》 课题编号 : J0 1 1 《 ( D 2 10 )
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考
重 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客观社会 实际和理 论创新工作 , 致力 于研 究和改进 思想政 治教 育的方式和途径 , 坚持我们 党与时俱
进的优 良 传统 , 根据新形势、 新情 况。 积极探 索推 动 当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 思路和新举措 。 代
关键词 : 高校 ;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大学生在走上 工作 岗位 以后 , 他们 的思想 以及一举一动还会直 接影响到周边群众 , 从而影响社会全体成员。 2 高校推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当前 , 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广 泛开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 、 普及活动。在这个
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 “ 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 观等 重大战略
以现 实问题为 中心 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 东在延安整风时强
研究者 、 传播者 、 建设者和实践者的社会角色 。当然 , 高等教育 能够 而且 应将社会核心价 值所包含 的价值基 因移植 于现 实社
会 的成员体 内 , 培养 其成为政 治生 活 的合格参 与者 、 习活动 学
的积极行动 者 、 尚道德 的不懈追 求者 、 高 先进 文化的 主要传播
者 以及和平稳定 的坚定 护卫者 , 并使之所扮演 的多种 角色和拥
实践 的巨大指导作用 , 就必须实现大众化。 1 高校在推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 作用 高校是知识集 中和文化集 中之地 , 也是对各 种文化问题进
行 理 性 思 考 、 门研 究 、 辩 交 流 之地 , 来 承担 着先 进 文 化 的 专 争 历
过程 中 , 论工作者有一个 十分重要 的任务 , 理 就是致力 于将其 同广 大人 民群众 的工作 、 习和 日常生活相结合 , 学 赋予 当代 中 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 的表现形式 和人 民群众喜闻乐见 的传 播效 果 , 要研究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的发展走 向、 还 重视理论创
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重大课题 。
是 当前的重点 内容和重点任务 。 二、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1 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 大众 化是 马克 思主义 理论 目的 .
的 需要 。
当代 中国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 的两种 含义 “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一命题 , 具有特指 和泛 指两种含义。从前 者来 说 , 它特指 当代 中国 的马 克思主义 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从后 者来说 , 它泛指 在当代 中国的条件 下的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 既包括 马克思主 义基 本理 论 的 大众 化 , 包 括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理 论 成 果 的 也
党 的十七 大报告 指 出, “ 要 开展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 理论 体系宣传普及 活动 , 动当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大 众化 ” 当 推 。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体现 着改革开放 以来党的理论 创新 , 是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最新成 果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 义大众 化 即是用通俗易懂 的形式 、 方法 , 广大人 民群 众进行 当代中 对 国马克思 主义 的普 及、 宣传 、 教育 , 力求把外 在的理论 内化为 人 民群众 的思想观 念 ,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 的基本 理论 、 用 观点 、 方法 认识 世界 、 造世界 , 展中 国特 色社 会主义。当 改 发 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大众化是时代赋予全 党 、 社会 的一个 全
一
、
大众化 。从党 的十七大提 出这一重 大命题 的直接语境来 说 , 它首先 是一种 特指 的含 义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理 论 体系就 是“ 当代 中国马 克思 主义 ” 把这个理论 体系 大众 化就 是在 当 , 代 中国把马 克思 主义 大众 化。“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理论 体 中 系” 十七 大提 出的新概 念, 是 它从 整体 上概括 了改 革开 放 以 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 , 概括了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最新理 论成 果。这一概念的提 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它要求 我们从整 体上 把握改革开放 以来党的理论创新 , 把握邓 小平理论 、 三个 代 “ 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 的关 系。可 以说 , 国特色社 会 中 主义理论 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 。 同时 ,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 化” “ 也可 以从广 义上 去 理解 , 它泛指在 当代 中国条件下 的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 。这就 不仅包 括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 , 而且包括 马克思 主义 基本原理 , 以及其 他方面 的马克 思 主义研 究。大体 说来 , 主 要是两个基本方面 :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及其最新 研究成果在 当代 中国的大众化 , 是在 当代 中 国新 的历史条件 下宜传 和普及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 的问题 , 另一 方面是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 成果 的大众化 , 是宜 传普及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理论 体系 的 问题。在这 两个 基本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摘要】这篇文章将围绕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展开讨论。
在将介绍相关背景信息。
在将分别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以及推进这一进程的现实意义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结论部分将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讨论,将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要性、挑战、策略、现实意义、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马克思主义由此进入中国。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积极回应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亿万人民心中的共同信仰。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能够提升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品位。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全社会朝着更加文明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也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利益的。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真理掌握人民群众、指导人民群众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只有搞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本质要求、根本动力、现实路经、重要使命、目的和归宿等基本方面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坚持马克恩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就是坚持马克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变化。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理论和具体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丧失其真理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可以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得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结论,进行创新和发展,但其基本要义,即其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决不会因时因地变化而变化.它始终是各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创造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的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思考
全 球 化 是 当代 中 国社 会 发 生 深 刻 变 化 的一 个 重 要 因 素 ,它 给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的 发 展带 来 了 双重 影
全消除 ,经济发展和 民生事业都还存在不 小的困难 。要
继 续 保 持 住 我 国过 去 3 0多 年 快 速 发 展 的势 头 和 稳 定 的
人 。1 [ J
一
加 强 学 习 ,善 于 学 习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始 终 走 在 时 代 前 列 ,才 能 不 断 提 高 领导 水 平 和 执 政 水 平 。否 则 。党 就 会
、
党 的 建设 是 推进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失去先进性 ,失去 领导 和执政 的资格 。只有党始终保持
当 前 ,我 国 改 革 发 展 进 人 一 个 关 键 时 期 ,机 遇 难 得 、挑 战不 少 , 国际 金 融 危机 对 我 国造 成 影 响 还 没有 完
化 。对党 的公信力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二 、全 球 化 、信 息 化 是 当 代 中国 马 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 面 临 的重 大 机 遇 和 挑 战
挑战、 如何 破 解 当前 的发 展 难题 等 问题 纳入 到推 进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主 义 大众化 的视 野之 中予 以考 察 。 [ 关键 词 ] 当代 中 国马克 思 主 义大 众化 党 的 建设
当前 ,我 国正 处 在 社会 急剧 变 化 的 阶段 .各 种 思 想 文 化 相 互 激 荡 和 竞 争 ,人 们 的价 值 观 念 日益 多 元 ; 同 时 ,各 种 不 良的 思想 也 日益 滋 生 .社 会 主 义 价 值 观 一 定 程 度上 被 削 弱 ,这不 仅关 系 国 家 的思 想 文 化 发 展 ,也 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 时代 都 有 自己 的 时 代 精 神 , 克 思 主 义 必 须 反 马 映时 代 精 神 , 只有 这 样 , 才 能 不 断 地 指 导 我 们 的 实 践 , 它 也 才 能使 自己被广 大人 民群 众 所接 受 。这 就要 求 马 克 思 主义 必 须 与 时 俱 进 , 断 创 新 , 也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识 不 这 论、 真理 论 的必 然 推 理 。正 是 在 不断 的理 论 创新 中 , 克 马
的思 想 基 础 。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 大众化 ; 力量源泉 ; 治保证 ; 政 社会基础 [ 中图分类号] 8 1 A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0— 12 20 0 10 5 0 (09)5—02 02—0 3
展 观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不 断 中国 化 和 大 众 化 的 理 论 创 新 就
NO 5, 0 9 . 20
Gen rlNo 1 6 e a . 3
推动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 的思 考
袁 志 明
( 青海师范大学 社科部 , 青海 西宁 800 ) 10 8
[ 要] 摘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科学理论 。在 当代 中国, 应通过理 论的不断创 新、 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加强和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 推动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 使之成为群众 自觉运用 的生产生活实践的指导方法, 也成 为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 、 增强 民族凝 聚力 、 坚定 中 国特色社会 主义信 念
20 第 5 0 9年 期 ( 第 16期 ) 总 3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l f iga N r a U i ri ( hl o h n oi c ne) ora o nhi om l n esy Pi sp yadSca Si cs Q v t o l e
腐 败 、 用 权 力 与人 民 群 众 的关 系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的 淡 化 滥 和 为 人 民服 务 之 间 的矛 盾 ; 会 主 义 理 想 与 现 实 差 异 之 社 间 的 矛 盾 ; 革 中 出 现 的 很 多 社 会 问 题 导 致 群 众 的 不 满 改
已今非昔 比。当代社会 实践 的这些发展变 化 , 导致 马克
思 主 义 的 实 践 基 础 发 生 了 实 质 性 变 化 ,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的大众化必须对此作 出新的概括和总结 , 而不能无视这
些挑战。
度对 待马克思主义 , 保持 了马克思主 义在 巾国的旺盛生
Hale Waihona Puke 命力 。毛泽东思 想 、 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邓 “ 和科学发
随 着 改 革 开放 和市 场 经 济 的不 断 发展 , 国 的社 会 、 我 经 济 结 构 发 生 了深 刻 变 动 , 益 格局 发 生 了深 刻 调 整 , 利 思 想 观 念 发 生 了深 刻 变 化 , 这 种 背景 下 , 们 需 要 一种 强 在 我
成果 。这些伟大的理论成 果 , 因为符合人 民群众 的利 益 而无不得到人民群众 的支持 。符合人 民群众 的利益 , 得 到人 民群众的支持 , 这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基本前提 。
我们 在 国际 上 扮 演 的角 色 和 发挥 的作 用 与 过 去 相 比 已经 大不 一 样 。 此外 , 当代 发 达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不 断 进 行 内 部 政治 、 济 、 会调整 , 经 社 已经 形 成 稳 定 的 中产 阶 级 , 结 社会
、
理 论 创 新是 马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 力量 源 泉
技 经 济 等 各 方 面 日新 月 异 的发 展 . 克 思 主 义 也 正 经 受 马 着 重 大 的挑 战 。
一
思主义大众化 , 帮助广大人 民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
坚定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理 想 信 念 , 自觉 运 用 马克 思 主 义 的观 点 、 理 和 方 法 指 导 自己 的生产 生 活 实 践 , 而 为 原 从
[ 收稿 日期 ]0 9— 6—1 20 0 7
另一方面 , 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虽然两个 文明都 我
[ 者简 介 ] 志 明 (99一)男 , 作 袁 16 , 汉族 , 海乐 都 人 , 海 师 范 大 学 副教 授 。 青 青
一
2 — 2
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 , 但也存在着非常尖锐 的矛盾 : 如贫富 两极分化与 共同 富裕理念 之间 的矛 盾 ; 部分 领导干部 的
思主义赋予 自己以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每
一
次重大突破 , 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 , 都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 的
结果 , 同时也是其大众 化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从时代 发
展 和本 国 国情 出 发 , 以坚持 与发 展 、 承 与创 新 的科 学 态 继
构合理 ,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体发生了明显变化。还有 , 全球化 、 工业化 、 现代化 、 息化 以及 当今世 界人类面 临 信 的许多全球性 的 问题 如环境 污染 、 可持 续发展 、 怖主 恐 义、 口快速增长等正在迅速 改变 人类 的生存与活动方 人
式 , 意 味 着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时代 背 景 与世 界视 野 这
方面, 当今时代 , 和平与发展取代 战争与革命成为
建设和发展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和实现 中华民族 的
伟 大 复兴 打下 坚 实 的 思 想基 础 。
一
时代的主题 ; 国实 行全方 位改革 开放 、 中 与世 界全 面接 轨, 中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 国际地位迅速 提升 , 意味着 这
马 克 思 主 义指 导 中国 革命 和建 设 取 得 的成 就令 人 瞩
大的理论 统一社会各 阶层 的思想、 增强 民族凝 聚力。历 史 已经证明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 命和社会 主
义建 设 的科 学 理论 。在 当 代 中 国 , 当进 一 步 推 动 马 克 应
目。然 而随着时代的前进 和国际 国内形势 的变化以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