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成长的精神向度(上)
法律成长的精神向度_高鸿钧
理论前沿法律成长的精神向度高鸿钧Ξ人类自降生以来,经历了种种艰辛,饱尝了种种苦难。
人们首先必须应付自然的挑战,烈日的炙烤,冰雪的寒冷,饥饿的折磨,野兽的袭击,洪水的吞淹,地震的惊吓……其次,人们还必须解决人际纷争:小到争食相夺,争偶相斗,争利相拼;大至争权相戮,争地相战,争霸相逐……凡此种种,人类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何避免动物界那样残酷的竞争和血腥的厮杀,一直成为困扰人类的难题。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交往互动的实践中,在合作与冲突的交叠中,人类逐渐开始回味同室相煎的苦涩,反思同类相残的不幸,期望同舟共济的和平。
为了和平相处,有序生活,人类探索并尝试了各种治道,法治便是其中之一。
提及法治,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如何理解和界定法治?尽管人们对法治的理解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任何意义上的法治都以法律为核心要素,脱离法律,法治无从谈起。
因此,从描述法律入手来阐释法治便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对法律的描述可取不同的视角,笔者不拟阐释法律的一般概念,不想描述法律的外在特征,不欲剖析法律的内在机理,而是从整体上考察法律的发展进路,追踪法律的历史步履,辨识法律的成长年轮。
我们虽然无法像目睹有机体生长那样观察社会的发展,但是社会在发展确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在物质之维,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影响自然界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
在体制之维,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由此社会组织和结构日渐扩展。
在观念之维,人的主体意识逐渐扩张:从“本我”出发,人类将其母体即自然界作为认知的客体;从“自我”出发,个体将他人作为独立的认知对象;从“超我”出发,个体借助反思意识和超越的心智反观自身,“自我”连同对“自我”的反思也成了思维的对象。
人类社会的这种“拓展”、“扩展”和“扩张”的趋向表现为发展或演进,人们往往将其称之为“进步”。
当然,这种进步不是线性的、一维的,而是曲折的、多维的,其间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未来的终局更是难以预料。
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
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一个社会的法律秩序和法律意识的集中体现,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应当崇尚法治精神,通过遵守法律、传播法治理念和推动法治建设来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
本文将探讨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的意义、方法和影响。
一、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的意义1. 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法治精神是社会的基石,它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的法律秩序,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应当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为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2. 提倡诚信和责任法治精神要求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意味着将诚信和责任作为我们的底线,保证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工作遵守法规,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也要引导他人遵守法律,提倡诚信和责任的观念。
3. 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法治精神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一个法治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保证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激发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就是推动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的方法1. 学习法律知识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
法制教育是个人法治素质的基础,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我们能够对社会的法律秩序和法律意识有更深入的了解,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个人行为的重要指引,也是法治精神的内在源泉。
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学术伦理,远离违法乱纪的行为。
3. 积极传播法治理念知识分子具有广泛的社交圈和影响力,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交平台,积极传播法治理念,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法治精神。
可以通过撰写相关文章、举办法律讲座、参与社区法律意识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
三、知识要点崇尚法治精神的影响1. 推动社会进步知识分子崇尚法治精神,将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影响他人,形成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文化。
法律的精神
法律的精神法律的精神是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法律的精神体现了公正与平等。
法律作为一种公共规范,要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性别、宗教信仰、种族等个人背景,都应受到法律平等对待和保护。
法律的精神要求法律的实施者坚守公正的原则,在司法审判中客观公正地处理纠纷,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裁决。
公正与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石,也是法律精神的核心所在。
其次,法律的精神倡导法治与秩序。
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的行为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和程序,通过法律来约束和规范公民的行为。
法治无疑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可以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个人和群体权力的滥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法律的精神要求各级政府、执法机构和公民遵守法律,积极参与法律的实施和维护,共同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法律的精神追求公共利益与社会福祉。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当考虑到全社会的利益和福祉,而不是单纯的个体利益。
法律制度应当承担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的责任,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法律的精神要求法律的制定符合道德标准和公共价值观,能够真正反映社会的需要与期望,从而实现社会的普遍幸福和繁荣。
此外,法律的精神追求人权和尊严。
法律要保障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和尊严,包括但不限于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生命权、财产权等。
法律的精神要求法律的实施者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和尊严,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和虐待。
法律制度应当通过法律的保护来维护人权和尊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和追求幸福。
最后,法律的精神追求社会正义和公共道德。
法律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为社会创造公正、公平和道德的环境。
法律的精神要求每个人都要遵守法律,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诚信、守法和奉献的精神。
法律精神的这种追求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
阅读材料,并谈谈我们如何弘扬法治精神
如何弘扬法治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阅读材料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弘扬法治精神。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如何弘扬法治精神》,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弘扬法治精神》篇1法治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弘扬法治精神,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我们需要加强法治教育。
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很多国家都已经将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
这表明,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法治教育,让公民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增强法律意识。
我们需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因此,我们需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违反法律,保障法律的实施和效力。
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宣传。
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很多国家都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法律知识,让公民了解法律。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宣传,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法律知识,让公民了解法律,增强法律意识。
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执行。
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的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执行,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
弘扬法治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如何弘扬法治精神》篇2弘扬法治精神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础。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方式。
2. 推广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法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法律文化的推广,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让公民了解和感受法律的力量和价值。
3. 增强法律意识:公民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
同时,也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精神培养
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精神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在接受法律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法律职业精神。
作为法律从业者,拥有正确的法律职业精神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法治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法学专业学生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法律职业精神。
一、理解法律职业精神的内涵法律职业精神是指法律从业者在执业过程中应具备的一种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
它包括对法律的敬畏与尊重、严谨专业的态度、独立公正的职业判断、保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等方面。
1.1 敬畏与尊重法律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
法学专业学生应当对法律抱有敬畏之心,尊重法律权威,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严谨专业的态度法律是一门严密而复杂的科学。
法学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态度。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钻研,才能掌握法律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1.3 独立公正的职业判断法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力。
不受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影响,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件进行客观分析,制定合理的法律观点。
1.4 保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法学专业学生应坚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法律和职业伦理标准。
要具备廉洁自律、保守秘密、服务社会等职业操守。
二、培养法律职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拥有法律职业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加强法律教育法学专业学生需要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理论和实务。
学校应该加强法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和法律素养。
设置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了解法律职业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2.2 弘扬法治精神法律职业精神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
通过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可以组织参观法庭、举办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
2.3 强化实践锻炼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积极参与各类法律实践活动,如法律援助、律师见习等。
这些实践锻炼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法律实践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论法的精神概要
论法的精神概要法律是一个社会群体制定和保护权力的基础,它用以维护社会和谐和维护社会正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法律是正义的根本。
」从古至今,法律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法律的精神不仅提供了一个社会秩序,也提供了一种道义,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个人行为,把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改变成道德行为,最终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法律的精神体现在国家法律制定,行政法律执行,民事法律维权,刑事法律案件审判等方面。
它是一个制定法律的过程,使社会根据不断发展的文明要求制定出最新的法律。
一般而言,法律的精神就是重视国家利益、贯彻正义原则,在关乎全民利益的事情上尊重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以及追求全民共同发展。
首先,法律的精神是国家利益至上。
一切法律都旨在实现国家的利益,保护和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繁荣发展。
法律的精神侧重于保障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的完整性,保护国家的利益,优化国家的管理,有助于实现国家繁荣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
其次,法律的精神是实现正义原则。
法律的精神要求公平正义,实行法制原则,尊重道德规范,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及时发现和防止任何违反正义的行为事实发生,并维护受害者权益。
第三,法律的精神是尊重社会伦理道德准则。
法律的精神要求社会成员必须遵守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反对任何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
法律的精神要求遵守公德,实行人道主义,尊重公众意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治理和谐,反对任何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和安定的行为。
最后,法律的精神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法律的精神要求公民应受到保护,任何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都应受到惩罚,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应被制止,任何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都应受到制裁。
法律的精神要求社会秩序应该以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为基础,着眼于公平正义,以及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律的精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它是一个按照时代要求制定的有机的精神,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基础的管理思想,是实行正义原则、尊重社会伦理道德、保护公民权利和利益的理念。
法治精神建设申论作文
法治精神建设申论作文
法治精神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权威、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各项社会事务都以法律规范为准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一方面,法治精神建设意味着法律的尊严和公正,要求全体公民遵守法律,在合法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要通过改革完善司法制度,消除干预和操控司法的现象,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得到公平的司法救济。
同时,法治精神还强调法制观念的普及和深入。
要加强法律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让每个人都明白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另一方面,法治精神建设还需要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实施的机制。
现行法律的规范性、完备性和适应性是法治精神建设的基础,要通过立法工作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及时调整和修订现有法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新问题的出现。
同时,要加强法律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执行,避免法律产生虚有其表的现象。
此外,法治精神还需要在社会文化中的广泛传播和弘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理念。
要加强媒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公众依法行事,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守法的良好氛围。
总之,法治精神建设是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基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通过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实施机制,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才能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有序。
法学生的理想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分享我的理想。
作为一名法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工作者,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我对这一理想的阐述。
一、坚定信仰,坚守法治精神作为一名法学生,我深知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保障。
因此,我的第一个理想是坚定信仰,坚守法治精神。
1. 坚定信仰信仰是人生的指南针,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作为一名法学生,我信仰法治,信仰正义。
我相信,在法治的阳光下,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审判。
我将始终保持对法治的信仰,为实现这一信仰而努力奋斗。
2. 坚守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
它要求我们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始终坚守法治精神,以法律为准绳,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案件,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法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是实现理想的基石。
以下是我对提高自身素质的几个方面的思考:1. 专业知识法律知识是法律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我将努力学习法律专业知识,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法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法律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将积极参加各类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交际能力法律工作者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协调,为今后从事法律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安全作为一名法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安全是我的神圣职责。
以下是我对这一职责的思考:1. 增强国家意识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国家身份,增强国家意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2. 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我将关注国家安全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安全工作,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演讲稿(通用6篇)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演讲稿(通用6篇)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演讲稿(通用6篇)演讲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演讲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演讲稿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家知道演讲稿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演讲稿(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演讲稿1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尊重宪法成为全社会信仰》。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日通过决定,把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早在2001年,这一天就被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如今在此基础上将其升级为“宪法日”,不仅意味着以崭新生动的形式在全社会建立宪法信仰、弘扬宪法精神,也意味着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法治首先是宪法之治。
依法治国的“法”,指的是以宪法为核心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
我国的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国家根本大法。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人民早就得出了这样的启示:那就是宪法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有力武器。
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漠视、削弱甚至破坏宪法,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
但不容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在保证宪法实施方面,我们的不足也很明显。
宪法“高高在上”,成为纯粹的政治宣言;一些地方政府屡屡出台立法性红头文件,“违宪”现象频发;人民群众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样的大背景下,设立国家宪法日更像是一项人心工程。
通过一种常在性的典礼和仪式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让尊重宪法成为社会信仰,这对于我们不断提高宪法的影响力和实施水平,意义重大。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趋同的政治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要出现面目完全一样的政体状态。
综观世界各国法治进程,大凡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是较好坚持了法治一般理念与本国特定国情的创造性结合。
弘扬法治精神交流发言稿
弘扬法治精神交流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法治社团的成员,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做一次关于弘扬法治精神的交流发言。
法治精神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这篇发言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和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大家能够认识到法治精神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指全社会对法律的基本认同、遵守和维护,是一种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法治精神要求每个人都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生活和行动,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在法治的国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遵守法律。
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法治精神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能够调整社会关系和解决矛盾,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有了法律的保障,人们才能够安心生活和工作,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如果没有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任何社会都将陷入混乱和无序之中。
其次,弘扬法治精神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它保障了每个人的权益,防止了强权的滥用和侵害。
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每个人才能够同等享受教育、工作机会和社会福利。
法治精神的弘扬,能够使社会的资源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弘扬法治精神能够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基本认同和遵守,它是一个人的法治观念和法律行为的核心。
法律素养则是指每个人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和能力,包括熟悉法律法规、懂得维权的途径和方法等。
弘扬法治精神,能够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不违法、不犯罪、不受侵权。
最后,弘扬法治精神能够培养和强化国民的法治观念。
探索法治精神的内涵
探索法治精神的内涵法治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尊重和实践。
法治精神不仅包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还涵盖了公平、公正、公开、效率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将探索法治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法治精神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法律至上。
法治精神要求法律具有最高权威,并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法律的权威性是法治精神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稳定和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前提。
2. 公平正义。
法治精神强调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来。
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的待遇,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背景因素。
法治精神要求法律对待每个人都一视同仁,确保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护。
3. 制约与平衡。
法治精神要求政府和执法机构通过法律受到制约,不得随意行使权力。
法律规范了政府的行为和权力范围,同时也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法治精神追求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平衡关系。
4. 透明和可预见性。
法治精神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具有透明性和可预见性。
公众对法律的制定过程应当有所了解,并且对法律的内容和适用有清晰的认识。
这样可以避免法律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提高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度。
二、法治精神的意义与作用法治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维护社会秩序。
法治精神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内,人们才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执法机制,社会能够更好地实现秩序和稳定。
2. 保障公平正义。
法治精神侧重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各个社会成员可以得到平等的待遇和保护,减少任意和不公平的现象。
法治精神的落实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保障。
3. 促进社会进步。
在法治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展示才华和创造力,更好地发展资源。
法治精神的落实可以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法治精神学习心得及感悟7篇
法治精神学习心得及感悟7篇法治精神学习心得及感悟篇1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生命线。
20_年,_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100余项改革部署,规模之大、动员之广、理论创新之多、改革路径之清晰、具体任务之明确,前所未有。
这不仅确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框架和路线图,而且也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深层呼应,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几年来,司法体制改革层层推进,渐入纵深。
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让司法权力与责任统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审判程序的合法化、正当化,让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合流;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防止以权代法、以言压法,在权与法之间画定了高压线……乘风破浪、攻坚克难,司法改革向着完善的司法体制、科学的司法职权配置和健全的人权司法保障目标一路前行。
司法对于维护法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至关重要,当然,通过司法体现法律的权威,并不是靠强行压制,而是靠严格遵循既定的法律规范维护法制的统一性和司法的公正性来得到实现。
维护法制的统一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必须以司法独立作为先决条件。
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但铸鼎未必传世、勒石未必长存,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信仰,是由每一个公正审判动态维系起来的法治精神。
正如马克思所言“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程序公正,并最终实现实体公正。
也惟有如此,才能使法院通过法官的严肃执法,不为利害关系所动的品质,树立审判权威。
法治精神学习心得及感悟篇2前几日,学校组织了一次法制教育活动,我受益匪浅。
犯罪,犯法它们是兄弟?不,不是。
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语。
犯法,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做过的一件事。
而犯罪呢!它是一颗长满刺的玫瑰,美丽诱人,但是会让我们流血流泪。
弘扬法治精神,做新时代优秀青年(国旗下演讲)1
弘扬法治精神,做新时代优秀青年穿越历史的长廊,回首柏拉图时代的法制思想萌芽,纵观中国古代自夏朝开始与国家文明同步发展的法律文明,“法律”,这位沧桑的老者,在追逐“善业”“善德”,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路上渐行渐远。
几百年来,人类社会从人治走向法制,从专制走向民主,从曾经的混乱不堪走向如今的有法可依,法治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逐渐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觉醒重生,改革开放后的风云激荡,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的科学发展,经历数十年的不懈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始形成并日臻完善。
在立法者的不断努力下,在全体国民的支持与遵守中,中国之法与改革开放同行,与国家发展同步,与国计民生相接。
于是百转千回,梦想成真。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12月4日,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
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响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法制宣传日的影响力。
目前,“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正逐步成为我国公民熟悉法律、认知法律、维护权益的有效载体,成为展示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树立我国良好法治形象的重要窗口。
从“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开始,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完善,中共中央将2011年的法制宣传日主题定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与此同时,自1986年至今,我国顺利实施了五个五年普法规划,2011年则是“六五”普法的第一年。
2011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无疑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五”普法遵循六个“坚持”原则,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六五”普法的重大要求之一即为“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由此看来,“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着眼,加强法治精神宣传教育,这点尤为重要。
社会的急剧转型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冲击、震荡,也加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冲突。
弘扬法治精神课件
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紧密联系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 内容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等理念,都需要在法治精神的指引下得以实现。
共同推动
弘扬法治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互促进的。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过程中,法治精神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行为规范;同时,在弘扬法治精神 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PART 02
弘扬法治精神的必要性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的需要
01
02
03
维护宪法尊严
弘扬法治精神,首先要维 护宪法的尊严,确保宪法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得到 全面贯彻实施。
强化法律信仰
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增强 全民的法律信仰,使人民 群众自觉遵守法律,形成 全社会的法治氛围。
提高法治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有助于提高 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使 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 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的引领作用,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03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作更多反映法治精神的文化作品。加强网络综合
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为弘扬法治精神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高司 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实现法治教育全覆盖。创新法治 宣传方式,提高法治宣传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培养法治思维
引导公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靠法,培养公民运用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
法治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法治教育是培育公民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推动社会法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法治精神则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法治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弘扬法治精神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法治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治教育能够加强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
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涉及到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对法律法规的尊重和遵守。
通过法治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其次,法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遵纪守法的能力。
通过法治教育,公民可以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及在社会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有助于建设法治社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最后,法治教育对推动社会法治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法治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依法办事、依法处理纠纷的程度。
通过法治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增强公众对法治的认同度。
只有当社会的每个个体都具备了法治精神,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走向法治,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法治精神的内涵法治精神是指依法行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精神状态。
它是一种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集中体现。
具体来说,法治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治精神强调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治的基石。
具有法治精神的人应该自觉尊重宪法,遵守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宪法的价值。
其次,法治精神注重法律的平等和公正。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
具有法治精神的人应该在法律面前一视同仁,不得有任何歧视和偏见。
再次,法治精神重视法律的约束和约束力。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规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和约束力。
具有法治精神的人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得违背法律规定。
法律的基本精神
法律的基本精神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指法律在制定、实施和解释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
法律的基本精神有助于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维护公平正义以及保护人民权益。
本文将对法律的基本精神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公正和公平。
公正是法律的根本价值观,即法律对待每个人都应平等和公正。
不论社会地位、财富、性别、种族等背景,所有人都应受到同等对待。
法律的基本精神确保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和权益。
其次,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法治和合法性。
法治是指通过法定程序来确定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治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要遵循法定程序,并以法律为依据。
合法性是法律的基本原则,即每项法律行为都必须符合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再次,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保护人权和个人自由。
法律的基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
人权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法律的基本精神要求保护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地位,防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侵犯。
另外,法律的基本精神是责任和公共利益。
法律规定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促使人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法律的基本精神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以负责任的方式行事,不损害他人的权益,并为社会的利益作出贡献。
公共利益是法律实施的指导原则,即法律必须符合公众利益和社会福祉。
此外,法律的基本精神是解决争议和维持秩序。
法律作为一种有序的规则体系,提供了解决争议和纠纷的规则和程序。
法律的基本精神要求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最后,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人道主义和追求公益。
法律的目标是保护和促进人类福祉。
法律的基本精神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要考虑到人类的尊严和幸福,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
总之,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公正、公平、法治、合法性、人权、个人自由、责任、公共利益、解决争议和维持秩序、人道主义和追求公益。
这些基本精神是法律制度的基石,为社会提供了秩序和稳定。
只有遵循法律的基本精神,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
演讲稿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
演讲稿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在这个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站在讲台上,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光。
通过自己的言语所传递的法治理念,能够对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将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和时代的机遇。
今天,我将以“演讲稿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为主题,与大家分享我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看法。
一、明确“演讲稿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主题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是近年来面临的重大问题,无论在国家机构、社会机构和个人行为中都需要遵循法制制度。
为此,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法治,让法律在人们的心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就需要我们演讲工作者立足于自身,以清晰、准确的语言阐述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引导各行各业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发展之路。
二、符合“演讲稿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对象和场合公民基本意识中的离不开宪法和法律,而且公民的社会责任离不开法治。
因此,“演讲稿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特别适合广大公民、各行各业人士的学以致用。
无论是在特定中学、在公司职场、还是在社区基层,我们都需要强调发展法治文化,为大家创造一个和谐、公平、互信互爱的社会环境。
三、突出重点1. 强调法制制度——在法治国家,法制是极其重要的,它对于社会管理、保障公民权益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
作为演讲发言人,应当强调人民权益保障的内容,用法律条文具体说明,突出作用,引导更多人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2. 明确法治文化——法治文化的确立将对国家、社会、个人均产生影响和作用,强烈唤起人们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能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全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及法律素质,指导个人的日常行为和法律意识等方面。
因此,我们演讲发言人需要把法治文化渗透到讲话框架中,以全方位宣传和引导法治精神、法治文化。
3. 鼓励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推动中国落实法治国家的基础,让更多人“依法办事”是全社会需要努力的目标。
因此,我们在演讲稿中一定要强调该命题,鼓励更多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始终坚持法治原则,依法行事、参与自己生活和工作领域相关法律事务。
法治精神演讲稿大学生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未来命运的重要话题——法治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法治国家的重任,弘扬法治精神不仅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是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指尊重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更是一种公民素质。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1. 尊重法律:尊重法律是法治精神的核心。
法律是社会的规范,是公平正义的象征。
尊重法律,就是尊重社会秩序,尊重他人的权利。
2. 信仰法律:信仰法律是法治精神的基石。
只有信仰法律,才能确保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3. 遵守法律:遵守法律是法治精神的具体体现。
每个人都应当遵守法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个人利益如何,都要以法律为准绳。
4. 维护法律权威:维护法律权威是法治精神的保障。
法律权威不容侵犯,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大学生与法治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是法治精神的受益者,更是法治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以下是我们应当如何弘扬法治精神:1. 加强法治教育:学校应当加强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我们的法治意识。
2. 树立法治观念: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既是保护我们权益的工具,也是约束我们行为的准则。
3. 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我们要积极参与法治实践,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4. 勇于维护自身权益:在遇到侵权行为时,我们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 弘扬法治精神: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弘扬法治精神,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三、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法治建设中,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 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法治精神演讲稿大学生
法治精神演讲稿大学生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法治精神》。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法治精神,这是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底线和责任所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一种对法治的理念和追求,它强调法律的平等、公正和权威,强调人们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同时也强调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法治精神是一个理念,也是一种态度,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
第一,法治精神可以培养我们的守法意识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观念。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到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法治人。
举个例子,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发生,给校园安全带来了许多困扰。
而这些事件多次涉及法律红线,违反了刑法的相关规定。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法治精神为指引,让守法意识深植心底,那么这些事件就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校园也将更加和谐安全。
第二,法治精神可以增强我们的法律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法治精神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法律,不断提高我们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保障人们权益的重要工具,批判思维则是判断事物的能力。
只有拥有了这些素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也能够在遭受不公平对待时有能力为自己主持公道。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实践中,一些人因为不懂法律或对法律知之甚少,而在面对侵犯权益的情况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结果导致了自身权益的丧失。
只有明白了法律知识,具备了批判思维能力,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法治精神可以培养我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法治精神将自身与社会联系起来,要求我们作为公民应当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比如,《医生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实施医疗行为管理办法》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实习,但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能力,并需要取得单位的书面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自降生以来,经历了种种艰辛,饱尝了种种苦难。
人们首先必须应付自然的挑战,烈日的炙烤,冰雪的寒冷,饥饿的折磨,野兽的袭击,洪水的吞淹,地震的惊吓……其次,人们还必须解决人际纷争:小到争食相夺,争偶相斗,争利相拼;大至争权相戮,争地相战,争霸相逐……凡此种种,人类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何避免动物界那样残酷的竞争和血腥的厮杀,一直成为困扰人类的难题。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交往互动的实践中,在合作与冲突的交叠中,人类逐渐开始回味同室相煎的苦涩,反思同类相残的不幸,期望同舟共济的和平。
为了和平相处,有序生活,人类探索并尝试了各种治道,法治便是其中之一。
提及法治,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如何理解和界定法治?尽管人们对法治的理解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任何意义上的法治都以法律为核心要素,脱离法律,法治无从谈起。
因此,从描述法律入手来阐释法治便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对法律的描述可取不同的视角,笔者不拟阐释法律的一般概念,不想描述法律的外在特征,不欲剖析法律的内在机理,而是从整体上考察法律的发展进路,追踪法律的历史步履,辨识法律的成长年轮。
我们虽然无法像目睹有机体生长那样观察社会的发展,但是社会在发展确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在物质之维,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影响自然界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
在体制之维,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由此社会组织和结构日渐扩展。
在观念之维,人的主体意识逐渐扩张:从“本我”出发,人类将其母体即自然界作为认知的客体;从“自我”出发,个体将他人作为独立的认知对象;从“超我”出发,个体借助反思意识和超越的心智反观自身,“自我”连同对“自我”的反思也成了思维的对象。
人类社会的这种“拓展”、“扩展”和“扩张”的趋向表现为发展或演进,人们往往将其称之为“进步”。
当然,这种进步不是线性的、一维的,而是曲折的、多维的,其间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未来的终局更是难以预料。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历史并无绝对的规律可循,而是一个自然和社会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
晚近的相关自然科学成果揭示,宇宙自生成以来,处于一个膨胀和延展的过程,“创世”大爆炸初始所产生的物质一直处于分化与聚合、自动与互动的过程,从而衍生了宇宙的万事万物。
在整体分布均匀的宇宙,某些局部呈现出不均匀;在物质维持自身形态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变异。
(注:参见[英]约翰·格里宾:《大爆炸探究——量子物理与宇宙学》,卢炬甫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5、 56页。
)宇宙是社会得以孕育的母体和得以存续的场域;物质是人类得以生成的元素和得以存活的载体。
因此,人类演进的路径无疑会带有宇宙演化的“气质”,社会发展的形态也会含有物质运动的“基因”。
宇宙在空间的膨胀折射出它的时间延展;人类社会也呈现出一种空间“膨胀”和时间延展的态势。
这种时间的延展和不可逆性,使得人类产生了一种历时性的“过程感”。
由于这种“过程”的变化有迹可循,我们人类才能得以借助自己的记忆载体和反思能力梳理历史演进的脉络,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借镜已往的经验,汲取先前的教训,并在此基础之上探寻未来的趋向。
一部法律史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不止记录了人类法律演进的曲折历程,而且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历史上各个社会中经济的兴衰、政治的兴替和文化的兴亡;述说了强者的蛮横、弱者的屈辱;隐含着勇者的抗争、智者的才略。
回顾这部历史对于我们思考当下的法律问题和探寻未来的法律路径,也许会有某种启示。
然而,人类按族群而聚,分国家而治。
习俗因族群而异,法律依国家而别。
人类并无一部整齐划一的法律史,只有各个族群、国家独特的法律史,历史上的法律千姿百态,千差万别。
面对如此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法律样态,很难以有限的篇幅对于法律的历史发展进行宏观的描述和整体的言说。
然而,不同族群、国家的人们纵然在肤色、语言和生活方式上存有差异,但人之为人毕竟存有某些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共性,因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其他人文领域的学者能够对人进行跨人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表面上看,法律的变化杂象纷呈、杂沓参差、杂乱无章,但在各种零散的概念、零碎的事件以及零乱的现象的背后,在变革频繁、变动不居和变化多端的法律样态的深层,潜存着法律成长的基本线索,寓含着法律演进的主要路径,储存着法律生存的时代信息,体现着法律发展的精神底蕴。
因此,法学家能够对不同族群、国家的法律进行一般分析。
法律的范围很大,广义的法律不仅指涉作为制度的法律,而且包括作为观念形态的法律。
作为制度的法律包括形诸器物的法律设施、规范形态的法律规则以及运用这些设施和规则的法律人员。
作为观念形态的法律通常包括法律理论和法律意识。
法律理论多种多样,难以笼统描述,法律意识朦胧模糊,更难捕捉把握。
因此,本章的描述主要集中于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偶尔论及法律观念。
本文拟通过以下四条线索宏观描述人类法律的成长历程和演进路径:族群之法与世界之法;神灵之法与人世之法;情感之法与理性之法以及特权之法与平权之法。
通过这种描述,笔者试图梳理法律演进的历史线索,洞见法律背后隐含的精神意象,探求法律的历史发展趋向。
一、族群之法与世界之法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的血缘身份组织已经解体,家庭虽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但是其规模已经明显缩小,其社会的重要性也大为减弱。
与此相应,个人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虽然存有各类社会组织,但是所有的组织几乎都是个人的集合,其中个人并未完全消融于组织之中,而是仍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可自由选择是否加入某一组织。
然而,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氏族或部落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个人与家庭均消融于氏族或部落之中,完全没有独立的地位。
一个氏族或部落以血缘关系作为连接的纽带,以图腾崇拜作为认同的符号,在应对自然环境的实践中,在人际日常交往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行为模式。
我们可把这三者统称作生活方式。
在氏族社会,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群队、氏族或部落,可将它们统称之为族群。
氏族社会的族群内部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正式法律,秩序的维系主要诉诸以伦理为基础的习俗。
这些习俗包含着人们的情感与理性,融会着人们的经验与教训,承载着人们的价值信念与行为模式,并因口耳相传、世代相袭而得以延续。
习俗中含载着族群内部的基本行为规则,指示哪些行为被鼓励,哪些行为被抑制,哪些行为被允许,哪些行为被禁止。
人们对这些作为习俗的规则心照不宣、心知肚明、心领神会、心悦诚服。
伤风败俗的违禁者,要受到习俗的惩罚。
从功能上看,这些习俗便是族群内部的习惯法。
倘若以为这种习惯法柔弱乏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它们与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如果说血缘关系是族群存续的基础,那么,习俗则是族群维系秩序的“祖传秘诀”,是其精神风貌的载体,文化认同的密码,对外克敌制胜的法宝。
族群将这些习俗奉为本族的“专利”,仅仅适用于族群内部成员。
在他们看来,外族人不配适用这套“正确”或“先进”的习俗。
在古希腊,除非订有互惠条约,否则法律不适用于外国人;在古罗马,早期的市民法也拒绝适用于外邦人。
这些做法都是先前族群排外意念的自然流露。
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将外族人的习俗视为“陋习”,视作“恶俗”,极尽排斥、攻击之能事。
在氏族社会,族群之法是一种封闭之法和排外之法,每一族群都各有一套作为习俗的法律和作为法律的习俗。
人类社会在后来的发展中,族群之法的壁垒逐渐被打破,排外倾向也有所减弱。
国家的产生破除了法律藩篱。
伴随生产工具的改进、种植作物技术和驯化动物能力的增强,人类由狩猎社会进入了农业社会。
定居的生活方式和劳动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族群的财富和人口数量空前增加,族群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氏族内部,成员开始分化,个体意识趋于强化,阶级冲突不断激化,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财产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内部关系的复杂化,致使原有的氏族管理体制日渐失灵,简单的族群习惯法日益失效,氏族社会走向解体。
为了避免由此而使社会陷入失序与混乱,便需要一种维持秩序的新型组织和机制。
于是,国家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国家通常包括许多氏族、部落。
在那里,统一领土的地域疆界取代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疆界”;超越族群的国家意识取代了狭隘的族群意识;国家专门机构制定或实施的官僚法取代了族群的习惯法;全国通行的属地法取代了仅仅约束族人的属人法。
我们看到,在古希腊的雅典,先是梭伦以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破坏了氏族血缘关系的壁垒。
后来,克里斯提尼则彻底取消了四个部落,代之以10个选区,摧毁了氏族组织及其排外的习惯法,将所有氏族成员都置于雅典城邦国家的统一法律之下。
在古罗马,“王政”时期仍然是氏族社会阶段,但氏族组织已经逐渐开始联合,当时有300个氏族,每10个氏族组成胞族,10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共形成了3个部落。
针对氏族内部的财产私人化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分化,第六王图里乌斯(tullius,约公元前578-前535在位)进行了重要改革,根据财产状况将人们划分为5个等级,并将原来按照血缘关系形成的3个部落,按照地域划分为4个部落,打乱了原来部落的血缘界限。
进入共和时期之后,罗马所有的氏族、部落都处于统一的国家权力之下,原来各成独立系统的氏族、部落法律让位于称作罗马市民法(ius civile)的统一法律。
后来,仅仅适用罗马公民的市民法又让位于适用于境内所有居民的万民法(ius gentium)。
在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国家产生前,各氏族、部落都奉行自己的习惯法。
穆罕默德通过他的宗教事业,将一盘散沙的各氏族、部落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伊斯兰教国家。
此后,各阿拉伯部落的习惯法均让位于统一的伊斯兰法。
其他社会也经历了族群之法被国家之法不断统合、同化的过程。
有趣的是,无论是古希腊、罗马,还是古代伊斯兰教国家,由氏族社会向国家的重大转变,都是通过立法输入的改革实现的。
关于中国国家的起源,目前通说溯至夏朝,但是除了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所提供的有限证据之外,迄今仍无足资可信史料证实夏朝的政治组织和典章制度的实际设置与运作情况,笔者难以对其法律进行评说。
但有一点似乎可以断定,如果中国的国家形成于夏朝,那么,原来作为部落联盟的三大集团即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各自封闭的习惯法肯定会受到国家权力的冲击,国家一定会将统一的法律适用于领土内的臣民,而不管他们原来属于哪个部落,也不管他们原来奉行的是何种习惯法,部落的属人法会让位于国家的属地法。
(注:有人认为在国家产生前,除了氏族模式之外,还存在一种实行一定程度集权制的酋邦《中国早期国家》,(chiefdom)模式,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如夏朝属于酋邦模式。
详见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当然,国家的产生并没有彻底消除族群之法,因为国家之法在某种程度上容忍并吸收了某些族群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