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语文八年级9、《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9 桃花源记有答案
9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一、自主学习1、注音:豁然( ) 俨然( )阡陌( ) 垂髫( )刘子骥( ) 便要( )还家邑人( ) 间隔( )语云( ) 诣( ) 太守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缘.溪行2.芳草鲜美..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5.咸.来问讯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7.遂与外人间隔..8.无论..魏晋9.各人复延.至其家10.不足..为外人道也11.说如此..二、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说说其要素。
2、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
3、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三、精读课文,探究合作: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2、作者描写桃花林幽美的自然景色有何作用?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4、请概括桃花源的环境及其中之人的特征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对下起何作用?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8、文中有哪些成语?四、拓展延伸: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社会,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2)《核舟记》描述的是一件______的工艺品,它以______为船,以______ 为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船头______的苏轼形象。
(3)《核舟记》中描述船尾两个舟子的动作、神态的句子是“左一______, 右一______,各执一______”。
答案:(1)明,《虞初新志》。(2)精致小巧,“桃核”,“芥子”,“峨 冠而多髯”。(3)“右一戌抚扇,左一戌托寐”,“揖”,“楫”。
三、学习过程
(1)通读全文,标注生词和不 理解的句子。
(2)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事 迹和创作背景。
(3)尝试理解核舟的精细工艺 和传统文化内涵。
2、学习阶段: (1)课堂讲解:请老师讲解文章中的生词、难句,以及核舟的工艺特点。
(2)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对《核舟记》的理解,分享各自的看法。 (3)全班交流:请各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01 【教学重点】
目录
02 【教学难点】
03 【教学准备】
04 多媒体课件
05 【教学过程】
06 一、激情导入
目录
07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09 参考内容
08
三、探究学习课文内 容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 内容。
2、品味简洁而优美的语言,积 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个美好的境界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作者不满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因此文中也暗示了这种社会在当时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时代局限性。但我 们还是可以从文章中领略到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极端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 憬与向往。
虽然桃源仙境是不存在的,但是作者追求理想境界、反对战乱、反对压迫、反 对富贵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眼前和平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记导学案(带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自主学习任务:1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有《陶渊明全集》。
名篇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2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3知识网络古今异义字词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一词多义舍:舍弃房子乃:于是,就竟然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遂:终于于是,就寻:寻找随即,不久同义词具、悉、咸、皆:都缘、扶:沿着云、道:说乃、遂:于是补充词语:俨然: 整齐的样子属:类悉:全,都延:全,都重点虚词:之: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竟然重点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7)便扶向路就顺原路回去。
三.自主检测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 )著名诗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导学案两套(3)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3课时撰写时间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选自《 》 。
作者 :(约365-427),又名 ,字 , 诗人,散文家, 别号 ,谥号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晋.太元中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男女衣着.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妻子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无问津.者 资料链接。
陶渊明 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 (有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写人、叙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3.作家作品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4.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56789《桃花源记》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检查预习(一)1.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 ànYù wèi jùn yì jì(二)1.陶渊明、元亮、潜、五柳先生、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靖节、靖节先生、田园、田园《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2.古代的一种文体四(一)重点实词10缘溪行: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之:惊异,诧异。
这里指“对……感到惊奇”欲穷其林:尽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才通人:仅仅,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悉如外人:全、都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乃大惊:于是、就具答之:详细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咸来问讯:全、都妻子:妻子和儿女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遂与外人: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皆:全,都叹惋:感叹延:邀请语云: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既出:已经处处志之:做记号及郡下:到诣太守:拜访说如此:像这样即遣人:派便扶:沿着、顺着向路:先前的遂迷:竟然欣然规往: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随即、不久后遂:于是,就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访”的意思津:渡口(二)一词多义1、为:捕鱼为业(当作);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其: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欲穷其林(那)3、并:并怡然自乐(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竟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6、志:寻向所志(标志);处处志之(做标记)7.同义词:悉并具咸皆(都)118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3课时8页,有答案).docx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FI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能力目标: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桃花源记》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认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划出准确节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收获;完成【预习自测】中的问题。
3.完成所有练习需要的时间20分钟。
【预习自学】1.《桃花源记》作者是2.本文选自。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朝代)人诗人(人名),字,著有豁然()俨然()• •阡陌()• •怡然()垂辔(• •)郡下()诣太• •守()刘子骥()•4.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预习自测】1.《桃花源记》作者是(朝代)大诗人(人名),字,著有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以下句手的划出正确的节奏(1)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吋乱。
(3)------- 此人为具言所闻。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落英缤纷(2)才通人(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 • • • • • •(5)皆叹惋(6)便扶向路(7)寻向所志(8)欣然规往• • • • • •5.翻译下列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其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此屮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黄发垂辔,并怡然自乐。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Z。
【我的疑问和收获】我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课堂探究案(第一课时)环节设置导学步骤预习反馈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能力目标: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重申目标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导学案:9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入,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①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②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2)朗读指导:
第1段读出平缓的语气,第2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的语气,第3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4、5段读出感慨的语气。
2.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文章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对桃花源的描写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桃花源外的人都一样。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有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写人、叙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3.作家作品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4.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导学案答案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合作展示
一、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本文渔人的行踪。
(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3)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4)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5)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4)“黄发垂髫”一句用了的修辞。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请举例。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
第三课时复习巩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二、默读课文,探索未知。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2)为什么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三、迁移延伸
(1)成语故事就出自本文,本文原是的序文,是一个的故事。
(2)从本文中选写五个成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武陵人捕鱼为.业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寻.病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复出焉.又何间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惧有伏焉.2、通假字便要.还家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之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预设问题二:翻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预设问题三:理清渔人的行踪,复述故事。
四、精讲点拨古今异义鲜美..古义:..古义:妻子..古义:交通今义:今义:今义:绝境..古义:..古义:开朗..古义:无论今义:今义:今义: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20分)1.解释加点的词。
(16分)(1)缘.溪行便扶.向路(2)豁然....欣然..俨然..怡然(3) 缤纷..(4)才.通人(5)属. (6)具.答之(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8)此中人语.云(9)既.出(10)便扶向.路(11)诣.太守说如此(12)欣然规.往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2分)A、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众妙毕.备 D、相与.步于中庭 E、并.怡然自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第9课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便舍.船(舍弃)乃.大惊(竟然)乃.记之而去(于是,就)1、一词多义屋舍.俨然(房屋)乃.不知有汉(竟然)此乃.天意(是)王欲舍.所携人(丢下,抛弃)去后乃.至(才)武陵人捕鱼为.业 ( 作为 )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寻向所志.( 标记 ) 寻.病终(不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向) 不复出焉.(在这里) 又何间焉.( 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2、通假字便要.还家 ( 通“邀”,邀请 )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走动……尽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
2.整体感知文意,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一、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大诗人,一名,字,自号。
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后因不满当时朝政的黑暗,任彭泽令不足三个月即辞官归隐,作,自明本志。
其是诗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 ) 俨.然( ) 怡.然( )阡陌..( ) 邑.人( ) 间.隔( )垂髫.(.) 语.云( ) 平旷.(.)落英缤纷..( ) 郡.下( )3.请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4.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交通古义: 今义:(2)妻子古义: 今义:(3)绝境古义: 今义:(4)如此古义: 今义:(5)无论古义: 今义:(6)鲜美古义: 今义: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缘( )溪行(2)渔人甚异( )之(3)欲穷( )其林(4)具( )答之(5)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6)欣然规( )往6.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1)舍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寻寻向所志,遂迷( )未果,寻病终( )(3)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4)其复前行,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5)得便得一山( )既出,得其船( )(6)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7.请找出文中和“悉如外人”中的“悉”意思相同的词语。
8.请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桃花源记》导学案
班别: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资料链接】第一课时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与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黄发垂髫. ( ) 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
及郡.下 ( ) 诣.太守( )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5、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 。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达标检测】
1、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2、阅读课文一、二语段,答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写作思路(渔人的行踪线索)是什么?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3、渔人到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4、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5、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阅读课文一、二语段,答题: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6、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一句古诗,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达标检测】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7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语。
(1)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
_______ ________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答案
1、huòyǎn yāo qiān mòtiáo jìjiān jǜn yì
2.古今词义:
3.鲜美鲜艳美丽/(味道)新鲜妻子妻子儿女/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不管(连词)不足不值得/不充足,不满
开朗开阔明朗/性格乐观
3.一词多义舍: 舍弃房子/严肃庄重的样子整齐的样子/ 寻:寻找不久/志: 做
标记标记/乃:于是,就竟才/遂:于是,就最终,终于
4、要——邀:邀请
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老人和小孩都非
常快乐;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不值得对外人说起【合作探究】
1、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探桃花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
4、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5、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达标检测】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沿着整齐的样子(2)、渔人对此感到惊异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之类。
3、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4、C 5、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拓展延伸】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检测(一)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豁然开朗,鸡犬相闻
3.①竟然②不要说,(更)不必说。
③妻子和儿女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4.悉、并、咸、皆
5.借代借指老人小孩6.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