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
消化内科的内镜能治疗哪些疾病
消化内科的内镜能治疗哪些疾病提到内镜,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内镜是用来检查的,很多人也有过内镜检查的经历。
事实上消化内科的内镜功能远远不止检查这一种功能。
伴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与更新,内镜已经实现了很多次升级更新,消化内科内镜兼具检查、治疗两种功能于一身,很多消化道疾病都能够通过内镜进行检查以及微创治疗,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术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消化内科医生的工作负担,不再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治疗消化道疾病,现阶段内镜治疗已经成为了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消化内科内镜有什么作用?对于消化内科的日常诊疗工作而言,利用内镜进行诊疗,能够通过消化道直接获取病灶部位的图像。
根据检查的部位不同,内镜有很多种类,分为食管境、胃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等等。
医生使用消化内镜对患者进行诊疗,能够实时地获取患者消化道内的图像或视频,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的早期肿瘤和胰脏疾病的诊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通过消化内镜,可以从直观上看出患者的消化道和健康人的消化道的区别。
同时内镜可以放大微小的粘膜病变,达到观察病变部位细微结构改变的目的。
内镜能为医生提供可视化的图像,大大提高消化内科疾病诊断的正确率,并减轻患者的检查痛苦。
消化道内镜有上消化道内镜、十二指肠镜以及胃镜三种主要的类别,能够检查对应部位的病变,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内镜技术的巨大进步,消化道内镜能够“无孔不入”,消化内窥镜可通过人工切口或人体孔洞(如口腔和肛门)插入人体消化系统,实施消化道内各个部位的检查、诊断以及治疗。
消化内镜对消化道相关疾病的诊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消化道内镜在消化内科的疾病诊断中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消化内镜的使用,医生的诊断就缺少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从结构上看,消化内镜前端具有照明装置,能够拍摄人体消化道照片、取材活检,帮助医生提前发现消化道疾病隐患。
此外,胃肠道内镜还能有效解决常见胃肠道肿瘤的诊断问题,如结直肠癌、胃癌和食道癌。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帮助医生准确
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
诊断标准
1. 胃炎的诊断标准应包括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2.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尿素呼气
试验等。
3. 胃癌的诊断标准应包括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和肿瘤标志物等。
治疗方法
1. 对于胃炎患者,应采用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等综
合措施。
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包括幽门螺杆菌根除、抗酸药物治疗等。
3. 胃癌的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确定,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
和放疗等。
预防与保健
1. 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定期运动和避免不良惯等。
2. 在消化系统疾病高发人群中进行筛查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论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旨在提供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
统疾病时的参考依据。
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
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一、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分为四个级别:Ⅰa级:正常或有轻微炎症,没有明显的糜烂或溃疡。
Ⅰb级:有少量糜烂或溃疡,但没有融合。
Ⅱ级:有多处糜烂或溃疡,且有融合,但不超过食管周长的75%。
Ⅲ级:糜烂或溃疡广泛,融合超过食管周长的75%。
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分为三种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三、内镜下溃疡分期内镜下溃疡分为四个阶段:A1活动期A2愈合期H1瘢痕期H2瘢痕期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A1: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A2: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1: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四、胃息肉分类胃息肉分为四个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五、早期食管、胃癌分型早期食管、胃癌分为五个类型:0-Ⅰ型Ⅰ型Ⅱ型Ⅲ型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0-Ⅰ型:缓慢坡,界限不清。
Ⅰ型: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Ⅱ型: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Ⅲ型:明显之蒂。
六、食管、胃进展期胃癌食管、胃进展期胃癌分为五个类型:BorrmannⅠ型BorrmannⅡ型BorrmannⅢ型BorrmannⅣ型BorrmannⅤ型以上都是内镜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分级,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消化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高峰胃酸排泌量。
二、腹腔穿刺术 腥腔穿刺术是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用穿刺技术抽取抽取腹腔液体,以明确腹水 的性质、降低腹腔压力或向腹腔内注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的方法。 【适应症】 •抽取腹腔积液进行各种实验检查,以寻找病因。 •对大量腹水病人,可适当抽取放腹水,以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 •腹腔内注射药物,以协助治疗疾病。 【禁忌证】 •有肝性病先兆者,禁忌腹腔穿刺放腹水。 •确诊有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包虫病、卵巢瘤肿。 【护理】 术前护理 •向病人解释穿刺的目的、方法及操作中可能会产生的适,一旦出现立即告知术者。 •检查前嘱病人排尿,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放液前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注意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8-12小时。 •测量腹围,观察腹水消化情况。 •观察病人面色、血压脉搏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渗血,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等腹膜炎 征象。肝硬化病人一次放腹水一次般不超过300ml。
(二)无痛胃镜检查术 无痛胃镜检查相对于一般胃镜而言,指在做胃镜检查前,先由医 生对病人实施麻醉,减轻病人检查的痛苦,缩短检查时间。 【适应症】 • 有胃镜检查适应征但恐惧常规胃镜检查者。 • 剧烈呕吐或其他原因难以完成常规胃镜检查者。 • 伴有其他疾病而急需做胃镜检查者。如伴有高血压、轻度冠心 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有癫痫史者及小儿病人或精神病等不能 合作者。 【禁忌证】 • 原则上同常规胃镜检查禁忌症。 • 有药物过敏史,特别是有镇静药物过敏史。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 容易引起窒息的疾病,如支气管炎致多痰者、胃潴留者、急性 上消化道大出血致胃内潴留较多血者。 • 严重鼾症及过度肥胖者慎重。 • 心动过缓者慎重。
【护理】 术前护理 • 向病人仔细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如何配合及可能出现的不适,使病人消除 紧张情绪,检查时放松并主动配合。 • 仔细询问病史,如有无青光眼、高血压、是否装有心脏起搏器、有无胃肠道传 染病等,进行体格检查,以排除检查禁忌症。检测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 性者用专门胃镜检查。 • 检查前禁食8小时,有幽门梗阻者,在检查前2~3天进食流质,检查前1晚应洗 胃。曾做过X光线胃肠钡餐造影者,3天内不宜做胃镜检查。 • 如病人过分紧张,可遵医嘱给予地西泮5~10mg肌注或静注;为减少胃蠕动和 胃液分泌,可于术前半小时遵医嘱给予山茛菪碱10mg,或阿托品0.5mg静注。 • 准备用物:①胃镜检查仪器一套;②喉头麻醉喷雾器,无菌注射器及针头;③ 2%利多卡因、地西泮、肾上腺素等药物;④其他用物如无菌手套、弯盘、牙 垫、润滑剂、洒精棉环、纱布、甲醛固定液标本瓶等。 术后护理 • 术后因病人咽喉部醉作用尚未消退,嘱其不要吞咽唾液,以免呛咳。麻醉作用 消失后,可先饮少量水,如无呛咳可进饮食。当天饮食发流质、半流质为宜, 行活检的病人进食温凉饮食。 • 检查后少数病人出现咽痛、咽喉部异物感,嘱病人要用力咳嗽,以免损伤咽喉 部黏膜。若病人出现腹痛、腹胀,可进行按摩,促进排气。检查后数天内应密 切观察病人有无消化道穿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现及时协助医生进 行对症处理。 • 彻底清洁、消毒内镜及有关器械,妥善保管,避免交叉感染。
消化系统常见的内镜检查
消化系统常见的内镜检查纤维胃、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胆道镜腹腔镜纤维胃、十二指肠镜适应症有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但病因不明上消化道出血需查明原因疑有上消化道肿瘤而X线钡餐不能确诊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术后随访需内镜治疗纤维胃、十二指肠镜禁忌症严重心、肺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昏迷等状态急性食管,胃,十二肠穿孔,腐蚀性食管炎神志不清,精神失常等不能合作者严重咽喉部疾患,主A瘤,颈胸段脊柱畸形急性传染病(HBV、HCV、HIV)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术前护理做好解释,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排除禁忌症禁食8h,有幽门梗阻者需洗胃遵医嘱镇静及使用抗胆碱药准备用物纤维胃、十二指肠镜(1)迅速准备好抢救用物,如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器等;(2)病人取平卧位,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3)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静脉切开,按医嘱补充血容量;(4)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给药速度;(5)如循环衰竭持续存在,按医嘱给予升压药。
1.简述去除和避免肝性脑病发生的措施2.简述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腹痛的特点3.简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护理措施4.简述急性胰腺炎的低血容量休克的抢救1)迅速准备好抢救用物,如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器等;(2)病人取平卧位,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3)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静脉切开,按医嘱补充血容量;(4)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给药速度;(5)如循环衰竭持续存在,按医嘱给予升压药。
术后护理咽喉部麻醉作用未消失之前勿吞咽及进食当天进流质或半流,活检者进温凉流质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如咽痛、腹痛等做好内镜的消毒纤维结肠镜适应症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便血及下腹痛钡剂灌肠可疑病变炎症性肠病的随访结肠癌普查、诊断、术后随访结肠息肉及术有随访纤维结肠镜禁忌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休克及精神病病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脏器穿孔、腹内广泛粘连、大量腹水肛门、直肠严重狭窄重度结肠炎妊娠妇女纤维结肠镜术前护理做好解释,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排除禁忌症检查前1d进流质,检查晨禁食做好肠道准备遵医嘱镇静及使用抗胆碱药准备用物纤维结肠镜术后护理观察15-30min再回房,做好肛门清洁术后3d进少渣饮食,适当休息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及排便情况做好内镜的消毒上消化道内镜可分为食管镜、胃镜和十二指肠镜。
5种常见消化内镜检查
5种常见消化内镜检查⊙南部县人民医院 刘 勇消化内镜是指从口腔、肛门等人体天然孔道或切口、造瘘口等人工通道将内镜插入人体消化系统内,进行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胃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等。
胃镜胃镜可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的黏膜,以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并取活体组织做检查,协助诊断上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狭窄、畸形或异物等疾病。
适应证:存在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吞咽困难、上腹痛、呕吐等),怀疑有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临床需要确诊者;已确诊的上消化道病变,如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胃癌等疾病治疗后需要随访或观察疗效者;消化道出血,病因及部位不明者;胃癌家族史及其他胃癌高危人群;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明确是否有胃黏膜病变者。
禁忌证: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处于休克等危重状态者,以及内镜插入途径有严重急性炎症和内脏穿孔者绝对禁忌。
心肺功能不全、高度脊柱畸形、食管巨大憩室等患者相对禁忌。
结肠镜结肠镜可以观察包括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至回肠末端的肠道黏膜,主要用于诊断结/直肠炎症、良恶性肿瘤、息肉、憩室等疾病。
适应证: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包括便血和持续性便潜血阳性;存在下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腹部包块、大便习惯改变等可疑结直肠疾病;炎症性肠病做鉴别诊断或需要确定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等以及治疗后的复查;结直肠肿瘤术后或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的定期随访。
禁忌症:除了胃镜检查的禁忌证,还包括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对肠道清洁剂成分过敏等情况。
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可在内镜下直接观察腔内病变,了解病变来自管道壁的某个层次及周围邻近脏器的情况,能排除骨骼、脂肪、含气部位的妨碍,可以获得最清晰的回声成像。
适应证:确定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与性质;判断消化系肿瘤的侵犯深度并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判断胆囊及胆总管中下段良恶性病变、胰腺良恶性病变;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的鉴别诊断;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栓塞治疗的效果。
消化系统疾病住院诊疗常规
消化系统疾病住院诊疗常规目录一、胃食管反流病二、急性胃肠炎三、慢性胃炎四、胃、十二指肠溃疡五、胃癌六、溃疡性结肠炎七、克罗恩病八、结直肠癌九、功能性消化不良十、脂肪性肝病十一、肝硬化十二、原发性肝癌十三、肝性脑病十四、急性胰腺炎十五、慢性胰腺炎十六、消化道出血一、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反酸、胃内容物反流;其他少见或不典型的相关症状:因喉部不适、胸痛、吞咽痛、咳嗽、哮喘。
2、上消化道内镜检查:(1)食管粘膜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溃疡、食管狭窄,(2)食管黏膜无明显病变:⑶内镜下食管胃交界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与食管胃交界分离,组织病理学检査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3、24小时食管pH监测:pH<4总时间>4.2%, pH<4的反流次数>50次,反流持续≥5分钟次数≥3,最长反流持续时间>9.2/分。
4、食管阻抗监测:结合pH同步监测确定反流是酸反流(pH<4),还是非酸反流(pH >4)。
非酸反流还可进一步分为弱酸反流(pH 4〜7)和弱碱反流(pH>7)。
符合以上1+2 (1)项诊断糜烂性食管炎(EE); 1+2 (2) +3或4项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或1+2 (3)项诊断Barrett食管。
【入院指征】符合以下情形之一时,可入院治疗:、1、严重烧心和反流、非心源性胸痛或吞咽困难症状。
2、内镜检査食管重度糜烂、溃疡、狭窄、Barrett食管、食管癌。
3、食管出血。
【住院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
2、X线钡透、上消化道内镜、食管粘膜病理活检。
3、24小时胆汁反流监测、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阻抗监测、食管动力。
【住院治疗】1、抑酸药物治疗。
2、促动力药治疗。
3、手术治疗。
【出院指征】症状好转,生命体征平稳。
【出院带药】1、抑酸药物。
2、促胃肠动力药。
二、急性胃肠炎【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多于夏秋季起病,起病前曾有或无不洁食物进食史。
盘点消化科最常见的内镜检查
盘点消化科最常见的内镜检查三十岁的小王最近有些烦恼,他连续四五天出现便血,而且有腹痛、便秘的症状,大便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小王之前每天大便一次,现在三天一次了。
到医院说明情况,医生嘱咐小王:“做个结肠镜检查一下吧!”小王蒙了:“胃镜、肠镜我都听说过,但这个结肠镜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结肠镜、胃镜和肠镜都属于内镜,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消化科最常见的内镜检查都有哪些吧!一、什么是消化内镜和内镜检查?消化系统疾病是对我国居民健康有严重危害的常见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需要通过消化内镜来进行诊断、治疗。
消化内镜,指的是从肛门、口腔等天然孔道,或从造瘘口、切口等人工通道中,将内镜通过特定方法送到人体的消化系统中,从而对结直肠、胃、食管等黏膜有无病变进行观察,并对病变情况准确评估,为疾病治疗提供支持与参考的诊断方法。
消化道内镜检查能够尽早发现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可以说是此类疾病判断的“金标准”。
目前临床常用的消化内镜主要有胃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乙状结肠镜,不同的内镜,其适应症与禁忌症有所不同,在检查中有一些不同的注意事项,需要我们有所了解。
二、消化内科常见的内镜检查有哪些?1.胃镜(1)胃镜是检查什么的?胃镜是“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的简称,是对上消化道内部疾病,如十二指肠、胃、食管等疾病进行检查的方法。
因为医生不能直接观察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所以需要借助胃镜的“长管子”、镜头和光源,来查看其中具体的情况。
不仅如此,当需要时,医生还可借助胃镜,对存在异常的部位通过钳夹的形式,采集组织,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从而对是否发生胃癌进行判断。
(2)胃镜检查有哪些类型?现阶段临床应用比较多的胃镜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普通胃镜与无痛胃镜,这是根据麻醉方式进行的分类。
普通胃镜因为会刺激到咽喉,导致受检者出现恶心、呕吐感,因此需要实施咽喉部位的表面麻醉,但是这种麻醉并不能彻底消除呕吐感,检查过程仍会导致患者产生明显的不适感。
当然,普通胃镜也有其明显的优点,主要是检查费用低、不会有全麻的潜在风险。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并发症风险分级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并发症风险分级引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然而,消化内镜诊疗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它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
因此,准确评估并发症的风险级别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并发症风险分级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发症风险的程度,我们将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并发症分为四个级别: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
1. 低风险低风险级别的并发症很少发生,且一般情况下可通过简单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这些措施包括:- 严格遵循消化内镜操作规范- 使用高质量的内镜设备- 慎选合适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 注意消毒和清洁,减少感染的风险- 确保医生和技术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2. 中风险中风险级别的并发症较低风险级别更频繁发生,需要更专业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 使用高级内镜设备,如高清晰度内镜和放大内镜- 进行更详细的前期评估,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检验- 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病灶标记、光学显微镜和电镜- 预测并发症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提前作出准备- 进行更密切的患者监测和对症支持治疗3. 高风险高风险级别的并发症风险更大,可能会造成患者的严重损伤或需要紧急干预治疗。
这些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 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生进行操作- 在高风险患者中慎重选择内镜检查的适应症- 提供足够的麻醉和镇静药物使患者舒适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调整操作策略、采用保守措施,在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 并发症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治疗4. 极高风险极高风险级别的并发症风险极大,可能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对于这个级别的并发症,需要特别的手术团队和设备来处理。
为了减少极高风险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应该:- 严格遵循最高的操作规范和国际标准- 尽量避免对高龄、多重疾病或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危险性较高的内镜检查- 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和物理准备,解释并发症风险,并取得其知情同意- 建立联合诊疗团队,包括消化内科、外科和麻醉科等专业人员- 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和及时干预,确保最大程度的安全性结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并发症风险应该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超声内镜
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比如胃炎、结肠炎、胃食管反流、胰腺炎、胃溃疡等,都是目前发病风险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消化不良,减弱患者的食欲,降低其生活质量。
若耽误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可能引起癌症。
因此,早诊断、早干预治疗,把疾病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消化内镜进行诊断,特别是超声内镜技术的出现,在降低误诊率、错诊率、漏诊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什么是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是一种新颖的消化道检查技术,集合了超声、内镜二者的优势,在内镜顶端装置微型的高频探头,进入人体之后,能够直接在内镜的引导之下,全方面观察了解消化道黏膜病变范围、严重程度,同时,在内镜指导下,还可以利用微型高频超声探头进行实时扫描,观察消化道解剖结构,明确组织学特征,了解周围组织脏器的变化,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奠定了基础。
二、超声内镜种类超声内镜有多种,根据扫描检查方式不同分为扇形超声内镜、线阵式超声内镜。
如果根据应用范围,主要有超声结肠镜、超声胃镜、超声食管镜、超声十二指肠镜等。
若根据超声探头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机械旋转式超声内镜、电子触发式超声内镜。
三、超声内镜适应症根据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特点,超声内镜扫描检查能够进一步明确消化道组织学特征,确定消化道壁中的病灶生长层次,其中任一一层结构发生异常改变,或结构层次中断,都可以准确判断出病灶浸润范围、深度。
胃粘膜下肿瘤、食管黏膜下肿瘤、结直肠黏膜下肿瘤、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都能够通过超声内镜技术给予准确诊断,还可以通过病灶直径大小、病灶起源层次、回声强弱程度等特点,鉴别病灶良、恶性。
除此之外,对于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实施超声内镜观察,可以准确辨别是否为壁外病变压迫所致,还是黏膜下肿瘤压迫所致。
术前分期评估中,超声内镜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能够准确诊断早期胃癌、早期胰腺炎、早期食管癌等,从而确定最佳手术切除时机。
进展期癌症通过超声内镜检查技术,可以提高术前TNM分期准确率,为临床制定可靠的手术方案提供指导。
消化内科检查的方法
消化内科检查的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消化内科检查是用来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消化内科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消化系统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消化内科检查方法:一、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一种通过插入柔软的管状仪器(内窥镜)进入消化系统进行检查的方法。
内窥镜检查可以对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等器官进行直接观察,发现异常病变,并进行活组织检查。
内窥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胃溃疡、食道癌、结肠癌等疾病。
内窥镜检查通常需要在医院的内窥镜室进行,患者通常需要服用泻药或者进行清肠准备。
超声内镜检查是一种结合内窥镜和超声波技术的检查方法。
超声内镜可以在内窥镜的基础上提供高分辨率的超声图像,可以明确显示消化道壁的异常结构和病变。
超声内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食道癌、胃癌、胰腺炎、肝胆疾病等疾病。
超声内镜检查通常需要在医院的内窥镜室进行,患者需要进行全麻或局麻。
三、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断层扫描的检查方法。
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显示消化系统的器官结构和病变,可以检查胃、肠、胰腺、肝脏等器官的异常情况。
CT扫描对于急性胰腺炎、肠套叠、肠梗阻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CT扫描通常需要在医院的放射科进行,患者需要卧床进入扫描仪进行检查。
四、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成像的检查方法。
MRI检查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可以明确显示消化系统的器官结构和病变。
MRI检查对于胰腺炎、肝脏疾病、胃肠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MRI检查需要在医院的核磁共振室进行,患者需要脱掉金属物品并卧床进入核磁共振仪进行检查。
五、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一种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的方法。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患者的血液参数、肝功能、胰腺功能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状况。
血液检查对于胃溃疡、胰腺炎、肝炎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消化系统的影像诊断
3
图像采集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采集多角度、多层次的图 像,以便进行后续的诊断分析。
影像检查后的处理
图像分析
医生会根据采集的图像进 行分析,观察消化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变化,以明确 诊断。
诊断报告
医生根据分析结果撰写诊 断报告,详细描述检查结 果和诊断意见。
后续治疗建议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会给 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如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态结构。
利用X线观察腹部内脏器 的形态结构。
利用超声波观察消化系 统形态结构和功能。
CT检查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 术观察消化系统形态结
构和病变。
02 消化系统影像诊断流程
影像检查前的准备
病史采集
药物准备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 症状、体征、家族史、用药情况等, 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食管X线造影显示 食管狭窄、钡剂通过受阻
诊断结果:食管癌
治疗方案:手术切除病变食管 ,术后放疗和化疗
胃癌的影像诊断案例
患者症状: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诊断结果:胃癌
影像检查:腹部CT显示胃壁增厚、淋巴结肿大 治疗方案:手术切除病变胃部,术后化疗和放疗
肠癌的影像诊断案例
患者症状:大便习惯改变、 便血、腹痛
胃部疾病的影像诊断
胃癌
胃癌的影像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 CT检查,可以观察到胃壁的异常 增厚、肿块、溃疡等症状,以及
淋巴结转移等现象。
胃炎
胃炎的影像诊断可以通过胃镜和 钡餐造影进行检查,观察胃黏膜 的炎症变化,如胃黏膜充血、水
肿、糜烂等。
胃溃疡
胃溃疡的影像诊断主要依靠胃镜 和钡餐造影,可以观察到胃黏膜
无创无痛
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术语
一、基本用语及定义腔(lumen):在描述内腔时,它的形状、张力、弹性和充气时的扩张度必须被考虑进去。
术语:正常、增大、膨胀、扩大、狭小、收缩、痉挛、狭窄、缩窄、闭塞、阻塞、膜、蹼、环、疝囊、脱垂、变形、压迫。
括约肌:正常、不对称、痉挛(高张性)、运动障碍、狭窄、闭塞。
注:①狭窄指腔或括约肌的永久性狭小。
②缩窄指长度<1cm 的狭窄。
③阻塞腔内的阻塞物引起的腔完全或近完全闭合。
④环一种坚韧的膜围绕着内腔。
⑤蹼细薄、脆弱的膈膜,围绕或缩小内腔,可能是先天或后天的。
蹼环狭窄痉挛食管腔扩大内容物(contents):术语:唾液、汁液、胃液、胰液、胆汁、粪便、粘液、血液、新鲜的、凝固的、脓、结石、胆泥、残留食物、胃肠结石、异物、缝线、金属缝合针、寄生虫。
壁(wall)术语:僵硬、柔软性、蠕动减弱或消失。
逆向蠕动、反流粘膜(mucosa)术语:正常(颜色、光泽、表面、质地、皱襞、分泌物)、苍白、萎缩、颗粒状、红斑、口疮样、溃疡性、粘膜炎症、水肿、白斑、白点。
斑驳失去正常颜色而出现灰色斑状外观,通常为贫血或萎缩的结果、淤血充血、水肿及渗出液的结合;粘膜变为红色、肿大且易脆,而粘液分泌增多、有白色或黄色渗出物的斑点、皱襞增加;看不见血管形态。
梳子状红斑在皱襞脊的红斑点或条纹。
即“西瓜胃”。
点状红斑片状红斑网状红斑条索状红斑糜烂条索状糜烂隆起性糜烂镶嵌蛇皮样改变白斑萎缩渗出颗粒状梳子状红斑(西瓜胃) 白点出血(hemorrhage)术语:出血点血液从粘膜的破口处流出、出血斑点粘膜表面出血,其直径1-5mm、局部性粘膜出血、露出血管、粘膜脆弱。
弥漫性粘膜出血整个器官表面的主要部出血、渗血血液从看起来完整的粘膜中漏出、流血血液从病变处流出、喷血快速的出血呈搏动性的血流。
大量出血极大速度出血,无法立刻评估出血量。
前哨血块任何有颜色的凝血块附着在平整的溃疡基底;状似露出的血管。
咖啡色液点状出血上皮细胞下的毛细血管扩张或组织间出血引起的红点或红斑点。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一、概述消化内科是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诊治流程复杂,操作规范是确保诊疗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就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阐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 病史采集对于初诊患者,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主诉,包括症状的起病时间、持续时间、频率、性质等。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个人史等,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药物过敏史等也要有所了解。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消化内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一般状况、皮肤黏膜、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
应当重点观察腹部压痛点、肝脾大小、包膜反射等指标。
三、实验室检查1. 常规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特殊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血清学检查、消化道内分泌激素、免疫学检查等特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诊断和分型。
四、影像学检查1. 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血流情况等,对肝胆胰脾等脏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2. X线造影X线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的解剖结构、管腔情况、功能状态等,可用于诊断食管、胃、小肠、结肠等疾病。
3. CT、MRI检查CT、MRI检查可以提供更加精细的影像学资料,对于复杂的消化内科疾病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五、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消化内科疾病诊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包括胃镜、肠镜、胆道镜等。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取材活检、介入治疗等,对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六、诊治方案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理类型,合理选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调理肠道菌群等药物进行治疗。
2. 循证医学治疗对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应坚持循证医学治疗原则,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降低误诊误治。
带你探秘消化内镜
带你探秘消化内镜消化内镜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它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内镜治疗包括胃镜、结肠镜、胆道镜和胰腺镜等,通过将一根柔软的管子(内镜)插入口腔或肛门,进入消化道内部进行检查,可以检查消化道内部的病变,如溃疡、息肉、炎症、出血等,并进行组织活检、切除病变等治疗操作,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消化道疾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本文将围绕消化内镜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述,报道如下。
一、消化内镜类型(1)胃镜是一种通过口腔插入食管和胃的内窥镜,可以检查胃部的内部情况,包括黏膜病变、溃疡、肿瘤等,胃镜检查通常需要患者空腹,医生会在患者口腔内喷上麻醉剂,然后将内窥镜插入食管和胃中,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内窥镜观察胃部的内部情况,并进行组织活检和切除病变组织等治疗。
(2)结肠镜是一种通过肛门插入结肠的内窥镜,可以检查结肠内部情况,包括息肉、炎症、肿瘤等,结肠镜检查通常需要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将内窥镜插入结肠中,在检查结肠的内部情况。
二、消化内镜的价值(1)诊断价值:消化系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包括食管炎、胃溃疡、胃肠道出血、结肠癌等,消化内镜检查提供了一种直接观察和诊断这些疾病的方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情况,对消化道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早期发现。
例如,胃镜可以检查胃部病变,结肠镜可以检查结肠病变,内镜超声可以检查胆道和胰腺病变等。
(2)治疗价值:消化内镜治疗可直接作用于消化道黏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治疗。
例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治疗早期胃癌、食管癌等,内镜下止血术可以治疗消化道出血等。
同时,消化内镜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变区域,还可以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评估,这对于确定病变性质、分级分期、指导治疗方案以及评估疗效等方面非常重要。
(3)预防价值:消化内镜检查可以发现早期消化道疾病,及时进行治疗,从而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例如,早期胃癌可以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避免胃癌的进一步发展和转移。
如何做好病理活检以提高内镜对胃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如何做好病理活检以提高内镜对胃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胃肠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癌、结肠癌等。
内镜检查是诊断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色泽、分泌物等,发现异常的病变部位。
然而,仅依靠内镜图像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因此,病理活检作为内镜诊断的重要补充,可以提供组织学特征和确切的诊断结果,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病理活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病理活检是一种通过取得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取得患者体内异常组织或细胞的样本,然后经过特殊处理和染色技术,使病理学家能够观察组织的细微结构、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异常变化。
通过分析这些组织和细胞的特征,病理学家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肿瘤等病理改变。
病理活检在内镜诊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能够提供直接的组织学信息,对内镜图像中无法确定的病变进行进一步鉴别和诊断。
通过活检样本的显微镜观察和病理学分析,可以确诊胃肠道疾病的类型、炎症程度、病变的恶性程度以及预后评估。
此外,病理活检还可以帮助确定治疗策略,如肿瘤的分期和分级,判断治疗的疗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二、胃肠疾病活检的一般原则为了提高胃肠疾病活检的准确性,需要遵循以下一般原则:1. 活检前应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诉、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活检部位和数量。
2. 活检时应使用专用的活检钳,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器械或手法造成组织损伤或取样不足。
3. 活检时应尽量取得完整的黏膜组织,避免仅取得表层细胞或黏液,以免影响病理学评价。
4. 活检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部位,采取不同的活检策略。
例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应在活动期和缓解期分别进行多点、多层次的活检;对于胃癌,应在癌变区域和周围正常黏膜分别进行多点、多方向的活检;对于息肉性病变,应在息肉基底部和顶端分别进行活检,以判断是否有恶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1期 S2期
胃息肉的形态学分类
息肉的山田分型: •I型: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 •Ⅱ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 •Ⅲ型: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 •Ⅳ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
结肠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一种消化道的 慢性、反复发作和非特异 性的透壁性炎症,病变呈 节段性分布,以末端回肠 最为常见。 一般不累及直肠,病变之 间粘膜正常(跳跃性病 变)、溃疡呈裂隙样、粘 膜可呈铺路石样。 起病隐袭,早期常无症状 或轻病程多见于青年人, 女性略多于男性。
其症状为常见消化道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 穿孔、腹腔脓肿、肠瘘、 出血、甚至癌变。 阵发性痉挛性腹痛是该病 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病程 进展可表现为持续性钝痛, 回肠病变常出现右下腹痛, 进食后可加重,常易被误 诊为急性阑尾炎。
本病主要侵犯大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从远端向近端发展,
病变分布连续,可扩展到全结肠。偶尔亦可累及末端回肠。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发病可缓渐或突发。多 数病人病程反复发作,发作间期症状可缓解。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伴脓血便、痉挛性左侧腹或下腹部疼 痛。直肠受累可致里急后重。肠外症状以关节痛多见,有时 也可出现虹膜炎、皮下结节或结节性红斑。
溃疡型:
肿瘤沿食管壁生 长,占食管周径一半, 边缘呈结节样隆起、 充血、糜烂,溃疡底 不平,覆污苔;
肿块溃疡型:
除具有肿块型的特 征外,肿瘤周围食管 粘膜已受侵,表现为 表面粗糙不平、僵硬;
溃疡浸润型:
溃疡范围较广,已超 过食管周径一半以上。除 具有溃疡型特征外,肿瘤 周边粘膜已受侵犯,管壁 僵硬、蠕动差;
在没有有效的抗结核治疗的 年 代 , 70% 的 进 展 期 肺 结 核 患者伴有胃肠道结核
目前,胃肠道结核只占结核 病的1%
内镜下,多累及回盲部,可 见充血、水肿、溃疡、肿物 等表现,需与克罗恩病和结 肠癌相鉴别
确诊依赖活检病理发现抗酸 杆菌。
缺血性结肠炎
血管发育不良
门脉高压性大肠病
肠息肉
胃癌分期
早期胃癌-仅侵犯黏膜、黏膜下层而未侵及固有肌层
进展期胃癌-超过黏膜下层者
早期胃癌分型
Ⅰ型:隆起型(息肉型),病变向胃腔内突出,呈息肉状
Ⅱ型:表浅型,病变隆起及凹陷均欠显著。
此型又可分为以下三个亚型。
Ⅱa型:表浅隆起型,病灶轻度隆起。
Ⅱb型:表面平坦型,病灶凹陷和隆起均不显著。
结肠镜下的正常表现
升结肠:短直,等边 三角形。结肠袋深凹。 盲肠:圆形盲袋,皱 褶 隆 起 呈 “ V” 或 “ Y” 形。可见阑尾开口。
结肠镜下的正常表现
回盲瓣:乳头型、 唇型、中央型。
末端回肠:肠腔 细圆形,无黏膜 皱襞及结肠袋, 黏膜绒毛状,有 淋巴滤泡。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平坦或隆起
III级:多发局部>=5
粘膜内出血:粘膜内点状、 I级:局部
片状出血,不隆起的红色、 II级:多部位
暗红色出血斑点(伴/不伴渗血 III级:弥漫
新鲜/陈旧)
粘膜萎缩:粘膜呈颗粒状、 I级:细颗粒,血管部分透见。。
皱襞变平、血管透见、可有 单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II级:中等颗粒,血管连续均有透见
消化性溃疡分为活动期(active stage,A期)、愈合 期 ( healing stage,H 期 ) 、 瘢 痕 期 ( scarring stage,S期)
A1期:底厚苔,可污秽,可超出溃疡边缘,可有出血 点或血痂附着,周围粘膜隆起呈堤状,充血、水肿, 糜烂,明显炎症表现。
A2期:溃疡周边炎症水肿明显减轻,白苔清洁,边界 鲜明,边缘开始呈现红色的再生上皮,开始出现皱 襞集中现象。
四周狭窄型:
肿瘤侵犯食管壁四 周,形成环形狭窄, 边界不清,表面可有 溃疡形成或结节颗粒 样变,镜身常难以通 过。
2 Chapter
第二章节
胃十二指肠疾病
正常胃、十二指肠粘膜
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分级
浅表性胃炎:点片状或条 状红斑,粘膜粗糙不平, 出血点或者出血斑。
萎缩性胃炎:粘膜呈颗粒 状,皱襞变平,可透见血 管,可有色泽灰暗的肠上 皮化生结节。
。多发肠上皮化生结节。
III级:粗大颗粒,皱襞消失,血管
达表层。弥漫肠上皮化生结节
消化性溃疡内镜诊断与分期
Step 1
Step 1
活动期(active stage,A期)
Step 2
愈合期(healing stage,H期)
Step 3
瘢痕期(scarring stage,S期)
消化性溃疡内镜诊断与分期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
1 Chapter
第一章节
食道疾病
正常食管粘膜
三个生理狭窄
第一个是食管与咽的连 接处
第二个是左主支气管跨 越食管左前方处
第三个是食管穿过膈肌 处
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
(1994年,洛杉矶诊断标准)
反流性食管炎
内镜下见食管下端粘膜破损(糜烂、溃疡),共分4级。 单纯的食管粘膜水肿或充血不诊断为RE。 A级:粘膜破损局限于粘膜皱襞上,且长度<0.5cm; B级:粘膜破损局限于粘膜皱襞上,其中至少一个粘膜破
好发部位 直肠累及 回肠末端 沿肠纵轴 沿肠横轴 炎症 脆性 脓性分泌
溃疡性态
深度 表面 分布 周围粘膜 假息肉 卵石征
肠管形态
溃疡性结肠炎 左侧结肠 95% 极少(倒灌性回肠炎) 连续 全周
严重,无正常黏膜 增加 多见
不规则
浅 脓性苔 不规则 充血、糜烂 多见 无 早起痉挛,晚期长管形狭 窄,呈铅管样
真菌性食道炎
食道裂孔疝
膈肌先天性缺陷或食管支持组织松驰、腹腔内 压持续升高等原因,致使患者平卧位时,贲 门及部分胃上升突入胸腔,称食管裂孔疝。 确诊需上消化道造影,内镜能发现线索。内 镜下表现:胃食管连接部、齿状线上移、疝 囊、反转内镜可能贲门松驰等。
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隆起型、表浅隆起型、轻度隆起型)
左右。多无蒂或亚蒂。体积大,一般直径2-3cm,最大可 达10-20cm。常呈绒球状、花坛状或菜花状,表面有细长 绒毛或结节状突起,颜色苍白发黄,质软而脆,易出血, 常伴糜烂,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
3)混合性腺瘤 又称管状绒毛腺瘤.为以上两种的 中间型。 中等大小,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 绒毛或结节状,质软。组织学呈腺管结构,部分 呈绒毛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1/5至4/5之 间。
第三章节
结肠疾病
降
结肠镜下的正常表现
直 肠 : 长 12-15cm , 有直肠壶腹、三条 半月瓣横襞。
乙状结肠:细长、 弯曲,游离度大, 肠管走向不定,肠 腔呈圆形。
结肠镜下的正常表现
降结肠及脾曲: 直隧道样,肠腔 类圆形或三角形, 结肠袋较浅。脾 曲黏膜呈淡青蓝 色。
结肠镜下的正常表现
横结肠及肝曲:游离、 冗长,走向曲折,肠 腔呈等边三角形。结 肠袋深凹。有下垂角。 肝曲呈青蓝色。
4)内镜下癌变腺瘤的特点:
➢多无蒂或宽广的短蒂。 ➢体积多较大,形态不规则。 ➢顶 端 溃 疡 或 糜 烂 , 表 面 明 显 不 平, 或扁平腺瘤中心浅凹,充血, 质脆或硬,易出血。
形状 大小 深度 边缘 底部 周围粘膜
良恶性溃疡的内镜下鉴别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圆形或椭圆形
不规则、皿状或火山口状
溃疡直径一般在2cm以内
直径常大于2cm
较浅
较深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较平坦,白苔或黄苔覆盖 底部凹凸不平,表面污秽
有皱襞向溃疡集中
粘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 厚
3 Chapter
Ⅱc型:浅凹陷型,病灶轻微凹陷,相当于糜烂。
Ⅲ型:凹陷型,病灶凹陷较显著。
进展期胃癌内镜分型 Borrmann分型
Ⅰ型:隆起型,病变明显隆起,与周围粘膜界限清晰 呈颗粒样或结节样,表面多有发红或渗出液附着;
Ⅱ型:溃疡型,溃疡形成,包绕溃疡的胃壁肥厚,形成 周堤,周堤与周围粘膜界限较清晰。周堤背向周围粘 膜呈陡峭抬起,虽有色泽变化但与周围正常粘膜类似, 溃疡底较浅;
Ⅲ型:溃疡浸润型,溃疡形成,包绕溃疡的胃壁肥厚, 形成周堤,周堤与周围粘膜界限不清晰。周堤不规 则呈结节样,溃疡形状不规则,底部凹凸不平,脓 苔分布不均,肉眼所见表现多样化;
Ⅳ 型: 弥漫浸润型,既无明显的溃疡形成也无周堤。特点 是胃壁肥厚、硬化,病灶与周围粘膜边界不清。可见胃壁 伸展不良,色泽变化和极小的糜烂面。
中度:血管直径为3-6mm,呈蛇形迂曲,范围不超过食管 中段
重度,血管直径大于6mm,呈串珠状、结节状隆起,阻塞 部分管腔,可以达到食管上段。
F1 轻度
F2 中度
F3 重度
F3 Red(+)
重度
真菌性食道炎
真菌引起的食管炎,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感染。 较常见于免疫抑制、体质虚弱和长期使用抗生素 的患者。正常人罕见。临床上无症状或表现为吞 咽痛及吞咽困难。内镜下表现:白色斑块,斑点 状渗出物,周围可有红斑,也可有溃疡(少见)。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2000年,井冈山)
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分级
内镜分型 浅表性胃炎 糜烂性胃炎 出血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内镜特征
分级标准
红斑:与周围粘膜相比 I级:分散或间断线状
有明显的发红
II级:密集斑点或连续线状
III级:广泛密集
糜烂(平坦/隆起疣状): I级: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