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平均数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4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4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统计学、概率论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容易将其与算术平均数混淆。

此外,学生对于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例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软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练习与拓展: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平均数的定义;2.平均数的性质;3.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6000×1+5500×1+4000×2+1000×14+500×2
=1725 < 3400
你认为该公司的广告行为属于一种什么行为?
练习
1、若4、x、5的平均数是7,则3、4、5、x、6 6 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___ 2 、有一组数据,各个数据之和为505,如果它们的平 5 均数为101,那么这组数据的个数为_____. 3 、如果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0,那么5x1, 100 5x2,5x3,5x4,5x5的平均数是_____. 4、5个数据的和为405,其中一个数据为85,那么另4个 80. 数据的平均数是_
技工 普工 杂工
总经理
总工程师
6000元
5500元
4000元
1000元
500元
(6000+5500+4000+1000+500)÷5=3400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下表:
职务 月工资/元 员工人数 平均工资= 总经理 总工程师 技工 6000 1 5500 1 4000 2 20 普工 1000 14 杂工 500 2
理解新知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问题:某校初二年级共有4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
中各班参考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班级 参考人数 平均成绩
1班 51 80
2班 49 81
3班 45 82
4班 55 79
• 该校初二年级的这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 是多少?
班级 参考人数 平均成绩
1班 51 80
2班 49 81
3班 45 82
4班 55 79
讨论:
小明求得该校初二年级的这次数学考试 的平均成绩为

20.1.1平均数ppt课件

20.1.1平均数ppt课件

应试8 者 5 27 听 8 18 说5 37 3 4 读7.5 9写

82 5 13 74 8 85
73

73
80
82
83
【合作探究】 内容二:加权平均数
若 n 个数
x , x ,..., x 的权分别是
12
n
= X
x w x w ... x w
11
22
nn
w w ... w
1
2
11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课前准备 1、八年级数学下册课本 2、练习本、笔
越努力,越幸运!
加油!!!
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1.1 平均数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1:3:4 的比确定,那么应该录取谁?
7
应试者





85
78
85
73

73
80
82
83
解: 甲的测试成绩为
乙的测试成绩为
8 5 27 8 18 5 37 3 47.5 9 2134
由80.4>79.5,应该录取乙。 7 3 28 0 18 2 38 3 48.4 0 2134
汝南县清华园学校 主讲人:刘永利
【学习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 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20.1.1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20.1.1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20.1.1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发现平均数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内涵,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平均数的意义。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平均数的求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练习题和学习资料。

3.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入本节内容:某班有3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他们的平均成绩是85分,请问这个班的学生成绩范围是多少?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平均数的求法。

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求出平均数,并解释其意义。

各组将结果展示给全班,大家共同讨论,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设计3:20.1.1平均数(1)

教学设计3:20.1.1平均数(1)

20.1.1平均数(1)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加权平均数.(二)内容解析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二)目标解析1.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权,并根据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对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问题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否同等看待听、说、读、写的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二)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结合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2.权的作用是什么?设计意图: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及意义,问题2引导学生回顾权的作用及意义.(三)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13页练习第1,2题,习题20.1第5题.六、目标检测设计1.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则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权分别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设计意图:考查权的意义.2.某单位欲招聘一名技术部门负责人,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且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取,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该单位将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项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考查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分笔试、面试、三个月试用业绩这三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成绩如下表所示:公司领导经过考虑决定按笔试20%,面试30%,三个月试用业绩50%的权重计算总平均成绩,分数高者将被录取,你认为谁会被录取呢?为什么?设计意图:考查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20.1.1平均数

20.1.1平均数

20.1.1 平均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理解权的作用与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学情分析小学已学过平均数且生活接触过平均数,因此在小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法: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的学法,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对比讨论——形成概念③例题讲解——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课型:新授课时间分配:一、章头学习(2分钟)二、练习回顾,习旧孕新(5分钟)三、创设情境,引入新知(3分钟)四、探究新知,形成概念(6分钟)五、指导应用,强化新知(4分钟)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4分钟)七、课堂练习(8分钟)八、小结(2分钟)九、设计大比拼(4分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言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据无处不在。

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解:
852832783753
X甲 =
2233
= 79.5,
732802853823
X乙=
2233
= 80.7 ,
∴应该录取 乙
活动3
例2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 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 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 绩如下表所示:
活动4
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 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应聘者
A
B
C
创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誰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 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誰将被录用?
(分析:将所占比例看作它们各自的权,即听占有 3 份,说占 3 份,读 占 2 份,写占 2 份,合计 10 份。)
8 1 解:
853833782752
X甲 =
3322
=,
733803852822
X乙=
3322
= 79.3 ,
∴应该录取 甲
活动2
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 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解: x 95 20% 9030% 8550% 88.5 (分 )
20% 30% 5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下册 第二十章 20.1.1 平均数 第1课时 加权平均数 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下册 第二十章 20.1.1 平均数 第1课时 加权平均数 课件
的各个数据同等重要,也就是权相等 时,计算平均数采用算术平均数;各 数据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采用 加权平均数。
“权”能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 数据的权重不一样,会形成不同的结 果。
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 两位应试者进行了面试和笔试,他们的成 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应试者 甲 乙
面试 86 92
载客量/人 1≤x<21 21≤x<41 41≤x<61 61≤x<81 81≤x<101 101≤x<121
组中值 11 31 51 71 91 111
频数(班次) 3 5 20 22 18 15
注:(1)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 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 平均 数. (2)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 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这组数据的 _权__.
人均耕地面积与哪些 人均耕 因素有关?它们之间 地面积
=
有何关系?
总耕地面积 人口总数
郊 人数 县 (万) A 15
B7 C 10
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0.15
0.21 0.18
总耕
人均耕
地面积
地面积 =
人口总数
思考2:总耕地面积
三个郊县耕地面积之和
思考3:人口总数
三个郊县人数之和
解答: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 0.15×15 +0.21×7 + 0.18×10 ≈ 0.17(公顷) 15+7+10
加权平均数公式
x1ω1+x2ω2+x3ω3 +…+xnωn ω1+ω2+ω3 +…+ωn
例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 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
重要程度 不一样!

20.1.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20.1.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提出问题
问题2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 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
重要程度 不一样!
应试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 说、读、写成绩按照2:2 :3 :3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 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解:若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
20.1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
本章说明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通 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 多的认识,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有 更深的体会。
本课说明
• 当我们收集到数据后,通常是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 述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还需要对数据进行 分析.本课是在学习过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 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 在计算平均数中对某些数据的侧重.
81.7
1 ( 86 91 98 72 61 89 75 ) 7
概念一: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 们把
x1 + x2 +… + xn n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用途: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 表值,它说明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
身边的数学
问题1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 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解: 甲的平均成绩为 85+78+85+73 =80.25 , 4 73+80+82+83 =79.5 . 乙的平均成绩为 4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我们常用平均数 表示一组数据的“平 均水平”. 应试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在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时,可以引用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身高和体重,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
-平均数性质的掌握:理解当数据增大或减小时,平均数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和联系:学生需要区分这三个统计量,并明白它们在不同数据集上的适用性。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我发现同学们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在计算平均数时,仍然容易出错,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时。这说明我在讲解平均数计算方法这一部分,可能还需要再加强一下,可以通过更多具体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
1.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讲解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但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其性质和求法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平均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总结出平均数的定义。

3.讲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实例和数学推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学习平均数的求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法和列举法求解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教学设计5:20.1.1平均数(1)

教学设计5:20.1.1平均数(1)

20.1.1 平均数(1)一、教学分析二、课堂教学过程问题1:在刚刚结束的段考中,我们051班同学经过努力认真的学习取得了好成绩,下面是两位同学的段考成绩,请同学们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分,看看谁的成绩比较好?学生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谢敏89 86 97 98 88廖林峰85 85 98 96 93学生根据小学求平均数的方法列出式子求解:谢敏:廖林峰:问题2:期末了,你们刘老师要计算数学的期评成绩,按如下标准:平时占30%、期中占30%、期末考试占40%,假设周永宁和廖林峰的成绩如下表,那么谁的成绩比较好?学生平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周永宁95 97 94廖林峰96 98 92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列式子求解:周永宁:廖林峰:问题3:艺术节,学校评选“校园十大歌手”,评选以服装外表(占2),演唱水平(占5),观众效果(占3)三方面进行评比,假设我们051班两名参赛者成绩如下,哪位评选上的机会更大?选手服装外表演唱水平观众效果廖婵娴9 8 9周国晶8 9 7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列式子求解:廖婵娴:周国晶:学生思考讨论:问题1、2、3求平均数有何区别?问题1:问题2:问题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从而很自然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教师小结:1、在“选择评价”的实际问题中,需要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2、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学生分析问题1、2、3中的权,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自由发言,自己体会。

1、问题1的权相等,也就是重要程度同等主要。

※今后我们学习要怎样学才能取得好成绩?2、问题2、3的权不同1、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2、数据的权的意义: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加权平均数公式:4、权的三种表现形式:(1)直接以数据形式给出;(2)比例形式给出;(3)百分数形式给出.。

最新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20.1.1平均数

最新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20.1.1平均数

3
3
课堂检测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能力提升题
(2)若三项测试得分按3:6:1的比例确定个人的测试成绩,此时 第一名是谁?
解: xA 723 85 6 67 1 =79.3 3 61
853 74 6 701
xB
=76.9
3 61
所以,此时第一名是选手A.
课堂检测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堂检测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拓广探索题
(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的成绩应该比笔试更 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 成绩,看看谁将被录取.
解:
80 6 96 4
x甲
86.4
10
94 6 81 4
x乙
88.8
10
x乙 x甲 所以乙将被录取.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基础巩固题
5.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
年龄 13 14 15 16
频数 1
4
5
2
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解: x 13114 4 155 16 2 14.7( 岁) 1 4 5 2
答: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为14.7岁.
课堂检测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答: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88.5分.
课堂检测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能力提升题
某次歌唱比赛,两名选手的成绩如下:
测试
测试成绩
选手 创新 唱功 综合知识
A 72 85
67
B 85 74
70
(1)若按三项平均值取第一名,则___选__手__B___是第一名.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_20.1.1平均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_20.1.1平均数

A.3.5 元
B.6 元
C.6.5 元
人数就“权”.
10 1
D.7 元
感悟新知
解题秘方:根据“定义(2)的公式”进行计算.
_ 解:x =
5 2+6 3+7 2+101
=6.5(元).
8
知2-讲
感悟新知
知2-练
2-1. 为了解乡镇企业的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市水利管理部 门抽查了部分乡镇企业在一个月中的用水情况, 其中 用水15 吨的有3 家,用水20 吨的有5 家,用水30 吨的 有7 家, 那么平均每家企业一个月用水( A ) A.23.7 吨 B.21.6 吨 C.20 吨 D.5.416 吨
能性及付出的代价;
(2)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这样有利于推测全
貌、估计总体,作出决策,解决有关问题.
感悟新知
特别提醒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两种类型: 1. 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2. 用样本的总量估计总体的总量.
知3-讲
感悟新知
例 5 某校为了了解八年级学生某 次体育测试的成绩,现对该 年级学生这次体育测试成绩 进行抽样调查,结果统计如 下表及扇形统计图(如图20.13),其中扇形统计图中C 组 所在的扇形圆心角为36°.
解:由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 P=60,则Q=200-50-60-70=20.
知2-讲
感悟新知
知2-讲
(2)请把如图20.1-1 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解:如图20.1-2 所示.
感悟新知
知2-讲
(3)这200 名女生的平均身高大约为__1_5_3_c_m__.
解:求出每组的组中值分别为140,150,160,170, 用每组的组中值近似地作为该组内女生的平均身高. 140 50+150 60+160 70+170 20 =153(cm),因此

20.1.1 平均数(共64张ppt)

20.1.1  平均数(共64张ppt)

问题1: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郊县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B C 0.15 0.21 0.18
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示正确吗?
0.15+0.21+0.18 3
活动二:引例归纳
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0.15 B 7 0.21 C 10 0.18
思考(2)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就
是求两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那么它们的权分别是什么?
解:(2)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 2∶2∶3∶3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
思考:你能用上面的字母 表示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 耕地面积吗?
ω1 +ω2 +ω3
若三个数 x 1 、 x 2 、 x 3 的权分别 为 ω1 、 ω2 、 ω3 ,则这3个数的加权平 均数为: x1 1+ x2 ω3
这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一定要牢记哟
若n个数 x 1 、 x 2 、 x 3 、… 权分别为 ω 1 、 ω 2 、ω 3 、… 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为: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
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 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思考(1)招笔译能力
较强的翻译,“听、说、 读、写成绩按照 2∶2∶3∶3的比确定”, 说明公司侧重于哪几个方 面的成绩?
应试 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83 80 读 78 85 写 75 8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感受 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设一组数据x1, x2, x3, x4的平均数是 x , 则数据组 x1+3, x +3 ; x2+3, x3+3, x4+3的平均数是_____ 数据组 3x1, 2 3x2- 2, 3x3- 2, 3x4- 2的平均数 3x - 2 是______.
4. 已知一组数据 3, a, 4, b, 5, c的平均数是 16 . 10, 则 a, b, c 的 平均数是_____ 5. 已知3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 2名女生 的平均身高为165cm, 则这5名同学的
下表是我 2013 年 7-12 月电话费统计表,请你帮 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请 你 来 帮 忙 2013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 份 7 8 45.00 9 76.30 10 65.90 11 55.90 12 45.90
电话费(元) 75.80
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
友情提示:
•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 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是度量一组数 据波动大小的基准。通常我们用平均数 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的大 小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 尤其是受这组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
知识巩固
例 1 植树节到了,某单位 组织职工开展植树竞赛, 12 图中反映的是植树量与 人 10 数 8 人数之间的关系。请根 6 4 据图中的信息计算: 2 ( 1 )总共植树多少棵? 0 (2)平均每人植树多少 棵?
某校初二年级各班人数统计图 50 人 45 数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44 40 34 36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班级
练1
3 . 1. 一组数据 3, 2, 5, 1, 4 的平均数是___ 2. 计算一组数据: 9.65, 9.70, 9.68, 9.75, 9.72的平 9.70 . 均数 是_____
们把
x1 + x2 +… + xn n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 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的,对于 n 个数 x1, x2 ,...,xn , 我们把 1 x x x
n
1 2 n
叫做这 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 均数,记为 x 读作“x 拔 ”
21、1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 1、知道算术平均数的意义;
•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并会计算一组数据 的算术平均数
自学指导
• 看课本P128-130, • 1、做一做“回顾”中这户居民平均每月 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 2、回答例1左边的“云图”中问题并想一 想“思考”的问题。 • 3、做例2其后的“思考”的问题及回答左 边“云图”的问题。
168cm . 平均身高是_______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王敏是班内的优秀学生,她的历 次数学成绩是96,98,95,93分,但 练 最近一次的成绩只有45分,原因是她 习 感冒发烧抱病参加了考试。试问她的 二 平均成绩是多少?这样评价王敏的数 学水平合理吗?
(1)请计算该校初 二年级每班平均人 数; (2)请计算各班学 生人数,并绘制条 形统计图。
某校初二年级各班人数统计图 50 人 45 数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46 40 34 44 36
思考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班级
在你所画的条形统计图中画出一条代表平均人数40的水 平线,观察水平线上方超出部分之和与下方不足部分之 和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将水平线上方的超出 部分剪下来,是否恰好填满下方的不足部分?
植树人数统计图
3
4
5
6
7
8 棵数
植树人数统计图 12 人 10 数 8 6 4 2 0 3 4 5 6 7 8 棵数
仔 细 看 图 哦
想一想 你发现植树总量、植树量的平均数 和人数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了吗? 植树总量 人数
植树量的平均数=
能力提升
例 2 丁丁所在的初二( 1 )班共 有 40 人,如图是该校初二年级 各班学生人数分布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