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石 梁衡
七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一、积累运用(26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①静(mì)▲②遗(hàn)▲③粗糙.(▲)④卷帙.(▲)2.请从下列词语中找出4个错别字并改正:(4分)根深地固一劳永逸花枝招展轻飞慢舞赏心悦目鸦鹊无声茫无涯际走头无路3.默写(8分)(1)▲,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2)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3)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论语》八则)(5)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_____▲_______,好像日本看护妇。
(6)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
(苏轼《浣溪沙》)(7)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8)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4.下面是某同学作文中的一段对话,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2分)①我校精彩纷呈的校园艺术节,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②在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
③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艺术才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1)第____句有语病,修改:________▲____。
(2)第____句有语病,修改: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4分)他在一条条巷子里左躲右闪,避开小学生们回校的路,然后心情烦躁地跑起来。
他来回两三次跨过一条小“支流”,这是孩子们中间流行的一种迷信,这样,河水能叫追赶的人找不到踪迹。
半个小时后,他在卡迪夫山顶陶格拉斯宅子后面消失了。
学校远在他身后的谷地里,已经几乎看不大清了……(1)本段选自名著_▲_,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_▲_,语段中的“他”在逃离学校的过程中萌生了____▲____的念头。
(3分)(2)结合整部名著来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1分)6.综合性实践活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检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我想起幽.(yōu)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斓.语,原野上怪诞.(dàn)的狂风……B.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zhù)藏.(cáng)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做.则,鞠.(jū)躬.尽瘁.(cuì),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D.我发疯似.(sì)的跑上楼,猛砸.(zá)主任办公室的门,他不在,我心有灵犀.地知道他在哪儿,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他果然在里面,看着大屏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C.父亲老实厚道忍气吞声....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D.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放下)担而立。
(《卖油翁》)B.但当涉猎,见往事..(经过的事)耳。
(《孙权劝学》)C.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门)织。
(《木兰诗》)D.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于沙上。
(《河中石兽》)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四川、福建等省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拓宽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困难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本次重点帮扶的对象。
梁衡《母亲石》阅读练习及答案
母亲石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母亲啊,让我怎么来报答
母亲啊,让我怎么来报答——读《母亲石》有感今天,我读完了梁衡的《母亲石》一文。
文中坚韧、朴实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我:亲切质朴的话语,默默承受的折磨,悄悄滚落的泪珠,无一不表现处诚挚强烈的母爱。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赤子之心。
”每一个母亲,都深深地爱着她的孩子。
母亲关心照顾孩子的衣食保暖,牵挂着孩子的安危悲欢。
不论孩子年纪大小,都牵扯着母亲的心事;不论母亲年纪多大,都承载着念儿的心结。
无论孩子身在何处,都挣脱不掉母亲的思线,真可谓“儿行千里母担忧”。
母亲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作为儿女的我们,该怎样回报伟大的母亲呢?常言道:“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而母亲给予我们的,又怎么只是“点水之恩”呢?那泉涌般的恩情,我们该以怎样来报答呢?作为学生的我们,现在,没有什么能力为母亲去解决什么难题,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让母亲生活得愉快幸福。
首先,应让母亲放心、安心。
在学校里,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听老师的话,专心听课,细心完成作业,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母亲期盼的目光。
而不应惹是生非,让母亲心惊肉跳,这不是让母亲放心,更不是安心,而是让母亲担心,这又怎么成为人人夸奖的孝顺儿女呢?其次,要让母亲顺心舒畅。
生活上,要力所能及地帮母亲干些家务,让劳累的母亲显出愉快的神色。
学习上,刻苦勤奋,精益求精,以永不满足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用理想的通知书换取母亲舒畅开心的笑颜。
而不应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让自己悔恨的泪水,冲刷母亲的无奈和羞愧。
母亲啊,我要报答您的恩情,可又怎么报答尽您给我伟大纯朴的爱啊!。
梁衡《母亲石》读后感(600字)
梁衡《母亲石》读后感
经典(600字)
读梁衡的《母亲石》,读到——17岁的他考上北京的学校,父亲和哥哥送他,母亲一人在家不知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洗脚,但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孩子回来,她两脚搁在盆边,眼睛望着窗户却没沾一点水——我想起了母亲健在时给我送饺子的事。
我也是17岁读师范,毕业后上班,不怎么会做饭,早早成家的我就把家安在学校。
饭很简单:下面条、买馒头、煮稀饭,一天三顿就这几样,天天如此。
娘隔个十天半个月就喜欢给我送一次饺子。
娘让我费解的是:给我送饺子用箅子端着,上边盖上报纸,这样天好还好,天不好,风稍微大点,她就会一手端着箅子,一手压着报纸。
虽然从娘家到我家的路不太远,不足一里地,可一直这么端着也是很累的。
有一次初冬,风大,娘走半路光顾着护着饺子,脚下被石
头绊了一下,摔倒了。
可她不管自己,虽然跌坐在地上,手里还是平平地端着饺子。
到我家,娘把这事说给我,我特别不理解地回她:不让你送,不让你送,你非送,何苦呢?再跌出个好歹来,真是的。
娘看着我生气的冷面孔,赌气说:“都是娘不好,是娘自找的,行了,你早点下,别让饺子皮儿干了,我走了。
”
……
直到今日,我才领悟娘那份深深的爱:娘想让闺女吃现出锅的饺子呀!为了那份香甜,不惜代价,可我……
我读完梁衡的《母亲石》已是泣不成声。
而今娘已与我阴阳两隔,在这个世界上,像娘那样为了我舒适、幸福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已经没有了。
我已年近半百,领悟了那份唯一的、圣洁的、无私的母爱的我,想起来,只有无尽的、怀念着的泪水……。
阅读小报 第7期
读书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一壶清茶,个把时辰,几本好书,清醒的幸福渗透在书页翻动的风里,沁入昏睡的心灵,于是整个世界便明亮了。
阅读贵在行动,每日一篇美文,赏心悦目。
余显斌:青春的纸条那时,我还在读初三,正是情感懵懂的时候。
同桌是个女生,很美,一笑,让人心中一片明亮。
有一天上午第四节课,是班主任王老师的课。
他教我们语文,戴着一副眼镜,古诗词基本功很好,能将随便一首诗词,分析得鸟语花香、春光灿烂,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可是,他有一个缺点。
他把班上的女生男生看得忒紧,不许我们走得太近,不许有恋爱迹象,用他的话说:“豆子大的娃娃,好好读书。
”那天上课时,他正在滔滔不绝地讲课,眼睛突然一斜,马上停下了,然后快步走到我面前,伸出手说:“拿出来!”我红了脸,悄悄把手中那张没来得及打开的纸条揉成团,丢到地上,左顾右盼,假装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他俯下身子,拾起那个纸团,严肃地对大家说:“这是吴晓蒙给周至的纸条。
”吴晓蒙是我的同桌,周至就是我。
他转身问同学们:“这样的纸条被发现该怎么办?”大家听了,异口同声地回答:“读!”他打开来看,眉毛一挑,瞪大了眼睛。
同学们都起哄道:“读,读。
”他咳嗽一声,字正腔圆地读起来:“周至同学你好,你的英语那么棒,能教一下我吗?我特别想考上重点高中。
”他读完,大家都不说话了,望着我们俩。
“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回事。
”他叹了口气,“看来,是我想错了,把同学们的关系想得太复杂了。
现在,我得向他们道歉。
”说完,他真的向我们道歉了。
接着,他号召全班同学向吴晓蒙和周至学习,同桌之间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而且,他当场预言,吴晓蒙同学和周至同学有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全班同学听了,都鼓起掌来。
他笑着把纸条随手装入衣兜,也跟着鼓起掌。
以后,我们班的同学整日挤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学习,如一群鸟儿。
我和吴晓蒙,竟然成了大家效仿的对象。
我们当然不甘落后,不只是因为我们成了大家的榜样,更因为,王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打了保票,说我们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全]阅读理解考点分析-句段在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
阅读理解考点分析-句段在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结构手法常考题型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文章第5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手法概念结构手法又称结构技巧、结构方法。
是文章的骨骼和布局, 是为了表现文章内容对材料的组织安排, 是对文章形式进行的总体设计。
结构一般包含开头和结尾, 层次和段落, 过渡和照应, 线索和顺序四组八个要素。
结构手法之开头结尾的抓分词开头:开门见山, 干净利落;介绍背景说明缘由, 总领下文, 统领全篇。
引出下文, 抒发感情, 渲染氛围, 奠定基调, 铺垫伏笔, 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揭示主题, 首尾照应, 照应文题结尾:总结全文, 点明主旨, 升化感情, 照应开头, 照应题目, 呼应全文, 委婉含蓄, 意犹未尽, 发人深省, 暗示主题。
知识点举例分析:1.开门见山,如《一起长大的玩具》的开头:“忘记了是在哪一年的庙会上, 看到了一种通体漆黑的泥玩具, 形状像狗, 又像猴, 有的像独角兽, 有的像九头燕, 奇禽怪兽, 多的是, 我一时看得眼花缭乱。
”开篇直接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玩具,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这里说的“题”主要是指“标题”而非“主题”或写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 均可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
2.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有些文章的开头设疑或提问, 往往能起到制造悬念、抓住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的效果。
如宗璞《紫藤萝瀑布》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看似一句不起眼的话, 却能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读者的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
3.总领全篇, 引出下文有些文章在开头用简洁的话语概述全文的总体内容, 后文围绕这一概述从不同方面具体描述, 这类文章的开头即起到了总领全篇并引出下文的作用。
如《只要翻过那座山》的开头即是此类: “只要翻过那座山, 就能看见大海。
”开头用一句话总领全文, 点明后文。
4.总结全文, 升华主旨部分文章在结尾处从内容、结构或情感的角度对全文进行总结, 并通过议论或抒情对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挖掘, 使之更加接近事理的本质。
中考散文阅读专项复习
2013年中考散文阅读专项复习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2.掌握散文中考考点及题型;3.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答题准确性和规范性。
一、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内容上: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有的以人物为中心,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
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
还有的侧重写一定的风物、场景,如《紫藤萝瀑布》。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考点透视2008年连云港市中考题生命之芯李雪峰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2010年江苏连云港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0年江苏连云港高中段学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温馨提示:1.本试题卷由“积累•运用”、“理解•感悟”、“表达•交流”三部分构成,共4页,25小题,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作答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和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试题卷的指定位置,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与考试号。
一、积累•运用(30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7分)在黄海之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连云港。
她文化厚重,物产丰饶,风光美丽。
这里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乡,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岩画——将军崖岩画。
这里的水晶玲珑tī()透,这里的云雾茶沁人心脾,这里的金镶玉竹摇曳多姿,。
这里有令人心kuànɡ()神怡的山海胜境:海天一色的苏马湾,神奇浪漫的花果山,世外桃园般的宿城,飞珠溅玉的龙潭瀑布……好一幅“海”“古”“神”“幽”的美丽画卷!(1)在横线上,依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分)(3)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结构,续写一句能体现地域特色的话。
(2分)(4)结合文段内容,请你为连云港拟一条旅游广告语。
(不超过16字)(2分)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0分)①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②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③,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④居高声自远,。
(虞世南《》)⑤,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⑥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我看到了张明,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了。
再深沉的表白,不如温暖的陪伴——梁衡《母亲石》赏读
(发 表于2018年2月24日《人 民日报 》)
【美文赏读 】 一 篇优 美 的散 文 ,不仅 要构 思 新颖 、
语 言生动 ,意 境也 要唯 美,《春天 来敲 门》恰 恰 符合 这 三点 。
微 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 地 有几里地 ,街上 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车水马龙 ,我真不知道她是 怎样拄着拐杖走过 来 【文本赏读】
。
的 我赶 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
这 是 一篇 情 真意 切 的散 文 ,读 来令人 潸 然 泪
后说 :“你 能不能 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 下。文章从一块普通却又非凡的母亲石写起——
吧 。我 马上去下面。”
却 很少 很少,文字真切 ,情感浓 厚。文 章中的诸多细
我 又想起 我第一次 离开母 亲的时候 。那年我 节 ,细 腻 生动 ,具有画面感 ,无论是 逆 光勾勒 出的 白
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_L. ils京的学校 。 发 ,还是 火车站佝偻 的身影 ,都 彰显 了令人 无比熟 悉
没有沾一点 水 这 是寒假 回家时父亲给我讲 的。 面 镜 子,它照 见 了所 有 慈母 的爱 ,也 映射 了所 有儿
好 的散 文 还要 有形 象 的语 言 表达 。 这 篇 散 文 运 用 了拟 人 手 法 ,把 春 天 写 得 像 一 个 青 春少 女 ,活力 四射。季 节 敲 门, 进 来的是春姑 娘 :“门刚被推 开一条缝 儿 。春 天就 踮 着脚 尖 ,顽 皮 活泼 地 踏 进 门 槛 。”作 者 生动 的 描绘 ,把春 天 刻 画得 生 机 勃 勃 ,也把 自己对春 天的 喜爱淋 漓 尽致 地 倾 吐出来 。
【推荐】外婆的银针阅读答案-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外婆的银针阅读答案篇一:母亲石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母亲石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
梁衡散文集美文赏析
梁衡散文集美文赏析篇一:《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散文》读后感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
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
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
”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
”20xx年“六一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
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好像我已经失踪??”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
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话。
师问:“知不知道梁衡是谁?”生答:“不知道!”师问:“怎么会不知道,初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生答:“哦??还是不知道。
”师问:“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春》?”生答:“知道!”“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不知道!”师晕了??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
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
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
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
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
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
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
梁衡经典散文(精选8篇)
梁衡经典散文(精选8篇)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他著有很多的散文作品。
下面是编给大家推荐的梁衡经典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梁衡经典散文篇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梁衡母亲石读后感
梁衡母亲石读后感(中英文版)English Version:Title: Reflections on "Mother Stone" by Liang Heng"Mother Stone" by Liang Heng is a deeply moving narrative that left a profound impression on me.The novel takes the reader on an emotional journey through the eyes of a mother as she navigates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in a rural Chinese village.It is a poignant tale of love, sacrifice, resilience, and the unyielding spirit of a mother.The story is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harsh environment where poverty and hardship are part of daily life.The protagonist"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her children"s well-being and education, despite the numerous challenges she faces, is nothing short of inspiring.Her selflessness and determination to provide a better future for her offspring serve as a testament to the strength of a mother"s love.One of the key themes that resonated with me is the power of education to transform lives.The mother in the story understands that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breaking the cycle of poverty and believes firmly in its ability to empower her children to achieve a better life.Her sacrifices and relentless efforts to ensure her children"s access to education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is theme.Another aspect that touched me is the portrayal of the mother"sinner strength.She faces adversity head-on, never succumbing to despair, even in the face of overwhelming difficulties.Her rock-like resilience and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 serve as an inspiration to persevere through life"s challenges.The novel also offers a glimpse into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rural Chinese society, showcasing the struggles and triumphs of a community united by shared values and traditions.It is a celebra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reminding us that hope and strength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darkest of times.In conclusion, "Mother Stone" by Liang Heng is a heart-wrenching yet inspiring account of a mother"s love and sacrifice.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education and the resilience of the human spirit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This book has deeply moved me and will undoubtedly remain etched in my heart for a long time to come.Chinese Version:标题:读梁衡《母亲石》有感梁衡的《母亲石》是一部令人动容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获奖作品颁奖词
获奖作品颁奖词话题:休闲阅读访谈录青藏高原祁玉江《归来吧,心中的精灵》人类的终极是返璞归真,绿色为我们营造了精神家园。
热爱大自然就是热爱生命,关爱绿色就是关爱生命。
这个看似轻松热闹的话题,却蕴含着并不轻松的思索——人类一方面要获得能量,一方面要用爱把一切团结起来,用爱的光芒照亮爱的王国,祁玉江爱的明灯,也为黑夜中迷途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史小溪《月夜,夜莺声声》这篇散文是一棵传播绿色文明的母树,若干年后,这棵树便是大生态文化拓荒者的丰碑。
无数的西部文化人经历无数次的沉思之后,会再次将目光转向环保。
与之能够起到共鸣作用的这样一个文化领军人物的贡献,将和北方大生态文化圈战略一起被载入史册。
塞北《高原的眼睛》沙漠里有一泓清澈湖水。
一个地方有水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气。
万物源于水,水的圣洁,水的美丽令人为之倾倒、为之礼赞。
高宝军《陕北草木图》人与生命、人与天地共生。
人类与绿色生生不息,休戚与共。
疯狂与野蛮,膨胀与恶果让生命发出了战战兢兢的祈祷。
这种舍命求生的掠夺与悲凉,这种天人相搏的无奈与痛楚如汹涌澎湃的河水。
作者悲天悯地大声疾呼保护地球母亲,呵护我的眼睛。
梁衡《母亲石》梁衡以其骨血中的傲慢过滤着亲情的纯粹,以孤独的心智开启着一扇沉重的大门。
血脉在向文学求援,如同一只孤独的夜莺,痛苦的鸣唱,总要唤起远古的苏醒。
没有刻意的修饰,甚至是素面朝天——梁衡以虔诚恭敬的诗心朝拜着神圣,以朴实无华的词句赞美着永恒的母爱。
他让母亲这个被世俗名利冷落的伟大形象,再一次回到圣殿。
梁晓声《心灵花园》这是一个智者,在历经千回百转的苦痛后进行的理性思索;这是一个勇者,在无数次探索前行后骄傲的回望;这是一个歌者,以豁达的心态吟咏着生命的赞歌。
梁晓声《心灵花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给人以奋进的力量,给人以丰富的怀想。
王宗仁《阿尔顿曲克》王宗仁用文学演绎青藏高原的风采,用文学讲述青藏高原的神话,用文学丰富青藏高原的文化。
他的高度在高原上,他内心的火热让山峰凸起高度,让树林长出高度——在光与影的捕捉中,青藏高原神韵在他的笔下精彩纷呈。
语文阅读理解6种核心题型
语文阅读理解6种核心题型一、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没有答题模板,需要平时积累。
大家不用听到“积累”就谈虎色变,其实并不难,只要抓住每篇课文的“注释一”就可以,所有语文课文的“注释一”都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出处、作者的字号、生平、头衔、事迹等等。
平时上课的时候把“注释一”的内容都熟读成诵,考试基本没有问题。
例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注释一: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三。
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北。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王文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例子:苏轼《前赤壁赋》注释一: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
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了两篇赋。
本文是第一篇,又称《赤壁赋》。
赋,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问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二、概括大意记叙文:回答什么时间。
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公式:时间+地点+人+事+结果例子: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我”在母亲去世后怀念母亲,她身患重病却细心照料瘫痪的“我”,忍受“我”的暴怒无常,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和悔恨之情。
说明文:回答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公式:说明对象+说明特点例子:梁衡《晋祠》:作者介绍了山西晋祠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先写自然美:山巍峨苍翠,树古老苍劲,水多清静柔;再写人文三绝:圣母殿人物雕塑丰满俊俏,殿柱木雕盘龙惟妙惟肖,鱼沼飞梁形制奇特,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由衷赞美。
议论文:回答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公式:论证方法+论点例子: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作者用无法攻下小城的例子证明天时不如地利;用粮草充足却弃甲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得人心,必定战无不胜。
三、细节理解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的描写;对所处环境的描写,包括景色、场面、气氛等。
公式:写作手法+写了什么+作者情感/人物性格+文章主旨例子:上海2015年高考语文第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石
梁衡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
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
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
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
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
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
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
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2.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3.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4.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
震撼。
2.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
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3.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
自责。
4.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
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5.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