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4.3、角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上册 4.3 角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4.3 角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4.3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际情境,理解角的有关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②会进行角的度量,以及度、分、秒的互化。

③进一步认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

2、数学思考:在学习角的表示和测量中形成角度的正确概念。

3、问题解决:通过问题情境,认识角、表示角、度量角、进行角的互化,解决生活中有关角的实际问题。

4、情感和态度:①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角度的实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②经历角的静态定义到动态定义的形成过程,体会运动变化的思想方法。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学会角度的测量,以及度、分、秒的互化。

难点在不同环境中恰当的表示角和角度的测量。

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预习新课——阅读书本P114-115页,完成学案预习导学第二环节:情景引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角互动一:课件展示图片(学生感受角),以提问的方式引入学习的内容——角。

问:在上这节课前,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你从以上画面中发现了什么我们熟悉的图形?(角)提示:剪刀张口,屋顶的尖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夹角。

师:在小学时,已经学过角,除了刚才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这些角外,在生活中你还能说出一些角吗?例如在我们教室周围?生:桌子的角,黑板上相邻的两条边构成角,学习工具尺子上的角和圆规两脚张开后构成角。

师: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含有角。

第三环节:新课探究互动二:明确角的概念——角的静态定义(自主学习)师:小学,我们说从一个顶点起画的两条射线,可以组成角。

师:换个说法来说,角其实就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其中两条射线不能乱摆,一定要有公共端点。

师生:认识角的顶点和边,(1)公共的端点其实就是角的顶点;(2)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边。

师:这是构成角的两个要素,初中阶段,没有特别说明,我们只研究小于或等于180°的角。

互动三:用运动的观点描述角,认识平角、周角——动态定义(自主学习)师:前面在静止的情况下,通过观察角,我们给角下定义,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 下面,我们从运动的观点观察一下角的形成(几何画板动态演示)。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角的定义及分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同时自制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角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2.小组内讨论角的分类及度量方法,总结各自的见解。
3.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内容,如角的定义、分类和度量方法等。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强调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身边物体的角度等。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他们的进步和成长,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充分理解角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我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1.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挫折应对能力和自信心。
3.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 角公开课优质教案(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 角公开课优质教案(2)

4.3角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角》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表示、单位和换算.2、地位与作用角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又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的新的几何图形.体现了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同时,角的不同表示方法,及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体现了数学的发散性和严谨性.二、学习目标分析《数学课程标准》第31页显示本节课的要求为:理解角的概念;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下面我将从知识分类、认知水平、学科内涵三个维度对课标进行分: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问题情景的引入,认识角的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实现从实物—图形的抽象过程;2、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逐步培养符号意识;3、通过观察量角器、类比的学习方法,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只是直观经验,对于角的定义和多种表示方法并未作深入研究;2、能力基础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探究;3、困难预设将实物抽象成图形,再从图形抽象成符号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的符号意识比较薄弱,,规范使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能力相当欠缺,因此,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正确表示角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四、教学策略分析1、遵循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的教学过程.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形成初步感知,再通过探究活动达到概念的内化,最后通过习题演练实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2、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合作探究本节课注重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运用问题串逐步引导,为学生创造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思维情境,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提高能力;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我从和学生谈到“换个角度看人生”的话题开始,以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结尾,即首尾呼应,又进行了情感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数学能启迪智慧,点亮人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五、教学过程依据“目标导引教学”这一理念,本节课采取“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同时采用“点拨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习角的表示时,我不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阐述和讲解,而是让学生按照问题串自主学习,通过思维的碰撞,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自然的体会到怎1、这是一布置作业:必做:习题4.3 一、知识技能1、2二、问题解决3选作:一、如图1,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角,你是怎样数的?二、如图2,怎样表示图中的角?。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基本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方法。

2.难点: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合作学习法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和分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角的真实图片和模型,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一些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角的真实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角的存在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角的概念和分类。

首先,给出角的定义:“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和这两条射线的部分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然后,介绍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同时,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区分各种角。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和分类。

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图形是否是角,以及属于哪种类型的角。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和应用题,让学生巩固对角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计算一些角的度数,或者找出图形中的特定角。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角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表示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2.能够识别各种角,并正确表示。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角的概念和分类。

2.角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直观演示、实例分析、操作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和分类,以及角的表示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报。

2.准备一些角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和练习。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钟表、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角,引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或黑板报,呈现角的定义和分类,以及角的表示方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模型或图片,尝试识别和表示各种角。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学生反馈。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角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学生对角的概念、分类和表示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4.3角教案2(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4.3角教案2(新版)北师大版
这些都给我角的形象,我们知道,有公共断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断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角也可以说是: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这个过程在黑板上被老师演示。
角的表示方法:
常用的表示方法一下三类:
1,用数字表示,比如∠1,,∠2.。。
1 ∠1
4.3角
课题
4.3角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




知识

技能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过程

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Biblioteka 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2,小写字母αβγδ。。来表示。。。
α
∠α
3,用三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A
O B∠AOB∠O
A
思考:
B
α
β
O如图,能把∠α记做∠O吗?为什么?∠α
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角的分类:
∠α<90·锐角
∠α=90°直角
90°<∠α<180°钝角
180°=∠α平角
∠α=360°周角
角的度量单位
我们常用量角器量角,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把一个周角360等分,
作业:小练习册习题。
板书课件设计
4.3角
角的认识表示法分类度量单位画法
课后反思
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4.3角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4.3角优秀教学案例
2.强调角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让学生认识到角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提炼出角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角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分类,能够正确识别各种角。
2.能够运用角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大小、角度等。
3.学会使用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准确地度量角的大小。
4.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角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如“探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
2.引导学生运用角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实证分析和推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明确角的概念、分类、大小比较和度量方法。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组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通过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习惯。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合作探究角的性质和特点,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2.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环节,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讨论和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角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角 教学设计

角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及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角的表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圆规。

教学过程:1.角的定义: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角的画法,边画边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给出角的定义。

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2.观看多媒体图片:观赏有钟、剪刀、足球运动员射门的角度,教学楼顶端、体操运动员做动作等画面,使学生对角有进一步的理解。

3.提出问题:观赏画面,提出画面中的角,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四人一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互相交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4.教师演示木圆规得出角的运动定义:角也可以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并叫学生举例子)注:角将平面分为三部分.即角的外部、角的内部、和角的两边及顶点.5.角的表示方法:角用符号:“∠”表示,读作“角”,通常的表示方法有:(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的角表示为∠ABC(或∠CBA),中间字母B表示端点,其他两个字母A.C分别表示角的两边上的点。

注意: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

(2)用一个数字或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如图角分别可表示为∠1.∠α、∠β等。

(注意读法)(3)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角: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等,记作∠α,读作角α.(4)用一个数字表示角,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数字如1,2,3等,记作∠1,读作角1.在一个顶点的角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表示。

(5)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角的顶点字母表示。

要注意的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图1中的∠ABC可用∠B表示,图2中的∠AOC能用∠O表示吗?为什么?6.做一做:(1)如下图所示,填表:7.中国地图简图(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量法和读法)①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②请用字母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③请用量角器测量出上述夹角的度数8.想一想: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图中的每个角:(1)(2)9.从角的运动定义出发,得到平角、周角的定义。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4.3 角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4.3  角   教案设计

《角》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1先学后教预习指导;2情景引入,感知定义;3自学归纳,思辨求真;4动手操作、解决问题;5师生交流,归纳小结;6达标检测反馈提高;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一)先学后教预习指导(二)情景引入感知定义内容:1、在小学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在图中找到角吗?2、说一说你身边的角。

目的:创设实际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效果:由于学生对于角已经在生活中有了相当程度的感知,学生发言应十分活跃,但学生由于小学阶段认知水平不一,对于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可能不尽相同,教师应灵活借助学生表述上的差异和分歧,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入下一阶段,即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获得更准确的角的定义,从而来解决分歧。

感知定义内容: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角的画法,边画边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给出角的描述。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师给出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这个角的顶点。

2、教师演示木圆规得出角的运动定义: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据此,得到: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周角。

目的: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发现角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描述所发现的特征,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定义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元素是共端点的射线,意思到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之一就是由基本几何元素从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用运动的观点来认识角的形成,使学生初步认识运动的思想。

效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充分的交流讨论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并且明晰了角的概念,让学生体验了寻找、归纳、给出定义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不会对枯燥的数学概念丧失兴趣。

(三)自学归纳,思辨求真-----了解角的四种表示方法内容:1、展示学生自学成果。

2、、教师画图说明角的四种表示方法及其适用条件(1)用三个大写字母,如∠ABC;(2)用一个大写字母,如∠A;(3)用一个数字,如∠1;(4)用一个希腊字母,如∠α。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第一篇: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3角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3角教学设计灵璧县大路中学李磊 2016-11-2《4.3 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角的有关概念,熟悉角的四种表示方法;认识度、分、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创设角及度、分、秒的思维情境,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度、分、秒的换算.教学方法:观察法、情境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巧妙设疑,复习引入问题1.在小学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在图中找到角吗?幻灯片2显示图片问题2.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我们一起看一看,谁能从这些图中找出角?幻灯片3显示图片二、讲授新课 1.问题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射线,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问题2:如果从一点出发任意取两条射线,那出现的是什么图形?2.角的定义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画成一个角的?教师在黑板上同步演示角的画法,学生归纳,观察后给出角的定义.教师板书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3.角的表示问题1:所有的角都一样吗?为什么?问题2:既然角有异同,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加以区别?(1)角的符号:“∠”表示,读作“角”;(2)角的表示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CCBBOαβB21O图1AO图2A图3Aa.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图1,可记作∠AOB或∠BOA,其中O是角的顶点,必须写中间,A、B分别是角的两边上的一点,写在两边,可以交换位置.b.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图1,可记作∠O.用这种方法表示的前提是同一个点作顶点的角只有一个时,否则不能用这种表示方法.如图2,∠AOC就不能记作∠O,因为此时以O为顶点的角不止一个,容易引起混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教学设计
5.理解并掌握角的和差、倍角、补角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对角的研究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量角器、三角板等工具进行角的作图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角的定义,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和非公共部分组成的图形。
2.掌握角的度量和度分秒的换算,能够准确地进行角的度量和计算。
3.掌握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并了解各类角的特点。
4.学会使用量角器、三角板等工具进行角的作图和测量。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角的度量、分类、性质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互相批改,共同讨论解题方法。
2.教学目的:
-巩固学生对角的知识点的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包含不同类型角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角,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这些角分别属于哪一类?
2.如何测量这些角的度数?
3.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信心。

北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4.3角》教案

北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4.3角》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三角板的角度。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使用量角器测量不同物体的角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北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4.3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依据北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4.3角》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角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图形和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公共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并掌握角的度量和分类。
2.常见角的识别:使学生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定义,并能正确判断各种角的性质。
-角的加减运算:理解角的加减运算规律,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角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举例解释:
-在讲解角的定义时,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形和生活中的例子(如钟表的指针形成的角)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形对比,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各种角的区别和特点。
-在角的度量环节,可以通过实际操作量角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度量方法,并通过练习来巩固。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4.3 角 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4.3 角 优秀教案

4.3角1.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2.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常用度量单位:度、分、秒,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一、情境导入钟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同学们,你能说出图中每个钟表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吗?学完了下面的内容,就会知道答案.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角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类型一】对角的概念的考查下列关于角的说法中正确的有()①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②角的边越长,角越大;③在角一边的延长线上取一点;④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①角是由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错误;②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角的边是射线,没有长短之分,错误;③角的边是射线,不能延长,错误;④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说法正确.所以只有④正确.故选A.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对角的定义的考查,正确理解角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需要熟练掌握.【类型二】角的表示方法下列四个图形中,能用∠1、∠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图形是()解析:在角的顶点处有多个角时,不能用一个字母表示这个角,所以A、C、D错误,故选B.探究点二:角度的换算(1)用度、分、秒表示48.26°;(2)用度表示37°24′36″.解析:(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根据1°=60′,1′=60″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乘以60即可;(2)根据度分秒之间60进制的关系计算.解:(1)48.26°=48°+0.26×60′=48°15′+0.6×60″=48°15′36″;(2)根据1°=60′,1′=60″得,36×⎝⎛⎭⎫160′=0.6′,24.6×⎝⎛⎭⎫160=0.41°,所以37°24′36″用度来表示为37.41°.方法总结:用度、分、秒表示的角度和用度表示的角度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好相反: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而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探究点三:钟表上的角小红早晨8:30出发,中午12:30到家,则小红出发时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 ,到家时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 W.解析:与12点整相比,8:30时,时针转过了(8+3060)×30°=255°,分针转过了30×6°=180°,所以夹角为255°-180°=75°.同理12:30时,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165°.方法总结:分针每60分钟转360°,因而每分钟转360°×160=6°,时针每12小时转360°,因而每小时转360°×112=30°. 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操作、体会、归纳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同步教学设计:4.3 角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同步教学设计:4.3 角

第三节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角的两个概念.2.认识角的符号表示,能用符号表示一个角.3.知道角的度量单位,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探索角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重点难点重点角的两个定义及表示方法、角的度量及换算.难点角的第二定义的理解及换算关系.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一、自主学习,独立探究1.角的概念:(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________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角的________,这两条射线叫角的________.答:射线;顶点;边(2)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________而形成的;开始旋转的边叫做________,终止的位置的边叫做________;答:旋转;始边;终边.2.角的表示方法:(1)________;表示为:∠BAC(或∠CAB)(2)________;表示为:∠A(3)________;表示为:∠a(4)________;表示为:∠13.在使用量角器测量角时要注意:(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答: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和0刻度线对齐;0刻度线在内(外)则看角时从内(外)看角的度数.二、阅读课文自主练习 (一)课文阅读并填空1.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________时,所成的角叫做________,等于________.答:一条直线;平角;180°2.当始边和终边________时,所成角叫做________,等于________.重合:周角;360°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已经知道:1平角=180°,1周角=360°. 为了更精密地度量角,我们规定:1°的160为1分,记作1°=60′. 1′的160为1秒,记作1″,1′=60″.(二)认真操作并思考,自主解决下列问题:1.45°=________直角=________平角=________周角.2.∠α+∠β=90°,且∠α=2∠β,则∠α=________,∠β=________. 3.0.5°=________′=________″;1 800″=________′=________°.4.如图,∠ABC 可以表示成________或________,∠α可以表示成________,∠2可以表示成________.5.不能用一副三角板拼出的角是( ).A .150°B .105°C .15°D .110° 6.请将图中的角用不同方法表示出来,并填写下表:解答:1.12;14:182.60°;30°3.30;1 800;30;0.54.∠B;∠1;∠ACB;∠DAC5.D6.三、课堂小结与作业设计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出你的收获和感悟.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角 教案 (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角 教案 (2)

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概念,会进行单位换算,理解平角和周角.【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平角与周角度数,角的度量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类比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角的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观察图中实物图形:(1)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2)三角板.它们都是什么几何图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 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典例1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图形叫做角B.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角C.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D.过同一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根据角的定义即可判断.C变式训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③角的两边可以一样长,也可以一长一短;④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B【技巧点拨】角不能仅仅看作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角的两种描述中都隐含了组成角的一个重要元素,即两条射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是角与“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的重要区别.探究点2 平角和周角典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角就是一条直线B.周角就是一条射线C.小于平角的角是钝角D.一个周角等于四个直角平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射线组成,故A 错;角和射线不是一个概念,故B 错;小于平角的角不一定是钝角,还可能是直角和锐角,故C 错;一个周角=360°,一个直角=90°,故D 正确. D探究点3 角的度量及换算典例3 (1)把25.72°分别用度、分、秒表示;(2)把45°12'30″化成度.(1)0.72°=0.72×60'=43.2',0.2'=0.2×60″=12″,∴25.72°=25°43'12″.(2)30″=30×(160)'=0.5',12.5'=12.5×(160)°≈0.21°,∴45°12'30″=45.21°.【规律方法】①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化;②是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化,它们都必须是逐级进行的,“越级”化单位容易出错而且还要熟记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将度、分、秒化为度的一般公式为a°b'c″=[a +b+c 6060]°.变式训练 某火车站的钟楼上装有一个电子报时钟,在钟面的边界上,每一分钟的刻度处都装有一只小彩灯.(1)晚上9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内有多少只小彩灯(包括分针处的彩灯)?(2)晚上9时35分20秒,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内有多少只小彩灯?(1)晚上9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之间有(45+3060×5)-30=17.5个小格,中间有17个分钟刻度,而每一个分钟刻度处装有一只小彩灯,连同分针处的彩灯,9时30分,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内有18只小彩灯.(2)9时35分20秒,时针与分针之间有45+352060÷60×5-352060=121118个小格,中间有12个分钟刻度,而每一个分钟刻度处装有一只小彩灯,所以9时35分20秒时,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内有12只小彩灯.三、板书设计角1.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平角和周角.3.角的度量与换算.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掌握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方法;其次,知道周角是360度,平角是180度;最后,理解钟面角等概念,学会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角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角 教学设计

角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情境,理解角的有关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2.会进行角的度量,以及度、分、秒的互化.3.进一步认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学会角度的测量,以及度、分、秒的互化.教学难点度、分、秒的互化.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阅读和观察教材第114页最上方的彩图及相关内容.说明:学生很容易从生活中的图形中找到角.初步感受角的形象,体会角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导学新知(一)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问题1: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角有哪些表示方法?说明:学生在小学对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加以规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归纳结论: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边.角的表示方法常见的有三种:(1)用三个或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2)用一个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3)用数字标注.注意: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能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问题2:教材第114页下方“做一做”.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进一步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二)用旋转的观点描述角及认识平角、周角问题3:教材第115页“议一议”.说明:学生通过观察,从旋转的角度体会角的形成.归纳结论: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三)角的度量及度、分、秒的换算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的学习.问题4: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已知道:1平角=180°,1周角=360°.度量角的单位除了度之外,还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归纳结论:为了更精密地度量角,我们规定:1°的160为1分,记作1′,即1°=60′.1′的160为1秒,记作1″,即1′=60″.问题5:计算:(1)1.45°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2)1800″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与同伴进行交流,熟练掌握度、分、秒的换算.问题6:教材第116页“做一做”.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度量,会用角度来表示方位.三、学组交流1.小组共同探讨,将疑难问题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组长带领组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四、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
3.角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第三节,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几何元素进行再认知、再探索,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加深拓展。

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回顾和理解角的概念(包括角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知道角的多种表示方法。

具体讲,角就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新的几何图形,从而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以及每一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对于角的概念的认知,通过生活中角的实例的例举和展示,让学生比较、讨论角的特征,认识到角就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新的几何图形。

再帮助学生归纳出角的定义,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的比较,在学生充分对比、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最后在巩固练习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

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充分比较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归纳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具体环境恰当的表示一个角。

认识角的常用度量单位: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知识与技能)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在不同环境中恰当地表示角。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情景引入;②感知定义;③自学归纳,思辨求真;
④动手操作、解决问题;⑤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一)情景引入
内容:
1、在小学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在图中找到角吗?
2、说一说你身边的角。

目的:
创设实际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效果:
由于学生对于角已经在生活中有了相当程度的感知,学生发言应十分活跃,但学生由于小学阶段认知水平不一,对于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可能不尽相同,教师应灵活借助学生表述上的差异和分歧,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入下一阶段,即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获得更准确的角的定义,从而来解决分歧。

(二)感知定义
内容: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角的画法,边画边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给出角的描述。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师给出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这个角的顶点。

2、教师演示木圆规得出角的运动定义: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据此,得到: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平角;
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周角。

目的: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发现角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描述所发现的特征,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定义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元素是共端点的射线,意思到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之一就是由基本几何元素从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用运动的观点来认识角的形成,使学生初步认识运动的思想。

效果:
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充分的交流讨论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并且明晰了角的概念,让学生体验了寻找、归纳、给出定义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不会对枯燥的数学概念丧失兴趣。

(三)自学归纳,思辨求真-----了解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内容:
1、学生自学课本第144页内容
2、教师画图说明角的四种表示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1)用三个大写字母,如∠ABC ;
(2)用一个大写字母,如∠A ;
(3)用一个数字,如∠1;
(4)用一个希腊字母,如∠α。

3、练习:144页想一想;146页习题1
目的:
在给出了角的四种表示方法后,教师不对各种表示的特点进行阐述和讲解是为了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给学生出错的机会,让学生在对与错之间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通过对具体环境中各种表示方法的合理性的探讨,让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自然的体会到怎样在具体的环境中选择最恰当的表示方法,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

这样的过程远比教师反复的唠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效果:
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辨析,让学生顺利地突破了难点,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

3.做一做
中国地图简图
⑴请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⑵请用字母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⑶请用量角器测量出上述夹角的度数.
师讲解:1°的 601
为1分, 记作“1′”,即1°=60′.
1′的 601
为1秒, 记作“1″”,即1′=60″
4.知识应用
例1计算:
⑴1.45°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秒?
⑵1800″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度?
5.开动脑筋
确定相应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
(四)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内容:
1.完成144-145页做一做
目的: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快熟练角的各种表示方法,及时巩固提高。

同时复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效果:
练习的结果表明通过第三环节的辨析和第四环节的对比讲解,学生掌握情况十分好。

(五)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角的静态与动态的两种定义
2、角的表示方法有四种
3、角的三种度量单位及其换算
目的:培养学生及时复习、梳理知识点的习惯
效果:学生的归纳十分到位教师不须进行任何补充
四、教学反思和点评
1、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
教材提供的素材、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教师传授知识,更重要的的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数学课堂知识的传授应该在学生各种思维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自然的完成,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以怎样创设合适的思维情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目的展开。

2、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思维热情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除了教师的课前准备以外,教师应注意适当的使用激励、讨论、合作交流等手段,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为目的来综合使用这些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不要肤浅的流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和不分对错言过其实的表扬,要用适当的方式帮助暴露其思维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另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时机促进学生的思维纵深发散。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教师要参与,在给学生思维自由和空间的同时,教师应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保持和学生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时机促进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提升,同时关注困难学生的思维问题答疑解惑,提高其思维效率帮助其保持学习热情。

五、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了解第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具体讲,角就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新的几何图形,从而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借讲角的第二定义之机,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几何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5、角的各种表示法的教学一定要重视,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