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82)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试题透视〗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 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从什么 转达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 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 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 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 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 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 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 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 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 “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 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身的孤独寂寞、 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 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寓情于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 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 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 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 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1123(82)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PT课件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中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 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 均有特色。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 了山中的凄清。 借此描写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内容比较复杂,加上概念界定标 准不统一,表述不一致,所以众说纷纭。希望 同学们不要纠结一些不很规范的答案,多多参 考高考真题及大考试题。我们在答题时可以统 一为借景抒情,或依据下面的分析从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中选择组合运 用。
例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 的具体形象。 • 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并以此告诫当朝统治者。
课堂练习 1、《课时作业》P280:第1题第2问。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细雨”“夕阳”“寒 塘”“黄花”等景物,渲染了凄凉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5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 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 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 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 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 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 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 欧阳修《踏莎行》:
3、赋、比、兴
运用比兴手法,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有助于 对诗歌的理解;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 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 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无名氏《孔雀东 南飞》)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 我旧时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对 事物作形象描写)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词也。”(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 咏的事物)。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 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 又是比。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 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 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 李煜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 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 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以乐景写哀情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倍增 其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 令人赏心悦目。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 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三、四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 遥,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①触景生情(景→情):②以景结情(情→景):③缘情布景: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⑤景略情在:(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④以哀景写乐情2、借物抒情(1)定义及举例(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基本概念:(二)考试重心(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①相反相成(4)“虚”与联想、想象2、动静结合(1)基本概念(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8、疏密9、诗中有画:二、议论三、记叙第二节:修辞手法一、比喻四、借代七、设问二、比拟五、夸张八、反问三、双关六、对偶九、互文十、列锦(一)定义(二)作用(艺术效果)1、凝炼美。
2、简远美。
3、含蓄美。
十一、迭字第三节表现手法一、象征:(一)定义(二)条件与特征(三)作用: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一)定义及举例(二)联想、想象与夸张(三)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四)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三、抑扬(一)概念:(二)分类1、欲扬先抑2、欲抑先扬(三)相关范畴——褒贬1、似贬实褒2、似褒实贬四、衬托(二)分类: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
精选课件
1
抒情方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以景结情
2、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3、用典抒情
4、借史抒情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叙事抒情 借事抒情 即事感怀
精选课件
2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
(三)乐精选课景件 写哀情
11
练习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为本
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对沉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精选课件
15
•
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
• 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乐
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
精选课件
18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精选课件
16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之抒情⼿法
诗歌鉴赏之抒情⼿法(⾼三语⽂)刘增国2019.01.12
学习⽬标
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常⽤抒情⼿法。
2、规范答题思路,提⾼运⽤能⼒。
⼀、知识链接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段,直接地表⽩和倾吐⾃⼰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表现了诗⼈的傲⽓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间接抒情:
1、借景:借景抒情、以(乐)景衬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1)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如“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乐景哀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如:“草⾊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茫茫。
”
(3)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抒情的过程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韵味⽆穷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使用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手法的效果(意境或感情)。
课时一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三大类: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
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或融情于景、景中含
情),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即诗人借日常生活或 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
志向。
(3)借事抒情,即借事件来抒发感情或讽喻时事。 (用典,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蝉
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请简析此诗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借蝉饮清露、居高声远的独特感受,说明自 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 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清高的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 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例句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句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例句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 例句4,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 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 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例句5,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文天祥为国献身的决心和英 雄气概。
(3)借事抒情
用典:借用典故(古人、古事、古文 P43等)来抒发感情, 讽刺时事。
借古讽今:叙述描写历史上的人或事 件来讽喻当朝。
叙事抒情:叙事诗,写当时的某些事 件来抒情。如:《兵车行》《卖炭 翁》。
• • • • • • •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 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 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引 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 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 台城
刘禹锡
•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 说一说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
例诗: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吴钩:刀名。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代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地区。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 臣二十四人。 若个:哪个。 • 解析:李贺一生不举进士, 抑郁不得志,卒时仅27岁。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又直抒胸臆,表 达了诗人急切救国的愿望。后两句,诗人不用陈述而用 设问句,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哪有一个是书 生出身?这就直接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酣畅地表 达出来了。
• 2、《中华第一考》P36:第1题。 • 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 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 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 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 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 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 生活的喜悦和休闲之情。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内容比较复杂,加上概念界定标 准不统一,表述不一致,所以众说纷纭。希望
同学们不要纠结一些不很规范的答案,多多参
考高考真题及大考试题。我们在答题时可以统
一为借景抒情,或依据下面的分析从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中选择组合运
用。
例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中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 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 均有特色。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 了山中的凄清。 借此描写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 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
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 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 意苦闷的情怀。
• 借古讽今、对比。
•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 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 的具体形象。
• 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并以此告诫当朝统治者。
课堂练习 1、《课时作业》P280:第1题第2问。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细雨”“夕阳”“寒 塘”“黄花”等景物,渲染了凄凉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