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国经济再增长的动力还是阻力

合集下载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挑战也日益凸显。

影响:第一,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城市化可以刺激内需和投资,拉动GDP的增长。

城市化还可以促进劳动力转移,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第二,城市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

城市化可以促进消费升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化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城市化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对消费品的质量、品牌、服务和体验的要求也更高。

这将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促进消费升级。

第三,城市化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规划缺失或失误,很多城市在体量规模上存在割裂、不连续的问题,城市居民居住、工作和生活区域的分割也比较明显。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城市交通、环保、水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挑战:第一,城市化率的提高需要更加有效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化率的提高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城市规划要趋向科学、系统、可持续,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城市管理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机制和流程建设的管理,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

第二,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需要解决。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工作,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问题、社保问题、住房问题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需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式来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其生活水平。

第三,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矛盾需要妥善处理。

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矛盾不可避免,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多方面措施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中国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还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活力,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一、人口结构调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配置。

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相应地,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

这种人口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二、经济结构升级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升级。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农业和第二产业逐渐减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水平增加。

由于城市化带来了更多工作机会和更高的人力资本投入,服务业迅速扩张。

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创新和创造力的爆发,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这种经济结构升级提升了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资源合理配置城镇化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高效。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了农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转型。

这种转型促进了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城市化加速了城乡交流和互动,农产品市场的扩大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机结合,使农产品流通更加便利,农民收入也相应提高。

资源稀缺问题得到缓解,促进了经济的高效发展。

四、提升生产力水平新型城镇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集聚效应,促使劳动力、企业和创新资源集聚于城市。

大量的人才和技术进一步刺激了创新和创造力的发展。

城市经济更加开放和竞争,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带动了经济规模的增长。

五、扩大市场空间城市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球的经济引擎。

这种非凡的增长背后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国能够持续地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规模大大增加了生产力和经济产出。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一步释放出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这种人口红利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建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政策,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外贸和对外投资的增加,大大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推动了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

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自由化改革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三,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在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力度,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

科技创新的推动有效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城镇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不断推进城镇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

城镇化进程不仅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第五,开放型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快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多边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国扩大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际间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往来。

这种开放型经济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包括人口红利、改革开放政策、科技创新、城镇化进程以及开放型经济。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

过去几十年,中国大力推行城镇化战略,加速城市建设和发展,从而迅速将中国的城镇化率提升到了50%以上。

城镇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1.城镇化提高人口素质
城市中的教育、医疗等资源更为丰富,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进而提升居民的素质和能力。

提高人口素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使得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发展都能得到更好的推动。

2.城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中能够聚集大量的各类人才和资本,特别是那些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具备新兴产业发展能力的创业者,他们在城市中的活动往往能够促进更加多元化和先进化的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以及技术革新等领域得到推动。

3.城镇化提高集约化利用率
城市化过程中,人群密度增大,城市边界不断邻近,交通更便捷,多样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运作效率和社会管理的效率,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这样的优势对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4.城镇化推进土地和资源利用
城镇化的发展,往往需要更多新居住、商业、工业、公共用地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这些建设会大量消耗人力,财力和物力,对经济发展有极为有利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需要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保障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从国际范围内许多国家曾经的发展历程来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体上的必经阶段。

因此,中国还需要在实践中共同推进城镇化战略,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前进。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城镇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镇化进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口和社会结构,还对中国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城镇化是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推动了产业的转移和流动。

城镇化加快了劳动力的流动和技能转移,促进了经济增长。

城镇化还能够促进收入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城镇化使得人口在城市贡献更高的劳动力产出,这是经济增长所必需的。

二、城镇化提高了消费水平城镇化也推动了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城镇居民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消费选择和更高质量的消费品。

与农村相比,城市生活更加便利且多样化的需求也更加复杂,这也更是在中产阶级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增长。

三、城镇化提高了土地价值和房产价格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和资产价值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房地产的价值和需求也随之增加。

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土地开发成为一种经济利用和增值的手段,这也使得城市土地价格不断攀升。

房产价格的不断上涨直接带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四、城镇化带来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城镇化还带来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政府的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倾向于推动整个城镇化的进展。

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之后的几年内,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这些政策包括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

这些政策不仅使得城镇化进程更加顺畅,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城镇化还带来了挑战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城镇化带来了快速的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但同时也加剧了环境问题。

过度的土地利用和建设使得一些地区环境问题损失严重。

城镇化带来的巨大人口流动也带来了社会问题,无论是城市的交通拥堵还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和消耗,都必须得到妥善的解决。

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化实现的,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依赖高储蓄、高投资,通过大力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经济连续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

但是,当前和今后原有发展动力机制遇到了严峻挑战,必须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源泉,这就是加快推进城镇化。

一、传统增长动力机制受到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2年获得年均9.9%的高速增长速度。

由此,中国gdp总量由1978年排位世界第10跃居到世界第二位,人均gni已从低收入水平成功迈进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主要是依靠改革开放,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从供给角度看,调整工业化战略,利用传统产业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制造业快速增长,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出口导向型”和“投资导向型”特征,就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断上升,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依赖度不断攀高。

但是,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既有发展动力机制构成了严峻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劳动力供给优势正在减弱。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增长幅度在逐年下降,预计到2016年新增劳动力将为零。

另一方面,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和人民币升值,都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赢利空间在不断被压缩,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处于微利甚至零利润水平。

显然,在此情况下,继续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将越来越不具备竞争优势。

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原有供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度调整,美欧等发达国家在去杠杆化,纷纷改变过去那种高负债的消费方式,政府在财政赤字压力下大幅度缩减公共支出,居民在高失业率压力下不断降低消费率,由此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下降,这给中国继续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城市化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为经济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一、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首先,城市化加快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充分调动了人力资源,增加了劳动力的灵活性和效率。

其次,城市化推动了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促进了内需的扩大。

人们在城市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

此外,城市化还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金融、教育、医疗和科技等领域,为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创新提供更多机会。

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城市化对相关产业的需求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需求带动了钢铁、建材、家电、家具等产业的发展。

此外,城市化还催生了交通运输、电力、水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三、带来就业机会和人才集聚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可以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领域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化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集聚于城市,人才的集聚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涌现带来了新的创新和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

四、资源压力和环境挑战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和环境压力逐渐增加。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水、能源和土地等资源供给不足,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城市化规划中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人口和资金的进一步集聚于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增加了城市间的差距。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8个问答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8个问答

1、什么是新型城镇化?第一,原则上,城镇化并无新旧之分,它的核心内容无非是:(1)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人口从农业向工商业转变;(2)生活方式的转变即从农村消费和居住方式向城市消费和居住方式转变。

农民工、流动人口之所以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的生产、就业和收入来源并未完全脱离农村,他们的消费和居住方式和真正的城市居民也并不一致。

第二,城镇化是一个结果,是人的自由度、市场开放度、交通条件改善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城镇化的本质是一场人口流动史、市场开放史和交通运输史的革命。

第三,过去20多年,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故事,是因为户籍制度的松动,使人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动,是因为加入了全球化浪潮,使人“有业可就”、使企业“有业可创”,是因为土地和房地产的市场化,为基础设施融资提供了资金来源。

第四,正是因为人口流动、全球化贸易、市场化改革才一同催生了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其三者成为并列的结果。

第五,总之,中国的城镇化在本质上并无特殊之处,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遵循了最基本的市场逻辑。

那些认为中国政府主导了中国城镇化的观点可能显著高估了政府的力量,而忽略了市场的力量。

2、全国城镇化规划的意义何在?第一,与大众普遍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全国城镇化规划和会议的意义在于通过顶层的设计,以凝聚改革的共识,从而使规划成为一道改革的旗帜。

第二,全国城镇化规划在两年前开始筹备讨论,今年年初被广泛讨论,直到年底才开始浮出水面,谨慎的步伐和节奏本身即反应出决策层担心这种全国性的规划会演变成全国性的“地方投资竞赛”。

第三,基于这个判断,我们认为此前被市场广泛关注的数量接近20个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并非本次会议的核心所在,数量上也可能会被明显缩减。

中国的决策层也逐步意识到城市群发展是一个市场决定、地理决定的结果,不能事先规划,甚至无法引导。

因此,我们不认为目前已经推出的各地城市群发展规划具有实质性意义,也不太可能获得中央政府更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中国政府相信,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

该过程对于小城镇和村庄的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城镇化进程也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如拥堵、污染和贫富差距的增加等。

因此,城镇化进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一、城镇化进程的潜在影响城镇化进程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机遇。

首先,城镇化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房地产、建筑和基础设施等。

其次,城镇化也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逐步扩大,并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此外,更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并推动了人口流动的积极发展。

这些因素都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然而,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风险。

首先,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增长,但其往往面临较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等问题。

其次,人口的涌入也带来了社会管理和人口流动的挑战。

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也会对人们的社交网络和文化传承带来风险。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平衡城镇化进程中的利与弊,以实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的积极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过程,刺激了相关的行业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和农村化的结合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化城市也要求更多的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等新兴行业的发展。

这些行业的兴起不仅促进了科技创新的进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其次,城镇化进程也扩大了市场规模。

随着城市消费的增长,市场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这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还为中国国内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商机。

在这些领域中,快递、电商、酒店、快餐和经济适用房等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此外,城镇化进程也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更多的自动化和绿色建筑技术,以便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化实现的。

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特别是大力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

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需要调整,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

城镇化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快速增长,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主要是依靠改革开放,调整工业化战略,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然而,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相应调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从国际看,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供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欧等发达国家纷纷改变高负债的消费方式,政府缩减财政支出,居民降低消费率提高储蓄率,由此造成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洪都拉斯、越南等,正在利用比我国更加低廉的土地和劳动成本,生产与我国相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市场上对我国产品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这给我国继续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外部阻力。

从国内看,我国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赢利空间不断被压缩,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利润水平极低。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

推进城镇化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大量工业产品。

城镇化不仅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

实践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能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由此可显著提高居民购买能力;同时,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而且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

此外,城镇化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城镇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支撑平台,是人力资本提高和知识积累的大熔炉,这为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城镇化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发展问题之一。

城市的经济增长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给中国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城镇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需市场。

随着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市,城镇化大大促进了城市消费的扩大和提升。

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房地产、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同时,城市化也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零售业、餐饮业等生活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需市场,推动了国内的经济活力。

其次,城镇化对劳动力市场的改善,也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

这不仅降低了城市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改善了农民工的生活和就业环境。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就业机会更加丰富,劳动力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这些都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城市资源的承载能力。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

人口过多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相继出现,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瓶颈。

因此,城镇化需要做好城市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城镇化也会导致城乡差距的加大。

许多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教育、技能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和融入城市社会。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因此,为了促进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需要加强农村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城镇化带来了内需市场的扩大和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改善等积极因素,同时也面临资源承载能力、城乡差距等挑战。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666 个 , 属于城市范畴的建制镇由 3521 个发展为 17770 杨 个 。由于城市聚集着现代化的工业 , 发达的商业和交通 兴 运输网络 ,科技 、教育水平先进 , 人才密集 。因此 ,城市比 华 农村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更高的科技和管理水平 ,城市
的聚集性使它能创造出比广大农业地区高得多的财富 , 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 、文化发展的中心 。1996 年我国 城市以占 17%的国土和 30%的人口 , 实现的国民生产总 值占到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68. 7% , 完成工业利税占全 国的 80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 70% 。
城市建设 25
城市研究 1998/ 4
二 、城市化进程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促 进了有效需求的增长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 ,城市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 、商 业 、金融 、外经外贸等与城市化高度相关的产 业产品和服务产生了急剧增长的新的需求 。 从投资领域看 , 城市化是与基础设施建设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 。“八五”期间 , 全国城市市 政公用基础设施总投资达 2441 亿元 , 建成投 资一批以城市供水 、供气 、道路 、交通 、污水处 理为重点的市政公用设施 ; 完成住宅投资 7600 亿元 ,竣工住房 10 亿平方米 。除此之外 , 城市商业服务设施 、邮电通讯设施 、文教卫生 设施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带 动了与基础设施相关联的建筑 、建材业 、轻工 业 、能源 、原材料产业 、房地产 、公用服务业 、 金融保险 、咨询业的迅速发展 ,形成了新的经 济增长点 。城市化浪潮中的开发项目还具有 大型化 、周期长的特点 , 尤其是高速公路 、铁 路 、桥梁 、机场 、火车站 、通讯 、发电站等基础 设施的建设 , 开发区的建设 、小区的成片开 发 、老城区的改造等均为大型项目 ,这些投资 项目的开发 ,增加了社会投资的有效需求 ,成 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从消费领域看 , 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市场体系 的建设 , 国有商业新的生力军连锁店 、新兴的 仓储式商场蓬勃兴起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 提高 ,与城市化相适应的高级消费品产业( 如 住房 、汽车 、家用电脑 、空调 、摩托车等) 市场 前景看好 ,推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先发展 。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家都很清楚,从去年“十八大”以来,到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的两会,中国新的领导班子开始执政,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确立了新的发展重点。

新型城镇化就成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一下,每十年大概有一个重点。

从以前都现在有三个波次的快速发展:第一波快速发展——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

从1978年开始持续到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动力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是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基本上到了九十年代初,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第二,解决了我们的建国以后长期存在的食品短缺问题。

这是八十年代农村改革重要的结果。

到了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改革。

比如土地制度改革,正是九十年代土地从划拨变成了有偿转让,还有住房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

九十年代由小平南巡讲话推动的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十年的高速发展。

新世纪这十年,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全球化的红利,我们分享的是全球化的红利,我们加入了WTO,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的出口大幅度的增长,年均增长百分之十几、几十,这十年得益于中国的全球化,得益于外贸的促进。

所以,这十年由全球化的红利加上人口的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这是第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三个波次的快速发展,简单地给大家回顾了一下。

二、中国经济的全新阶段和面临的挑战2011年,就是说新世纪十年过后,下一个十年的开始,其实中国经济生活中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大家关注一下:第一个事件是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表明了中国追赶发达国家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第二个事件是中国的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金。

城镇化进程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趋势之一。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深化,城镇化率已达到58.5%,城市人口已超过8亿人。

城镇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城市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得经济增长更加快速和稳定。

城镇化不仅提升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创造力。

其次,城镇化可以提升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消费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城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消费机会,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城镇化也可以带动新消费热点的出现,比如智能家居、移动支付等,这些新消费热点将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城镇化有助于扩大市场规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从而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有利于积累更多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城镇化也对于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镇化使人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城镇化可以带来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的潜力,同时也有助于扩大社会参与和民主化的实践。

总之,城镇化进程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虽然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但其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政治变革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不可忽视。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深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取得更加持久、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的新动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的新动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的新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对城市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经济的新动力进行探讨。

一、加速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这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人口集中的城市更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

例如,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城市住房需求激增,不仅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建材、家具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此外,大量人口的涌入也带来了对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增长,进一步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更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农业产业逐渐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经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使城市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

另一方面,农村空闲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在城市农业等新兴产业的推动下,推动了农人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三、城市化进程带动投资和就业机会增长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产业转移等投资。

这些投资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和产业转移的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了大量的投资。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催生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下,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城市化进程助力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等新兴概念的提出和实施,使城市经济更加环保可持续。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阻力与对策建议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阻力与对策建议

未经允许请勿引用经济预测分析第 19 期国家信息中心2010年5月25日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阻力与对策建议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在同等发达程度国家中处于偏低水平,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城镇化程度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城镇化的潜力仍然较大。

然而,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高成本、动力不足以及体制方面的多重阻力,必须着力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化解各种阻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保证扩大内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得以实现。

城镇化是现阶段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动力。

去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扩大内需,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高成本、动力不足以及体制方面的多重阻力,制约了城镇化的步伐。

亟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化解各种阻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我国城镇化存在较大空间我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7.3%提高到2009年的46.6%,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城镇化对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显著。

据我们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GDP 将增加4.5%。

然而,不论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处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相比,我国目前城镇化都处于偏低的水平,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特征较为明显。

图1:我国城镇化率及其增速(单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国家统计局网站1、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应发展阶段相比过低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分析,低收入国家在人均GNP为41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1%。

人均GNP在600-800美元之间的国家平均城镇化率为48.4%,而中国人均GDP为800美元时城镇化率仅为34.78%,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仅为39%,低于按照钱纳里“标准模式”推算的城镇化率理论值25个百分点左右。

钱纳里的“标准模式”是根据100多个国家的综合分析,得出的在常态发展状况下的“发展模式”,反映了世界各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均GNP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一般统计规律。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_辜胜阻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_辜胜阻

FOCUS 聚焦232010.01到2008年为止,我国的城镇化率是45.7%,稍落后于世界50%左右的平均水平。

但由于户籍制度问题,我国存在半城镇化现象。

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们的城镇化实际上没有那么高,不到30%。

所以,我们至少滞后20~25个百分点。

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种高速发展将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动力。

如果说工业化是创造供给,那么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

城镇化在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培育高消费群体。

我国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不足,拉动消费需要有一个高消费的群体。

当前,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太小,要培育这个群体取决于三件事情:一是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二是经济的服务化;三是创业的大众化。

在这三件事情中,城镇化在培育消费需求,使农民变为市民,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等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城镇化和非农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伴随着城镇化和非农化,农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的收入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接近40%,收入提高才能保证消费的增长。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到202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9亿,城镇化率达到66%。

第二,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民间投资。

2009年强劲的复苏背后,房市、车市、股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农民的市民化将引爆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中首先就是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

同时,城镇化也可以有效地带动民间投资。

当前强劲的复苏背后主要是靠政府的投资,未来民间投资怎样接力政府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第三,城镇化有利于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

1.4亿异地流动农民工有三个梦想:城市梦、安居梦和创业梦。

这三个梦想的背后,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认为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三大梦想在拉动内需方面所产生的效应要比10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得多。

第四,城镇化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推进经济的服务化。

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一 、中国正经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 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城市化过程
所谓城市化是指由于工业化 、现代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 市集中的过程 ,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空间集聚与重新分布过 程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 (1975 年) 提出的城市化发展 曲线类似于 S 型曲线 。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城市 人口增长缓慢 ,只有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 10 %以后 ,城市化 进程逐渐加快 ;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 ,当城市人口 比重超过 30 % ,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 ,这种趋势一直要 持续到城市人口比重超过 70 % ;第三阶段是城市化成熟阶 段 ,出现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1] 。按照上述城市化发展阶段 分类 ,中国是从 1949 年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初期 ,1952 年城市 化率达到 12. 5 % ,先后经历了快速起步 、大波动 、停滞 、快速 发展的过程[2]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才进入城市化加 速阶段 ,城市化率才超过 30 % ,我们估计这一阶段至少要持 续到 2030 年以后 。
78
湖南社会科学 经济·管理 200316
期中国提高了 18. 8 个百分点 , 与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水平 (4712 %) 缩小为 11. 0 个百分点 , (见表 1) 。
表 1 城市化率国际比较 单位 : %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年 平均增长率
全国迁移人口比例在不断提高 ,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迅速 上升 ,目前已占城镇总人口的近 1/ 3。1982 年迁移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比重只有 1. 12 % ;1990 年为 2. 98 % ,2000 年迅速上 升为 11. 3 % ,平均每年提高 0. 84 个百分点 。1982 年迁移人 口占城镇人口比重为 5. 28 % ,1990 年为 11. 30 % ,2000 年迅速 上升为 31. 45 % ,平均每年提高 2 个百分点 (见表 3) 。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城市化转变。

这一转变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当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性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影响首先,城镇化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

城市化除了引入了新市民和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贸易和交易活动。

城市化还会通过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这些因素不仅会推动消费和内需,还会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其次,城镇化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生产效率越高。

在城市地区,许多企业都基于高度消费,创新的技术研发,更高效的生产设备和更高水平的人力技能进行生产。

同时,更便捷的交通和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影响尽管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而易见的帮助,但在背后的影响多半没有为人所重视。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会产生影响。

第一,城市化产生的压力会引发资源和环境的紧缺。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人口和消费会对土地、水源、财产、气候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人口过多会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更加难以实现。

城市化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问题。

第二,城市化也会加剧社会的不均等。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对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里提供了更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这将使得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但是,城市内的人口聚集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很多人在城市里依然生活贫穷,缺乏基本服务设施支持。

这种不平等不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会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加。

结论总体上,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

城市化无疑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可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也可以促进贸易和科技创新。

本文将探讨如何用城市化来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建设大城市为了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建设大城市。

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更好的支持城市的经济增长。

同时,大城市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都是中国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化的重要一环。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交通、道路、桥梁等设施。

为了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已经投入许多资金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例如,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网络和最大的铁路系统,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发展地方经济城市化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崛起的珠三角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这些城市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些城市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的收入水平,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城市化可以促进科技创新。

城市化可以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流入,提供更为丰富的科技研究场所和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

例如,中国的深圳就是一个充满科技创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现在已经拥有了很多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

总结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城市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可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贸易。

中国政府通过建设大城市、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地方经济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化进程。

在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将迎来新的动力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1/19 08:57:52
城镇化:中国经济再增长的动力还是阻力
李迅雷
在经济增速回落的今天,很多人都在思考今后10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而城镇化再度被主流观点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或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个别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城镇化是让中国经济未来20年年均潜在增长率达到8%的主要理由。

而在10年之前,大家公认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却有三大动力:世界工厂、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因此,需要从量化分析、国别经济发展比较等角度来客观评价城镇化的功效。

从农村看城市:中国或已步入城镇化的后期
目前中国官方公布的城镇化率为51%,这是按常住人口概念计算的,有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如果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这两个数据都预示着中国城镇化之路还可以至少延续20年(即城镇化率达到70%)。

但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城镇化水平,去农村调研看看中国的“农村化率”,会发现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已经非常少了,而城镇化率=1-农村化率。

如果农村化率很低,是否意味着城镇化率较高呢?
笔者发现官方公布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主要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被大大高估了。

如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为2.66亿,扣除城镇从事第一产业的360万人之后,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约为2.62亿。

但这2.62亿农村劳动力中,究竟有多少是全职从事农业劳动,又有多少是兼职从事农业劳动,官方并没有作出说明。

但从农民纯收入的构成看,有接近40%的收入是工资性收入,可见有很多被纳入“第一产业劳动人口”的,实际上主要是从事非农职业,而这部分人的数量约有8000万。

笔者最后的结论是,目前中国农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大约只有1.6亿左右,比官方数据少一个亿,而未来农村可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大约只有4000-6000万。

这意味着,到2020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就大致结束了,目前中国或许已经步入城镇化的后期。

这个结论可以找出各种佐证: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降至10%左右,尽管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大幅提升;2、民工荒现象的持续出现,学者对刘易斯拐
点的讨论;3、城乡之间超过3倍的收入差,决定了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没有理由继续从事农业劳动;而城镇从事环卫、园林等行业的低收入劳动者的老龄化现象,也证明了农村老年劳动人口也已经向城镇转移。

4、中国农民平均年龄快速上升,目前应该在50岁以上,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人口的年龄日益靠近。

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在某地居住六个月以上)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就业人口”除以全国总人口来估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了。

这也意味着,我们所憧憬的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城镇化因素,其动力已比较有限。

“后城镇化”会否蜕变为经济增长的阻力
绝大部分人都相信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在中国过去30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已经被充分证明了。

但是,从拉美和南亚这些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看,他们的经济停滞不前,但城市化率却仍在提升,如巴西的城市化率已经高达80%,但经济却陷入长期徘徊的困境中,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后止步。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1960年的101
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13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进入高收入行列。

可见,步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大概率事件,当经济增长到了一定阶段,都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而城市化本身只是工业化的结果,而未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回顾中国30多年来的城镇化过程,支撑城镇化的主要是工业化,而工业化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地推进,一是靠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二是靠行政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从而有效地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但中国接下来面临的困难会很多,从企业层面看,低端人力成本的刚性上升,产能过剩、企业杠杆率上升,今后企业会面临利润率下降,投资意愿不足的窘况;从政府层面看,一方面债务水平上升,制约其投资意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盈利性项目比重不断降低,公益性项目比重会不断上升,这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财力;从农村转移劳动力层面看,过去30年政府和企业为农民工所支付的酬劳很低,如今,不仅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随着农民工年龄的增长,子女在城里成长,政府必须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福利等公共产品。

据笔者粗略估计,目前中国城镇中30岁以下的“穷二代”已经占城市总人口的20%左右。

过去30年中,政府和企业从劳动人口中获得的多、付出的少,这可以从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企业盈利占GDP比重的不断上升中得到印证。

那么,今后10年,这两个占比都将掉头向下,这也意味着全社会储蓄率水平下降,投资率也相应下降,进而让经济增速进一步放慢。

有人说城镇化会导致更多的购房等消费需求,从而成为拉动经济的最大内需,那么,为何过去30年的城镇化过程没有让农民工成为买房群体呢?统计显示,农民工在城镇的自有住房拥有率只有0.7%,几乎等于零。

而未来面对高房价,农民工更没有购买能力,只有靠政府提供廉租房等公共产品,而目前政府所能提供的保障房连城市户籍的低收入群体都难以完全满足。

这意味着依托城镇化毫不费力地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今后城镇化率越上升,政府所要支付的成本就越大。

比较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等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发现它们的普遍特征是,随着城市化率的上升,贫富差距普遍缩小,基尼系数都在0.4以下,日本、台湾等甚至低于0.3。

而那些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则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如巴西的基尼系数甚至超过0.5。

而中国2009年的基尼系数为0.47,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说明中国城镇化过程更接近拉美及南亚国家的特征。

这应该足以引起警觉,即中国进入后城镇化阶段后,如果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不仅经济增速会放缓,还有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行政区划体制下的城镇化难以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的形成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交通便利、资源充裕的优越地理环境自然形成的人口密集区,二是经济发达、产业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三是依靠行政权力建立起来的区域。

由于中国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行政责任和权力,中国的城镇化过程错综复杂。

比如,自然形成的城镇自古有之,不必赘述;而东部经济的率先发展,导致中国过去30年来人口不断往东部流动,但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下的行政性城镇化,则导致了投资向西部倾斜。

过去10多年中,被批准的区域振兴规划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数量众多,覆盖了全国各地。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以来国务院就批准了21个区域振兴规划。

尽管这些规划的推出都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但过去的经验表明这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逐年上升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繁荣。

如2001-2010年,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国的占比从16.37%提高到19.58%,中部从14.86%提高到17.14%,2012年上半年更是达到24%,而东部地区从54.9%降至如今的50%以下,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多年来不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却没有带来GDP的同步增长,说明大规模投资并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实现效益的提升。

更让人担忧的是,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下的城镇化,不仅容易导致规模不经济,而且容易造成产业同构化和产能过剩。

从过去的大炼钢铁闹剧,到如今一哄而上的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的盛衰,都反映了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彼此争夺资源和消耗财力的行政区划体制属性。

综上所述,中国快速城镇化经历了30多年后,所堆积的问题越来越多,矛盾也愈加尖锐,故未来的城镇化过程应该是风险大于收益,困难多于机遇。

尤其在缩小贫富差距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要挑战政府的财政能力底线。

此外,未来的城镇化过程能否做到去行政化也非常关键,否则城镇化所带来的成本和压力,与过去相比将不堪忍受。

因此,未来的城镇化恐怕难以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仍然绕不开改革。

(本文作者李迅雷是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

他同时还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委员、财经委委员,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