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脏
人体五脏六腑
若阳气不足肾水不化,水气逆而上犯,就会造成“水气 凌心”旳心悸症,假如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 独亢,也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这就是“ 心肾不交”旳病症。
六腑旳生理功能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 液旳器官。食物旳消化、吸收、津液旳输布、废物旳 排泄等一系列旳过程,就是在六腑既分工又合作旳情 况下,共同来完毕旳。
胃、胆、小肠、大肠亲密协作,共同完毕饮食物旳消 化与吸收,并将其糟粕传入大肠,经过大肠旳再吸收, 将废物排出体外。膀胱旳贮尿排尿与三焦旳气化也是 相互关联旳。三焦则是概括了它参加旳消化、吸收、 排泄等各方面旳功能。所以,六腑之间,必须相互协 调,才干维持其正常旳出入升降旳生理状态。
心与肾
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与神也是一对矛盾旳 统一体,精是神旳物质基础,神是精旳外在体 现。先天之精是神旳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是神 旳给养,精气充沛是神志活动正常旳条件。神 机旺盛是使精气再生旳条件(又叫互根),所以, 对于人体旳健康情况,一般都以精神二字来形 容。
肝与肺
肝与肺主要是治节与调整旳关系。 肝主调整全身旳血量,而肝向全身输送血液,
肝与肾
肝与肾主要是相互滋养旳关系;肝脏疏泄条 达与调整血量旳功能,必须依赖肾阴旳滋助, 肾阴(精)再生旳物质起源,又需经过肝旳疏泄 而入藏于肾。所以有肝肾同源之说。假如肾阳 不足,肝失濡养,就会造成肝阳偏亢,而出现 眩晕头痛、暴躁易怒等病症。古人把这种现象 称之为“水不涵木”。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那么,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五脏养生经中医五脏养生经一、肝属木宠辱不惊肝木自宁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以及被人赞扬或批评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好听或不好听的话。
被人宠着的时候,不要太兴奋,否则会忘乎所以;而被人贬低的时候,也不要太丧气,否则就没有了志气。
尤其是切不可怒气冲冲,因为在人的“七情”之中,只有“怒”最伤人。
所谓“怒气伤肝”,怒会耗散肝血,助发肝阳上亢。
而肝阳一旦上亢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甚至诱发中风等恶疾。
若能做到宠辱不惊,肝气则会舒条有序,神志随之也就会安宁无恙。
中医五脏养生经二、心属火动静以敬心火自定有道是“动以养形,静则养心”。
但养形与养心两者是完全互惠的,唯有形体康健,心情方能舒畅;而心情一旦舒畅,则更有利于形体的健美。
喜静则静,喜动则动。
动中思静,静中思动。
唯有动静结合,身心方能自如。
倘若动静失于常态,或者体形劳累,则会伤及心血;而劳心一旦过度,则血脉不能通畅,随之形体也会感到疲乏。
所以说,血脉的流通,要有“动”以养形,精神的安定要有“静”以养心。
唯有动静有序,才能使心神、心血、心脉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中医五脏养生经三、脾属土饮食有节脾土安和《黄帝内经》上说:“饮食有节”是非常重要的长寿因素。
胃主纳谷,脾主运化,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五谷才能化为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反之饮食无有节制,过饱则伤肺,过饥则伤气,过酸则伤筋,过咸则伤骨,过甜则伤血。
特别是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则必然会伤及脾胃,而脾胃受伤,气血津液则大量减少,所以要使脾胃(包括肝胆及大小肠)的安康,节制饮食为第一要素。
中医五脏养生经四、肺属金调息寡言肺金自全“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虚劳损,内撞鸣。
”这是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对肺系疾病因素的总结,调息不当,外卫不固,风寒湿热经常侵犯皮毛,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就会诱发气管炎、哮喘病等疾患。
五脏六腑位置图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人体得五脏六腑及五行学1、人体得五脏六腑人体得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也就是按照东、南、中、西、北排列得。
五脏所对应得就是五腑,可就是我们都知道就是“五脏六腑”,怎么对应五腑?这里有一个相表里得关系。
因为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就是六脏。
但因心包络就是心得外围,有保护心得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
心包络对应得就是六腑中得三焦。
三焦:上焦就是指心与肺、中焦指肝与脾、下焦就是肾,它就是把五脏分为了三块。
2、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就是指木(生长、生法、柔与、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得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得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就是必不可少得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就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得运动变化生成得,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得关系,在不断得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得平衡,这就就是五行学说得基本涵义。
2、1、五行相生相克得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得关系。
五行得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得相互联系,而五行得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得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与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得次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与相互约束。
五行得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就是密不可分得,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与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得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得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得发生与发展。
一、五行与五脏中医学认为,人得有机整体就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得一个极为复杂得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就是中医学系统论得一部分。
3.脏象-五脏-心
指胸腹腔中组织结构较充 实的脏器 (实质性)。
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 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
阴阳属性
主静,属阴
3
藏:五脏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不泻:五脏精气不可无故丢失。 满:五脏精气盈满
满而不实
五脏不为水谷充实
不实: 五脏精气不宜壅实
王冰注:“精气为满,水谷为实”
4
五脏与四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 体脏腑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自然界四时的 变化直接影响人体脏腑并使之发生相应的变 化。
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理解其他脏腑功能时亦是如此。
12
心
心居于胸腔,横膈之上。形象尖圆,形如倒垂未开之 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医学入门》:“形如未开莲蕊, 居肺下膈上是也。”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气,与小肠相 表里。 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28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3)作用表现: ①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不仅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协 调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故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如《灵枢· 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素问· 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②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能力:心具有 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如《灵枢· 本神》: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西医“HEART”与中医“心”在解剖上有一一 对应的关系。则: 自律性、节 律性、与血 管组成一个 系统、内分 泌功能等。
HEART
心
循环器官
随着现代医学在全世界范围取得 统治地位,相应地,“心”之概 念作用,也深入国人之心。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五脏六腑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人体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1. 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主宰全身血液的循环。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心脏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全身组织和器官,同时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中医认为心脏与情感紧密相关,情绪的波动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负责吸入新鲜空气,释放二氧化碳。
通过肺脏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此外,中医认为肺脏与情感有紧密联系,如伤感、忧郁等负面情绪可通过肺脏受到影响。
3. 脾脏: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吸收和运输养分的功能密切相关。
它通过运行脾气补养水谷精微,提供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
此外,脾脏还与免疫调节等方面有关。
4. 肝脏:肝脏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器官,有着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肝脏负责产生胆汁,帮助胃肠消化吸收,同时也是解毒和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
其次,肝脏储备和释放血液,对血液循环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肝脏还与情绪调节和保持情绪稳定有关。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要负责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同时,肾脏也与生殖、生长和发育等功能有关。
肾脏能量的充足与否对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6. 胃和肠道: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负责储存、消化和吸收食物。
肠道则进一步分为小肠和大肠,主要负责养分吸收、水分吸收和废物排泄。
消化系统中的脏腑与食物消化、养分吸收和废物排出密切相关。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强调身心健康的平衡,提供了调养五脏六腑、促进健康的方法和理念。
五脏六腑相表里
五脏六腑相表里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三焦功能实际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综合。
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里,腑为表,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配合,有四个方面的联系:1、经脉络属2、结构相连3、气化相通4、病理相关。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相表里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人体五脏六腑工作的原理
人体五脏六腑工作的原理
人体五脏六腑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分泌和传递不同的物质来维持体内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以下是具体的工作原理:
1. 心脏:心脏是人体的泵,通过心脏搏动,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体内排出。
2. 肺脏:肺脏是人体的呼吸器官,通过呼吸过程中的吸入和呼出来实现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氧气进入血液后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细胞产生能量。
3. 肝脏:肝脏是人体的最大内脏器官,具有重要的代谢、分解和排毒功能。
它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合成胆汁,分解有毒物质,并将排泄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4. 脾脏: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负责产生和储存淋巴细胞,参与抗体的生成和免疫反应。
同时,脾脏还参与血液的储备和调节,维持血液的稳定循环。
5. 肾脏: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通过过滤、吸收、分泌和稳定体内液体和电解质的浓度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
它还能排除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
6. 胃肠道:胃肠道是人体的消化器官,通过机械和化学方法将食物分解、消化并吸收其中的养分。
胃分泌胃液分解蛋白质,小肠分泌消化酶分解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最终将养分吸收到血
液循环中。
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
人体结构五脏六腑
人体结构五脏六腑人体结构是指人体内部的组织、器官、系统等的组成和分布。
而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是指五脏和六腑这两个重要的器官系统。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五脏六腑在人体内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是五脏:心、肝、脾、肺、肾。
心位于胸腔中央,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中心,负责泵血和循环血液。
肝位于腹腔右上部,是最大的内脏器官,主要功能包括产生胆汁、排毒、代谢和储存能量。
脾位于腹腔左上部,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产生和储存免疫细胞。
肺位于胸腔两侧,是呼吸系统的核心,负责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肾位于腰部两侧,是体内排泄系统的关键器官,负责排除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接下来是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胆位于肝脏下方,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产生胆汁并协助消化脂肪。
胃位于腹腔上部,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负责接收和储存食物,并通过分泌胃酸和酶来消化食物。
大肠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分为盲肠、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大便。
小肠是消化系统的另一部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主要功能是吸收和消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膀胱是泌尿系统的关键器官,负责储存和排出尿液。
三焦是中医学上的概念,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节和协调脏腑之间的功能。
每个五脏六腑都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它们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当这些器官系统出现问题时,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这些五脏六腑的健康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系统,通过协调分工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充分了解和保护五脏六腑的健康将有助于促进人体的整体健康。
解剖学知识(第一章)
解剖学知识整理(1)骨学一.绪论1.细胞间质:细胞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
2.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蹄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3.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
4.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器、神经。
5.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6.矢状面:呈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所形成的切面。
(联想箭射出的方向)二.运动系统1.组成:骨(杠杆)、骨连结(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动力器官)。
2.作用:运动、支持和保护。
参与体内钙、磷代谢和造血功能。
3.骨分类(206块):①躯干骨(51块):⑴椎骨(成人26块、幼儿33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一些名词:椎体:呈圆柱状、位于椎骨的前方。
椎弓:为弓状骨板,附在椎体后方。
七个突起:横突(1对)、上下关节突(各一对)、棘突(1个)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的骨。
椎管:所有椎骨的椎孔叠加一起形成一长管状的结构,有脊髓和脊神经根。
横突孔:颈椎横突上的孔,内有椎动脉通过。
椎间孔: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所围成的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椎:有椎体肋凹和横突肋凹岬、骶管、骶管裂孔、骶前孔、骶角⑵胸骨(1块):胸骨柄:(颈静脉切迹:胸骨柄上缘正中的切迹,是“天突穴”定位的骨性标志)胸骨角:胸骨体和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的横行隆起。
向两侧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骨体:侧缘连结第2-7肋软骨剑突:胸骨下段的薄骨片,为软骨,老年后骨化。
⑶肋(12对):肋骨和肋软骨②上肢骨(64块)⑴上肢带骨:锁骨(1块):胸骨端、肩峰端肩胛骨(1块):为三角形扁骨,第2-7肋骨之间。
分为三缘、三角、两面。
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有梨形凹陷关节面,称为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⑵自由上肢骨:肱骨(1)、桡骨(1)、尺骨(1)、腕骨(8)、掌骨(5)、指骨(14)肱骨:解剖颈、外科颈(是骨折的易发部位)桡神经沟和尺神经沟是肱骨上的结构。
五脏的生理功能口诀
五脏的生理功能口诀
以下是一个简洁的五脏生理功能口诀: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有功。
心主血脉气,肺司呼吸通。
脾主运化水,肝藏血主筋。
肾藏精与水,阴阳互生中。
具体来说,五脏的生理功能如下:
1. 心:主血脉,主神,开窍于舌。
2.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开窍于鼻。
3.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 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5.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这个口诀可以帮助你记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版本,对于深入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
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建议向专业的中医师学习。
五脏六腑的功能
.
8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 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 外邪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 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 盖。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 侵的特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 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 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 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 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故称娇脏。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 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 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 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
18
(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 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 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 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 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代谢的 通道。三焦这种司决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 调节水液功能的综合。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 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由此可 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 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
.
12
脾的生理功能
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 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 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 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 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 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 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 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 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 (《医碥·血》)。
五脏、五行、五官、五色对应表
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
肺、肝、肾、心、脾
金、木、水、火、突
白、青、黑、赤、黄
鼻为肺之官
肺热——鼻孔出气粗、热
肺寒——鼻孔冒凉气
目为肝之官
得肝病——眼角发青
孩子受惊吓——鼻梁处会出现青筋或青痕
口唇为脾之官
得脾病——唇黄、嘴唇四周发黄、嘴角蜕皮、流血等(阳明燥火太盛)舌为心之官
心脏有病——舌头不灵活、舌卷缩、颧骨发红;口误,经常说错话。
平时应关注印堂颜色:
印堂发红,图案如灯花状——心神将散,可能会有重病突发。
印堂发黑——肾水太多,心火太弱,是危险信号。
耳为肾之官
得肾病——耳鸣、耳聋
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五官养生方法
常闭眼——养神
少说话——养心
平稳呼吸——养肺
多食美味——养口
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五脏与五臭对应关系图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臭:腥、臊、腐、焦、香
1、臊味与肝气相关,肝气旺的人喜欢吃猪下水
2、焦——烤焦的味道为心的味道。
3、香——脾胃相关,脾虚的人喜欢吃香辣的、味道浓的东西。
4、腥——肺
5、腐——肾气衰败时,病人散发的味道就是腐味。
所以中医治疗时常用腐味的东西做药引子。
五脏与五液对应关系表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液:涕、泪、唾、汗、涎
小孩脾虚就会经常流口水,口水就是脾液;一些成年人晚上睡觉时也会经常流口水,湿气特别重。
对人体五脏的初步认识-中医生理学与养生之道
我对人体五脏的初步认识本学期选修课上了《中医心理学与养生之道》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通过老师耐心和精彩的讲解,使我对人体五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人体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化生、贮藏功能,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五脏的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简介人体五脏(一)心心位于胸腔偏左,隔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1、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位置,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隔上。
心事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2、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偱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脉就是脉管,又称经脉,为学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2)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神在医学中有三从含义: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三、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使人体形体的机能或功能。
有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育、成长和消亡。
精气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神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主思维、意识、精神,主宰生命活动。
3、心的生理特性(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二)肝肝位于腹部,横隔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五脏六腑
今天早分享,五脏六腑,五脏指:肝,心,脾,肺,肾。
六腑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肝胆在五行为木,在季节为春,在情绪为怒,在五官为目,在五味为酸,在形体为筋,在液为泪。
心小肠在五行为火,在季节为夏,在情绪为喜,在五官为舌,在五味为苦,在刑体为脉,在液为汗。
脾胃在五行为土,在季节为长厦,在情绪为思,在五官为口,在五味为甘,在形体为肉,在液为涎。
肺大肠在五行为土,在季节为秋,在情绪为悲,在五官为鼻,在五味为辛,在形体为皮毛,在液为涕。
肾膀胱三焦在五行为水,在季节为冬,在情绪为恐,在五官为耳,在五味为咸,在形体为骨,在液为唾。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
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水)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3五脏六腑
25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6
27
肺
一、概说: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 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与喉、鼻相连,故称喉
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
1、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 故有“华盖”之称。
2、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
28
二、主要生理功能: 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
第一节
含义有二:
藏象学说概论
“象”是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 1、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2、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
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
象。
3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名称大致相同,内涵不一)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其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 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 态功能合一性结构,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 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 (“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内脏器官、感觉器官)就其结构来说、 是一个纯形态学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 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藏
象
藏象学说概论
五 脏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六
奇 恒 之
腑
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1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又称“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 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 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 个生理病理系统。包括: 五 六 脏:肝、心、脾、肺、肾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五脏六腑
实⽽不满,满⽽不实——五脏六腑
百川⽼⼈⽈:闲暇之余,始读医书。
偶有所得,散记于此。
参考书籍:《内经释义》,1964年出版,上海⼈民出版社。
实⽽不满,满⽽不实——五脏六腑
脏、腑和奇恒之腑,是构成⼈体的三种不同的组织结构。
先解释⼀下:
1:五脏——⼼、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肠、⼩肠、三焦、膀胱
3:奇恒之腑——脑、髓、⾻、脉、胆、⼥⼦胞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
六腑的主要功⽤为受纳和消化⽔⾕,洗⼿和输布津液,排除废料与残渣。
《素问.五脏别论》中说:所谓五脏者,藏精⽓⽽不泄也。
故满⽽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则胃实⽽肠虚;⾷下,则肠实⽽胃虚。
故⽈:实⽽不满,满⽽不实也。
五脏能藏精⽓⽽不泄,所以五脏是“满⽽不实”的。
六腑的作⽤是受纳和消化⽔⾕、⾏津液、传糟粕的。
当⽔⾕⼊胃则胃实,下⼊于肠则胃虚⽽肠实。
在⽣理状态下,胃与肠两者总是⼀实⼀虚、⼀虚⼀实的交互变换着的。
若胃肠俱实则成满,满则病。
所以六腑必须泻⽽不藏,才能保持“实⽽不满”的⽣理状态。
唯其泻⽽不藏,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脏与腑,⼀阴⼀阳,⼀表⼀⾥,彼此相应。
奇恒之腑,(⾃⼰肤浅的理解),因为其功能与⼀般传化之腑不同,具有藏精⽓⽽不泻的特点,故⽽称为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五脏六腑( wǔ zàng liù fǔ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示例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1)主呼吸之气(司呼吸)
含义:肺主气,与呼吸功能有关,即肺主呼吸 之气。(肺主管呼吸运动,为体内外清浊之气 交换的场所。)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 “肾主纳气”
33
血管包括动脉、静 脉、毛细血管
动脉是把血液从 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 的血管。
(一)藏象的概念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 , 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指藏于体 内 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张景岳在《类经· 藏象类》中说:“象,形象 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4
(二)藏象的来源
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内经》的成书为标志,历 代医家不断有所补充与发展。其形成的基础,主 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并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是 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3、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 充实和修正完善。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藏象理论的说理工具。
17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神志活动——养神, 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捷,记忆力强。
18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舌色—淡白无华(气血不足);青紫晦 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25
二、心的生理特性
1、主通明:通—相通、相应。明—光明。是 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主通 明的生理特性主要体现在:①显明可见。②心 生智慧,明察宇宙万物。③心明则为“五脏六 腑之大主”。 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3、心与夏气相应
26
三、心的生理联系
1、在志为喜 2、在液为汗 3、在窍为舌 4、在体合脉 5、其华在面
40
(2)肺主宣发的病理变化
①卫气和水谷精微以及津液不能及时布散于体表 周身,皮毛失于温养、润泽则憔悴枯槁不泽, 汗孔开合失度,卫外功能降低而见自汗出,易 感外邪。 ②津液不能及时布散而停留于局部。停于肺则为 痰饮,停于肌肤则见颜面周身水肿。 ③体内浊气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呼吸不利而见胸 闷咳喘,呼吸困难。
24
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关系
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种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心 主血脉为心藏神提供了物质基础。心藏神则能 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和血的正常循行。所 以在病理情况下两者常相互影响。心血不足则 心神失养,会出现心神异常如紧张惊恐等,而 心神异常又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如心跳、脉 搏加快,面红或面白都是血行异常的表现。
10
第二节 五脏
学习要点
1、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 2、熟悉五脏的生理联系 3、了解五脏的生理特性
11
一、心
“心者,君主之官 也,神明出焉” 《素问· 灵兰秘典论》
12
(一)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藏神
13
1、心主血脉
含义: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 ,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 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其为“血府”。 心 主血脉是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 心具有推动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内运行, 以营养全身的作用。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主 要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14
(1)心主血
含义:心能推动和调控血液的运行及生成,以 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心主血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为行血作用指的是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 能; 二为生血作用指的是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血证论》“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 养周身。”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五脏生成》“心为君主,奉 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 15
(2)心主脉
含义: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运 行,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营养物质输送于 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①心气充沛 (动力)
②血液充盈 (物质)
③脉管通利(通道)
16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
进行 观察
• • • • •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有的教材没有此点)
47
①通过肺气宣发,将水液布散于皮毛和周身,发挥其 滋养作用。肺的宣发还可以将卫气布散于皮毛。到达 皮毛的部分水液,在卫气功能调节下,部分生汗液, 排泄于人体外部。此外,肺的呼气中也可以带走部分 水液。 ②通过肺气肃降,将上焦水液向下布散,其中部分 水液经肾的气化作用下输到肾和膀胱,生成尿液排 泄出人体外部。此外,肺的肃降,推动大肠传导, 通过粪便也可带走部分水液。
中医基础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人:刘迎辉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说 五脏 六腑 奇恒之府 脏腑之间的关系
2
第一节 概说
学习要求
1、掌握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及 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3、了解藏象的来源。
3
一、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41
(3)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
①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向下布散。 ② 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 ③ 肃清呼吸道。 ④ 通过肺气向内运动,使周身含有浊气的血液 流经于肺并加以清除,使血液保持洁净。 ⑤ 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向下传导糟粕。
42
(4)肺主肃降的病理变化:
① 清气不得下行反而上逆,可见胸闷、咳喘、 呼吸急促表浅。 ② 水津不能及时向下输布,则易于停留于局 部,可见小便不利、痰饮水肿 ③ 肺内异物不能肃清,可见咳嗽、吐痰、呼 吸不畅。 ④ 大肠传导障碍,可见大便困难,甚或闭结 不通。
5
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的区别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 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 不完全相同。“藏象”以生理病理征象为主的 概念,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 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脏器”是纯粹的解剖学概念而现代解剖生理 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 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中医学藏象 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 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 6 理学概念。
7
藏象学说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整体观,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以心为主宰) 1、以脏腑分表里,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 腑是一个整体。 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素问· 宣明五气》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 魂、脾藏意、肾藏志” 4、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 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
8
三、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名称 功能 形态 特点 是否 藏神 与经 络相 络属 有
五脏
化生贮 藏精气 受盛传 化水谷
贮藏精 气
实质 密闭 器官 中空 有腔 器官
中空 有腔 器官
藏而不泻 藏神 满而不实 泻而不藏 除胆 实而不满 不藏
同五脏 除胆 (除胆) 脑外 ,不 藏
六腑
有
奇恒 之腑
除胆 外无
9
《素问· 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 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 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灵枢· 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 魄者。”故五脏又有“五神脏”之称。
38
2、主宣降
含义:宣即宣发,降即肃降。所谓宣发,即指 宣布和发散。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 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所谓肃降,即肃清、 洁净和下降。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向 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生理功能。
39
(1)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
①宣发卫气于体表,以防御外邪,温养肌表;调 节腠理之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 ②宣散脾上输于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 ③排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浊气,完成气体交换。 ④通过肺气向外运动,将汇聚于肺的血液经清浊 之气交换后布散至全身。
脉搏—细弱无力,或节律不匀(气血不足); 脉迟无力(偏心阳虚);脉细数无力(偏心阴 虚);脉涩滞或结代(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
胸部感觉—惊悸、怔忡 神志活动—失眠
19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20
面唇舌晦暗(灰黑)
21
(2)心藏神 ①神的概念 在中医学中,神的基本含义有二: 即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广义之神是指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整个人 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可以通过人的 眼神、语言、表情、动作等反映于外, 又称为“神气”,属于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等,即神志。
45
(2)肺主治节
治,治理;节,调节。肺的治节作用,概括起 来,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①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② 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 ③ 治理和调节气血之运行; ④ 治理和调节水液代谢。
46
4、通调水道
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 泄的道路。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 对人体水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也称作 “肺主行水”。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主要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3
(5)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两者 共同的生理效应
①维持呼吸运动正常 ②辅助心脏推动血行 ③输布水谷精微于全身 ④布散卫气于体表 ⑤促进水液输布排泄 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是肺进行一切生理 活动的基础,肺失宣降是肺脏功能障碍的基本 病机,宣降肺气就成为治疗肺病的主要方法。
44
3、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 朝,有朝会、聚会的意思。百脉,在古代全身之脉 称为百脉,因此指的是全身经脉。肺朝百脉,指全身 的血液都通过经脉朝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 交换,并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朝向全身百脉,输布 到全身。肺朝百脉的生理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 进行气体交换。 ② 助心行血。
28
膻中穴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