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五脏虚实病候及治疗原则共27页文档

合集下载

五脏寒热虚实辨症与用药方法

五脏寒热虚实辨症与用药方法

五脏寒热虚实辨症与用药方法★临床表现: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雀盲。

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润动,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舌淡苔白,弦细。

肝气郁结证:★病因病机:情志抑郁突然的精神刺激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病邪侵扰,阻遏肝脉★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情志抑郁,或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或见胁下癥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苔薄,脉弦或涩。

发病及病情轻重多与情志变化有关。

★肝热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灼肝阴肝阴不足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阴不制阳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虚热内扰肝火炽盛证:★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或突发耳聋,失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或吐血衄血,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上亢证★病因病机恼怒焦虑,气火内郁,暗耗阴津,指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房劳所伤、年老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上实下虚★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足飘。

舌红少津,寒滞肝脉证:★病因病机:指寒邪侵袭,感受寒邪,凝滞肝脉,表现以肝经循行部位冷痛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或见巅顶冷痛,形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紧或弦紧。

肝风内动证: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为主的一类证候。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引起的眩晕、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

筋挛,卵缩,丈夫睾丸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中药调理肝气有余泻之泻子心: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土鳖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五脏证候针灸治要

五脏证候针灸治要

五脏证候针灸治要中医学以脏腑学说论治内伤杂病,以伤寒六经辨证论治伤寒病,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温热病,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三个纲领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治疗学的辨证论治,理、法、经、穴、术,亦离不开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脏腑学说中的理论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因为五脏是根源于五行,脏腑表里相合又是根据阴阳而来。

脏能储藏人体的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

五脏学说的传变观律,是“天人相应”观的体现。

如《灵枢·岁露论》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人是受天地间变化观律所支配的,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四时气候息息相关。

因为我国先哲们的哲学思想,是从古代天文学中发展的,这种效法自然”的观念,认为“人与天地息息相通”,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人身是一小天地”,与自然存在着共通的规律,所以脏腑学说就是建立在自然界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

五脏学说是在《内经》脏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金匮要略》又具体提出以“五脏论杂病”,结合脏腑病机进行辨论论治。

五脏学说就是以肺、心、肝、脾、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它把在内的脏腑,在外的躯体,内外相通的孔窍,通过全身联系的经络系统,使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本文拟从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

概要论述五脏证侯的针灸治疗方法。

01肺脏证治1.肺气不足按语:肺主气,肺气虚则喘咳气短,面色晃白,少气懒言,声音低微,气虚不能布散津液,贮于肺则为痰,故痰多而稀;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皆为气虚之象。

肺脏气虚故用肺俞、膻中补肺调气,太渊为手太阴经输穴,属土,配足三里以补土生金,孔最、列缺、鱼际而止咳喘。

诸穴共奏补益肺气之效。

2.肺阴不足按语:肺中津液不足,故咳嗽少痰,或有少量痰涎也咳唾不爽;肺上通于喉而开窍于鼻,肺中津少,失于濡润,故鼻燥喉干,声音嘶哑,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故午后潮热,两颗泛红。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五脏各自所主的时令以及治疗原则和禁忌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五脏各自所主的时令以及治疗原则和禁忌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五脏各自所主的时令以及治疗原则和禁忌黄帝内经中五脏各自所主的时令以及治疗原则和禁忌【原文】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1),下晡(2)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3)。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4)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5)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6),至其所生而愈(7),至其所不胜而甚(8),至于所生而持(9),自得其位而起。

必先定五脏之脉(10),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释】(1)慧:作病情安定解。

(2)下晡(bū):是在申酉两时之末尾。

(3)温食热衣:吃温热的食物,穿保暖的衣物。

(4)日昳:指午后的未时。

为脾旺之时。

(5)焠:灸过热。

焠,烧也。

,热甚也。

(6)以胜相加:谓以胜相凌,如木病由金胜,土病由木胜之类。

(7)所生而愈:所生,指五行相生,如肝病愈于夏,愈于丙丁,为木生火。

论五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论五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论五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

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

脉虚而弦则为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则为不及,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胸胁胀满。

大凡肝实引两胁下痛,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

浮而急亦然,主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眼眩,其脉急甚,恶言,微急气在胁下,缓甚呕逆,微缓主脾,太急内痈吐血,太甚筋痹,小甚多饮,微小消痹,滑甚则颓疝,微滑遗溺,涩甚流饮,微涩挛。

又肝之积气在胁久不去,则发咳逆,或为疟疾,虚则梦花草茸茸,实则梦山林茂盛。

又肝病如头痛目眩,肢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

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长而急,乃反短涩,是为金克木,十日死,不治。

又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

肝中热则喘满多怒,目疼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怖,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

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欲食,妇人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心居五脏之首,有帝王之称,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

又生血,属于火,王于夏,手少阴是其经。

凡夏脉来盛去衰,是名曰钩,反此者病。

若来盛去亦盛,为太过,病在外。

来衰去盛为不足,病在内。

太过则令人热而骨痛,口疮舌焦,引水不及,则令人烦躁,上为咳唾,下为气泄,其脉来如连珠,如循琅曰平脉。

来累累连属,其中微曲曰病。

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

又思虑过多,怵惕伤心,心伤则神失。

神失则恐惧,又心痛手足寒过五寸,则旦得夕死,夕得旦殁。

又心有水气,则身肿不得卧,烦躁。

心中风则翕翕发热,不能行主,饥而不食,食则呕吐。

夏心王,左寸脉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

若沉而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

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

缓而大者,土入火,微邪相干无所害。

心病则胸中痛,四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痛,虚则多悸,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悲时常眩仆。

5.理解五脏虚实病候及治疗原则

5.理解五脏虚实病候及治疗原则


歧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指自然 规律,气指成形的物质。谓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 , 德流 氣薄而生者也(流,流动;薄,相交。言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 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命的产生。这是古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故生之 來謂之精(谓育成身形的最初物质叫做精) , 兩精相搏謂之神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榮, 榮 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 不利(“经”作“泾”,泾指小便;溲,为二便的通称,前有泾,此又当仅 指大便。泾溲不利,即二便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 悲,實 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 利 , 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腎藏 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 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译文:肝有藏血与调节血量的功能,精神活动中的魂, 是寄附于血液的。肝气虚,肝血少,魂无所依,就会产 生恐惧不安,肝气盛,就容易发怒。脾有生化和贮藏营 气的功能,精神活动中的意念是寄附于营气的。脾气虚 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营养四肢,就会使手足不能随意 运用,同时五脏不能调和,脾气壅滞,就会使腹部发胀, 小便不利。心是主持人体血脉运行的、思维活动的神, 是寄附于血脉的。心气虚弱,便产生悲忧,心气盛,就 会出现狂笑不休。
(两精,先天父母之精;相搏,相交而结合;神,生命活动。谓父母之精结 合而产生一个新的生命),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
謂之魄(此神指精神意识活动,为狭义之神;魂亦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
式,故随神而往来。精指血肉之形,形体固有的感觉、运动及其他本能行为, 在此称为魄;魄附形而存在,与他处所言属神的一部分者有异), 所以任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形容极 度消瘦,肌肉消失),毛悴色夭(毛发憔悴,颜色枯槁),死於冬。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man音蛮)亂(即闷乱, 胸膈郁闷而烦乱),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 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忘”,《甲

五脏寒热虚实辨症与用药方法

五脏寒热虚实辨症与用药方法

辨别身体是否健康、首先看身体气血是否充盈(气虚或血虚)血虚、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等证候。

气虚、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气(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水液不化,水液代谢失调,前列腺障碍尿路不畅,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心部心病辨证临床表现★心阴虚证:(心火热)主要症状有:睡眠不宁,心慌心跳,久病耗损阴血,气火内郁、心神失养,虚火扰神,则见心烦不宁烦热、喜笑不休、面红,阴虚失润,故口燥咽干,口渴,形体消瘦;手心热,午后潮热,盗汗,虚烦神疲,健忘、口舌生疮,舌红少津,舌少苔,脉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心阳虚证:(心寒凉) 必兼虚寒之症,如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平日极易心慌气短,不耐劳累,前胸自汗,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畏寒喜暖,舌淡胖或暗紫,面色晄白或苔白滑,脉弱无力、脉沉迟或结代等、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心阳虚脱证:在心阳虚表现的基础上,突然见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等亡阳虚脱之象。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脉虚。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血瘀阻主要脉症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有定处,如刺如绞,口唇青紫,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上热下寒心肾不交:房事不节、思虑太过,情致郁而化火。

或外感热病,心火独亢等原因都可导致心肾不交。

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称为心肾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济。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贝母二冬膏2.肺气虚的症状:面色剐白,精神萎靡,咳喘无力,声音低微。

自汗多汗,气短懒言,甚则息微,呼吸短浅,凉汗淋漓,舌苔淡薄,脉象虚软。

治疗原则:益气固脱,收敛肺气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川贝母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1.脾胃阴虚的症状:口干舌噪,齿噪津少,脘腹涨满,或见热痛,心中嘈杂,饥不欲食,干呕欲吐,反胃呃逆,舌质红赤,苔黄而干或光无苔,脉象细数治疗原则:养阴扶脾,清热益胃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梗米,糯米,知母,元参,莲米常用中成药:玉泉丸2.脾胃气虚的症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四肢发软,不思饮食,腹胀,唇淡不荣,大便糖泻,内脏下垂,舌质胖大,脉象虚弱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大枣,淮山药,炙甘草常用中草药: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1.心阴血虚症状:形体消瘦,心慌气短,心烦易惊,头昏眼花,健忘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象细弱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常用药物:当归,川穹,白芍,地黄,麦冬,玉竹,丹参,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中成药:香砂安神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2.心阳气虚症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心胸憋闷,胸弊背冷,畏寒喜稳,自汗多汗,甚则面色惨白,神识恍惚,冷汗淋漓,呼吸短浅,四肢厥冷,舌质淡而胖,舌苔白润,脉象细弱,甚至脉结代,脉律不整治疗原则:益气扶阳,补心安神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茯神,附子,1.肝阴血虚症状:两肋疼痛,性急易燥,视物不清,眼干涩,肌肉跳动,爪甲枯薄,关节酸软,肢体麻木,舌红而瘦,苔黄少津,脉象玄细治疗原则:滋阴养血,补肝调肝常用药物: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枸杞,五味子,白芍,酸枣仁,木瓜,川茧子,猪肝,鸡肝,羊肝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主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实则泻,虚则补,虚实有道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实则泻,虚则补,虚实有道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实则泻,虚则补,虚实有道肝的五味补泻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首先,笔者认为须界定此处补泻的内涵。

李中梓提到“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

”这提醒我们考虑此处“补”与“泻”应立足于本脏的生理特性的基点上。

肝如此,它脏也应准此。

以肝为例,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散之,则条达,辛能散,故食辛以散之,遂其性则补,反其性则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

若误以为其中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意思,则与《内经》的原意相去甚远了。

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张元素补肝用的是细辛,补肝即遂肝性,临床上细辛用途主要有二:一是用治阴寒内盛,寒痰蕴肺之证;二是与黄柏、黄连等相配治风火牙痛,口腔溃疡,即宗《内经》郁而发之之旨。

在未读此文之前,笔者围绕“郁火”曾有诸多疑问。

而体会到细辛补(散)肝治郁火的内涵后,诸如郁火的定位及用药依据问题都得到解释。

心的五味补泻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主缓,即所谓心神心气的涣散不收。

通过酸性药味的收敛作用,达到凝心神、固心气的作用。

四季之中,心主夏,夏又易伤于暑。

暑为阳热之邪,性开泄而能耗气伤津,令人脉虚汗泄。

因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便会引起心气的亏虚。

生脉散治暑伤元气,自汗脉虚有奇功,方中五味子酸温收涩,敛阴止汗,此正和“心苦缓,酸以收之”的宗旨。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软为芒硝,补为泽泻,泻为甘草、参、芪。

此处之“泻”是最发人深思的,用参、芪、草来泻心乍一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然这又再次证明此补泻并非为虚实而设,只是言心为火脏的特性。

用芒硝、泽泻之咸以化水降火为补,而参、芪、草甘温助火,逆其性则为泻。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苦味类:苦温燥湿、清热燥湿;甘淡味类:淡渗利湿;辛味类:解表化湿、行气化湿。

而其中辛味类实际是通过辛味的发散,达到解表行气之功,化湿实为附属之作用,即起直接祛湿功效只有两类药。

《中医基础课件——五脏六腑的辨证诊断与治疗原则》

《中医基础课件——五脏六腑的辨证诊断与治疗原则》

六腑的分类和作用

受主食物,做化糟粕之工。 前胃受新陈代谢的影响,后 胃控制饱腹感。
小肠
受分泌液,做吸收之用。吸 收和消化能力会因饮食和情 绪变化而变化。
大肠
储存有害废物,排泄有害废 物。便秘和腹泻与大肠功能 紊乱有关。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互根
五脏具有相应的六腑,保持阴 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推拿按摩的注意事项
按摩时间、力度和方法都需要 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相互关联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是保持身体平衡和健 康的关键。
五脏的本质和功能特点
1
心脏
司主血脉,掌握生命。心情激动时易
肺脏
2
表现在脸上。
司呼吸,掌控气机。皮肤健康和鼻子
敏感度与其有关。
3
肝脏
司疏泄,掌管情绪。眼睛的清明与肝
脾脏
4
脏的功能紧密相连。
司运化,掌管消化。面黄肌瘦和食欲 不振可能与脾脏有关。
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针刺的起源
针刺是中医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起源于古代。
针刺的常用穴位
大椎、关元、内关等是常用的针刺穴 位。
推拿按摩治疗的原理和作用
推拿按摩的原理
通过按摩,刺激经络和穴位, 调理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 力。
推拿按摩的作用
缓解疲劳、舒缓疼痛、促进血 液循环、放松身心等。
经络相连
五脏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 形成一个有机的运行体系。
五行相生
五脏六腑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病理变化
心脏病理变化 肺脏病理变化 肝脏病理变化 脾脏病理变化
与心脏失衡相关的疾病,如心律失常和心绞 痛。

五脏病气的受、传、舍、死、之规律

五脏病气的受、传、舍、死、之规律

五脏病气的受、传、舍、死、之规律本段按照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论述了五脏病气的受、传、舍、死、之规律。

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意思是以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时段以五行配属五脏后,就可以依五行生克推测五脏病气逆传至其所不胜而死的时间。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

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 五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

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

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

例如,肝受病气于心脏,而又传行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肾脏,传到肺脏而死。

心受病气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肝脏,传到肝脏而死。

肺受病气于肾脏,传行于肝脏,病气留舍于脾脏,传到心脏而死。

以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属五脏,就可以推测死亡的早晚时间。

黄帝道:五脏是相通连的,病气的转移,都有一定的次序。

假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麽三个月或六个月,或三天,或六天,传遍五脏就当死了,这是相克的顺传次序。

所以说:能辨别三阳的,可以知道病从何经而来;能辨别三阴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这就是说,知道他至其所不胜而死。

本段中指出七情致病,传变无规律。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五脏虚实与治疗方法

五脏虚实与治疗方法

五脏虚实与治疗方法《灵》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本神论》)。

肝实则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

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经文见《刺虚实法》)□〔《素》〕春脉太过,则令人善怒。

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满。

(《玉机真藏论》。

背者肺之分野,肝木不及而肺金乘之,故胸痛引背)□〔《灵》〕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本神篇》)。

心实则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髀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经文见《刺虚实法》)□〔《素》〕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玉机真藏论》)□〔《灵》〕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本神篇》)。

脾实则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

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经文见《刺虚实法》)□〔《素》〕脾脉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玉机真藏论》)□〔《灵》〕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本神篇》)。

肺实则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经文见《刺虚实法》)。

□〔《素》〕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玉机真藏论》)□〔《灵》〕肾气虚则厥,实则胀(《本神篇》)。

肾实则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经文见《刺虚实法》)□〔《素》〕∶冬脉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

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玉机真藏论》)木不及,其病内舍胁,外在关节。

火不及,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土不及,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不及,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膝。

(《气交变论》)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治疗杂病五脏虚证的用药法则

治疗杂病五脏虚证的用药法则

治疗杂病五脏虚证的用药法则
原创行一安正醫道 2022-01-02 17:35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可用之。

经曰:勿虚虚,勿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医圣张仲景以肝体用皆虚为例,给出了治疗的用药法则:用酸味补肝之体,用苦味补心之体以助肝体,用甘味补脾之体以强肝之用。

其中强肝升发之用是通过五行生克的规律来达成的:甘强脾,脾为土,土强则水弱,水弱则火强,火强则金弱,金弱则木强,木强则肝气盛。

以此推论,五脏体用皆虚的用药法则为:
肝———酸苦甘
心———苦甘辛
脾———甘辛咸
肺———辛咸酸
肾———咸酸苦
从此图可以看出,
甘益肝之升,强脾运,助心血;
辛益心之散,润肺燥,助脾运;
咸益脾之运,软肾坚,祛肺滞;
酸益肺之降,补肝阴,助肾阴;
苦益肾之藏,补心血,助肝血;喜甘辛者偏阴,喜酸苦者偏阳,喜咸者偏瘀。

中医五脏六腑疾病诊断和治疗规范

中医五脏六腑疾病诊断和治疗规范

中医五脏六腑疾病诊断和治疗规范一、前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五脏六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体系。

本规范旨在为中医从业者提供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五脏六腑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提高诊疗水平,保证医疗安全。

二、五脏六腑疾病诊断规范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外在表现,以推测内脏的病变情况。

(1) 面色- 黄色:脾胃虚弱、湿邪内阻。

- 红色:心火亢盛、肝火上炎。

- 白色:肺气不足、阳虚寒凝。

- 黑色: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

(2) 舌象- 舌质红:心火亢盛、舌尖红:心火上炎;舌边红:肝火旺盛。

- 舌质淡:气血不足、阳虚寒凝。

- 舌质紫:血瘀。

(3) 体态- 消瘦:气血不足、脾胃虚弱。

- 肥胖:痰湿内阻、气虚湿困。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以及嗅患者体味、排泄物味道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 声音- 声音低微:气虚。

- 声音洪亮:实证、热证。

(2) 呼吸- 呼吸急促:肺热、心火亢盛。

- 呼吸缓慢:肺虚、肾不纳气。

3. 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情况,以了解病情和病史的一种方法。

(1) 病史- 询问患者过去是否有慢性病、手术、外伤等病史。

- 询问近期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是否发生变化。

(2) 症状- 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冷战、汗出、口渴、尿频、便秘、腹泻等症状。

- 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悸、咳嗽、喘息、腰痛、腿痛等症状。

4. 切诊切诊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1) 脉象- 脉象有力:实证、热证。

- 脉象无力:虚证、寒证。

三、五脏六腑疾病治疗规范1.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原则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史等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法(1) 药物疗法- 中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

- 成药:选用具有针对性的中成药。

中医论虚实与治则

中医论虚实与治则

中医论虚实与治则《景岳全书》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有表里之虚实,有气血之虚实,有脏腑之虚实,有阴阳之虚实。

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内出之病多不足。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

凡欲察虚实者,为欲知根本之何如,攻补之宜否耳。

夫疾病之实,固为可虑,而元气之虚,虑尤甚焉。

故凡诊病者,必当先察元气为主,而后求疾病。

若实而误补,随可解救,虚而误攻,不可生矣。

然总之虚实之要,莫逃乎脉。

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实证,脉之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矧脉之无力无神,以至全无力全无神者哉,临证者万毋忽此。

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

寒束于表者无汗,火盛于表者有疡。

走注而红痛者,知营卫之有热;拘急而酸疼者,知经络之有寒。

里实者,或为胀为痛,或为痞为坚,或为闭为结,或为喘为满,或懊不宁,或躁烦不眠,或气血积聚,结滞腹中不散,或寒邪热毒深留脏腑之间。

阳实者,为多热恶热。

阴实者,为痛结而寒。

气实者,气必喘促而声色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而且痛且坚。

心实者,多火而多笑。

肝实者,两胁少腹多有疼痛,且复多怒。

脾实者,为胀满气闭,或为身重。

肺实者,多上焦气逆,或为咳喘。

肾实者,多下焦壅闭,或痛或胀,或热见于二便。

表虚者,或为汗多,或为肉战,或为怯寒,或为目暗羞明,或为耳聋眩运,或肢体多见麻木,或举动不胜劳烦,或为毛槁而肌肉削,或为颜色憔悴而神气索然。

里虚者,为心怯心跳,为惊惶,为神魂之不宁,为津液之不足。

或为饥不能食,或为渴不喜冷,或畏张目而视,或闻人声而惊。

上虚则饮食不能运化,或多呕恶而气虚中满。

下虚则二阴不能流利,或便尿失禁,肛门脱出,而泄泻遗精。

在妇人则为血枯经闭,及堕胎崩淋带浊等证。

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

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

气虚者,声音微而气短似喘。

血虚者,肌肤干涩而筋脉拘挛。

心虚者,阳虚而多悲。

肝虚者,目KT KT 无所见,或阴缩筋挛而善恐。

五脏六腑虚实脉证论

五脏六腑虚实脉证论

五脏六腑虚实脉证论肝虚,则脉弦而虚,或弦而沉,令人善忘,眩冒,惶惶焉如人将捕之,其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若脉弦而涩则血虚,血虚则失养,当病筋急,若目内陷、直视、囊缩、吐蚘不止,为难治。

肝实则脉弦而数,令人善怒,两胁下痛,其气上逆则口苦、咽乾、目眩,若脉弦大而塞,则有淤血,此肝实之候也。

胆虚,则脉弦而乍大乍小,乍浮乍沉,头眩,恐畏不能独卧。

实则脉浮弦而急,口苦舌下痛,呕青汁,此胆实之候也。

凡病乍寒乍热,乍静乍躁,怪而莫名其状者,多属肝胆之病,以木性曲直故也。

论治法,肝胆相表里,皆属木,表里相应,未有肝虚而胆独实者,亦未有肝实而胆独虚者,但肝脏属阴,胆腑属阳,阴病归阴,阳病归阳,同类相从之谓也。

心虚,则脉微弱,或来衰去盛,令人烦躁、怵惕、恐惧、怔忡,胸中若痛,忧思不乐,及笑不休止,而后觉恍惚面赤,若直视摇头者,脉必沉微而绝,此水乘火也,为难治。

实则脉必洪大,令人胸热、口燥、舌焦,语言错误,卧不安,温温欲吐不出,此心实之候也。

小肠虚,脉左寸浮而微,令人惊悸不可回首,或泄脓血,或泄黑水,若左寸脉绝,则不能语言,为难治。

实则脉左寸洪大,令人身热、口疮、烦满,此小肠实之候也。

脾虚,则脉濡弱,恍似水流,令人中满、飨泄、不欲食,手足软弱,口吐涎沫,喜食酸,若脉来如雀之啄、屋之漏,必四肢不举,或唇口青黑,或脐暴出,或饮食不入,或下利不止,为难治。

实则脉必实大而缓,令人嗜食不足,大便难,或腹中痛不喜按,大便硬,此脾实之候也。

胃虚,脉濡而弱,或浮而迟,令人腹中胀满或痛,肠鸣泄泻,吐呕不能食,喜伸欠,若脉沉迟而止,手足厥冷,下利不止,面目赤,唇口青黑、枯焦反烦躁者,为难治。

实则脉大而数,令人发热、汗出、口渴,大便硬,腹中胀,按之痛,甚则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此胃实之候也。

肺虚,脉必毛而微,或浮而短涩,令人喘呼而咳,少气,遗溺,遗溺者,上虚不能制下也,若脉如风吹毛者,鼻孔开,汗流发润,为难治。

实则脉来毛,按之坚,或急数,令人鼻流清涕,口渴,气逆,胸满,引背痛,吐血衄血,皮热,此肺实之候也。

中医观察(91)虚实症产生原因及治疗原则

中医观察(91)虚实症产生原因及治疗原则

中医观察(91)虚实症产生原因及治疗原则《类经》十四卷疾病类虚损治法人体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疾病的阴阳既明,则其表现出来的症状,无论表里、虚实、寒热都有对应治疗的手段方法。

对虚实症而言,由于风、热、暑、湿、燥、寒六邪或饮食不节等引起的疾病,起初时因人体自我防御机制抵制外邪入侵,多会表现为能量活动过盛的实症。

由于喜、怒、哀、乐等过激情绪导致五脏能量运行紊乱,或由于过度劳累、纵欲导致五脏物质储备严重不足,多会表现为能量活动衰弱的虚症。

对于实症患者,宜采用泄法治疗,比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溢者行之行,强者泻之”等。

对于虚证患者,宜用补法治疗,比如“散者收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惊者平之”等。

对实症患者而言,其病情来去迅速,相对容易治疗。

对刚得病的年轻人来说,精气仍盛,即使采用虎狼之药,攻伐之法,问题也不会太大。

如果病症外有余,可散其表,内有余,可攻其里,气有余,可行其滞,血有余,可逐其瘀。

对虚症患者来说,病情则要复杂得多。

虚症疾病,通常都有一个长期缓慢发展的过程,不易复原,因此较难治疗。

如果诊断病人是虚症,且已伤及五脏根本,随着季节变换,疾病在五脏中不停的传变,诊断治疗起来将更为困难。

造成人虚损的原因,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先天不足的人,后天宜加倍谨慎,注意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并针对性地进行培补,不要觉得自己反正还年轻,就慢不为意,否则重病将亡时,就悔之晚矣。

后天虚损,多因过劳或受伤,所以在身体刚出现问题征兆时,就宜速知警醒,用对症的药食等法加以调摄,如果不及早治疗,而是迁延讳疾,疾病迟早会反噬害命。

如何分辨虚损是由过劳所致,还是受伤所致?过劳所致,通常受损的是神气,也就是精神状态及能量循环方面受损;受伤所致,通常受损的是形体,也就是身体形态及物质循环方面受损。

过劳损人神气的情况:比如喜怒思虑过度,则伤心神,症状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全身脏腑的物质能量循环均受影响,脉象少弱。

中医五脏虚实辩证  补泻组方法则

中医五脏虚实辩证  补泻组方法则

中医五脏虚实辩证补泻组方法则五脏虚实辩证+ 补泻组方法则五脏虚实辩证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必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

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其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 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 。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

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胻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

五脏病证虚实论

五脏病证虚实论

五脏病证虚实论五脏各有所主,至其病证莫不随所主而见焉。

面赤喜笑,舌破口干,烦躁掌热,心痛而哕,脐上有动气者,心家病也。

面青多怒,胁下痛硬,咳逆目眩,肢节挛急,转筋溲难,脐左有动气者,肝家病也。

(肝乘脾挟水气,故咳逆。

足厥阴下终于阴器,故溲难。

)面黑而恐,呵欠呻吟,齿痛骨痿,耳鸣精泄,足胫寒,腰脊痛,小腹急疼,瘕泄而里急后重,脐下有动气者,肾家病也。

面白善嚏,忧愁欲哭,喘嗽气逆,咽喉不利,洒淅恶寒,时作寒热,脐右有动气者,肺家病也。

面黄、善思、善噫、善嗜,中脘胀满,饮食不消,身体肿重,肢节酸疼。

肾受病则耳不能听,脾受病则口不能食,心受病则舌不能举。

五脏病证,以此观之,不待智者而后知矣。

然而,心之恶热者何?热则脉溃浊也。

肝之恶风者何?风则筋燥急也。

肾何以恶燥?燥则精涸竭也。

肺何以恶寒?寒则气留滞也。

脾何以恶湿?湿伤肌肉,肉伤则痿肿也。

五脏之病,推原及本,安有不从所受中来哉?是以脏气有余谓之实,脏气不足谓之虚。

心实之候∶口干,喜笑,身热,汗血,痛满乎胛胁膺背之间。

肝实之候∶目赤,多怒,头眩,耳聋,痛引乎两胁小腹之下。

肾实之候∶腹膨,体肿,少气不言,骨痛,飧泄而小便黄。

肺实之候∶喘促咳嗽,上气鼻张,胫股肩疼而胸中满。

脾气一实,必至肢体重着而不举,腹胀,尿秘而苦饥。

故曰脏气有余谓之实者,此也。

心虚则恍惚,多惊,忧烦,少色,咳唾,舌强,腰背酸疼。

肝虚则眼昏,胸痛,筋胁拘挛,恐惧面青,如人将捕。

肾虚则心悬如饥,胸痛引脊,厥逆,溲变,冷,耳鸣。

肺虚则呼吸少气,鼻涕,嗌干,肺中声鸣,喘之咳血。

(唾中有红缕者,此肺损,为热气所伤也。

若胁下痛而唾鲜血者,此热气伤肝也。

)其或吐逆泄利,饮食不消,腹胀肠鸣,四肢无力,则脾虚之证生焉。

故曰脏气不足谓之虚者,此也。

大抵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无过不及,以平为期。

否则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如东坡先生所谓至虚有盛势,大实有羸状。

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畏。

吁!何畏哉?至若心病而直视,面黧,肝病而舌卷、囊缩,肾病而腰折、骨枯,肺病而毛焦、气出,脾病而脐突、唇反,此则五脏之气绝也。

五脏虚实解

五脏虚实解

五脏虚实解“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灵枢·本神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臓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