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合集下载

新版苏少版九年级上、下册美术教案设计(全册)

新版苏少版九年级上、下册美术教案设计(全册)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教案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

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准备一件兵马俑模型,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引出课题。

第2课 灵动的生命-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 灵动的生命-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灵动的生命-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生命的形态和特征,体验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探索生命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创作,发现生命本身的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生命的多样性和特征;2.生命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3.生命美的发现和创作。

2.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如下:1.学生能够尝试观察不同生命的形态和特征,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学生能够探索生命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理解生命和艺术的关系;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创作,发现生命本身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生命的形态和特征,听取同学的描述和感受;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美在哪里?为什么生命让我们感到美好?2. 学习与探究1.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给一份不同生物的图片,观察并讨论其外形、运动、生命力等特征,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创作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生物,通过素描、彩绘等形式表现其特征和魅力,探究生命在艺术中的表现方式;3.展示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收获和创作想法,感受生命美的发现和创作乐趣。

3. 总结与评价1.总结教学内容和方法,回顾学习收获;2.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积极向上、创造力强的学生;3.展望下一节课:将继续探究生命与艺术的关系,发现生命本身的美。

四、教学亮点本节课程的教学亮点如下: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物,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探索生命在艺术中的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3.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发现生命之美,提高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教学反思如下:1.教学内容和形式需要更富有趣味性和创意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创作,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造力;3.加强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2-苏少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2-苏少版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本课根据内容设定为2~3课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秦汉时期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石雕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触摸、交流,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不同风格,了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汉代雕塑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4个兵马俑精仿雕塑作品。

学生准备:教材,通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四、过程与方法1、导入阶段:师:老师最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我拍了一些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

(多媒体出事图片:本地大台山风景区中的部分雕塑作品)生:异口同声的说出:大台山风景区师:那刚才老师提到的艺术作品是什么呢?生:雕塑师:雕塑作品在大台山风景区随处可见,你能说出还在那里见过雕塑作品吗?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思考并回答师:小节:雕塑是用各种可塑、可雕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

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3.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雕塑艺术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难点: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雕塑作品,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基本认识,准备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0分钟)从商代青铜器到唐代石窟雕刻,介绍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3. 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20分钟)讲解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形体、比例、姿态、表情等,让学生了解雕塑作品的组成结构和特色。

4. 中国雕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30分钟)介绍中国雕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包括正面、侧面、背面等不同角度的雕刻,以及刀法、捏法、切削法等不同雕刻方式。

5. 欣赏和表达(25分钟)以雕塑作品为例进行欣赏,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思维,创作一件自己的雕塑作品。

6.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回顾,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2.作业评估:设计一个雕塑作品并附文案。

五、拓展延伸1.参观当地的雕塑艺术馆或博物馆;2.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更多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中国雕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等方面,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雕塑艺术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雕刻技法的理解速度较慢,需要更好的引导和练习。

以后可以加强相关技法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雕塑艺术的基本技能。

第5课 敦煌·千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 敦煌·千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敦煌·千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艺术与文化的悠久历史,掌握其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2.通过欣赏和分析敦煌壁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2.大型绘画创作的技法;3.表现手势的绘画技巧。

三、教学难点1.敦煌壁画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2.大型绘画创作的整体构思和细节表现。

四、教学内容1.教师向学生介绍敦煌壁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其艺术特点和流派,引导学生对敦煌艺术进行理解和欣赏;2.通过观摩敦煌壁画,向学生介绍大型绘画的整体构思和表现方法,特别是手势的表现技巧,提示学生注意线条的流畅与自然,体现手势之美,增强创作的表现力;3.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练习大型绘画的技法和手势的表现;4.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评选,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观摩法;3.模仿法;4.创造法;5.评价法。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学绘画、书法工具及材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3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以敦煌壁画中的手势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 介绍敦煌艺术和文化(1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敦煌壁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简要介绍其艺术特点和流派,引导学生开始对敦煌艺术进行理解和欣赏。

3. 观摩敦煌壁画(2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或教师现场讲解,让学生观摩敦煌壁画,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敦煌壁画中手势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强化其对敦煌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演示绘画技巧(15分钟)教师演示大型绘画的技法和手势的表现技巧,特别是线条的流畅与自然,引导学生注意手势之美,并鼓励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5. 学生创作(3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体验大型绘画的构思和表现,锻炼线条的描绘技巧和手势的表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由创作,提高学生的群体协作和创造力。

初中美术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

方法与过程:通过教师出示图片学生感受,教师引导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美术认知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雕塑艺术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课程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点。

陵墓雕塑重点是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和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中国雕塑艺术
导入:说起雕塑人们都会如数家珍的说出《大卫》、《维纳斯》古希腊米隆的《掷铁饼者》、《思想者》等等西方雕塑作品。

但同时也让我想起一句话,现代很多中国雕塑系学生去西方学习雕塑艺术,一位美国雕塑家这样说:“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

这句话说明什么呢?说名中国古代雕塑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有西方雕塑不可及的地方。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成就,到底好在哪里,美国雕塑家为什么那么说?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雕塑?
一、雕塑:是雕刻与塑造的总称,它是用可雕、可塑、可刻的各种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的能够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情感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苏少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日用器具》教案

苏少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日用器具》教案

《日用器具》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日用品因其用途不同而造型材料各异。

2、培养学生富于联想、敢于想象、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人的乐趣,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生活日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用具:范画、课件等。

学生用具:彩色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稳定情绪。

二、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范画卡通形象。

(调动兴趣)师:这些卡通形象的原形是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品?生:日用品。

师:艺术家们通过联想创造了这些可爱的卡通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板书课题: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三、讲授新课1、师:什么是联想?(理解联想的含义)生:由某事物而想起其他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2、师:针对这些卡通形象,你还能联想成什么形象?(引导启发)生:茶壶可以联想成大象,加上耳朵,象牙。

教师贴上耳朵、象牙。

3、师:你是根据什么把他们联想出来的?生:外形。

教师板书:外形生:杯子颠倒可以联想成草帽。

加上底座就是一个台灯。

还可以联想成宇宙飞船。

教师在学生述说时贴出草帽画出台灯、宇宙飞船。

(师生互动,打开思路,产生灵感,解决重难点)4、教师又出示勺子、饮料杯。

谁能到黑板前画出你的联想?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联想。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小结:同一种日用品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的形象也不一样。

5、师:同学们都运用了什么手法进行创造的?生:拟人、夸张、变形。

(教师板书)6、师:除了老师展示的日用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日用品?学生说,教师归纳板书:电器、炊具、餐具。

(生活日用品范围很广,教师归纳使学生有针对性)7、师:我们来看看这些造型。

教师幻灯片展示。

师:为什么日用品的造型不一样?生:因为功能不同。

教师播放旋转图片,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6课 日用器具1-苏少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6课 日用器具1-苏少版

生活无处不设计初中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设计·应用一、教学目标核心目标:启发学生用设计的眼光看待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认知目标:欣赏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设施的器具设计,了解设计到应用的过程及一般设计规律。

技能目标:运用设计的思维、美术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让校园生活因你的设计而更加精彩。

情感目标:感受设计为生活带来的乐趣,倡导学生爱生活、爱设计、爱分享。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设计的眼光看待生活、改变生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教学难点:“WC”标志设计与制作;创意设计中思路的发散与表达的定向。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纸张、资料、图片。

四、课时安排:约1.5课时(60分钟左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诠释课题“设计·应用”(同时向学生展示前期优秀雕塑作业)1、出示单元课题——设计·应用(意图:明确学习大方向)2、回顾“新城中学雕塑设计”作品,提出第一个问题:如何让决策者直观的了解雕塑作品在现实环境中所能呈现出的效果?3、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ps设计”。

4、讲述设计的概念: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

5、欣赏《校园雕塑设计》。

6、指出“设计·应用”的过程:当设计被制作应用,设计作品的全部价值得以实现。

(二)新授:艺术设计1、第二个问题:你会选择哪一款订书机(描述形状)?说说为什么选择它(陈述理由)?第三个问题:请各位以“设计师”的身份总结“消费者”“选择”订书机的规律?(与第一问题同步)2、学生选择并描述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3、请小范围分享你最具设计特色的一件文具(事先布置)。

4、第四个问题:为什么没有选择传统订书机?5、教师总结:(赞扬学生明确而果断的选择)学生对自己在意的物品很“讲究”,而没有“将就”。

学生选择物品的规律是“实用”和“美观”,引出“艺术设计”。

6、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 灵动的生命2-苏少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 灵动的生命2-苏少版

灵动的生命(二)——变废为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验挂历纸、塑料瓶、易拉罐等各种废旧材料的材质美,对原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和改造,并亲手制作出富有创意的小工艺品。

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种线材、面材、块材的制作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利用身边能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创造,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进行废旧物品的再利用,美化环境,变废为宝。

教学重点:对生活中不同形状,材质,色彩的废旧物品产生联想设计创作小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胶水,收集废旧物:一次性杯子、塑料瓶、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一、作品欣赏,激趣导入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作品,看看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发言。

(边欣赏边发言)这些作品漂亮吗?是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物品居然可以制作出这么多美丽的作品。

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呢?那我们今天也来学一学怎样变废为宝。

板书:变废为宝二、传授知识,学会技法1、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次性纸杯,你们会把它们变成什么呢?小组讨论发言。

请小组代表说说各组的想法。

构思——这是我们手工制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3、下面我们就根据自己小组的构思筛选所需的材料。

——选材4、那我们具体怎么制作呢?教师示范具体步骤,归纳。

步骤:小组分工做小零件——整体组合——美化修饰5、我们再制作过程中可用到哪些方法呢?可以用钻、切、裁、剪、粘等方法。

其实在制作过程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大家要发挥想象。

三、学生活动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下面就以小组的形式,齐心协力,共同制作一件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名字。

注意:要分工合作,使用工具时请注意安全,同时要保持教室清洁。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四、展示、评价作品1、学生自评:小组代表说说作品的成功之处。

2、学生互评:评选最有出创意的作品,最受喜爱的作品3、老师点评:同学们的作品都很精美、很有创意。

第9课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9课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9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

2.掌握雕塑基本材料和技法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践。

3.通过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对于外国雕塑艺术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

3.掌握雕塑基本材料和技法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践。

4.通过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1.雕塑艺术在西方艺术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主要外国雕塑艺术流派和代表作品的介绍。

3.雕塑基本材料和技法的概念。

4.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雕塑技法和材料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1.如何将雕塑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

3.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雕塑技法和材料的运用。

五、教学流程1. 概念讲解(10分钟)在本部分,教师会对外国雕塑艺术做一个概念的讲解,例如外国雕塑艺术的定义和分类等,让学生对雕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 代表作品介绍(20分钟)在此部分,教师会介绍主要的外国雕塑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例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和现代主义雕塑艺术等。

3. 雕塑材料和技法讲解(20分钟)在此部分,教师会对雕塑基本材料和技法做一讲解,例如石雕、木雕、铜雕和陶艺等,让学生对基本的雕塑技法和材料有所了解。

4. 雕塑创作实践(60分钟)在该部分,学生将有机会在使用学校提供的基本雕塑材料和工具的情况下创作自己的雕塑作品,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会得到老师的指导。

5. 作品欣赏和评价(20分钟)在此部分,学校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并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彼此的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雕塑水平,并增进学生之间的艺术交往和互动。

六、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和表现出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是否能熟练使用创作工具和材料,并能在实践中发挥较好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苏少版美术九上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九上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word教案

水墨交融写青山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生动变化的笔墨,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程式,了解一般的构图法则。

2、技能目标:敢于运用工具大胆地临摹大师的作品,尝试创作山水画。

3、情感目标: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技法,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关注水与笔墨的关系。

教学准备:收集的山水画作品,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 欣赏山水画卷轴作品。

2. 毛笔知识知多少(二)、讲授新课1、说说你最喜欢的山水画?是那位画家的?2、《山水》作品赏析石涛所绘。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

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

“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3、山水画的表现程式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传统。

几乎是每一落笔都有严格的要求,要一波三折、用笔如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要平、圆、留、重。

用墨则要以墨为彩。

墨分五色以及各种用墨技法等,都是从笔墨运用上提炼、概括出来的规律。

笔墨如此,在造型上更为讲究。

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有一整套的操作规范。

特别是诗、书、画。

印的有机结合,更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点,形成一种趋于完美的程式。

你知道古代画家画山石的各种皴法吗?山石的各种皴法有: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解索皴、钉头皴、豆瓣皴、荷叶皴、云头皴、马牙皴、米点皴等;树叶的各种点法有:个字点、介字点、梅花点、胡椒点、垂藤点、仰叶点、大混点、小混点、平头点、仰头点和各种双勾夹叶点等;(三)、感悟体验1、思考讨论我们画山水时是否只能按程式绘画,不能有其它变化呢?笔墨程式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整个艺术的创造。

“艺术最可贵的精神是独创”。

直至近代乃至当代,山水画中新的程式化表现技法依然在不断涌现。

第8课 最亲近的家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8课 最亲近的家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8课最亲近的家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将能够:1.理解家具的种类和用途;2.掌握空间构图的方法;3.了解人与家具的关系;4.运用画布、颜料和画笔等工具画出自己喜爱的家具。

教学重点•空间构图的设计方法•用色的协调和表现力教学难点如何在创作中将人物和家具自然地融合起来。

教学过程1. 概述 (5分钟)首先,老师可以用短暂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

将家具定义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家具如同人的朋友,陪伴我们度过每一天。

家具有个性、有品味、有质量。

2. 观察与讨论 (1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家具图示,并展示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下。

请学生询问自己,这些家具如何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形状和颜色。

讨论这些不同的家具分别适用于哪些不同的空间。

家具的特点和功能。

3. 设计空间构图 (25分钟)要求学生在空白的画布上设计一个小区域。

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基本元素,如线条、颜色、形状等突出这个空间。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参考示例,帮助他们想象不同的空间,并尝试将不同的家具放入这些空间中。

4. 绘制画作 (3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小区域和家具,开始绘制自己的画作。

需要考虑颜色的搭配和表现力,以及如何将人物和家具自然地融合起来。

5. 展示作品 (5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彼此的作品,讨论不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拍照或画出自己家中或身边比较亲近的家具,并配合简短文字描述您对家具的感受。

总结家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学生通过这节课,能够更好地了解家具的功能和特点,理解家具和人的关系,并掌握基本的空间构图设计方法和颜色表现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发现并感受到家具带给我们的舒适、美感和快乐。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学科:美术教材: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授课目标:1. 了解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2.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和审美意识;4.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主要内容;2. 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和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2.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艺术创作中。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示范演示。

教学准备:1.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和教辅资料;2. 美术教具和实物;3.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探索美术世界目标:通过介绍美术的定义和历史,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 导入(5分钟):- 创设艺术氛围,播放美术作品幻灯片或视频。

- 引导学生谈论所见所感,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2. 知识扩展(15分钟):- 介绍美术的定义和主要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活动实践(25分钟):- 给学生分发素描纸和铅笔,指导他们绘制自己喜欢的事物,可以是自然景物、动物或其他感兴趣的主题。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尽量表达自己的创意。

4. 总结反思(5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艺术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至关重要。

第二课:认识素描艺术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素描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素描作品。

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经历和作品。

- 引发学生对素描艺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知识传授(15分钟):- 解释什么是素描艺术,介绍素描线条、阴影和明暗的表现方法。

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案模板

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 学生了解自然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如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等。

-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自然景观的特点。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自然元素的美术作品。

-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表达,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过程中,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自然景观的识别与描述。

- 美术创作技能的运用。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然景观,并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创作。

- 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作品更具个性化和创新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 提问:你们喜欢哪些自然景观?为什么?- 引出课题:走进自然。

2. 新课讲授- 讲解自然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如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等。

- 引导学生识别和描述自然景观的特点。

- 介绍美术创作技能,如绘画、手工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3. 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进行创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作品更具个性化和创新性。

4.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自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自然景观图片、视频等。

2. 绘画、手工等美术创作工具。

3. 美术教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示作品。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第一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

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

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7课 霓裳之舞1-苏少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7课 霓裳之舞1-苏少版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第七课霓裳之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汉服的基本元素、风格样式及其文化内涵;能够运用线性表现方法表现一古代汉服基本结构;运用图案基本型变化知识变化新中式服装中袖、裙等衣片的型状;掌握简单的服装色彩搭配原理;掌握用布直接包裹成衣的基本方法;能够分小组合作设计一套新中式女装并绘制服装设计稿。

过程与方法:汉服穿着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汉服——手绘表现汉服基本结构——小组讨论设计衣片、色彩搭配——教师示范包裹成衣——独立包裹练习——小组合作新中式女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博大精深,通过新中式服装的流行体会到文化自信,民族复兴。

教学重点:汉服衣片设计方法;服装色彩搭配;用布直接包裹成衣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汉服元素设计一套新中式女装。

教学难点:汉服衣片设计方法;用布直接包裹成衣的基本方法。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学生完成分组任务,每组的设计师领一个小木偶人,自选手帕若干,回忆童年装扮娃娃游戏。

一、导入点题,认定目标1、课前播放新中式服装秀视频,感受新中式服装魅力,提出汉服元素。

2、师生围绕“裳”展开讨论,揭示课题《霓裳之舞》。

二、导学达标(一)了解汉服文化内涵:1、学生观看汉服女装演变图,观察(1)汉服领型特点;(2)外衣长短变化。

2、学生体验汉服穿着过程,探究汉服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汉服元素在新中式服装的应用:1、学生简单交流生活中的新中式服装的应用。

2、师明确教学重难点:设计并制作出一套有汉服韵味的新中式女装。

3、师生共同探究汉服结构,并用线性方式表现一套汉服。

4、教师示范设计并制作出一套有汉服韵味的新中式女装。

5、结合实例共同探讨服装色彩搭配。

6、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制作一套新中式女装,并以真人服装展示秀的形式展示出来。

三、展示评价,教师总结小组代表分享设计创意理念,小组互评。

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第4课 与建筑相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 与建筑相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与建筑相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的定义和分类;2.能够感性地理解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以及它们与城市环境的关系;3.能够通过绘画表现建筑的特色和美感。

二、教学内容1.建筑的定义与分类;2.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3.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4.以建筑为主题的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筑的分类和建筑风格、风貌对城市环境及人们的影响;2.难点:通过绘画表现建筑的特色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的讲解;2.对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3.进行绘画实践。

五、教学过程A. 建筑的定义与分类(20分钟)1.讲解建筑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教育建筑等,并介绍其特点、功能和历史背景。

2.展示各种建筑的照片和模型,让学生感性了解建筑的分类及其特点。

B. 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30分钟)1.讲解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包括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等,并介绍其特点、发展背景和运用场合。

2.通过图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感性了解各种建筑风格和风貌。

3.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其特点和设计意图。

C.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20分钟)1.讲解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包括建筑的布局、色彩、造型等如何影响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

D. 以建筑为主题的绘画创作(40分钟)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通过素描、绘画等方式表达其特点和美感。

2.提供相应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行创作。

E. 教学总结(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反复强调建筑与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

此外,绘画创作环节的时间安排也需要更加合理,以保证学生成果的质量和成效。

第9课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9课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9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几种常见的雕塑材料和雕塑技法;3.通过学习名家作品,感受雕塑艺术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1.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几种常见的雕塑材料和雕塑技法;3.名家作品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雕塑作品的结构和形态特点;2.如何通过雕塑作品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生命力。

四、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学生听讲;2.图片欣赏+互动答题;3.学生自主阅读。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教学内容:1.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雕塑材料和技法;3.名家作品的分析与欣赏。

•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内容5分钟课前导入15分钟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15分钟雕塑材料和技法15分钟名家作品分析与欣赏10分钟课后作业布置和总结六、教学手段1.PPT展示;2.雕塑艺术的图片资料;3.名家作品相关的书籍资料。

七、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几张雕塑艺术的图片,引导学生们思考雕塑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讲解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雕塑艺术,到中世纪的基督教雕塑艺术,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形和装饰的雕塑作品,直至近代的现代雕塑。

着重表演现代雕塑的特点,如拼贴法、组合法、母体法等。

3. 雕塑材料和技法主要介绍雕塑的材料和技法,包括石材、青铜、陶瓷、木材等材料的性质以及常见的刻、凿、塑等技法。

4. 名家作品分析与欣赏通过几幅著名的雕塑作品,来演示如何通过雕塑作品来感受作者的思想和生命力。

教师讲解雕塑作品的结构、形态、风格特点等,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语和表述方式来分享感想以及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和总结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们通过阅读来深入学习雕塑艺术,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同时总结今天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利于下一步的学习。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互动答题、小组讨论等课堂形式,来发现学生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第一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

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

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雕塑实体,一块大理石,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上网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设计:(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出示一块大理石。

问:从这块石头中你能领悟到什么?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其实,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体早已存在于一块块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

(1501年,米开朗基罗走进佛罗伦萨教学的庭院,发现一块在那儿闲置了46年的大理石,他如获至宝,利用3年时间雕刻成巨像《大卫》。

米开朗基罗能从一块大理石中感受到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

)导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阶段:1、媒体出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请学生分析两幅作品。

重点:《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单纯、明快、极富雕塑的体量感。

可能是史前人类对女性的一种崇拜,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祈祷。

有一种生命的张力。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庄重、妩媚,“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

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展示:《摩西像》。

请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作品。

重点语: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著名的运动,整个西方文化的知识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仅恢复了古典时期古典美术的形式和题材,同时强调以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对种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艺术家对透视学和解剖学的深刻认识。

个性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特点。

人文主义,颂扬人的智慧和精神。

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

他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世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

3、18~19世纪作品:《伏尔泰坐像》;《巴尔扎克像》。

请学生比较分析两幅作品对人物内在气质的刻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伏尔泰坐像》通过眼神的刻画体现哲学家的智慧。

《巴尔扎克像》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

4、20世纪初期作品赏析。

《张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

请学生从两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与象征性。

重点语:《张弓的赫拉克勒斯》:粗犷、奔放、现代感。

《河流》:象征性。

5、现代派作品赏析。

《国王夫妇像》;《空间中独特的连续形体》;《马》;《吻》。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幅作品,分析现代派雕塑的特点。

重点语: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抽象构成等等,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

《国王夫妇像》:具象与抽象。

6、雕塑与城市环境。

《高速》;《衣夹》。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比较两幅作品并结合其他城市雕塑进行讨论。

讨论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并选代表在班级进行了交流。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

雕塑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而城市雕塑则使这风貌更为显著。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雕塑必须与建筑和环境协调,才能产生美学效果。

黑格尔曾说:“雕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以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

”金字塔在无垠的沙漠衬托下,显得何等宏伟壮观;而狮身人面雕像的造型与金字塔锥形的对比关系,使建筑空间组合更有变化;雅典卫城建筑群内部构图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卫城的环境更为完整。

雕塑,应当成为这种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

(三)感悟体验阶段1、你能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吗?2、你能从奥登伯格的《衣夹》中感受到工业社会的文明吗?城市财运亨通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吗?3、罗丹是一位开才的雕塑家,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四)归纳巩固阶段。

1、为什么说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综合?2、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3、《国王夫妇像》怎样表现出国王与王后的尊严以及神秘的气息?(五)课后拓展结合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你喜欢中国雕塑吗?中西雕塑有何差异?教学反思:学生明白美术课与文化课的关系,会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九年级学生,之所以忽视美术学习,是他们认为只要文化课学好就行了,美术课学好与否无所谓。

其实,美术学科是门基础课,与其它课紧密相关。

二者同属社会意识形态。

其起源、反映形式、作用都是一样的。

美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艺术鉴赏、创作能力的提高和打好专业基础的问题。

第二课水墨交融写青山认知目标:在对我国传统水墨山水画表现方法回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尝试水墨表现新方法,并欣赏具有创新意味的当代水墨山水画,在欣赏和对比中感受和了解新水墨山水特点及表现方法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水墨表现的技能技巧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1、认识当代山水画新水墨表现方法以及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2、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新水墨表现方法表现一幅山水画。

教学难点:1、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

2、通过学习,学生创作一幅具有创新意识的山水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用具:课本,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等教学过程:一、课的导入教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了两种表现水墨山水画山石的用笔方法和表现步骤,哪个同学还记得吗?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两张上学期学生作业,一张为中锋用笔,一张为侧锋用笔。

教师:那么这两张作业哪个是用中锋,哪个是用侧锋表现的?学生回答。

教师:可能有的同学有点忘了,下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两种表现方法好吗?请同学们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表现两块石头。

学生作业结束。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

教师设计问题:1、你画的画哪幅运用的是中锋?哪幅运用的是侧锋?2、效果有什么不同?3、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再次表现,你有什么新的感受?4、你最喜欢哪一种表现方法?为什么?5、……教师:看来有的同学对上学期学习的知识还是掌握的不错。

那么是否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表现这块石头呢?出示课题二、新授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对水墨山水表现方法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同学们下面就先来思考和讨论,并在纸上来尝试表现一下。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尝试用新方法表现。

学生尝试完毕,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谈谈在画中的表现方法有了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去这样表现,并对学生的奇思构想作出表扬和鼓励。

教师:不管怎样,同学们都已在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当代画家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幅当代水墨山水画与古代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对比画面。

教师设问:1、这幅画在表现方法上有何新的特点?2、这种表现方法给你什么新的感受?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两块石头或两块以上的石头的组合,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新方法,亲自来感受并表现一幅山水画。

三、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找出不足进行调整。

四、学生作业评价互评,教师评,小组评价要求每小组推选出一幅作业,并请作者相互评价五、新课结束教学反思: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而言,它大致经过感觉、知觉、联想和想象三个阶段。

凭借一般的直观艺术感觉,对作品做出“象不象”、“美不美”的评价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综合、判断、想象、联想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美术获得。

第三课笔情墨意抒胸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课前准备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导入新课:1.学生体验:(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

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

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

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