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一、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建构科学概念的第一步。

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通过有趣的实验、观察和探究来展现科学的神奇和奥妙。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比如图表、视频等,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直观的感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直观的感知。

比如在学习物理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实物来展示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知物理规律,从而建构相应的概念。

在学习生物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从而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激发思维,展开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启发式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建构科学概念。

四、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实践操作和探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可以组织郊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去实地感知地理环境,从而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六、整合各种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比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可以借助教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概念,可以运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的个性化策略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的个性化策略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的个性化策略在小学二年级的科学教学中,个性化策略是确保每位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

每个学生都像一朵正在绽放的独特花朵,他们拥有不同的学习节奏、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

因此,为了在科学学科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至关重要。

有些学生可能更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学习,因此可以安排实验课或者课堂上的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来探索科学奥秘。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可能更偏好听觉和视觉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科学视频或者利用图片资料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

例如,如果学生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以动物为主题,通过动物故事、生态展示等方式来引导他们学习科学知识。

通过将科学知识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另外,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差异。

一些学生可能在某些科学概念上理解较快,而在其他方面可能需要额外的帮助和解释。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他们的学习步伐下掌握科学知识。

最后,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自己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术上取得成功,还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的个性化策略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尊重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通过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我们能够为每个学生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内的应用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内的应用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内的应用研究摘要:小学科学作为重要的探究性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将学生放置在了课堂的中心位置,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就需要教师把知识简单化、清晰化、条理化,因此教师融入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对学生展开指导和辅助教学是尤为重要的。

本文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内的应用为展开,展示一些可参考性的策略应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掌握知识的主导者。

这种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和特点,通过建立积极、互动、体验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全面、协作和创新的能力。

结合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常用的教学策略包括:1、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是一种让小组共同来完成任务的策略,也是小学科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每组成员一般4~6人不等。

一般设定为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汇报员。

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可安排表达能力逻辑能力较强的同学为汇报员,内敛不喜言语的同学为记录员,细心耐心的学生为观察员,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为操作员,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体现出价值,每一名同学都有参与感。

教学案例: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强与弱》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一)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实验要求:(1)小组合作,6人为一组,设有三名操作员,一名观察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

(2)实验进行时需依次进行,每个物体由一名操作员进行操作,其余人员观察,实验结束后观察员总结观察现象,其他人员进行补充,最终由记录员进行汇总,小组交流时汇报员进行汇报。

(3)为了实验的准确性需要操作员多做几次再进行记录。

小学科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1000字

小学科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1000字

小学科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1000字小学科学教师是负责教授小学生关于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员。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此笔记中,我将简要介绍一些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关键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策略和方法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这些策略和方法包括:1.交互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原理。

2.实践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

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差异化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学科水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二、科学概念和原理掌握科学概念和原理是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科学概念和原则:1.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

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这种方法,以帮助他们发展科学思维。

2.物质的性质:教师应该教授学生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密度等等。

3.物质的变化:教师应该教授学生物质的变化,包括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物质的熔化、凝固、蒸发和凝华等过程。

三、实验和探究实验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和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需要掌握的实验和探究技能:1.实验设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需要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记录结果等等。

2.数据分析: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包括统计方法和图表制作。

3.安全措施: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安全地进行实验,包括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如何正确处理废弃物等等。

四、创新和探索小学科学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探索。

小学科学论文:精彩在前概念中生成——浅谈小学科学关于概念教学策略的思考

小学科学论文:精彩在前概念中生成——浅谈小学科学关于概念教学策略的思考

精彩在前概念中生成——浅谈小学科学关于概念教学策略的思考[摘要]:什么是儿童的前概念呢?从很多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即使是幼儿阶段的儿童也已具备很多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孩子们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前已经形成了不少关于自然或科学问题的个人的,独到的或是粗浅的看法和观念,而不是我们曾所说的学前小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

由于儿童持有的这类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并不一致,通常被称为“前概念”。

如何把握学生学情,利用前概念,做到以学定教呢?笔者试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一、了解学情,定位前概念。

二、创设情境,释放前概念。

三、制造冲突,形成新概念。

四、再现情境,运用概念。

[关键词]:前概念以学定教科学概念冲突迁移运用在我举笔论述我的观点之前,我想请大家与我一起了解学生对概念学习的一些现实情况:1、学生成为了背概念的专家。

随着教育竞争程度的不断“恶化”,随着学校间教学质量竞争的激烈,我们很多学校的孩子,为了拿到老师心目中的高分,正在努力地背诵着概念。

背了又忘,忘了又背,概念学习成了孩子们可怕的魔咒。

如此以往,孩子怎能会喜欢上我们的科学课?2、老师,其实我还不明白。

现在我们很多课堂,为了突显“过程”意识,学生忙于所谓的探究、调查、实验等活动,却淡化了概念形成的重要性,只是在课末之际匆匆带过,呆板地呈现教材的所谓标准概念,让学生读一读,而后问学生:“明白了吗?”学生定会不约而同的迎合着:“明白。

”其实有多少孩子会明白这个概念的内涵呢?特别是那些标准化的科学术语。

如此谈化概念的教学,学生怎能学习“科学”呢?3、老师,这种题目我没有遇到过。

有很多学生很怕概念题目,特别是判断题。

出示概念时,故意少几个关键词,学生根本没有感觉。

如果转化一下概念的不同表述,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果出现情境性实际运用题目,学生更是束手无策。

显然,如此教学怎能可以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学科的学习成绩呢?……面对现实概念教学的诸多问题,我在思考,我们的问题出在哪?我也回忆自己的课堂实践,也重新阅读自己的听课笔记,也阅读了相关的书籍。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掌握的一系列能力和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
新性思维、信息素养、沟通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1. 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这一
能力。

例如,在进行实验或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和从事各种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基本素养之一。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
过引导学生获取、评价、应用和分享信息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 注重沟通技能的培养
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策略来培养学生的
沟通技能。

例如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口头报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沟通技能。

5. 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技能之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
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探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6. 注重人际互动能力
学生的人际互动能力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合作学习和团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互动能力。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是每位科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1. 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应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及学科知识结构,合理设定目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达成性。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幻灯片、视频、动画等,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科学概念、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利用小组合作、实验演示、讨论互动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自主查询、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

5.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调整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知识发展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启发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6.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性实验、科学探索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通过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与他们日常生活的关联,增加科学学习的意义和实用性。

7.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8. 教师的示范和激励: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科学的真理。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信心。

科学上册复习策略(二年级)

科学上册复习策略(二年级)

科学上册复习策略(二年级)科学上册复策略(二年级)为了帮助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提供以下复策略。

这些建议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课程内容,巩固知识点,提高研究效果。

一、明确复目标1. 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制定复计划1. 确定复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天有足够的复时间。

2. 划分复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部分,逐一进行复。

3. 制定复进度:设定每周或每月的复目标,逐步完成。

三、采用多种复方法1. 自主研究: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册等研究资料,巩固知识点。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册等学习资料,巩固知识点。

2.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验操作: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

实验操作: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科学相关的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科学相关的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

四、注重巩固与拓展1. 定期自测:定期进行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法。

定期自测:定期进行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2. 错题整理:将做错的题目整理成错题集,分析原因,避免再次犯错。

错题整理:将做错的题目整理成错题集,分析原因,避免再次犯错。

3. 知识拓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识拓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培养良好的研究惯1. 按时完成作业,不拖延。

2.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主动提问,解决疑问。

4. 注重休息,保持良好的研究状态。

小学科学课的趣味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趣味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趣味教学策略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之一,而趣味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小学科学课的趣味教学策略。

一、生动形象的教学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物模型、图片、实验等形式进行教学,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从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在教授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时,可以通过展示冰块、水和水蒸汽的实物,让学生动手触摸、观察,从而深入理解物质状态的概念。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教学策略,比如设置有趣的学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地理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地理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记忆。

三、实践操作小学科学课的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神奇和乐趣。

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可以通过反射镜和玻璃杯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并由此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设立有趣的主题课程,比如“动物的奥秘”“星空探索”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科学知识的魅力。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一些课外阅读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去。

五、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比如设置知识问答游戏、观察实验报告、小型项目作业等。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单纯的感官游戏,常见的教学游戏有:数字游戏、指挥游戏、色彩游戏、记忆游戏、幻想游戏、体语游戏、语音游戏等。

在教授植物生长的过程时,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成长轨迹的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科学教育始终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如何教授小学生科学知识?如何让小学生爱上科学?如何让科学知识变得有趣?本文将从教学策略方面谈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

一、调整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小学科学其中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情感体验的直观性和亲身性,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察、实验、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亲自实践中得到解决。

启发式教学正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启发式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自我思考,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同时感受知识的深层次内涵。

二、贯穿科学思维,引导创新思维科学课程中承载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是科学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老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积极发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然后,科学问题的分析、归纳、实验、判断,都应该贯穿于小学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对错”“好坏”等二分法的思维定式。

最后,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思维出发,进行创新思维。

比如,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组合,开启创新思维。

这样,就可以让科学成为一种喜爱的体验,让科学变得更有趣、更有深度。

三、注重讲解方法,轻松愉悦在讲解科学知识时,老师首先要注意的是概念的解释和解决教学难点。

在讲解概念时,不失实例,简洁明了。

老师可以用生动且有趣的比喻、故事、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

在讲解教学难点时,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解决方法。

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老师应该把课程设计得丰富有趣,通过启发式教学或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

四、巧妙运用资源,拓宽视野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图像、视频、实物等,让学生快速感知知识,把教学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直接感知信息。

如此种种手段,将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输入知识,并且发现多元角度,开人多维度思考。

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2018.11课堂教学KETANG JIAOXUE王钱海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一门课程通过教师一个时间段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实际性的发展和提高。

有效教学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学校开设该课程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提高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小学阶段有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小学科学,它指引着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不过,和语文、数学这两门课程相比,学生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它是“副科”,学与不学无关紧要。

这样的错误观念严重影响着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前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为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那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怎样达成有效教学呢?一、在创新中实施科学素养的培育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中,科学素养是关键项目,因此,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学和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

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符合科学精神的探究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动手解决发现的简单问题,又有了实践的操作技能,其科学的素养就会逐渐养成。

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中的一节,我在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研究自然界的声音,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探索。

我让学生家长帮助学生进行关于声音的实验,回到课堂,学生就能讲出多种发现声音的方法。

有一位学生在学习课程后拓展了课程的内容,制作了发出声音的工具,使这一节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育,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大为高涨,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二、在先做后教中提高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先教后做,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打破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先做后教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1. 启发性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实验教学策略:小学生喜欢动手实践,通过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例如水的沸点、金属的导电性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科学原理。

3. 讨论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多媒体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图片、视频等,来呈现科学知识。

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5. 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相互合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情景模拟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情景模拟活动,通过模拟真实的科学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可以让学生扮演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通过调配溶液来实现一定的化学反应。

7. 探究学习策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或者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8. 情感教育策略: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现的历史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背后的人文关怀,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来建构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黄俊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要求 也不断提高。

科学课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当代学生的素质 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对学 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下面笔者将对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 略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一) 将科学材料与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科学材料与生活内容进行结 合,这是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关键一步。

科学 课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探究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 合,这样能帮助学生从小就建立主动发掘问题、探究问题 的意识。

学生在将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过程中,能掌 握科学知识,并能通过自主探索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知 识,从而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

在学生形成了独立探究的 意识之后,他们就能主动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学过的科学知 识相结合。

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准备 好科学材料,保证科学材料与生活相关联。

例如,教师在教学“溶解”的概念和现象时,可以从学 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入手,如果汁粉、白砂糖等。

再将这 些来源于生活的实验材料与科学课的其他材料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溶解”的含义。

教师采取这样的 方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快掌握科学知识,并 且能够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二)将教学案例与生活相结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当前科学教材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 比较陌生的案例。

生活中许多现象的产生都是有科学根 据的,如切开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变色。

当学生观察到苹果变色的现象就会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可 以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对苹果变色的现象进 行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 思考的好习惯。

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将 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与教学案例相关联,列举出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 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

®下旬刊2021年5月例如,在教学“电与磁”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 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发现过电生 磁的现象吗?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把晦逐 难懂的知识转变成容易理解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发现科学 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有关,同时学生也会认为科学课十分有 趣,因此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升科学课的教学效 率。

1.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模型、流程与实施策略

1.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模型、流程与实施策略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型的特点 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情况灵活 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两种教学分 支,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在 “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左分支)或根据形成 性评价结果所做的“修改教学”环节(右分支) 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 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学 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决定内驱力的种类)。
主题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理念、 模型、流程及实施策略
2、小学科学课程理念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 方式。科学 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 机会,使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 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 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不是 唯一的学习模式)
主题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理念、 模型、流程及实施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型(优缺点)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重视“情景”“协作” 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弥补了传统教学系统设 计过分分离与简化教学内容的局限,但有些人由 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 有用的。这种片面思想反映了他们不能正确处理 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主题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理念、 模型、流程及实施策略
“史密斯-雷根模型”的特点

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 学生的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选用和 教学交互方式。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选 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个别化、双人组、 小组或是班级授课等不同交互方式)的策略。
教学资源管理策略:上面两种策略已经确定前 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
主题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理念、 模型、流程及实施策略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型 此模型是由我国教育技术界专家何克抗教授 在深入分析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 学设计模型各自优缺点得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 实际和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两种模式 取长补短,提出了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 发展,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人才培养 的新型学习环境的 “双主”教学设计模型,初 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通过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地建构科学概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策略来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类别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物质来帮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由此建构出物质的类别。

在学习动物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动物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发现这些动物有哪些特征,以帮助他们建构动物的特征。

二、思维导图策略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可以在一张纸上呈现多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组织并归纳、整合知识,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电路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思维导图,并让学生填写电路元件、电路图、电流等相关概念,以帮助他们建构电路知识。

三、观察实验策略观察实验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来建构知识的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观察实验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水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水在冰冻、沸腾时的性质,并让学生亲自体验,从而建构出水的性质。

四、类比推理策略类比推理是一种基于相似性质的推理策略,通过将一种概念与其他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概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类比推理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们回顾声波的传播,让他们发现光波与声波有哪些相似之处,并由此建构出光的传播规律。

五、提问策略提问是一种帮助学生思考、理解和建构知识的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公转时,教师可以反复问学生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公转的速度与顺序是什么,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进而建构出相关的科学概念。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挑战,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操作技能欠缺等。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实验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出发点。

教师可以以趣味性的故事或问题引入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主动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

二、简化实验步骤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尽量简化实验步骤,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可以将实验步骤分解成几个小步骤,并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提供直观的实验材料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图片、实物等直观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例如,在教学酸碱中,可以使用颜色变化明显的指示剂来展示实验过程。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实验强调对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五、组织合作学习小学生在学习中更喜欢与同伴进行合作。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组内的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讨论,在合作中提高科学实验的效果。

六、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科学实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并帮助学生发现实验的规律和原理。

通过总结和归纳,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和扩展所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七、鼓励创新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

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简化实验步骤,提供直观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鼓励创新实验。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科学概念的建构不仅需要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归纳以及推理等认知活动,还需要教师运用一些策略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策略。

1. 引发学生问题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建构自己的科学概念。

3. 比较和对照的策略通过比较和对照的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似但又有差异的现象或者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和差异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比较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环境,通过这样的对照,学生可以建构出植物的科学概念。

4. 模型和图象的策略通过使用模型和图象的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图表、图示等来形象化地展示科学现象和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和理解,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来示范光的传播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上这些策略,引发学生问题、联系学生经验、比较和对照、使用模型和图象、激发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建构和完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和困难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和困难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和困难引言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

然而,在实施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和困难,并提出有效应对的方法。

一、教学策略1.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小学科学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科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引导性提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引导性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

3. 创设情境式学习环境小学科学教育应以情境式学习为核心,创设具体的情境和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组织科学实验视频、图表等资源,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抽象概念和实验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困难1. 知识内容复杂小学科学知识内容广泛,从生物到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科的知识点都需要深入理解,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这对于非科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

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小学科学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性,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通常较低。

他们更倾向于在游戏和娱乐中度过课余时间。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科学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吸引力。

3. 实验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很多实验需要特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并且需要一定的实验室空间。

然而,学校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往往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从而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教师需要积极寻找替代方案,利用身边的材料和资源进行实践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核心素养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从认识创新、思维技巧、信息素养和生活应用四个方面,介绍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认识创新小学科学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或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和规律。

在教授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吸收等规律。

2.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在教授动物分类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动物有鳞片,有的动物有羽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关系。

3.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教授简单机械时,可以鼓励学生设计新的机械结构,解决一些简单的日常问题。

二、思维技巧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综合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教授水的状态变化时,可以通过观察冰块、水蒸气和水的特点进行比较,引发学生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在教授食物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食物链的组成、能量流动和稳定性等问题。

3.训练学生的归纳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给出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归纳和分析,总结规律和相似之处。

在教授物体的浮力时,可以通过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发现浮力与物体的形状和材质有关。

三、信息素养1.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

小学科学教育指南

小学科学教育指南

小学科学教育指南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小学科学教育的指南,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研究和教授科学知识。

我们将介绍一些简单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提供实践和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和讨论。

教学方法1. 探索性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来发现和探索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应提供合适的实验和观察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2. 问题导向研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实验和讨论来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探索。

3.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合作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实验。

通过合作研究,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和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具来呈现抽象的概念和过程。

课程内容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科学原理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能量、力、光、声音等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和例子来说明这些概念。

2. 自然界和生态系统:介绍生物、植物、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3. 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教授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4. 科学与日常生活: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讨论节能、环保和健康等话题。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估他们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应用。

2. 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科学项目,鼓励他们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谢新
邮政编码:226600
电子邮箱:xxls6006@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科学概念是科学家的主要工作成果,也是人们思考科学问题的“细胞”。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近20年来存在着的一个不容忽视问题就是,重视了学生的亲身经历,把活动提到了教学中十分崇高的地位,但在大量的课堂之上,轻视甚至排斥科学概念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加强和改善小学科学概念教学,顺应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潮流,必须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什么是概念?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描述。

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概念是用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属性(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四个方面: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实例和概念属性。

根据概念形成的来源,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概念划分成“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所谓日常概念亦称“前科学概念”,是指未经过专门教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概念。

科学概念是指在有计划的专门教学条件下形成的概念。

日常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将概念划分为“具体概念”与“定义性概念”。

所谓具体概念是指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如花朵、水、土壤等概念。

定义性概念是指不能直接通过观察,必须通过定义才能获得的概念。

定义性概念比较抽象,不是单一概念,它涉及几个概念的关系。

研究表明,掌握这类概念的前提是必须理解构成这个概念定义的有关概念。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在接受科学概念之前,他们的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对事物产生了某种认识。

他们是带着这些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基于原有的知识背景与自身实践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而这些先期认识,就是维果茨基所讲的“日常概念”。

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小学科学教师相应地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就是旨在促进他们的这种过渡。

小学生在科学概念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这些心理特性,为我们小学科学教师选择科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一、基于概念改变的教学策略
小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或是从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了解到的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科学产品,大多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日常概念”。

根据其是否易于转换成科学的科学概念,可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虽然与公认的科学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容易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从结构上来说,这类概念在学生头脑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

然而另一类日常概念则与此大不一样,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这些日常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和新认知结构的建立,以实现认知上的顺应。

为了促进学生错误概念的转变和正确概念的深化与巩固,我们通常可以采取如下基于概念改变的教学策略。

1、直面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有的前概念非常顽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转变。

改变学生错误前概念一定要讲究策略。

美国学者纳斯伯姆和诺威克曾提出了“矛盾事件”的方法,具体做法的:首先通过一定的方法
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使学生明确意识到他们和别的学生想法不同;接着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最后鼓励和引导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

另外,斯太威和伯克威茨还提出“认知冲突”的策略,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一自然现象的认知结构和真实的自然现象之间的矛盾;接着再让他们意识到对同一事实的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冲突;最后逐渐调整认知结构使其与真实自然现象之间达到一致。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做法,但是这些做法的核心是要建立认知冲突,有效的认知冲突能更有效地实现概念的转变。

2、促进建构活动,提供具体类比。

一旦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认识到他们的原有观念是有瑕疵的,下一步就应该进行各种建构活动,创建新模型。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促进学生进行各种建构活动,提供具体的类比,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新模型。

学生的建构活动有推论(其中包括自我解释)、提问、回答问题、解释、总结等等,这些建构活动将有助于概念改变。

3、使用科学概念,强化知识联结。

在转变错误的日常概念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以后,还要提供对新概念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

因为孤立的概念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难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

使概念系统化的方法是建立概念图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活动把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加以运用。

巩固新概念的方法有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新概念,通过各种练习进行强化。

二、基于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些概念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对于此类科学概念的教学,应当采取有别于概念改变的教学策略。

1、强化感知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形成做好准备。

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

同时,变静止的为活动的,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磁场”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做用磁石隔着纸板近距离调动螺丝钉的小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做用磁石吸引悬挂着的缝线针的小实验,让学生亲手做一做,亲眼看一看。

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磁场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2、重视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

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

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

因此,在观察或实验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是表象有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

3、揭示本质属性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
形成概念。

例如,“哺乳动物”,是在让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的外形、繁殖、喂养后代的情况,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之后,再进行归纳:“猫、牛、猴、狮子在外形和繁殖、喂养后代方面有很多共同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哺乳动物。


4、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当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肤浅的。

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剖析概念的关键性词语。

如在概括出“浮力”的概念后,可进一步剖析:①“向上”是什么意思?②这个“向上的力”是什么东西给它的?③离开了水,物体还能受到浮力的作用吗?只有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对浮力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肯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辨别。

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助学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还及时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

如:认识了“固体”之后,可举若干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加以辨析、判别。

(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例如“砂质土”的概念可由“土壤”的概念通过限制而来:土壤——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

砂质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含砂多的土。

原概念的外延增加了“含砂多”,就可使其内涵缩小,变为内涵窄的“砂质土”这个新概念。

这样既使“土壤”的内涵到强化,又使外延得到充分揭示。

主要参考文献:
1、《概念改变的教学策略研究》杜伟宇,吴庆麟《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
2、《中年级自然概念教学的逻辑方法》周振铎网上转载,出处不明。

3、《概念是抽象出来的——关于中年级自然教学的对话》章仁, e21科学探究网
4、《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毕华林,原在《化学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