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4.10.1别了,不列颠尼亚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4.10.1别了,不列颠尼亚新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4、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中心。
5、从哪一角度来写新闻的?
6、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六、课堂作业。课后练习1、2、3题。
板书设计:
(特写)一傍晚降旗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交接仪式
三子夜告别感悟→情感
四零点40分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人教版 必修1)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人教版 必修1)

10、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想:1、让学生能够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了解香港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法:品读、讨论、合作研讨。

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4分20秒)(播放19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录像)百年耻辱,一朝得雪。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别了,不列颠尼亚》(出示板书和幻灯片)二、背景介绍。

(2分钟)(过渡语)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的相关背景,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

(出示相关的幻灯片)历史反思、不忘国耻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整个香港地区。

香港被侵占,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一个历史缩影。

《南京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对中国人民形成的双重压迫,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华民族的危机。

香港回归谈判1982年6月至1983年6月,英国提出继续统治香港,不肯归还,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的余地,我们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

如果在新中国成立48年后还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不能向世界交代。

”邓小平又说:“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

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

”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

英国这时企图以主权换治权。

对此,中国政府寸步不让,因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终于经过两年的谈判,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不列颠尼亚”这个词的来源、含义以及语文与文化的关系,了解著名学者林语堂的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并感悟其“尊重传统、求索创新”的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化的认识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珍惜传统文化,并学会对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进行践行和继承。

二、教学内容1. “不列颠尼亚”这个词的起源和含义•讲述“不列颠尼亚”这个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利用课堂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探讨“不列颠尼亚”这个词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内核。

•举例说明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化和国际关系中的含义和应用。

2. 林语堂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以林语堂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为主题,让学生知晓林语堂先生对国学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挖掘林语堂先生在语文、文学、哲学和历史等领域的学术成就,让学生体会其博大精深的学识所蕴含的人格魅力。

•通过讲解林语堂先生“尊重传统、求索创新”的学术风范引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关注和探究的热情。

3. 阅读原文并进行深度解析•通过阅读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让学生感受到林语堂先生语言敏锐和文笔洒脱的艺术风格,进而使其更加熟悉林语堂先生的文学成就。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具备准确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领会到文章所宣扬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4. 实践活动•小组讨论:以“传统与创新”为主题,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林语堂先生所弘扬的这一价值观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寓意。

•诗歌创作:以林语堂先生为主题,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作诗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林语堂先生的形象和人格魅力。

•语文蓝皮书写作:以林语堂先生的言行和作品为素材,让学生完成语文蓝皮书的写作,体现其对于林语堂先生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1. 实证法通过实证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0.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前几天读报的时候,被一篇新闻的标题吸引住了,这个标题新颖别致,让我禁不住往下看,现在我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别了,我的太阳”,说的是一位著名歌唱艺术大师去世,看过吗?谁别了?标题为什么读出来就是他?手法很高妙,“别了”代指永别,体现了汉语的多义性,“我的太阳”,是一首著名曲段,帕罗蒂唱得最好。

所以这里的“我的太阳”,既在说这名歌唱家,又在说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很好表达了人们对他的颂扬和思念。

其实,最早使用这个语言格式的是毛泽东,1949年他写下了《别了,司徒雷登》,宣布了美帝对华政策的失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导语,同样很别致,有内涵,理解新闻的导语。

二、简介文题与体裁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序幕()凝重()掩映()冉冉()明媚()紫荆()停泊()易帜()2、多音字。

角落()水泊()秘密()角斗()停泊()秘鲁()3、形近字瞩目()撰写()步履()恳求()嘱托()酒馔()覆盖()开垦()4、词语积累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易帜:变换旗帜,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课题名称
新闻导读及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竞答
1、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
2、一篇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3、主体部分: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4、新闻的特点新闻必须_____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有新意、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5、新闻的阅读要领
①概括所报道的事件
②理解所报道事件的意义。
③分析新闻的新意
②“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理解的关键点:‘日落仪式’
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香港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
2.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
学做思二.【深入阅读,领会妙处】
导学
本则新闻的报道角度
①英国的撤出。
(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引人回忆,增强了现实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导做.语句理解

高中语文10别了 不列颠尼亚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10别了 不列颠尼亚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某某)(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某某坎坷的历史
2、与某某回归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10《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①品读课文
②掌握新闻的特点
③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
①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②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难点
①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如:第4、7、11自然段
(四)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②历史轮回
五、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某某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六、作业布置
预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采用速读法、品读法、感悟法、讨论法。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是五个“W”和一个“H”:
即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特点;学会筛选信息2、过程与方法:联系有关背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培养深切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2、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回顾1、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怎样4、消息的基本特点:真实性、有效性、简洁性5、消息的基本结构:倒金字塔结构6、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7、导语的三大作用: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知识补充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应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的消息文体。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课文是一篇特写,与一般的消息有什么异同?五、预习检查:多音字注音满载zài 降旗jiàng 悄悄qiāo刊载zǎi 降伏xiáng 悄然qiǎo六、自读梳理1、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找一找这篇新闻的导语、正文、结语各是哪几段?第一段是导语,第二至第十段是主体,第十一段是结语。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节《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节《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节《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方法与过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想:拟使用2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997年7月1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被英帝国强占10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迈开了祖国统一的第一步。

今天让我们跟随新闻记者们一起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教师板书课题)。

二、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会筛取信息。

三、回顾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1>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结语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完成: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明确:1〉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合集五篇)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合集五篇)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

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

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

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

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

2、学会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重温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新闻的特征和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学习和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五步阅读法、“‘五环三步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诵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途径,弄清新闻的脉络和思路;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尝试“‘五环三步阅读’教学法”:还课堂于学生,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的本位,让激情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学过程:第一环:导课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学生激动、感慨……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它选自《通讯名作100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人智慧的结晶。

这则新闻是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最别致的一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题目为主谓倒装句,意在突出强调,借鉴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并翻出了新意。

第二环:展示预习初步自读预习课文,课堂展示预习成果。

(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段意,分析结构,讨论文章思路。

)运用“五步阅读法”预习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理清课文思路。

如:学生读完这则新闻会发觉: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记录了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

1、学生概括各自然段段意,然后展示,集体评价,老师小结。

2、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部分学生发言,全体学生评议补充。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列颠尼亚”事件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2.掌握小说《边城》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3.理解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情世故和人性的复杂性;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列颠尼亚”事件1.“不列颠尼亚”事件的名称及其历史背景;2.事件的经过及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 《边城》1.小说的作者和主要情节;2.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心理刻画;3.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和价值观。

3. 阅读与写作1.阅读小说《边城》的几节内容,理解阅读方法和技巧;2.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思考和写作。

三、教学重难点1.“不列颠尼亚”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理解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情世故”和“人性的复杂性”;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问答法;3.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1. “不列颠尼亚”事件1.教师简要介绍“不列颠尼亚”事件的历史背景;2.学生听取并记录相关资料;3.学生结合资料进行讨论和总结。

2. 《边城》1.介绍小说《边城》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分组合作,针对小说中的部分情节和人物展开讨论;3.合班交流,深入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3. 阅读与写作1.学生阅读小说《边城》的几节内容;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思考和写作;3.学生交流和互评,提高写作质量。

六、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2.学生回答教师的思考问题;3.教师作出评价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七、教学评价1.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2.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和思维深度;3.作业评价,注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由轮到的两位同学上台说话,然后点评。

二、在黑板两侧悬挂由学生画的中国五星红旗和英国米字旗;板书题目和作者三、导入本课时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同学们应该还都清楚的记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幕啊!香港被英国统占了156年,现在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映香港回归的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四、回顾历史五、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其原因和经过是怎样的。

课前已请同学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同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附:香港被占领的经过: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

1840年,由于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

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

同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五、香港被占领后,很多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其中还有一些人写下了纪念的诗篇,例如闻一多于1925年写的《七子之歌·香港》(出示小黑板,教师作适当讲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五)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五) Word版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新闻的结构和特点2、掌握特写的写作特点3、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划分新闻结构2、通过问题探究,掌握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讲解新闻的定义、特点、结构难点:分析这篇新闻的背景材料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播放音频)这个声音伴随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每一天的七点钟。

伴随着这个声音,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大家对新闻不陌生,新闻的使命就是要让群众在第一时间知道某些事情,这就决定了新闻的特点是及时性和真实性。

新闻体裁介绍: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等。

通讯: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特写: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写法上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特写,它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它就是《别了,“不列颠尼亚”》。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把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找出来。

导语(第1自然段)主体(2~10自然段)结语(11自然段)(一)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

本篇新闻的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含义?一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向他们告别;二是“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的离开代表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是向被殖民的历史告别。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推荐文章高中双城记读书心得五篇热度:《活着》读后感800字高中15篇热度: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范文三篇热度: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范文三篇热度: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优秀范文3篇热度: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一0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谈论探究新闻中场景的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02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03教学重点1、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学习把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欣赏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4教学难点探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5教学时数 1课时。

06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之珠——香港,因为这一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在历经156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所以先让我们来重温那激动而自豪的一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说教材及教学设想《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二、说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投影显示或播放香港回归视频)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新华社记者。

(三)整体感知1、课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学生可在阅读后归纳各段大意。

再以标题解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别了"的深层涵义。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高中语文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及结构。

2、弄清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弄清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刚才播放的视频报道得是一件什么事吗?(香港回归有关仪式)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时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有很多,有通过视频报道的,也有通过文字报道的,其中有一篇新闻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大家知道是哪一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一下这则消息。

二、复习新闻知识1、新闻: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4、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三、整体感知:快速读课文一遍,找出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1)英国撤离香港主体:(2-10)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结尾:(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从海上去四、研读课文主体部分1、快速朗读课文一遍,找出文中的时间点和对应的新闻事实。

明确: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4:30 港督旗帜降落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6:15 告别仪式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0:00 中英交接仪式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2、这篇新闻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明确: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插叙港督府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下了米字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3、小结: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使人们多么激动,而却选择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事件放在深厚的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高中语文第4单元10.1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第4单元10.1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0.1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0.1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0.1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10、短新闻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问题思路】第一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自主学习(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二、合作探究(一)分析鉴赏1、导语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内容?2、这些标志着什么?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课文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4、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二)品味语言1、本篇报道,作者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新闻的基本常识;
2了解本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法,合作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学会筛取信息。

三、回顾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
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结语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四、生字词
旗帜(qí zhì)掩映(yǎn yìng)瞩目(zhǔ mù)展拓(zhǎn tuò)
冉冉升起(rǎn rǎn )凝重(níng )
五、分析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