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
“百日维新”悲剧前的理性思考——重读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
“百日维新”悲剧前的理性思考——重读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教育春秋许发抚恤费二千元,钱焕文先生未敢代领,但此款已有着落,最好由你委托人把它领来.现在我们要做到的有三件事,(一)表扬;(二)抚恤;(三)惩办诬告.正月初当赴重庆,届时我再与梁先生等一商.谨此奉复,务希节哀抚幼,完成效春未竞之志.杨效春辞世已经7O多年了,但他短暂的一生始终以救国为己任,始终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重读他的遗文遗着,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杨效春先生的教育思想,而且可以感受到他那教育救国的执着信念和理想,他的胸中那颗火热的心和平凡而高尚的灵魂.(作者供职于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百日维新"悲剧前的理牲思考李端蕖先生我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始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但那些年创办的"洋务"和"新政",多停留在"师夷长技"阶段,大多有名无实.因为清政府权贵们多认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炮,船,铁路,机械等."德国首相俾斯麦在中日甲午战争前20多年曾说过:"中国和日本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13本到欧洲来46豆;圣皤重读李端蕖《请推广学校折》口梁茂林的人,讨论各种学说,讲求政治原理,谋归国为根本的改造;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的贵贱如何,买了回去使用就完事."直到甲午战败,不得不割地赔款,向13本求和,才开始痛定思痛,才认为应"翻然而改".(请参见古棵着《现代中国及其教育》下册第l7章《戊戌之政变》,中华书局民国23年出版.)笔者最近读了一些史料,感觉到李端菜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00多举人联名,用书面向光绪帝建议"变法成天下之治",即"公车上书"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进发的戊戌维新中的作用,许多史料说得并不准确,甚至被有些史书忽略不计;对李端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上的《请推广学校折》定性不准,忽略了李端菜从教育人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笔者列举如下史料,求教于方家.教育春秋康有为认为,李端蕖在戊戌维新中是"抗疏维新冠九卿."梁启超认为:"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李端菜,字园,贵筑县人,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父亲早逝后,由他的叔父李朝仪抚养成人.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先后曾出任山西,顺天,广东,四川,山东乡试主考官及全国会试副总裁,曾任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工部侍郎.在李端菜的影响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四月初八前后,在"公车上书"中签名的有603名举人, 其中,贵州参加签名的95人,云南15人,四川71人,广东87人,山西9人.这就是说,李端菜先后任职和担任过主考官的地方签名的举人共有277人.(汤志钧着《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面对当时清政府政治制度不适合,权臣误国害民,权奸贪污失职的现状,梁启超批评说:权贵们"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李端蕖面对现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请推广学校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请推广学校折》提出的各项办法,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施行.中国现代学校教育由此发端,这不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改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附:《请推广学校折》奏为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恭折仰祈圣鉴事.窃臣闻国于天地,必有与立,言人才之多寡,系国家之强弱也.去岁军事既定,皇上顺穷变通久之义,将新庶政以图自强;恐办理无人,百废莫举,特降明诏,求通达中外能周时用之士,所在成令表荐,以备擢用.纶缚一下,海内想望,以为豪杰云集,富强立致.然数月以来,应者寥寥;即有一二,或仅束身自好之辈,罕有济难瑰玮之才,于侧席盛怀,未能尽副.夫以中国民●众数万万,其为士者十数万,而人才乏绝至于如是,非天之不生才也.教之之道未尽也.夫二十年来,都中设同文馆,各省立实学馆,广方言馆,水师武备学堂,自强学堂,皆合中外学术相与讲习,所在而有.而臣顾谓教之之道未尽,何也?诸馆皆徒习西语西文,而于治国之道,富强之原,一切要书,多未肄及,其未尽一也.格致制造诸学,非终身执业,聚众讲求,不能致精.今除湖北学堂外,其余诸馆,学业不分斋院,生徒不重专门,其未尽二也.诸学或非试验测绘不能精,或j}游历察勘不能确.今之诸馆, 来备图器,未遣游历,则日求之于故纸堆中,终成空谈,无自致用,其未尽三也.利禄之路,不出斯途.俊慧子弟,率从事帖括以取富贵,及既得科第,遂与学绝,终为弃材.今诸馆所教,率自成童以下,苟逾弱冠,即已通籍;虽或向学,欲从末由,其未尽四也.巨厦非一木所能支,横流非独柱所能砥,天下之大,事变之亟,必求多士,始济艰难.今十八行省只有数馆,每馆生徒只有数十.士之欲学者或以地僻而不能达,或以额外而不能容,即使在馆学徒一人有一人之用.尚于治天下之才,万不足一.况于功课不精,成就无几. 其未尽五也.此诸馆所以设立二十余年.而国家不一收奇才异能之用者,惟此之故.日:然则岩穴之间, 好学之士,岂无能自绩学以待驱策者?日:格致, 制造,农,商,兵,矿诸学,非若考据词章帖括之可以闭户獭祭而得也.书必待翻译而后得读,一人之学,能翻群籍乎?业必待测验而后致精,一人之力,能购群器乎?学必待游历而后证实,一人之身,能履群地乎?此所以虽有一二倜傥有志之士,或学焉而不能成,或成矣而不能大也.乃者钦奉明诏,设官书局于都畿,领以大臣以重其事.伏读之下,仰见圣神措虑,洞见本原.臣于局中一切章程,虽未具悉,然知必有良法美意以宣网_址:www.shjyzz.COrn笠:舌黼47●教育春秋达圣意阐扬风化者也.他日奇才异能由斯而出,不可胜数也.惟育才之法匪限于一途,作人之风当偏于率士.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十二至二十者入学.其诸生以上欲学者听之.学中课程,诵《四书》,《通鉴》,《小学》等书,而辅之以各国语言文字及算学,天文,地理之粗浅者,万国古史近事之简明者,格致理之平易者,以三年为期.省学选诸生年二十五以下者入学,其举人以上欲学者听之.学中课程,诵经史子及国朝掌故诸书,而辅之以天文,舆地,算学,格致,制造,农商,兵,矿,时事,交涉等学,以三年为期.京师大学,选举贡监年三十以下者入学,其京官愿学者听之.学中课程一如省学,惟益加专精,各执一门,不迁其业,以三年为期.其省学大学所课,门目繁多,可仿宋胡瑗经义治事之例,分斋讲习,等其荣途,一归科第;予以出身,一如常官.如此,则人争濯磨,士知向往,风气自开,技能自成.才不可胜用矣.或疑似此兴作,所费必多,今国家正值患贫,何处筹此巨款?臣查各省及府州县率有书院,岁调生徒入院肄业,聘师讲授,意美法良,惟奉行既久,积习日深,多课帖括,难育异才.今可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增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书院旧有公款,其有不足,始拨官款补之.因旧增广,则事顺而易行;就近分筹,则需少而易集.惟京师为首善之区,不宜因陋就简, 示天下以朴,似当酌动帑藏以崇体制,每岁得十余万,规模已可大成,中国之大,岂以此十余万为贫富哉.或又疑所立学堂既多,所需教习亦众,窃恐乏人堪任此职.臣以为事属创始,学者当起于浅近,教者亦无取精深.今宜令中外大吏各举才任教习之士悉以名闸,或就地聘延,或考试选补,海内之大,必有可以充其任者.学堂既48生:案矗立,远之得三代庠序之意,近之采西人厂院之长, 兴贤教能之道思过半矣.然课其记诵而不廓其见闻,非所以造异才也.就学者有日进之功,其不能就学者无讲习之助,非所以广风气也.今推而广之,厥有与学校之益相须而成者盖数端焉.一日设藏书楼也.好学之士,半属寒唆,购书既苦无力,借书又难其人,坐此固陋寡闻无所成就者不知凡几.高宗纯皇帝知其然也.特于江南设文宗,文汇,文澜三阁,备度秘籍,恣人借观.嘉庆间,大学士阮元推广此意,在焦山灵隐起立书藏,津逮后学.自此以往,江浙文风,甲于天下,作人之盛,成效可睹也.泰西诸国,颇得此道,都会之地,皆有藏书,其尤富者,至千万卷,许人入观,成学之众,亦由于此.今请依乾隆故事,更加增广.自京师及十八行省省会,成设大书楼,调殿板及各官书局所刻书籍,暨同文馆制造局所译西书,按部分送各省以实之.其或有切用之书,为民间刻本官局所无者,开列清单,访书价值,徐行购补.其西学书陆续译出者,译局随时咨送.妥定章程,许人入楼观书,由地方公择好学解事之人经理其事.如此,则向之无书可读者,皆得以自勉于学,无为充才矣.古今中外有用之书,官书局有刻本者居十之七八.每局酌提部数,分送各省,其费至省,其事至顺.一奉明诏,事即立办,而饷遗学者增益人才,其益盖非浅鲜也.二日创仪器院也.格致实学,成藉试验.无远视之镜,不足言天学.无测绘之仪,不足言地学.不多见矿质,不足言矿学.不习睹汽机,不足言工程之学.其余诸学,率皆类是.然此等新器, 所费不资;家即素封,亦难备购,学何从进,业焉能成?今请于所立诸学堂成别设一院,购藏仪器,令诸学徒皆就试习,则实事求是,自易专精, 各器择要而购,每省拨万金以上,已可粗备,此后陆续添置,渐成大观,则其费尚易措筹,而学教育春秋徒所成,视昔日纸上空谈相去远矣.三日开译书局也.兵法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与西人交涉而不能尽知其情伪,此见弱之道也.欲求知彼,首在译书.近年以来,制造局同文馆等处译出,刻成已百余种,可谓知所务也. 然所译之书,详于求艺而略于政事,于彼中治国之本末,时局之变迁,言之未尽.至于学校,农政,商务,铁路,邮政诸事,今日所亟宜讲求者, 一切章程条理,彼国咸有专书详言之.今此等书,悉无译本.又泰西格致新学,制造新法,月异岁殊,后来居上.今所已译出者,率十年以前之书,且书亦甚少,未能尽其所长.今请于京师设大译书馆,广集西书之言政治者,论时局者,言学校农商工矿者,及新法新学近年所增者;分类译出,不厌详博,随时刻布,廉值发售,则可以增益见闻,开广才智矣.四日广立报馆也.知今而不知古则为俗士,知古而不知今则为腐儒.欲博古者莫若读书,欲通今者莫若阅报,二者相须而成,缺一不可.泰西每国报馆,多至数百所,每馆每日出报,多至数百万张,凡时局,政要,商务,兵机,新艺奇技, 五洲所有事故,靡所不言.阅报之人,上自君后, 下自妇孺,皆足不出户,而于天下事了然也.故在上者能措办庶务而无壅蔽;在下能通达政体以待上之用,富强之源,厥由于是.今中国邸钞之外,其报馆仅有上海,汉口,广州,香港十余所,主笔之人不学无术,所言率皆浅陋,不足省览.总署海关,近译西报,然所择甚少,又未经印行,外间未由得见.今请于京师及各省会,并通商口岸繁盛镇埠,又立大报馆,择购西报之尤善者分而译之.译成,除恭缮进呈御览并咨送京外大小衙门外,即广印廉售,布之海内.其各省政俗士宜,亦由各馆派人查验,随时报闻,则识时之俊日多,干国之才日出矣.五日选派游历也.学徒既受学数年,考试及●格者,当选高才以充游历.游历之道有二:一游历各国,肄业于彼之学校,纵览乎彼之工厂,精益求精以期大成.一游历各省,察验矿质,钩核商务,测绘舆地,查阅物宜,皆限以年期,厚给薪俸,随时着书归呈有司,察其切实有用者,为之刊布,优加奖励.其游惰而无状者,官则立予降黜,士则夺其出身.数年之后,则鞘轩绝域之士,斐然成章,郡国利病之书,备哉粲烂矣.或疑近年两次所派游历学生未收大效.不知前者所派游历,乃职官而非学童,在中国既未经讲求,至外洋亦未尝受学,故事涉空衍,寡有所成.其所派学生又血气未定,读中国书太少,遽游历绝域,易染洋风,虽薄有技能,亦不适于用.今若由学堂选充,两弊俱免,其所成就,必非前此之所能例也.夫既有官书局大学堂以为之经,复有此五者以为之纬,则中人以下者,皆可自励于学,而奇才异能之士,其所成就益远且大.十年以后,贤俊盈廷,不可胜用矣;以修内政,何政不举?以雪旧耻,何耻不除?上以恢列圣之远猷,下以慑强邻之狡启,道未有急于是者.若仰蒙采择,乞网址:www.shjyzz.corn豆:舌隋49●教育春秋饬下中外大臣妥议章程,遵旨施行.臣一得之见,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清史稿?列传251}为:"李端蕖,徐致靖,陈宝箴,曾稣,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康广仁,黄遵宪,徐会铸,唐才常".《李端蕖传》中说:"二十四年密荐康有为及谭嗣同堪大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十,慈禧假借光绪皇帝之名,下了一道诏谕,以李端菜"竟将大逆不道之康有为等滥行保荐"为罪名,革职发往新疆.那么,李端菜究竟保荐过哪些"匪人"呢?康有为在《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中回忆了这件事:"上(指光绪皇帝)以枢臣老耄守旧,又无权去之,乃专用小臣,特加侍读杨锐,主事刘光第,中书林旭,知府谭嗣同以四品卿衔,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上以无权用人为大臣故名为章京,特加'参预新政'四字,实宰相也,即以群臣僚所上之折,令四人阅看拟旨,于是军机大臣同于内阁.""上之用谭嗣同,以其与我同为徐学士(徐致靖)及李菇园尚书所荐","时李端菜尚书荐奏甚力".从李端菜和梁启超的关系看,二人更有师生之谊,姻亲之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十二日李端菜去世后,梁启超在《清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中开头一段写道:"启超以光绪己丑受学贵筑李公,旋婿公妹,饮食教诲于公者且十年."这说明,李端菜支持变法在此5O笠增-育十年,梁启超投身变法也在此十年.清代胡思敬撰写的《戊戌履霜录?内外荐举表》列有各大臣保举名单, 其中有李端蕖保举的l6人名单.即直隶严修,江苏耿保贤,崔朝庆,宋梦槐,安徽程先申,孙多玢,湖南熊希龄,唐才常,戴修鲤,广东曾习,徐勤,欧矩甲,韩文举,浙江夏曾佑,汤寿潜,满洲寿富.李端菜保举的这20多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多是起了很重要作用的人物.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为创办香山慈幼院倾注了最大的心血.1901年,李端菜遇赦归贵阳.1902年,贵州巡抚邓华熙延请其主讲经世学堂时,除了"按月两开讲演,教以立身敦品根砥之学,备他日朝廷器使"以外,还以"卢梭沦","培根论"为题目,阐述西方民权思想.教学之余,又将学生召集到私宅,进一步介绍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当时贵州信息闭塞,学堂诸生只知孔孟程朱,对卢梭,培根等是闻所未闻.李端橥的讲学使贵州学界耳目一新,言西学维新者日渐增多.李端菜认为时势多艰,"兴学育才,尤在得师".1902年发起创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李端菜辞世已百余年,但他在《请推广学校折》中提出从教育切入进行政治改革的目标现仍没有完全达到,这是值得-V A.深思的问题.。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弘扬李端棻教育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弘扬李端棻教育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筑府办函[2016]115号【发布部门】贵阳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07.12【实施日期】2016.07.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弘扬李端棻教育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筑府办函〔2016〕115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市管企业:为挖掘我市历史文化遗存,弘扬李端棻教育思想,进一步增强贵阳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成立弘扬李端棻教育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组织机构组长:陈少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副组长:张雪丽(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正县级督学)刘朱(市政府办公厅正县级干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周进(市教育局局长)成员:杨忠德(市委副秘书长、市督办督查局局长)赵福菓(贵阳学院副院长)陈本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方志立(市文明办主任)彭显华(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晓萍(市财政局局长)卢祝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调研员)杜华智(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孙华忠(市生态文明委主任)高杨(市规划局局长)熊国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田平(市农委主任)韦鸿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邓忠元(市地方志办主任)罗佳玲(市政府金融办主任)伍星(市档案局副局长)张海波(南明区政府区长)唐矛(观山湖区政府区长)兰京(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卢民建(市文物局局长)李华荣(贵阳一中校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教育局,由周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主要职责:1.统筹协调各工作组工作推进;2.负责相关工作的对外联系;3.督促各工作组按时完成工作并汇总上报;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等。
李端棻与京师大学堂
法 自强 , 明 诏 求 贤 , 原 以 为 天 卜人 才 很 快 就 会 聚 集 京 帅 , 等 候 简 片 ; 但 残 酷 的现 实 是 , j
书 F达 几 个 月 ,却 晦 者 寥 寥 , 就 足 个 别 十 大 夫积 极 响应 ,也 往 往 难 堪 大 用 。
依 次 建 相 应 的 新 式 学 校 , = 成 趟 n 全 、 J 1 _ ; 体 系 充 整 的 学 佼 络 。 升 放 学 校 , 为 社 会
¨ }= 5
提 到 “ 。 学 校 ” , 都 指 Ⅲ 人 _ 乏 足 I 』。 兴 才缺 1I 、
国 家 之 急 的 小 原 , 必 须 改 t叛 育。 19 ( ‘ 86
月1 2日,刑 部 芹 竹 邮李 端 巢
《、 多 r, _ f f
内容 , 起 了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其 中 的 “ 学 堂 ” 掀 立 表 明 ,清 政 府 已 认 识 到 人 才 教 育 是 个 重 要
犬 ,使 得 变 法 获 得 了广 泛 认 。
《 关 条 约 》 换 约 后 的 第 三 犬 ( 8 5年 弓 19
5月 l L ), 光 绪 帝 使 发 布 了 ‘ 朱 谕 , 1 J 道
此 , ‘ 批 有 以 f 人 提 … 了 { L 人 人 E 的厅 浊 和
建议 ,如张 之洞 上 《 修 矫 折》 至
。
国
代 史
的
曼 看 到 这 种 变 化 : 新 的 学 堂 ,不 但 增 加 天 文 、 呈 舆地 、算学、格致 、制造 、农 商、兵矿 、时
设 立 公 共 图书 馆 。 一 方 面 使 得 贫 困 学
获取 图书,得到 学习机会 ;另 一方面{
李端棻晚年教育思想的演变
之多寡 , 系 国势之 强弱” , _ 1 为改 革封建教育致 用 人 才 , 上《 请
推广学校折》 , 提出系统的教育改革理论。《 普通学
说》 则 是李 端 菜 于 光绪 二 十 九 年 ( 公元 1 9 0 3年 ) 在 贵 州经世 学 堂任 主讲 时所 作 的讲 稿 。学界 对李 端菜
之亟 , 必 求 多士 , 始济艰难 ” , 然而 当时的中国, “ 十
八 行省祗 有 数 馆 , 每馆生徒祗有数十 ” , “ 尚 于 治 天 下之才 万不 足一 ” , l 2 l 6 根本 不 能 满足 国家对 人 才 的
作者简介 : 李 晓兰( 1 9 7 8一) , 女, 瑶族 ,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 史学博 士, 主要研究方 向: 中国近现代史 。
目的由“ 御侮” 演 变为“ 救 时” 和“ 穷理” ; 教 学 内容 由以四书五经为主西学为辅演 变为以格 致、 实用之学为本 , 生动展
现 了有识 知识 分 子 主 动 融入 近 代 社 会 , 并 紧 跟 时 代发 展 的 勇 气 和 智 慧 。
关键 词 : 李端 菜; 教 育思想; 演变
在 维新 变法前 后 的思 想 主 张有 较 多 关 注 , 本 文 拟 以
不能致 精 。 ” 然而 中 国 的情 形 却 恰恰 相 反 , 除湖 北 学 堂外 , 其余诸馆, “ 学 业 不 分 斋 院, 生 徒 不 重 专
门” , l 2 J 6 学 堂讲 学 既 没 有 按 学 科 分 类 , 也 没 有 专 门 的研究 机构 , 更不 能对所 学做 进一 步 的探求 , 只 能流
年 代 的 中国 , 即使 已经 建 立 了一 些 新 式 学 堂 、 学馆 , 学 习中西文 化 , 然 而 无论 是 教 学 的硬 件 还 是 软件 都
一百年后看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
论 ”制 宪 法 以 “ , 明立 国之 本 ” 兴 学 堂 以 “ 开 民 , 广
智 ” 求 富强 “ 工 商 为先 ” 以“ 霆 霹 雳 之气 ” , 以 , 雷 , “ 造天 立地 之 功 ” 达到 “ 亡 图存 ” 目的 。变 成 , 救 之 法虽 然 以“ 日维新 ” 告终 . “ 百 而 然 兴学 堂 ” 成 为 却 不 可 抗 拒 的历史 潮 流 。 告 了中 国古 代 教育 的终 宣
结和 近代教 育 的兴 起 。李 端禁 的《 推 广学校 折》 请
顺 应 历 史潮 流 。提 出 了文化 教 育 变 革 的纲 领 , 成
李 端 蕖 站 在 时代 的 高度 , 眼 世 界 , 观 中 放 反
Ke r s L u ne ; “ h p l o c o l P o t n ; r e e u ain ;o eh rz na n v y wo d : i a fn d T e A pyF rS h os r moi ” Mod m d c t o o “ n oio tla df e i
影响。
关 键 词 : 端 菜 ;请 推 广 学校 折 》 近 代教 育 ;一 经 五 纬 ” 李 《 ; “ 中围分类号: 27 K 0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6 10 5 2 1 )5- 1- 3 A 17 - 5 X(0 10 - 0 6- 0 0
D I 1.9 9jsn1 7 - 5 X. 1 .50 5 O :03 6 /i . 0 5 2 0 .0 .s 6 1 01
( uzo o a o ee G ia g5 0 1,hn ) G i uN m l l g; uyn 5 0 8C ia h Cl
李端棻与康有为新式教育思想之比较
李端棻与康有为新式教育思想之比较摘要:戊戌维新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康有为与李端棻,二者都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根本之途,他们极力宣扬“教育救国”的思想,并分别上奏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光绪帝,提出效法德国和日本推行新学、建立新式学校,以培养人才。
从而推动了中国教育由封建化向近代化的转型。
关键词:康有为李端棻《请开学校折》《请推广学校折》康有为(1858—1927),名祖诒,字广夏,广东南海人。
戊戌变法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五岁即能诵诗数百首,六岁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与朱注《孝经》,11岁便触及《纲鉴》、《大清会典》、《东华录》、《明史》、《三国志》等历史著作,[1](p3-4)为他后来丰厚的国学功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1888年,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未中。
1891年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从此他的一生便与教育结下了不懈情缘。
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其中著名的有梁启超、陈千秋、唐才常等。
康有为在自己投身于教育的同时,还不断呼吁当时有识之士注意教育的重要作用,甚至上书最高统治者,请求重视教育,颁布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推行教育。
1898年6-7月间,他向光绪帝上奏了《请开学校折》,建议效法西方,以学校教育来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并提出了许多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就在康有为向光绪皇帝提出《请开学校折》的前两年时间里,维新派另外一名在朝官员李端棻也向光绪帝上奏了《请推广学校》的著名奏折。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人。
自幼丧父,由母亲何氏抚养成人,随叔父李朝仪学习四书、五经,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并受到深厚封建文化的熏陶,加之端棻聪颖好学,因此他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
186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1863年试联捷成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为大学士倭仁,尚书罗敦衍所器”,[2](P12739)以后李端棻担任了各地官学:分别于1867年典试山西。
试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9期总第667期试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摘 要:初中教育阶段,英语是一门重点的基础学科。
在以往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对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英语阅读是学生认识英语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途径。
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个性化观点。
本文主要对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措施作者简介:齐玉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李端棻中学。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人士关注的话题。
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点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品质的形成是十分关键的。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
思维品质的培养涉及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和发散性等。
本文主要探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观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很多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意,使得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部分教师未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仍然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
他们认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而且见效不明显,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实质性帮助,又耽误教学进度,因此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这种教学观念是不正确的,教师应当做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工作,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发展,而不应当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方式缺乏创新现阶段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侧重于对知识的讲解,没有真正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这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会影响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系别中文系专业中文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摘要:李端棻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不仅是维新运动的参与者,对中国近代制度的变革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他更是一位具有近代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可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者。
本文主要以李端棻的教育思想为研究核心,从李端棻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出发了解李端棻教育思想转变的背景,并重点介绍李端棻在近代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作为及其教育理念,并对其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对近代贵州及中国有何借鉴意义做出评价。
关键词:李端棻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清朝贵州贵筑人,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创者、中国新式教育的奠基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5月,他向光绪皇帝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案,拉开了向近代教育转轨的序幕。
他所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李端棻教育思想的渊源李端棻有苦难的经历,却能刻苦学习、饱读诗书,在清政府身居要职却能决心变法、开眼看世界,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却能提倡新式教育改革。
“他能从传统的修齐治平、忠君爱民的思想,逐渐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思想.进而接近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的转变”[1]是与其家庭教养、学术风气及时代环境的变迁等各方面有密切关系的。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李端棻幼年时父亲早逝,家道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勤劳俭朴,志节高尚,其淳朴踏实的人生态度及崇高的气节对李端棻日后在学习上的严谨务实、为官上的正直、清廉都起到了不少潜移默化的作用。
李端棻父亲早逝,其叔父与舅父对其各方面的培养都不容忽视,就连李端棻晚年也说:“吾一生为人之道得之吾叔,为学之道得之吾舅”[2]。
其叔李朝仪,字藻舟。
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知县、同知、知府,升道员,晋山东按察使,授顺天府尹,一声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所在有治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化李端棻光耀永乐
l■同 ■●露蘸 _
回 封
妻 季 翊面
一
誓 囊专 题
国
代
舌
三
风 的 史 至 芝
际 ;
__
“ 李不 , 自成 桃 言 下
— —
文 化 李 端 菜光 j
本刊记:
永乐乡水塘 村大关 口村 民组松 山小阜 半
坡 上 ,一 块镌 刻 “ 光 绪监 察 御 史礼 部 尚书 、 清 京 师 大 学 堂 ( 京 大 学 )首 倡 者 李 端 菜 墓 ” 北
殊的年代 ,作 为时代 的精英和表 率,在 某种
程 度 上 左 右 着 当 时 中华 民族 的价 值 观 ,他 的
思想和行为是特 定历史 时期 中华文化构 建的 重要部分 。作 为历史文 化名人 ,他 的事迹、
遗 迹 和 作 品 既 是 当 时历 史 文 化 的 浓 缩 、 标 志
和象征,也是 一种 特殊 的文 化现象和 文化载
深厚 的文化底蕴 ,至今 已成为黔 中颇具盛名
的 “ 化艺 术 之 乡 ” 。 文
成立李端菜历史文化研究会
为 发展 注入 文化 内涵 为 利 用 好 “ 端 菜 ”所 蕴 含 的J 李
先生虽 已作古,然其为 中国,尤其是贵
州 留 下之 “ 基业 ”却 可 千 古 长存 ,光 耀 千 秋 。
端 菜 历 史 文 化 研 究 会 ” , 并 召 开 了第 一 筹 次 委会 。去 年 , 永 乐 乡政 府 联 合 有 关 部 门, 组 织
了一次贵 一中考取北人 的学子代表拜祭李端
菜 墓 的活 动 。今 年 清 明节 ,永 乐 乡 政 府 组织 全 乡 中小 学 生和 部分 南 明城 区 小 学 生 祭 扫 李端 桑
维新之艰难兮,公缔其始
维新之艰难兮,公缔其始作者:刘宗棠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6年第04期摘要:1896年,李端棻上《推广学校折》,面对当时我国“时事多艰,需才孔亟”的现状,通观全局,统筹兼顾,进行了切中时弊的分析,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革新意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新教育的方案,而且为光绪帝采纳,成为戊戌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较快地付诸实行,推动了我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关键词:李端棻教育改革维新变法《请推广学校折》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6)04-69-73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五月,戊戌变法的前夜,李端棻向光绪帝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改革,首倡在首都建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得到光绪帝降旨允准,并付诸实施,推动了我国教育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
后来,李端棻被誉为“京师大学堂(后改名北京大学)的首倡者”,“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被认为是“中国建立近代学制的发端”,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今年是李端棻上《推广学校折》的一百二十周年。
我们再次回顾中国改革的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隆重地纪念,是很有意义的。
一、《请推广学校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戊戌变法有两方面最为重要的内容:其一为政治改革,其二为教育改革。
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废除新政,光绪帝被幽禁,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梁流亡海外,历时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失败了。
但是,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后来,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也不得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实行一些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制度;1906年,被迫实行宪改。
但是,再也挽救不了满清政府灭亡的命运了。
然而,教育改革的潮流却依然顺应着历史发展的趋势澎湃前进。
在维新变法思潮蓬勃兴起的时候,1896年5月,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主张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设培养新人才的新的学校教育体系;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而且在此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革新意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新教育的方案,而且为光绪帝采纳,成为戊戌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较快地付诸实行。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改革方案纲领性人物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改革方案纲领性人物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园,贵州省贵阳市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一带)。
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
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
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
李端棻关注文化教育,积极推行新政。
不仅大力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还积极参与变法运动。
1898年,他密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于光绪帝,促成光绪帝接受变法主张,引用维新人士,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变法推行中,他辅佐光绪帝,策划各项新政,与顽固派作了坚决的斗争,是光绪帝的得力助手。
被破格提升礼部尚书。
变法维新进行仅百余日,即被操纵军政大权的慈禧镇压而失败,结果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
(李端棻也为支持变法维新而被革职发配新疆。
)变法维新虽仅百余日,却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对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过多年省学政和主考老大臣的李端棻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力主改革旧教育制度。
1896年(光绪22年)6月,他向光绪帝上中国第一个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请推广学校折》,疏请并获准在北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推动了各省、府、州、县遍设各级学堂,推广新学;他还建议设各类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等。
他的建设均获批准,并在两年内逐一实施,拉开了向现代化转型的序幕。
1901年(光绪27年),历尽千辛万苦的李端棻在发配途中获赦回家乡贵阳,即投身贵州教育事业,以实现教育改革之宏愿。
回乡的第二年便创办了贵阳师范学堂,不久又将贵阳府中学堂改名为贵州省公立中学堂,(现在贵阳一中)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中学,奠定了贵州教育发展的基础,为贵州教育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端棻对贵州社会发展的贡献
李端棻对贵州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李端棻对贵州社会发展的贡献
1、教育事业发展:李端棻出任贵州省委书记以来,大力支持贵州省教
育事业发展,他指出,要充分调动贵州民族教育的社会共济力,凝聚
社会各方力量,有效促进贵州民族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水平发展。
2、推动经济发展:李端棻勇于创新、鼓励传统产业改造,他指出要抓
住大势引领发展,实施新常态下贵州经济发展新路径战略。
他坚持“一
抓全行动”汇聚贵州发展动力,培养新动能,发挥贵州地理区位优势,
推动产业实体共赢发展。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李端棻高度重视贵州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他主
张“扩大对比较贫困群体的救助,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让所有
人都能受益服务,以保障社会基本公共利益。
4、培育社会文明建设:李端棻高度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他强调要把培
养家校良好文化氛围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活跃贵州的健康文化,持续推动贵州的文明建设。
二、结论
从上述贡献可以看出,任贵州省委书记以来,李端棻为推动贵州社会
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高度重视社会
教育事业和社会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信赖。
因此,李端棻对贵州省的社会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为贵州省长久运表现出色的发展增添动力。
李端棻与近代中国教育
sbet.I ehs r o C i s oene uao ,L R i nm d ra cnr u osbt i ter a dpat e ujc nt ioy f hn em d r d ctn i uf aeget otb t n o o n rcc. s h t e i e i i hnh y i
h s lt e r ,h o t u d i ih u p o i c d o a ig r fr ,s r a i g e l h e me tt o g t e e o i g n w i ae y a s e c n i e n Guz o r v n e a v c t eo m n n p e d n ni tn n h u h ,d v l pn e g
Ke r s: iR i n;mo eT C ia d c t n o t b to ywo d L uf e d ll hn ;e u ai ;cnr uin o i
清朝末年 , 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废科举 , 兴学堂, 革新 旧学, 引进新学 , 教育改革与教 育立法举措频频 出台, 一时蔚为壮观。在这一系列 的教育改革活动中, 贵州籍官员李端菜对中国近代教育 制度的确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他在这一时期对教育的影响 , 作一些探讨和论述 , 以纪念这 位为近代教育发展 , 特别是对贵州近代教育发展做 出重大贡献的先驱者。 李端菜 , 字蕊园, 贵州省贵筑县( 今贵阳) 。幼年时父亲早逝 , 人 家道贫寒 , 幸得亲友周 济, 与母亲相依 为命度 1。小时候好读书 , 3 得到当时在朝作高官的叔父李朝仪钟爱 。李朝仪教 以诗文 , 悉心培养 , 视如亲 生骨肉。李端菜还向他的舅父何湘雪 ( 曾任清末翰林 院编修) 学帖括词章。李端菜 晚年 曾对他 的表弟何 麟书说 :吾一生为人之道 , “ 得之吾叔 ; 为学之道. 得之吾舅。 长期的刻苦攻读 , ” 为他 的学 问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16 年 ( 83 清同治二年) 中进士 , , 入翰林 , 捷报叠传。他 的学识受到大学士倭仁、 尚书罗敦衍的器重 。 不久 , 他被清廷委派担任山西乡试主考官。在朝廷 中以直言不讳著称 , 被誉为清流派“ 松筠十君子” 之一。 以后李端菜相继出任广东、 四川 、 山东乡试主考宫 , 曾一度担任全 国会试 的总裁。李端菜 的宦海生涯 中 并 除短时间任过刑部侍郎和工部侍郎外 , 主要经历都与教育有关 。 他对中国以及贵州教育的贡献是 : 最早提出改革 中国封建教育的方案 , 并在戊戌变法中主持全国的教 育改革 , 中国建立近代学制 , 在 从理论到实践 , 都作出开拓性的贡献 。晚年 回乡后 , 仍不改初衷 , 身体力行
试析李端棻的教育思想
试析李端棻的教育思想
王舒悦;梁家贵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8
【摘要】李端棻,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之一,享有“北京大学首倡者”“中国近代教育之父”等盛誉。
李端棻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强调发展近代教育的重要作用、设计近代教育发展方案等方面。
他首倡京师大学堂,上书清廷请求改变传统教育,发展家乡文教事业,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王舒悦;梁家贵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
【相关文献】
1.论清季李端棻教育及图书馆思想*--基于《请推广学校摺》一文的考察
2.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摺》中教育思想考察∗
3.论李端棻的社会教育思想
4.论李端棻的社会教育思想
5.李端棻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李端棻的报业思想
简论李端棻的报业思想莫子刚【摘要】李端棻一生命途多舛,其报业思想集中体现在《请推广学校折》及其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概括起来主要有:报刊是人们扩充视野、获取知识的利器;报业发达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应广设报馆,培养高水平的主笔人才;报纸是开发心智、改造国民、培养人才的有力工具与良好平台;赞同利用报端对西方民主自由等进步观念加以宣传.与同时代的维新名人相比,这些观点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些观点对当时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与梁启超两人或办教育或办报业,交相辉映,殊途同归.【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3)002【总页数】3页(P37-39)【关键词】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报业思想【作者】莫子刚【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一、李端棻生平简介李端棻,晚清著名教育家和政治思想家。
祖籍湖南衡阳,道光十三年(1833年)九月生于贵阳,6岁时丧父,直到16岁得其舅父何亮清资助,才完成学业,结束了极不稳定、贫困艰苦的少年生活。
同治元年(1862年),参加顺天乡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不久被任命为山西乡试主考官,同治八年(1869年)投奔其在通州(今北京通州)做官的叔父李朝仪。
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任云南学政,光绪四年(1878年),应诏入京,第二年升任监察御史,不久,因其叔父擢升顺天府尹,按清规需要回避之故,又重回翰林院担任大学士。
光绪十五年(1889年)后,李端棻先后出任广东、四川、山东等地乡试主考官及全国会试副总裁。
光绪十八年(1892年),李端棻升迁刑部侍郎,后又出任工部侍郎,不久又出任仓场总督。
在京期间,他痛感封建专制之弊和清廷之腐败,积极倡导、支持和参与戊戌变法运动。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他向光绪皇帝上了《请推广学校折》,请求开办新式学堂、制定律例、改革教育制度、为国培养新式人才。
李瑞清艺术教育思想哲学诠绎
名人思想与文化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临川温圳人(今属进贤县),是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美术家和书法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奠基人和改革者。
李瑞清五十四年的短暂生命历程中,在诗、书、画三个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尤精书法,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山水师法原济、八大山人,花卉宗恽南田。
但促成其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其兴办新学,“兴学育才”、“兴学强国”及改革美术教育的办学主张与教育思想。
第一,教育救国的教育思想。
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动乱不堪的大变革中,政治上,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及国内革命运动的如火如荼,致使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已痛切地感受到国无时不可亡的危险;文化教育上,各种文化思潮百花齐放、风起云涌,有识之士都渴望寻求到解民族于倒悬、救国家于危亡的良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御强敌、内求变革的救国呼声高涨,有倡导“实业救国”的,如张謇、汤震、陈炽等;有倡导“教育救国”的,如张之洞、刘坤一、李瑞清等。
关于“教育救国”的理由正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在1901年上奏朝廷的《会奏变法自强第一疏》中所言:“窃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
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志气之弱,由于苟安者无履危救亡之远谋,自足者无发愤好学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无由,谨先就育才兴学之大端”。
李瑞清是“教育救国”的倡导者与忠实奉行者,认为教育是拯救当时国家的唯一可行途径,曾言“中国前途,除办学外,更无第二条生路”。
对于“教育救国”的思想,李瑞清在其文章中作过精辟的论述:“今世豪杰之士,往往远言富强以救国,促进立宪以维亡。
当知犹太人非不富,国非政府所能亡,亡在社会耳。
救社会舍教育外,更无他法。
唯一二英杰投身教育,不但不可有富贵思想,即名誉思想亦不可有。
当如老牧师除救世外,无他思想。
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X X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筑教科通〔2021〕8号
XXXX市2021年XX教育科学
规划课题立项评审结果XX
XX区(市、县)XX局、教研室,市直属单位和学校:
根据《XX市教育科学研究所XX开展2021 年XX市XX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工作XX》(筑教科通〔2021〕3号)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XX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专家对2021年度符合申报条件的206项课题进行了严格认真的审评,经过XX匿名评审、集中评审和交叉评审、XX 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领导小组审批、网上公示等流程,XX市2021年共有104项课题获准XX立项,其中重点课题12项,一般课题71项,专项课题21项(见XX)。
获准立为XX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要遵照《XX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扎实、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未获XX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课题建议列为区(市、县)或校级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
XX:XX市2019年XX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
XX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21年5月9日
XX:
X X市2021年X X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
(共104项)
重点课题(12项)
一般课题(71项)
专项课题(21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得树人笃学致用遵义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系别中文系专业中文专业年级2010级姓名敖体芬学号指导教师2013年7 月20 日厚得树人笃学致用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遵义师范学院2010级本科班敖体芬摘要:李端棻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不仅是维新运动的参与者,对中国近代制度的变革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他更是一位具有近代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可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者。
本文主要以李端棻的教育思想为研究核心,从李端棻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出发了解李端棻教育思想转变的背景,并重点介绍李端棻在近代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作为及其教育理念,并对其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对近代贵州及中国有何借鉴意义做出评价。
关键词:李端棻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清朝贵州贵筑人,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创者、中国新式教育的奠基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5月,他向光绪皇帝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案,拉开了向近代教育转轨的序幕。
他所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李端棻教育思想的渊源李端棻有苦难的经历,却能刻苦学习、饱读诗书,在清政府身居要职却能决心变法、开眼看世界,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却能提倡新式教育改革。
“他能从传统的修齐治平、忠君爱民的思想,逐渐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思想.进而接近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的转变”[1]是与其家庭教养、学术风气及时代环境的变迁等各方面有密切关系的。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李端棻幼年时父亲早逝,家道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勤劳俭朴,志节高尚,其淳朴踏实的人生态度及崇高的气节对李端棻日后在学习上的严谨务厚得树人笃学致用实、为官上的正直、清廉都起到了不少潜移默化的作用。
李端棻父亲早逝,其叔父与舅父对其各方面的培养都不容忽视,就连李端棻晚年也说:“吾一生为人之道得之吾叔,为学之道得之吾舅”[2]。
其叔李朝仪,字藻舟。
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知县、同知、知府,升道员,晋山东按察使,授顺天府尹,一声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所在有治声。
如“任顺天府尹时,屏绝夤缘清托,行之期年,吏治一变”[3]其舅何中宪,字湘雪,安顺人,饱读诗书。
李端棻在其教诲下日夕苦读,志向高远。
在其母亲的家庭熏染、其叔父舅父的培养下,李端棻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忠孝”的儒士品格。
但是他这种品格又与其他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求思变的传统知识分子不同,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备受欺凌而“请推广学校”这体现了,“从夜郎国走出去的山里人,当了京官,却不忌‘自大’之讳,敢于‘狂言’,直谏变法”。
[4](二)贵州“阳明心学”的影响阳明学说诞生于贵州,对贵州历代学子都有深厚影响。
明代贵州三位理学家,清平孙应鳌、贵阳马廷锡、思南李渭,是王阳明再传弟子。
三传弟子邹元标谪戍都匀,培养了陈尚象、余显凤等人才。
清初周渔璜服膺阳明学,清中晚叶傅潢、傅寿彤父子是阳明学信奉者,影响了黄彭年等一批学人。
丁宝桢、莫庭芝、唐炯等也是阳明学服膺者。
李端棻成长在阳明学浓郁氛围之中,必然耳濡目染。
阳明学中冲破传统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思想,对李端棻影响深远。
他晚年主讲贵阳经世学堂,因宣扬卢梭、培根学说遭到阻挠时,便给学生演讲阳明学说,“朋友相处,常觉自己的不是,方能感化他人的不是说”,注明此题语见王阳明语录。
足见李端棻晚年服膺阳明学说。
自小所受的文化熏陶,在翰林院又受理学家倭仁、罗敦衍的影响.使李端橥一度崇奉程朱理学,思想守旧,反对向西方学习。
但是,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促使李端菜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他开始对以往的学说产生怀疑和进行反思主张变法维新,进而倾向民主共和的思想。
(三)“大变时局”下的思想转变中国封建帝制沿袭几千年,到李端棻时期,清政府已是“外壳犹存、内瓤已朽”。
自鸦片战争屈辱以来,众多仁人志士投入到改变中国现状、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的“师夷制夷”之大计;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运动”,设同文馆翻译西方著作;更多的官员宦游海外,写下海外纪游,使国人厚得树人笃学致用眼界渐开……这是一个思想革新的时代,虽仅仅是停留在技术、经济、海防等物质层面。
甲午战败,康、梁“公车上书”,维新思潮随之风起云涌、戊戌变法运动逐渐展开。
李端棻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之下,他忧国忧民的的爱国主义激情瞬间迸发,他开始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感兴趣,关注时事,极力想改变中国旧的教育制度以挽中国于狂澜之中。
《近代名人小传》中追忆李端棻“甲午谒于京师,颇论时事,娓娓道东西方制度”[5] ,因为他深知内政不修,纵有坚船利炮也是难以抵御的。
而李端棻自小所崇奉程朱理学,正是在时代潮流下,李端棻渐渐摒弃守旧的理学,逐渐倾向于革新,对科举的“帖括”之学深表厌恶,发出了“帖括词章误此生”的感叹。
从而萌发了废科举、兴学校的改革念头。
二、李端棻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作为李端棻自道光二年入翰林院至光绪二十二年,从事学政三十三年,其政历生涯,使他深知科举制度专注考试、忽视教育的避害,深知科举选拔制度的弊端。
李端棻在教育上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提倡教育、请推广学校,重视科学、创仪器院以及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经济特科”等培养人才的举措。
(一)“请推广学校”李端棻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方案,为“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折”,简称《请推广学校折》。
主要内容包含学校的设立: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
学生的来源: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入学。
学习的课程:诵四书、通鉴、小学等书,而辅之以各国语言文字及算学、天文、地理之粗浅者,万国古史近事之简明者,格致理之平易者,以三年为期。
人才培养上:省学选诸生(秀才)年二十五下者入学,其举人以上欲学者听之,学中课程通经史予及国朝掌故诸书。
而辅之以天文、舆地、算学、格致、制造、农商、兵矿、时事、交涉等学,以三年,为期。
京师大学堂选举贡年三十以下者入学,其京官愿学者听之;学中课程一如省学,惟益加专精,各执一门,不迁其业,以三年为期。
因课程繁多,可“分斋讲习”即分系科。
为了繁荣教育事业,折中还提出五项辅助措施:一为设藏书楼(图书馆);二日创仪器院(科学实验室);三日开译书局;四日广立报馆;五日选派游历选派学生出洋游学。
此折于1896年6月12日上奏,光绪皇帝于8月11日命内阁议复,除“广开报馆”一节外,其余均准予施行。
厚得树人笃学致用(二)维新变法的举措在变法维新的若干举措中,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开办京师大学堂,令各省、府、州、县,将现有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等,这一系列措施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端棻积极支持开“经济特科”以选拔人才,他保荐了十六位“洞达时务”的人才。
所举荐者为:翰林院编修严修,庶吉士熊希林、贡生唐才常,庶吉士寿富f皇族1,工部主事曾习经,知县狄葆贤、夏曾佑、汤寿潜,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助教崔朝庆,举人宋梦槐、陈先甲,附生徐勤,监生罗普,学生戴修礼。
这批人在当时虽未受任用,但后来都各有作为。
(三)为贫困地区人才减免费用李端棻是最早提出为贫困地区学生减免费用的人。
当时虽然还不存在“教育乱收费”问题,但他看到云贵两省地处偏远,“士多寒酸”,士子们去北京会试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车马费用负担沉重,不少人因出不起钱雇车马,只得靠步行进京,往往误了会试。
或负担不起进京费用,虽考中举人也只有放弃进京会试的机会。
于是他与云贵总督刘岳昭、云南巡抚岑毓英联合上奏清廷,请对“滇黔两省举人会试,例给火牌驰驿至京”,得到朝廷批准。
从此,滇黔两省的举人,凭着官府发给的火牌进京会试,沿途驿站免费提供马匹车船和伙食,这项措施为滇黔两省造就了不少人才。
三、李端棻的教育思想内涵(一)变革的教育思想,适应时代潮流甲午战争失败,李端棻鉴于国家羸弱,非有济难瑰伟之才不能富强,遂上书“请推广学校”,设学堂以培养通才,实为全国普及教育之始。
“东方兵事初定,天子思奋发有为,下诏求贤,端棻以国事之弱,视乎人才,而人才之兴,由于教育。
”这通常被看做政治意义上的“新政之始”,但从教育意义上而言,它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从第一个层次上阐述了人才、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兴,则人才通,人才通,则国家强。
李端棻教育思想里很重要的一点即是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而在当时社会下要想培养人才,最迫切的是需要改变旧有的教育制度,所以变革教育思想,以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历史发展,这也体现了另一层次的含义,即教育变革要适应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是改变当时中国社会落后的旧面貌,教育一方面有其独立发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满足社厚得树人笃学致用会的需求以求经世致用。
(二)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教育实施李端棻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近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并藉以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体制。
他在奏折开篇就指出:“人才之多寡,系国家之强弱也。
”特别指出,国家的教育现状已成为国家实施变法的严重障碍,制约了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再如梁启超《戊戌变政记》中所言“常科以八股楷法取士,但使能做八股,能做工楷,虽一书不读,亦或入翰林,登显秩,积资以致公卿、督抚……相率于不读书,不讲实务,人才愚陋,实由于此。
”而李端棻正是看到了旧体制的弊端,开始摒弃科举八股皓首穷经博取功名利禄的陈腐教育体制,采取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的一套先进作法,对传统文化既有继承,更有革新,目的是为了培养于国家社会有用之才。
《请推广学校折》从学制的年限、教学的内容、办学的经费到讲课教习、藏书楼、选派游历等等,我们可以知道李端棻提出了一整套完善的新的教育体制。
(三)“变通”人才的培养,教育发展的关键李端棻深知变法之要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于教育,只有培养出一大批有实学的人才,国家才能强盛。
他始终把人才、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他对有识之士,唯才是举,不拘泥于旧习。
如1889年,他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典试广东时,发现了梁启超的博学多才,不仅将他取为第八名举人,还将自己的堂妹李慧仙许配给他。
李端桑慧眼擢拔梁启超,是戊戌变法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由于为系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因而也得到李端棻的提携,使他们的政治主张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同。
(四)兼收并蓄的教学内容,适应形势发展李端棻教育思想中有一点即兼收并蓄,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教育进步都值得提倡,这点在其教育内容中体现明显。
他强调教学内容应“中西并重,关其会通,无得偏废”。
并由洋文、洋语扩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矿学、商学、兵学、卫生学等诸多学科。
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徒习西语西文,而于治国之道,富国之原,一切要素多未肄及”的缺陷,同时分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以供国家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