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则弟(2)

合集下载

弟子规—(二)出则悌

弟子规—(二)出则悌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 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 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 出 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则 悌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出 则 悌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 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 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 ,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 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 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出 则 悌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人呼,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
出 则 悌
在吃饭的时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 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 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出 则 悌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出 则 悌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 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
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 ,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 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 出 好。
则 悌
进必趋则 悌
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 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 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 左右移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 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 出 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则 悌
弟子规
柒陆
余 力亲 学仁 文

泛 爱 众
肆 叁贰
出 信谨 则

壹目

录 则

目 录
出则悌
总 叙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诵读声声】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问题引路】同学们,在家里吃饭时,你们做到了让老人先吃,自己再动筷吗?跟弟弟、妹妹相处时,你会因为自己是哥哥姐姐,就霸道地与弟弟妹妹抢玩具和好吃的吗?平时的生活中,你有因为某一样东西,而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争吵甚至打架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二部分,一起来感受古人兄弟姐妹之间礼让、团结的做法和晚辈尊敬长辈的优良美德吧!【为你解读】“出则悌”这一部分讲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相处,不对财物斤斤计较,怨恨就无从生起。

值得注意的是,“财物轻”不是单方面的“轻”,而是双方面的“轻”。

一方面,自己不要凡事都从财物方面考虑,觉得吃亏、不公而心生怨气;另一方面,也不要主动去侵占其他兄弟姐妹的财物,或占些小便宜,使对方不满和心生怨恨。

怕吃亏和主动去占便宜都会影响兄弟姊妹间的亲情,影响相互之间往来。

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谨(jǐn)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也不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

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刺痛了对方的心,对方起了怨恨,我们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言语方面要非常注意,兄弟之间,讲话时多给对方一分尊重,互相恭敬,互相能够容忍对方的过错。

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

同时,这意义也要延伸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斤斤计较,不讲伤人的话,多宽容,多恭敬,那么人人之间也就相处得和谐融洽。

言语在孔门4科里面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能忍让,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之中。

其实,在忍当中不但能扩宽自己的心量,也会唤醒对方的惭(cán)愧(kuì)之心。

因为,毕竟当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情绪化,等他冷静下来,就会觉得自己理亏。

所以,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或饮食,或坐走。

弟子规(之出则悌)

弟子规(之出则悌)

弟子规及译文三、《弟子规》出则悌(原文及译文)《弟子规》中的“出则弟”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

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译文】: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

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

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

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译文】: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

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

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

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

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

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译文】: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

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

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

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传统文化教育《弟子规》出则弟2

传统文化教育《弟子规》出则弟2

许哲的长寿之道
见过许哲的人,都说她的外表比实际年龄至 少年轻三十岁,健康状態则远远胜过许多年轻 人。110岁的她,精神奕奕,丝毫未见老態,令 人嘖嘖称奇。 在许哲的眼里,全宇 宙都是一家人,全人类 都是兄弟姊妹,因此, 去爱自己的兄弟姊妹是 极为自然的事。所以她 说:「爱人,是我的责 任。」


推己及人 尽己之心 内之诚意,不欺 外之尽理,不伪 此忠此恕,即天理二字也。
许哲的故事: 113岁的传奇老人 新加坡人以拥有她为 荣,视她为「国宝」; 天主教徒将她与德蕾莎 修女相提幷论;佛教徒 认为她是观世音菩萨的 化身… 她却说:「我 只是一个会扫地,喜欢 做工的平凡女人。」
不快乐的童年生活 许哲没有快乐的童年,她每天要帮忙做 许多家务,清晨到河边去洗衣服,洗完衣 服再到山上野地采药草,采好药草回到家 里,还要帮忙做手工,赚取微薄的工资以 贴补家用。乖巧、懂事的许哲虽然每天忙 著做家事,依然不得父亲的欢心,常常为 了一点小事,就换来一顿责駡毒打。悲惨 的童年印记,即使在一百年后,许哲仍感 到不堪回首。
一心照顾穷人
1961年,已离开母亲三十多年的许哲,突然收 到母亲的来信。八十四岁的母亲在信中说到: “世界各地,到处都有穷人,妈妈只有一个,我 老了,你回来吧!”就这样一句话,把远在巴拉 圭的许哲拉回到檳城。 来到新加坡,有一个穷人医院,从1910年创办, 没有一个护士。当时里面380个病人,因为医疗 人员不足,无法得到適当的照料,她便自己推荐 到医院来照顾病人。许哲这一生,除了为当秘书 那段时间有领薪资之外,其余工作都是无薪职。 “我之所以到那个医院是因为他们没有钱,请不 到护士,这正是我要去的条件。”
避难到重庆
1939年,日本攻打香港,许哲也因此来到重 庆。当时,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许 哲还曾经替蒋介石和宋美龄发英文新闻稿。那 时,许哲过著富足优越的生活,当时,一般人 平均月薪是二十元,许哲却已经领取一百五十 元的高薪。

百善孝为先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百善孝为先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百善孝为先【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1),出则弟(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

” (《论语·学而第一》)【注释】(1)入:古时父子分别居住。

入,是入父宫,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2)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在外。

弟,同“悌”,善事兄长。

这里指用悌道对师长,或长于自己的人。

(3)仁:即仁者。

(4)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翻译】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在外面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守信,要广泛的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评析】何谓孝?《说文解字》解释:“孝,善事父母也。

从老者;从子,子承老也。

”“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

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

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孝乃德之本,在家唯孝,在外为忠,对友能亲,对众能仁,对万物能慈爱。

父母儿女是一种缘,轮回之中恩恩怨怨,欠债了要还,受恩了要报。

这些唯有孝才能得以了断。

父母是生命之根本,给予人身,有人身才能够听闻佛法,能够有返本归真的机缘。

父母之恩巍巍乎如高山不知其远,浩浩乎如大海不知其深,何以回报?人类是神造的,神也定了人的行为规范:父母要慈,儿女要孝。

听从神的旨意,神就赐予人幸福、安康、长久;违背神的安排,神会惩罚人遭受痛苦、灾难、以至灭亡。

【延展】1、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古人把“孝”看的这么重要的原因何在?2、在读书和做人这个问题上,你认为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怎么认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福建省漳平市陈城伟〖睿恒〗一、《弟子规》简介《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所谓“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二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规矩。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通俗易懂。

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是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二、弟子规作者生平李毓(yù)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西南部的新绛(jiàn ɡ)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弟子规共分七课来讲,第一课是“入则孝”、第二课是“出则弟”、第三课是“谨”、第四课是“信”、第五课是“泛爱众”、第六课是“亲仁”、第七课是“余力学文”。

所谓“写书容易注译难”,此乃作者一大心得。

为了弘扬国学之精粹,怀揣自己知识浅薄,斗胆为《弟子规》翻译,注译有不妥之处,尚求有识之士指教,网上朋友或有见教,鄙人于此先行谢过。

【陈城伟2011年发表于网上】。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推荐下载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推荐下载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餘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解说: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

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的是《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家可能对这句话比较熟悉,在康熙年间,有一位叫做李毓秀的秀才以这句话为总纲领,编写出了一部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 《训蒙文》,也就《弟子规》,三百年来《弟子规》已成为启蒙养正,教育后辈的最佳读物,这句话也被大家所熟识。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1) 弟子:指圣贤弟子,具体而言指孔门弟子。

(2) 入:指在家。

(3) 出:指外出拜师学习。

(4) 悌:指敬爱兄长。

全句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弟子, 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要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断从中觉悟,圆满自己的德行。

这一章孔子讲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这是做人的基本。

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走到社会上,则要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一个人做到这些,他就走出了一己之爱,能够有天下大爱,他就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得更远。

以上两个层次都做到了,孔子才提出第三个层次,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你要是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在这里,文、行是合一的,指自己去力行圣贤教诲。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孔子首先要求的,是对父母兄弟的血亲之爱,做到行孝悌;然后发展到对天下苍生的仁爱,做到“谨、信、爱众、亲仁”,培养出良好的德行后,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教化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进步。

实际上,这是孔子指出的一个人人格成长的正确过程,“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七事具备,方以为人,这七事做到了,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个“人” ,要先立德学做人,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

弟子规原文

弟子规原文

践行弟子规做谦谦君子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一)入则孝〈感恩〉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3.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4.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5.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6.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7.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8.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9.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10.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11.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12.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13.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14.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二)出则弟〈友爱〉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2.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3.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4.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5.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6.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7.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8.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9.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10.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11.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三)谨〈规范〉1.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3.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4.臵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5.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6.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7.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8.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9.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10.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11.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12.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13.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14.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15.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16.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17.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四)信〈诚信〉a)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2.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3.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4.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5.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6.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7.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8.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9.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10.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11.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12.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13.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14.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15.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五)泛爱众〈善待〉1.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2.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3.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4.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5.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6.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7.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8.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9.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10.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11.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12.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13.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14.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15.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六)亲仁〈勤奋〉1.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2.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3.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4.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七)余力学文〈勤奋〉a)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2.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3.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4.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5.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6.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7.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8.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9.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10.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11.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结劝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出则悌之南宫帮珍创作引子〈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入则孝”的部份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和父母相处, 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学习.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 泛指“尊敬长辈”.“出则悌”讲的是, 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悌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 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 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 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 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 《门生规》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 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交往的时候, 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门生规》在“出则悌”的部份是怎么要求的.、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 一个家族几合家人住在一起.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年夜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悌道”对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 起到了巨年夜的作用.可是在现代社会, 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年夜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三口人, 我们小朋友年夜多是独生子女,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 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 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 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固然不是, 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俗话说“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仇敌好.孔子说:“入则孝, 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 在外要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解释: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 作弟妹的要理解恭敬兄姐, 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 一家人和乐融融, 父母自然欢喜, 孝道就在其中了.当哥哥姐姐的, 年纪年夜, 理解事理多, 应该在生活上多照顾弟妹, 学习上多帮手弟妹.而且, 在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 年纪年夜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谦让弟妹.那么, 当弟弟妹妹的, 要听从哥哥姐姐的指导, 不能因为自己小就任性不听话.兄弟姐妹是同一个父母所生, 在同一个家庭生活.所以, 兄弟姐妹是除父母之外, 我们最亲近的人, 也是一生里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亲人.我们从小理解尊敬自己的兄长, 做兄长的理解爱惜自己的弟妹, 不单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 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手, 互相关怀.《孔融让梨》的故事年夜家应该都听过,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年夜文学家.他小时候聪慧好学, 才思敏捷, 年夜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 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 而且理解礼节, 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 父亲买了一些梨子, 特地拣了一个最年夜的梨子给孔融, 孔融摇摇头, 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 应该吃小的梨, 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 譬如说唐朝的《李绩煮粥侍姊》.李绩那时已经贵为像宰相, 当他年老的时候, 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 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 不小心傍边, 一阵风吹来, 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 就说:弟弟, 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 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 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结果李绩就回答说:姐姐, 你的年纪都这么年夜了, 我不知道还有几多机会能够为你服务.所以, 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候, 内心是布满感恩的心, 时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生长过程给予他的关心和爱惜.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 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 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 让父母费心, 每一主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 这就是不孝了.现在年夜大都小朋友都没有兄弟姐妹, 也正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 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溺爱你一个人, 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 非常的蛮横自私, 凡是都得听自己的, 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 甚至和爸爸妈妈对着干.那么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之后呢, 能很好的和同学相处吗?肯定不能, 因为他不理解尊重他人, 友爱他人, 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和朋友吵架.所以, 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学校也应该做到“兄道友弟道恭”, 把同学们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年夜家相互谦让、和睦相处, 这样才华让父母和老师少费心.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学校才会酿成一个温暖的年夜家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解释:别把钱财物品看的太重要, 少计较, 兄弟之间就不会发生怨恨.讲话时, 多说好话, 不说坏话, 忍住气话, 不需要的抵触、怨恨的事情自然就会消失了.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 他的弟弟牛弼非常喜欢喝酒, 而且喝完酒后就发酒疯.有一次醉酒之后, 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死了.牛弘一进家门, 他的妻子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死了.”牛弘听了之后, 并没有说什么责怪的话, 只是回答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牛弘坐定后, 妻子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死了牛, 这不能算平常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说完之后神态自若地继续念书.牛弘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 年夜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再看现今社会, 兄弟之间为了争父母留下的财富, 上法庭打官司, 反目构怨的例子特别多.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那时知道留下财富会起这么年夜的纷争, 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富让子女争吵.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 所以言语傍边要柔软, 要和谐, 绝对不要讲话很冲.所以, 我们《门生规》才说“言语忍, 忿自泯”.这里, 我先给年夜家讲一个故事.有个父亲, 他的孩子脾气很欠好, 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 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钉一个钉子, 钉了一个星期左右, 孩子一看, 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 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原来这么欠好!”慢慢就理解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发脾气的情况慢慢减少了, 后来终于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 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失落, 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 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 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 可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成能, 已经千疮百孔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当你向他人发过脾气之后, 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 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无论你说几多次对不起, 那伤口城市永远存在.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 千万别因一句错话, 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所以从小, 我们理解言语能控制.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傍边, 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 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 又很年夜声, 对他人来讲, 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 所以, 我们在谈吐傍边, 应该要特别注意.人与人之间, 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他人很忙的时候, 我们去问他, 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 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 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需要的误会, 还有争吵.前面是讲对钱财, 还有言语, 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一个人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 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或饮食, 或坐走;长者先, 幼者后.】解释:不论是吃工具还是喝饮料, 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 就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 要请长辈先走.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 传统是非常讲究的.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 自己理解照顾自己了, 就要长者走在前面, 小辈走在后面.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 老人站在车的中间, 摇摇晃晃.年轻人就坐在老人的身旁, 无动于衷, 不愿为老人让座位.还有在公共场所的进门处, 年夜家争先恐后、你拥我挤, 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在家里呢, 有好吃的都是小朋友先吃, 有没有人记得要让年纪年夜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先吃呢?当吃饭的时候, 有没有请爷爷奶奶先坐好, 吃饭时是让长辈先动筷子吗?有没有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呢?这也不能全怪小朋友, 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 都想把最好的先留给孩子.但你们不能因此就觉得这是理所应当, 反过来你们应该更加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而且学会去照顾身边的长辈.固然, 我们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吃, 他们一般都不会吃, 可是他们心里是高兴的, 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么懂事有礼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家吃饭的时候, 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 小辈的才可以去坐.坐的时候, 要坐偏位子上, 把正位让给长者坐.当和长辈一起走路的时候, 就要请长辈先走, 小辈走在后边.可是长辈要进门的时候, 我们要赶在前面, 为长辈开门, 等长辈进去了, 然后再跟在长辈后面进门.长辈要离开的时候, 我们要先替长辈开门, 然后再跟着长辈后面出去.这样才华暗示出一个人的礼貌和修养.吃饭的时候, 要想到老人爱吃的工具, 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不能自己喜欢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 不论他人吃不吃?自己先吃个够!也不成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 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 不讲究卫生.吃饭要有吃相, 不要狼吞虎咽, 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长呼人, 即代叫;人不在, 己即到.】解释:长辈有事呼唤人, 应代为传唤, 如果那个人不在, 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 可以辅佐就辅佐, 不能辅佐时则代为转告.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年夜家庭, 当客人抵家里来, 可能他要找爷爷, 或者要找伯伯.客人不成能直接到房间里面去找人, 就分歧乎礼仪了.所以, 当我们是晚辈, 遇到长辈、遇到客人来了, 要主动问: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 这位小朋友要怎么样?“即代叫”, 跑去找他的伯伯, 赶快, 不能对客人失礼, 让人家等半天就欠好.假如伯伯不在, “人不在, 己即到”, 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 请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很有可能人家也是年夜老远来, 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 人家来找必有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请问有什么事吗?有什么我可以代您转达的吗?现在的小孩, 对长辈的使唤, 经常是慢吞吞, 或者不与理睬.如果叫的不是自己, 更是一点都不关心.爷爷奶奶叫人, 我不论, 你自己找吧.如果找的人不在呢?我帮你已经算很好, 已经算对爷爷奶奶很孝顺, 我去找一个人, 一找那个人不在, 就算了, 不成, 古人的规定, 你自己要马上回来.为什么?第一, 复命.告诉老人家, 您要找的人不在.第二, 问问老人家, 还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做的吗?这在古代对小孩子来说都是最起码的要求, 但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再者, 在学校的时候也是这样, 我们看到隔壁班老师走进来了, 孩子看到了, 他会怎么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开始放年夜嗓门:老师, 隔壁班老师找你.这个都不符合礼貌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是先说:老师, 你等一会儿, 我去叫我们老师过来.跟老师讲了, 然后再把老师带过来, 就是要把工作从头到尾做好.这个举措很重要, 它可以广泛来运用, 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我们现在在家庭傍边来看一下, 孩子现在会不会接待客人?比如说刚好阿姨来了, 小孩在那里玩玩具或者是看电视, 根本无视客人的存在, 这样好欠好?这就是不尊敬长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应该是停下自己手里做的事, 站起来恭恭敬敬的说一声:“叔叔好, 阿姨好.”接着, 客人要走进来, 我们可以给客人拿拖鞋.拖鞋要怎么放?要放在客人进来马上就可以穿到的处所, 而且拖鞋要朝向客人的方向.阿姨进到屋子里来, 我们要说:阿姨, 你请坐, 我去帮你倒杯水.这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 是我们起码要做到的.除此之外, 接德律风的礼仪也很重要.家里来德律风了, 拿起德律风来一定要先问候对方:“喂, 你好, 我是某某某, 请问您找谁?”如果对方说我要找你爸爸.假如爸爸在, 马上说:“您先等一下, 我去找我爸爸”.如果刚好爸爸不在家, 可以说:“对不起, 我爸爸现在不在, 请问您是哪一位, 有什么事情我可以转告.如果您有急事, 可以打我爸爸的手机联系他”.《门生规》在“出则悌”的部份, 首先要求孩子从小培养长幼有序的观念和照料长辈的意识.接下来, 《门生规》则通过描述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和长辈相处时的各种情境, 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 当孩子遇见尊长的时候, 应该怎样称号才是合乎礼节的呢?【称尊长, 勿呼名;对尊长, 勿见能.】解释:称号长辈, 不成以直呼姓名, 在长辈面前, 要谦虚有礼, 不成以炫耀自己的才华.对长辈绝对不能直呼其名, 可以有很多变通的法子, 一般多是加辈份尊称, 比如我们称姓李的为李爷爷、李叔叔、李伯伯, 这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称职务, 比如李校长、李老师, 这也是一种尊称.这都可以的, 尽量要回避直呼其名.有的小朋友还给他人取绰号, 取外号.这样好欠好?当小朋友给同学取外号, 甚至给老师取外号, 这样做就是没有恭敬心.你希望他人用外号讥笑你吗?如果你不喜欢, 也不要这样对他人.下一句“对尊长, 勿见能”, 我们要时刻坚持谦虚, 因为即使我们今天的才华再高, 这个才华是不是靠自己形成的?不是!是在生长的过程, 家人、老师、亲戚朋友给我们帮手和培养才形成的.所以越有才华, 我们越应该感谢家人对我们的付出和关爱, 怎么能因此而骄傲呢?很多孩子完全不懂这个, 比如与长辈在一起,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懂现在的电脑啊, 英语啊, 还有小朋友先进的玩具什么的.有时候会好奇的问一下, 看一下, 比如奶奶拿起你新买的玩具, 在那儿说, 这个怎么玩啊?小朋友一把抢过去说, 这个你不懂.再比如, 小朋友和爷爷奶奶出去, 爷爷奶奶年纪年夜, 腿脚欠好走不快, 小朋友就不耐烦的一个劲催, 还说, 快走啊快走啊, 怎么慢的跟蜗牛似的.实际上这个在传统傍边是避忌的, 尤其不要在长辈面前过多夸耀, 除非你是要为长辈干活, 这是两回事.比如, 奶奶, 我帮你把买的工具拎回家, 有劲儿, 这个是好的.接下来, 《门生规》告诉我们晚辈如果在路上遇见长辈, 应该遵守哪些礼节.【路遇长, 疾趋揖;长无言, 退恭立.】解释:路上遇见长辈, 应向前问好, 长辈没有事时, 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 等候长辈离去.中国古代, 人与人见面, 城市鞠一个躬.现在哪里还会鞠躬?对, 韩国和日本, 这是他们跟中国人学的, 可是我们自己却把这个给丢失落了.现在我们的小朋友, 见到长辈会鞠躬吗?会打招呼吗?可能因为害羞躲到年夜人的身后一句话也不说对分歧毛病?有的小朋友是叫叔叔阿姨了, 可是眼睛看着别处, 心不在焉, 也会让他人很不舒服.那我们看古人是怎么做的.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 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 “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 “揖”就是很恭敬的来向他问候.在以前, 由于交通没有那么发达, 往来于路上, 车辆没有那么多, 所以在路上我们行走的时候, 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 或者有邻人也是长辈, 一定会过去问候.我们现在在路上行走, 我们可能没有这么的方便, 因为时代究竟分歧.在路上遇见长辈了, 小辈应该快步迎上去, 可是别冲过去, 不要把老人家给吓着了, 所以略微加快脚步迎上去问好, 这是一个规矩.如果长辈有意和小辈谈谈, 小辈应该恭敬地陪老人家多说几句.如果长辈有事且不需要你的陪伴, 那么小辈应该侧过身去让开正面, 让长辈通过.等他离去了, 我们就可以走了, 叫“长无言, 退恭立”.在学校也一样, 有几多同学远远的看到老师或者看到校长走过来, 会很年夜方的跟老师、跟校长问候的?有很多小朋友他不爱这种社交, 他往往会害怕, 所以失落头而走.我们想一想, 如果他人看见你走过来, 他失落头就走, 你是不是觉得他是故意不理你, 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在路上看到长辈、老师, 我们一定要问候.年夜家要问了, 现在还要不要鞠躬, 我觉得可以不用, 因为鞠躬只是外在的一种形式, 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恭敬.所以只要站好了跟对方说你好就行了.但千万不成以说边跑边打招呼或者歪着个身子打招呼, 会让人感觉很不礼貌.除问候外, 还要注意脸色和眼神, 要始终看着说话的人, 面带微笑, 年夜年夜方方.长辈问什么问题, 我们就清楚的回答.【骑下马, 乘下车;过犹待, 百步余.】解释:不论骑马或搭车, 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 并比及长者离去稍远, 约百步之后, 才可以离开.这里也提到, 刚刚所指的是说走路, 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讲到如果你是骑着马, 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环境布景.以前的人, 即使乘着马车, 坐在马车上面, 远远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 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 又目送着他远离, 所以说“过犹待, 百步余”, 即使他已经走过了, 也要目送着他远去, 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未几有多远?差未几行走有百步多一点这样.我们今人, 我们应该怎样“骑下马, 乘下车”?我们如何来看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 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车, 我们就要理解对长者、长辈, 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 我们要特别注意, 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 为他开门, 然后看他坐好之后, 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 让老者他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 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 让他轻轻的很平安的下来.所以虽然时代纷歧样, 可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着交通工具的分歧, 我们也要理解如何帮手老者.在交通工具上, 我们要帮手他;在礼节上面, 我们也要理解礼让, 礼让老者搭车或者下车, 我们都要特另外礼让他们.这个“过犹待, 百步余”, 我们可以衍生成什么?送宾的礼仪, 送客人.“过犹待, 百步余”, 就是送长者、送客人, 要等他离去以后我们才走.假如我们送客人送到门口, 客人前脚一出门, 我们后面把门“咣”的关起来.客人会怎么想?他会想:好像恨不得我赶快走, 我下次不来了.所以, 对一般关系的客人, 送到门口外面就行了, 等客人走远了, 再回来轻轻关上门.如果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和亲戚, 可以送到楼下.所以接待客人要热情, 送客人也要讲究礼仪, 要让对方感觉受到尊重的感觉.【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解释:与长辈同处, 长辈站立时, 晚辈应该陪著站立, 不成以自行就坐, 长辈坐定以后, 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 声音要柔和适中, 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 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 应快步向前, 退回去时, 必需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 应当专注聆听, 眼睛不成以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看待叔叔、伯伯等尊长, 要如同看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 看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 要如同看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解释:与长辈同处, 长辈站立时, 晚辈应该陪著站立, 不成以自行就坐, 长辈坐定以后, 吩咐坐下才可以坐.这一条就告诉我们, 长辈如果没有坐下来, 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长者要是站着, 你要是坐着, 那多欠好看, 显得很没有教养.长辈已经有跟年夜家讲:年夜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固然如果长者吩咐我们坐下, 我们也不能说我们非得要站着, 因为古人讲的“恭敬不如从命”, 对长者的这些吩咐我们照着做, 这才是真正的恭敬.而如果我们原本是坐着的, 长辈从远处走过来, 一定要起立致敬.在人多聚会的时候, 应该注意一下周围的人, 如果你失落臂老幼, 一屁股就坐下来, 他人一定会觉得你没有礼貌.在学生时代, 尤其要注意课下请教老师问题时, 应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师, 自己恭候在一旁听老师的解答, 老师让自己坐下或示意自己坐下时再坐下.在古代学堂里, 学生如果在学习上有疑问需要老师解答时必需恭恭敬敬立在一旁倾听老师的解答, 如果学生所持意见与老师分歧, 必需跪立在老师面前才华与老师争论.关于“长者坐, 幼者立”, 中国传统傍边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尊师重道.宋朝时, 有两个年轻的学子, 一个叫游酢, 一个叫杨时, 他们去拜理学年夜师程颐为师, 哪知道老夫子闭眼在那儿养神, 养着养着还睡着了, 这两个人一直在那儿恭恭敬敬地站着.程老夫子睡醒时, 发现窗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强调年轻人对老师的异常强烈的守礼精神, 说他们在雪地里站着, 那么这两个人基本上也酿成雪人了, 所以叫尊师重道, 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尊长前, 声要低;低不闻, 却非宜.】解释:与尊长交谈, 声音要柔和适中, 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 也是不恰当的.《门生规》接下来讲跟长辈交谈时要遵守哪些礼节.我们都知道, 同尊长交谈要尽量使用“请”和“您”这样的礼貌用语.那是不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呢?和尊长交谈的过程中, 还有哪些细节。

[说明]《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

[说明]《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餘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解说: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

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集体朗读韵文,提出诵读要求:读书贵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诵读精神饱满,咬字吐音清晰。(教师相机引导)
2、轻重缓急,读出韵味
A、读文之美在于轻重缓急能入韵。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找出诵读的停顿节奏,按韵文节奏读文。现在请同学们先试行打节奏。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学生观看
谈谈感受
学生多种形式的读。
课题
出则弟(二)
设计者
于敏
教学目标
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四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出则弟”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
教学重点
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并落到实处。
教学用具
幻灯片
而且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为了钱财而怨恨,父母会怎样,我们应怎样做呢
学生理解内容。
学生听故事后,谈感受
学生说出自已的感受。




出则弟(二)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不贪图钱财,多为对方着想,
教学反思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故事诠释,读文明意
(四)生活介入,明理导行
(五)升华题义,激励实践
如果彼此都把财物看得轻一些,不贪图钱财替对方着想,忿恨自然就会消除。
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话题揭义
字正腔圆,诵读成韵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对大家都很熟悉。大家听听,它是什么感受的?
(幻灯片播放小羊过河的故事)
1、字正腔圆,读通韵文
A、《弟子规》是古代韵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文之美在于字正腔圆,首先把韵文中不认识的字,找出来,看着注音读几篇后,再自行把韵文试读两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