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植被类型也随着不断 发展和变迁。总的趋势是栽培植被的不断 扩展和天然植被的逐渐缩小。 森林地区和草原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从内蒙 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上游呼伦池西畔肇 始,由这里南下,循大兴安岭西侧,过西 拉木伦河上游,西南行,过鄂尔多斯高原 中部,再由六盘山北趋向西南,至于西藏 自治区东部。
(1)长江中下游平原 (2)秦岭山地 \ (3)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 (4)浙闽山地丘陵 (5)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 (6)云南高原的中部和北部 (7)青藏高原东南部 5、华南、滇南的热带林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山地丘 陵的中部和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及云贵高 原南部等地。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区域差异 二、历史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演变总体特征
我国是一个森林分布较广的国家,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为13%左右。但 是,很久以前的中国并不是这个样子的。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 森林和草原的面积十分广阔,森林和草原占了祖国土地面积的四分之 三。仅就森林来说,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即从大兴 安岭的北部起,沿嫩江向东南,然后折向西南划一条斜线,一直到西 藏的东南部,在此线以南, 大致上都是森林地区。历史时期森林与草 原、 荒漠的分界线,《史记》中记载为龙门(今陕西韩城)至碣石 (今河北昌黎,山海关),此线的北部“多马、羊、牛、裘、筋、 角”,以南为农区。当然,这条线是有南北摆动的,如战国、秦汉时、 隋唐时、明清时,向北移动;魏晋时则向南移动。
森林减少的危害
一方面森林的小事造成了水土流失, 使喝 水泥沙含量激增, 造成中下游河床抬升, 悬河日益突出过户, 增加了防洪的困难。 另一方面, 森林的消失 减弱了森林水源的 功能, 使江河水位的季节差拉大, 汛期洪 水一泄千里, 直接增大了洪水的强度。
人类对于自然毫无规律和节制的看法,其 自身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水土流失, 沙尘暴等恶劣的自然条件, 师德人们逐渐 意识到了环保的作用, 随着我国的退耕还 林, 植树造林 等一系列政策实施, 我们相 信我国的森林资源现状况会有所改变!
华北、黄河中下游的森林也有不少。《诗经》是春秋战国 时的作品,文中有描写人们砍树的诗句;关中平原的“平 林”“中林”“桃林”也常记载在史书中。函谷关上说 “柏林荫谷,殆不见日,荀卿谓之松柏之寨。”黄河是我 们的母亲河,历史开发较早,战国时,这里就没有成片的 林区了。史念海先生《河山集》第二集中的“历史时期黄 河中游的森林”一文有详细的记述。西安、北京定都的历 史较久,城市的建筑需要大量的木材,秦岭、燕山的大量 森林就是供应砍伐的,甚至要到遥远的山西岚山去伐树。 本地区的森林破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西周到战国, 秦汉到北朝,唐宋时代和明清以来的时期。森林在各个时 期逐步消失,从平原到山地。明清时,森林遭到毁灭性的 破坏。春秋战国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为 42%,唐宋时为32%,明清至解放前夕为3%左右。
一、中国境内的主要森林分布区
生成: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的天然植被 从东南向西北分成森林、草原、荒漠地带。 森林: 东北: 1、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森林 2、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温带林 包括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 及长白山的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 的地区。历史时期,这里由于长期处在地 广人稀的状态,森林面积十分广阔。但在 辽河的下游,战国时期有人在此开发,林 地减少,燕国在这里还设有辽西、辽东二 郡。清朝后,大兴安岭的南部森林也已经 砍伐完。近代后,中部的森林被日本修铁 路而砍伐完。东北的森林变迁经历了由南 向北和从平原到山地的演变过程。
证据: 商代:甲骨文中 桑、竹、柏、榆,捕猎 战国: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秦汉: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 板为室 屋,关中地区已经有很多南方的树木。 东汉到魏晋时期,晋冀鲁豫交界地带 已经 缺乏木材,而今陕、宁、甘地区则林木茂盛, 造船。 唐宋 , 32%华北森林破坏。西北不到8%。 总之,唐宋以前森林取伐主要是黄河流域。 长江下游森林大量利用,其余地方森林完好
(二)生物分布界线的推移
1、距今8000年——3000年间各地气温普遍比现在 高2—3℃。 2、最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曾经达到黄河以北的华 北平原,在寒冷时期北界南移至长江以南。 3、历史时期以来许多喜温热的野生动物分布界限 发生了巨大变迁。研究的13种热带和亚热带动物, 如亚洲象、犀牛、貘、獐、圣水牛、貉、竹鼠、 花面狸、大熊猫、孔雀、厚美带蚌、黄蚬、巴氏 丽蚌,其分布的北界都曾经达到过黄河中下游地 区,其后分布北界逐渐南移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三、历史时期中国植被变迁趋势 及其原因
(一)在地带性总体格局不变的条件下, 植被呈现不同程度的地域性变化。 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历史时期植被纬 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十分明显,即从东 南沿海向西北内际,呈现森林—草原—荒 漠依次过渡的景观,从北至南,森林依次 演变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黄河流域森林资源的丧失,主要有二个原 因: 一方面是近5000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黄河流域所处的中纬度地区, 气候总的看来势相干冷演变,森林资源受 影响,生存保护困难。
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森林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成为龙兴禁地, 所以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汇总上游地区的楠木、 柏木便成为明清两朝重大营造采办的主要对象。 明清将采伐目光瞄准了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 其宫殿、陵寝等都用南方地区采办的皇木,主 要是笔直的楠木和杉木,地方主要在湖广西部、 四川、贵州地区,尤其是其中的四川马湖府、遵 义府、贵州铜仁府、黎平府、镇远府、湖广的辰 州府、永顺府、保靖司等地。由于明清时期的皇 木采办,虽然南方地区各省仍有楠木,但现在多 为庭院风景区林。
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目前的森林不少,但 也是很少的,为什么?这是历史上土地开发的结 果。 唐代以前,这里森林较多,是“多竹木”的 地区。 唐朝时,土地开发,森林减少, 但个别地 方还存有一些树木。 如张九龄开大庾岭时, 那 里 “数里重林”,得“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很多地方在宋代被开发出 来,成为“无寸土之旷”。只有岭南的一些地方 有森林分布,“山林翳密,多瘴毒”。 明清时期, 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作物的引进,使得江 南的土地被完全开发,没有土地荒芜的现象。据 有人估计,1700——1949年的森林减损是前五百 年的总和。长江中下游甚至南方经济的发展是用 森林的日益减少换来的。如今长江有可能成为中 国的第二条黄河,这不是危言耸听,值得国人深 思。
荒漠 景观
(三)荒漠地带 我国西北内陆,高山环绕,气候干燥,历 史时期的天然植被以荒漠为主。荒漠地带 的北部,包括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 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等,荒漠 分布极广,历代多有记载。
二、历史时期各区的变化总体趋势
总体评价: 历史时期与地质时期相比变化幅度并不大。 (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 布的变迁 新石器时代 、秦汉时期 、唐宋时期 华北平原森林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绝大多数 地区已经无森林,在山区仍有一些。
森林景观
3、华北的暖温带林 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 地、 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和豫西山地丘陵、华北平原、 渭河平原及山东丘陵等地.这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 地,曾是森林遍布的地区,但是从战国后, 也经历 了巨大的变迁,秦汉南北朝时期平原的林木被砍光, 唐宋时期山区林木受严重破坏, 明清时期无林,绝 林,水土流失严重。 4、华中、西南的亚热带林 包括秦岭、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霍山、四川盆 地、贵州高原、江南山地丘陵、浙闽山地丘陵、南岭 山地、两广山地丘陵北部、长江中下游平源(以上概 括为华中)以及云南高原的北部、中部和青藏高原东 南部(以上概括为西南)等地,是我国古代森林面积 最大的一区。
(三)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原因 和影响
森林变迁的原因与自然条件,与气候条件 关系特别密切。 同时,在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的影 响更大,更直接,历代大兴土木、军事行 动、森林利用中的滥砍滥伐、农业开发中 的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等对历史时期森林 资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变迁不是直线式的,而是经过多次反 复的。
鄂川陕交界地区的巴山,早期是由棚民开发的。 山区垦殖是以南方丘陵山区为主,主要种植16 世纪传入的玉米和17世纪传入的红薯、马铃薯。 为了种植高产旱地作物,进一步 破坏山地、 森林,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普遍下降。
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从太平天国、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间,森 林 资源急剧减少。鸦片战争后,全国森林覆盖率逐 年减低。 近150年以来,闯关东的人破坏了鸭绿江 流域 一代的植被,政府也支持这种行为。造成长十分快,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尤大。尤其是50 年代末的大炼钢铁,是森 林资源受到前所未有 的集中砍伐。近20年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走入 正轨,森林资源 有所恢复。
皇木采办主要树种及制作后的家具
南方主要木材:楠、杉、柏 分布:湖广、四川、贵州 嘉靖时 一年采木11280株,15712根 一丈树围:2000多株。 万历、康熙时更多。 采伐凋残,山穷水尽。 乾隆贵州某些地区“已伐尽”。
三、近30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
清中叶以来,中国南方丘陵和低山地区出现 了一次规模十分大的山地垦殖运动。清代的人 口总量在增长,造成耕地缺乏,人地比率缩小。
历史时期我国森林覆盖率
4000年前
战国末期 唐代 明代 清代后期
60%
46% 33% 26% 17%
解放前夕
12.5%
近20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 也采取了一些环境整治的措施,森林资源 总的来说还是有所恢复。到2000年时我国 的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6.55%。应该看到, 与历史时期相比,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 是很低的,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6%相 比,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偏低的。
总结: 总的来看,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地带, 从北到南,树种由少到多。林相越来越茂 密,森林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长江流域, 从东到西,随着人类开发的西进,东部的 森林资源最先遭到较大的损耗,然后是中 部,最后才是西部。
草原
景观
二)草原地带 位于森林带以西,包括两种类型。 1、北部的温带草原 包括大兴安岭的南段、呼伦贝尔高原、东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以及黄土高原的西北部。 在整个温带草原中,天然植被又随着地形、气候 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内部差异。 2、青藏高原的草甸和草原 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中部和南部,包括羌圹高原 的中部和南部、通天河源、黄河源以及帕米尔等 地区,天然植被主要是草甸和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