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2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学案 新人教版上册

合集下载

4.20.4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新人教版上册

4.20.4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新人教版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学生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3.民族的大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导入新课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学生活动答题方法:按教师指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讲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本课在课标中的规定是: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民族融合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

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民族融合有哪些方式(或途径)?其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这些都是内隐在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只有事先进行梳理,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游刃有余。

关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请见附件一。

2.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民族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3.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先对两个授课班级中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共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见附件二。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些理解还比较片面,未能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迁都、改汉姓、学说汉化、品尝北魏时的小吃(乳饼)。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政策?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平台准备1.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①多媒体课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制作。

②FLASH动画《爱我中华》。

2.学生仿制乳饼。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识读、分析相关地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分析相关图片,进一步提高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学案 新人教版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学习内容
我的 收获
【学习目标】
识记: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学习重点】
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P114—P117 ,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黑笔做出标记。然后再对照学习目标,用红笔做第二次标记,想一想明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再独立完成预习。课上按照学习流程学习讨论,并记下你的学习体会。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在讨论时要敢于表明自 己的想法,课后记得将学习情况做认真整理。
独学(课堂10分钟)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学生们用方向箭头在历史地理图册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对学——组织内对子探讨(课堂5分钟)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氏族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 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孝文帝是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的?
群学——小组起立探讨,在黑板前展示探讨(课堂5分钟)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 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深刻的原因?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了解北魏建立及统一北方、北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2.通过小组积极讨论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热情投入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阅读一遍课本,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把答案用横线标划在课本上,注意写上提示语。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家共同探究。

3.预习完成后默写该课的知识树,实在想不起来的可以看课本,用红色笔补充。

预习案请思考:1、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黄河流域统一的时间、政权及影响?2、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地点及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意义分别是什么?4、绘制南北朝的示意图?我的疑问、我的补充——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你知道的精彩东西补充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分享。

探究案1、结合所学的知识,你还知道关于实现北方统一的历史事件有哪些?2、简单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几次民族融合现象?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网络建构】(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构建本节的知识树,注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当堂检测】1、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D.颁布均田制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封建化的完成C.阶级矛盾的激化D.北方民族的融合4、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6、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2、7、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统治者的改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我的收获和发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弯路的反思)【时文阅读】1、人物简介:冯太后:冯太后具有远见卓识,善于识人用人,生杀决断,威严有加,但又胸襟广阔,有大丈夫气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2 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地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地历史过程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问题的初步能力2.培养学生用全面、系统的(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地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地重要内容,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权势的反对,坚持改革的史实,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二、自学指导六分钟阅读全文,分点标注寻找下列问题的答案;浏览绿体字、分析图片、材料、动脑筋1.北方再次统一的时间、政权名称及民族?2.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内容?3.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迁都?由哪儿迁往哪儿?4.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意义是什么?5.北朝指的是哪几个王朝?三、合作探究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对中原地区地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样地影响?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3.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他们成功了吗?为什么?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重要意义?四、小结1.北方再次统一的时间:,政权:,民族:。

2.北魏孝文帝迁都由迁往。

3.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1);(2);(3);(4);(5);(6)。

意义是:。

五、当堂训练1.北魏孝文帝改革地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地过程B.学习汉族文化习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地管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使,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地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精品教案[修改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精品教案[修改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精品教案(注:结合课件)教学目标1、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3、培养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影响,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思考历史上黄河流域经过哪些统一,评价孝文帝4、通过学生探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1、导课师:让学生朗诵朝代歌谣,让我们随着歌谣对本单元的历史概况作以简单的回顾点击历史回顾师问:这应填什么生:北朝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三国以后的历史生: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并立师:东晋时期,北方处于十六国战乱,在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立了北魏。

2、幻灯片: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学生回答问题:1段什么时期进入分裂阶段,2段北魏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3段了解北魏的历史地位3、我们一起探究北魏的发祥地打出幻灯片:寻源说明北魏是以什么生活?是什么民族?4、鲜卑是如何兴起的?打出幻灯片,建立的王朝是什么?5我们来看北魏的发展打出幻灯片,北魏迁都到哪?展示平城的地理位置6、说到北魏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帝的贡献,我们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人?打出幻灯片,获得什么信息?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7、孝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学习他的改革措施之前,我们先了解他改革的背景,同学们看书第一目,打出幻灯片,鲜卑兴起的时期是什么?建立北魏都城是什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思考: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经历了哪几次统一?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本课在课标中的规定是: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民族融合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

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民族融合有哪些方式(或途径)?其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这些都是内隐在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只有事先进行梳理,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游刃有余。

关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请见附件一。

2.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民族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3.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先对两个授课班级中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共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见附件二。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些理解还比较片面,未能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迁都、改汉姓、学说汉化、品尝北魏时的小吃(乳饼)。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政策?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平台准备1.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①多媒体课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制作。

②FLASH动画《爱我中华》。

2.学生仿制乳饼。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识读、分析相关地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分析相关图片,进一步提高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过渡: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使北魏孝文帝寻找到了促使鲜卑族强大的改革梦!为了追逐梦想,孝文帝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追梦
1、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图片思考问题。
2、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学生通过老பைடு நூலகம்提供的图片和同桌一起进行讨论认知:当时的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历史趋势。
图片、视频能形象生动的让学生还原历史。
第二篇章
追梦
第二篇章追梦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迁都洛阳
教师:历史学家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请你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孝文帝,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幻灯片出示)
(3)五胡内迁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什么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学生:前秦、淝水之战。)
教师:北方黄河流域这种割据混战的状态是怎样再度得到统一的呢?哪位同学可以结合教材114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学生回答)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
首先,简要地说明了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学生: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有效统治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doc

第 23 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2.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梳理】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于是北魏帝就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内容:。

影响:1、北朝的含义:。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目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二、非选择题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拓展视野】1.(06江西南昌卷)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鲜卑B.匈奴C.汉D.氐2.(07江苏徐州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鲜卑B.匈奴C.汉D.氐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梳理】1.鲜卑北魏 439 孝文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2.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2(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2(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2(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地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地历史过程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问题的初步能力2.培养学生用全面、系统的(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地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地重要内容,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权势的反对,坚持改革的史实,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二、自学指导六分钟阅读全文,分点标注寻找下列问题的答案;浏览绿体字、分析图片、材料、动脑筋1.北方再次统一的时间、政权名称及民族?2.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内容?3.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迁都?由哪儿迁往哪儿?4.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意义是什么?5.北朝指的是哪几个王朝?三、合作探究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对中原地区地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样地影响?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3.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他们成功了吗?为什么?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重要意义?四、小结1.北方再次统一的时间:,政权:,民族:。

2.北魏孝文帝迁都由迁往。

3.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1);(2);(3);(4);(5);(6)。

意义是:。

五、当堂训练1.北魏孝文帝改革地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地过程B.学习汉族文化习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地管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浪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论从史出,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心辞典”猜谜语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北方的统一(板书)1、(课件动态展示)(1)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2)什么政权统一了北方?(3)北方重新统一的时间是:(4) 北方的重新统一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的影响?(二)孝文帝迁都(板书)1、活动:(1)小小辩论会(多媒体)辩题:要不要迁都?反方:保守贵族们会怎么想?(从保守者的角度)正方:北魏孝文帝会怎么想?(从改革者的角度)(友情提示: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2)先后出示平城和洛阳的城市资料(多媒体)(三)孝文帝改革(板书)1、改革的措施(学生自学教材后,多媒体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资料,要求学生回答具体是哪项措施)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二十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 4世纪后期,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3.简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4.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5.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二. 小组活动任务【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一:有教材导入框内容导入本节教学内容。

导入设计二:由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并指出,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位皇帝曾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友爱做出过突出贡献。

他就是北魏孝文帝。

课堂小结中国历史走到了南北朝时期,但是分久必合,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族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女真族2. 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人教版
教师:同学们对这首歌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略)。
教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问题,现做一个现场调查。
(教师现场调查班级里的民族分布情况)
教师:请这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告诉大家,你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集体中有什么感受?
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六)当堂训练、完成课堂作业。
教师补充
教师引导进行纵向比较,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教师给学生指导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学生动手设计表格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
请同学继续思考: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内迁,这些民族内迁到中原会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平城的地理位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平城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因素)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课题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时
1






1、知识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把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壮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政权的成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什么缘故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育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阻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到凡是符合历史进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进展的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民族融合三、教学方式:采纳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式。

四、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进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前后入主中原,成立政权。

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混居相处,相互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适应彼此阻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

自东汉末年以来,慢慢南迁。

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阻碍,开始学习农耕并慢慢过上居住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领袖拓跋成立魏国,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终止了十六国割裂局面。

2)、改革的要紧内容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忙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历史作用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进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增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并加以具体论述。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进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

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转变,他们由官府操纵,改成许诺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

商品互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第一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进展:改革以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取得提高,取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进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取得了调整;增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增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9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某某;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知识与能力1、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学习和历史短剧表演,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本节课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学生历史活动:历史短剧表演缩句游戏【导入新课】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字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生:回答。

师:我们小学学过的《刺勒川》就是鲜卑族的民歌,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低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课型新授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 1 第周第 1 课时总第 21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3、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第一种方法: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哪些民族内迁?他们同汉族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有利于民族融合。

还有哪些事件促进民族融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二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探索研究,自主学习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2、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3、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4、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学生答: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新泰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学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2、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学习难点:北方民族融合、北方的统一四、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1)、原因: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根本目的和原因————————。

汉化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构建知识网络:.. 北魏:建立时间年,族建立统一:年,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迁都:原因1、2、目的:接受先进文化作用:1、2、改革:内容:1、2、3、4、5、6、作用: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与北魏合称为、三)、合作探究: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总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3、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4、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三次统一局面?四)、达标测试:一、基础达标;1.下列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最基本原因的是()A.反对各族统治者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民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2.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溢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内容有关的是()A.北魏迁都洛阳 B.北魏改用汉姓C.北魏改穿汉服 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3. 中国古代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4. 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5.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 B.鲜卑 C.羌族 D.羯族2.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
1、北魏统一
时间;
民族:
统一黄河流域:
统一影响:
2、迁都洛阳(孝文帝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原因:①



积极意义:①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改革目标:胡汉融合
改革目的: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内容:①





影响:
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东魏北齐(定都洛阳)
4、北朝:北魏
西魏北周(定都西安)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

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

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

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
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3、怎样评价孝文帝改革?
认为孝文帝改革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认为孝文帝缺乏民族自豪感,抛弃自己民族的长处而热衷学习汉文化,在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自觉的站在其他民族一边,使鲜卑族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点与风格,对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起了消退作用,他的文治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退的路线。

认为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孝文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为了巩固自己国家政权,抛弃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他的改革措施积极因素远远大于消极因素,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速了拓跋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汉族和鲜卑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对酝酿培育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应当给与充分肯定。

4.北魏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

达标检测: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洛阳C.开封 D.邺城
6.北魏迁都洛阳最主要的原因是()
A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 B洛阳的气候好
C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学习汉族 D一些大臣的建议
7.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冒顿单于B.呼韩邪单于 C.孟获D.北魏孝文帝
8.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
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鲜卑族 C.氐族D.羌族
9.“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逐渐与
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D.吴起变法
10.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C.迁都洛阳 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11.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统一北方的是()①曹魏②孙吴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12. 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1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1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17年B.383年C.420年D.439年
15.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
A.匈奴族B.羯族C.鲜卑族D.氐族
16.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
17.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A.贺B.穆C.刘D.元
18.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政权,定都(今),439年,统一了流域。

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已成为趋势。

19.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迁到。

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姓氏,把皇族由姓改为姓;鼓励;采用;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0.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
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
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
治通鉴》
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21.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书》(1)魏主是谁?
(2)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何变化?
(3)改姓应该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4)造成这一历史事件出现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22. “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

……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23.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1)上述材料提及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除材料的规定外,这次改革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2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结合我们学过的
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