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白朴与马致远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1 .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需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 .本考核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3 .识记:(1)神话概念;(2)神话分类。

4 .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5 .运用:神话分类与中国神话重要神话举例,举神话的例子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价值、意义。

第二章《诗经》1 .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2 .理解:(1)《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2)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3 .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 .识记:(1)《尚书》;(2)《春秋》;(3)春秋三传;(4)春秋笔法;(5)编年体、国别体。

2 .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运用:先秦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识记;(1)《论语》《孟子》;(2)《庄子》;(3)《荀子》《韩非子》。

2 .理解:《庄子》三言说理。

3 .运用:分析庄子寓言的特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识记:(1)楚辞;(2)《离骚》;(3)《九歌》;(4)《九章》;(5)宋玉《九辩》;(6)香草美人。

2 .理解:(1)《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2)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3 .运用:结合《离骚》分析香草美人象征手法。

第二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1.识记:(1)《吕氏春秋》;(2)李斯刻石文;(3)《淮南子》。

4 .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倾向、说理特点。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章东汉辞赋1.识记:(1)汉大赋;(2)骚体赋;(3)诗体赋;(4)抒情小赋。

2.理解:(1)汉赋渊源及演变进程;(2)汉赋类别及散体大赋特征。

重庆大学关于制定(修订)本科课程

重庆大学关于制定(修订)本科课程

《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课程说明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学分:80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预备知识:泛读古典戏曲名著。

1.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关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理论课程。

而戏剧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戏剧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戏剧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发展的艺术表现。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一个系统详细的认识,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戏剧思潮、戏曲创作状况和主要戏曲作家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诸如民族历史、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有深入的认识。

并从宏观整体上来把握中国戏曲的历史与理论,建立较高标准赏析著名戏剧作品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戏剧审美鉴赏能力。

于此同时对各体文学、艺术学等亦有一定了解。

3.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选用教材:《插图本中国戏剧史》叶长海、张福海著二、配套教材:《中国戏曲选》,(三册,高校文科教材)王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三、教学指导书:1、《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中国戏曲通论》张庚郭汉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3、《中国戏曲发展史》(四册)廖奔刘彦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四、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胡世厚邓绍基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徐培均范民声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3、《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4、《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李修生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二主要内容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形成教学目的:了解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戏剧的源流讲授要求:宏观地把握戏剧的起源于形成。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形成第一节、戏曲源流概说第二节、戏曲的形成第三节南戏概说第四节、金元杂剧概说第二章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教学目的:了解关汉卿的创作情况教学重点和难点:关汉卿的杂剧成就;《窦娥冤》的主题与艺术第二章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第一节、生平与创作概况第二节、关汉卿戏剧内容的成就第三节、关汉卿的戏剧艺术成就第三章《西厢记》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与艺术教学重点和难点:《西厢记》艺术上的革新;莺莺和张生形象分析第三章《西厢记》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和故事源流第二节、“天下夺魁”的《西厢记》第三节、《西厢记》人物形象第四节、《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第四章白朴与马致远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白朴、马致远的代表作第四章白朴与马致远第一节、白朴第二节、马致远第五章前期其他作家作品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杂剧前后期的分期,掌握纪君祥的作品第五章前期其他作家作品第一节、元杂剧的分期及主要作品第二节、纪君祥的作品第六章元代后期的杂剧创作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郑光祖和乔吉第六章元代后期的杂剧创作第一节、郑光祖和乔吉第二节、宫天挺与秦简夫第七章南戏里程碑---《琵琶记》教学目的和任务:1.了解《琵琶记》故事源流。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第四章-文化素养-第五节-艺术素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第四章-文化素养-第五节-艺术素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第四章-文化素养-第五节-艺术素养[单选题]119世纪60、70年代,随着光学研究的发展(江南博哥),一个以表现“光”和“色”和谐统一的画派出现了,下列画家中是这一画派代表人物的是()。

A.德拉克洛瓦B.梵高C.罗丹D.毕加索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该画派是印象派,梵高是印象派画家。

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画家,毕加索是立体派画家,罗丹是雕塑家。

[单选题]2.下面对“扬州八怪”理解有误的是()。

A.以金农为首的,一批聚集在扬州的书画家B.“扬州八怪”均为扬州人C.“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擅画兰竹图D.“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最著名的书画流派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李玉菜《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所记载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鲜.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扬州八怪并不都是扬州人。

[单选题]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完成于元代的是( )。

A.王希孟《千里江山图》B.顾闵中《韩熙载夜宴图》C.韩滉《五牛图》D.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王希孟生活于北宋,顾闵中生活于五代,韩滉生活于唐代,黄公望是元代画家。

[单选题]4.我们常说的“天涯海角”在海南岛,景区内奇石林立,雄峙海边。

其中,有一块巍然屹立在海边的巨石,自上而下刻着“南天一柱”四个刚健遒劲的楷体大字。

“南天一柱”是()所书。

A.程哲B.苏东坡C.范云梯D.溥仪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清末官吏范云梯在出任崖州知州时在崖州(今三亚市)海滨巨石上题刻了“南天一柱”四个大字。

[单选题]5∙以下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文言别称,属于绘画的是()。

Λ.丝竹B .墨宝C.丹青D.金石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

本题选C 。

“墨宝”指宝贵的字画。

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

“金石丝竹”: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元代文学PPT课件

元代文学PPT课件
▪ 此剧文辞本色秀丽,关目紧凑热闹,波澜迭 起,境界阔大。
▪ 3.郑廷玉的《看钱奴》
▪ 《看钱奴》取材于晋干宝《搜神记》中的 “张车子”故事。

主旨是借周、贾二人的枯荣转换,宣扬贫富
天定,因果报应的思想,具有消极意义。但其中
用漫画手法涂抹守财奴的形象,把财主贪婪悭吝
的心理和伪善狡诈的手段,刻画的入木三分,又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 一、白朴(1226~1306?)
▪ 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祖籍山西 河曲附近。生于金朝首都南京(开封)一个 官僚家庭。“幼经丧乱,仓皇失母”,赖诗 人元好问的收养和教育。
▪ 白朴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谢绝出仕。 曾漫游真定、大都等杂剧演出兴盛的地方, 晚年移居南方,过着“诗酒优游”的生活。
▪ 作家有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顾 仲清、张寿卿五人,还有济南的武汉臣、 岳伯川、棣州的康进之等人。主要从事水 浒戏的创作。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 的杂剧创作
▪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既有着共 同的时代精神和总体风格,同时又由于 各自地域文化的特色而呈现出不同的风 貌,犹如五彩云霓,将北方的天穹装点 的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 一、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 1.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一部悲壮感人的历史剧。
▪ 1.《梧桐雨》
▪ 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 遇的历史剧。依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 叶落时”为题,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 变幻的题旨。
▪ 《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 酣畅优美,意向深沉含蓄。浓重的抒情性以 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 的一树奇花。
▪ 2.《墙头马上》
▪ 《汉宫秋》艺术上别具特色。全剧结构 紧凑,主题突出,并以浓烈的抒情见长。作 家善于借景抒情,准确、生动、细腻地描写 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以“秋天”的意境作 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 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表达出作 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4.元杂剧其他作家

4.元杂剧其他作家

在清末的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即将举起的屠刀,谭嗣同 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 无以召后起……”遂相与一抱而别。 • • • • • •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取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置之死地而后生。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 • 全剧结构紧凑,主题突出,并以浓烈的抒情见长。
《汉宫秋》以“琵琶”和“雁”的意象为线索贯穿 全剧,更增加了此剧的悲凉气氛,汉元帝与昭君的初见, 即以琵琶为契机,以后的每次幸事都以琵琶为号,最后 惨别,也以琵琶作结;而雁的意象“雁口”、“雁叫”、 “雁声”等意象贯穿全剧,结尾以呀呀的雁叫声,使全 剧笼罩了灰暗荒漠的气氛,更显示出北方之地特有的苍 凉。这种表现方式既使全剧结构紧凑,也使全剧具有浓 厚的抒情气氛,为南、北观众所乐于接受。
悲剧总结:
• 悲剧,就其经典意义上说,并不仅仅是悲惨情节的表演,除 了鲁迅指出的“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 剧还要求表现一种“自觉意志”。当程婴、韩厥、公孙杵臼奉献 他们自己或孩子的生命时,不是出于无知,不是出于偶然事故, 而是自觉地牺牲,清醒地走上死亡或其他悲惨的道路。《赵氏孤 儿》中这种“自觉意志”的升华,产生了悲壮、崇高的悲剧美, 产生了陶冶净化人们感情的效果。
创新进步意义:
• 表现在昭君自杀后,番邦对汉的和好,再现出民族和睦的愿 望。《汉宫秋》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民族压迫,歌颂民族气节的主 题,在元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 局限性:
• 作家没有真正理解历史上汉朝和亲的意义,所以对汉元帝过 于同情和美化。剧作中把两人处理成为一对一见倾心的爱侣,同 时又显示出作者的灰颓:在昭君,才得恩宠,而骤成死别,见红 颜之薄命;在元帝,尊为天子,而难保身家,知富贵之无常。作 者流露出了极浓的感伤情调,代表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的思想倾 向,也是值得注意的。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马致远》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白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什么异同不同点: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人观众自己去体会。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

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

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

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

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

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

•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 历史剧。天宝之乱以来,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 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 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坊间还出现《杨太真外传》、 《玄宗遗录》等著述。到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 故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关汉卿写过《哭香囊》,庾天锡 写过《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写过《梦断杨妃》, 王伯成写过《天宝遗事》。但这些剧本都已亡佚,惟独白朴 的《梧桐雨》流传了下来。
马致远作品的艺术风格
• 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 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 抒情性和主观性。 •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
• 前人对马致远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 • 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 • 二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 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 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 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 门静。
【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 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滚绣球】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润枯草,洒开花萼,谁 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条,碧玉梢,碎声儿必剥,增百十 倍,歇和芭蕉。子管里珠连玉散飘千颗,平白地瀽瓮番盆下 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 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 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 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 【倘秀才】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 枉着金井银床紧围绕,只好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

Z891-作业与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上)

Z891-作业与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上)

《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上)第一章元曲的形成和兴盛一、填空题(每空1分):1、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从先秦()、汉魏()、隋唐()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2、元代创作的剧本,数量颇多。

据统计,现存剧本名目,杂剧有()多种,南戏有()种。

3、元代戏曲包含( )和( )两种主要形式。

4、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 )、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心在( )。

5、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把散曲分为三品,一曰清深,二曰(),三曰婉丽。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1、元曲三、简答题(每个10分):1、元杂剧的体制特征是什么?2、元曲创作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每个20分)1、元戏剧创作兴盛原因分析。

第二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填空题(每空1分):1、宋代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与()的特点。

2、在宋代,说话已明显分为四家,即小说、()、()和合生。

3、“话本”的称谓,可能在()代已经出现。

4、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为()。

5、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

6、()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7、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又往往突出()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1、诸宫调2、说话三、简答题(每个10分):1、小说“话本”的体制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每个20分):无第三章关汉卿及其杂剧创作一、填空题(每空1分):1、关汉卿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钟嗣成的《录鬼薄》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是( )。

2、()是元代曲坛上创作成就最伟大的杂剧作家,他的杂剧作品标志着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而走向艺术成熟的标志。

3、关汉卿《窦娥冤》杂剧中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是( )、( )、( )。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无三、简答题(每个10分):1、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思想内容是什么?2、关汉卿杂剧创作呈现出什么样的语言特色?四、论述题(每个20分)1、关汉卿杂剧创作的剧场性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3(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3(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一、解释:1、勾栏2、对棚3、末本4、旦本二、填空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

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和两种类型。

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三个部分。

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三类,全剧只能由或一人主唱。

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等类,在剧中歌唱。

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具有强烈的性。

4、杂剧的曲调由民间歌曲、的乐曲和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的民间音乐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传统衍繁,彼此;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剧作多以故事、故事、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的感受。

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地区,既流行,也演出;剧作更重视的描写和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句中可以增加。

作家纯以曲体,与毫无联系。

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化的状态。

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的方式加以、。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之美,与每以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三、简答1、为什么说元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2、元代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散曲为什么大盛于元代?为什么又会在元代走向衰微?4、王国维认为元曲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王国维的看法是否可取?5、吴伟业说元杂剧“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这“显而畅”的含义是什么?四、论述1、简析元代社会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3、怎样认识元代的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4、谈谈你对元代文坛审美情趣变化的看法。

5第四章 白朴、马致远

5第四章 白朴、马致远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吕洞宾,河南人。儒生、兵马大元帅 东华帝君 钟离权(高太尉、老院公、樵夫、山中壮士) 骊山老母(王婆、山中道姑) 高翠娥、魏尚芦】 莫厌追欢笑语频,但开怀好会宾,寻思离 乱可伤神。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你虚飘飘半纸功名进。 你看这紫塞军、黄阁臣,几时得个安闲分,怎如我物外 自由身。 【醉中天】 俺那里自泼村醪嫩,自折野花新。独对青 山酒一尊,闲将那朱顶仙鹤引。醉归去松阴满身,冷然 风韵,铁笛声吹断云根。 【金盏儿】 俺那里地无尘,草长春,四时花发常娇嫩。 更那翠屏般山色对柴门,雨滋棕叶润,露养药苗新。听 野猿啼古树,看流水绕孤村。 【后庭花】 酒恋清香疾病因,色爱荒淫患难根;财贪 富贵伤残命,气竞刚强损隐身。这四件儿不饶人。你若 是将他断尽,便神仙有几分。


“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 风诗性。得青楼薄倖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 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明•贾仲明《凌 波仙》吊词) “白仁甫之词,如鹏摶九霄,风骨磊瑰,词源 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 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明•朱权《太和正 音谱》)
2、《梧桐雨》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 《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 齐肩。”(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 《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 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宜列群英之上。”(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马致远号东篱,元人曲中巨擘也。”(清 • 李调元 《雨村曲话》卷上)
2、《汉宫秋》
( 1 )《汉宫秋》的故事情节:在《汉书 · 匈奴传》、 《汉书· 元帝记》、《后汉书· 南匈奴传》等正史记载及 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以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 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 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 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 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 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 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 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4白朴与马致远

4白朴与马致远

发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刻画人物性格,从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尤其是第四折,唐玄 宗的忆旧、伤逝、相思的凄苦心情和雨打梧桐凄凉萧瑟的氛围 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诗剧的境界。此外,该剧曲词的清新隽 永,典雅华美,文采过人,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都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朱权《太和正音谱》:“白仁甫之词,如鹏抟九霄。” 《梧桐雨》曲词欣赏: [黄钟煞]: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 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琴操。 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 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 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 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 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二、《汉宫秋》 (一)昭君故事的流变 《汉宫秋》是一部历史剧,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汉书》卷九《元帝纪》和《后汉书》卷八十九《南 匈奴列传》有载。 《汉书•匈奴传》:在汉文帝至元帝期间,西汉王朝曾 派李广、卫青、霍去病、苏武、范明友、赵充国、常 惠、甘延寿、陈汤等主动出击,使匈奴屡遭重创。再 加上内部的矛盾和自相残杀,匈奴因此就更为疲弱。 早在汉武帝时,匈奴即有与汉室重修旧好之意。“前 此者,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堕殰,罢极 苦之,自单干以下常有欲和亲计。” “匈奴终不敢 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3、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白朴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作家,剧作语言典雅绮丽,心 理刻画细腻深刻并充满抒情笔调。特别是此剧的第三、 四折,用典雅绮丽的语言抒发唐明皇国破家亡的内心 痛苦,十分动人。尤其是第四折,全部23支曲子几乎 都是唐明皇的内心独白,写他的忆旧、伤逝、相思、 愧悔、孤独、哀愁等种种心情,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其中后13支曲子,通过对秋雨梧桐的描写,反复地以 凄凉萧瑟的环境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彼此交融, 获得强烈的抒情效果。如第四折中的[叨叨令]和[倘秀 才],作者把寂寞深宫中唐明皇痛苦、追思的心情,与 萧瑟的秋夜,凄凉的雨声紧紧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 强烈的悲剧气氛和抒情意味,心理描写细腻、凄婉、 动人。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的体制、内容、艺术特点(二)《诗经》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先秦叙事散文(一) 先秦叙事散文的繁荣原因及发展过程(二)《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三)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三章先秦说理散文(一) 语录体:《论语》及《孟子》的艺术特色(二)《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艺术特征(三) 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四章屈原与楚辞(一)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二)《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三) 楚辞的流变以及屈原对后代文人与文学的影响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一)贾谊、枚乘及梁园文人集团(二)王褒、扬雄及其辞赋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三章两汉乐府诗(一)乐府及乐府诗概况(二)乐府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第四章东汉辞赋及文人诗(一)京都赋与抒情赋得兴起(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第五章《汉书》《汉书》的文学价值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与正始之音(一) 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成就及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二)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第二章两晋诗坛(一)太康诗风(二)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三)兰亭唱和及其影响第三章陶渊明(一) 陶渊明其人及其文学成就(二)陶渊明的影响及其典型意义第四章南北朝诗人(一)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二) 鲍照诗的创新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三) 沈约、谢眺与永明体(四) 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南北文学的融合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一)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二) 志怪与志人(三)《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第六章南朝美文的衍化(一)《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二)齐梁新变之风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一)上官体、初唐四杰(二)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三)张若虚与唐诗兴象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及其艺术特色:孟浩然、王维第三章盛唐边塞诗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艺术特色:高适、岑参、王昌龄第四章李白(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及艺术个性(二)李白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和影响.第五章杜甫(一) 杜诗的"诗史"性质及艺术成就(二) 杜甫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影响第六章中唐诗人(一)韦应物、刘长卿(二)大历十才子(三)韩孟诗派与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第七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的特征第八章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一)“古文”和“古文运动”(二) 韩愈的散文创作及艺术成就(三) 柳宗元的寓言小品,传记和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四) 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第九章晚唐诗歌(一) 杜枚的咏史诗(二)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三) 苦吟诗人及晚唐士人的隐士情怀第十章唐代传奇(一)唐传奇代表作,艺术成就及发展演变(二)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十一章晚唐五代词(一) 词的起源及其体制特点(二)“花间词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三)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诗文革新(一) 西昆体、白体诗、晚唐体(二) 宋代的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王禹偁,柳开等→欧阳修,曾巩等→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胡铨,陈亮,叶适等(三)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杰出成就(四) 王安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词(一) 晏殊、晏几道词的风格特征(二) 范仲淹、欧阳修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三) 柳永词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第三章苏轼(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二) 苏轼人格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一) 黄庭坚诗歌的创作特征(二)“江西诗派”(三) 秦观词的创作特征(四) 周邦彦对宋词发展的贡献第五章南宋前期词风(一) 李清照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成就(二)朱敦儒、张元干第六章中兴四大诗人(一)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及其影响(二)“诚斋体”第七章辛弃疾(一) 辛词在意境创造、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上的创新和独特成就(二)辛派词人及其创作特征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一)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二) 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三)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第九章辽金文学元好问与金代诗歌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艺术第二章关汉卿《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及窦娥的性格形象第三章西厢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特色第四章白朴、马致远(一) 白朴《梧桐雨》对题材的处理及其题旨(二) 马致远《汉宫秋》对昭君故事的改创及其艺术成就(三)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对悲剧时代的独特思考第五章元后期杂剧(一) 元杂剧南移及衰落的原因(二)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六章元末南戏(一)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二) 《琵琶记》对《赵贞女》故事的继承,改造及其悲剧意蕴(四) “四大传奇”第七章元散曲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第二章《水浒传》(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二)《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梁山英雄形象(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语言特色比较第三章明前期诗文(一)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宋濂、刘基(二) 台阁体(三) 茶陵诗派第四章明代的戏剧(一) 明中期传奇作家作品(二) 沈德潜与吴江派群体的戏曲主张及创作特色第五章汤显祖(一)汤显祖的人格思想和文学观念(二)《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创作特色(三)临川派与吴江派戏曲主张及特色之比较第六章《西游记》(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作者问题(二)《西游记》神魔故事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孙悟空形象(三)《西游记》的创作特色及其影响第七章《金瓶梅》及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一)《金瓶梅》作者,版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二)《金瓶梅》的成就和缺陷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第八章明代的拟话本(一) 冯梦龙与"三言"(二) 凌蒙初与"二拍"第九章明代中叶后的诗文(一)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二) 归有光与唐宋派(三) 李贽的思想和文学观念(四)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得失(五) 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的得失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第一章清初诗文词(一) 顾炎武的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二)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三) 吴伟业和"梅村体"(四) 南施北宋(五) 王士祯诗歌创作的得失(六) 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朱彝尊与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第二章清初戏曲作家(一) 李玉与苏州作家群及其创作特色(二)《清忠谱》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三) 李渔的戏曲观念和创作实践第三章洪升和长生殿(一) 《长生殿》对李,杨故事的继承和发展(二)《长生殿》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及其艺术成就第四章孔尚任和桃花扇(一)《桃花扇》的主题意蕴(二)《桃花扇》中的史实与虚构第五章聊斋志异(一) 文言短篇小说发展概况(二)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过程(三) 《聊斋志异》狐鬼世界的内涵,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第六章清初至清中叶的长篇小说(一)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及原因(二) 《镜花缘》的思想意义第七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创作主旨,讽刺艺术及独特的艺术结构第八章红楼梦(一)《红楼梦》高鹗续书及其版本系统(二)宝、黛形象及其爱情悲剧(三)《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四)《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清中叶的诗文(一) 袁枚与性灵派诗人(二) 桐城派的创作主张及审美标准第九编近代文学(一)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二)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三)近代的小说与戏曲一、总分:满分150分二、题型与分值:(一)名词解释60分(二)简答题40分(三)论述题50分三、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订本)。

《汉宫秋》白朴和马致远

《汉宫秋》白朴和马致远

思考题
一、《梧桐雨》的主旨 二、分析《墙头马上》中李千金的形象 三、简述《汉宫秋》中马致远对历史题材的改 造及寓意 四、基础知识: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有哪些?
一、《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故事 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多数剧本都已 亡佚,惟独《梧桐雨》流传了下来。 • 末本戏。唐明皇主唱。情节: • 楔子:禄山得宠 • 四折:七夕盟誓 明皇幸蜀 马嵬兵变 夜雨思杨(全剧精彩处)
《梧桐雨》的主题
• 这是一部描写李隆基、杨玉环爱情生活 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 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 着重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 桑之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朝亡国的 时代特征,寄寓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 清· 焦循《剧说》卷五:“元明以来,作昭 君杂剧者有四家,马东篱《汉宫秋》一剧 ,可称绝调。臧晋叔《元曲选》取为第一 ,良非虚美。”
(四)《汉宫秋》的抒情艺术
• 以“秋天”的意境为背景,突出萧瑟悲凉, 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表达作 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 第三折为全剧的高潮,以诗一般优美的语 言,细致婉曲地描写了汉元帝灞陵伤别时 的凄怆神情和复杂心理。悲愁怨苦交织, 缠绵哀怨,淋漓尽致。
二、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 志不获骋的文人,在内心十分苦闷而又无法 摆脱的情况下,寻求宗教抚慰,全真教成不 为少文人精神的避难所。 “万花丛里马神 仙”。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正是在这一特定 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悲剧时代如何摆脱苦 难?马致远有他的独特思考。 • 基本上是依据全真道统而结撰。《黄梁梦》 写钟离权度脱吕洞宾,《岳阳楼》写吕洞宾 度脱柳精,《任风子》写马钰受了王重阳点 化之后便去度脱任屠。摆脱现实苦难的途径 是求仙悟道。
李千金的名言

中国古代文学 知识点笔记整理:白朴和马致远

中国古代文学  知识点笔记整理: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马致远元曲四大家指元代的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或王实甫)。

关汉卿的《窦娥冤》为古代悲剧的杰作;白朴的《梧桐雨》与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当时历史剧的双璧;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为爱情剧中的传奇;王实甫的《西厢记》更是才子佳人故事的典范。

他们的戏剧把元代叙事文学推向了高峰。

第一节白朴和《梧桐雨》《梧桐雨》通过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宣示了深刻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在第四折中,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满怀愁绪地思念着死去的杨玉环,怀念着过去的月夕花朝。

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李隆基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醒了。

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这雨声紧一阵慢一阵,淅淅沥沥,“一点点滴人心碎”,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

1.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具有浓重的抒情性和醇厚的诗味。

2.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语言沉痛伤悲,使人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

3.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通过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墙头马上》《墙头马上》该剧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朴改变原诗思想倾向,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敢于把封建道德和伦理统统扔到脑后,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

艺术风格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通过戏剧场面刻画人物形象。

第三节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神仙道化剧《汉宫秋》剧本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作者着重抒写家国衰败之痛,以及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围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通过戏剧冲突,抒发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其播弄的悲哀。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马致远

给予他"马神仙"的称号,有《凌波曲》 为评: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
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 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 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 关老齐肩。
明初朱权编《太和正音谱》在《古
今群英乐府格式》中将马致远的地 位提升到了“元一百八十七人”之 首,并评之曰:“马东篱之词如朝阳 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 而相颉(xié)颃(háng),有振鬣长鸣,万 马齐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 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宜列群英之上。 "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河北作家群以真定为主,同时旁及大名、保定、 涿州、彰德等地区。真定一直由汉人世侯史天 泽家庭所控制。 李文蔚的代表作是《燕青搏鱼》,属于水浒戏 的代表作,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尚仲贤《柳毅传书》 戴善甫写有《风光好》杂剧。 郑廷玉一生写剧23种,今存6种,惟《看钱奴 买冤家债主》最为有名。
梧 桐 雨 下 的 避 世 书 生
《 墙 头 马 上 》 剧 照
元代四大悲喜剧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 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 离魂》(郑光祖)
《墙头马上》
思考题:

1.元杂剧衰微的原因有哪些? 2.郑光祖的作品有何艺术特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汉宫秋》



元代优秀历史剧的基本精神是:通过历史事件 或历史人物,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亡国之痛,宣 扬爱国主义精神,以鼓励群众的复仇情绪。 《汉宫秋》也体现了这一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汉朝在民族 斗争中衰败景象的虚构,写出人民对当时社会 现实的沉痛感受。这种感受通过情节和场面的 发展自然地流露出来。 ▲二是通过对昭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汉民族对 民族压迫的反抗情绪。

第六编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第六编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墙头马上》 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 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白 朴让它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 为的特征。
李千金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 主看 成是人生的权益,认为像卓文君那样 私奔是合情合理的事。因此,当她爱上了 裴少俊,便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
《墙头马上》 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 胜。在这部戏里,作者充分显现出������ 善 于通过戏剧场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才能。
《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 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 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 沉淀在人们意识第二节 《 墙头马上》
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 剧色彩的爱情戏。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 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汉元帝虽然贵为天子,但许多事情身不由 己,一直受人摆布。剧中的王昭君也与汉 元帝一样,受到命运的播弄。
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的 历史题材,寄寓着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 悟。通过戏剧冲突,写出乱世中的个体无 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 《 陈 抟高卧》
第三节 马致远和《 汉宫秋》
马致远 (1250? —1321?),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 人。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 有“曲状元”之称。
马致远所作杂剧15 种,现存7 种,即《汉 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 《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粱梦》 (与人合作)。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 曲一支。散曲作品被辑为《 东篱乐府》传 世。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白朴 (1226—1306 后),字仁甫,一字太 素,号兰谷。
白朴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多颓唐凄 楚之调。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 抒写闲情逸致。所作杂剧,据《录鬼簿》 所录名目,凡15 种。现存仅《梧桐雨》和 《墙头马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宫秋》剧情梗概
《汉宫秋》写昭君出塞的历史 故事。 楔子:选美。 第一折:纳妃。 第二折:索妃。 第三折:送别。 第四折:祭妃。
《汉宫秋》特别渲染了恃强凌弱的气氛。 匈奴的使臣:“(单于)特遣臣来,单索昭君为 阏氏,以息两国刀兵;陛下若不从,俺有百万雄 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 创造了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殉难的情节。 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 匈奴与汉朝和好,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 的目的。
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异同 相同之处: 1、主题接近,剧情相似。 2、结构雷同。 3、戏剧的气氛都是从欢到悲,由热烈而凄 清,形成极大反差。 差异之处: 1、《梧桐雨》和《汉宫秋》虽同为历史剧, 但两剧在对史实的处理上有很大不同。 2、情景描写的动与静、强化与淡化。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
一、 白朴和《梧桐雨》
白朴与马致远、关汉 卿、郑光祖合称 “元曲四大家”
白朴的生平 现存剧目16种,完 整留存的有《梧桐 雨》《墙头马上》 和《东墙记》三种。
《梧桐雨》剧情梗概
楔 子:谋叛。 第一折:盟誓。 第二折:逃蜀。 第三折:兵变。 第四折:梦妃。
主题思想
• 此剧一方面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 切爱恋,一方面又不回避他父纳子妇 、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的丑闻;而 且,更着重批判他对安禄山养虎为患 的昏庸误国。因此,此剧并非纯以歌 颂爱情为主题,而是着重表现一种对 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
杜甫:“画图省识春风面,怀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做 胡琴,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 李白:“生乏黄金枉图画,灰留青冢使人嗟。”(《王昭 君二首》) 白居易:“见疏从道迷途画,知屈那教配胡庭。自是君恩 薄如纸,不需一向恨丹青。”(《昭君怨》)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 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 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 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赛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 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二首》之一) 欧阳修: “虽能杀画工,于事竞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夷狄。”(《再和明妃曲》)
艺术特色
(1)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 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主要 人物形象。 (3)语言质朴自然。 (4)喜剧特色。
二、 马致远和《汉宫秋》
一、生平和思想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他的杂剧受 到时人的推重,有“曲状元”之誉。 早年作品《汉宫秋》是其代表作,表现 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中年作品《荐 福碑》是他仕途多艰的写照;晚年的神 仙道化剧则是他晚年消极出世思想的反 映。 现存剧目15种,今存7种。
马致远对昭君母题的改造
1、按史实,汉朝当时国力强盛,匈奴弱小;而剧中则写 为匈奴强大,汉朝弱小。 2、王昭君本为“后宫良家子” ;马致远改写为出身“庄 农人家”、“家道贫穷”,是一个农村姑娘。 3、原说昭君之出塞,系怨愤不得帝幸才自请和番的;马 致远改写为昭君出于爱国心切而自告奋勇出塞。 4、按史实,昭君至匈奴,立于阏氏,与呼韩邪生有一子, 后小单于立,又生二女;或云不从小单于而“吞药死” 。 马致远改写昭君行至国境,投黑水自殉,以明其志。 5、原说毛延寿系画工,因画像不真而被斩;马致远将毛 延寿改成了朝中大臣。 6、将好色而昏庸的汉元帝改写成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 形象:既昏庸无能又忠于爱情。
《汉宫秋》母题的流变
1.历史记载:《汉书· 元帝纪》、《汉书· 匈奴 传》、《后汉书· 南匈奴传》、《资治通鉴》。 2.文学创作: 汉魏时期:最早的是收在《乐府诗集》中的 琴曲歌辞的《昭君怨》;蔡邕《琴操》。 晋宋之间:石崇《王明君》歌辞;葛洪《西 京杂记》的《王昭君》。 唐宋时期:诗词作品有同情她的红颜薄命, 有谴责画工的贪婪误国,有指责汉元帝的昏 庸,有借此抒发人生离别的伤感。 唐代俗讲中的《王昭君变文》。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一、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二、乔吉与宫天远把人类至情, 融入到戏剧创作的个性之中,体 现了《汉宫秋》古典现实主义与 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 2、意境美与音乐美的紧密结合。 3、语言清丽凝练,准确生动地表 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4、《汉宫秋》还有一个特点,即 写成一个末本戏。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 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 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 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 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 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 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 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 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1、大都作家群:除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外,成就 较著者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人。 2、河北作家群:以真定为主,同时旁及大名、保定、 涿州、彰德等地区。杂剧作家主要有白朴、李文蔚、 尚仲贤、戴善甫、侯正卿、史樟、江泽民等七人,此 外还有大名李进取、陈宁甫,保定彭伯威,涿州王伯 成,彰德赵文殷、郑廷玉等人。 3、山东作家群:东平的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顾 仲清、张寿卿等,济南的武汉臣、岳伯川、棣州的康 进之、益都的王廷秀等。 4、山西作家群:平阳的石君宝、于伯渊、赵公辅、狄 君厚、孔文卿、李潜夫等;太原的李寿卿、刘唐卿; 大同的吴昌龄。其中以石君宝、李潜夫、吴昌龄等人 的创作较有特色。
艺术特色
(1)社会悲剧,打破元杂剧大 团圆结局的惯例。
(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墙头马上》
1.脱胎于唐代白居易的《井底引 银瓶》
2.另类佳人李千金
主题思想 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悲欢离合的 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自主 婚姻的合理性,猛烈抨击了以裴 行俭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表现 了元代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性 解放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