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导学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科目科学班级五年级书名及册数五年级下册上课日期2018.1.26 每周节数 2 总节数40周次时间教材内容(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节数起止1 2.26----3.2 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2 3.5-----3.9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3 3.12----3.164 造一艘小船5浮力 24 3.19----3.23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25 3.26----3.30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26 4.2-----4.6 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种子的萌发 27 4.9-----4.13 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28 4.16----4.20 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 29 4.23----4.27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210 4.30----5.4 期中考试11 5.7-----5.11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12 5.14----5.18 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 213 5.21----5.25 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 214 5.28----6.1 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 215 6.4-----6.8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16 6.11----6.15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 217 6.18----6.22 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218 6.25----6.29 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219 7.2-----1.6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220 1.9-----1.13 期末考试备注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4.1《遗传与变异现象》4.2《基因与遗传》4.3《变异的类型》2. 第五章:环境与生态5.1《环境与生物的关系》5.2《生态系统的组成》5.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5.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理解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现象生态系统的组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遗传与变异现象挂图生态系统模型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图片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遗传与变异现象挂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长得像父母?什么是变异?2. 新课导入: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变异的类型。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遗传与变异现象。
小组讨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4. 例题讲解:分析遗传与变异的例子,解释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通过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化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的理解。
强调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遗传与变异现象基因与遗传变异的类型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2. 图表:遗传与变异现象示意图生态系统模型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身边的实例,分析遗传与变异现象。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生物的繁殖》1. 植物的繁殖2. 动物的繁殖第六章《环境和资源》1.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2.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的繁殖方式,了解植物和动物繁殖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3. 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繁殖过程及其特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理解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方式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图片、资源图片等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植物种子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繁殖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动物的有性繁殖过程,使学生理解繁殖的基本概念。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繁殖现象,并进行分享。
4. 知识拓展介绍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5. 资源分类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讨论如何节约资源。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繁殖植物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动物繁殖:有性繁殖2. 环境与生物关系3. 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一种植物的繁殖方式。
举例说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怎样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 答案:植物的繁殖方式:如无性繁殖的嫁接、扦插;有性繁殖的种子繁殖等。
环境与生物关系:如环境污染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也会影响环境等。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分: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物繁殖过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一、课程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方面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下册的各个单元和知识点,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声音与光、生活中的机械、生活中的细菌与病毒、生活中的植物等。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分类、认识声音与光的特点和传播等。
四、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点。
2.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进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运用问答、思考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相关的前置知识,为新知识的研究打下基础。
3. 知识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知识点和概念。
4. 实验或活动:进行相关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探究相关现象或规律。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练与巩固:通过练题、小组合作等形式,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7. 课堂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课后练的成绩等来进行。
评价要全面,包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等。
七、优化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和疑惑。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和自主发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包含六章内容。
具体章节及详细内容如下:1. 多种多样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研究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 生物与环境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 人的身体学习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
4. 物质与材料的性质探索物质的性质,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5. 能量与能源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认识不同类型的能源。
6. 地球的运动与位置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4.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5.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6.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和位置,拓宽宇宙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体的结构、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化、地球的运动等。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保护、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源的利用与节约、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人体模型、物质样品、能源图片、地球仪等。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测量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教材内容,进行例题解析。
3. 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5. 开展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
2. 突出教学重点,展现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能源的转化与节约地球运动与位置的关系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Wu)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沉(Chen)和浮1、物体在水中(Zhong)是沉还是浮【教学(Xue)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Biao)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Ti),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Fang)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Hao)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新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科学教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2.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电荷能流动起来2、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物质的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溶解”。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溶解的概念、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溶解的概念和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溶解的概念、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难点: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溶质、溶剂、温度计等)学具:实验记录表、溶解速率曲线图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盐溶解在水中等,引发学生对溶解的兴趣。
3. 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溶质颗粒大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4. 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六、板书设计溶解的概念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说明其中的科学原理。
答案: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溶解在水中,原理是盐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盐分子分散在水中。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答案: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溶质和溶剂,一个烧杯加热至高温,一个烧杯保持常温,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溶质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让学生了解了溶解的概念、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在其他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单元分析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
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
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
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材料、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进行例题讲解;
3.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原因;
3.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控制好时间,避免拖延。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体系。
四、情景导入
1.利用生活实例、故事、疑问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导入要简洁明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避免离题;
3.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4.板书设计;
5.作业设计;
6.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
1.明确各章节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关键知识。
2.基因与DNA的关系:应通过生动的比喻、实物模型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基因是DNA上的一段序列,控制生物的性状。
4.第四章《力的作用与机械》:第1节《力的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遗传与变异、环境与生物、光的传播与现象、力的作用与机械等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光的反射与折射、简单机械的原理。
3.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案概述•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学期:下学期•出版版本:教科版•教材名称:《科学》•教材下册•教案类型: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2.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质•第一课:常见物质的性状•第二课:混合物和纯物质•第三课:测量物质的性质•第四课:物质变化的表现•第五课:物质变化的条件•第六课:物质变化是永久的第二单元:空气在运动•第一课:空气的存在•第二课:空气的压力•第三课:空气的运动•第四课:气象仪器的认识-第三单元:能量与动力•第一课:位置、距离、位移•第二课:时间、速度、加速度•第三课:力的作用•第四课:重力与地球运动•第五课:摩擦的作用第四单元:光的传播•第一课:光的传播•第二课:光在直线传播•第三课:反射•第四课:折射•第五课:在光的作用下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声音的传播•第一课:声音的来源•第二课:声音的传播•第三课:声音的高低沉浮•第四课:声音的大小•第五课:声音的响亮大小第六单元:水怎么样才能“跑”起来•第一课:什么是活塞•第二课:水的压力和水压•第三课:水的上升高度与侧压力•第四课:水压的应用与游泳•第五课:压缩和恢复第七单元:编程机器人在如何利用能源•第一课:什么是计算机编程•第二课:使用计算机编程控制机器人•第三课:机器人与能量•第四课:机器人与生活的结合•第五课:科学编程与计算第八单元:生物界的分工•第一课:人与狗•第二课:树与水•第三课:人与大自然教学方法1.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实验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归纳演绎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的活跃思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总结规律和原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DOC范文整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学习目标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学习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学习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学习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集体备课二度备导学过程温故互查:地球运动的特点:自转证据:自转方向:自转周期:。
设问导读: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合作探究: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小组交流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导学过程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汇报点评: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巩固练习:地球绕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解释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拓展延伸: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板书设计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导学反思水东教学区课堂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实验课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30授时间学习内容地球在公转吗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生物教学进度表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教学目标总体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植物在我们周围第2节动物在我们周围第3节空气与我们的生活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第1节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第2节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第3节生物的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2.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放大镜、显微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尺子、称重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
3. 教学过程:(1)植物在我们周围1. 介绍植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和记录。
(2)动物在我们周围1. 介绍动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进行分类和记录。
(3)空气与我们的生活1. 介绍空气的组成和作用。
2. 学生进行空气质量的检测实验。
(4)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 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2. 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
(5)动物的生长与繁殖1. 介绍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2. 学生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
(6)生物的多样性1.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2. 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制作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概念、观察记录表格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
家长协助,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实验。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册[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册[1]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实验课授课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 1 授课时间学习内容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习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3、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学习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准备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集体备课二度备课导学过程设问导读:1、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合作探究:1、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对设问导读1、2题进行实验观察.完成2页实验记录表。
2、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导学过程汇报点评:1、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2、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巩固练习:1物体在水中沉浮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拓展延伸:了解鱼为什么能自由的沉降板书设计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导学反思课堂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实验课授课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 2 授课时间学习内容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习目标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导学案
课
后
反
思
导学设计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
课题
造一艘小船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过程与方法: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六、拓展延伸
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物体的沉浮到底于什么因素有关呢?和你的父母说一说你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课
后
反
思
导学设计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学习方法
练习
合作探究
课题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主备教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学习难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2. 生物与环境3. 动物的运动4. 植物的生长5. 电路的研究6. 电磁现象7. 磁现象8.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的运动、植物的生长、电路原理、电磁现象、磁现象以及地球与宇宙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电路原理、电磁现象、磁现象。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球与宇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材料、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在“多种多样的生物”一课中,可以展示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一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调查,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例如:在“电路的研究”一课中,讲解电路的原理,演示实验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电磁现象”一课中,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并给出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
例如:在“磁现象”一课中,设计磁性物质检测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7.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程名称,突出主题。
2. 目录: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查找。
3. 重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重点内容,引起学生注意。
4. 图表:绘制相关图表,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第一单元沉和浮第 1 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 2 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 3 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 4 课造一艘小船第 5 课、浮力第 6 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第 7 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 8 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马受到的浮力2.小组讨论: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活动二:推测与验证1.我的问题: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2.我的假设:3.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9页,交流实验方法。
4. 观察实验,做好记录。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重量5.小组讨论:(1)同体积的三种物体轻重相同吗?分析同体积三种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与沉浮状况的变化,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2)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活动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分析课本第20页提供的数据,推测塑料放入三种不同液体后的沉浮状况。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推测以及推测的理由。
3.实验验证:试一试,实际结果跟推测是否一致。
4.小组讨论:①尝试解释课本第20页几幅图中的现象。
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③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习评价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1.比较同体积清水和盐水的轻重,需要用的仪器是()。
A.弹簧测力计 B.天平 C.量筒 D.烧杯2.铜砝码能漂浮在()上。
A.盐水 B.液体的浓度 C.水银3.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出现的沉浮状况的变化与()有关。
A.马铃薯的大小 B.同体积液体的轻重C.马铃薯的轻重4.可以使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的做法是()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导学案
辅备教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白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四、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学习方法
练习
合作探究
课题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并能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导
学
过
程
2、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3、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4、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四、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原创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小组代表汇报。
3、教师讲解: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我们可以用量杯进行测量。
4、教师演示实验,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导学案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学习方法
练习
合作探究
课题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一、温故互查
1、两人小组内互相说说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2、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3、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4、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二、设问导读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导读: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你有办法让它浮在水面上吗?
二、设问导学
导学:分小组制作小船
1、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2、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3、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第(四)课时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一、温故互查。
1、指名回答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承载很多的货物。
2、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学习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具学具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第(三) 课 时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学习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学习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具学具
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第( 二 )课时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一、温故互查。
1、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学习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学习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4、教师总结结论。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2、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
书
设
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课
后
反
思
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课
后
反
思
导学设计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
课题
造一艘小船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过程与方法: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四、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在全班内汇报。导学设计二次设计 Nhomakorabea导
学
过
程
3、教师小结:用钢铁制造的轮船排开的水量大,所以它可以浮在水面上。
五、拓展延伸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
书
设
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毫升) 沉浮状况
2、四人小组内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在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设问导读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师: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三、自学检测
师:从我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有什么发现呢?
1、两人小组内互相思考总结。
2、发表自己的看法。
3、师总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四、巩固练习
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第( 一 )课时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一、温故互查
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导读:四人小组内做实验,看一看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2、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3、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导
学
过
程
2、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3、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