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师)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2.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3.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攀越山巅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文化积淀作者档案。
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基地》系列和《我,机器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新疆域》是他晚年的著作。
写作背景。
为了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地质学家曾提出许多假说,后来大陆漂移学说被普遍接受。
该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等大陆。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相继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著作《新疆域》,本课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著作。
佳句积累1.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2.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3.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三)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能够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四、教材精华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一局部(1):开篇突发议论,点明中心,总领全文。
【品味】小标题双重否认强调恐龙化石在地球各地都被发现,说明恐龙灭绝之前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肯定”一词,说明作者是以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作者对这个观点的支持。
例如,在l986年l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鸟臀目恐龙。
(①详细介绍詹姆斯罗斯岛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作用?)【段析】举例说明南极海岸发现恐龙化石,为下文问题的提出作铺垫。
【品味】“稍微”“非常”等词语,用得准确、严谨,写出了事例的真实性。
“毫无疑问”说明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的化石确实是鸟臀目恐龙,这个点非常确定。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段析】写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照应文题。
【品味】“都”字写出恐龙分布在世界各地。
“确实”说明对观点的绝对肯定,应对了在问题中“无处不在”的论断结论。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掌握并学会运用“潮汐、褶皱、劫难、追溯、天衣无缝”等词。
2.理解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
3.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积累本课生字词,理解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18岁时,就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他一生著述近500本,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自由朗读两篇短文3遍,勾画出不会读或难理解的语句。
2.给下列字词注音。
骨骼()漂移()流逝()褶皱()携带()两栖()彗星()潮汐()劫难()致密()追溯()陨石()膨胀()衍射()天衣无缝()不解之谜()【答案】gǔgépiāo yíliúshìzhězhòu xiédàiliǎng qīhuì xīng cháo xījiénàn zhìmìzhuīsùyǔn shípéng zhàng yǎn shètiān yīwúfèng bùjiězhīmí3.按要求填上词语或解释。
⑴__________:课文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⑵__________:细而密;细致精密。
⑶__________: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⑷__________: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八年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前提测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了解作者。
3.了解有关恐龙。
三、整体感知自由诵读两篇短文,谈谈读了两篇短文之后的感受。
四、学习《恐龙无处不在》(一)分组讨论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4. 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5. 小结本文的行文思路。
(1)行文思路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2)文章结构(3)说明顺序6.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7. 揣摩语言(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五、学习《被压扁的沙子》1.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2.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3. 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4.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5. 这篇文章的段落结构是怎样的?6. 揣摩语言(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2)即非常纯的沙子。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六、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主题思想等。
1. 说明顺序:2. 说明方法:3. 说明角度:4.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5. 主题思想:七、拓展延伸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八、作业从网上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并讲给大家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走近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最闻名的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现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杂志。
《基地》系列和《我,机械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新疆域》是他晚年的高作。
写作背景: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接踵发觉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依照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觉会对其他领域产生阻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高作《新疆域》,本课的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高作。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潮汐.( )追溯.( ) 鸟臀.目 ( )骨骼.( ) 陨.石( ) 衍.射( )两栖.( ) 2.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结合语境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觉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那个地址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 B.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归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 C.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大灾难) D. 若是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路,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何等完美无缺....。
(神话传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制,没有缝儿。
)3. 为以下句子中的加点部份替换一个词语,并维持情愿不变。
A. “板块构造”理论专门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B.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如此或那样.....的缘故,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 ) C.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刻......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的事实。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考古)(生物学) 佐证 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以本文为例 ,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 的自然现象。文中特指海潮。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字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
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 泰斗。
(一)整体感知 1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 龙呢?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 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
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
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 出的结论是‚是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篇一」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
《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步骤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小组讨论)问题提得不正确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明确: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阿西莫夫短文的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的教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西莫夫短文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读与比较。
【教学过程】一、查工具书,读准下列词语,然后加以解释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癫蛤螺。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课时计划】2课时,1课时学习一篇短文,学生应充分预习。
第一课时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大陆板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恐龙无处不在》去寻找答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教师)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请先不看书)。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了解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3. 掌握文言文表达方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 掌握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能够理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内容;3. 能够运用文言文表达方法,掌握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1. 阅读理解法:仔细阅读短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词表达;2. 归纳总结法:通过阅读,归纳出阿西莫夫的创作特点;3. 写作练习法:通过模仿阿西莫夫的文风,练习文言文表达。
【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阿西莫夫的作品,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他的作品主题是什么?请简单回答。
二、预习导航1. 阅读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 预习课文,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三、阅读解析1. 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阿西莫夫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科幻作家,被公认为是科幻小说的三大巨匠之一。
他擅长上世纪40-50年代的科幻小说,被誉为“机器人三定律”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阿西莫夫有许多著名作品,比如《机器人系列》、《太空漫游系列》等,他的作品以逻辑严密和科学性强而著称。
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理解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黄金时刻》和《翼上之城》都是科幻小说,反映了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
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阿西莫夫对自然科学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的独到见解。
四、深入学习1. 阅读文言文《黄金时刻》,理解短文内容,归纳出阿西莫夫独特的文风和表达方式。
黄金时刻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黄金时刻来临时,并不以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高低为因素。
事实上,地位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时国家全体人民的努力,必定会顺利行之。
因此,一个黄金时期开始时,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人民脱离先前的烦扰,犹如一只恩公致意的公鸡,睁开了羽毛,伸展着脖子,准备迎接第一缕阳光,充当这个黄金时期的标志。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导学案 第 1 页 平和正兴学校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新授课 主编:李冬 校对:赖雅恒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 (2)褶.皱( ) (3)潮汐.( ) (4)劫.难( ) (5)追溯. ( ) (6)遗骸.( )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3)劫难: (4)致密:(5)天衣无缝:二、【合作探究】默读两篇短文,并思考:1、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2、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3、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三、【教师精点】试比较两篇短文在说明对象、说明角度以及说明顺序(写作思路)上有什么不同?四、【训练】地震预测的新方法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
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
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
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
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上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
例如, 1984年 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
如 1989年 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
导学案 平和正兴学校 2 到震前2-3天,位格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匣来。
此外, 1989年 10月 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18.1第十八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进一步掌握事理性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辅导自学,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其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理清文章的逻辑顺序。
2.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感受并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创新思维。
4.体会作者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
◆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创新思维。
◆疑点
《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是否可以改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了解有关恐龙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背诵卡片】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波兰)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意大利)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赫胥黎(英国)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爱因斯坦(美国)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歌德(德国)【学习目标】1、分析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2、锻炼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的能力。
一、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一篇短文的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短文说明的内容层层推进: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进而摆出事实“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然后得出答案“”,最后得出结论。
全文采用了的说明顺序。
3、请举例谈谈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的好处。
二、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回答下面的问题: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文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是什么?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4、请举例谈谈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的好处。
【课堂检测】1、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每个词语抄写两遍:遗骸.()蟾蜍..()褶.皱()两栖.()追溯.()2、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3)如果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4、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
试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主备: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A1、课题解读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2、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一、课前预习·导学B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4)劫难(5)追溯(6)遗骸2.解释词语或加线的字。
(1)遗骸:(2)追溯:(3)劫难:(4)致密:(5)天衣无缝:(6)争论不休_______ (7)人人皆知_______(8)泛大陆________ (9)追溯________3.(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国________作家_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
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
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博士学位。
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
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都体现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阅读准备1、读准下列字的音:骨骼gé鸟臀目恐龙tún地壳qiào(子弹壳ké)岛屿链yǔliàn 深渊yuān驮tuó流逝shì天衣无缝fèng褶皱zhě zhòu两栖动物qī薄báo金属铱yī潮汐xī 尘埃āi大劫难jié将来jiāng(将领jiàng将进酒qiāng)应急措施yìng cuò硅guī排斥pái chì 趋势qū陨石yǔn(损害sǔn殒命yǔn)衍射yǎn2、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作家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导入课文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自主预习: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两栖.(qī)潮汐.(xī)硅(ɡuī)鸟臀.目(tún)劫难.(nàn)遗骸.(hái)追溯.(sù)褶.皱(zhě)骨骼.(ɡé)衍.射(yǎn)二、词语释义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语句解读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4)劫.难(5)追溯.(6)遗骸.答案:(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2、解释词语。
(1)遗骸:(2)追溯:(3)劫难:(4)致密:(5)天衣无缝:答案:(1)遗体、遗骨(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灾难、灾祸(4)细致精密(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答案:(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
【合作探究】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4、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答案:恐龙化石无处不有5、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答案: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答案: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7、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答案:板快构造理论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答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
答案:比较《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说明对象: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说明顺序(写作思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精读精练】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②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
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
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
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
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
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地核.():蜕.变():答案: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
hé,地球的中心部分。
tuì,发生质变。
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答案: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答案:“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答案: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答案: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15、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答案:D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答案: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主题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
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答:答案:说明黄河流域漫长。
(或说明“流域广大”、“气势雄伟”均可)18、读②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答案: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19、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答案:“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答:答案:不能省略。
因为“相传”表示所述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之一”表示还有别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答案: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
22、“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答:答案:因为“华”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故称“中华”。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