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为中心_杨译_风格的另一面_以杨译_宋明平话选_为例_蒋骁华

合集下载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适应选择论概述胡庚申教授在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进翻译理论研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他认为: “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和优化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具体地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这里所说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在翻译实践中,成功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胡庚申,2004) 。

本文选用杨宪益、戴乃迭的《鲁迅小说选》英译本,分析译者在具语言层面上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几个方面有效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并恰当处理英汉异质成分。

二、杨译本的翻译策略翻译是一项语际转换活动,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成功翻译的基本要素。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

“该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具体包括词汇、句法、以及整体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适应性选择。

( 一) 词汇层面( 1)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 《孔乙己》)译文: The layout of Luzhen’s tavern is unique.语言不同则思维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中渗透着“中庸之道”、“大同思想”。

因此,鲁迅眼里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侧重的是一种和其他同类事物相比较而得出的不同之处,“不同”是“同”中的不同。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英国作家乔恩·德·科特雷(John le Carré) 的经典间谍小说,杨必是杰出的翻译家之一,他的译本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文试图分析杨必译本在语言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再创作,以及其对原作的诠释和补充。

杨必译本在语言方面的再创作值得称赞。

他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将科特雷的细腻、隐晦的语言风格转为流畅、通俗的汉语表达。

这种灵活性不仅可以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还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科特雷独特的文笔和韵味。

科特雷经常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和俚语来给人物赋予个性,而杨必则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方言和俚语,使得翻译版的人物更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和习惯。

这种转换不仅不失去原作的风格,反而使得译本更具中国特色。

杨必译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再创作也是成功的。

原作《名利场》揭示了英国间谍机构的黑暗和虚伪,暗示了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杨必翻译版在保持了原作这一核心主题的更加注重了中国特色和当代社会的背景。

他通过改编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将英国特工转为中国特工,引入了中国的间谍活动和国际政治背景,从而使故事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背景和审美。

这种再创作既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又增添了新的意味和思考。

杨必也在译本中对原作进行了部分补充。

他通过细节的删减和增加,对原作情节进行了调整和丰富。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译本更好地适应中国读者的口味,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原作中的人物关系可能在翻译中会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难以准确表达,而通过杨必的调整和补充,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心理描写。

杨必译本在语言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再创作是成功的。

他巧妙地将科特雷的原作转化为适应中国读者口味的译本,同时又保持了原作的核心主题和风格。

通过对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的改编,他使得译本更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这样的再创作不仅满足了读者对原作的期待,还给他们带来了崭新的阅读体验。

文学翻译的多维连贯性和小说翻译批评_兼评杨译_名利场_的文体连贯性

文学翻译的多维连贯性和小说翻译批评_兼评杨译_名利场_的文体连贯性

收稿日期:2003-06-23作者简介:马 嘉(1977-),男,山东青岛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学翻译的多维连贯性和小说翻译批评)))兼评杨译5名利场6的文体连贯性马 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文学翻译的多维连贯性带给小说翻译批评的启示有二:(一)评价译文可以从文本内外多维结合的连贯效果着手,从而避免孤立地对比分析原作与译作的一字一句;(二)应当考虑影响连贯重构的历史语境下的译者因素,动态地而不是静态地看待译作。

通过对杨译5名利场6文体连贯性的评价可以初步证明从多维连贯的角度进行翻译批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多维连贯性;翻译批评;名利场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4)022*******Multidimensional Coherence Theor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 Criticism)With an Analysis of Yang Bi p s Translation of V anity FairM A Jia(Department Si x,PL A U 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Luoyang,Henan Pro v.,471003,Chi na)Abstr act:Mul tidimensional coherence theory of li terary translatio n has shed some light on fictio nal translatio n criticis m.On the one hand,a translatio n critic sho uld assess translatio ns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multidi mensio nal co herence pattern rather than by comparin g one 2to 2one wo rds or sentences in isolation.O n the other hand,s/he should consider the role the translato r play s in coherence reconstruction in the particular his torical contex t and view translatio ns in a dy namic instead of a static way accordingly.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p 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 eness o f the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 n criticism by evaluating the stylis tic coherence i n Yang Bi p s translatio n of V anity F air .Key Words:multidimensional co herence;translation criticism;V anity Fair文学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可谓息息相关。

绵里藏针,曲尽其妙:《名利场》杨必译本中的反讽翻译策略

绵里藏针,曲尽其妙:《名利场》杨必译本中的反讽翻译策略

绵里藏针,曲尽其妙:《名利场》杨必译本中的反讽翻译策略洪奕桢;黄若泽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5)5
【摘要】反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段。

作为一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名利场》因其高超叙事和反讽技巧而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探索,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1957年,杨必完成了《名利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工作,此译本至今仍流传不衰。

从词法、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全面分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反讽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正说反译、调整语序、巧译修辞等方法,起到反讽的效果,成功地再现原作的美学特点,达到翻译的预期目的。

【总页数】5页(P111-115)
【作者】洪奕桢;黄若泽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浅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翻译
2.论翻译的三大操控因素——以杨必译本《名利场》为例
3.一个女译者眼中的女性形象——析杨必《名利场》译本中女性角色的翻译
4.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解读幽默言语翻译--以《名利场》杨必中译本为例
5.浅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语言翻译技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极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而杨必译本则是对《名利场》的一种再创作,这种再创作涉及到了语言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

本文将从语言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对《名利场》杨必译本的再创作进行分析。

语言方面的再创作在《名利场》的杨必译本中,可以看到一些对原著语言的再创作。

比如,在翻译人物的名字时,杨必译采用了注音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人物名字的发音。

此外,在翻译地名和机构名时,杨必译也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原著中的内容。

在翻译时,杨必译还使用了一些生动的口语化表达,让原著的内容更加易于理解。

另外,杨必译在翻译中还进行了一些文化的调整。

以原著中的“娼妓”一词为例,在杨必译本中翻译为“小姐”,这样翻译既避免了“娼妓”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负面含义,又能更好地传达原著中的信息。

除了在语言方面进行再创作外,杨必译还对原著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变革。

在原著中,巴尔扎克强调了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权力的作用,而杨必译则更多地关注了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抨击。

例如,在杨必译的翻译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更加细致入微。

原著中的女性形象多为无能为力的被动者,而在杨必译本中,女性的形象更加强大,他们展现了自己的精神和爱情,反映了现代中国女性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此外,杨必译在翻译中还增加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他深入阐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现代社会的问题,如社会不公、贫富分化、道德沦丧等。

这些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映,是原著中所缺乏的。

结论总体来说,杨必译对《名利场》的再创作,对原著进行了一些试图让作品更加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修改。

这种再创作不仅在语言上进行了调整,还涉及到了作品的意识形态方面。

通过这种再创作,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著,同时也更好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

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翻译批评对比

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翻译批评对比

2019年51期总第491期ENGLISH ON CAMPUS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翻译批评对比文/李潇骁杨必译《名利场》历来被视为译作经典,有很多人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和批评。

但是,对《名利场》这同一个客体的翻译批评,在主体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多方面的不同。

本文将选择两篇翻译批评文章进行对比:一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沛发表在《时代文学》上的学术论文——“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名利场》杨必汉译本”,另一篇则是网友幸运儿发表在豆瓣上的博文——“高手的境界”。

本文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概述翻译批评及相关概念,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为研究主体,从多方面对比分析“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名利场》杨必汉译本”,和“高手的境界”两篇翻译批评,第三部分为总结。

概言之,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翻译主体的翻译批评,为翻译批评的研究提供实例。

一、理论基础首先,什么是翻译批评。

杨晓荣在《翻译批评导论》中,将翻译批评定义为:“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

主要包括了传统批评法、细读法、取样法、对比法、量化法、阐释法等方法。

简单来说,翻译批评就是要对译作进行评论。

而翻译批评的主体和客体历来是翻译批评中的两个主要因素。

杨晓荣还指出,翻译批评怎样进行,和批评主体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关,不同的位置体现不同的视角,这种视角直接影响批评者对翻译作品的评价。

另一方面,翻译批评能不能有效,也和它的客体是否明确有直接的关系。

同一个主体会因为客体的不同而写出不同的翻译批评,而同样的客体在不同的主体笔下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本文要研究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二、对比分析本文选取了两篇客体相同但主体不同的翻译批评进行对比:一篇是王沛发表在《时代文学》上的学术论文——“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名利场》杨必汉译本”,作者是有着专业学术训练的学者,另一篇则是网友幸运儿发表在豆瓣上的博文——“高手的境界”,作者是一名业余网友。

杨译《宋明评话选》俗谚语翻译探究

杨译《宋明评话选》俗谚语翻译探究

第19卷第9期牡丹江大学学报V ol.19N o.9 2010年9月Jour nal of M udanj i ang U ni ver si t y Sep.2010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9-0117-04杨译《宋明评话选》俗谚语翻译探究庄群英1李新庭2(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杨译”指的是大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GladysYang)夫妇合作而成的大量汉译英和英译汉作品。

杨译《宋明评话选》收有“三言二拍”中的二十篇故事,共有俗谚语75条,笔者对这些俗谚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四种翻译方法:脱译法、套译法、直译法和意译法。

关键词:杨译《宋明评话选》;俗谚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杨译”是我国译界的“著名品牌”,也是国际学界的“知名品牌”,它指的是大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合作而成的大量汉译英和英译汉作品。

杨宪益和戴乃迭是中国译界一对典型的“天作之合”:杨学贯中西,母语是汉语;戴“学贯西中”,母语是英语。

(蒋骁华、姜苏:2007)两位先生为中国翻译事业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特别是中国文学名著的英译工作更是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两位翻译家的具体贡献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西方经典文学名著的汉译;第二个方面也就是他们最为重要的贡献还是大量中国文学名著的英译工作。

(邹广胜:2007)他们的很多译著都被列为国外大学教材,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杨译《宋明评话选》(Selected Chinese Stories of the So ng and Ming Dynasties)共收有“三言二拍”中的二十篇故事,分别是《醒世恒言》(Stories to Aw aken M en)的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The O il Vendor and the Co urtesan)、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The Old G ardener)、卷六《小水湾天狐诒书》(The Foxes’Revenge)、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Marriage by Proxy)、卷十《刘小官雌雄兄弟》(T he Tw o Brothers)、卷二十九《卢太守诗酒傲公侯》(The Proud Scholar)、卷三十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Fifteen Strings of Cash);《喻世明言》(Stories to Enlighten M en)中的卷十《藤大伊鬼断家私》(T he Hidden Will)、卷二十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T he Beggar Chief’s D aughter)、卷三十五《简贴僧巧骗皇甫妻》(The M onk’s Billet-doux)、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A Just Man Avenged);《警世通言》(Stories to Warn Men)中的卷八《崔待诏生死冤家》(The Jade Worker)、卷十六《小夫人金钱赠少年》(The Honest Clerk)、卷二十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The Tattered Felt Hat)、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The Courtesan’s Jew el Box);《初刻拍案惊奇》(A mazing Tales)中的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The Tangerines and the Tortoise Shell)、卷三《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八兄奇踪村酒肆》(The Sto ry of a Braggart)、卷十八《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The Alchemist and His Concubine)、卷二十二《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艄诗曰》(A Prefectship Boug ht and Lost);《二刻拍案惊奇》(A mazing Stories,Second Series)中的卷三十九《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The Merry A dventures of Lazy Dragon)。

论译者的移情——以杨必译《名利场》为例

论译者的移情——以杨必译《名利场》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论译者的移情—以杨必译《名利场》为例陈凡(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摘要:译者的移情是指译者通过对作者和作品的阅读、理解、研究从而建立的一种熟悉、亲密、和谐的关系,进而能够忠实完整地将原作的精神实质和风格特色传达到译作中。

从移情的角度探讨杨必所译《名利场》,旨在 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去领略该译文。

同时也希望能够提醒译者在翻译中运用移情,证实移情是产生优秀译作的前提。

关键词:移情;翻译;译者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 o i:10. 19311/j.c n k i. 1672-3198. 2016. 240911翻译中的移情翻译是人们跨文化交际的途径之一,人们与异国文化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翻译。

但由于受思维,客观条 件等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某些误会,误解,而消除这些障碍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在翻译中的移情。

而要想使原作忠实可靠,扣人心弦,在读者 中永保生机,译者必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与作品产z丨•:同感,产斗:移情,因为只有这样创作的译文才 能再现原作的美,甚至超越原作之美。

而没有移情的译文就如无泉之山少了生机,更少了灵气。

钱钟书提出的“化境”就是翻译中移情的理想境界。

我国女译者杨必所译的《名利场》被认为是原文的“转世投胎”,原文的思想,感情,神韵都化在了译文里。

对此已经有不同作者从文体学,翻译风格,语言特色等 角度撰写过文章。

对于从移情角度却鲜有介入。

笔者 从移情的角度探讨杨必所译《名利场》,旨在给读者提供一 全新的视野去领略该译文。

同时也希望能够提 醒译者在翻译中运用移情,提高其译文的质量,2《名利场》译者的移情特征杨必译的《名利场》,使原作得以脱胎换骨,借腹重 生,一直被视为翻译界的佳作,而杨必也被称为《名利 场》天生的译者。

笔者认为《名利场》的成功正是由于译者的成功移情。

第一,裉据自己的个性挑选作者。

杨必译作的成功与她的个性很有关系。

杨苡翻译风格探究

杨苡翻译风格探究

2018年39期总第427期ENGLISH ON CAMPUS杨苡翻译风格探究文/王海婷【摘要】杨苡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性翻译家之一,她的翻译质量高,也是她首次将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Wuthering Heights译为了《呼啸山庄》。

但是目前国内对杨苡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呼啸山庄》的分析,未有学者对杨苡的翻译风格及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语言形式、文化特色词的翻译以及杨苡和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发现杨苡的翻译属于“异化”翻译,尊重原文的语言特色,重原文作者。

【关键词】杨苡;语言形式;文化特色词;写作风格;“异化”翻译【作者简介】王海婷(1993.8-),女,河南郑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杨苡,原名杨静如,曾先后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

一九四四年开始翻译文学作品,译作有《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呼啸山庄》等。

其中,《呼啸山庄》旧版由梁实秋翻译,书名译为《咆哮山庄》,杨苡将“咆哮”二字改为“呼啸”,沿用至今,杨苡版《呼啸山庄》曾获南京市文联金陵文学翻译奖,至今已再版数十次,被列为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其精装本被英国勃朗特纪念馆收藏;《天真与经验之歌》于二零零七年获江苏省作家协会“紫金山文学奖”之文学翻译奖。

作为中国翻译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翻译家,杨苡文学翻译质量高,为我国翻译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大多数人只熟知杨苡的哥哥杨宪益,对杨苡却不甚了解。

本文试图通过杨苡的译作《呼啸山庄》、《天真与经验之歌》、《兄妹译诗》,总结出杨苡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

二、杨苡翻译风格分析1.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语言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杨苡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遵循于原文的语言特色。

在翻译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I am the Only时,诗中有这样一节:First melted off the hope of youth.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Then Fancy’s rainbow fast withdrew. 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And then experience told me truth. 于是经验告诉我说真理,In mortal bosoms never grew. 决不会在人类的心胸中成长起来。

论《宋明评话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论《宋明评话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策略的多样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需采用 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对于人物称 谓,可采用音译或直译的方式;对于 历史地名,需尽量保留原文的地域名 称为基础,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音译 或意译;对于宗教用语和节庆习俗, 需在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 适当的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的局限性
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但仍存在局限性。有些词语在现有 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需 进行适当的创译或解释。
张宇,王江涛. 基于语料库的《宋明 评话选》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外 国语文,2019(09): 89-95.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跨学科合作
本研究主要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未来可以加强与历史学、文化学等
学科的合作,更深入地探讨宋明时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
0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徐沈,王文格. 《宋明评话选》中的文 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浙江外国 语学院学报,2021(03): 56-64.
王晓燕,赵海萍.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宋明 评话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当代外语研 究,2020(06): 78-84.
案例三:加注法的应用
加注法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 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以 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意义。在 《宋明评话选》中,有些文化负载词 无法通过直译或意译进行翻译,可以 采用加注法进行翻译。例如
加注法可以将“七夕节”翻译成 “Qixi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对节日 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和说明。
意译法可以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翻译成“Only heaven and earth know, and you know I know”,符 合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

“杂合”理论观照下的《红楼梦》杨译本分析的开题报告

“杂合”理论观照下的《红楼梦》杨译本分析的开题报告

“杂合”理论观照下的《红楼梦》杨译本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红楼梦》是一部享誉世界文学史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杨绛女士所斥资编译的《红楼梦》杨译本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推崇,成为世界华文读者研读《红楼梦》的重要版本之一。

本文基于“杂合”理论对《红楼梦》杨译本作一部分析研究,旨在发现杨绛女士在全面吸收了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原著文本所作出的改动和调整,探讨其意图与效果,探究其中存在的文化价值和学术震撼。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重心是《红楼梦》杨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研究方法则基于“杂合”理论。

这一理论基于文化比较、文化交流、文化整合等角度,将文化翻译视为“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和变革。

在这个框架下,本文将分析杨绛女士在翻译《红楼梦》过程中运用的文化翻译策略,及其所达到的效果。

杨杨绛女士《红楼梦》杨译本所达到的文化转化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融合和变革,这种变革是文化与言语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产生的结果,即在杨绛女士翻译过程中,汇聚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人话、通俗话等多样的语言信息,既保留了原著的历史性,又拥有了现代汉语更加清晰详实和简化的语言特点,产生了符合现代文化审美和语言习惯的全新版本。

三、研究进度及预期目标目前,在对《红楼梦》杨译本的文献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我已经初步整理出杨绛女士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改动和调整,以及所达到的翻译效果。

接下来,我将继续完善并梳理出相关内容,同时展开“杂合”理论对此的解读,探究杨绛女士的翻译意图和文化价值、意义。

我预期通过此次研究证明“杂合”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实用价值,并创新性探究出《红楼梦》杨译本所具有的文化和学术价值,以及其在两岸三地的传播和影响。

译者主体性及其对杨氏夫妇《红楼梦》译本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及其对杨氏夫妇《红楼梦》译本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及其对杨氏夫妇《红楼梦》译本的影响作者:陈璇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16期文/陈璇【摘要】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凸显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研究多采用“文化转向”中的目的语文化导向的研究角度,将译者置身于目的语文化中进行考察分析,关注翻译中背离原文的现象。

本文对文学翻译本质进行探讨、采用多元系统理论、解构主义理论及勒弗尔的翻译即改写的观点对传统的“忠实”翻译标准提出质疑,指出“紧随原文”的翻译风格也能体现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主体性受源语文化影响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分析杨宪益夫妇的文化身份及翻译能动性,指出其“紧随原文”的翻译风格是译者的文化身份和审美价值观所决定的,为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提出新想法。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红楼梦翻译【作者简介】陈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传统翻译理论将忠实于原文视作优秀翻译作品的唯一标准。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忠实这一标准提出质疑,使译者摆脱了“忠实”这一不可能的使命。

然而研究常将翻译中背离原文的现象视作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而忽略了翻译作品中“紧随其文” 的翻译风格,即着力保留源语文化特有文化形象及语言风格的做法,同样体现译者主体性。

《红楼梦》共有9个英译本,其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文中用“杨氏夫妇红楼梦译本”指称)和David Hawk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为两个完整译本(陈宏薇,2004:46)。

杨的译本采用异化策略,高度尊重源语文化和源语言,有时被指过于平实。

Hawks采用归化手法,译本更为生动。

正是杨译本与同一时期的译本相比的显著特点,引发了本研究的兴趣。

二、“紧随原文”的翻译风格及译者主体性“紧随其文”是一个相对概念,与“背离原文”的风格形成对比。

“紧随其文”的翻译风格不同于简单的直译,其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保证了译文通畅可读,而非字字对应的机械式翻译。

从_呼啸山庄_的两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对原文的改写

从_呼啸山庄_的两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对原文的改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12卷 总第54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6 2010(Vo l.12 Sum No.54)从 呼啸山庄的两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对原文的改写*! 蔡明灯(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本文试图运用译者主体性理论对 呼啸山庄的两个译本∀∀∀杨苡和方平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译者在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译本序跋等方面,实现对原文的改写。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文本内的翻译实践、文本外序跋的撰写,不仅受到译入语的意识形态,诗学系统的制约与影响,同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操纵,这也是对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关键词: 呼啸山庄;杨苡;方平;译者主体性;改写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0.06.150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6-0368-02一、引言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

她的唯一的小说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847)被称为是英国文学中独一无二的。

(钱青,2006:323)同时,她也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Paul Turner1989:163)艾米莉的 呼啸山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由伍光健翻译成中文,传入中国。

包括全译本、缩写本、英汉对照本等,至今累计有百余种译本,其中杨苡和方平译本重版、重印的次数较多。

呼啸山庄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成为国外文学界研究与关注的焦点;国内文学界对其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但对其翻译的研究还只是始于本世纪。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研究其译本,目前仅限于三篇硕士论文,且是从文化视野∀∀∀女性主义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

以读者为中心_杨译_风格的另一面_以杨译_宋明平话选_为例_蒋骁华

以读者为中心_杨译_风格的另一面_以杨译_宋明平话选_为例_蒋骁华

2007年第3期外国语言文学(季刊)(总第93期) ————————————————————————————————————————以读者为中心:“杨译”风格的另一面——以杨译《宋明平话选》为例蒋骁华1姜苏2(1. 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澳门;2. 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摘 要]“杨译”数量大,质量高,很有名。

多年来,我国译界普遍认为其风格是“以原作为中心”的,即“杨译”不仅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忠实于原文,特别是原文的文化特色。

然而笔者在通读了“杨译”后发现,“杨译”风格还有另一面,即“以读者为中心”,尽量照顾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杨译”风格的“另一面”主要体现在非一流汉语典籍的英译中。

本文以杨译《宋明平话选》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杨译”中种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现象,并探讨了这种译法在一般意义上对典籍英译的启示。

本文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加深或修正我们以前对“杨译”的认识和评价。

[关键词]“杨译”;风格;以读者为中心[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720(2007)03-0188-101.引言“杨译”是我国译界的“著名品牌”,也是国际学界的“知名品牌”,它指的是大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合作而成的大量汉译英作品①。

杨宪益和戴乃迭是中国译界一对典型的“天作之合”:杨学贯中西,母语是汉语;戴“学贯西中”,母语是英语。

杨戴的翻译合作约始于1938年的《离骚》英译,此后,两人同心协力,英译中国古典及现代文学经典共计约40余种,涵盖包括《诗经》、《楚辞》、《史记》、《红楼梦》、《文心雕龙》、《三国演义》、《鲁迅选集》、《边城》、《芙蓉镇》等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中国重要经典作品。

翻译量之大,世所罕见,译品质量之高,亦少有能出其右者。

其中,《红楼梦》英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最为人称道,影响也最大。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

所在学期2012-2013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论文:从《红楼梦》译作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姓名柯熙杨年级2010级班级9班学号20100512250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 年12 月24 日从《红楼梦》译作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摘要:翻译之中存在的所谓“异化”与“归化”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原著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

在翻译之中译者往往因原著和读者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而面临两难的境地:要么尽力保有原著的本色,要么倾向迎合读者的理解,这样不免顾此失彼。

本文从《红楼梦》的两大翻译版本既杨宪益夫妇版本和霍克斯与其女婿合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从长远角度看,杨宪益夫妇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相较霍克斯的“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更为有利于保有我国宝贵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传播中华文化使其不被西方文化侵蚀的结论。

关键词:“异化”与“归化”;杨宪益,霍克斯;《红楼梦》;文化1.引言: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

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语言以其最典型的形式用语言本身的转换, 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

文学作品来源于特定文化,并反映这一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生活习惯、风土民俗、宗教信仰等。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存在文化差异,文化比较也就成为翻译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当今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流中似乎处于不怎么得力的局势,中国的文学著作从古至今有成千上万部,然而外国人只能探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神秘,而对大多数我们的国粹表示看不懂,难以理解。

中国文化的神秘之处我推测可能还在于我们的翻译暂时还不能难达到两种文化自由无阻的交流的境地,当然其他国家翻译家也尚未能到达这中程度,我们只能尽力往其靠拢以达到不失本我又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我们现在普遍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导致很多汉语表达方式都英式化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醒,在翻译之中不要让外国的读者觉得中国文化边缘模糊化,觉得中国文化很多都不西不中,亦不要一味保有原汁原味,而忘却了它的流畅性和可理解性,让中国文化难以被人认知,理解和接受。

【译名改革刍议】 文学改革刍议

【译名改革刍议】 文学改革刍议

《【译名改革刍议】文学改革刍议》摘要:读杨绎同志为《傅译传记五种》写的序,谈到译名问题,不觉深有同感,如美国地名“伊利诺斯”,应改为“伊利诺埃”,“密执安”应改为“密歇根”,“衣阿华”应改为“爱荷华”,由于“雷根”成了“里根”,真正的“里根”(财政部长)只能译成“里甘”了,真可谓一错再错译名改革刍议读杨绎同志为《傅译传记五种》写的序,谈到译名问题,不觉深有同感。

这篇短文是骨鲠在喉,一吐为快。

杨绎同志说:“……傅雷很有兴趣地和我谈论些翻译上的问题。

有个问题常在我心上而没谈。

我最厌恶翻译的名字佶屈聱牙,而且和原文的字音并不相近,曾想大胆创新,把洋名一概中国化,历史地理上的专门名字也加简缩,另作‘引得’或加注。

我和傅雷谈过,他说‘不行’。

我也知道这来有许多不便,可是还想听他谈谈如何‘不行’。

”可惜的是她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傅雷,因此我们今天也不知道他究竟认为如何“不行”。

目前通用的译名办法,不论是英、俄、法、西等文字,大概都是以新华社草拟的译音表、外国姓名译名手册和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等为根据的。

这几本手册对我国外来人名地名译名的统一,起了开创的作用,结束了过去的混乱现象,这应该说是有历史的贡献的。

而且它们所依据的几个原则如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用字尽量不带意义等,基本上也是正确的。

但是二、三十年来,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实际使用中,还是有问题的,在当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之际,实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必要和余地。

第一个缺点,就是杨绛同志提到的“信屈聱牙”,特别是苏联和东欧的译名。

再加上俄罗斯民族又有称父名的习惯,结果一个人名从本名,父名到姓,往往长长一连串,信屈聱牙,读也读不顺口。

逢到小说中还出现一个,甚至二个以上的爱称,则读者就更受罪了。

后来终于有人想出了一个“高招”,在全书之前开列一张人物表,供你阅读时对照参考,免得读了一半摸不着头脑。

这是不是好办法,实在值得考虑。

因为恐怕会有不少的读者,被这一张人物表吓退的,我本人至少就是如此。

整体把握译好文学作品风格

整体把握译好文学作品风格

整体把握译好文学作品风格
陈谊
【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11)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风格的讨论,从原作的文化特点、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并且真实传递文学作品的风格.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陈谊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院,北京,1008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标题法译研究:方法和风格 [J], 周蕾
2.外译中,非外译"外"——避免文学作品英译汉中的"洋腔洋调" [J], 张立柱
3.试论《红楼梦》英译中的变通和补偿手段--杨译·霍译《红楼梦》中原文风格的再现 [J], 罗耿
4.不可译·可译·可译好--例谈"不可译"问题 [J], 曹顺发
5.从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看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 [J], 郭建红;朱湘军;黄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小说选》两种英译本文化翻译对比赏析

《鲁迅小说选》两种英译本文化翻译对比赏析

《鲁迅小说选》两种英译本文化翻译对比赏析
杨柳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鲁迅小说选》杨宪益译本与蓝诗玲译本都是受到读者广为称赞的译作。

由于译者文化背景因素的不同,对于《鲁迅小说选》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确有不同之处。

本文举例对比了两译者在习语及谚语、典故以及中国传统时间表达的翻译,对两译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进行了赏析。

【总页数】2页(P193-193,194)
【作者】杨柳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图形-背景理论下颜色隐喻的英译研究——以《鲁迅小说选》两个英译本为例[J], 汪珍;胡东平
2.《萨迦格言》三个英译本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翻译对比研究 [J], 何思洋;李伟超
3.从认知语法视角看意象翻译——以《鲁迅小说选》英译本为例 [J], 侯菲
4.《管子》英译本文化词翻译对比研究 [J], 任强
5.模因论视角下《红楼梦》两英译本中医文化翻译对比研究 [J], 赵顺; 罗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戏剧化修辞——批判的另一种纬度

戏剧化修辞——批判的另一种纬度

戏剧化修辞——批判的另一种纬度龙昭阳【摘要】杨声,1968年出生于安徽芜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少文教授、唐勇力教授。

先后任教于安庆大学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一根白羽毛在黑水上,一根白羽毛向荣耀,突然给我们巨大的刺伤,如此白,如此奇异,在黄昏之前……生活是什么?我们常常会在某一个时刻躬身自问,艺术或许并不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8页(P66-73)【关键词】戏剧化;中央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纬度;批判;修辞;艺术学院;1968年【作者】龙昭阳【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3一根白羽毛在黑水上,一根白羽毛向荣耀,突然给我们巨大的刺伤,如此白,如此奇异,在黄昏之前……生活是什么?我们常常会在某一个时刻躬身自问,艺术或许并不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但当纯粹的形式美感已不能激起作者的情绪和感觉时,愉悦的视觉审美对于观者而言也少了一些触动心灵的力度。

怎样既保有理性与观念的表达,做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同时又兼顾作者情绪与感觉的抒发,满足审美的需要,在形式与观念、生活和图式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建构视觉张力的同时呈现画面背后的意味,这是当代艺术所要面对的课题。

当各种五花八门的媒体以极其炫目和精湛的影像技术记录这个喧嚣的时代时,绘画的写实性如果剥离了观念的内核,便会索然寡味,技术的呈现固然都带有艺术家自己的秉性,停留在手艺阶段的画无疑远离了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

中国画的表现力在现实生活面前已然少了油画的视觉冲击与张力,而要求干净整饬的工笔画无疑更要稍逊一筹。

在农业社会里建立起的审美体系和趣味如何呼应后工业社会的喧嚣与冷酷,并表达一定的人文关怀,让工笔画走向当代,顺应时代的心跳与呼吸,从事工笔画创作的杨声是作了深刻思考的。

他积极地调动他所有在绘画方面的修养,采用象征主义的戏剧化修辞手段,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单纯让事物本身呈现,在黑白之间建构画面,抽离生活的具象场景,在舞台化的氛围中让人物恣意袒露,生活的真相便徐徐开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3期外国语言文学(季刊)(总第93期) ————————————————————————————————————————以读者为中心:“杨译”风格的另一面——以杨译《宋明平话选》为例蒋骁华1姜苏2(1. 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澳门;2. 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摘 要]“杨译”数量大,质量高,很有名。

多年来,我国译界普遍认为其风格是“以原作为中心”的,即“杨译”不仅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忠实于原文,特别是原文的文化特色。

然而笔者在通读了“杨译”后发现,“杨译”风格还有另一面,即“以读者为中心”,尽量照顾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杨译”风格的“另一面”主要体现在非一流汉语典籍的英译中。

本文以杨译《宋明平话选》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杨译”中种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现象,并探讨了这种译法在一般意义上对典籍英译的启示。

本文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加深或修正我们以前对“杨译”的认识和评价。

[关键词]“杨译”;风格;以读者为中心[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720(2007)03-0188-101.引言“杨译”是我国译界的“著名品牌”,也是国际学界的“知名品牌”,它指的是大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合作而成的大量汉译英作品①。

杨宪益和戴乃迭是中国译界一对典型的“天作之合”:杨学贯中西,母语是汉语;戴“学贯西中”,母语是英语。

杨戴的翻译合作约始于1938年的《离骚》英译,此后,两人同心协力,英译中国古典及现代文学经典共计约40余种,涵盖包括《诗经》、《楚辞》、《史记》、《红楼梦》、《文心雕龙》、《三国演义》、《鲁迅选集》、《边城》、《芙蓉镇》等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中国重要经典作品。

翻译量之大,世所罕见,译品质量之高,亦少有能出其右者。

其中,《红楼梦》英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最为人称道,影响也最大。

另外,其英译《古代寓言选》、《关汉卿杂剧选》、《宋明平话选》、《唐宋传奇选》、《长生殿》等10 余部译作被英美一些大学(如伦敦大学)选为研习东方文学或学习汉语的教材。

2.“杨译”风格的主要面:以原作为中心,尽量反映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点1813年,Schleiermacher在一次关于翻译方法的演讲中说:“翻译方法只有两种:要么尽量不要打扰作者,让译文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尽量不要打扰译文读者,让作者去接近他们”(Venuti, 2004: 19-20)。

这就是后来广为引用的“以原作为中心”(author-oriented)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reader-oriented)译法。

多年来,我国译界对“杨译”的评论可谓蔚为大观(参看刘士聪等,2004,等)。

其中高度一致的评论是:1)对原文理解准确、到位;2)尽量忠实于原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色;3)译文自然、流畅(参看冯庆华,2002;任生名,1993;吕世生,2003;陈历明,2004,等)。

一言以蔽之,“忠实、通顺”是“杨译”的最大特色,其中,“忠实”尤为我国译界称道(参看同上)。

金文宁认为:“杨宪益偏直译,但他的188直译是流畅前提下的直译,而且主要表现在中译外”(金文宁,2005:135)。

任生名总结说,杨宪益一直“视忠实为翻译的第一要义”,并认为“杨译”的忠实不仅体现在字句上,而且更体现在“‘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任生名,1993);冯庆华曾仔细比较研究了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译本和David Hawkes的译本,认为“杨宪益夫妇译文直译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保持了原文的形象与风貌”(冯庆华,2002:475);“杨译”的显著特点是“忠实、清晰、流畅”(冯庆华,1997:295;苗萍,2004)。

杨宪益自己也说:“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

当然,如果翻译中确实找不到等同的东西,那就肯定要牺牲一些原文的东西。

当然,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在翻译,而是在改写文章了”(亨德森,1997:84)。

后来,金圣华教授专访他时,他又基本重申了这一思想。

杨先生说:“翻译不能任意增删,为存全貌,有时要跟原文纠缠不清”(金圣华,2002:164)。

杨先生还说:“翻译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弄懂原文的意思,尽可能不折不扣地表达出来,其次,要考虑翻译完毕之后,译文读者看了是否能懂原文的意思,心中会得出什么结论”(金圣华,2002:162)。

杨先生一辈子极少发表译论,因而上述反映其翻译思想的言论弥足珍贵。

从上述言论我们不难发现杨先生一直遵循的两个主要翻译准则:一是“以原作为中心”,即尽量忠实原文;二是要为读者着想(近似于Schleiermacher 的“以读者为中心”),即尽量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感受、需要、习惯等。

3.“杨译”风格的另一面:以读者为中心,尽量照顾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或方便如果说“以原作为中心”是“杨译”的正面、主要面,那么,“以读者为中心”是其重要的另一面。

然而,笔者在检阅有关“杨译”的绝大部分译评后发现,它们全都注重其正面、主要面,或第一准则(如,冯庆华,1997;2002;陈历明,2004,等),而忽视其另一面或第二准则。

“以读者为中心”现象明显存在于部分“杨译”中②,确切地说,在最有名的经典,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的英译中,此类现象极少,在知名度相对低一些的经典,如《宋明平话选》、《长生殿》、《唐宋传奇选》、《宋元话本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等的英译中,此类现象很多,其中尤以《宋明平话选》为最。

下面我们以杨译《宋明平话选》为例,仔细考察这种现象。

《宋明平话选》选自明朝冯梦龙的名著《三言二拍》,杨宪益夫妇共选译了其中8篇小说(详见下面例句尾注)。

它们长短不一,最长的“卖油郎独占花魁”长达127页,最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只有33页。

平均每篇约70页。

杨宪益夫妇在此译本中为照顾译文读者的感受、需要、习惯等,采取了明显不同于其翻译一流汉语典籍的“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即转向“以读者为中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脱译脱译,即“跳脱不译”之意。

本文不用“省译”或“略译”,以避免概念雷同或含混,因为后二者也有“简译”之意;不用“删译”或“删去不译”,以避免此概念可能带有的贬义(如,傅东华在《飘》中的“删译”及其在“《飘》译序”所言的“整段删节”一直遭人诟病)。

概括起来,脱译大致在遇到原文的以下几种情况时出现(以下各例句中,中文楷体、英文斜体原文如此,黑体系笔者所加):1)糟粕文化a)铺里一个老儿,引着一个女儿,生得如何?云鬓轻笼蝉翼,蛾眉淡拂春山;朱唇缀一颗樱桃,皓齿排两行碎玉。

莲步半折小弓弓,莺啭一声娇滴滴。

(“崔待诏生死冤家”)And it was out of this shop that an old man had come, leading a girl. What was she like, this girl?189Her cloudlike hair was lighter than cicada’s wing;Her mothlike eyebrows fairer than hills in spring;Her lips were cherry-red, her teeth like jade,And sweeter than an oriole she could sing.(杨宪益、戴乃迭,2001:3,以下“杨译”例句只标页码)b) 八公子吩咐移船到清波门外僻静之处,将美娘绣鞋脱下,去其裹脚,露出一对金莲,如两条玉笋相似。

教狠仆扶她上岸,骂道:“小贱人!你有本事,自走回家,我却没人相送。

” (“卖油郎独占花魁”)Wu ordered the boat to moor at a quiet spot outside Qingpo Gate. There he had the girl’s embroidered slippets torn off.“Walk home if you can, you bitch!” he jeered, ordering his ruffians to set her ashore. “Nobody’s going to see you back.” (P361)黑体字部分是对缠足的美化描写。

缠足,亦称“三寸金莲”,虽历史悠久、很有中国文化特色,但应属糟粕文化。

为避免糟粕文化污人清目,译者全部隐去未译。

2)文化色彩可能影响译文流畅a)(杜十娘生得:)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

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She was sweetness and loveliness incarnate;Her fine eyebrows were arched like distant hills;Her eyes were as clear as autumn water;Her face was as fresh as dewwashed lotus;Her lips were as crimson as ripe cherries.(P201)b) “银钱失去也罢,叫我如何做人?一生好汉名头,到今日弄坏,真是张天师吃鬼迷了。

可恨!可恨!”(“刘东山夸技顺城门”)“I don’t mind losing the silver, but how can I hold up my head after this?” He raged. “My reputation will be ruined. Curse it!” (P417)黑体字部分未译。

卓文君、白樊素是中国有名的古典美女,一般读书人大概都知道。

卓文君乃汉武帝时期的美女加才女,她与大才子司马相如热烈而曲折的爱情故事长期流行民间,不少戏曲、诗词以此为题材或出典。

白樊素有名是因为白居易著名的诗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蓄养的两位家伎的芳名,樊素善歌,小蛮善舞③。

张天师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本名张道陵,江西贵溪县人,传说他在东汉时创立了道教。

他修道成仙,诛各方妖魔,成十万功德,被认为是可以与神鬼沟通的救世大师。

古典名著《水浒传》一开篇就用不少篇幅描写张天师的神功如何了得,可见“张天师”知名度很高。

以上三位“历史名人”负载了很多文化信息,实译会影响流畅,加注不符此类轻松文学的行文风格。

为避免给读者增加阅读负担,隐而不译也是一种选择。

3)语义重复a)(秦重)拣个晴明好日,侵早打扮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