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共23页
杨宪益与戴乃迭:中西合璧的伉俪
![杨宪益与戴乃迭:中西合璧的伉俪](https://img.taocdn.com/s3/m/f45a28cc49649b6648d747fe.png)
妹杨敏如与罗沛霖在重庆 同时举 行婚礼 , 巾大校长罗家 她 。 当经过一段 时间的审问之后 , 狱方问他有什么要求 , 伦与南开校长张伯苓为两对新人证婚。 教育部次长杭立 他说 : “ 不知道老婆怎么样。 这两年我挨斗 , 她情绪不好 , 武是戴乃迭父亲庚款基金会 的同事 , 也被邀请 。婚后不 我 怕 她 出什 么 事 , 会不 会 自杀 。 ” 回答 是 : “ 没有 自杀 。 ” 他
类组织 , 因为这使她想起纳粹的盖世太保 。这话传到学 伍” 的阶段 , 江青 的这一讲话迅速被付诸行动。 外文局的 校 当局耳 中, 当时的英语系主任 张沅长怀疑她是英 国共
密搜 查 他们 的 住 所 。
一
个外 同专家先行被捕 , 如今 , 厄运 在这个夜晚降临到
产党的特务。学校 当局乘他们夫妇上课的当儿 , 多次秘 他们头顶 。 夜深人静 。 正在此时, 有人敲门, 原来是来逮 捕他们的。4年的 [ 人 l 禁生活从此开始 , 而单人 【 人 】 禁带来 戴乃迭晚年在 她未完成的 自传里说 : “ 数年之后 , 中 的是 让人 难 以忍 受 的孤 独 和寂 寞 。 央大学迁 回南京 , 更 名为南京大学 。学校里发现一张黑 杨宪益与戴 乃迭被关押在 同一监狱 , 但 两人却无缘
危 险 的 自由主 义分 子 。戴 乃 迭也 如此 , 一 次有 学 生 问戴 在中国 ̄ t g J ' b 围人可能是特务 , 有 的甚至早在_ 二四十年代 乃迭 对 三青 团 的看 法 , 她 直 率地 说 , 她 从 来 不 喜 欢 这 一 便 被 派遣 到 中 国 。此 时 “ 文革 ” 正处 在 所谓 “ 清理 阶 级 队
了基 石
历尽 波折 终 于成婚
1 9 4 0年 某 日, 杨 宪益 在 牛 津 大 学 的 宿舍 开 了一 个 早餐 会 , 正 式 宣 布 他 与 戴 乃迭 订 婚 的 消息 。 此前 , 戴乃 迭 的母 亲 明确 表示 反 对 。 戴 乃迭 是 位有 独 立 主 见 的女 性 , 不 为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https://img.taocdn.com/s3/m/0a19223687c24028915fc3ac.png)
例: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 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 胎入世。” “Don’t worry,” replied the monk. “A love drama is about be enacted, but not all its actors have yet incarnated.”
Translation Theory
1. 忠实和通顺 2.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异化为主,规划为辅
忠实和通顺
杨宪益认为,译者要忠于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尊重原作者的创造性工作。译者的工作就是尽可能 的忠实的传达原作者的思想,而不是充当原作者的 创作助手,进行附加的文学创作。在忠实的前提下, 译者也要尽可能地做到通顺,使目标与的读者能够 理解文章,在通顺辅助下的忠实才是才是真正的忠 实,才真正具有文学价值。否则一味的追求忠实或 是一味的追求通顺就会使文章似鸟般的折断了一只 翅膀。
从上述诸例可以看出,杨宪益更倾向于直 译,在翻译双关语时比较喜欢用脚注,通过脚 注来解释那些难以翻译尽意的双关语,这样也 避免了译文的行文拖沓。而霍克斯则尽量避免 使用脚注,“力求翻译每一样东西---甚至是 双关语„„假如读者能稍微感受到我读原著所 感受到的快乐,我这一生也就没有白活了。” 两个译本在语言表达和思想上体现了他们各 自的特性,这也正是其译本的魅力所在。
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对“风流”一词并不 难理解,但是要向异国读者解释何为 “风流”,实属不易,即算费尽口舌也 未必使其豁然开朗。鉴于此,杨氏夫妇 索性进行规划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文化 障碍。
Comparis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戴乃迭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杨宪益,戴乃迭
![杨宪益,戴乃迭](https://img.taocdn.com/s3/m/39079121192e45361066f521.png)
2009年11月23日早上6时 2009年11月23日早上6 日早上 45分,这位中国著名的翻 45分 译家、 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文化史学者和诗人在北 京煤炭总医院逝世, 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 95岁 95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从 来 银 汉 隔 双 星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白 首 同 归 我 负 卿 。 青 春 做 伴 多 成 鬼 , 陷 身 囹 圄 死 生 轻 。 结 发 糟 糠 贫 贱 惯 , 不 料 中 途 失 健 翎 。 早 期 比 翼 赴 幽 冥 ,
戴乃迭
戴乃迭原名格拉 蒂丝·玛格丽特 泰勒, 玛格丽特·泰勒 蒂丝 玛格丽特 泰勒, 她的父亲是一位英国 传教士。 传教士。出生在北京 的戴乃迭, 的戴乃迭,自幼就对 中国、 中国、对北京有着浓 厚的兴趣和相应的情 感。
杨宪益生平简介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 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墨 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 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 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抗日战争时 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与吕叔湘、 与吕叔湘、 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 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译余偶拾》 译余偶拾》。
1982年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 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 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 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 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 聊斋志异》 西游记》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 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 》《沉重 》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 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 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 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异化法与归化法
![异化法与归化法](https://img.taocdn.com/s3/m/a55809f1bd64783e08122bd7.png)
三、异化、归化并用互补
第三,若异化译法彻底行不通,译者不必勉为其难, 而应采取归化译法,舍其表层形式,传达其深层含 义。
如: 3、She had traveled a road from a lonely
obscure teenager to a glamorous, selfassured celebrity, and all in the space of less than ten years.
第1页/共27页
(一)异化法
是接受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文化等差异, 忠实传达原文内容,把读者带人异国情景。
该方法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采 取相应于原语的表达方式,即鲁迅先生提及过 的“异国情调”和“洋气”。
第2页/共27页
(一)异化法
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异化 着眼于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保留,译文尽可 能多地反映异域文化特性和语言风格,使译 语文化的读者有出境感,其实质是注重形式 对等。
gentleman. 译文1:咱们那个财主本家,要给你攀一门好亲,
叫你嫁一个体面人。 译文2:俺们那个了不起的亲戚将帮你嫁一个高贵
的绅士。
第23页/共27页
何时使用异化法,何时使用归化法
1.须求异化的是: 条约、法典、政府公文及文献;
2.可考虑使用异化法的是: 一般学术理论、科技情报及著述;
3.可使用异化,同时须考虑可读性的是: 新闻报道及分析、报刊特写;
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她由一个寂寂无闻的孤独 少女成长为艳光四射、自信十足的巨星。
第21页/共27页
三、异化、归化并用互补
第四,译者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由于语言文化差异、 思维差异等因素造成的种种障碍,有些障碍甚至是无法逾越的, 如果仍然一味坚持异化译法,势必导致译文的晦涩难懂。在这 种情况下,译者只能退而采取归化译法,将自己的译笔纳入汉 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轨道。
夫妻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
![夫妻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https://img.taocdn.com/s3/m/f97d45263169a4517723a335.png)
夫妻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解说:他出生于银行世家,虽然童年丧父但仍备受呵护享尽富贵他被认为是白虎星下凡,命中注定他将成就一番大事。
他与英籍妻子戴乃迭携手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合作翻译了一千多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离骚、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以及鲁迅文集……通过他们的翻译,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学,也更加了解了中国他在历经无数的困苦和忧患之后终于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大家他,就是杨宪益。
孤独的童年1915年,杨宪益出生于天津。
其父杨毓璋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后成为天津中国银行第一任行长。
关于他的出生,杨宪益在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里这样回忆道:“我妈妈说她生我之前做了个梦,梦中见一只老虎跳进了她的肚子。
据算命先生说这既是吉兆又是凶兆:这个男孩将孤单地长大,没有兄弟,他父亲的健康也会因他的诞生而受到危害;但是他在历经许多不幸和危险之后最终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摘自杨宪益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雷音译)少年杨宪益专心翻译做到极致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1920年,杨毓璋先生因病逝世,年仅5岁的杨宪益成为一家之“长”,父亲死后,他被包围在一大堆女人和仆人中间,处处受到过分的呵护和照顾,失去了许多正常孩子的运动和欢乐。
杨宪益一辈子没学会骑自行车,也不会游泳。
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他的嫡母请了老师让其在家读私塾,在魏汝舟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杨宪益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1927年夏季,外面的世界终于向杨宪益打开大门。
在母亲的帮助下,杨宪益进入天津新书学院就读。
中学大大开阔了杨宪益的眼界和知识领域。
他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对各门功课都感到兴趣。
访谈:杨宪益:我生在天津,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家里面就请了一位老师,因为我上的学校是一所英国教会中学,家里面怕我英文不够好就给我请了一位女的英文老师,那个老师教了我三、四年英文。
我在天津念完了中学,中学毕业以后那个时候有一个英国老师正要回英国,我就跟他一块走了。
还有一个同学叫李亚福,他在天津大家都知道他,他的爱人叫张美如,她到美国去了,李亚福也想到美国去,就跟着我们一块决定到英国去念书。
翻译家 杨宪益、戴乃迭 1914 11 27 1915 1 10 1934
![翻译家 杨宪益、戴乃迭 1914 11 27 1915 1 10 1934](https://img.taocdn.com/s3/m/eb08542567ec102de2bd8961.png)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Gladys Yang杨宪益(1914-)安徽泗县人。
其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上说自己出生于1915年1月10日,阴历1914年11月27日。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Merton College)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
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
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
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
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文革”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对中国形势非常关注,杨宪益建议出版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丛书——“熊猫丛书”,专门介绍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
该丛书出版了近百本,既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也有《边城》、《芙蓉镇》等“五四”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
翻译家杨宪益PPT课件
![翻译家杨宪益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fc1f8403d8ce2f006623fe.png)
2020/4/11
6
主要翻译作品
2
2020/4/11
7
外文社让杨翻译《红楼梦》。其实 杨不喜欢看《红楼梦》,小时候读 《红楼梦》只读了一半。当时一位 汉学家英国人大卫·霍克斯,也在 翻译《红楼梦》,已经翻译了两年
多《了石。头他记译》出,的为版了本以用示的区名别点字,睛是杨就之作——翻译红楼梦
用了《红楼梦》这个书名。他们翻 译的过程通常是杨翻译初稿,交给 戴加工,她费的力气有时更大。这 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 的英文全译本(另外仅有的一个全 译本就是霍克斯翻译的《石头 记》)。杨宪益夫妇的“中西合璧” 终于让宝黛的爱情故事为西方人所 知、所懂、所爱。
3.Integr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ith emphasizing the later one.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2020/4/11
10
杨宪益认为,译者要忠实于原作者的思想感 情,尊重原作者的创造性工作。译者的工作就 是尽可能地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而不是 充当原作者的创F作ait助hf手ul,ne进ss行a附nd加f的lu文en学cy创作 。在忠实的前提下,译者也要尽可能地做到通 顺,使目标语的读者能够理解文章,在通顺辅 助下的忠实才是真正的忠实,才真正具有文学 价值。否则一味地追求真实或是一味地追求通 顺就会使文章似鸟般的折断了一只翅膀。
于保留源语言的风姿归特色化,与是将异本化国文化介绍
到外国的有效途径,但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理解 难度。杨宪益与戴乃迭所翻译作品大都是中国 古典名著,他们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式,以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担当起传播中国文化的 重任。
2020/4/11
翻译家杨宪益ppt
![翻译家杨宪益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c95e70ddccda38376baffe.png)
生平事迹
杨出生于天津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家庭。其父在杨五岁时过世, 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小受尽宠爱和呵护。他在私塾中 接受了大量传统教育,直到12岁时进入教会学校——天津英 国新学书院。在老师的建议下,他毕业后负笈牛津,并在那 里结识了戴乃迭,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中国文学毕业生。
杨1940年和戴乃迭一起回到中国,在很多知识分子纷纷逃离 的战时日据地区教书。
•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起开始,戴乃迭的健康逐步恶 化。杨宪益一直照顾着她,直至戴1999年离世。杨生命的 最后几年在女儿的家中度过,交游依然广泛,说到感兴趣 的事他还是兴致勃勃。但他也想念戴乃迭,在纪念妻子的 诗中,他写到,“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杨宪益有两个女儿,四个孙子孙女在世。
• Yang was born to a wealthy banking family in the westernised port city of Tianjin. As his father died when he was five. As the only boy in the family, he was indulged and protected. He received a largely traditional education from private tutors until he was 12, then he attended school, a missionary foundation, the Tianjin Anglo-Chinese College. On the advice of his teachers there, he went on to higher education at Oxford University, where he became engaged to Gladys Tayler, the university's first graduate in Chinese. • Yang returned to China with Gladys in 1940 and spent the war years teaching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where many intellectuals had fled from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
![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https://img.taocdn.com/s3/m/ca07029401f69e31433294e3.png)
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作者:吴涛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吴涛[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摘要:杨宪益、戴乃迭是中国最早译介《史记》的翻译名家。
学界长期以来对他们翻译的《史记》选译本关注不够,鲜有文章论及这两位翻译大师的《史记》译本。
本文梳理了杨氏夫妇出版的各种《史记选》英译本,期待译界能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两位大师的《史记》英译。
关键词: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史记》(Records of the Historian)选译本于1974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杨氏选译了《史记》中许多文学名篇,英译文简洁朴素,几乎不用脚注,主要针对西方普通读者。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倪豪士教授认为杨宪益、戴乃迭的《史记》英译是在1958年至1970年间进行的。
倪豪士认为他们选译的篇目受王伯祥选注的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选》影响。
王伯祥先生曾给杨氏夫妇的《史记》英译本写过序。
他们在翻译时主要参考了王伯祥《史记选》中的篇目。
王伯祥对选取的每卷篇目都做了若干校记,即根据手头容易得到的多个《史记》权威版本,如覆刻《百衲本》和日本陇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等版本进行相互对照,对其中出现的文字异同正误进行校记,同时还对其中涉及的音读、字义、地名、人名、官名等做了简单注释,这些注释和校记合并起来称为校释。
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突出的是《史记》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同时兼顾其史学意义,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内地学者对《史记》进行评注的杰出学术研究成果。
王伯祥在该书《史记选序例》里详细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就,对所选注的篇章进行标点,注释详备,配上多幅《史记》地图分插在每个选篇前面。
他的这部著作半个世纪来颇受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的欢迎,出版后经久不衰,成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当时翻译《史记》时在中国内地能够找到的较优秀的《史记》评注版本。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技巧初探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技巧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78ea342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2.png)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技巧初探张斌【摘要】《史记》中《李将军列传》一篇曾多次被收录入教材,是全书的精华篇章,其英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所选译本的英译质量。
以杨宪益、戴乃迭所翻译的英译本《李将军列传》为切入点,从篇章、句法和词汇三个层面分析和探讨其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指出该译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研究该译本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对我国的典籍英译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英语教师》【年(卷),期】2016(016)007【总页数】4页(P133-135,138)【关键词】《史记》;翻译策略;翻译技巧;文化负载词【作者】张斌【作者单位】710128,陕西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史记》是我国经典的文学和史学名著,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官修正史的编纂树立了榜样。
全书共五十二万余字,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的不朽著作。
鲁迅曾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为占全书一半以上篇幅的列传,记录了自先秦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和事迹。
在七十篇列传中,最为重要、文笔最为精练的一篇要数《李将军列传》。
梁启超曾把《李将军列传》评为“《史记》十大名篇之一”,且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材中都收录了《李将军列传》一文。
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史记选》是中国大陆出版的唯一一部史记的英文选译本。
全书共翻译了《史记》的一篇本纪、三篇世家和十四篇列传,其中《李将军列传》也被翻译成英文。
作为《史记》的经典名篇和列传部分的门面,《李将军列传》英译本的优缺点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译本全书的好坏。
本文从篇章、句法和词汇三个层面对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李将军列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史记》及其他相关古代史学文献的英译提供建议。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中英文)(课堂PPT)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中英文)(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87e8b30b4c2e3f56276318.png)
• 1936年,杨宪益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戴乃迭。 不久,戴乃迭发现,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 大概正是杨宪益身上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让戴乃迭爱上了他。后 来,戴乃迭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正是生 活、情致和事业上的志趣相投,使他们成了彼此的知己,也为日后共同的 翻译工作铺就了坦途……
• 杨宪益、戴乃迭是一对堪称中英合璧的翻译家 夫妻,在两人共同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 联袂将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字数达 千万。他们的译本中处处体现着对中国文化的 无限崇尚,他们的文化翻译观对中国文学走向 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杨宪益
4
杨宪益Yang Xianyi (Yang Hsien-yi)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9
•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这是杨宪益先生在爱妻戴乃迭去世之后写下的一首缅怀诗。在先生与爱妻 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岁月里,熟悉他们的人说,这样恩爱不渝的夫妻是 很少见的,六十年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名字从来没有分开过。
and Gladys Yang has translated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s into English since they worked as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in the 1950s. The number of words amount to more than ten mil lion. Their translation reflects unlimited respect for Chinese c ulture 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 o the world.
杨宪益
![杨宪益](https://img.taocdn.com/s3/m/af10b44c852458fb770b56c3.png)
关汉卿杂剧选 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
阿里斯多芬喜剧二种 古希腊阿里斯多芬著,1959,人文出版社
地心游记(长篇小说)法国凡尔纳著,与闻时清合译,1959,外文出版社
中国小说史略(文学史)与戴乃迭合译,,1959,外文出版社
故事新编(短篇小说集)与戴乃迭合译,1961,外文出版社
野草(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1976,外文出版社
红楼梦(1—3册)与戴乃迭合译,1978—1980,外文出版社
史记选 与戴乃迭合译,1979,外文出版社
奥德修纪(史诗)古希腊荷马著,1979,译文出版社
呐喊(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
彷徨(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
主要著作自著作品
翻译作品
人物轶事与英国才女珠联璧合
24岁译《离骚》惊动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来
与夫人合译全本《红楼梦》
钱钟书欣赏他的诗
帮助四千件甲骨文送交南博
杨宪益谈英语学习
最后的士大夫、洋博士兼革命者白虎星照命
《离骚》可以翻译吗?
煤油与壮阳药
酒气最香的囚犯
红宝书撕掉了一页
最后的士大夫
人物周刊对话杨宪益 生平简介
此外他还写有英文自传体《白虎星照命》,意大利文译本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中文译名《漏船载酒忆当年》,于2001年4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作为“百年人生丛书”出版,薛鸿时译,印刷10000册。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中英文)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中英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a903e60975f46527d3e142.png)
•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这是杨宪益先生在爱妻戴乃迭去世之后写下的一首缅怀诗。在先生与爱妻 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岁月里,熟悉他们的人说,这样恩爱不渝的夫妻是 很少见的,六十年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名字从来没有分开过。 • 1936年,杨宪益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戴乃迭。 不久,戴乃迭发现,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 大概正是杨宪益身上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让戴乃迭爱上了他。后 来,戴乃迭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正是生 活、情致和事业上的志趣相投,使他们成了彼此的知己,也为日后共同的 翻译工作铺就了坦途…… • 1940年,杨宪益毕业回国,与六年前他独自漂洋过海相比,这次他带 回了21岁的戴乃迭,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姑娘,怎么会跟随 杨宪益来到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但从两人走到一起的那天起,他 们两人便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人世间的一切。 • 回国后,杨宪益夫妇不断地在中国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生活非 常辛苦。直到1943年,友人推荐他们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当时 的国立编译馆只有人从事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工作,还没有人进行中 文外译。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与外文中译的繁盛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中文外译一直就显得势单力薄。所以,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人对中 国文史经典还几乎一无所知。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夫妇能去领导一个部门, 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工作。当时杨宪益选择了翻译《资治通 鉴》,因为觉得“有人还没看到过”。虽然由于战争原因,最终《资治通 鉴》的英文译稿不幸丢失,没有出版,但这是中国学者主动向西方介绍文 化典籍的最初努力,杨戴两人的中文外译事业也从此开始起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翻译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杨宪益-戴乃迭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