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
第4章(4) 黄土地貌
2020/4/23
16
黄土地貌发育的动力
• 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气候地区,年降水量虽然较少,但 降水很集中,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 雨量的50%),是发生大暴雨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 因此暴雨是黄土地区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动力。
• 此外风和地下水也是改造黄土高原地貌的两种力量。
一.黄土特性
• 化学成分:SiO2、Al2O3、CaO、Na2O、K2O 为主, 易溶岩类较多(CaCO3--->3-10% ).
• 矿物成分:高度混杂,有较多的易风化不稳定矿物. • 粒度:集中在0.005-0.05mm,其中以粉沙占优势. • 结构:松散,孔隙多而且大(可达1mm,大者5mm),
•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面积近40 ×104平方千米, 大部分地区的黄土厚度50-100米之间,六盘山 以西的部分地区黄土厚度甚至有超过200米的, 这一地区发育了特殊的黄土地貌,成为世界上 黄土分布和黄土地貌发育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2020/4/23
4
• 黄土高原的黄土自240万年以来,持续不 断的堆积,总体上黄土堆积量大于黄土侵 蚀量。黄土高原的构造格局控制了黄土地 貌形体空间分布和组合模式
• 黄土墹:分布于河源地区,这里现代沟谷尚未发育, 基本保留了黄土掩覆古河谷后形成的长条状 凹地.黄土墹的横断面呈宽浅的凹地形态, 直至分水岭顶也无明显的坡折变化而呈圆滑 形曲线宽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长达数千米 至数十千米,而且组合成树枝状格局.
2020/4/23
42
2020/4/23
43
黄土河沟等高线
33
2020/4/23
起 伏 墚
34
2020/4/23
35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
(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匀的、松散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它具有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富含碳酸钙、易塌陷等特点。
在流水作用、重力崩塌作用和风力吹蚀作用下,形成沟深、坡陡、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
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沟谷地貌类型、沟间地貌类型和潜蚀地貌类型)在黄土高原主要由塬、梁、峁组成的特殊地形。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1~5倍。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
(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黄土地貌-课件ppt
在我国的历史资料中,有关“雨土”的记载很多,甚至有 套元1287年某地曾雨土七昼夜,并掩埋死了牛畜的纪录。
现在都采用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来称 呼更新世的三个时期的黄土地层。全新世的黄土 分布并不多,主要是沿河冲积的黄土状沉积物。
1. 午城黄土
又叫古黄土,分布范围不大。一般厚度1 0-20米, 少数地方达到30-40米。
色橙黄或红黄,质地粘重,致密,常呈块状。
基本都掩埋在禹石黄土及马兰黄土的底下,只在很 深的侵蚀沟下部才有出露。
黄土中还含有相当多的钾及磷,所以是一种相当 肥沃的土壤母质(午城黄土中缺磷)。
钙质结核层
钙质再次淋滤
形态各异的结核
四、结构构造
黄土外观均匀一致,看不出明显的层理。
黄土中的碎屑颗粒一般都具有棱角或半棱角的外 形,疏松易碎。
黄土中普遍存在有内眼可见的孔隙,地下水的运 动主要沿垂直方向移动。
第十一章 黄土地貌
概述
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 质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黄土并不是土壤作用的产物, 主要是由风力等外力作用搬运堆积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以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动的、无层理的、 黄色粉质、富台碳酸盐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沉积物称之 为黄土或原生黄土。
风力搬运堆积之外的其它成因的黄色的、又常常具有层 理和砂、砂石层的粉土状沉积物称之为黄土状岩石或次 生黄土。
黄土在流水及其它外力作用下,被切割成很多沟谷和沟 间地形成许多正向、负向的地貌形态,称做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_精品文档
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指由黄土构成的地貌景观。
它是中国特有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矿物质含量而闻名,被誉为地质宝库。
本文将介绍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黄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同时受到季风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面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黄土层由各种矿物质、有机物质以及粘土等组成,其色泽呈现出黄褐色,因此得名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平坦、丘陵和峡谷等。
黄土地貌平坦的地形和起伏的丘陵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平坦的区域,黄土层覆盖着广阔的土壤,形成了宽广的农田和牧场。
而在丘陵地区,黄土地貌形成了起伏的地形,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的景观感。
此外,黄土地貌还包括一些陡峭的峡谷和深沟,这些地形是由于长期水流的侵蚀所形成的。
黄土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还富含着丰富的矿物质。
由于黄土层的形成过程中,大量的矿物质被沉积在土壤中,这使得黄土地貌成为中国的宝库。
在黄土地貌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动植物化石和化石矿床,这些发现为研究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黄土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土地貌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使得它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黄土地貌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并能够有效保持水分,提高土壤肥力。
其次,黄土地貌还具有重要的水源保护功能。
黄土层的密实结构和较高的含水量能够减少地下水的流失,稳定水源供应。
此外,黄土地貌还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护了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的利用,黄土地貌正面临着一些问题。
大规模的采矿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水源的减少。
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和过度的牧草放牧也加剧了黄土地貌的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地貌
黄土状土又叫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地层再 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 冲积成因,堆积在洪积扇前沿,低阶地与冲 击平原上,有层理,很少夹古土壤,垂直节 理不发育,不易形成陡壁
一、黄土的分布
我国的黄土和黄土状土受山脉地形控制。主要 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泰山、鲁山联线以北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44万Km2。陕西、 山西、甘肃东南部和河南西部。 我国的黄土的弧线分布还与气候的带状分布有 关。月温度0℃线以北及年降雨量300~700mm 线之间,降雨量小于蒸发量。 戈壁、沙漠和黄土从北向南顺次成带状分布。
太原附近的黄土
黄土高坡
水土保持措施:造林植草、农田措施、 水利措施。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 该区 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 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 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 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 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 人民生命安全。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
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 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 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 它自然灾害的发生。形成沙尘暴。历史上,由于地表 植被破坏,形成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 迫搬迁。
二、黄土的一般特征
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并含有一定比例的细 砂、极细砂和粘粒的沉积物。 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黄土的 工程性质。 化学成分:以SiO2,AL2O3为主,变化大,常 随原地基岩而异。 结构构造:黄土具有发育的孔隙和垂直节理, 它不具层理。 埋藏土壤:标志着沉积间断和沉积速度。 渗透性和湿陷性: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1、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我国黄土集中分布范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近代喀斯特研究得名于此。
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洞、石笋、落水洞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等……3、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张掖丹霞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4、雅丹地貌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
是由强大的定向风吹蚀和古河流侵蚀形成。
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典型。
5、沙漠、沙丘地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垄、沙地……6、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海蚀平面……7、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冰碛湖、冰碛丘陵……。
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黄土是第四纪时期、主要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主要分布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我国西北、华北等地),总面积约 1300万km2 。
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世界最广(约63.1万km2 ,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实际覆盖面积就近40万km2 ),黄土堆积厚度最大(大部分地区的黄土厚达50~100m)。
2、黄土的特性◆黄土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粒径0.05~0.005mm,含量>60%);◆富含碳酸钙(10—16%),常见钙质结核(形态像马铃薯或生姜,称为砂姜石);◆结构疏松(孔隙度40—55%)。
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强,深厚的黄土层常形成陡峻的崖壁;◆具有湿陷性(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形)。
3、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细沟、切沟、冲沟、坳沟、河谷;◆黄土沟间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岩漠(石质荒漠)岩漠发育在干旱山地中,特点是地面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
基岩(或岩屑)表面往往覆盖着“荒漠岩漆”(由凝结水溶解带出的黑色铁锰矿物沉淀物,经风沙磨蚀后,油黑发亮)。
干旱区山地经受风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及暂时性洪流作用的综合结果,使山坡不断平行后退,在山麓形成一种缓倾斜( 7°)的平整基岩面,称为山麓剥蚀面(山足面)。
而抗风化剥蚀强的坚硬岩石残留成为单个的孤丘,突露于山足面之上,称为残丘或岛山。
山足面不断发育的结果,使许多山足面连成一片,形成山前夷平面。
★砾漠(砾质荒漠、戈壁)砾漠为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它多发育于内陆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砾石的来源主要是古代的冲积物和洪积物。
砾漠中的砾石常被风所挟带的砂子磨蚀成带棱角的、表面光滑的风棱石,有些砾石表面可见到油黑色漆皮。
黄土地貌
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
串通。
4、 黄土柱
垂直节理进行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 形成的。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四、 滑坡 崩塌 泻溜
黄土重力地貌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一、黄土区的古老文明和景观的变化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二、水土流失治理 1.坡地截水 2.沟谷造林 3.打坝淤地 4.梯田
黄土裥被流水切割而成的黄土阶地或台 地。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1、 黄土碟
发育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的碟形洼地。
2、陷穴
黄土陷穴是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
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形
成的。其形态主要有竖井状和漏斗状。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3、黄土桥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三、黄土的成因 ①分布区以北是戈壁和沙漠,成带状分布,说
明风力搬运和沉积的分选性。 ②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③粒度组成,从西北向东南粒度逐渐变细。 ④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地形之上,厚度一致。 ⑤多层与原始地形相平行的古土壤层。 ⑥含有大量的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
第八章 黄土地貌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黄土是以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 动的无层理、黄色粉质富含碳酸钙 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堆积物。
黄土不属于土壤,而是一种松散沉 积物。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一、 黄土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纬度半干旱和干旱气 候区。
中国北方的黄土发育最为典型,面积为63.1万 km2,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2、 黄土梁
梁呈长条形展布,是古代黄土
第五节黄土地貌
我国黄土分布
(二)黄土的特征
黄土具有以下的特性: 1、质地均一,以粉沙(0.05~0.005毫米)为主。 2、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10%~16%之间。 3、黄土结构上较松散,颗粒之间孔隙较多。 4、黄土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很强。
5、黄土具有湿陷性。
黄土遇水浸湿后,发生可溶性盐类(主要是碳 酸钙)溶解和粘土颗粒的流失,强度显著降低,受 到上部土层或构造的重压,常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 形。黄土的湿陷性是一个极关重要的问题,因为黄 土的沉陷可以毁坏建筑工程。
1、黄土塬(loess yuan)
塬是面积广阔而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塬面中央 部分坡度不到1°,边缘部分大约在3°~5°。塬的边 缘被沟谷强烈侵蚀,以致塬在平面图在呈花瓣状。
3、冲沟
冲沟是黄土高原常见的一种沟谷。不同发育 阶段的冲沟,其地貌特征差异较大。
(1)早期阶段的冲沟:横断面呈V字形,沟壁陡 峭;上下段沟谷宽度大致相等,沟床纵剖面与其 所在的坡面大致平行。
(2)中期阶段的冲沟:上游窄下游宽,上游保 持早期阶段冲沟的特征,下游展宽;纵比降小于 所在的坡面坡度,沟床纵剖面呈下凹的区线。
(一)黄土沟谷地貌(loess valley)
黄土沟谷按照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 征,一般也有细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所 以,黄土沟谷的发展过程,与一般正常流水沟谷发 展相似。但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加 上有湿陷性,常伴以重力、潜蚀作用,故黄土沟谷 系统发展较快。黄土沟谷的发展具继承性,部分现 代黄土沟谷重叠发育在老沟谷之上,即这部分水系 是继承早期水系发展而来的。
黄土地貌的特征
黄土地貌的特征
黄土地貌是中国最特殊的一种地貌形态,黄土的分布和存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黄土地貌一般包括河流岸边的黄土、山顶山麓的黄土、沟渠的黄土、小湾的黄土、湖底的黄土和小溪的黄土等五种地貌。
1、颜色突出,黄色大多,少部分有绿色。
2、黄土地貌表现出蓝天,绿茵,红山,白河,黄土等五色,它显示出中国本土的自然特点。
3、黄土地貌由河床沉积而形成的沟渠,细小的沟沟、河、沟和河口的表层积土,黄色的土壤,堆积状的土层,河口多石堆积,沙平地等都是黄土地貌特色。
黄土地貌丰富多彩,涵盖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众多层面,把中国美丽的自然融入到整个城市景观中。
在中国,黄土地貌不仅仅是一个景观,而是一个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美学的综合体。
它也融入到中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之中。
因此,保护黄土地貌,促进黄土地貌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还有助于保护和发挥黄土地貌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出中国浩瀚的文化古迹。
黄土地貌地理百科
黄土地貌地理百科黄土的特性为流水侵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流水是黄土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营力。
此外,还有重力剥蚀、潜蚀和风蚀等。
黄土地貌可分为沟谷地貌和沟(谷)间地地貌两大类。
1、黄土沟谷地貌按形态特征,黄土沟谷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
(1)细沟与浅沟细沟是由坡面上的一些集中细流冲刷而成,在已开垦的地面最易形成,对耕作不利。
随着地面水流汇集成较大的股流,冲刷力增大而成浅沟。
浅沟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深只有几十厘米,多出现在梁峁坡上。
(2)切沟与冲沟流水进一步集中和侵蚀,浅沟变为切沟。
切沟切入黄土可达数米,长可达数十米,切沟纵剖面起伏较大,横剖面呈尖锐的V形,有明显的沟缘,流水下切非常活跃。
切沟进一步发展成为冲沟。
冲沟是黄土区沟谷中的重要类型,是流水强烈侵蚀和沟坡块体运动等作用的产物。
冲沟纵剖面呈凹形,上陡下缓,起伏不平,横剖面呈V字形,向下游逐渐扩宽,有明显的沟缘。
流水对沟谷的下切和旁蚀及其引起沟坡的崩塌和滑坡,使沟谷不断增宽,可见重力作用也是沟谷发育的重要因素。
若冲沟的沟底已停止加深,沟坡受旁蚀、滑坡与坡面流水等作用也逐渐变得平缓稳定时,沟谷就发育成为浅U字形的坳谷(坳沟)。
(3)河沟河沟是沟谷与河谷的过渡类型。
纵剖面较平缓,横剖面略呈梯形,旁蚀作用较活跃,沟内有常流水,有时发育曲流和阶地。
河沟可由冲沟发展而来,但我国黄土地区的河沟大都是黄土堆积时已形成的`古凹地或古谷地上发育起来的,所以,大型沟谷多是在古地形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继承性沟谷。
2、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地区沟间地地貌主要是源、梁、峁。
这些地貌类型分布在冲沟、河沟等大沟谷之间,并由大沟谷分割而成。
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
在塬面上流水主要是片状侵蚀,在塬的周围为沟谷侵蚀。
塬的边缘由于受沟谷溯源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
塬受到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也可变得比较破碎,成为破碎塬。
塬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整古地形上形成的。
黄土地貌
• 黄土分布在戈壁 和沙漠的东南方 向,虽然颗粒比 较均匀,但有从 西北向东南逐渐 变细的规律,这 种变化的方向与 当地的盛行风向 是一致的; •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和多种形态的原始地貌上,并 保持相近的厚度,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坡向性规律,即 迎风侧的北坡或西北坡厚度一般较大;
古土壤
• 这种埋藏在现代土 壤下面,形成于地 质时期和历史时期 的土层叫古土壤层。 • 黄土中的古土壤层, 离石黄土中层数最 多。 • 古土壤层的特征, 颜色较暗,有明显 的土壤发生层,黏 土含量高,有明显 的盐类淋溶和淀积。 • 古土壤可恢复古气 候,古土壤序列可 反映气候变化。
五、黄土成因----风成说
• 黄土峁: --- 单 个 的 黄 土 丘,横剖面呈 圆形或椭圆形, 顶 部多 为 平 顶 略 为穹 凸 , 四 周多为凸形坡。
• 黄土涧: --- 被黄土覆 盖的长条 状洼地。
• 黄土坪 ---是指黄土 区沟谷底部 黄土覆盖的 黄土阶地面 或平台 。
四、黄土重力地貌
• 泻溜 ---黄土坡地上的土 体在地表干湿、 冷热、冻融作用 下引起物体胀缩, 造成碎土和岩屑 剥离,在重力作 用下缓慢顺坡向 下移动。
• 5.坳沟 --- 冲 沟 进 一 步发育,沟头停 止发展,谷缘 圆化,纵剖面 塑造成下凹形 , 横 剖 面 成 浅 “ U” 形 , 坡 地 崩塌发黄土塬: ---又称黄土平台、 黄土桌状高地, 顶面平坦,周 边被沟谷切割。
• 黄土墚: --- 长 条 状 的 黄 土丘陵,顶面 平坦的为平顶 墚,顶面倾斜 的为斜墚。长 墚几千米,短 墚几百米。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全球黄土覆盖面积10000000平方千米,我国除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外,还包括新疆、青海、河西走廊、黄河下游及松辽平原等地,面积约380000平方千米,若加上黄土状岩石,则为635300平方千米,厚度约50-15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出现在甘肃中部。
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
粒级以粉沙为主,黏粒及细沙较少。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含易溶盐及黏土矿物,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孔隙度小大,湿陷性强,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黄土中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同时有存在沉积间断,下伏古地形起伏虽远逊于现代,但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仍较显著。
形成的原因(1)风的搬运作用(风成说),被大多数人认可,黄土高原(也称原生黄土)也是此种作用形成的。
(2)流水的搬运作用(水成说),我们观察的此地就是流水搬运作用形成的。
注:从切面看可知形成过程流水速度不同,因为垂直上看出先有黄土,再有沙砾,最后有黄土。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力作用,而流水作用显然居首位。
关于黄土地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关于黄土地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黄土地貌可分为四大类:可分为:(一)黄土沟谷地貌;(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三)黄土谷坡地貌;(四)黄土潜蚀地貌。
(一)黄土沟谷地貌根据黄土沟谷发生的部位、沟谷的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沟谷分为: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a.纹沟:黄土坡面上,由于片状水流遇到阻碍物后发生分异形成细小股流,侵蚀土层。
即形成细小的纹沟。
黄土地貌类型上图中1表示沟底地形线,2表示坡面地形线,下同特点:没有沟缘线,沟底纵剖面与斜坡纵剖面一致,经耕犁可消失。
、细沟当黄土坡面上片流逐渐增大,可形成较大的集成股流,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黄土地貌类型特点:细沟的宽度不超过0.5米,深度约0.1-0.4米,长数米到数十米。
细沟的谷底纵剖面呈上凸形,下游开始出现跌水,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沟坡有明显的转折。
c、切沟: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切过耕作土层,形成切沟。
黄土地貌类型黄土地貌类型d、冲沟:切沟进一步下切,其纵剖面呈一下凹的曲线,与斜坡凸形纵剖面完全不同,形成冲沟。
黄土地貌类型黄土地貌类型特点:长度可达数公里或数十公里,深度达数十米至百米。
并出现串珠状陷穴。
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种情况。
早期平面图形大致成等宽的长条形,沟床纵剖面与其所在的剖面大致平行,横剖面呈V字形;中期冲沟的平面图形,上游窄而下游宽,上游保持早期冲沟的特点,而下游段沟谷展宽,而河床纵降比要比其所在的坡面缓;晚期由于下蚀和旁蚀引起沟谷陡崖发生滑坡,使沟壁两侧向后后退,横剖面上可以划分出沟坡和平坦的沟床,呈梯形,纵剖面呈凹弧曲线。
黄土地貌类型中期冲沟晚期冲沟(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沟(谷)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
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的原始地貌经流水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
古地貌是平缓的盆地后微倾斜的平原,在此基础上堆积的黄土就有可能成为黄土塬;在波状起伏的丘陵上,形成长条形的墚或峁。
黄土地貌类型a.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四周为沟谷的沟头向塬侵蚀,从平面上看,呈花瓣状;塬的顶面部分地势极平坦,坡度不到1°塬的边缘地带可增至5°。
黄土高原四种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四种地貌类型
2021-03-05
黄土高原基本的四种地貌是塬、梁、峁和川。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
黄土高原四种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
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①沟谷纵横、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
地面坡度>15°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10°的不超过10%。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侵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
作用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黄土抗蚀力极低,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侵蚀沟。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面。
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一般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较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较薄,以致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只有马兰黄土堆积。
第二、三级地形面分别构成谷地,第三级地形面以下为现代河谷。
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黄土地貌
第一节黄土的分布和性质
一、黄土的分布
从全球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
另外,中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也有黄土分布,这些黄土位于冰缘地区。
面积约130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
因此,人们把荒漠黄土称为暖黄土,冰缘黄土称为冷黄土。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º -45º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逐渐过渡,西北部靠近沙漠的,粒度较粗,愈往东南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逐渐变细。
我国黄土总面积约63.5×104km2,其中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不仅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达(最大可达200m)。
由于这个地区地势高,形成有名的黄土高原。
二、黄土的性质
1.黄土的成分
黄土的成分包括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三部分。
黄土的粒度成分的百分比在不同地区的黄土中和不同时代的黄土中都不一样。
从水平分布看,它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颗粒由粗变细。
从垂
直剖面看,从下部老黄土到上部新黄土粒度由细变粗。
黄土中的矿物以石英(占50%)、长石(20%)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碳酸钙含量占10%左右。
粘土矿物含量占10%左右,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伊利石、高岭土和蒙脱石。
黄土的化学成分已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O3,MgO、K2O、Na2O、FeO、TiO2和MnO。
由于黄土中易溶的化学成分含量很高,对黄土地貌发育有很重要的影响。
2.黄土的厚度
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我国黄土最厚的达180-200m,分布在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从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根据黄土地层看,在几十米到100-200m的黄土中,可划分为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十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
晚更新世黄土的厚度较早、中更新世为薄,位于六盘山以西的渭河上游和祖厉河上游以及六盘山以东的泾河上游,厚度为30-50m,其他地区只有10-20m。
中更新世黄土和早更新世黄土在陕西泾河和洛河流域厚度可达175m,到延安、靖边一带,厚约100-125m,山西南部也一近百米,其他地区只有数十米。
其中中更新世黄土厚度最大,它三构成黄土高原的骨架。
3.黄土的物理性质
黄土的物理性质有以下特征:呈灰黄色或棕黄色;质地均一,以粉沙颗粒(0.05-0.005mm)为主,占总重量的50%以上;结构疏松,多孔隙,有肉眼可见到的大孔隙;无沉积层理;富含碳酸钙,达10%左右;有垂直节理,常形成陡崖;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坍塌,称为湿陷。
三、黄土的成因
关于黄土的成因,比较流行的说法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
黄土风成说认为,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粉沙和尘土)的源地,这里有强大的风从荒漠中不吹响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的黄土。
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
对于欧洲和北美的黄土,有人认为是冰期时大陆冰盖区的干冷反气旋吹袭,将冰碛和冰水堆积物中的一些细粒物质吹到冰川外缘地区沉积而成的。
目前风成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证据,包括①从亚欧大陆内陆向外围区域,戈壁、沙漠和黄土有规则地依次成带状排列。
②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在地方的各种岩石成分极不相似;③距离荒漠愈远,黄土的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规律性;④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是,并保持相似的厚度;⑤黄土中含有陆生的草原动、植物化石;⑥黄土中有随下伏地形起伏的多层重迭的埋藏土壤层。
第二节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可分为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等类型。
一、黄土沟谷地貌
根据黄土沟谷发生的部位、沟谷发育的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沟谷分为以下几种
1.纹沟
在黄土剖面上,降雨时常形成片状水流。
由于受到地面微小起伏、石
块和植物根系等的阻挡,水流逐渐分异,汇成许多细小的股流,侵蚀土层,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很细的小沟,即为纹沟。
纹沟的重要标志是没有边缘线,经耕犁,可立即消失。
2.细沟
当黄土坡面上片流逐渐增大,可形成较大的集成股流,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细沟的宽度不超过0.5米,深度约0.1~0.4米,长数米到数十米。
细沟的谷底纵剖面呈上凸形,下游开始出现跌水,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沟坡有明显的转折。
3.切沟
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切过耕作土层,形成切沟。
其宽度和深度均可达1—2米,长度可超过几十米,河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的谷缘。
4.冲沟
切沟进一步下切,其纵剖面呈一下凹的曲线,与斜坡凸形纵剖面完全不同,形成冲沟。
冲沟长度可达数公里或数十公里,深度达数十米至百米。
并出现串珠状陷穴。
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种情况。
早期平面图形大致成等宽的长条形,沟床纵剖面与其所在的剖面大致平行,横剖面呈V字形;中期冲沟的平面图形,上游窄而下游宽,上游保持早期冲沟的特点,而下游段沟谷展宽,而河床纵降比要比其所在的坡面缓;晚期由于下蚀和旁蚀引起沟谷陡崖发生滑坡,使沟壁两侧向后后退,横剖面上可以划分出沟坡和平坦的沟床,呈梯形,纵剖面呈凹弧曲线。
二、黄土沟(谷)间地貌
黄土沟(谷)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
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的原始地貌经流水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
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前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后的流水侵蚀都有关。
黄土堆积过程中可继承古地貌形态而发育各种黄土地貌。
如古地貌是平缓的盆地或微倾斜的平原,在此基础上堆积的黄土就有可能成为黄土塬;在波状起伏的丘陵上堆积的黄土,由于受基底古地形的影响,形成长条形的墚或峁。
1.黄土塬
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四周为沟谷的沟头向塬侵蚀,从平面上看,呈花瓣状;塬的顶面部分地势极平坦,坡度不到1°塬的边缘地带可增至5°。
有些黄土塬的面积可达2000-3000km 2,在泾河支流蒲河和马莲河之间的董志源,长达80km ,宽为40km 。
黄土塬如受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这时就可能有两个沟头向中心伸展而很接近,沟头之间剩下一条极窄的长脊,称为“崾y ǎo 岘xi àn
”。
2.黄土梁
呈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根据黄土梁的形态可分为顶梁和斜梁两种。
顶部较平坦,宽度不一,多数为400~500米,长可达数公里。
3.黄土峁
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峁顶地形呈圆穹形。
峁与峁之间为地势稍凹下的宽浅分水鞍部。
若干峁连接起来形成和缓起伏的梁峁,统称黄土丘陵。
三、黄土谷坡地貌
黄土谷坡的物质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下,发生移动,谷坡变缓,形
成各种黄土谷坡地貌。
主要有泻溜、崩塌、滑坡。
1.泻溜
黄土谷坡表面的土体干湿和冷热等变化影响而引起物体的膨胀,形成碎土和岩屑的剥裂,在重力作用下,顺坡泻溜而下形成的。
2.崩塌
在黄土的谷坡上,由于雨水或径流沿黄土的垂直节理下渗,水流在地下进行溶蚀作用,并把一些不溶的细水颗粒带走,使节理不断扩大,谷坡土体失去稳定而发生崩塌;沟床河流侵蚀岸坡基岸部或因雨水侵湿陡崖基部而使上坡失去稳定,也能发生崩塌。
3.滑坡
黄土沟谷的滑坡常在不同时代的黄土接触面之间或黄土与基岩之间产生滑动。
四、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进行溶蚀和侵蚀,称为潜蚀。
潜蚀后,黄土中形成大的孔隙和空洞引起黄土的陷落而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黄土碟、陷穴、黄土桥和黄土柱等。
1.黄土碟
平缓的黄土地面上的一种碟形凹地,深数米,直径10~20米,成为黄土碟。
它是由于地表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发生压缩或沉陷使地面陷落而成的。
2.陷穴
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而
形成的。
可分为竖井状陷穴和漏斗状陷穴,它们深达10~20米,常分布在谷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
有些陷穴成串珠状分布,下部有通道相连,它们多分布在坡面长或坡度大的墚峁斜坡上。
串珠状陷穴的穴间孔道,孔径增大,可使陷穴最后遭到破坏,使沟床深切而伸长。
黄土碟和黄土陷穴可造成建筑物地基失稳而遭破坏或使道路、桥梁。
地下水管线等被毁坏。
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3.黄土桥
两个陷穴之间或从沟顶陷穴到沟壁之间由于地下水作用使它们沟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在陷穴间或陷穴到沟床间残留在顶部的土体就形成黄土桥。
4.黄土柱
分布在沟边的柱状黄土体。
它是由流水沿黄土垂直节理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残留的黄土部分。
黄土柱有时可高达十几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