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构的结构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构的结构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构的结构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常见机构的特点及应用;(3)学会使用机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分析机构的功能和结构特点;(2)运用机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简单的机构设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1)机构的定义;(2)机构的分类;(3)机构的特点。

2. 常见机构的特点及应用(1)齿轮机构;(2)传动机构;(3)连杆机构;(4)凸轮机构;(5)其他常用机构。

3. 机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机构设计的原则;(2)机构设计的方法;(3)机构设计的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常见机构的特点及应用;(3)机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机构设计的方法;(2)机构设计的步骤。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教材;(2)多媒体课件;(3)实例图片;(4)模型或实物。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计算机;(3)黑板;(4)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机构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通过实例分析不同机构的特点;(2)介绍常见机构的特点及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3)讲解机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机构设计的过程。

3.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任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构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构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出新的机构设计方案。

5.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重庆大学机械原理教案

重庆大学机械原理教案

重庆大学机械原理教案【重庆大学机械原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力、力矩、力的合成与分解等;2. 掌握刚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平衡条件、支撑反力分析等;3. 理解刚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动力学方程、动量守恒等;4. 掌握机械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等;5. 熟悉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力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基础1.1 力学的基本概念1.1.1 力的定义和单位1.1.2 力的分类1.1.3 力的合成与分解1.2 力的作用点、作用线和作用面1.3 力的效果1.3.1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1.3.2 力对物体的变形效果 1.4 力的测量方法1.4.1 弹簧测力计1.4.2 力传感器1.5 力的平衡条件1.5.1 力的平衡条件的定义1.5.2 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2. 第二章:刚体静力学2.1 刚体的基本概念2.1.1 刚体的定义和特点 2.1.2 刚体的运动形式2.2 平衡条件的推导与应用 2.2.1 平衡条件的推导2.2.2 平衡条件的应用2.3 支撑反力分析2.3.1 支撑反力的定义2.3.2 支撑反力的计算方法2.4 重力和重心2.4.1 重力的定义和计算2.4.2 重心的定义和计算3. 第三章:刚体动力学3.1 动力学方程3.1.1 牛顿第二定律3.1.2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3.2 动量守恒3.2.1 动量的定义和计算3.2.2 动量守恒定律3.3 动力学问题的解法3.3.1 一维动力学问题的解法3.3.2 二维动力学问题的解法4. 第四章:机械运动学4.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4.1.1 位移的定义和计算4.1.2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4.1.3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 4.2 相对运动分析4.2.1 相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4.2.2 相对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4.3 机械运动学的应用4.3.1 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4.3.2 机械系统的设计原则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刚体动力学、弹性体动力学和齿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3. 能够运用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刚体动力学:刚体的运动学方程刚体的动力学方程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 弹性体动力学:弹性体的基本假设和简化弹性体的振动方程弹性体的振动分析和控制3. 齿轮系统动力学:齿轮传动的动力学模型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响应齿轮系统的疲劳寿命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示例:分析具体的案例,展示解题过程。

3. 互动: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

4. 练习:布置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

2. 习题作业:完成布置的习题,检验理解程度。

3. 课程设计: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机械系统动力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详细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论文,供深入学习。

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课程和学术资源,供自主学习。

六、教学安排1. 刚体动力学(2课时)刚体的运动学方程刚体的动力学方程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 弹性体动力学(2课时)弹性体的基本假设和简化弹性体的振动方程弹性体的振动分析和控制3. 齿轮系统动力学(2课时)齿轮传动的动力学模型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响应齿轮系统的疲劳寿命分析4. 动力学分析方法(3课时)数值分析方法实验方法仿真方法5. 动力学在机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2课时)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设计减振和控制设计动力学优化设计七、教学活动1. 刚体动力学(第1周)讲解刚体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分析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 弹性体动力学(第2周)介绍弹性体的基本假设和简化推导弹性体的振动方程讨论弹性体的振动分析和控制3. 齿轮系统动力学(第3周)建立齿轮传动的动力学模型分析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响应研究齿轮系统的疲劳寿命分析4. 动力学分析方法(第4周)讲解数值分析方法介绍实验方法学习仿真方法5. 动力学在机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第5周)讨论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设计分析减振和控制设计探索动力学优化设计八、教学互动1. 课堂提问(每周)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教师解答疑问和引导讨论2. 习题讲解(每周)学生完成习题教师讲解习题答案和解题方法3. 课程设计(第5周)学生分组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项目学生展示和讨论设计成果教师评价和指导设计改进九、作业与评估1. 习题作业(每周)学生完成布置的习题检验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2. 课程设计报告(第5周)评估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3. 期末考试(第6周)闭卷考试,考察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问题解答题十、教学参考书1. 《机械系统动力学》,[作者或教材名称]2. 《动力学分析方法与应用》,[作者或教材名称]3. 《弹性体振动与控制》,[作者或教材名称]4. 《齿轮系统动力学》,[作者或教材名称]5. 《机械系统动力学实验指导书》,[作者或教材名称]十一、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机械系统动力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构的结构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构的结构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构的结构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2. 掌握机构的结构设计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其在机械设计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定义、功能、特点刚体、弹性体、固定体等基本元素转动副、滑动副、高副、低副等基本运动副2. 机构的结构设计方法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与分析机构运动分析与仿真机构设计原则与方法机构优化设计3. 常见机构及其应用齿轮机构、链传动机构、皮带传动机构等凸轮机构、曲柄摇杆机构、连杆机构等行星齿轮机构、蜗轮蜗杆机构等4. 机构创新设计创新设计方法与步骤机构变异、组合与拓展实例分析与讨论5. 机构设计实例与实践设计要求与设计步骤草图绘制与结构分析运动仿真与性能评估制作与调试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使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物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设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程设计: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机构设计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多媒体课件、机构动画、实例图片等。

3. 模型:各种机构模型、机械系统模型。

4. 软件:CAD、SolidWorks、ADAMS等机构设计与仿真软件。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章节一: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课时)介绍机构的基本定义、功能和特点讲解刚体、弹性体、固定体等基本元素解释转动副、滑动副、高副、低副等基本运动副2. 章节二:机构的结构设计方法(3课时)讲解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与分析方法演示机构运动分析与仿真过程阐述机构设计原则与方法3. 章节三:常见机构及其应用(2课时)介绍齿轮机构、链传动机构、皮带传动机构等讲解凸轮机构、曲柄摇杆机构、连杆机构等探讨行星齿轮机构、蜗轮蜗杆机构等应用场景4. 章节四:机构创新设计(2课时)介绍创新设计方法与步骤分析机构变异、组合与拓展的可能性讨论实例并评估创新设计的效果5. 章节五:机构设计实例与实践(4课时)讲解设计要求与步骤指导学生进行草图绘制与结构分析利用软件进行运动仿真与性能评估学生动手制作与调试机构模型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机构的基本概念,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概念讲解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原则介绍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如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

3. 常用的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方法讲解和演示常用的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方法,如解析法、模拟法、优化法等。

4.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设计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演示法: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设计过程。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设计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引入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3. 介绍设计原则介绍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如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

4. 讲解设计方法讲解和演示常用的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方法,如解析法、模拟法、优化法等。

5.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设计过程和方法。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讨论,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10.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最新的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技术和软件工具,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技术。

机械原理教案范文

机械原理教案范文

机械原理教案范文教案:机械原理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机械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机械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机械原理的应用案例;2.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1.讲义、教学PPT;2.机械模型和实物实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引入机械原理的概念,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机械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展示一些机械原理的应用场景,并让学生猜测其工作原理。

Step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机械原理的概念和分类。

2.分别介绍杠杆原理、摩擦原理、齿轮原理、滑轮原理等常见的机械原理。

Step 3 实例分析(30分钟)1.展示一些机械模型和实物实例,如剪刀、自行车、钟表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2.分组让学生尝试设计、制作一个小型机械模型,要求模型需要运用至少两种机械原理。

Step 4 学生展示和评价(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说明他们设计和制作的机械模型的原理和功能。

2.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对展示的机械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Step 5 拓展应用(15分钟)1.给学生提供一些机械原理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机械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2.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学生展示和解释他们的设计方案。

Step 6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总结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研究一个机械原理的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对机械原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实例分析和拓展应用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应用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庆大学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重庆大学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按章编写)课程名称:机械原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年级、学年、学期:2002级,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材:《机械原理》,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任课教师:秦伟编写时间:2005年2月绪论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认识和了解机器及其基本功能结构—机构;了解机构的基本功能和结构特征;对机构、可动联接、构件、零件等有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认识。

2. 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在机械设计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能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础;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机器的功能结构及机构(1学时)第二节机械原理课程的定位与任务第三节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与学习方法(第二、三节共0.5学时)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从机器及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

2.机构的基本功能特征—传递与变换运动;机构的基本功能结构—构件及可动联接。

3.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注意突出其系统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介绍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前沿。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典型机器案例的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及工作过程(特别是其运动传递、变换与做功的过程)分析,具体、形象、生动地认识了解机构及其结构与运动学特征,认识典型常用机构。

应强调学习知识和培养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能力的培养。

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

六、主要参考书目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参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认识及了解典型机器和机构。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刚体动力学、弹性体动力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系统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刚体动力学:刚体的运动方程、刚体运动的传递矩阵、刚体动力学的应用。

2. 弹性体动力学:弹性体的基本方程、弹性体的振动分析、弹性体动力学的应用。

3. 机器动力学:机器的动力学模型、机器的动态响应、机器的减振和控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生动展示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现象。

3.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动力学知识。

4. 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刚体动力学基本概念和运动方程。

2. 第二课时:刚体动力学的传递矩阵和应用。

3. 第三课时:弹性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和振动分析。

4. 第四课时:弹性体动力学的应用。

5. 第五课时:机器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动力学模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动力学知识的掌握。

3. 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动力学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机器的动态响应:对外力作用的反应、机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态响应的计算方法。

7. 机器的减振和控制:减振原理、减振方法、控制策略、动力控制系统的设计。

8. 动力学实验:动力学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

9. 计算机辅助动力学分析:计算机辅助动力学分析软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计算方法和结果分析。

10. 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机械系统动力学在工程设计、生产和维护中的应用案例。

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器动态响应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器减振和控制的方法及其应用。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原则3.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方法4.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步骤5.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相关教学资料。

2. 案例素材及分析工具。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意义和应用领域。

2. 新课:讲解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设计方法和步骤。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创意和实施能力。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七、教学拓展1.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软件应用:介绍相关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设计效率。

2. 创新设计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机械系统设计比赛,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企业参观:安排学生参观机械企业,了解机械系统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2. 同行评价: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熟悉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简单的机械设计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原理概述: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元件、机械结构、机械系统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讲解力学、动力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守恒、功的计算、摩擦力等基本定律。

3.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如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设计规范等。

4.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如机械传动、机械控制系统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庆大学机械原理本科生课程教案

重庆大学机械原理本科生课程教案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章节)(按章节编写)课程名称:机械原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教材:《机械原理》,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机械原理教程(第2版)》,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陈作模、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任课教师:秦伟编写时间:2008年2月绪论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 认识和了解机器及其基本功能结构—机构;了解机构的基本功能和结构特征;对机构、可动联接、构件、零件等有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认识。

2. 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在机械设计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能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础;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机器的功能结构及机构(0.5学时)第二节机械原理课程的定位与任务第三节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与学习方法(第二、三节共0.5学时)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 从机器及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

2. 机构的基本功能特征—传递与变换运动;机构的基本功能结构—构件及可动联接。

3.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注意突出其系统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介绍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前沿。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典型机器案例的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及工作过程(特别是其运动传递、变换与做功的过程)分析,具体、形象、生动地认识了解机构及其结构与运动学特征,认识典型常用机构。

应强调学习知识和培养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能力的培养。

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刚体动力学、弹性体动力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系统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刚体动力学:刚体的运动方程、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刚体动力学的守恒定律。

2. 弹性体动力学:弹性体的基本方程、弹性体的振动、弹性体动力学的应用。

3. 机器动力学:机器的动态特性、机器的振动分析、机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实例和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4.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系统动力学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

3. 教案: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4. 习题:用于巩固知识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介绍机械系统动力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刚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刚体动力学的实例和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刚体动力学的原理。

4. 练习:布置刚体动力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刚体动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6. 布置作业:布置刚体动力学的课后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内容(续)4. 机器动力学:机器的动态特性分析机器的振动分析与控制机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估机器的故障诊断与预测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刚体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弹性体动力学的振动分析和应用机器动力学的动态特性分析机器的振动控制和稳定性评估2. 教学难点:弹性体动力学的复杂方程求解机器动力学中的非线性问题机器的故障诊断与预测算法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

机械原理有关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有关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有关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包括杠杆原理、齿轮传动、摩擦力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机械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杠杆原理:介绍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齿轮传动:讲解齿轮的类型、特点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齿轮在机械传动中的作用,并通过实例分析齿轮传动的应用。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在机械传动中的影响,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如杠杆、齿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内容将涵盖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齿轮机构及其运动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齿轮机构及其运动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齿轮机构及其运动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齿轮机构的定义、分类和应用;(2)掌握齿轮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3)学会分析齿轮机构的运动特性;(4)能够设计简单的齿轮传动系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掌握齿轮机构的结构特点;(2)利用图表和计算公式,分析齿轮机构的运动规律;(3)运用设计软件或手绘,完成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齿轮机构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齿轮机构的定义、分类和应用;2. 齿轮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3. 齿轮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4. 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齿轮机构的特点、应用、基本参数计算、运动特性分析、设计方法。

2. 教学难点:齿轮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课件、模型、设计软件等;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绘图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例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齿轮机构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齿轮机构的基本概念。

3. 参数计算:讲解齿轮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齿轮的参数。

4. 运动分析:分析齿轮机构的运动特性,让学生理解齿轮机构的运动规律。

5. 设计实践:运用设计软件或手绘,让学生完成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齿轮机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齿轮机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齿轮参数计算和运动分析的掌握情况。

3. 设计作业:评估学生对齿轮传动系统设计方法的掌握,通过评阅设计方案和计算过程进行。

大学机械原理教案范文

大学机械原理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使学生熟悉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 机械原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实例引入机械原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学习机械原理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a. 机械运动学;b. 机械动力学;c. 机械系统分析;d. 机械设计方法。

(2)机械原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a. 机械原理的发展历程;b. 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3)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a. 机械传动系统;b. 机械控制系统;c. 机械优化设计。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讨论机械原理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 讨论法: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原理;4. 作业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进度;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机械原理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机械原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2)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使学生熟悉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机械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概述2. 机械系统运动学分析3.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4. 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机械原理的概念;(2)简要介绍机械原理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1)机械原理概述: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2)机械系统运动学分析:介绍机械系统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如速度分析、加速度分析等;(3)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讲解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受力分析、平衡方程等;(4)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如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优化设计等。

3. 实例分析(1)以实际案例分析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组织课堂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5. 总结与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解答学生在课堂练习中遇到的问题;(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精神;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的提出、论证和反驳等;4. 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原理》2. 教学课件3. 实际案例4. 在线教学资源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2.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章:机械原理概述,包括机械原理的定义、发展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机械系统的基本元素,包括刚体、柔体、关节和约束;第三章: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包括运动描述、运动方程和运动合成;第四章: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包括动力方程、动力分析和动力合成;第五章:机械系统的控制,包括控制原理、控制器和控制方法;第六章: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包括优化方法、优化设计和优化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原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机械原理教程》和《机械原理应用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3.多媒体资料:通过PPT、视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方面。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1.明确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了解机械原理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3.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2.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3.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4.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器、机构和机械的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用途以及区别;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机械是人类用以转换能量和借以减轻人类劳动、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工具,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之一。

当今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以近代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也与机械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是机器和机构理论的简称。

它以机器和机构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机构和机器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以及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技术基础课。

机器的种类繁多,如内燃机、汽车、机床、缝纫机、机器人、包装机等,它们的组成、功用、性能和运动特点各不相同。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器的共性理论,必须对机器进行概括和抽象内燃机与机械手的构造、用途和性能虽不相同,但是从它们的组成、运动确定性及功能关系看,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完成有用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同时具备上述3个特征的实物组合体就称为机器内燃机和送料机械手等机器结构较复杂,如何分析和设计这类复杂的机器呢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思想,即首先将机器分成几个部分,对其局部进行分析。

机构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实物组合体。

最常见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开式链机构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机械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原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常见的机械原理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常见的机械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机械原理的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你对机械原理了解多少?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原理的概念。

2. 基本概念: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力、力的乘法原理、杠杆原理、滑轮原理等。

3. 机械原理的应用:讲解机械原理的常见应用,包括力的传递、力的放大、力的方向改变等方面。

4. 实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应用机械原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灵活应用机械原理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机械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概念和原理,使学生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实例分析法:选取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应用机械原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练习法:通过练习解决一些问题,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资源:教材、黑板、书桌椅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问答:观察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练习题评价: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评价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加强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机械原理的常用公式和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机械原理的定义;2.机械原理的分类;3.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

2. 机械原理的常用公式和计算方法1.力的平衡条件;2.力的合成与分解;3.摩擦力的计算;4.力矩的计算。

3. 应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1.机械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机械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机械原理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机械原理;3.讨论法:通过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机械原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机械原理的定义: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和力学性质的一门学科;2.机械原理的分类: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3.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计算、力矩的计算等。

2. 机械原理的常用公式和计算方法1.力的平衡条件:对于一个静止的物体,力的合力为零;对于一个运动的物体,力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2.力的合成与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使其合力等于原来的力;将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使其等于原来的力;3.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等于物体所受的最大摩擦力,动摩擦力等于物体所受的实际摩擦力;4.力矩的计算:力矩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臂的长度。

3. 应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1.机械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设计中需要考虑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和力矩等因素;2.机械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机械原理在机械制造、机械维修、机械安装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原理的常用公式和计算方法;3.学生能够应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案(按章编写)课程名称:机械原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年级、学年、学期:2002级,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材:《机械原理》,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任课教师:秦伟编写时间:2005年2月绪论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认识和了解机器及其基本功能结构—机构;了解机构的基本功能和结构特征;对机构、可动联接、构件、零件等有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认识。

2. 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在机械设计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能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础;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机器的功能结构及机构(1学时)第二节机械原理课程的定位与任务第三节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与学习方法(第二、三节共0.5学时)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从机器及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

2.机构的基本功能特征—传递与变换运动;机构的基本功能结构—构件及可动联接。

3.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注意突出其系统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介绍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前沿。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典型机器案例的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及工作过程(特别是其运动传递、变换与做功的过程)分析,具体、形象、生动地认识了解机构及其结构与运动学特征,认识典型常用机构。

应强调学习知识和培养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能力的培养。

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

六、主要参考书目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参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认识及了解典型机器和机构。

八、课外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本学科(机械学、机构学)领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机械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思考题0-1~0-3第一章机构的结构设计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 从功能与结构设计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运动副与运动副元素。

2. 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能够将实际机构或机构的结构简图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能看懂各种复杂机构的运动简图;能用机构运动简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3. 了解运动链和机构的结构以及机构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掌握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4. 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从结构和功能设计的角度了解局部自由度及虚约束,能准确识别出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作出正确处理;5.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

了解高副低代的方法;会判断杆组、杆组的级别和机构的级别;学会将Ⅱ级、Ⅲ级机构分解为机架、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机构的基本结构及简图(1.5学时)第二节运动链及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2.5学时)第三节平面运动链与机构的结构设计(1学时)第四节按基本杆组的机构结构综合与结构分析(1.5学时)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3.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4. 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难点: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 复合铰链的准确识别和虚约束的正确判断。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空间单封闭形机构自由度计算。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本章是进入整个机械系统设计的开篇。

它不仅为学习各类机构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和新机构的创新设计提供一条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运动简图是设计者交流设计思想所需要的一种工程语言,既要求简洁,又要在讨论和评价设计方案时,能够正确表达设计思想,显示出设计方案;保证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计算无误。

介绍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自由度计算时,应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指出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并要求学生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自由度计算时,采用正确、严谨的步骤。

六、主要参考书目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曹惟庆.机构组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机械设计及结构展示与分析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自学虚约束与过约束的设计及分析、运动链结构公式推导法、运动链的演化与派生及运动副元素与构件的功能结构演化等内容。

九、习题1-2,1-4,1-5,1-6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其演化方法。

2.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具有整转副和存在曲柄的条件、急回运动、机构的行程、极限位置、运动的连续性等;3.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学会将复杂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问题转换为可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

4. 掌握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等;能够熟练地对移动副中的摩擦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掌握转动副中摩擦问题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效率的各种表达形式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正确理解自锁的概念,掌握确定自锁条件的方法。

5.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静力学分析方法,学会合理选择与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6.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根据具体设计条件及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构型式;学会按2~3个刚体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2~3个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及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对机构分析与设计的现代解析法有清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1.5学时)第二节平面连杆机构运动特性与分析方法(4.5学时)第三节平面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与受力分析(3.5学时)第四节平面四杆机构综合的内容与方法(4.5学时)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

2.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存在整转副的条件、从动件的急回运动及运动的连续性;平面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

3. 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瞬心法、相对运动图解法和杆组法。

4. 总反力的确定,移动副和转动副中摩擦问题的分析方法,自锁条件的判定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5. 按给定2~3个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给定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

难点:1. 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加速度。

2. 总反力的正确确定。

3. 机械的自锁问题及移动副自锁条件的求解。

4. 按给定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平面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注意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整转副、摆转副、连杆、连架杆、曲柄、摇杆、滑块、低副运动的可逆性、压力角、传动角、极位夹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死点、自锁、摩擦角、摩擦圆、总反力、速度影像、加速度影像、装配模式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如影像法在机构的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中的应用、连杆机构设计的刚化—反转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华大年,华志宏,吕静平.连杆机构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机构运动学参数测试实验,工业机器人认识及应用实验,机械创新展示与分析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自学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机构的合理选用,平面四杆机构的优化设计和空间连杆机构等内容。

九、习题第一次2-1,2-2,2-8,2-10,2-13,2-16第二次2-5,2-6,2-18,2-19,2-21,2-24,2-26第三次2-27,2-28,2-29,2-30,2-32第三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 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结构特点、类型及应用,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选择凸轮机构。

2. 了解凸轮机构的设计过程,对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有明确的概念。

3. 掌握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适用场合,了解不同运动规律位移曲线的拼接原则与方法。

4. 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设计的原则,学会根据这些原则确定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基圆半径、滚子半径和偏置方向,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摆杆长、中心距以及移动平底从动件平底宽度。

5. 熟练掌握应用反转法原理设计平面凸轮廓线,学会凸轮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凸轮机构的传力特性第三节凸轮机构的设计过程(第一、二、三节共1.5学时)第四节凸轮机构运动学参数和基本尺寸的设计(1学时)第五节平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1.5学时)第六节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设计(1学时)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凸轮机构的型式选择。

2.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及设计。

3. 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图解法和解析法。

3.从动件的设计,包括高副元素形状选择,滚子半径和平底宽度的确定。

难点: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图解法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空间凸轮机构与高速凸轮机构简介。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参数与结构参数的概念及其选用设计;应用反转法原理进行凸轮轮廓曲线的图解法设计时凸轮转角的分度,要注意从动件反转方向;正确确定偏置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所依次占据的位置线;滚子从动件凸轮机构理论轮廓曲线与实际轮廓曲线的联系和区别等。

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石永刚,徐振华.凸轮机构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凸轮机构运动参数测试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