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结构图四个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ppt课件28张
④报告撰写 调查报告结构表:调查报告一般包括标题、摘要、目录、调查 背景与目标、调查步骤与方法、调查内容与分析、结论、建议、参 考资料等内容。(具体调查报告结构表详见教材) 调查报告的写作:在前期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好调查 报告提纲,然后根据调查报告结构表,进行正式的调查报告撰写。
三、调查的技术
(5)进入调查阶段。
了解情况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情况吃得透,问题摸得准, 就为整个调查研究工作打好了基础。在这个阶段,应该尽可能多地接触 有关人员,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第一手资料。掌握的情况越多,对下一 步的分析研究就越有利。
2.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
这一阶段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调查报告提纲的准备,二是调查报告 的写作。
2.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 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 出的成绩,为了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和成功奥秘反映出来,可以对他们进行 专题的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这种类型就是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
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跟工作通讯中那些以反映工作成绩为主的类型 有些近似。区别在于调查报告重在调查,特别注重对调查过程和调查所得 数据的叙述和列举。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活动之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 2.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发展家乡产生的巨大变化。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家乡所 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 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 忆。
政治文化生活思维导图复习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五课文化创新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优化总结知识架构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优化总结知识架构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优化总结
知识架构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单元优化总结知识架构。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4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语文
一、访谈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访谈法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 它可以在调查中作为主要的调查方法去收集所需资料,也可以作为一种辅 助方法去补充调查内容或者去验证某些资料。访谈法是认识社会、了解 社会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 访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是了解人们过去和现在的经历或动机与看 法的科学方法。要注意访谈与人们日常交谈的不同之处。访谈一般都具 有很强的计划性,它要有调查研究的主题,还要有准备好的调查提纲。而日 常交谈大多无明确目的,计划性不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 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 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预测未来。 3.落款 署名既可写在标题或副标题的正下方,也可写在正文后面的右下方。日 期应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例文观摩】 关于博山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陈家祠的十一条石湾陶塑脊饰,分别装设在三进三路九座厅堂屋脊上。 陶塑脊饰使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蓝、褐、白五色。其中最令人瞩 目的是脊饰兽吻,塑造的是飞翔在云天的鳌鱼形象,鳌鱼的两根长须伸向晴 空,显得气势非凡,使屋顶轮廓线更为优美。
灰塑的总长度1 800余米,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丰富,居全省民间建 筑的首位。这些《三国演义》故事、清代羊城八景以及各种花鸟、瑞兽、 图案灰塑,主要装饰在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 及东西斋的屋脊上,似两条花带将庭院装饰得情趣盎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文化内涵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特点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的作用(一)1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七年级历史上册_知识结构图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夏朝的兴亡 夏 、 商ຫໍສະໝຸດ 、 西 周 的 兴 亡商朝的兴亡
西周分封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化
出现:原始社会末期。盛行: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代表作: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与商周同期,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出土的青铜面 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像等 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制造业兴盛,雕刻工艺达很高水平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的 原始农耕
原 始 的 农 耕 生 活 距今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位于浙江余姚 生产生活状况:活动范围位于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这种磨制石器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会建造房屋,住干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距今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位于陕西西安 生产生活状况:活动范围位于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里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会制造彩陶,陶器上有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雏形 距今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地点:位于山东泰安 生产生活状况:农耕经济发展,原始手工业发展,能够制造黑陶、白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中 华 文 化 的 勃 兴 ( 一 )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春秋争霸 春 秋 战 国 的 纷 争
战国七雄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和牛 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耕的使用 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著名的都江 概况: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 意义: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 堰 之国”的美誉 背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新兴的地主 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 内容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 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 四个模块逻辑导图刘石成
选12 选12
选12
单 课 元 次
考
点 16 17
12 13 14
选13
15
U1 生 活 与 消 费
16. 影响消费的 因素 第 三 17.消费类型 课 18.消费结构 多 彩 的 19.消费心理 消 费 20.消费行为
单 元
课次
考
点
16
17
12 13 14 15
21. 生 产 决 定 U2 消费 生 第四课 22. 消 费 对 生 产 产反作用 劳 生产与 23. 公 选 制 为 动 经济制 主体 与 度 24. 国 有 经 济 经 及其作用 营 25. 多 种 所 选 制共发 26. 发 展 生 产 的意义
总分值 30
一单元 4+4 二单元 三单元 四单元 一单元 14 4 4 4
14年
30
15年
二单元 4+4 三单元 4 四单元 一单元 4+4
14 30 14
二单元 三单元 四单元 4+4
近六年全国新课标1《经济生活》分值分布
单元 16年 17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U1
U2
4+4 4
系统优化方法
量变与质变
矛盾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创新
社会基本规律、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核心素养与高考试题的命制
刘石成 138 2615 3180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东高考改卷政治主观题组长及评分细则制定者 华南师范大学高考质量提升项目政治科首席专家 华南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思政)教育硕士负责人 教育部中学教师“国培计划”授课专家 原广东省高考命题专家
U4市场:L9市场+L10科社+ L11全对
高中政治知识框架总结材料结构全图(必修1-4)
《知识结构全图》使用说明: (1)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层层掌握,理清知识脉络。
(2)查漏补缺,标注知识掌握中的弱点,加强记忆。
(3)区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增强应试能力。
符号表示:A —理解、略记;B —理解、强记;C —理解、强记、运用。
(4)第一遍以阅读为主,第二遍以回忆为主。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经济生活每一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独立,所以以“课”为单位组建知识板块。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价值尺度的含义A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B 流通手段的含义B 商品流通的含义B (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A 、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A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B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B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C 外汇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A 、优点B 、含义B 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C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B 爱护人民币A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B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B 货币产生的原因B 货币的含义B 、本质B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B 神奇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含义B 、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B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B 、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B支付手段:产生原因B 、表现B货币的发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 信用卡:含义A 、银行卡的发放B 、作用B 、使用要求A 支票:含义A 、使用要求A 、种类B 外汇的含义B 、汇率的含义B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C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C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C 、意义C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正确认识货币 正确对待货币 总的来说,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有决定性因素(如价值),有非决定性因素(如供求);有直接因素(如价值和供求变化、金属货币价值的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下纸币币值的变化),也有间接因素(如气候和地域的变化引起供求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起供求的变化);间接因素还包括主观因素(如消费预期引起供求的变化)。
八年级政治上册三四单元知识结构图人教版
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结构图表、节日的含义文化多样性和丰富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来的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化,有着各自标志和代表世界文化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谐文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乐导致中外沟通障碍的原因:东西文化存在差异生活在不同文化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这种障碍会使彼此产生膜,发生误会面对文化差异的态度如何对待外来文开放的胸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而要来的使其精华,去其糟化搭起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桥如何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网络交往的作用通网络极人际交我们应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网络交间接性虚拟性网络交往对象具利一把蔽双刃我们在网络交往中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我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上网更要遵守法络遵守网则2、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文明上网?礼貌的含义:礼貌是尊重礼貌的重要性:礼貌的表:“谢谢”的魅礼仪表现在哪些方面因礼而讲礼仪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礼仪俗ABC在礼仪与少数民族交往时要注意什么竞争的作如何看待妒忌心理平等竞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作、合作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合作的必然结果合作共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的作用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中竞在合作中竞争的意义争如何在合作中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合作”中合宽容的含义海纳百有容乃、宽容合作的基础是、宽容的原则和策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实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与人为换位思、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集中表现在平等尊重你我、面对人与人的差异,正确的态度是、如何做到尊重他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讲诚信诚信的基本要求是诚信是“小节无害论”的观点对吗、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做诚信的、诚信的核心是善,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道德。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语文同步练习: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基础过关练(2024江西南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说起汪曾祺,在很多人眼里,他的文章大多关乎吃吃喝喝,是个把美食写到极致的作家。
比如高邮的咸鸭蛋、北京的豆汁儿、江阴的河豚、湖南的腊肉,都让人垂涎欲滴,大呼过瘾。
甚至他一度被人称为美食作家,这其实是以偏概全。
你如果完整读过他的全集,就会发现他的作品里写美食的部分连百分之十都不到。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上,都刻画了精致的小人物、传统中国的烟火气和衰败的大时代。
他写的美食,大多出现在他晚年回忆家乡时写的小文章里。
汪曾祺先生写下的是他的回忆,而不只是美食。
如果细读其作品,你会发现他笔下的美食,种类并不丰富,价格并不昂贵,没有山珍海味,甚至连大鱼大肉也没有。
他写的全都是日常的饮食,从土豆、萝卜、鸭蛋、香椿、咸菜、苦瓜,到炒米、茶面、豆腐、荠菜、桂花、枸杞、野菜、萝卜丝、干丝、回锅油条等。
有些人一看,可能要笑了,没有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也没有艾玛斯鱼子酱和北海道甜瓜,实在不能算是美食家。
但就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材,一旦落于他的笔下,都会变得色味俱佳。
那是因为,他写每一道食材,都是饱含着感情在写,都是不带有任何偏见在写。
于是,无论过了多少个春秋..,这些食物都会在文字中散发出迷人的味道。
11.下列句子中的“春秋”和文中加点的“春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B.相传《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著。
C.春秋时期无义战,“礼乐征伐”皆出自诸侯。
D.“老人家,请教您春秋几何呀?”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请你任选一道家乡美食,写一段推荐词。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2024天津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
你的家乡文化生活状况如何?那里的文化设施是否齐全?那里的文化传统习俗是否还在流行?……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开展一场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绪论●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名称的来源●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2、两个文化层面●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3、文化遗产●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一、地理与人群分布●1、历史上人群分布●2、中国地理整体性特征●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与饥荒灾病情况●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三、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二、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三、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2、多元的文化发生●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夏、商、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1、尚忠的夏文化●2、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3、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1、经略南方●2、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3、边地民族的内附●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1、郡县制的确立●2、中央集权制●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三、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1、小农的黄金时代●2、重本抑末的内涵●四、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2、经学与王莽新政●3、一个阶层的养成●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1、西晋灭亡的文化缘由●2、永嘉之乱引发的历史变动●3、南朝土族的文化作为●二、开发江南●三、佛教的传播●四、民族大融合●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1、隋唐政治制度概况●2、北方文化背景与唐朝开国●(1)尚武精神●(2)开放的民族政策●(3)崇佛教与重诗文●3、唐代边疆政策对北宋的决定性影响●二、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1、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2、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3、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三、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一、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2、世界性的文化交流●3、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作用●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1、东西方的相遇●2、明清两朝立国观念●3、重农主义下的政治与经济●三、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1、元朝时期的文人●2、明代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3、清朝的学术状况●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一)农耕知识系统●(二)农耕灌溉系统●(三)农具应用系统●(四)农书流通系统●二、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活动●(一)传统手工业●(二)传统商业活动●1、传统商贸的四种模式●2、传统商业活动的类别●3、传统商业文化符号●三、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特征●(一)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农经验●(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一、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与分类●(一)传统服饰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2、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文化●(二)传统饮食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饮食烹饪技术和传承●2、传统饮食文化观念●3、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三)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居住方式●2、居住仪式●(四)传统交通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交通设施●2、运输工具●3、旅行观念●二、传统日常生活的基本观念●(一)传统日常生活的家庭单元●1、家庭●2、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二)传统日常生活的文化要素●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第三节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一、传统天文物理知识与手工行业知识●(一)传统天文知识●(二)传统算学知识●(三)传统手工行业知识●二、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与文化描述●(一)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二)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描述●1、腑脏学说●2、经脉学说●3、针灸学说●三、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一)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二)中国传统技术的文化价值●第四章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1、宗法制的产生及其特点●2、君主专制制度●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二、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2、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三、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约规●一、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及其特点●(一)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礼俗的变化●(二)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二、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一)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二)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天人合一”的含义及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二)“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二、中庸之道的价值观●(一)“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二)“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一)孔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知行”观●(二)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一‘、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一)上帝崇拜●(二)鬼魂崇拜●(三)祖先崇拜●(四)前兆迷信和占卜●(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二)道教与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三)道教与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三、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一)佛教的形成与基本教义●(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四、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一)先秦儒家“天命观”的宗教色彩●(二)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三)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第三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学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二、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二)重义轻利●(三)谦和礼让●(四)真诚有信●三、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第四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二)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三)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二、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三、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二)启发诱导●(三)学思结合●(四)教学相长●第五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一、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一)文学艺术●(二)戏曲●(三)音乐●(四)舞蹈●(五)绘画●(六)建筑●二、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一)诗言志●(二)文以载道●(三)乐以教化●三、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一)中和之美●(二)尚意追求●(三)崇尚自然●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二、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一)中国境内的语言●(二)中国境内的文字●三、汉语汉字的特点●(一)汉语的特点●(二)汉子的特点●四、汉语汉字的传播●(一)汉语汉字在境内的传播●(二)汉子汉语在境外的传播●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一、语言观念●(一)语言崇拜●(二)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三)修辞观●二、汉子观念●(一)早期的汉字崇拜●(二)近代对汉字的否定●(三)关于汉字的多维思考●三、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四、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第三节利用汉语汉字形成的文化现象●一、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一)汉语汉字与修辞格●(二)汉语汉字与富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三)汉字与书法艺术●二、汉语汉字与民俗●(一)对联●(二)预言和字谜●(三)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二、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1-1
3、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 ) A、 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文明” 、 广义上的“文化” B、 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 C、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 、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 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3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思考: 思考: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文化其实也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种认识,那么,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一种认识,那么,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2汤姆森出生在美国,父母也都是美国人,可是他被一对 汤姆森出生在美国,父母也都是美国人, 汤姆森出生在美国 中国夫妇收养,因此,他在中国长大,在中国上学, 中国夫妇收养,因此,他在中国长大,在中国上学,从 小就说中国话,吃中餐,不会说英语,不爱吃西餐。这 小就说中国话,吃中餐,不会说英语,不爱吃西餐。 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实践 4文化的产生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文化的产生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而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而是 逐步培养出来的
二、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1含义: 含义: 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 产品。 及其产品。 ①意识形态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意识形态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 2内容: 内容: 内容 ②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技术、语言、 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技术、语言、 文字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任务
素养达成
1.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 1.学会列访谈提纲、做调研表
。2.了解家乡的人、物、文化 、撰写调查报告。
、习俗等。
2.掌握访谈的技巧和调查的技
3.学习做访谈、调查,并撰写 巧。
调查报告。
3.对家乡文化的保护重建提出
4.记录家乡的变化,参与家乡 合理的建议。
的文化建设,学会分析、评价 4.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
调查报告结构表
标题 标题应明确调查的主旨,放在第一页中间
摘要 简要概括报告内容,语言应简明清晰
目录 列出报告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调查背景 与目标
调查的背景和设定的目标
调查步骤 与方法
怎样实施调查,经历了什么样的步骤,运用了哪些方法
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问题,获得的各种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
与分析 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若干段落
不得马上进去开发,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生活条件太差。 请结合本次访谈中你的所思所感,谈一下你的看法。
2.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或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大 面积拆迁,建起整齐划一的住宅楼区,这固然改善了农民的居 住条件,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农民搬进楼房后,距离自己的 土地远了,农具也没处放了;如乡村特色没有了等。对于这些 现象,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如何在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的情 况下,保护、弘扬家乡文化?
(1)居民对“社区文化”概念的理解程度。
从上图可以看到,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居民对“社区文化” 有所了解,有44.45%的居民完全不知道社区文化为何物。很 多人不理解社区文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工作太忙, 基本不能参加社区的活动;有的人仅限于在家料理家务,还没 意识到精神生活的需求。
《家乡文化生活》ppt课件
龙泉塔的始建年代
根据史料记载,龙泉塔在明宣德三年、清代道光年间、1984年都进行 过重修。明代维修时在塔身一层七面各镶嵌碑刻八通,分别是明宣德三年的 大佛顶尊胜神咒、重修龙泉禅寺塔记、大明六字真言、助缘题名(两通)、 庄塑释迦佛像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鼎塑昆庐佛像之记。清代重修的碑 刻不知遗失何处。这只是目前我们所知的维修,实际维修次数应该还要多, 在历次维修时限于当时的认知及技术条件,难免走样,留下的文字记载及保 留的历史信息有限,以至于不能够完整地表现出来。参照志书,结合龙泉塔 的建筑结构、建造方法、布局、样式都具备宋元时期的风格,取原古砖经北 京史博馆作陶器粉化验,结论具有唐代特征,定为北宋为宜。
●5.分访谈小组(以不超10 人为宜)。
●6.制访谈表单。 ●自制访谈表格或选用老师
提供的任务清单。 7.列访谈提纲。
访谈问题示例:
● (1)您觉得咱们家乡最出色(最让你难忘)的人是谁?您可以具体谈谈他(她)的情况吗? ● (2)您觉得在您记忆中咱们家乡最重大的事件是什么?您可以具体谈谈吗? ● (3)您觉得咱们家乡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 您可以具体谈谈它的历史和特点吗? ● (4)您觉得咱们家乡最有特色的习俗是什么?您可以具体谈谈吗? ● (5)您觉得咱们家乡近年修建的新建筑中哪一座可以作为标志性建筑?您可以谈谈您的看法
●唐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 病离任。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 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之为“白堤”。他离任苏州时,百姓啼哭相送,刘 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在 苏州时也有歌颂姑苏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诗歌
学习活动 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课件.ppt
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历史进程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涉及的范围层次-
宏观问题的调查报告、中观问题的调查报告、微观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一般冠以“关于……的 调查”或“……的调查报告”。正文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组成。
前言
前言是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起因、目的、 对象、经过、时间、方式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叙述展开和读者 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段类似 于消息的导语性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 总体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概况
我们小组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对社区文化建设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近年来,区政府意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投入了相当大的 人力、物力、财力帮助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领导层面的重视。 在区政府、区党委的领导下,区文化部门将社区文化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认真安排部署,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导、年末有总结。结合社区实际, 整合文化资源,开展和支持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当代文化参与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开展调查活动
确定家乡文化生活调查主题
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 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不求全面, 任选一个主题深入调查即可。
以下的题目可供参考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情况调查
01
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的对象加以对比来写,从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 同的做法、产生的不同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 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7年宁夏卷)2006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 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 规模前所未有;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 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 “国家年”,是两国 •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 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 ④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特 点
传统文化
内 容
作 用
顺应→促进
不变→阻碍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习、建、文、思
各民族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文 化底蕴和民族凝聚力 (特性)
共同 熔铸
源远流长
基本 特征
涵义:历经沧桑,顽强 生命力,无穷魅力 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含义 作用
(共性)
精神力 量和力 量之源
集 中 体 现
世界文化
多样性
正确态度(是什么) 尊重文化多样性 必要性(为什么) 原则(怎么办) 途径ABCD 促进文化传播 手段—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作用AB
根本 社会 文化 实 文化创新 途径 实践 发展 质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具体 途径
主体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克服错 误倾向
坚持正 确方向
相对稳定性
鲜明民族性
• (2007广东卷32不定项)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 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 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 A.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 B.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 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D.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 (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1)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英语在亚洲各国日渐流行。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纷纷开设 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广播频道。这表明 • A.亚洲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 • B.亚洲各国注重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 D.亚洲各国用本民族语言消解英语的影响
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文化生活知识全册体系
相互交融
经济—→政治
意识形 态部分 精神活动 内涵 及其产品 非意识形 态部分 思想、理论等 形式 文化生产、传播 积累的过程
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我国文化发展面临挑战
概 文 念
化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综合国力 的重要源泉 竞争的重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 要因素 要因素 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的重要精神武器
文化的发展
三、基于“怎么看待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源远流长 特征
见证
突出
表现
包容性(含义、意义) 博大精深
地位和作用 基本内涵 核心
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爱国主义
中华文化
集中 体现 和精 髓
时代特征
民族 为什么弘扬 精神 弘扬的意义
(重要性+必要性)
发挥主心骨作用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立足社会实践,做传播 者、弘扬者、建设者
• (2008山东卷21)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 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 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 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 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 (2009江苏卷19)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 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 泛好评。这表明 •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企业:守法、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 化 建 设
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 来 1、加强管理、
正确引导 2、发展大众文化 3、奏响主旋 律,发展先进文 化,支持健康有 益文化,改造落 后文化,抵制腐 朽文化,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 措 施 3方向
措 施 政
府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
4内 容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 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2007年山东卷)电影《刮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许姓老人到 美国探亲,他发现孙子发高烧,因不识药瓶上的英文,无法给孙子吃药,只 能采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刮痧。当其孙子不慎摔伤被送往医院救治时, 美国医生发现孩子背部有刮痕,认为是受家庭暴力虐待所致。许家因此被告 了法庭,于是引发了一场“虐待儿童”的官司。最后,这种治疗方法得到法 庭的理解,消除了误会。根据这则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西医乃至中西文化存在差异 • B.不同的国家,不但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同的思 维方式 • C.文化交流就是要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 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2009浙江卷33)“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 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 国话》表明 • A 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 B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 C 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 D 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怎样弘扬
(5点)
喜
现 状
忧
表现: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原因:文化市场的自 发性与传媒的商业性
1主体
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作用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实践。
个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
眼力,增强抵御能力,拒绝污染。 2途径 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 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 文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
积极参加健康有 益的文化活动 塑造人生 丰富 增强 促进 精神 精神 全面 世界 力量 发展
对人的影响
表现 交交 往往 行方 为式 实认思 践识维 活活方 动动式 特点 潜移 深远 默化 持久
民族 节日 民族 个 共 文化 文化 遗产 基本 矛盾 科技 思想 运动 教育
影 响 性 性
构成
地位与作用
• (2007山东卷22)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 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 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0)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①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 • 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 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④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而不是人类共同财富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满 足 推 可喜 大众文化 动 倡导的方向 文化生活 的变化 落后文化
依靠全体人民 - - -- - - 建设社会主义 途径: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精神文明 主要内容 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目标 要 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求 地位 滋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含义、对 忧虑 作用 策、原因 生 公民 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腐朽文化 科学文化修养 提高自 辨别力 抵抗力 加强自身修养 相互 促进 身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 增强 正确的文化选择 不断改造 作出 要 不断追求更高 主观世界 无止境 的过程 求 思想道德目标 重在行动 从小事做起
一、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人
文化与经济、 政治
文化与综合 国力竞争
文化影响 人
文化塑造 人
文化的实质:精神力量
二、基于 “文化为何发展、如何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多样性与 文化传播 文化多样性 文化的继承 与发展 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 基本途径 方向 主体
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的继承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