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於菟_仪式的民俗学解读
“于菟”的民间信仰仪式音乐阐释
文章编号 : 0 0 1 ( 09 0 0 1 3 1 7— 17 2 0 )4— 14一o 0
“ 於菟" 的民问 信仰仪式音乐 阐释
郭晓虹
( 海 民族 学 院 艺 术 系 , 海 西 宁 80 0 ) 青 青 107
摘
要: 青海省黄南藏族 自治州至今仍然保存着先 民的宗教 仪式 、 仪轨 , 这种 传承 与沿袭下来 的远古 文化 的“ 活化石 ” 折
射出一个 民族的历史演变 、 文化传承 、 宗教信仰 以及 社会 结构 , 等等 。从黄南藏族 自治州年都乎村 的“ 於菟 ” 舞音乐 中 , 我们可
以更好地诠释原始祭祀乐舞 中仪式音乐的本真和其所蕴含的文化 内涵和音乐底蕴。 关键词 : 仪式 ; 音乐 ; 於菟 ; 土族
中 图分 类 号 :62 8 J4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青海 省 黄南藏 族 自治 州 同仁 县 , 土 族 人 民世 是
面部 、 身体 的外 露部 位勾 画虎 的斑纹 , 旨在 用他们 所 崇拜 的动物 图腾形 象为他 们祀 神驱 邪 、 求平 安 。 祈 趋 利避邪 、 吉 祛灾 、 祥 除害 , 是 同仁地 区 求 祈 这
代聚居的地区。在这里仍保存着丰富的民间信仰习 俗, 构成 了这一地 区独有 的文化特色 。就原始信仰 而言 , 些地 区仍 保 留着 图腾崇拜 、 这 巫术 等 萨满教 的
历史 现象 , 每一社 会都 有 与其相 适应 的文 化 , 随着 并
社会 物质 生产发 展 而发展 。文 化所涉 及 的范 围非常
广泛 , 就文 化 内容而 言 , 又可 分 为 物 质文 化 、 制度 文 化和精 神 文 化 三 个 部 分 或 三 个 层 面 。 它 们 的关 系
仪式_仪式过程及民俗物的关系_基于象征理论的_於菟_仪式解析_唐仲山
收稿日期:2008-04-17 作者简介:唐仲山(1972-),男,藏族,青海共和人,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副教授,民俗学硕士,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学研究。
12
唐仲山:仪式、仪式过程及民俗物的关系—— —基于象征理论的“於菟”仪式解析
对於菟系列活动的意识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加以分 的物品。将邦花分发给前来的小孩,或捎带给该 人
民俗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寓意,因而成为特定的象征指符。同时“於菟”系列岁末仪式中各个的仪式单元存在独自的象征意
义,并最终构成岁末民俗的象征符号系统,从而展现出特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反映出文化持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也反映出区域内或群体内部的某种秩序的维持机制。
关键词:“於菟”;仪式;民俗物;象征
DOI:10.15899/ki.1005-5681.2008.04.031
第 19 卷 第 4 期 2008 年 10 月 VOL.19 NO.4 Oct.2008
人
仪式、仪式过程及民俗物的关系
类
—— —基于象征理论的“於菟”仪式解析
学
唐仲山
研
(青海民族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究
摘 要:民俗仪式通过其所涉及的民俗物及仪式过程本身,指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於菟”系列民俗仪式中各个单元特有的
如果说“邦馍馍”是家庭给于小孩的节日礼 有两个层面,即民俗是想和建立在民俗事象基础
物,从生理上满足了孩子们节日的享受,那么“邦 上的民俗意义。民俗事象是现形外在的,是具体的
花”是就是村落守护神给于孩子们精神上的节日 单一的存在;民俗意义是隐性内在的,是抽象多元
护身符。
的表达。”[12]
“邦花”是每个邦仪式时提前由拉哇及其助手 “仪式表演本身,引导人们承认支持着仪式所体
土族於菟
土族於菟人人善舞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
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
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
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起源探秘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多种观点,民间也有多种说法。
"於菟"是一古词,早在《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楚人为乳谷,谓虎於菟。
《辞源》中解释:今湖北省云梦县址古称於菟。
与这一称谓有关的故事中讲述,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令尹子文是个私生子,被丢弃在云梦泽这一地方,被一只母虎抚育长大,因而,这地方被称为於菟。
土族至今仍保留"於菟"这一对老虎的别称以及驱"於菟"的习俗,是土族傩舞与巴楚文化间有关联的一个现实佐证。
关于虎的崇拜,还有许多民族文化间的关联,如彝族崇黑虎,而彝族的先民与氐羌有着密切的联系。
土族的先民中也与氐羌有融合之处,土族所处地也属于古羌人地区。
都乎村流传的"於菟"舞应为春秋时期的楚文化遗存。
此说除从名称断定外,还可以从楚国盛行巫风来考证。
《汉书〃地理志下》载: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由此可见楚国巫风之盛,较同期其他各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先祖用来祭山神祛妖求吉的"於菟"舞,从现代形式和内容都含有楚国楚风的绪余。
梁代江陵人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楚人逢年节有"门画与虎"避邪之习俗,此说虽不能完全说明楚人有无崇虎之情,但可以说明有以虎作为镇妖兽是一可信的证据。
"於菟"虽是属于楚风古舞,是楚人信巫崇虎的遗迹,那么怎么会流传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一山村呢?有以下几个阶段的历史变迁可做依据。
其一,从历史上看,同仁地区在古代为边关要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顾菟”为“於菟”说新证论文
“顾菟”为“於菟”说新证摘要《天问》中的“顾菟”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众多。
本文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分析了月与虎的关系,认为二者性质相似:都充当了母亲的角色,都是阴性之物,都与女性生子有关,都与西王母密不可分,所以二者互相依从。
从而验证了汤炳正先生的观点:《天问》中的“顾菟”就是楚方言中的“於菟(虎)”。
关键词:顾菟於菟(虎)月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一前人对“顾菟”的解释《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
”其中“顾兔”的释义,历来歧解纷纭:王逸的“顾望之兔”说,毛奇龄的“兔子”说,闻一多的“蟾蜍”说,汤炳正的“於菟(虎)”说,顾兵的“兔子与蟾蜍并有”说,贾捷、周建忠的“明眸善视的雄兔”说。
面对如此众多的说法,大家莫衷一是。
二“於菟(虎)说”争议关于“於菟(虎)”说更是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有些学者,如贾捷、周建忠(2009)认为:“此说在楚辞以及先秦文献中缺乏例证”“不足为据”。
有些研究民俗文化的学者则对“於菟(虎)”说采取支持的态度。
何新(1996)指出月中有虎的传说,是因为上古神话中的月亮是死神,而主管鬼的神又是虎神。
由此结合形成了月中有虎神的传说。
又由于虎在南方语系中读作“乌虎”,于是讹变为兔。
月中有兔的传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从古音学角度考查,“虎”可以变名为蟾蜍,因为“蜍、涂、荼、菟”都从余得声,古书中同音常可互换。
曲彦斌(2006)也认为:“屈原是楚人,其所作《天问》楚辞依楚语称虎为‘於菟’,悉属自然。
”他还解释了虎在月中的原因:西王母为虎神,嫦娥盗食其长生不死之药升入月官化为“顾菟”即虎,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在虎氏族中,人们信奉死而还魂于虎,也就是说,虎是长生者。
《天问》所说的“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则透露了这样的信息:月亮之所以长生不死,能够“死则又育”,在于它据有月精,即盗食了虎神之长西王母不死药而化为虎神。
三月与虎同母亲的关系下面,我们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顾菟”为“於菟(虎)”的合理性。
江河源头话_於菟_青海同仁年都乎土族_於菟_舞考析_秦永章
第20卷第1期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0No.1 2000年1月 Jou 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 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J an.2000江河源头话“於菟”青海同仁年都乎土族“於菟”舞考析秦永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100081)摘 要:本文在考察巴楚古俗的基础上,对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土族的祭祀舞蹈“於菟”(虎)舞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指出它与古代巴楚地区的崇虎尚巫之俗一脉相承。
明初,江南一带(包括巴楚地区)的一部分汉人,来到青海同仁地区屯边守塞,其中不少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同时也将这一习俗带到青海同仁土族地区。
关键词:青海;土族;“於菟”舞;巴楚文化;土家族中国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1999)01—0052-04 我们知道,巴楚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性兼地域性文化,它主要分布在渝、陕、鄂、湘、黔五个省市交界区域,以三峡地区为中心。
巴楚文化有一种特殊且较普遍的文化事象崇虎。
近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与巴楚故地相距甚远的江河源头、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土族中保留着一种原始古朴的宗教祭祀舞蹈“於菟”(虎)舞。
笔者认为,青海土族中保留着的这种舞蹈,来源于巴楚文化中的崇虎尚巫习俗,它是现在考察巴楚古风的“活化石”。
1 跳“於菟”舞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土族祭祀山神时禳灾纳吉的一种重要仪式。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日是年都乎土族集体祭祀山神的日子,届时,作为必不可缺的一种仪式,一定要跳“於菟”舞(亦称驱赶於菟)。
其主要过程如下:先从本村群众中挑选7名身体健壮的成年男子,来到山神庙(庙内除供奉着山神的塑像外,还有二郎神等其他地方保护神塑像),在村内巫师“拉哇”的主持下装扮成老虎,即脱去上衣、挽起裤管,用黑墨汁或锅底黑灰在面部画上虎头像,前胸、后背及腿部均涂成虎皮斑纹(有时前胸及后背也涂成虎头像)。
於菟舞祭
组成 , 两个 队来 自于一个 部落 。 每 其中 一 队 、
二 队为 “ 贡 ”部落 , 上 三队 、 队为 “ 四 上秀 ” 部落 , 五队 、 队为 “ 卡”部落 , 六 拉 七队 、 八 队 为 “ 拉”部落 。其中 , 拉卡 ”部落负 责 希 “
人物 ・ 文化 e pe o l
ut r l e u
应从古 羌人 的历史中 追溯其 渊源 。 於菟舞 祭显露 出的 强烈的 崇虎色 彩 , 于古 羌族文 化中 的 而 源
虎图腾 。
古羌 人因历史原因 , 商周以来不 断有移 民外迁 , 民族文化和 信仰习俗逐 渐随迁徙过程 向新 的 居住地辐射或 回流 。 漫长的时 间以后 , 或许原住 地羌人也 已遗忘 的古羌风俗却 会出现在看似 毫无 关联的山水之外而遗世独 存。 於菟舞 于 2 0 0 6年被列 八 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 产名 录 。
拉开 年部 乎村每年 农历 十一月 十 九日晚於 菟 舞 活动 的序 幕 。 村 中所有 的小伙 子会在 当 晚 7 寸 日许集 中
到 二郎神庙 ,集 会内容 包括 喝酒 、吃肉 、唱 “ 伊” 拉 ,眺 “ 邦”舞 。据 当地人 的说 法 ,“ 拉 伊 ”是情歌 ,而 “ 邦”多 半是 藏语 ,其含 义 是 “ 情人幽会 ” 代 代相传 的 习俗 早 已不知 由 。
年都 乎村 至今仍保 留有一 个古 老习俗 : 每年 农历 十一 月二十 日 ,村里都 会举 行一 场
以二 郎神 为主角 的祭 祀活 动 ,以驱妖 除魔 求
平 安 。祭祀 中 ,会有 一种 延续 了六 百年的 古 老 舞蹈年 复一 年的隆 重上 演 ,当地 人称之 为
“ 菟” ) 於 ( t 。 wu O “ 菟 ”是 安多 热贡 地 区独 有的 一种 民 於 间驱邪 舞蹈 ,舞 者为藏 区 土民 。作为古 老的
浅析热贡年都乎村民间仪式舞蹈於菟舞的风格特征
浅析热贡年都乎村民间仪式舞蹈於菟舞的风格特征作者:李秀加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5期“於菟”舞,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俗舞蹈,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於菟”,古代楚人称虎。
据实地考察,於菟舞的舞蹈者扮成老虎模样,老虎是与他们生存息息相关的动物,也是他们图腾崇拜的对象。
“於菟”舞作为一种萨满文化遗存于“年都乎村”,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章通过对土族跳“於菟”的分析,展示出隆务河流域萨满遗风(活动)与这里数百年间的社会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年都乎村,是一个有343户,1800多人口的土族自然村,由于这里的土族生活在藏族聚居地区,所以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语言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们接受了藏传佛教,但也保留了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
“年都乎”一词为藏语,意为“霹雳炸雷,消除魔孽”,这似乎反映了该地区从前一片荒芜,无人居住,是年都乎土族人开始在此开拓,好像一声炸雷炸开了一征新天地。
或许是这一名称的缘故,他们除了在“六月会”上与其他藏族村庄一起跳“神舞(拉什则)”外,这里的土族群众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日还举行较大规模的驱魔逐邪的祭祀活动,土族民间将它称为跳“於菟”,它是藏区土族特有的一种民间驱邪方式。
据该村的老人们讲,土族跳“於菟”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清晨,年都乎村的土族百姓都集中在该村寺院里进行诵经活动,当时辰到正午时,每家的男主人都集中到山神庙举行敬神和煨桑仪式。
“煨桑。
是土族和藏族地区常见的一种祭拜形式,信徒们在煨桑炉内放置松柏枝、青稞炒面、酥油和白糖等物品,然后点燃,煨桑献祭。
“桑烟。
滚滚,飘向天穹,带去人们真诚的祈愿,祈求神灵的保佑。
“於菟”活动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八便拉开帷幕。
当日晚,“上贡”部落的人,要请保安下庄的法师,届时要宰杀一只山羊,羊肉吃完后,留下两只山羊耳朵,并将“邦。
的内容写在纸上放进山羊耳朵里;在一户人家的房子里高高挂上一条绳子,绳子上系有十二个铃铛;要求铃铛响一声,铃铛便响一声;要求所有铃铛响,所有铃铛便齐声作响。
关于土族於菟各界有着怎样的说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关于土族於菟各界有着怎样的说法导语:目前学术界关于於菟的起源分歧很大。
有“苯教说”认为它是藏族原始苯教的遗风,有“楚风说”认为楚地崇尚老虎,於菟来自楚地。
这两目前学术界关于於菟的起源分歧很大。
有“苯教说”——认为它是藏族原始苯教的遗风,有“楚风说”——认为楚地崇尚老虎,於菟来自楚地。
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漏洞:假如是苯教遗风,那么为什么在苯教重要流传地区没有跳於菟的现象;假如是楚风遗留,为什么单单只在年都乎村出现。
年都乎村村民绝大部分信奉藏传佛教。
主要寺院年都乎寺是格鲁派寺院。
寺中有本村的保护神。
但汉地文化也有明显的影响。
比如门神,特别是全体村民又以二朗神为全村的保护神。
相传二朗神在天庭主管库房,因库房失窃被贬下界,玉帝命其连夜向西行走,二朗神正好在天明时分来到年都乎村。
这个传说就有明显的汉文化色彩。
然而,二朗神庙中的另外四位山神又都是地地道道的藏区之神,其中还有阿尼玛沁山神。
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倾向于於菟是古羌遗风说。
首先,古羌人崇拜老虎。
尤其是在今天四川、云南的纳西族、白族、彝族,这些与古羌人有血缘联系的民族崇虎现象尤甚。
让人惊讶的是,云南楚雄著名的彝族哀劳山跳虎豹习俗与年都乎村跳於菟的文化基因如出一辙。
只不过哀劳山跳虎豹已衍化为孩童担当驱鬼除病的角色,双柏县的另一个彝族村寨跳虎豹不仅由成人担当,而且人数也是8人,这与年都乎村原先的人数是一致的,跳虎豹的时间也是冬季。
古羌人原先居住在现今甘青一带,后来相当一部分古羌人南下发展在为现在的羌族、纳西族、白族、彝族人,一部分西进发展为藏族,一部分东走融入了汉族。
从同仁土族“于菟”看民俗仪式的功能
的互相联系着 的网” 其 中每一种现象都像生物机 ,
体 的每个 器 官 一 样具 有 一定 的 “ 能 ” 马林 诺 夫 功 。 斯基 认为 : 文 化 是 包 括 一 套 工 具 及 一 套 风 俗—— “ 人体 或心灵 的习惯 , 们 都 是 直接 的或 间接 的满 足 他 人类 的需 要 。一切 文化要 素 , 是我们 看法 是对 的 , 若
收 稿 日期 :09— 3—1 20 0 1
作者简介 : 唐仲 山( 9 2一) 男, 17 , 藏族 , 青海共和人 , 青海 民族大学人 类学与民族 学学院副教授。研 究方向: 民俗文化 学。
22
青海 民族 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0 0 9年 7月
岁 时习俗 , 即维克 多 ・ 纳 ( io. T re) 说 特 Vc rW. unr 所 t 的 年 度 性 仪 式 。 根 据 维 克 多 ・特 纳 ( io. Vc r W. t T re) u r的年 度 性 仪 式 (esnlo a nr a re) n saoa rc edi l i s l c t 理论 , 年度 性 仪式是 针 对大 型群 体 的 , 且 常常覆 盖 而 整个 社会 ; 常在 年 度 的 生 产周 期 中规 定 的时 间 点 通 上举 行 , 且 以此来 证 实从 缺乏 到 丰足 , 并 或者从 丰足
J l. 0 9 uy 2 0
从 同仁 土族 “ 菟 ’ 民俗 仪式 的功 能 於 ’ 看
鼋
( 海民族 大学 , 海 西宁 800 ) 青 青 107
摘 要: 由于仪式具有特 有的象征 寓意, 因而 当仪 式被 理解 为某种社会 需求的外在 手段 时 , 就会将社会群 体或 个人 的心
土族独特而又极具价值的跳於菟(远古神秘的虎神)
土族独特而又极具价值的跳於菟(远古神秘的虎神)本期文章包含有部分未经科学证实的内容,请仅仅作为神话故事观看01在法国的赛努奇博物馆和日本泉屋博古馆中,各收藏有一件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这两件青铜器工艺精湛、造型神秘而奇特,堪称是国宝中的国宝。
青铜器的主体是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虎,用前爪紧紧抓住一个蜷缩在它怀里的人,仿佛顷刻之间就要将那个人吞进肚子里。
因为它们都是远古祭祀时盛酒的礼器,叫做“卣”,所以这两件国宝在学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虎食人卣[yǒu]”。
那么问题就来了,“虎食人卣”展现的老虎“食人”究竟在表达什么含义,这两件国宝的背后究竟又隐藏了怎样的秘密呢?咱们今天的故事,还要先从《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丘说起。
虎形的众神02昆仑丘,也就是上古的昆仑山,是天帝在人间的下都,“百神之所在”的神山。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昆仑上的诸神中有不少都具有“虎”的外形特征。
大荒西经中说昆仑山上有一位不知名的神,长着人面而虎身,身上有斑纹,长有尾巴,而且都是白色。
陆吾,是司掌昆仑丘的大神,他管理着天之九部以及天神花园的时节变化。
山海经中说他长着人的面孔、九条尾巴,有着虎的爪子和虎的身躯。
此外《山海经·海内西经》中也说:开明兽是昆仑丘的看门神兽,专职看守昆仑上的九重门,海内西经中说他身体象巨大的老虎,有九个脑袋并且长着人的面孔,面向东方守护在昆仑山上。
除此之外,即便是昆仑山上一神之下,百神之上的西王母,身上也有着明显的“虎”元素。
大荒西经中说她: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地处西北的上古昆仑,拥有如此众多“虎形的神”,这不仅在山海经中实属罕见,即使放眼世界各民族神话史,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例。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会在某个地方如此集中地出现具有虎形特征的神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另一系列和虎有关的神异传说。
能变成虎的貙人03貙chū人,是远古散居于长江﹑汉水一带的古老部族,据说他们是巴人祖先廪君的后人,民间传说貙人能够从人形变化为虎形。
於菟在当代文化下的阐释
於菟在当代文化下的阐释
青海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散布着很多动人的传说和奇特的民俗
“於菟”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种古老、独具特色
富有生命力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
它就像时代缝隙中遗漏的一束光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村把跳“於菟”的人化妆成老虎的样子。
跳“於菟”不是民间节日中的狮虎表演,而是一种祭祀仪式,有着浓郁的原始文化色彩。
因此,年都乎村也成了人类文化学的考察地。
民俗风情
“於菟”在汉语典籍中是“虎”的别称。
跳“於菟”是年都乎村的土族村民每年必定举行的隆重祭祀活动,目的在于驱除邪恶、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作为年都乎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图腾仪式,“於菟”已有数百年历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
年都乎村位于同仁市的隆务河畔。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跳“於菟”吸引着无数国内外学者、游客前来一睹“真容”。
驱除邪恶带来好运
在古代,老虎又名“於菟”,土族人相信老虎图案可以驱除邪恶,并带来好运。
被选中跳“於菟”的小伙子,要脱光上身、挽起裤管,由村里的画师用锅底灰在他们的脸、上身、四肢上都画满虎豹斑纹,头发也要扎成毛刷状,形似愤怒的老虎。
然后,他们腰挎刀具,两手各持一根长杆,开始表演。
年都乎村“於菟舞”
年都乎村“於菟舞”2019-10-18此时的青海隆务河畔,河⽔早已结冰。
再过⼀个⽉,就该到於菟祭的时节了。
到了那⼀天,7个扒光上⾐、⾝上涂满草灰、⽤墨汁绘上虎豹纹的⼩伙⼦扮成“於菟”,各个⾼举剑端绑有经咒纸符的⽊制长剑,为⼀户户村民跳舞驱魔,以祈求所有邪魔⿁怪被赶⾛,全村⼈⼈平安。
“邦祭”与男⼥的⾃由幽会年都乎村位于青海黄南州隆务河畔,是同仁县的⼀个⼟族村,现有⼈家230多户,1300多⼈⼝。
这个⾼原村落坐落在⼀座很古⽼的⼟城⾥,⼟城三⾯⾼墙⼀⾯崖,街巷窄⼩弯曲,房舍极为拥挤古朴。
跳“於菟舞”,是村⼈每年冬季必⾏的隆重民间祭祀活动,⽬的在于驱邪逐魔,求吉纳福。
⽽所谓“於菟”,正是汉语典籍中是“虎”的别称。
刚进村我就听到了这个传说:吐⾕浑的霍尔王(有说是⼟族⼈的祖先)有⼀位爱妃得了重病,⼀直昏迷不醒。
霍尔王便命⼿下的⼏个军⼠脱掉⾐服,⾝上画上虎豹斑纹,在宫中跳虎舞驱魔捉⿁,经过妃⼦的病果真好了。
从此,霍尔王下令民间每年要跳⼀次这种肖虎的“於菟舞”以安顺国家和百姓,可惜传到忽必烈统治青海时还是消失了。
到清朝嘉庆年间发⽣了⼀场⼤瘟疫,出⽣于年都乎村的拉⼘楞寺第三世嘉⽊样主持⼤活佛为拯救百姓,主持恢复了民间的於菟舞祭祀,并把年都乎村从隆务河边迁到了⼭根⾼地。
从此200多年来,年都乎的於菟舞相沿成习没有再中断过,村安民祥,⼀直太平。
当地⼈告诉我,於菟舞正式举⾏的前⼀天,要举⾏⼀种叫“邦”的准备仪式。
“邦”是古代“p”(宗庙门内的祭祀)的遗存形式,是於菟舞祭的前奏和序幕,主要⽬的在歌舞娱神,以讨神的欢愉和惠顾;同时娱⼈,让男⼥之间对歌传情,挑选意中⼈。
“邦”祭是在按神意选定的某个⼈家中举⾏的,这家⼈⾃然成为最幸运者。
仪式开始前,先将⼆郎神抬到“邦”祭⼈家,由拉哇(主持法师)设坛场,并摆上各家所献的“看⼦”(邦馍馍),在神座前宰杀⼀头供祭的⼭⽺羔,同时在这⾥由拉哇按神意先确定第⼆天跳於菟舞的七名於菟。
报名当於菟的⼈,⼤多是家中有⼈⽣病、希望通过跳於菟舞为亲⼈祛病除魔者。
热贡年都乎村“於菟”仪式研究
热贡年都乎村“於菟”仪式研究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祭祀活动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热贡年都乎村的“於菟”仪式,被认为是中国最为古老、神秘、有着文化深度的一种祭祀活动之一。
本文将主要探讨热贡年都乎村“於菟”仪式的研究,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於菟”仪式究竟是怎样的祭祀活动,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这都将在本文中得到详细讲解。
一、热贡年都乎村“於菟”仪式热贡年都乎村“於菟”仪式是西藏独有的一种神秘的宗教仪式,被认为是西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手持与教堂相同的捧壳、龙串等器具,沐浴于阳光下,祈求众神庇佑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事业等。
其举办时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五左右,持续约十天。
据传说,在这十天之内,村里的人都是由神明掌管,村庄内也不允许有任何的娱乐活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项仪式几乎所有的仪式步骤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耗费国库数年的时间完成的,更是使该项宗教仪式具有了不可多得的价值。
二、影响中国文化1.加深民众对节日的认识“於菟”仪式的举办,使得中国人更加了解节日及节日的重要性。
节日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能引导人们弘扬文化传统、强化文化认同,同时也能够致敬祖先、传承根脉。
而举办“於菟”仪式,则是一种践行传统、致敬祖先、传承文化的具体实践。
它让人们察觉到加强文化和精神认同的必要性。
2.加深民众对西藏文化的了解“於菟”仪式作为西藏地区的特有文化现象,通过其长期的保护和传承,让人们对西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西藏的文化底蕴也产生了兴趣。
这些文化特色不但让我们了解了当地的工艺技能水平和技术特点,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追求的热爱和坚持。
3.增进民族团结作为一项典型的宗教活动,热贡年都乎村“於菟”仪式能够促进多种不同宗教和民族相互交流和了解。
这有助于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之间的情谊愈加深厚,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团结、多元化的中国。
传统民俗活动跳於菟
传统民俗活动跳於菟(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统民俗活动跳於菟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传统民俗活动跳於菟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传统民俗活动跳於菟於菟的舞蹈语汇与节奏相对单一,它是一种原始拟兽舞在当代土族民俗活动中的形态表现。
拟兽舞与原始人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年都乎土族的“於菟”舞则完全失去了狩猎生活的那种功能,成为当地民间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全部意义是“驱魔逐邪,祈求平安”,它是原始人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
“於菟”舞是一个极具人文价值又很独特的文化现象。
於菟在古汉语中就是老虎的意思,青海年都乎村把跳於菟的人化妆成老虎的样子。
那里跳於菟不是民间节日中的狮虎表演,而是一种祭祀仪式,有着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折射出古代氏族社会人们的心理经验和认知。
年都乎村也因此成了人类文化学的考察地。
年都乎村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境内的隆务河谷中段,一个拥有343户人家1400多人口的土族村寨,它和周边的吴屯、郭麻日、尕撒日是闻名海内外的唐卡艺术之乡。
年都乎村跳於菟直接的目是驱除躲藏在村民家中的妖魔和瘟疫,同时也在祈求来年的安宁和吉祥。
跳於菟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正值高原严冬。
一般没有多少人在冬季上高原,这也许是年都乎村年复一年跳於菟祭祀而很少被外人知晓的原因。
流传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傩舞,是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至今尚存在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年都乎村土族群众中的“跳於菟”,即“跳老虎”,就是这样一种古老而又极富生命力的珍贵古文化遗存。
“年都乎”这一村名是藏语,意为“霹雳炸雷,消除魔孽”。
土族群众跳“於菟”活动是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举行的较大规模的驱魔逐邪的祭祀。
为何这里的人们每年都要“跳於菟”为何他们不跳其它动物而非要“跳老虎”这是因为土族继承和保留了古羌部族“崇虎”、以虎为图腾的遗俗。
青海“於菟”舞是上古昆仑文化的遗存
The Dance of Wu-Tu in Qinghai is a relic of ancient
Kunlun culture
作者: 赵逵夫[1,2,3]
作者机构: [1]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3]甘肃文化资源与华夏文明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 184-19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於菟舞;昆仑山;羌;虎身人面;《离骚》;《山海经》
摘要:�山海经》中几处说到昆仑山的神灵多为虎身、虎纹、虎爪而人面,这是青海同仁县"於菟"舞的上古源头。
春秋时楚贤令尹子文小时曾由虎哺乳,故小名"於菟","於菟"是先秦时楚方言或古羌人词汇在楚语中的遗存。
姜亮夫先生认为楚人发祥于昆仑一带,屈原的《离骚》突出地体现了诗人对昆仑山的缅怀与憧憬。
文献记载最早居于河湟地区的是羌人。
"於菟"舞是古羌人遗俗,也是古昆仑文化的遗存。
早期楚文化与氐羌文化也有所接触。
在长期的历史中,河湟地区历史上也曾有氐、吐谷浑、吐蕃、蒙古人居住,所以"於菟"舞节俗在后来也同有的宗教仪式结合了起来,体现出民族文化的融合。
於菟古老舞蹈的遗存
於菟古老舞蹈的遗存
任建军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2004(000)007
【摘要】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都要举行"六月会"。
这是原始而古老的敬神祭祀仪式,也是神人同乐的狂欢活动。
人们把平时供奉在山
神庙里的神像请到人群中,让神灵和凡人一起娱乐、狂欢,并降福给敬奉它的人们。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是同仁县年都乎村古老的图腾舞蹈--於菟的表演日,人们祈
祷着和平安宁,祈求着风调雨顺,追求创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总页数】6页(P52-57)
【作者】任建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2.2
【相关文献】
1.古老神秘的土族於菟舞 [J], 佚名
2.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巫文化研究——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形象调查与研究之二[J], 彭曲
3.同仁年都乎村土族"於菟"仪式舞蹈的文化蕴涵 [J], 范静;文忠祥
4.神秘的"於菟"祭祀舞蹈 [J],
5.青海"於菟"舞是上古昆仑文化的遗存 [J], 赵逵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1期 J O URNAL O F Q I NGHA I NAT I O NAL I T I ES I NST I TUTEVOL.34 N O.12008年1月(soc i a l sc i ences)Jan.2008 收稿日期:2007-08-21作者简介:唐仲山(1972-),男,藏族,青海海南人,青海民族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民俗学。
“於菟”仪式的民俗学解读唐仲山(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作为历史与现状、传统与生活的文化产物,“於菟”系列岁末民俗在其特定的时空上表现了其特有的文化传统,通过仪式实践实现民俗意义,即外在的多元结构和内在的象征系统。
关键词:年都乎村;於菟;仪式 中图分类号:K89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47(2008)01-0030-06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迄今保留着一种当地人称为“於菟”的巫风遗俗。
以该巫俗为标志的念平安经、“邦”会娱神、“於菟”祛疫、僧俗聚餐等仪式活动,共同构成年都乎村岁末趋吉纳祥系列习俗。
以往学术界对“於菟”巫风的关注较为单一,缺乏从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观的介入,因而更多成果为仪式描述和对历史渊源及名称语义的辨析。
本文将对年都乎村岁末各项习俗从仪式着手,探讨其内在关联,解读其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
一、年都乎村岁末习俗(一)探源诸说目前,学术界对“於菟”巫风的渊源持两种观点:楚风虎图腾说①、羌人虎图腾说②。
此外,尚有人认为是苯教“勒朵”巫俗遗迹③。
关于“於菟”最早在年都乎村的流行,人们各有不同的说法。
有学者研究,年都乎“於菟”为拉卜楞寺第三世嘉木样活佛洛桑图旦久美嘉措从拉卜楞寺引入年都乎村,并称此俗原为霍尔王室外延而来。
嘉木样三世活佛出生于年都乎土族(1792—1855),若由他引入,则有二百余年历史。
④民间认为“自从年都乎人迁居至此一直没有中断过‘於菟’”。
据清龚景瀚《循化志・保安四屯》记载:永乐四年(1406)设贵德十屯。
依此计算,年都乎(季屯)确有六百年历史,则民间传说(口碑)与史志文献内容相契。
也有传说此俗为历史上年都乎一千户为治儿子疑难病症,请人将道教及苯教的一些法术仪式组合后用于驱鬼除疾而延续至今。
(二)仪式过程年都乎村“於菟”系列活动,环环相扣,寓意贯穿,缺一不可。
其过程可简示下表: 农历十一月民俗活动 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宁玛派僧人念经☆☆二郎神五、六队邦☆僧人、百姓念经☆玛卿神七、八队邦☆大日加神三、四队邦☆二郎庙邦☆选於菟人员☆於菟活动☆庆祝喝茶选定一天 可见,“於菟”系列活动应是相互延伸,互为关联的。
它综合了民间信仰、藏传佛教信仰、道教信仰3及原始宗教等文化内涵,其仪式、经咒、饮食、娱乐内容丰富,组织缜密,且原生态特征鲜明。
其中“邦”活动体现出物质生产的丰收及人丁繁衍观念,念平安经及共庆反映的是谢神感恩和祈求平安意识。
“於菟”仪式所蕴含的驱疫除邪心理,与趋吉的主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时间上,三个事象彼此相环成为一条具体而完整的民俗链。
因此,任何单项的操作或偏面的研究都是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往往导致顾此失彼,忽视了民俗事象所产生和传承的根植土壤。
现将於菟系列活动作简要介绍如下:1、农历十一月初五至初七,宁玛派僧人念三天平安经。
从此,拉开了村内岁末祈福禳灾系列民俗活动的序幕。
2、初八、十一、十四、十九日分别举行献给二郎神、玛卿神、大日加神、二郎神庙的“邦”会⑤,活动多在晚间举行。
仪程包括:请神、祭神、赞神、拜神等敬神仪式;对答、对唱、卜卦、舞蹈、求子等娱人娱神仪式。
十九日“邦”会禁止女性参加,最终选出次日“於菟”参演人选。
3、初九至二十日,寺院僧侣念平安经,以祈信民平安、五谷丰登、祛疾免灾。
村民则按各户劳力分配一亿遍“六字真言”,男女分两个场地集中诵经。
诵经数量由专人统计,且赏罚分明。
4、二十日清晨,年都乎村民要彻底打扫庭院,并将垃圾清扫出门。
女人要洗头,男人多理发。
此日被认为是最不好的日子,借出的东西要尽数收回,东西也不外借,村民不远出,不花钱,亦忌讳做买卖。
下午二时前后举行“於菟”仪式。
此时村内各户男子到山神庙中煨桑、磕头。
“於菟”人员则脱去上衣卷起裤腿,使上身及大腿裸露。
以香灰涂身,用墨在上身和腿部绘以虎豹斑纹。
用白纸条扎起头发,向上竖立。
两手各持一根二米多长的柏树枝。
枝顶以刀劈缝,大“於菟”手持棍上插以“库鲁”,小“於菟”棍上插以“克特日”⑥并用白纸条捆绑。
腰间系上红腰带,并佩藏刀。
化妆完毕,法师头顶五佛冠,手执羊皮鼓,由副手持锣,命令“於菟”排两列纵队单膝下跪于殿前,两手竖持柏枝。
当年庙官则给“於菟”口中灌酒。
法师和副手在殿内下跪击鼓敲锣诵经。
之后起身拜四方位,法师出门后用酒瓶向“於菟”灌酒,使之禁语,直到“於菟”仪式结束。
而后众“於菟”起身随鼓点在殿前垫步吸腿跳舞片刻,即而舞步出庙,在庙外场地沿外围环舞一周。
此时鞭炮及枪声鸣响,五个小“於菟”沿便道跑下山丘,两个大“於菟”和法师、副手,随鼓点缓缓舞步尾随下山。
小“於菟”则直冲到年都乎城西北角,攀墙入城,分南北两路穿越人家(只能越墙而入,不得从正门进院),见食物则食,并将“看子”⑦串在柏枝上,亦可叼人们预先准备的羊肠、羊肚、肉类窜出门外,再入他户。
给“於菟”的“看子”,通常是将面团在病人身上搓擦后烧制成的,俗信有粘病除疫的功能。
有病人的家庭则让病人在家中、巷道,或屋顶俯卧,让“於菟”从身上跳跃而过,以祛病除邪。
“於菟”临近拉哇仓(法师家)时则有意绕开,另择他家,因为按规定法师家是绝对不能去的。
如此穿越至东城门时,两路小“於菟”和大“於菟”及法师、副手等会合,并列为纵队缓步起舞。
此时,村民鸣枪放鞭炮,七个“於菟”飞速冲出城门,跑到年都乎河边将柏枝及所串“看子”扔入河中,并用冰冷的河水洗去身上的纹饰。
“於菟”穿整衣服后便回村庄,沿途要燃起火堆,参加者路过时从火堆上跳跃而过,以示燎尽邪气。
而法师和副手则到城外另一地点燃火烧符,之后各自回家。
“於菟”全程结束。
5、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村民在寺院集中饮茶,以示庆贺。
二、仪式组织体系及传承(一)社会体系1、建置构成。
现存的“於菟”巫风显然是属于区域的、地方性的村落民俗文化。
年都乎村作为於菟仪式的传承空间,有其自身所独有的时空制度。
且这种时空制度是建立在年都乎村的社会构成上的。
现有的年都乎村的行政建置是在八个“措哇”(部落或家族)构成的四个“代哇”(自然村)基础上,又被分为八个行政社。
传统的民间社会构成影响到了现有的行政区划。
因此,传统的社会结构体系决定了年都乎村民间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空间构成。
2、组织构成。
“於菟”系列活动有其较为完善的民间组织制度,这也正是这一民俗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诵经仪式中,出家居寺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众成为第一层次;闲时居家忙时事教的宁玛派教职人员成为第二层次;务家的民众诵经群体成为第三层次。
在“邦”仪式中,作为主持仪式的“拉哇”居于核心位置;助手“店觉窝”处次位;六位表演人员处第三层次;参与的观众则处于第四层次。
在於菟仪式中,“拉哇”处第一层次;“店觉窝”处第二层次;於菟表演人员为第三层次;参与民众则为第四层次。
此外,村内有类似“长老会”的组织,被称为“堪果哇”。
“堪果哇”由民众推举产生,主要由村中的老人组成。
“堪果哇”虽无报酬,但具有相当权威。
可以调停村内的纠纷,实施护青苗,组织和监督13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 重大节日仪程,维持村落社会的民间秩序等。
因此,在於菟系列活动中,“堪果哇”是个重要的角色。
过去,某部门人员到村内要求迎合政府旅游宣传需要,将传统仪式中的7名於菟人员增加为14名。
村内行政人员迫于压力认同这一举措。
但经村中一些老人商定,反对增加人员,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最终使得政府有关部门放弃增加人数的决定。
这次事件显示出“堪果哇”及村内长老对传统秩序的作用和影响。
3、时空分配。
诵平安经时,格鲁派僧众在年都乎寺、宁玛派僧众在宁玛派寺院、女性民众在年都乎旧寺、男性民众在堪欠活佛院内分别诵经,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诵经时空分配。
同时,诵经内容也有所区别。
举行“邦”仪式时,恰依邦、拉卡邦、刀德茫邦和乌拉邦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所进行。
其又分别属于果茂二郎、阿尼玛卿、阿尼达日加、果茂二郎各神,前两个“邦”在不同自然村的村民家中举行,后两个“邦”则在相应的不同神庙中举行。
4、管理制度。
在年都乎村,法师(拉哇)、助手(店觉窝仓)、庙官、“邦”仪式中的六位人员、“於菟”人员、宁玛派教徒、格鲁派僧侣、村民以及在诵经活动中负责筹划、考勤和监督的“堪果哇”,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因而体现出仪式的组织性和全民性。
从制度来看,仪式不仅具有较固定的时间和仪程,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奖惩(减免公共义务劳动、处以罚金、罚酒、罚茶、磕头、讥谑等)手段,以及拉哇仓和店觉窝仓的世袭制度,等等。
此外,参与人员还有一定的特权。
如以前加仓么村参加“於菟”的人员,在翌年的劳动生产及民间娱神活动中,拥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二)传承体系“於菟”系列活动其传承人有两个体系:作为法师传承体系的拉哇仓传承机制;作为庙官及法师助理传承体系的店觉窝仓传承机制,二者均为家族式世袭传承。
由于年都乎土族没有家谱,普通人更无传记,因此追述“拉哇”及“店觉窝”传承谱系极为困难。
20世纪80年代,“拉哇仓”进行房屋翻修时曾从梁缝中发现两页经文残片和一页家族亡人名谱,何时存放则无从查考。
经文系藏文书写,但语言既非藏语更非土语,其意义至今未能获解。
惟有亡人名谱明确记载姓名前有“拉哇”字样的人名6个,其前后及中间遗失多少代已无从得知。
据调查,现任“拉哇”多杰拉旦之前为拉哇南科,2000年前去世,享年103岁。
南科曾于1987年90岁时接受黄南州群艺馆工作人员采访,录制了大量口传资料。
而现任拉哇则是其外孙,因出生于“拉哇仓”,所以得以继承。
民间认为以前的仪式活动远比现在要丰富得多。
多杰拉旦出生于1956年,而1958年以后“於菟”等系列仪式活动被终止,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始得恢复,实际上多杰拉旦并没有得到具体而系统的传承。
笔者于2002年末采访多杰拉旦时,多杰拉旦承认现在所举行的所有仪式只是政策开放后,根据一些老人们的回忆进行恢复的,但因为口传的丢失及大量相关木刻符版的损毁,现有仪式已很不完整。
在对具体的仪式内涵的解释上,仅存一些口传,意义模糊,难辨其意。
年都乎村“店觉窝仓”的身份为庙官或拉哇副手,其他人不能替代,家族内世袭。
现有洛色、君尼、南太尔、羊本四家,但只有南太尔家族和羊本家族具有承袭於菟仪式中副手的资格。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大致了解传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