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语文课堂教学的羁绊,回归语文课程标准的本真

合集下载

2024年《2022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解读

2024年《2022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解读

《2022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解读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面我将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三部分内容分享我的理解。

课程性质1、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基本工具。

同时,还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2、注重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同时,语文课程也需要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将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突出课程的时代性与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强调语文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当代社会、科技、文化的新发展。

同时,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体现课程的基础性与阶段性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基础性不言而喻。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5、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实践的参与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素养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

【高三作文】褪去浮华,回归本真

【高三作文】褪去浮华,回归本真

【高三作文】褪去浮华,回归本真深夜滤去了最后一点光影,留下了最原始最自然的深邃的黑,不再去掩饰,也无须伪装。

当人们的心也由此平静时,几度思量还得褪去浮华求本真。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喧嚣华丽的城市,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掩饰不住城市人内心的空虚,充斥耳膜的摇滚乐扰乱了内心。

当一切繁华拉下帷幕,又剩什么自由的空间呢?四处高楼林立,孩子东站在低楼顶上摆着风筝,没民主自由的空间蜕变。

这就是城里孩子的可悲,还是山里孩子的渴望呢?华丽的城市如同一杯咖啡,在排出来方糖后获得较长时间的甜味,吞咽后除了忧伤别并无所有。

而那些小山里的人,貌似慵懒的舞蹈,夹杂的音韵,无不惊艳我们的心灵。

正是那种无保留的情感发泄,通过哀伤或快乐的音乐,找出了他们心灵的枷锁,没有浮华的润色,他们真正的重回于大自然中。

当城市中最后一片落叶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次轻盈的舞蹈,它追求的是真实。

坍塌的墙壁在废墟里沉默,它没有任何修复,所有裂痕是要给世人警示,因为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残败的痕迹中,仿佛看到人们肆意的笑声,听到人们无忌的哭喊,那是人们流露的最真情实感。

摘下面具,抛弃所有的装饰,褪去繁华,我们需要的是真实,回归本我。

华丽的外表,恭维的语调,冠冕堂皇的造作,就可以就是荒谬的形式,那并不是我们所崇尚的啊!我们须要的就是BALLAD、最正直的话语,也许就是只言片语,却也能够鼠标心底,使被束缚的心灵以求温暖。

曾经,绿树点缀着城市,现在看无数的尘埃笼罩着城市。

城市虽有着无数高楼大厦,却失去了大自然的美好韵味,可值?孩子有着无数的高科技玩具,却失去了原本自由的成长空间,可值?不必再让那些附庸的形式羁绊向往快乐自由的心,追求真实,回归本我而非伪装。

人,必须崇尚本真,城市亦必须重回本我。

显露浮华,率性而为打破世俗的束缚,回去崇尚本真。

褪去浮华装饰,看门前花开花落。

维持生命本色,使精神天空民主自由飞翔。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在其指引下找到新的教学路径,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灵动起来。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学生主体性发挥,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很多教师没有关注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没有将其与文化融合起来,让语文成了一个孤立的学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思辨性、整体性和文化性等多种属性,落实这些要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落实文化自信,将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其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让语文不再孤立,让教育融为一体。

一、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文本内容紧密融合起来,使其在更全面的领域发挥出教育的实效。

平常教学中更要如此,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心中根植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母语的魅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都能够以此为指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纪昌学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纪昌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他能够持之以恒地练习射箭,非常谦虚。

这正是现代小学生欠缺的,所以教师应该将这样的文化自信带给学生。

“同学们,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坚持,那么它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这样,学生能够从这篇文章当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也能够以古人为鉴,指导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文化渗透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博古通今,将古今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带给他们的精神改变,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心。

2024年《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深度解读

2024年《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深度解读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深度解读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学习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今天我将对课程实施部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式有机联系,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学校要整合区域和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着丰富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其实,资源随处都有,时时都在。

我们可以尝试下面的做法:(一)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这应该是对生活资源最精彩的解读。

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滋有味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语文学习资源。

如《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十几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儿歌。

我们可以在课前搜集各种树叶,做成书签,放在一个大口袋里,上课带到教室:“老师这些天捡了好多种树叶,考考大家的眼力……”让学生到口袋里去抽,认对了就送给他。

这就像现在孩子们喜欢的抽盲盒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激发起来了。

我记得曾经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时候,提前一天就着手做准备,在老家的田地里找苍耳、蒲公英、豆荚的实物,上课的时候,给他们看豆荚,让他们吹蒲公英,还把一棵苍耳的秧子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

在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后,就把苍耳摘下来,随机地粘在学生们身上:“苍耳妈妈有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放学后,你们带上它,有土的地方记得把它摘下。

返璞归真 还语文课堂本色

返璞归真 还语文课堂本色

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堂本色作者:朱倡建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年第03期语文新课改以来,我常常思考:人们都说自然才是美的,那么,语文的自然本色是什么?杨再隋教授的解释简明而准确,他说:语文课就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明白了语文课的内涵和真谛,我想我们就可以掠去表面的浮华,抛开不必要的喧嚣,减少支离破碎的分析,让语文课返璞归真。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总结了让语文课返璞归真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平淡才是真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

平淡为真。

返于自然,归于纯净。

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用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用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平淡致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很多次公开课上,没有达到那种热热闹闹,顺顺利利的效果,很多时候会出现老师们最怕的所谓学生不配合的情况,然后在我的引导下,逐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课后总是有人善意地责备我:为什么不事先渗透渗透呢?那样更能显示出你的水平。

我没有反驳这样的观点,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做法,因为我知道,没有什么比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更可贵,没有什么比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和探究的能力更重要。

所以我喜欢这种略带困难和风险的平淡与真实。

平淡致静,教师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不讲奢靡,不求浮华。

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

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

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

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生气远出,妙造自然”。

又如苏轼所言“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可见平平淡淡教语文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了。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王防刚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7(000)013
【摘要】本真语文要求教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朴实的语文.因此,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形式、虚假的热闹和纷乱的状态等,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抓住"读和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王防刚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峰影小学 214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大浪淘沙,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r——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几种现象的微思考
2.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3.本真教育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实践
4.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本真建构
5.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本真建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语文阅读的返璞归真

中学语文阅读的返璞归真

中学语文阅读的返璞归真语文课堂上的形式多局限于教师问和学生答,或者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中。

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讨论交流中对于课文内容没有深入的体会,导致语言内容肤浅,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中,实际讨论的问题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上,教师的指导也没有突出教学本质。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上重点讨论,而针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受封建制度残害下产生的以及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态度却一带而过,忽略了文章的重点内容,讨论较为肤浅。

一、返璞归真的基础:真教真学什么叫返璞归真?返璞归真就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现代汉语词典》2008年版);也说归真返璞,“谓去其外饰,还其本真”(《辞海》1979年版)。

这个问题,在业界几成共识。

近几年来,不少明智之士早已付诸教改实践,或是倡导本真教学,或是试验本色作文,或是发表集体宣言,力倡真语文。

为什么要提倡真语文?因为有一种假语文存在。

这种假语文的表现历时已久、积弊极深。

一是教师“假教”。

有的人并非出自真心,而是违心教语文,奉命教语文。

所谓违心,就是自己本不乐意或不热心从事中学语文教育这个职业,只是阴差阳错、养家糊口而勉强为之,因此疲于应付,敷衍塞责。

所谓奉命,就是奉长官之命,遵威权之言,上面怎么讲,我就怎么教,书上哪样写,我就照着干,不管教情学情,唯上唯书,照抄照转,跟风混日子。

如此违心与奉命,哪是真心教语文?长此以往,厌烦之心渐生,职业倦怠感愈重,于是难免满腹牢骚。

这种教师,并非真教;如此教学,乃是假教。

二是学生“假学”。

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当下中学生,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他们学语文并不是真学。

首先,思想上不重视。

认为语文学不学无关宏旨。

甚至认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还怕不懂汉语?不屑于学语文。

其次,行动上不投入。

祖国语文博大精深,易学难精。

语文学习需要“水磨功夫”,过程漫长,见效隐微。

身处浮躁社会,出于功利考虑,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自然难于免俗脱俗,高考语文也增加不了几分,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到其他学科上去,不愿多花功夫学语文,而且学法上不地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学习心得通过聆听北师大吴欣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更准确、更科学地理解,感受颇深、获益匪浅。

新课程标准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才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本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仍应把平等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本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

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是每个教师语文教学的指航标,大家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把握目标、准确定位,并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长此以往,定会从中感受和领悟到新课标真谛所带来的喜悦。

2023年《心中有课标 教学有方向》教学心得

2023年《心中有课标 教学有方向》教学心得

《心中有课标教学有方向》教学心得近期读了王崧舟老师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

这本案例式的课标解读解答了我课标学习中的困惑,书中的教学案例丰富生动,为我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提供了思路。

下面我重点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2022版新课标将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定位为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强调真实情境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参与,体验和亲历,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学习任务群带来的是教师导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的变革。

本书从理念和方法上给我们如何进行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做出了指导。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定位与功能“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课程架构的核心元素,它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

”我们在进行学习任务群设计时首先应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为出发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层次的去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把握六大学习任务群的关联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分三个层次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

六个学习任务群共同承载了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存在着连续性和差异性,各学习任务群既纵向衔接又横向呼应。

六大学习任务群既有各自的特定功能,又相互融合,每个任务群贯穿于不同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学段特征,是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三、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基本流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主要思路是整合,从2022版课标表述的“综合考虑”“综合运用”“综合效应”等术语中都能看出这一点。

1.确定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是学习任务群的大的情境。

如果用大单元的思路设计学习任务群,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学习主题是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的有机融合,根据单元所有内容的整合来确定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应能统领单元学习内容,如本书中的一个案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致敬鲁迅先生”为学习主题”。

从语文“跨出”,向语文“跨回”——

从语文“跨出”,向语文“跨回”——

———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一次正式出现的课标名词。

旋即点燃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研究兴致:理念层面,理解不一,说法众多;操作层面,更是望而却步者多,翘望等待者多。

人们普遍困惑:“跨学科学习”与当下统编本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有什么关联?与课标中提及的“项目化学习”又有何关联?语文“跨学科学习”占的10%语文课时怎么设计落地?……一系列课标新概念与教学新问题成为大家的困惑。

笔者试着解读2022年版课标,厘清概念,探于一隅,求教于大方。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标准细读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本质要义是怎样的?2022年版课标表述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细读关涉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目标表述,强调了“四方面的意识”,具体为:第一强调“跨”的意识。

往哪儿跨呢?国家新的课程设置强调各学科的“跨学科学习”,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要实现往语文学科之外跨,往课堂之外跨,往学校之外跨。

第二强调“价值”意识。

“跨”的话题由不得“任性”,更不得“无厘头”,而是要“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也就是对学生成长有意义,对这个时代、国家、社会有意义,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切不可简单地为跨学科而“跨”学科。

第三强调“问题”意识。

在学科知识综合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在强调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呈现样态,追求学生在“问题”氛围中眉头紧锁、积极探索、豁然开朗的学科实践状态。

第四强调“语文”意识。

2022年版课标阐释该任务群出发点为将学生引进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归宿点则为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24年研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年研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研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研读感悟一、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引语文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点。

在以往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固化思维——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

正是这样,我们总是会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甚至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让“满堂灌式”教学在课堂发生。

通过再次研读新课标,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语文教师,要主动改变固守旧模式和经验化的观念,勇于面对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任务,要耐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实践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更要夯实语文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二、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情境化的学习活动: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设计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学习活动。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尽可能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让孩子们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建构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切实有效地去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三、转变评价方式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总结、反思和调整,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评价理念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发展。

这种理念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功利化,还容易压抑学生的创新潜能,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开课堂教学的羁绊,回归课程标准的本真
——论语文课堂中的“导引”
教了八年的语文,也听了许多各种级别的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但是每每在课余静下心来,思考品味自己的语文课堂,却总是对一些问题越来越困惑:一堂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该由谁来评价?
过去的我一直认为,一堂好的、成功的语文课只要达到了三个目标即可:一是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在有限的40分钟之内,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三是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一节课也只能培养一两种能力,并非面面俱到)。

但眼下对语文课的要求,不仅复杂,而且有点高不可攀。

有些语文课,大家听后觉得很好很成功,可由评课者一评,咱又觉得这节课是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一节课40分钟之内,最多只能学习一篇小短文或2——3首诗歌,要求教师在40分钟内讲完这篇小短文,要用上多媒体,要体现出重点、难点、知识点,要让师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领悟,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以及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还要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还得体现出学生主动学习,还要有大量的学生活动,甚至有的还要求教师的讲不得超过多少分钟(10——15分钟)。

等等这一切,要在一节课内做好,这简直有点儿对着柳树要枣吃的感觉。

一节课内,只要能把以上其中的一两条做得很好,那应该就是成功的课。

一堂语文课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应该体现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的原则。

绝不应该给语文教师制定这么多条条框框,这会使得语文教师一是无所适从,二是大有“带着镣铐跳舞”的嫌疑。

这节课的内容适合教师讲,学生又感兴趣愿意听,那就让教师绘声绘色的讲他40分钟也无妨。

这节课适合学生辩论、讨论,那就放开,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发散思维,教师把问题设计好,把课堂组织好就行了。

这节课适合用声、光、电,那就放上一段。

没必要给每节课定得那么死。

记得听一位知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讲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位老师用他那标准的普通话和播音员似的宏美的音调,先是述说背景: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妇将雏背井离乡,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来到成都,投亲告友盖起了两间茅草小屋…… 后是教师范背课文,接着是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背思考回答,然后教师先是和学生一起读、背,又在教师的点拨下,根据课文回答了那几个问题,接下来又是读、背。

一节课教师绘声绘色生动感人的讲了足有半小时之多,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了好多历史、文学、语言的知识,下课时,学生几乎全部能把课文背下来。

这节课既没有声、光、电,也没有那么多的学生活动,你能说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吗!
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先简介《红楼梦》及节选部分的前后联系,接着提了这么几个问题:1、“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
家与别家不同。

”这“不同”表现在哪里?2、林黛玉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林黛玉的“留心”、“在意”表现在什么地方?3、文中重点描述了谁的出场?各是怎样出场的?从而能看出出场人物的性格吗?4、文中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订正了几个字的读音和意义,就让学生讨论回答以上四个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回答得非常好,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这节课,教师讲的时间累计也不过15分钟,可收获不小。

难道这不是成功的课吗!而有的教师讲这一节课就复杂了,介绍《红楼梦》与曹雪芹,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断,分析人物,讨论问题,又是情节,又是环境等等,热热闹闹一节课,可听后感觉乱糟糟,面面俱到而又处处不到位,没有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举以上两个例子,意在说明语文的课堂教学,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应该因自己的“才”(特长、技巧)对学生施教。

绝不应该给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定这么多条条框框,束缚教师发挥创新的手脚。

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而不是千人一面,都来按照一个模式上课。

要让教师在课堂上执著、大胆、自信、创新的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在那些专家名人所讲的条条框框中去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改革的目的。

可别为了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标准去生搬硬套,那可就贻笑大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