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高校人才培养
经济全球化,中国快速融入世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由此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质量、结构等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另外随着中国教育兴国、科技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规模越来越大,使得高校的教学设施、教师资源严重短缺,使得本科生规模与社会资本的积累、投资比例不协调,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高层次人才、技术性强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当代中国大学生处在社会剧烈转型和变革的年代。
自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而社会需求却很难实现同步的增长。
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计算,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有多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使得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一些新的矛盾现象:冷门专业就业难,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综合素质低的毕业生就业率小,毕业生收入越来越低,专科生就业难等等。
就业中出现的矛盾就需要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里,健全的人格,并且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
大学的全面学习只是个幌子。
首先,现在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
我国教学大纲中规定掌握的东西学生根本掌握不了。
其次,每个专业必须开设哪些主要课程,这些都有要求和规定,毕业生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选择的余地很小。
事实上,推行多年的学分制也未有效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因为完全的学分制既允许学生选专业,又允许学生选课程,甚至选老师,但是在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自主选择课程,学生真正能够选修的课程太少,大学的选修课基本上就是个摆设,这种教育体制很难抹平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
此外,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定位不准,缺乏特色,热衷升格,“重招生,轻就业”,偏重规模和数量上的外延式发展,忽视将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忽视调查研究,缺乏社会人
才需求的科学预测,脱离实际办学,缺乏毕业生就业的激励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的矛盾,对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只有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去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勤创新”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就业的供需矛盾。
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比较自主的参见实践活动,而在实践中的收获又是创新的源泉。
坚实基础。
全校必修课程覆盖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建设起的课程体系。
通选课的目的,在于将现代高等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各学科领域中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介绍给学生,展示不同学科的探索思路、研究方法及其价值所在,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还能够接受广泛的通识教育。
专业基础课即作为一个学科方向的基础教育,是一个院校任何专业学生都要完成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进入具体的专业方向,并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
双学位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教育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竞争能力。
特别要提出的是大学的选修课教育要加强,从我校的情况来看,选修课基本上就是个摆设,重视程度太低,基本上就成了学生为了获得学分任务的走过场。
大多数同学选了基本上不去上,大多数去了的也基本上学不到什么我几乎没听过一个同学说过选修课学到了东西的。
但考核通过率几乎有百分之百,学校必须加强选修课的教育,增强重视程度。
务必要改善选修课的现状。
注重实践。
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应本着即要夯实基础,又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原则,一方面重视理论基础教育,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当前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工作经验正好是毕业生的软肋。
因此,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期间就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那么对就业会大有帮助。
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和创造机会,增加学生外出实习的时间,帮助企业省去招募新人的顾虑,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参加工作。
另外在课堂教学外,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原则,尽量加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将学习知识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将学术研究与各学科知识连接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勤于创新。
创新这一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当先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
因此,抓好创新型人才培养也要从这四方面着手。
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包括:(1)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学校应当根据这些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
在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应该面向社会实际、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最后是对教师的重是,因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必须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重要的位置,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和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已经演化为一个社会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建设,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得到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应本着即要夯实基础,又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原则,一方面重视理论基础教育,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