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
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
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9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9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
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两课时。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
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师看情况补充)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生词,了解课文所描绘的事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革命者为理想献身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及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
2. 生词学习:讲解并举例文中生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3. 文本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作者表达情感及思想的方法。
4. 主题探讨:围绕“革命与牺牲”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分析文本结构。
- 难点: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背景资料及生词。
-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革命历史相关的短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生词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生词,并进行讲解和举例。
4. 文本解析:引导学生分段落阅读,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革命精神的内涵,分享个人观点。
6. 情境模拟:模拟文中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体验革命者的情感。
7. 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强调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简介- 课文结构:分段概括- 生词:重点词汇列表- 主题:革命与牺牲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革命精神”的短文。
2. 小组作业:每组选择一个革命历史人物,收集资料并准备简短介绍。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评估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从鲁滨逊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培养面对困难时勇敢、乐观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2.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及心路历程。
3.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鲁滨逊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培养勇敢、乐观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视频资料。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4. 视频欣赏:播放《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主体内容:鲁滨逊的荒岛生存经历、作品主题思想、勇敢、乐观品质的培养。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800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鲁滨逊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以及对作业布置的意见和建议。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对于《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使学生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鲁滨逊勇敢、智慧、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一部冒险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2. 作品内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自救、与星期五的友谊、重返社会等情节。
3. 人物形象:鲁滨逊勇敢、智慧、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学习鲁滨逊的精神品质。
2. 难点: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以及作品所反映的人性光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做好笔记,记录重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生存智慧等方面的问题,分享阅读心得。
4. 课堂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主要内容:背景知识、作品内容、人物形象、教学重点与难点等。
七、作业设计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悟,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课后作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创新思维。
4.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4.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组课文是围绕“理想和信念”这一主题编排的,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李星华走进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近距离的了解李大钊的崇高品质。
5.出示目标6.检查预习导学7.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8.同学们,“回忆”的近义词是记忆,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一篇回忆录,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作者简介李星华,当代民间文艺学家。
河北乐亭人。
李大钊烈士的长女。
1956年调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民间文学》编辑部与采录编选部工作。
谁对李大钊有更多的了解?为便于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李大钊同志,老师这里搜集了李大钊同志的部分简介,请同学们看课件,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出示课件)三、探究新知任务驱动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一)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读完课文,你有哪些疑问?时间:4分钟检查方式:指名读重点语段。
预设交流:1哪些字感觉字音读不准,可以用笔标记出来。
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课件)9.指名读课文,认真听,特别注意自己读不准的地方。
10最后请同学们出声读一遍。
课件出示:形近字,特别提醒躲避的“避”和偏僻的“僻”,一个是走之旁,一个是单人旁。
瞅了瞅的“瞅”和铁锹的“锹”的区别,一个是目字旁,一个是金字旁。
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了解李大钊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我们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正是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坚决斗争,顽强奋斗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都不会忘记他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十六年了。
(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李大钊在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共产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3.简介李大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
字守常。
河北乐亭县人。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
4月28日慷慨就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认读生字新词。
(1)用课件出示词语。
避免僻静严峻魔鬼苦刑执行皮靴含糊(2)指名读词语和齐读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哼”“执”。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内容。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作品中的重点句子。
学会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学会从作品中提取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概括。
学会通过讨论、交流,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勇敢、坚韧、乐观、自强的品质。
增强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尊重和关爱。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 作品内容概述3. 作品人物分析4. 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5.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作品主题思想的挖掘2. 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作品现实意义的探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品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2. 学具:《鲁滨逊漂流记》书籍阅读笔记本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2.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笛福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作品内容概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
4. 作品人物分析:分析鲁滨逊、星期五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5. 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挖掘主题思想,探讨现实意义。
6.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从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某个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
9. 作业布置:布置与作品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作者:笛福3. 作品背景:17世纪英国4. 主要人物:鲁滨逊、星期五5. 主题思想:勇敢、坚韧、乐观、自强6. 艺术特色: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实生动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案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课作者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被害的经过。
本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好理解,要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2.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阅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新词。
按时间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体会人物的特点描写。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初步了解课文有关李大钊的几件事。
积累词语。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揭示题目: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1)题目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回忆”的近义词有哪些。
(2)体裁:回忆录2.作者、人物介绍:李星华、李大钊3.展示背景链接。
4.展示李大钊生平经历:1916-1927年。
(二)理清层次1.预习检查(1)课文分成几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讲了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2)主要人物有________?主要讲了几件事?(3)标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
(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交流、批注。
2.结构特点:学生自主找出每部分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批注感悟并领悟人物品质。
课文层次: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时间顺序)3.主要内容:时间、回忆人、事件。
要求:一句话概述内容。
(三)生字积累1.词语认读: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生字展现:观察生字的结构,学生进行认读。
3.重点生字提示:“稚”“魔”“绑”“袍”4.归类识记:引导学生对字形进行观察和比较。
5.新词解疑:幼稚、含糊、严峻、沉着。
方法: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换词法理解;提出带有疑问的词语。
(四)结构释疑1.理清课文结构:根据内容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关段落。
第一部分:“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的那一天。
第二部分: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留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
努力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上。
教学目标: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生听。
师: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想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生谈自己的看法(无数革命先辈)。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学习第10课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的李大钊同志。
出示李大钊的画像。
谁来介绍一下李大钊的资料。
生介绍。
师板书课题:十六前的回忆,生齐读课题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学生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书籍抽屉严峻瞅了瞅披散散步勉强待了一会儿)(2)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优质教案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其他革命先烈和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模范人物,提升爱国情怀。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品味文字的情真意切,体味书中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形象。
【课前解析】、关注课文人物: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
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
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
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
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
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关注时代背景:杀害李大钊,中国反动派第一次使用了从帝国主义国家买来的绞架。
李大钊昂首走上绞架,发表了最后的演讲,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点】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精品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
品质。
1.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写“军阀、避免、僻静”等词语。
教学目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品读直接描写李大钊被捕前的语言,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
一、直接揭题,引发思考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一篇“回忆录”(板书)。
2.质疑:课文写的是谁回忆谁?
2
师:父亲的工作到底是什么?(生根据资料谈一谈,师相机补充) 师:在险恶的形势和危险的处境下,朋友和母亲都劝父亲离开,父亲是什么反 应?(指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 点红:我哪能离开呢?师:这是一个反问句,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不能离开。 作者用反问句突出父亲坚持留在北京工作的坚决态度。 3.师:离开北京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 选择了什么? 4.师: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把革命工作看得 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在他的心里,革命事业高于一切!) 5.师:这就是忠于革命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父亲!母亲几次劝他离开,父 亲总是坚决地对母亲说……。 6.升华情感: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的一言一行都烙 印在我的心中!时隔十六年,“我”仿佛又听到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学生齐读)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7.师:2-7 自然段中还有描写父亲的地方吗?这些地方又写出了怎样的父亲形 象? 8.生找内容,指答,交流感受。 出示第 4 自然段: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 什么!” 师:父亲平时都是很慈祥的,为什么当女儿问到烧东西的事情时竟这样含糊地 回答她?甚至还带有一些责备?指答交流。 师:如此含糊的回答,异常的表现,反映的却是他内心难以言说的无奈:一来 可能是由于形势严峻,情况危急,李大钊心里有点焦急,少了点往日的耐心;二来 是由于父亲从事的工作对于尚未成年的女儿来说,或许还不能理解,说了也不懂。 更重要的是,李大钊深知从事这项事业的危险性。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家人 不懂、不知就是对家人最好的保护。 师生合作读四、五自然段。(师读第四自然段,生读第五自然段)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分析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总结和归纳,提高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文章中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友情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1. 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 主要人物:李大钊、李星华、李葆华等。
3. 主要事件:李大钊被捕、李星华照顾父亲、李葆华的成长等。
4. 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回忆录、第一人称叙述、细节描写等。
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革命先烈的短文,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的回忆录。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设计
时间顺序;
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教学
反思
探
索
新
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自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4.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介绍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巩固
练习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pì jìng yú lè kǒng bù mó guǐ fěi tú
( ) ( ) ( ) ( ) ( )
shū jí chōu tì jù liè mián páo jú shì
( ) ( ) ( ) ( ) (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刑( ) 娱( ) 绞( )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以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为纪念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赞美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情形。
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讲李大钊被害后,全家人异常悲痛的情形。
总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倒叙文。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词语:同乡、钢琴、旁边、十分、开心、自然2.能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能用简短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并进行初步分析,能够感受到家乡、家人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3.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启发学生反思家乡、家人以及自然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关爱亲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2.发现家乡、家人以及自然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小华找回钢琴时的心情变化。
2.通过故事叙述体会所读文字的内涵。
教学具体内容:一、教学前导1.呈现学生准备预习的词语,由学生读出,了解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2.导入话题,讲述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乡、亲人、自然的关系,并表达想法感受。
二、教学过程1.细读文章(1)分段阅读,大体理解文章结构;(2)阅读第一段,了解作者的小学时光和同乡小华的故事;(3)阅读第二、三段,了解小华和钢琴的故事;(4)阅读第四段,了解小华对探亲和儿时的感受;(5)阅读第五段,了解小华找到钢琴时的心情变化;(6)总结故事情节,找出中心思想。
2.学习词语学生跟读、默读、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3.表述故事情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并表达自己的感想。
4.探究中心思想(1)引导学生回忆小华的心情变化,并分析钢琴对小华的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叙述与家乡、亲人、自然的关系,体验相关情感。
2.让学生在家长或亲友的陪伴下,走访家乡、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家乡、家人和自然环境带给自己的影响。
教学方式:1.教师讲述法2.小组讨论法3.小组分享法教学媒体:1.习题集2.多媒体课件3.活动手册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2】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师:【出示课件4】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⑵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5】
埋头、军阀、避免、皮靴、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啃窝头、绞刑、捡起。
(3)理解词语。
【出示课件6】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三、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出示课件7】1.标注自然段。
(共33个自然段)
2、二、思考: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3.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被害日”指什么?
【出示课件8】(板书: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4. 【出示课件9】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
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第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第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你还想起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课后收集一下。
2、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