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阻定律,能用电阻定律来进行有关计算(2)、理解电阻率,并了解金属导体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3)、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的探究过程,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2)、通过介绍电阻率在现代科技产业中的应用,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物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以探究决定电阻的因素为载体,提供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案,体现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两者结合,实验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一览无遗!本节课容量较大,既要体会“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探究方案一的巧妙,又要引导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电阻和导体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测电阻的方法,才能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R=KL/S中比例系数K是表征导体本身性质的电阻率。

在这个基础上真正掌握电阻定律在习题上的运用。

因此,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重方法,理论探究重思维的策略,对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加以整合。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阻R与长度L、横截面积S和材料间的定性关系,又承接了前节欧姆定律的知识,同时也应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些都为电阻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设计思路:1、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回顾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它们之间的定性关系,引发学生探究它们之间定量关系的愿望;2、确定研究导体电阻R和L,S,材料之间关系时,确定实验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一起讨论L,S,R的测量方法3、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和书本上的实验方案一比较优劣。

便于体会教材方案一用电压比代替电阻比的巧妙性,不仅仅是实验方案优化,更是一种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4、按照教材方案一进行分组实验,每组得出结论后,全班互相交流、分享、分析实验结果,从中确定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R=K L/S5、理论探究,教师先引导学生逻辑推理得出出电阻和长度的定量关系,然后学生自主推导得出电阻和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6节导体的电阻教案《导体的电阻》教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导体电阻的决定式。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电阻定律及其表达式。

2、了解电阻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单位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体会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两种研究方法的作用。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提高科学分析、提炼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激情。

2、经历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两个过程,体会物理规律的严密性。

3、通过介绍不同材料的电阻率及相关应用,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科学技术相联系的意识。

4、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团队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电阻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三、教学用具自制电阻定律示教板及相关器材,日光灯灯丝,酒精灯,电池组,电键,导线,多媒体。

四、教学流程【新课引入】开门见山,由问题进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将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第6节导体的电阻。

首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评价方式是………,希望同学们有精彩的表现。

首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根据电阻的定义式IU R ,导体的电阻R 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 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生:“不对”师: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初中我们有一个定性的结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

而且还有一个半定量的结论: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新课教学】师:本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究导体电阻与决定因素间的定量关系”探究的办法有两种: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首先看理论探究,根据预习哪个小组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阻R 与长度L 的关系?(机会一次)(在预习学案中已经有专门的铺垫、要求和训练)生:………师补充:(条件)师:第二次机会:电阻R 与横截面积S 的关系生:………师:理论探究的结果是:………,数学表达式:………理论探究的结果能否经得住实验的考验呢?我们来进行实验探究。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导体的电阻及其特性;2.掌握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3.了解导体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导体电阻的定义以及相关理论知识;2.掌握常见导体电阻的测量方法;3.理解导体电阻对电路的影响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导线、电池、开关、灯泡、电阻箱等;实验仪器: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等;教学资料:PPT、教学实验指导书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器,如电灯泡,引起学生的思考:“电灯泡亮起来是因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导体与电的关系。

2.理论知识讲解介绍导体电阻的定义:导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单位是欧姆(Ω)。

讲解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导体材料、导体长度、导体截面积以及导体温度等。

解释导体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根据欧姆定律,导体电阻与电流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

3.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导体电阻。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连接电路:将电池、开关、导线和待测导体连接成电路(注意正负极的连接)。

(2)调节电流:通过调节电阻箱的阻值,控制电流大小。

(3)测量电压:使用电压表测量待测导体两端的电压。

(4)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5)计算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利用测得的电流和电压,计算待测导体的电阻值。

4.实验结果及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计算待测导体的电阻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思考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导体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5.概念解析进一步解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为什么要调节电流大小、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等。

6.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导体电阻在电路中的应用。

例如,为什么电线会发热、为什么导线截面积较大时电线发热较小等。

7.练习与评价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相互评价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实验操作以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导体电阻的概念和特性,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导体的电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体的电阻是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阻碍的程度;2. 掌握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材料、导体的形状、导体的长度和导体的截面积有关的关系;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导体电阻的大小和相关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导体的电阻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导体形状、导体长度和导体截面积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导体形状、导体长度和导体截面积的关系的理解;2. 通过实验验证导体电阻的大小和相关因素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提问:电子在空气中怎样运动?2. 引出问题:导体和非导体的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概念解释1. 导体: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

2. 非导体:不能传导电流的物质。

第三步:导体的电阻1. 电阻的概念: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

2. 导体的电阻决定了电流的大小,单位是欧姆(Ω)。

第四步: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1. 导体材料的不同:不同材料的电阻不同,例如金属的电阻比木材小。

2. 导体形状的不同:形状不同也会影响电阻,例如细长导线的电阻比粗短导线大。

3. 导体长度的不同: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4. 导体截面积的不同:导体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第五步:实验验证1. 实验设计:使用相同材料的导线,更改导线的长度和截面积,测量电阻的大小。

2. 实验步骤:a) 连接电路,连接电源、导线和电流表;b) 使用相同材料的导线,长度不同的导线;c) 测量电流大小,记录数据;d) 使用相同材料的导线,截面积不同的导线;e) 测量电流大小,记录数据;f) 分别计算出电阻的大小;g) 思考、分析实验结果。

第六步:总结1. 回答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导体形状、导体长度和导体截面积的关系;2. 归纳实验结果并总结规律;3. 思考:为什么金属是良好的导体?五、板书设计:导体的电阻1. 电阻的概念和特点-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 单位是欧姆(Ω)。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理解导体电阻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掌握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电阻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

3、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4、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11 教学目标阐述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导体电阻的定义,理解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熟练掌握电阻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如欧姆(Ω)、千欧(kΩ)和兆欧(MΩ)之间的转换。

深入理解电阻定律,即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其数学表达式为 R =ρL/S(其中 R 表示电阻,L 表示导体长度,S 表示导体横截面积,ρ 为材料的电阻率)。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严谨性。

12 教学重难点分析12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电阻定律的表达式,明确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之间的定量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够解决与电阻相关的实际问题。

12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控制变量、测量误差等。

同时,对于电阻率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材料的导电性能与电阻率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选择131 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导体电阻的基本概念、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和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通用5篇)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通用5篇)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1电阻【教学目的】1、理解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比例系数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2、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由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碰撞而产生,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教学难点】电阻率的概念【教学媒体】干电池组,电键,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若干条,导线若干【教学安排】【新课导入】直接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电阻的大小不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而是由电阻本身决定的。

那么到底是电阻的哪些因素影响电阻的大小呢?又是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呢?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内容】1. 实验探究(1)猜想:学生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材料/长短/粗细等等(要求给出猜想的感受或理论依据,并对其函数关系做定性判断)(2)设计实验:提出问题1:实验中有很多的物理量,应采用什么方法?应怎么选择待测电阻丝?——用控制变量法;所以要选择几根电阻丝,其中A、B、C是同种材料,横截面积依次为1:2:4。

每根电阻丝可选择接入电路的长度。

D是另一种材料的电阻丝,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以改变温度。

提出问题2: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由于长度、粗细都可以用倍数的关系,所以主要要测量读数的就是电阻值了。

提出问题3:要如何测定导体的电阻?(请同学设计电路)——可用万用表的欧姆档,但这样的测量太粗略。

所以最好使用欧姆定律,利用电压和电流间接测量电阻值。

电路如右图。

提出问题4:实验中如何减小读数时的偶然误差?——偶然误差可通过多次测量减小,即应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和电流,求其比值的平均值。

(3)实验操作:按电路,依次将A、B、C、D三段电阻丝分别接入电路中,利用R=U/I测出三段电阻丝电阻,并加以比较。

高中物理教案导体的电阻

高中物理教案导体的电阻

高中物理教案导体的电阻
教学目标:
1. 了解导体的电阻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截面积、材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导体的电阻
4. 能够进行实验测量导体的电阻
教学重点:
1. 导体的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截面积、材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如何进行实验测量导体的电阻
2. 如何计算导体的电阻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
2. 实验材料:导体样品、电阻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者示意图引出导体的电阻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导体的电阻(15分钟)
1. 讲解导体的电阻的定义及其与长度、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
2. 介绍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三、实验测量导体的电阻(20分钟)
1. 设计实验步骤,让学生自行组装实验仪器,并测量导体的电阻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计算导体的电阻值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一些拓展性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反馈:
通过作业批改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能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大小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3)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常见电阻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了解电阻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阻概念的建立。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1)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如电灯、电扇、电视机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用电器在工作时电流的大小是否相同。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用电器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的电流大小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导体的电阻。

2、新课教学(1)电阻的概念首先,给学生展示一段长度、横截面积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导体,分别接入电路中,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让学生发现,对于相同的电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

接着,向学生讲解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电阻。

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然后,介绍电阻的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常用的电阻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Ω =1000 Ω,1 MΩ =1000 kΩ。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提出问题: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有关。

导体的电阻高中物理教案

导体的电阻高中物理教案

导体的电阻高中物理教案
主题:导体的电阻
教学目标:
1. 理解导体的电阻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
2. 掌握计算导体电阻的方法;
3. 理解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电阻的概念及单位;
2. 导体电阻的计算公式:R = ρ * l / A;
3. 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的关系;
4. 导体电阻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引入导体电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阻的作用及重要性。

2. 讲解(15分钟):介绍导体电阻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进行导体电阻计算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方法及应用技巧。

4. 实验(20分钟):进行导体电阻实验,观察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对电阻的影响,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总结规律。

5. 总结(5分钟):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导体电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激
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课后作业:
1. 思考导体电阻与导线截面积的关系;
2. 计算一根铜导线的电阻,已知铜的电阻率为1.7×10^-8Ω·m,导线长度为2m,截面积为0.5mm²。

拓展延伸:
1. 了解超导体的特性及应用;
2. 探究导体电阻对电路的影响,例如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计算。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导体的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2011-12-07 15:50:16)祝秋莹(一)教学设计说明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

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探索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二学生,从激发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 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以弥补对弱势学生的关注的不足。

同时结合仿真物理实验室、Excel图表、互联网资源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回顾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发学生探究它们之间定量关系的愿望。

共同探讨探究方案,改进方案, 同时在动手之前进行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进行电路设计和熟悉电学仪器的血板,并进行电路连接模拟,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实验进行得更加顺利。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相互交流、分享、分析实验结果,从中确定电阻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这里为了能够直观的得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免去繁杂的手工计算和作图, 采用了Excel图标功能进行辅助手段,提高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4.采用“情境一一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

同时应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超导现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并培养学生信息读写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本节内容不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但它是电学中最基本的一个定律,是电学知识的基础。

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12经学过电阻R与长度1、横截血积S和材料间的定性关系,又承接了前节欧姆定律的知识和电路设计、选择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些都为电阻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导体的电阻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学会利用欧姆定律计算导体电阻;能够解决与导体电阻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

2. 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实验装置和材料。

2. 实验装置和材料准备:电源、导线、电阻丝、跳线、电流表、电压表。

四、教学过程:
1. 导师引入(5分钟)
导师向学生介绍导体的电阻概念和作用。

2. 导师讲解(10分钟)
导师讲解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切实地示范实验过程。

3. 学生理解(10分钟)
学生对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和欧姆定律的应用进行理解和积极讨论。

4. 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导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

5. 实验分析(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6. 拓展延伸(10分钟)
导师进一步拓展讲解导体电阻的相关知识和实际应用。

7. 学生概括(5分钟)
学生概括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给予学生进一步指导和鼓励。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的定量关系.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秉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理念,体现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完成探究过程.教师注重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数据和结论进行评价、交流和归纳.一、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与技能(1)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导体电阻规律的内容;(2)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3)能根据实验要求及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连接电路.2.过程与方法(1)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问题-猜想-探究-结论;(2)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R与L、S以及材料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2)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义,能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进行客观的评价.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资源重点:探究电阻R与L、S以及材料的关系难点: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教学资源:多媒体、自制导体电阻实验器等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一节干电池和一条中间窄两头宽的锡纸.)师:如果我把锡纸导电的一面两端接到电池两极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思考)师:大家注意观察在什么位置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演示实验)生:起火,在较窄处.师:在较窄处起火,说明相同时间内较窄处产生的热量多,根据焦耳定律Q=I2Rt可以知道较窄处电阻大.设计意图: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简单的小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2.巧设问题,引导探究方向师:那么导体的电阻由哪些因素决定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生:横截面积、长度、材料等.师:请大家猜想长度、横截面积与导体的电阻可能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生1:R∝L,或者R∝L2等等.生2:R∝1S或者R∝1S2等等.师:要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呢?生:控制变量法.(大屏幕展示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1.同种材料,S一定,探究R与L的关系;2.同种材料,L一定,探究R与S的关系;3.L一定,S一定,探究R与材料的关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台上的实验器材,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的仪器有:导体电阻实验器、电压表、电流表、学生电源、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等)3.设计实验,体验探究过程师:下面同学们根据器材讨论2个问题:(1)观察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测电阻的电路图,并画到白板上.(2)观察实验板,思考如何改变L、S、材料;(小组讨论交流,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使用实物投影仪公布实验设计方案,每一小组需要说明本组实验板的特点,以及实验时如何具体操作)师:下面看看大家设计的电路图学生展示电路图(如图1)老师简单点评,引导学生将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式接法(理由:电路连接简单)、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理由:小电阻).(重点分析导体电阻实验器)问题一:如何改变金属丝的长度?生1:我们组的实验板如图2,6根金属丝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都相同,接线柱12接入电路时,导体长度为L;接线柱13接入电路时,导体长度变为2L;以此类推,将17接入电路,导体长度变为6L.生2:我们组的实验板如图3,一根金属丝,可以连续变化其长度,将AC两接线柱接入电路,沿导线移动触片C,AC段导体的长度改变.问题二:如何改变金属丝的横截面积?生3:如图4,6根金属丝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相同,将Aa接线柱接入电路,导体横截面积为S;用铜片把AB、ab连接,横截面积为2S;以此类推,用铜片将ABCDEF 连接、abcdef 连接,导体横截面积变为6S.生4:如图5,6根金属丝长度、材料都相同,横截面积不同,使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金属丝直径,计算出横截面积问题三:如何改变导线的材料?师:在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定量关系实验中,将对应的几组R、L、S 带入上式,分别计算出比例系数ρ1、ρ2;在探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实验中,将对应的几组R、L、S带入上式,分别计算出比例系数ρ3、ρ4.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猜想的意识和科学猜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整理归纳能力.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整个设计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特点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4.自主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师:下面请同学们从实验盒中拿出实验卡并阅读,然后分工合作,完成本组相应的探究任务.(开始实验,连接电路、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规律)师:各小组都完成了探究任务,下面展示一下各小组的探究结论.从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量关系小组中,各选出一组,展示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获得的结论(要求学生说出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结论).设计意图: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助互学.5.理论推导增强交流意识用理论探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设计意图: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两者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实验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5.学以致用,升华探究成果师:下面看一个实验:电源、电键、小灯泡、钨丝串联起来,闭合电键,灯泡亮;现在对钨丝加热,大家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原因生:灯泡变暗了.钨丝加热后电阻变大,电路中的电流变小.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探究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探究教学重点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积极有效的课堂,最终归属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通过最后小实验,升华了探究成果,再一次体现教学三维目标.四、教学反思探究课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飞翔,而应该做到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利用一个个问题,将探究任务和目标具体化,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探究.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论汇报”的探究过程,大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评提升.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语言表述的严谨性欠缺;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灵活处理尚有待优化之处.。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2011-12-07 15:50:16)祝秋莹(一)教学设计说明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

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探索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二学生,从激发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 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以弥补对弱势学生的关注的不足。

同时结合仿真物理实验室、Excel图表、互联网资源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回顾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发学生探究它们之间定量关系的愿望。

共同探讨探究方案,改进方案, 同时在动手之前进行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进行电路设计和熟悉电学仪器的血板,并进行电路连接模拟,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实验进行得更加顺利。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相互交流、分享、分析实验结果,从中确定电阻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这里为了能够直观的得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免去繁杂的手工计算和作图, 采用了Excel图标功能进行辅助手段,提高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4.采用“情境一一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

同时应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超导现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并培养学生信息读写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本节内容不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但它是电学中最基本的一个定律,是电学知识的基础。

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12经学过电阻R与长度1、横截血积S和材料间的定性关系,又承接了前节欧姆定律的知识和电路设计、选择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些都为电阻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是电路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理解电阻的概念和特性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深入探讨导体的电阻以及其对电路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导体的电阻的概念。

2. 理解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掌握计算导体电阻的方法。

4. 了解电阻对电路中电流流动和电能消耗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理论资料和教具。

2. 实验材料,如导体、电流表、电压表等。

3. 实验装置。

三、教学过程和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电线的发热现象,鼓励学生思
考并讨论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流动和电能消耗的影响。

步骤二:导体电阻的概念
向学生简要介绍导体电阻的概念。

解释电阻是导体对电流流动
的阻碍程度。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导体之间电阻的差异,如金属导体
和非金属导体。

步骤三: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截面积的关系
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发现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截面
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改变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截面积进行实验观察,并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步骤四:计算导体电阻的方法
向学生介绍计算导体电阻的方法。

通过欧姆定律R=V/I,向学
生解释电阻与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演示。

步骤五: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11.2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物理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11.2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物理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举例:操作实验,测量不同导体的电阻值,并分析实验结果。
(5)电阻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电阻在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举例:分析手机电路中电阻的应用,解释电阻对手机性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1)电阻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掌握不同因素对电阻影响的规律,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2)欧姆定律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理解欧姆定律的内涵,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电阻的测量方法:介绍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最后,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虽然我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但发现部分学生对电子设备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适度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更多地采用传统的板书和教具,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计算电阻值: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电压和电流数据,计算出相应的电阻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电阻的定义及计算:引导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R=V/I,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分析家用电器铭牌上的电阻值,计算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2)电阻的影响因素:探讨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11.2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物理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导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以下店铺为大家介绍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运用,既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总结,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学生在初中做过"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当然不能仅仅是操作的重复,要考虑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电阻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说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来源;会用伏安法测定给定电阻器的阻值。

⑵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方便。

三、教学方法:利用引导、启发、讨论、实验、分析、总结等综合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育论文《“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误差分析、实验设计、动手实验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作为物理课,应体现以实验为主,从实验结果入手进行误差分析及电路的选择、思考与讨论,从而加深了对伏安法测电阻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⑴投影仪和投影片;⑵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干电池若干、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电阻器是组成电路的主要元件,在各种电路中都要用到它,通常要知道其阻值的大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其电阻的大小呢?(测量)(二)新课教学:1.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原理、所需器材,并设计出电路图。

高中导体的电阻教案

高中导体的电阻教案

高中导体的电阻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导体的电阻教案深化对电阻的认识,掌握电阻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第6节导体的电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导体的电阻定律,能写出表达式并进行有关计算。

(2)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理论分析,体会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两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

(3)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激情。

(2)经历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两个过程,领略科学研究的双重性。

(3)通过介绍电阻率跟温度变化有关,体验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

【重点】电阻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电阻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经讨论、交流进行实验探究;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用具】电压表,电流表,电池,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材料、长度、面积各不相同若干根),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知识回顾1. 欧姆定律的内容?2.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问题:1.若将欧姆定律表达式变形为R=U/I,能否说明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2.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的内容:1. I=U/R2.串联电路:I总= I1= I2 = I3= ……U总= U1+U2+U3+……R总= R1+R2+R3+……并联电路:I总= I1+I2+I3+……U = U1 = U2 = U3= ……1/R总=1 / R1+1/ R2+1/ R3+……学生思考回答:这种说法不正确二、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讨论并猜想: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观察图片进行猜想:可能与长度,粗细(横截面积),构成导体的材料等因素有关。

结论:探究二:导体电阻R与导体横截面积S的关系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电路图数据处理:结论:次数 1 2 3UISS-1R分组讨论进行实验,借鉴探究一的方法,对导体和横截面积的关系用理论来探究,用实验来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1.内容简析
《导体的电阻》是新课标物理选修3-1的第二章《恒定电流》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电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本节内容安排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之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是研究导体两端电压、流过的电流等外界条件与导体电阻的数量关系而非决定关系;电阻定律是研究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自身条件与电阻的决定关系。

学生在初中已经定性研究了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自身条件与电阻的决定关系,本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进行定量描述的研究,同时突出了“电阻率”这一物理概念,这部分知识与现代科技、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联系。

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同手实验、观察分析,辅助以多媒体进行教学。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这个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逻辑推理,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

(3)通过运算,知道电阻率的的物理意义及电阻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4)通过“加热日光灯丝,观察欧姆表示数变化”这个实验,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2能力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或逻辑推理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种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加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阻定律;
难点:电阻率。

4.器材准备
电压表,电流表,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示教板,酒精灯,电阻丝(一根),多用电表。

5.教学流程
环节一旧知链接,多媒体展示问题。

(1)电阻的定义式:,电阻是反映的物理量。

(2)n个阻值同为R的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n个阻值同为R的电阻并联,总电阻为。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热身。

环节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问题1、为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应该如何操作?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只要增加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降低倒导体的电阻即可。

(师)问题2、给定一个导体,如何测量它的电阻?(学生自己设计电路)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导体的电阻与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三新课教学,分组实验、探索定律。

(1)影响电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2)解决办法——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设计表格。

(3)实验探究:
A、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教师投影打出)。

B、出示电阻定律示教板、说明板上的几种金属材料。

C、引导学生连接电路,并说明注意事项。

D、依次对四种金属材料的电阻进行测量。

E、对数据进行分析:
定性观察——R与长度、横接面积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测量数据,通过比较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初步得出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逻辑推理探究:
分组活动:A、理论探讨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n个电阻串联。

B、理论探讨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n个电阻并联。

投影展示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理论探讨得出分析导体的电阻与和它的长度的关系、与它的横截面积的关系
(5)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投影展示):
A、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等式的形式写出用导体长度l、导体横截面积S 表示电阻R的关系式,比例系数用一常量表示,此等式为_____________。

B、已知上述试验中,导体长度l=50cm,直径d=0.50mm,横截面积S=1/4πd2=1.96×10-7m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别计算上面四个导体的比例系数,并填入填入表格。

C、分析上述比例系数的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比例系数即是电阻率,并使学生清楚的知道不同物体的电阻率不同,从而得出电阻定律的表达式。

环节四总结规律,深化理解。

由学生总结电阻定律:
(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组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这就是电阻定律。

(2)公式:R=ρ
教师指出:式中ρ是比例常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称为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率ρ:
(1)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2)单位:欧·米(Ω·m)
[投影]几种导体材料在20℃时的电阻率
学生思考:
(1)金属与合金哪种材料的电阻率大?
(2)制造输电电缆和线绕电阻时,怎样选择材料的电阻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阻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电阻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五、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将日光灯灯丝(额定功率为8W)与演示用欧姆表调零后连接成下图电路,观察用酒精灯加热灯丝前后,欧姆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当温度升高时,欧姆表的示数变大,表明金属灯丝的电阻增大,从而可以得出:金属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师:介绍电阻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

如图2.6-5所示。

图2.6-5 金属电阻温度计
学生思考:锰铜合金和镍铜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怎样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强化训练。

环节六:自主完善,意义构建。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找出学习过程中,理解不透彻,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完善、总结梳理的自学能力,即使巩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反思:如何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是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过程需要学生全员参与,动手进行实验、做实验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可分组处理数据;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做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

以小组实验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是本节课的亮点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合作探究的精神。

美中不足的是合作探究用时较长,意义构建的时间较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