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步骤(3)

合集下载

三年级简单差额问题

三年级简单差额问题

三年级简单差额问题
1. 问题描述
在三年级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简单的差额问题。

差额问题就是求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比如,我们要求5和8之间的差额,可以用8减去5,得到3。

2. 解题步骤
解决简单差额问题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要求的差额
根据题目给出的要求,确定要求的两个数之间的差额。

步骤二:用大数减去小数
将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得到两个数之间的差额。

步骤三:写出答案
将计算得到的差额写出来,作为最后的答案。

3. 例题演练
例题一:
求12和6之间的差额是多少?
解题步骤:
步骤一:确定要求的差额为12和6之间的差额。

步骤二:用大数12减去小数6,得到差额为6。

步骤三:答案为6。

例题二:
求20和10之间的差额是多少?
解题步骤:
步骤一:确定要求的差额为20和10之间的差额。

步骤二:用大数20减去小数10,得到差额为10。

步骤三:答案为10。

4. 总结
通过以上例题的演练,我们可以总结出解决三年级简单差额问题的步骤。

首先确定要求的差额,然后用大数减去小数得到差额,最后写出答案即可。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适用于解决差额问题。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你理解和解决三年级简单差额问题。

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计算题解题步骤详解

计算题解题步骤详解

计算题解题步骤详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解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之一。

无论是基础的四则运算还是更复杂的方程、不等式,解题步骤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你详细解释计算题的解题步骤,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和实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解题步骤一:读题并理解在解答任何计算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并确保自己对题目的要求和条件都有清晰的理解。

如果遇到较长或复杂的问题,建议逐段理解,可以在题目旁边做标记或画图来帮助分析。

解题步骤二:列出已知和未知量将题目中已知的信息和待求的未知量列出来,以便更好地理清思路。

这可以避免遗漏重要的数据,并帮助你确定解题的方向。

解题步骤三: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代数运算、几何图形分析、方程式解法等。

在初步选择方法后,可以根据题目考察的深度和难度来进一步调整。

解题步骤四:解题过程根据所选择的解题方法,按照正确的步骤解答问题。

这可能包括代数运算、变量的代入、移项、化简等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每一步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避免计算错误。

解题步骤五:检查和回答在计算题中,解答不仅仅是给出结果,还需要经过检查确认答案的正确性。

可以通过将解答带回原方程中代入,或者对答案进行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检验。

如果答案符合题意并且计算过程无误,可以给出最终的结论。

以下是一些计算题的解题实例:实例一:解方程已知方程3x + 5 = 17,求解x的值。

解题步骤:1. 读题并理解:该题要求解方程3x + 5 = 17。

2. 列出已知和未知量:已知方程为3x + 5 = 17,未知量为x。

3. 选择解题方法:由于该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量x,并且是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通过移项和化简来解决。

4. 解题过程:- 将5从方程中移到等号的另一侧,得到3x = 17 - 5。

- 化简运算,得到3x = 12。

- 将方程除以3,得到x = 4。

5. 检查和回答:将x = 4代入原方程3x + 5 = 17中,得到3*4 + 5 = 17,等式成立。

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汇总(含各类题型)四、炼字型1. 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4)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6)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2.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3. 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分析构思(结构思路) 型1. 提问方法:(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 解答分析: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1)概述诗句的内容。

(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 答题示例: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方法(三)关系类

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方法(三)关系类

3.条件关系
– 关系词有“如果……就……”、“只有……才……” 等。此类题型比较少见,主要是由题干提供要达 到的目标,要求题肢提供达到该目标的条件。
• 解答此类题时,主要是弄清必要条件与充分 条件的区别,排除条件关系错误的题肢。从 关 系 词 上 看 , 就 是 要 把 “ 只 有 …… 才 ……” (表达必要条件)与“只要 …… 就 ……” (表 达充分条件)区别开来。
1 .因果关系
关系词有“因为”、“由 于”等。主要是背景材料 提供结果,设问要求回答 原因;也有材料提供原因, 要求回答 可能出现的结果。
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 的关系,故解答此类题时, 主要是要把握背景材料和 和设问之间有的因果关系。
2 .个性—共性关系
• 关系词有“说明”、“表明”等。主要是题干材料提供某种现 象(个性),要求题肢归纳、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共性)。 • 解答此类题时,重点要把握题干和题肢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上是 否相符,即题干中的材料对题肢的观点是否构成有效支撑。要 排除两类题肢,一是题肢观点与题干材料互不相关,题肢观点 在材料中根本没有相应的支撑;一是题肢观点与题干材料有一 定的关联,但在题干材料中找不到充分的支撑,论据不足,比 较典型的就是“以偏概全”。此外,还要注意排除与题干材料 只存在或然联系,不存在必然联系的题肢,亦即题肢观点只有 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这就是所谓“二级论证”。 • 与上述从个性到共性相反,还有一种试题,是由共性到个性, 即由题干规定本质或规律,要求题肢提供反映这一本质或规律 的现象、事例,解题方法可参照上述分析。
[答案]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
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养蟹人收益的增加,
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 100 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 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农户获得了 100 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 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扩大, 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②效率和公平分 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 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

《建筑力学》第3章 刚体平衡

《建筑力学》第3章 刚体平衡

3. 结果
Rax=10kN,Ray=19.2kN,Rby=18.1KN
第3章 刚体平衡
上周内容回顾: 一、刚体平衡条件 二、支座反力计算
12/34
一、刚体平衡条件
∑Fx=0 水平合力为零 ∑Fy=0 竖向合力为零 ∑Mo=0 力对任一点O的力距之和为0
13/34
二、支座反力计算
Rax
q=4KN/m
A
B
L=4m
解题步骤(3步): 1. 受力图 2. 方程 3. 结果
新内容:线均布荷载
【解】
A
1. 受力图
2. 方程
∑FY=0 ∑MA=0 3. 结果
Ray Ray+Rby-qL=0 Rby×4m-qL ×L/2=0
Ray=8KN , Rby=8KN
q=4KN/m B
L=4m
Rby
【例题5】求如图所示梁支座B、D处的支座反力。
Ray
Ray+Rby-F=0 Rby×4m-F ×3m =0
Ray=5KN , Rby=15KN
F=20KN
C
B
3m
1m
Rby
【例题2】求如图所示梁支座A、B处的支座反力。
F2=10KN
F1=10KN
D
A
C
B
2m
2m
2m
【解】
F2=10KN
F1=10KN
1. 受力图
D
A
C
B
2m
2m
2m
2. 方程
1. 受力图 2. 方程 3. 结果
【解】 1. 受力图
Rax
A
F1=20KN
F2=20KN 600 B
2m
3m

2024年3月计算机二级excel答案及解析

2024年3月计算机二级excel答案及解析
留意:以下的文件必需都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
期末考试结束了,初三(14)班的班主任助理王老师须要对本班学生的各科考试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为每个 学生制作一份成果通知单下发给家长。依据下列要求完成该班的成果统计工作并按原文件名进行保存:
.打开工作簿“学生成果.xlsx”,在最左侧插入一个空白工作表,重命名为“初三学生档案”,并将该工作表标签颜色 设为“紫色(标准色
步骤6:将“英语”工作表H2单元格中的公式粘贴到“物理”、“化学”、“品德”、“历史”工作表中的H2单元格中,然后 利用自动填充功能对其他单元格进行填充。
.【解题步骤】
步骤1:进入到“期末总成果”工作表中,选择B3单元格,在该单元格内输入公式JVL。oKUP(A3,初三学生档案 !$A$2:$B$56,2,0)",按Enter键完成操作,然后利用自动填充功能将其填充至B46单元格。
步骤1:选中D2单元格,在该单元格内输入函数JlF(M。D(MlD(C2,17,1),2)=1,"男“J女“)“,按Enter键完成操作。 然后利用自动的填充功能对其他单元格进行填充。
步骤2:选中E2单元格,在该单元格内输入函数w=-TEXT(MID(C2,7,8),n。-。-。n)w,按Enter键完成操作,利用 自动填充功能对剩余的单元格进行填充。然后选择E2:E56单元格,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 单元格格式”选项。切换至“数字”选项卡,将“分类”设置为“日期”,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步骤3:选中B列单元格,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选项。然后选中AI单元格,将光标置 于“学号”和“名字”之间,按3次空格键,然后选中A列单元格,单击【数据工具】组中的“分列”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 中选择“固定宽度”单选按钮,单击“下一步”按钮,然后建立分列线。单击“下一步"按钮,保持默认设置,单击“完成” 按钮。

全国计算机一级《MSOffice》操作题题库及答案

全国计算机一级《MSOffice》操作题题库及答案

全国计算机一级《MSOffice》操作题题库及答案全国计算机一级《MS Office》操作题题库及答案一、基本操作题1、在考生文件夹下GPOPPUT文件夹中新建一个名为HUX的文件夹。

2、将考生文件夹下MICRO文件夹中的文件XSAK、BAS删除。

3、将考生文件夹下COOK、FEW文件夹中的文件ARAD、WPS复制到考生文件夹下ZUME文件夹中。

4、将考生文件夹下ZOOM文件夹中的文件MACR0、OLD设置成隐藏属性。

5、将考生文件夹下BEI文件夹中的文件SOFT、BAS重命名为BU从、BAS。

二、字处理题1、在考生文件夹下,打开文档WORDl、DOCX,按照要求完成下列操作并以该文件名(WORDl、DOCX)保存文档。

【文档开始】信息与计算机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分,让我们回过甚来看一看,什么是20世纪最紧张的技术功效?人们可以列举出许许多多,但是相信最具同等的见地是:电子计算机可谓20实践人类最巨大、最卓越、最紧张的技术发明之一。

人类过去所创造和发明的工具或机器都是人类四肢的延伸,用于弥补人类体能的不足;而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它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

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不仅使计算机成为现代人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使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全球的科学技术以磅礴的气势和人们难以预料的速度在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

计算机要处理的是信息,由于信息的需要出现了计算机,又由于有了计算机,使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急剧增长和提高,反过来则更加依赖计算机并进一步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与计算机就是这样互相依存和发展着。

【文档结束】(1)将标题段文字(“信息与计算机”)设置为三号蓝色(标准色)空心黑体、居中、并添加黄色底纹。

(2)将正文各段文字(“在进入新世纪……互相依存和发展着。

”)设置为小四号楷体;各段落左右各缩进2、2字符、首行缩进2字符、1、2倍行距。

(3)设置页面纸XXX为“l6开184×260毫米(18、39厘米×25、98厘米)”、页面左右边距各2、7厘米;为页面添加红色1磅阴影边框。

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

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

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所谓,“得语文,得天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成了“失分大坑”,如何在阅读这一项抓分成了很多孩子的难题,很多家长为此着急,今天糖糖为大家收集了阅读抓分大全。

相信一定能对各位同学有帮助。

一、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写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三、常见修饰句子的方法(一)运用了什么修辞1.比喻句。

三年级估算解决问题应用题解题步骤

三年级估算解决问题应用题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1:理解问题在解答三年级估算解决问题的应用题时,首先要确切理解问题的要求。

问题可能是关于购物、出行、食物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计算数值,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所描述的情境,并明确问题的解决目标。

解题步骤2:提取关键信息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取关键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包括物品的价格、数量、距离、时间等,这些数据都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

提取关键信息有助于明确计算的对象和范围,为后续的估算提供基础。

解题步骤3: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常见的估算方法包括近似数法、取整数法、舍去数法等。

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可以简化计算,提高解题效率。

解题步骤4:进行估算计算在选定估算方法后,就可以进行估算计算了。

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和要求,运用所选的估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得出初步的估算结果。

在这一步骤中,要注意估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需要对估算结果进行检验和调整。

解题步骤5:进行精确计算估算完成后,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得出最终的解题结果。

在这一步骤中,要注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要注意计算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漏算,保证最终的解题结果是准确的。

总结回顾:在解答三年级估算解决问题的应用题时,我们首先要确切理解问题的要求,并提取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计算,最终得出解题结果。

估算解决问题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孩子们可以逐渐掌握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三年级估算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孩子们通过估算方法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运算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生活情境的估算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数学解题三步骤

数学解题三步骤

数学解题三步骤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其解题过程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

本文将探讨数学解题的三个核心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并通过具体实例加以阐述。

这三个步骤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数学解题的完整过程。

二、理解问题理解问题是数学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只有充分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条件,才能为后续的分析和解答奠定基础。

理解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识别题目类型:根据题目的表述和特点,判断其所属的数学领域和具体类型,如代数、几何、概率等。

这有助于确定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提取关键信息:从题目中筛选出对解题有用的关键信息,如已知条件、未知量、目标等。

这些信息是构建数学模型和制定解题策略的依据。

3. 转化问题表述:将题目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学语言或符号,以便进行数学运算和推理。

例如,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

三、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数学解题的第二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

在这一阶段,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内在的数学结构和规律。

分析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模型应能准确地反映问题的本质特征,且易于处理。

2. 探究解题思路:结合数学模型和已知条件,探索可能的解题路径。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定理、公式或方法,以及确定解题的具体步骤和顺序。

3. 预测解题难度: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自身掌握的知识水平,对解题的难度进行初步评估。

这有助于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在难题上过度纠结。

四、解答问题解答问题是数学解题的最后一步,也是最直接体现解题成果的一步。

在这一阶段,需要将分析阶段得到的解题思路和策略付诸实践,通过具体的数学运算和推理得出问题的答案。

解答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执行解题计划:按照预先设计的解题步骤和顺序,逐步进行数学运算和推理。

这包括代数运算、图形绘制、逻辑推导等。

定语从句解题步骤三步法

定语从句解题步骤三步法

定语从句解题步骤三步法
定语从句的三步法:
1. 找出先行词,先行词可以是名词、代词、短语、句子、先行词为名词时既可为人也可为物。

2. 根据关系词在从句中的作用,弄清关系词在从句中担当什么成分,根据先行词确定关系词在从句中的作用:
①确定关系词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还是定语。

主语一般用that,which,who,where,whose,whom等充当;宾语一般用that,which,where,when,whom等充当;定语一般用whose,which,that等充当。

②确定定语从句是限制性的还是非限制性的。

限制性定语从句紧跟先行词且去掉从句后意思不完整;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逗号与主句隔开,去掉后意思仍完整。

3. 根据语境判断关系词在从句中的作用,分析语境,判断关系词在从句中作何成分。

三种动物同笼解题方法

三种动物同笼解题方法

三种动物同笼解题方法一、引言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三种动物同笼的解题方法。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许多数学和逻辑思维的要素。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三种动物同笼的解题方法1.基本概念与条件三种动物同笼问题,一般表述为:已知三种动物的数量,求出每种动物在笼子中的比例。

常见的条件有:已知动物的总数量、已知动物的总头数、已知动物的总脚数等。

2.解题步骤(1)确定未知数:设三种动物的数量分别为x、y、z。

(2)根据条件列方程: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建立方程组。

(3)解方程组: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动物的数量。

(4)检验结果:将求得的数量代入原方程,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3.举例说明已知:狗、猫、鸡三种动物共30只,猫和鸡共有20只脚,求狗、猫、鸡各有多少只。

设狗x只,猫y只,鸡z只。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列出以下方程组:x + y + z = 30 (1)4y + 2z = 20 (2)解方程组得:x = 12,y = 5,z = 3经检验,猫和鸡共有20只脚,符合题意。

三、动物数量与笼子大小的关系1.数量确定在解决三种动物同笼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动物的数量。

一般来说,数量越多,笼子的大小就要求越大。

这是因为动物之间的互动和生长环境需求不同,数量多的动物需要更多的空间。

2.笼子大小选择选择合适的笼子大小,不仅可以保证动物的生活环境,还可以避免因为拥挤导致的健康问题。

一般来说,动物的笼子大小应满足以下条件:(1)笼子长度至少为动物身长的3倍;(2)笼子宽度至少为动物肩宽的2倍;(3)笼子高度至少为动物站立时身高的2倍。

四、实际应用与拓展1.环保角度在保护动物的角度来看,三种动物同笼问题可以引导我们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福利。

例如,在养殖场的设计中,合理规划动物的养殖密度和笼子大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2.农业养殖在农业养殖领域,三种动物同笼问题可以帮助养殖户合理安排养殖场所,节约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算术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了解计算检验

算术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了解计算检验

算术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了解计算检验算术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了解、计算、检验算术问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类问题。

无论是解决简单的数学计算还是处理更复杂的数值推理,正确的解题步骤对于我们得出准确的答案和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算术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了解、计算、检验。

通过这些步骤的合理运用,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各类算术问题。

一、了解了解问题是解决算术问题的第一步。

在面对一个算术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和限制条件。

通过理解问题,我们能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的计算和分析。

了解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问题的核心要求。

算术问题通常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这些信息会对我们后续的计算和解答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2.梳理问题的限制条件。

算术问题常常会附带一些前提条件,例如时间、空间、人物等。

我们需要将这些条件记录下来,并在计算过程中加以考虑,以确保我们的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3.确定问题的解题方法。

不同的算术问题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算术公式计算,而有些问题则需要借助更复杂的数学原理和推理方式。

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

二、计算计算是解决算术问题的核心步骤。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根据了解到的问题要求和限制条件,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计算。

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工具。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我们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和工具。

例如,对于大规模的数据计算,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或电脑软件来简化计算过程。

2.注意数字和单位的准确性。

算术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字和单位必须准确无误。

我们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输入的数字和单位是否与题目要求一致,以避免因数字错误而导致计算结果的不准确。

3.运用适当的数学公式和运算规则。

根据问题的要求,我们需要运用适当的数学公式和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三年级除法最大值最小值计算题

三年级除法最大值最小值计算题

三年级除法最大值最小值计算题
【原创版】
目录
1.题目背景
2.题目分析
3.解题步骤
4.结论
正文
1.题目背景
这是一道针对三年级学生的除法题目,要求计算一组除法算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题目如下:
例如:28 ÷ 3 = 9 余 1。

请计算 28 ÷ 3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题目分析
要解答这道题目,我们需要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

除法是一种算术运算,用于计算一个数(被除数)被另一个数(除数)除后所得的结果(商)和余数。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需要计算除法算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因此需要分析除法运算的特点。

3.解题步骤
(1)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

例如,在 28 ÷ 3 这个算式中,商是 9,余数是 1。

(2) 其次,我们需要确定除法算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最大值出现在没有余数的情况下,即除数可以整除被除数。

在这个例子中,当除数为 3 时,被除数为 27,商为 9,没有余数,所以最大值为 9。

最小值出现在余数为 1 的情况下,即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

在这个例子中,当除数为 3
时,被除数为 28,商为 9,余数为 1,所以最小值为 1。

(3) 最后,我们需要将计算结果整理成题目要求的格式。

例如,在 28 ÷ 3 这个算式中,最大值为 9,最小值为 1。

4.结论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 28 ÷ 3 这个除法算式中,最大值为 9,最小值为 1。

计算机二级MS-Office-考试实操题题目5

计算机二级MS-Office-考试实操题题目5

1[单选题]程序流程图中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的是( ).A.图元关系B.数据流C.控制流D.调用关系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在数据流图中,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数据流。

在程序流程图中,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控制流。

所以选择C。

2[单选题] 在CD光盘上标记有“CD-RW”字样,“RW”标记表明该光盘是( )。

A.只能写入一次,可以反复读出的一次性写入光盘B.可多次擦除型光盘C.只能读出,不能写入的只读光盘D.其驱动器单倍速为1350KB/S的高密度可读写光盘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CD—RW是可擦写型光盘,用户可以多次对其进行读/写。

CD-RW的全称是CD-ReWritab1e。

3[单选题] 在满足实体完整性约束的条件下( ).A.一个关系中应该有一个或多个候选关键字B.一个关系中只能有一个候选关键字C.一个关系中必须有多个候选关键字D.一个关系中可以没有候选关键字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实体完整性约束要求关系的主键中属性值不能为空值,所以选择A。

4[单选题] 若对音频信号以lokHz采样率、16位量化精度进行数字化,则每分钟的双声道数字化声音信号产生的数据量约为( )。

A.1.2MBB.1.6MBC.2.4MBD.4.8MB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声音的计算公式为(采样频率Hz*量化位数bit*声道数)/8,单位为字节/秒,(10000Hz*16位*2声道)/8*60秒即2400000字节,再除以两个1024即2.28MB。

从本题答案选项来看,如果简化将1K按1000算即可得到2.4MB。

5[单选题] CPU中,除了内部总线和必要的寄存器外,主要的两大部件分别是运算器和( )。

A.控制器B.存储器C.CacheD.编辑器参考答案:A6[单选题] 计算机中,负责指挥计算机各部分自动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的部件是A.运算器B.控制器C.存储器D.总线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从宏观上看,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

小说阅读5选2选择题解题3步骤

小说阅读5选2选择题解题3步骤

小说阅读5选2选择题解题3步骤
小说文本的选择题,一般采用5选2的形式,赋分5分,并且在评分标准中具体规定了每个选项的不同得分。

一般而言,符合题干要求而且信息量大、有重要意义的选项占3分,符合题干要求但信息量较小或重要性不突出的选项占2分,基本符合题干要求但表述略有瑕疵的选项占1分,选项表述有误或不符合题干的选项不得分。

根据这一评分标准,答题时应首先把不符合题干要求或表述有误的选项排除掉,然后再对余下的选项进行择优选择。

答题时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高考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就是题干要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排除判断定答案
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一年级应用题答题格式

一年级应用题答题格式

一年级应用题答题格式摘要:一、问题背景及意义二、答题格式规范1.题目解读2.解题步骤3.答案呈现三、实例分析四、注意事项五、总结与建议正文:一年级应用题答题格式一、问题背景及意义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应用题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掌握应用题的答题格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答题格式规范1.题目解读在解答应用题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题目中通常会给出一些条件,如数字、图片等,要求我们根据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

在解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关键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题意。

如“一共”、“平均分”等。

(2)分析数量关系:分析题目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3)注意单位:题目中可能涉及不同单位的转换,如长度、时间、重量等。

2.解题步骤在明确题意后,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解题:(1)提炼已知条件: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整理出来,以便于后续计算。

(2)列式计算:根据题目要求,运用相应的数学公式进行计算。

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3)代入计算:将计算结果代入题目中,验证是否符合题意。

3.答案呈现在得出答案后,要清晰、简洁地呈现答案。

通常包括以下部分:(1)答案: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2)单位:如有需要,注明答案的单位。

(3)解释:简要说明答案的含义,如“每份是多少”、“总共有多少”等。

三、实例分析例如,以下应用题:“小明有12个苹果,他要分给小红和丽丽,小红分到4个,丽丽分到几个?”解题过程:1.题目解读:已知小明有12个苹果,分给小红4个,要求求丽丽分到的苹果数。

2.解题步骤:(1)提炼已知条件:小明有12个苹果,小红分到4个。

(2)列式计算:12 - 4 = 8(3)代入计算:丽丽分到的苹果数为8个。

3.答案呈现:丽丽分到8个苹果。

四、注意事项1.认真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意。

2.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计算,注意单位转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cel04解题步骤
1、将工作表sheet1更名为“第五次普查数据”,将sheet2更名
为“第六次普查数据”。

做法:
选择“sheet1”工作表标签右键“重命名”更名为“第五次普查数据”
同样方法将sheet2更名为“第六次普查数据”
2、浏览网页“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htm”,将其中的“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格导入到工作表“第五次普查数据”中;浏览网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htm”,将其中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格导入到工作表“第六次普查数据”中(要求均从A1单元格开始导入,不得对两个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排序)
做法:
1)打开网页“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htm”,复制其中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格,在工作表“第五次普查数据”中选中A1单元格,右键“选择性粘贴”,在选择性粘贴窗口中选择粘贴方式为“HTML”确定
2)同样方法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htm”中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格导入到工作表“第六次普查数据”中
3、对两个工作表中的数据区域设置自动套用格式,设置第五次普
查数据表为“表样式浅色 16”,设置第六次普查数据表为“表样式浅色 17”,并将所有人口数列的数字格式设为带千分位分隔符的整数。

做法:
1)在“第五次普查数据”中选中A1:34数据区域,在“开始”
选项卡中的“套用表格格式”中选择“表样式浅色16”
2)选中“2000年人口数”列,右键鼠标“设置单元格格式”,在“数字”选项卡中选择分类为“数值”,设置小数位数为0,勾选“使用千分位分隔符”
3)同样的方法设置“第六次普查数据”中的数据区域格式为“表样式浅色17”,并将人口数列的数字格式设为带千分位分隔符的整数。

4、将Sheet3重命名为“比较数据”;将第五次普查数据和第六次
普查数据两个工作表的数据合并到工作表“比较数据”中(自A1单元格开始存放,标题顺序依次为:地区、2010年人口数(万人)、2010年比重、2000年人口数(万人)、2000年比重)。

并以“地区”为关键字按升序排列。

设置比较数据工作表自动调整行高和列宽、字体为“黑体”、字号为“12”、内外边框均设置为细实线。

做法:
1)用步骤1中的方法将Sheet3重命名为“比较数据”
2)选中“第六次普查数据”内容复制,在“比较数据”工作表选
中A1单元格右键选择“选择性粘贴”,选择“值和数字格式”
确定;
3)选中A1单元格,在“开始”选项卡中的“排序和筛选”中选择“自定义排序”
4)在“排序”窗口中设置关键字为“地区”,排序依据为“数值”,次序为“升序”
5)同样的方法将“第五次普查数据”表中内容粘贴至E1单元格中并排序
6)删除D、E列内容
7)在“比较数据中”选择A1:E34区域,在“开始”选项卡中设置字体为“黑体”、设置字号为“12”,依次选择“格式”中的“自动调整行高”,“自动调整列宽”,
8)在“设置单元格格式”窗口中选择“边框”选项卡,设置线条样式为“细实线”,依次选择“外边框”“内部”确定,设置表格边框
5、在合并后的工作表“比较数据”中的数据区域最右边依次增加
“人口增长数”和“比重变化”两列,计算这两列的值,并设置合适的格式。

其中:
人口增长数=2010年人口数-2000年人口数;比重变化=2010年比重-2000年比重。

做法:
1)在“比较数据”表中选中F1单元格,输入“人口增长数”,在F2中输入公式“=B2-D2”,拖动填充柄至F34
2)选中G1单元格,输入“比重变化”,在G2中输入公式“=C2-E2”,拖动填充柄至F34
6、打开试题文件夹中的工作簿“统计指标.xlsx”,将工作表“统
计数据”插入到正在编辑的文档“文档.xlsx”中工作表“比较数据”的右侧,自I1单元格开始存放。

做法:
1)打开试题文件夹中的工作簿“统计指标.xlsx”,复制工作表“统计数据”中的内容
2)打开文档“文档.xlsx”中工作表“比较数据”工作表,选中I1单元格,右键粘贴
7、在工作簿“文档.xlsx”的工作表“比较数据”中的相应单元
格内填入统计结果。

做法:
选中“比价数据”工作表中的J2单元格,输入公式“=SUM(D2:D34)”
回车,计算出2000年总人数;同样方法选中K2单元格计算2010年总人数
选中K3单元格,输入“=K2-J2”回车
选中J4单元格,输入公式
“=INDEX(A1:D34,MATCH(MAX(D2:D34),D:D,),1)”回车
选中K4单元格,输入公式
“=INDEX(A1:D34,MATCH(MAX(B2:B34),B:B,),1)”回车选中J5单元格,输入公式
“=INDEX(A1:D34,MATCH(SMALL(D2:D34,1),D:D,),1)”回车
选中K5单元格,输入公式
“=INDEX(A1:D34,MATCH(SMALL(B2:B34,2),B:B,),1)”
选中K6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F2:F34,"<0")”回车
8、基于工作表“比较数据”创建一个数据透视表,将其单独存放
在一个名为“透视分析”的工作表中。

透视表中要求筛选出2010年人口数超过5000万(含5000万)的地区及其人口数、2010年所占比重、人口增长数,并按人口数从多到少排序。

最后适当调整透视表中的数字格式。

(提示:行标签为“地区”,数值项依次为“2010年人口数”、“2010
年比重”、“人口增长数”)。

做法:
1)在菜单栏“插入”选项卡中,选择“数据透视表”中的“数据透视表”,设置区域为“比较数据!$A$1:$G$34”,数据透视表的位置为“新工作表”,“确定”
2)在数据透视表中,设置行标签为“地区”,数值项依次为“2010年人口数”、“2010年比重”、“人口增长数”
3)选择“行标签”下拉列表,依次设置“值筛选”为“大于或等于”项,在“值筛选”窗口中设置条件项目为2010年人口数(万人)大于或等于5000
4)再次选择“行标签”下拉列表,选择“其他排序选项”,在排序窗口中选择“降序”,在下拉列表中选择“2010年人口数”
选中“2010年比重”列,右键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在“数字”选项卡中设置分类为“百分比”小数位数为“2”
按照步骤1的方法,将数据透视表所在的工作表重命名为“透视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