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③完善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八字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 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
1、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的是(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共同纲领》的制定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产生
2、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 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
① 联系材料一、二、三找出三部宪法有什么不同点? ②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①三部宪法的不同点是前两者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资 产阶级色彩,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 第一部宪法: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实 际无权。 第二部宪法是资产阶级色彩,规定了国民的权利, 但是没有规定具体实施机关。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 民的权利及其具体行使机关。 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②表现在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君权向民主 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
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
4.意义:实现------保证-----促进-----
1956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
(1)该地图向我们展示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内容、作用 )
四次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一届政协、一届人大、二届政协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成立: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②开国大典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2、中共领导的多党 ①初步确立:1949年一届政协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新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背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和组织基础。
(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 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 范围内建立起来。
(1)初步建立: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正式建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职能转变 ①性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 ②职能变化:1949年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责是政治协 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路线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④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意义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权地位和政权性质) ②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③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年9月21日 地点:北平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
内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施政纲领) 容 确定国体——新民主主义国家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④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成立——开国大典:19度)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精选】
4、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方针,标志着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5、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6、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1945年毛泽东和他53老岁师的(毛徐泽特东立肃)然
6的8岁老的师黄炎---培黄直炎言相培对相话答论:天“下我们已经
问:“我生六十余年,找到了新路,我们 耳闻的不说,所亲眼 能跳出这周期率。
见到的,真所谓‘其 这条新路,就是民
兴也勃焉,其亡也忽 焉’。……一部历史, ‘政怠宦成’的也有,
主。只有让人民起 来监督政府,政府
试试身手:
B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
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2)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的政协,其主要
职能是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
D 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 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政协制度确立与发展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 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2、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 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 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国务院据此制《十一五规划 纲要(草案)》,在广泛听取了政 协委员意见后,于十届人大四次会 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十一五”规划为什么由中国共 产党提出建议、政协委员提出意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什么?
指出重心转移 确定基本政策 确定两个转变的总任务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推翻了三座大山 实现了国家独立 建立了新生政权 奠定了政建基石 开辟了历史纪元 “一法三制”是指什么? “一法三制”是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成就 的概括。一法是指……三制是指……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一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政治前提: 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统治覆灭 理论准备: 七届二中全会 中心转移 基本政策 两个 转变(总任务) 组织准备: 政协会议
讨论建国事宜 通过重要文件 选举中央委员
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 改变了国家性质实现了独立 建立了全新政权开辟新纪元
时间:1949.3;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 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 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④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9; 地点:北京; 内容:中心议题、决定国名国旗等、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 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A、确立标志: 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 人民民主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 B、主要内容: ①确立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意义: 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 供了保障。 《宪法》 《共同纲领》 代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件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 方划为自治区、 自治州、自治县 三级,各级自治 机关依照宪法和 法律规定的权限 行使自治权。
时间 1947 1955
1958 1958 1965
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学习目标
•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概述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学指导一
• 认真阅读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 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3分钟) • 1、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 • 2、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 3、共同纲领的性质 • 4、开国大典的意义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时间:1949年9月 • 地点:北平 • 中心议题: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 具体内容: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 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 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 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 • • 时间:1954.9 地点:北京 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制定 思考: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并履行职责前, 哪个机构在代行人大的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内容 两个规定 二、特点 两个原则 三、地位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四、意义 人民民主进入了全新阶段 依法治国的新起点
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 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地位段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1)1949年新政协召开,初步建立;
(2)1954年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 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3)1956年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设置:五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47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西藏自治区19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谢谢观赏!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设与祖国统一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概念阐释:
新中国历史分期
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1978年:徘徊时期
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5)组织: 新政协召开。 解放南京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建立
2、筹备: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 1949年 北平 (2)与会代表: 中共、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等 (3)内容:
①确立了国名、首都、国旗、国徽、国歌;
②通过《共同纲领》;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意义:
①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是临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
2.成果: 2.成果: 成果
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 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时间 民族区域自治 地方划分为自 治区、自治州、 1947年 治区、自治州、 1947年5月1日 自治县三级, 自治县三级, 1955年10月1日 1955年10月 各级自治机关 依照宪法和法 1958年3月15日 1958年 15日 律规定的权限 行使自治权 1958年10月25日 1958年10月25日 1965年 1965年9月9日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建立的基础:地方各级人大的召开 建立的基础: 2、建立的标志: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建立的标志: 1954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内容: 公民的义务和权力 确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特点: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政治:保证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
2、确立与完善过程(板书)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中国的民族自治区(板书)
基本内容(含义)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参看中国民族分布图,从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港澳自治权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何重要作用?
教
后
记
〖作业〗《非常学案》活页练习。
学生回顾所学相关知识。
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
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何重要作用?
思考: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D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单项选择题:
1、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 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 )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这三种制度有 什么共同点?
人民当家作主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4、下列有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 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 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A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 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 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专题四(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初步建立: 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 (2) 1949年——1954年代行人大职权 1954年后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全新阶段: 中共对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结合课本P67图片,阅读材料,思考并分析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 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 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 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胡锦涛 请问中国共产党历史建立过哪些统一战线,有何作用?
•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点归纳)
(1)三项内容: A、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两大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议一议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是什么? (2)有人认为:随着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其职能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3、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召开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4、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 纲领》的通过
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地点:
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村
乡村到城市 工作重心:
内容:
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新 中 国 初 期 的 政 治 建 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 2.成立准备
(奠定基石、前提) 3.成立及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民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主政治特色 (政党制度) (★三大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不是国家机构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立法,决策,任 免,监督权; 选举产生
协商产生
分布特点
汉族
大杂 居 小聚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 居 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③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 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3.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10.1
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内容: 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任命周恩来为国家总理兼外交部长 C、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②、举行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法律依据: ①1949年9月,全国政协一届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规定。
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本专题主要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与实践。
内容分为三个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
具体说来,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确定,此后在实践中又得到了一些发展和健全。
第二阶段,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摧残、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第三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与新中国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成为成功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基础。
现阶段发展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的提出,在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把握新中国政治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这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了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发展趋势。
教师应根据每课的重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
在了解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曲折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树立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而不断努力的自觉性。
本专题教学重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现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奠定基石
1、成立的条件
2、筹备工作: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新中国的成立 4、成立的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实施: 五大自治区的成立 4、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结
一次典礼:开国大典 二个法律: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 三大制度: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一届人大:
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村
工作重心:
内容:
工作中心: 基本政策:
总任务:
意义:
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问题
七届二中
1949 年3 月 5 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具的西柏坡村召开 1949 年 3 月在河北省平山具的西柏坡村召开
特点:具有广泛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群众性和进步性
(1949、9
北平)
〈共同纲领〉规定了: 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 与会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 主义国家;国家各方面 1、确立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 3、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
二届政协
请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1、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成品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主政治内容
总结
一次典礼:开国大典 二个法律: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 三大制度: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一届人大、
二届政协
单项选择题:
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 建国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奠 定了基础.回答1-3题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 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 (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 治同盟(简称台盟)。 ★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到社会 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爱国统一 战线。
★(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人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主席——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最高 最高 检察院 法院 各部委 军事 委员会 议会
西方政体:三权分立
政府 法院
立法
行政
司法
问题:中西政体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4)意义:
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 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问题探究 探究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三次工 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 立,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 乡村 第二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 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1、原因:
历史: 历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面临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 各民族面临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 地理: 大杂居、 地理: 大杂居、小聚居
2、确认时间及三级政权机构: 确认时间及三级政权机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 治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哪些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哪些权力?人民代表拥有 哪些权利和义务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 哪些权利和义务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 全国人大会权力: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全国人大会权力: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监督权、 监督权、选举权等
1954年一届人大;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54年一届人大;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年一届人大
3、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 (1)最早: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国前) 最早: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 最晚: (2)最晚: 西藏自治区 (1965年) 1965年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 行使自治权, 当家作主, 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 内部事物。 内部事物。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前提)(一)、历史条件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2、理论基础: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基础 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北坡内容:①党的工作 重心转移:乡村到城市.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②确定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③总任务:“两个转变“ 从农业国到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2)、1949年6月,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必修三专题四第二课)3、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为新中国成立做充分准备、 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隆内容: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等②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起到了历史宪法的作用,也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1949—1954年)④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二)、成立的概况1949年10月1日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会后,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三)、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3、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4、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可称1954年宪法1、主要内容:(1)、明确规定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根本权利和义务(3)、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2、原则(显著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①、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②、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从法律上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保障③、有利于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三、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 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 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 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简述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会场主席台上方挂孙中山像的 民主党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旗尾的上端,有蓝色划成黄色底的正方形,正方 形内标着「 井 」字。这是耕者有其田之意,正 方形外,全是红色。这旗从前(辛亥)在惠州起义 时曾经用过 ,后曾为某党徽 。这在社会上是鲜 见的,现基本不用。
致公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P66 (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2)作用:基本形成了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小结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 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历史组 夏清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P64-67 (1)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具有 临时宪法 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了 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会。 ③确立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3)发展 ①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职能是政治 协商和民主监督。 ②1956年,中共提出“ 长期共存 ,互相 监督”的方针。
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 联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都 系 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
机关的工作效率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旗)
5个 30个 124个
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 政治建设
2020/8/28
项目 人民代表大会
政协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
的国家权力机关,代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性质 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 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 不同 权力。在我
位
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
职能 的国家权力机关,有
不同 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
重大事务
监督 权不 同
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 权力实行的监督,是 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具有法律约束力
产生
组成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
方式 产生
不同
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 是政治协商、民主监 督和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监督不具有 国家权力的性质。不 具有法律约束力,是 一种民主监督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1956)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课知识结构
1、新中国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 的决议——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各民族大团结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B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 地位
2.创立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内容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2.法律 依据 3.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项基本政治制度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纷纷建立
发展过程
最迟: 1965年,西 藏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1958年,宁夏回族 自治区
4.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小结: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了人民的当家作主。 通过《共同纲领》 内容: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确立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法
作用 代行 全国人大 职能,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 及意义: 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2.标志 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真 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民族独立) (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民主权利)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础。
广西壮族自 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②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⑶意义: 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影响
⑴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⑵作用: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初步发展:政协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 ⑴性质: 统一战线组织 ⑵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4)完善: 1982 年“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专 题 四
现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设 与 祖 国 统 一
1
·
第一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本专题主要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与实践。
内容分为三个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
具体说来,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确定,此后在实践中又得到了一些发展和健全。
第二阶段,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摧残、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第三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与新中国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成为成功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基础。
现阶段发展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的提出,在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把握新中国政治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这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了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发展趋势。
教师应根据每课的重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
在了解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曲折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树立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而不断努力的自觉性。
本专题教学重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现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构想与实践。
本专题教学难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和确定依法治国方略在国家政治建设进程中的意义。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大政治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结合教材中设计的相关历史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取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主动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认识而发表看法,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创建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对于繁荣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重难点】本课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二、教学内容导入:百年风云,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那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是怎么样的呢?新中国建立了怎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呢?我们就要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和把握。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时期。
一、前提:新中国的成立(1)成立过程①奠基:七届二中全会②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内容:A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B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C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如何?《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提示(1)从制定机构上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从主要内容看: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确立的各项原则成为以后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
③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2)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③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2、一届“人大”开创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阶段(1)背景:①建国初,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③1953年,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的开展;(2)概况:1954年9月、北京。
①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的内容:A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C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宪法的特点:A二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B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的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会议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因为它规定了人民民主原则,即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因为它规定了社会主义原则,该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这些原则在国家机构的组成上也得到体现。
(4)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
3、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课外阅读内容)4、三大政治制度概述(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意义:人民当家作主,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政治)①初步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其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③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相比,我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特点:(1)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合作关系,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2)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长期方针和思想基础;(4)多党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决策;(4)有利于发扬中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5)有利于形成对中共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政治?角度提示:(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地位及其政治态度(2)联系国情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3)分析这一制度实行的积极作用▲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
(1)国民革命时期(1924、1——1927、7):革命统一战线(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解放战争至文革前: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爱国统一战线(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过程):A《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