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劳动教育制度的思考
关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若干思考【摘要】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为我国社会和谐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与政治需要,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本文针对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养制度;由来;问题;建议富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诞生于肃清反革命运动中,经过了初期的高效与辉煌,之后一路蹒跚而行,国务院、公安部和人大常委会根据50年来客观情况的变化,多次修补,希冀此项饱受争议的制度能够为中国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目前针对劳动教养制度的走向存在多种主流观点,大部分均赞同保留原制度,于法律根据和执行机关上进行必要改革,让该项制度更符合新时代法制建设、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继续承担历史使命。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由来劳动教养制度,即是对有轻微犯罪,但尚不够刑事处罚并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强制性劳动教育改造的处罚措施。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剥夺人生自由的行政处罚措施,如上所述,它诞生于建国初期,目的是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人民政权,同时解决那些反革命不安份分子的就业生活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的一项措施。
最早的相关文件是国务院于1957年下半年颁布的《关于劳动教养的问题的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养至今已经改造教育了近300万人,在发挥巨大作用,促进社会安定发展的同时,其程序上实体上的不合法性也广受民权意识觉醒的人民大众和学者的广泛批评。
为此,结合时代具体情况,国务院公布《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对劳动教养作了笼统性原则性的规定。
在1991年的《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中肯定了作为行政处罚的劳动教养制度。
199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的通知》。
上述后续的行政规章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劳动教养的认识,但是仍然不能彻底根除劳动教养的弊病。
二、劳动教养制度现存问题首先,广受争议的是该制度于我国多部上位法和基本的法律原则冲突。
对劳教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实困境的政治思考
戴韶华如果从劳教制度创立的政策依据──1955年8月25日党中央发出的〈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算起,该项制度在中国已经有50多年的时间了,基本伴随著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劳教制度随著国家的政治形势在发生著变化──不断完善的变化,并表现出极强的政策性和随意性。
这项土生土长的制度非常具有中国本土性,其创立和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和特有的政法观念。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大创举,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1然而在依法治国的战略推进中,劳教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及其造成的弊端非常明显,在国际国内经常成为人们诟病的话题。
尽管其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至今为止没有一部法律作为其存在的支撑和显而易见的违反法律程式的事实,使得这项制度经常有「存、废、改」的争论,不得不面对几乎走到尽头的困境。
根据最近的新闻报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把劳教立法列入立法规划,名称为《违法行为矫治法》,这一消息意味著这项制度最终将走向合法化。
一、超越法律的惩罚措施劳教制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却成为几种相关法律冲突的焦点,包括与《立法法》、《行政处罚法》、《刑法》等,直至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在我国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党和国家提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今天,劳教却几乎成为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
我们反思劳教制度发展的过程,50多年的时间为甚么会走到这样一个地步,尽管在不断完善。
考虑到我国建国后前三十年的特殊情况,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为甚么劳教制度还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造成今天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甚么样的阻力,是不是反映了在高调法治建设的外表下,中国真正核心的东西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是否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惯性中的根深蒂固的本土性的传统的作用──这是法治化进程中最难改变的。
但究竟是现代法治产生的西方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区别的原因,还是革命的历史进程所造就的观念、政治制度与法治的本义之间的磨合过程,亦或两者兼而有之。
劳动教育的认识
劳动教育的认识一、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体现了劳动者对自身劳动的认知和评价。
劳动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劳动态度,还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积极投身劳动。
二、劳动精神培养劳动精神是指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包括劳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劳动精神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质量。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劳动精神,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创新。
三、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技能是指人们从事某项具体劳动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和能力。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实现劳动价值的基础,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教授孩子们必要的劳动技能,如手工制作、机械操作、电子技术等,使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环境和生产需求。
四、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的关于劳动管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了解和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向孩子们普及基本的劳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劳动安全知识劳动安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一系列措施。
掌握基本的劳动安全知识是每个劳动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预防事故发生和保护生命安全的必要条件。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教授孩子们相关的劳动安全知识,如安全操作规程、防护用品的使用等,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一、概述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从最初的以生产劳动为主的实践课程,到后来的结合学科知识的劳动技术教育,再到现在的强调创新和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历程,分析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完善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简述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社会变迁、教育政策的调整紧密相连,历经了多个阶段,从萌芽到确立,再到不断的深化和革新。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劳动教育课程就开始萌芽,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目标。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小学教学计划及说明》、《关于制发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的通知》等文件的颁布,劳动教育课程正式进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劳动教育的框架。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劳动教育课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学生被下放到农村,接受插队劳动,劳动教育不再只是课堂理论知识,更多地是实践经验和技能。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也推动了劳动教育的再次变革。
80年代,我国中小学逐渐开展多种类型的劳动实践,如农村劳动实践、城市街道劳动、生产实践、环保实践等。
这些实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素养学习等存在脱节,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90年代出台了《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规范。
进入新世纪,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生活技能课程、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课程、学校保洁、垃圾分类教育、社区服务等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
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基于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2000-2020年)
2021年第3期第34卷(总第201期)No.32021General No.201Vol.34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基于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2000—2020年)李红梅1,孙自强2(1.海南师范大学党委,海南海口571158;2,海南师范大学教务处,海南海口571158)摘要:以中国知网2000-2020年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文章从发表年份、期刊来源、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资助基金分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表明,2000—2020年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理论思想研究和实践路径研究:理论思想研究深度和质量不断提升,实践路径研究多层次、多方位展开,成果层出不穷。
建议未来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深入研究大中小学各年段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加强劳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研究。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21)03-0051-082015年7月,教育部联手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2020年7月,教育部下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作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和部署。
随着国家有关劳动教育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加强和发展劳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使命。
关于现行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现行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思考作者:徐勤鸣张岚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3期摘要:学术界对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存有不同观点。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严厉措施,理应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劳动教养制度法律化、防范功能矫治化、决定程序的司法化是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劳动教养法律监督司法审查作者简介:徐勤鸣、张岚,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043-02劳动教养作为一项曾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发挥过极其重要作用的法律制度,从其创建、发展的四十多年风雨历程中,无论在适用的范围、功能方面,还是在审批程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关劳动教养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笔者认为,对劳动教养制度最终出路的研究,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将该项制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研究,放到是否适应中国依法治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总体要求下开展讨论。
一、学术界对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简单改革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正视劳动教养运作弊端的同时,不能因噎废食而无视其存在的社会功效,因而主张在保留劳动教养制度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造。
第二种观点是彻底废除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游离于刑法之外的劳动教养实际剥夺被劳动教养人的人身自由,并且只能由以公安机关为班底的劳动教养委员会一家独自决定,既没有受到实体和程序的制约,也缺乏必要司法救济,无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而主张完全废除劳动教养这项法外“刑罚”手段。
①第三种观点是刑法的保安处分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对现行的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造后纳入刑法保安处分体系,并改名为劳动处遇或者教养处分。
改造后的教养处遇主要适用于犯罪轻微者、劳改犯逃跑后又重新犯罪者,以及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而被判刑劳改的人。
二、关于检察机关对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监督问题人民检察机关对劳动教养制度实行法律监督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
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思考作者:蔡雷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0年第05期深化认识,把握时代劳动教育特点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历程简要回顾建国初期,我国的劳动教育以简单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劳动知识与劳动技术被纳入劳动教育范畴。
21世纪初期,劳动与技术教育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
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深化,由单一到综合的特点。
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认识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上,要全面系统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核心目标、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实施途径及重要意义等,只有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理解,才能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中学有效实施。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横向上与德、智、体、美的关系,考虑劳动教育中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关系,考虑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领域中劳动教育的关系。
纵向上要考虑大中小幼劳动教育的关系。
在中学阶段,尤其要考虑初高中劳动教育的关系。
在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中找到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形成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
建立新时代劳动教育组织管理及制度保障体系学校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劳动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评价方案》等相关制度,形成劳动教育实施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实施。
构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要根据初高中特点把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开展活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劳动习惯。
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和建议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简要介绍劳动教育的概念和背景。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态度的教育过程。
在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阐述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既有个人层面的意义,也有社会层面的意义。
在个人层面,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实践能力。
在社会层面,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然后,概述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在实际推行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平衡、劳动价值评价体系不完善、劳动与学习的融合不够紧密等。
同时,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和评价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见,需要加以解决和改变。
最后,提出研究劳动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在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同时,还应引导社会大众正确理解和评价劳动教育,加强与家庭、社区等其他教育主体的合作,形成共同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合力。
总而言之,本文将从劳动教育的概念和背景、意义和目标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最终提出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和建议,旨在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会对劳动教育的概况进行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会重点讨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目标与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在正文部分,首先将详细探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它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我国自建国以来劳动教育政策
我国自建国以来劳动教育政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劳动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政策也得到了密切关注和积极推进。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与学业教育并重的教育形式,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文将从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背景、目标、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自建国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初期,我国实行了农村劳动教育为基础的劳动教育政策。
在农村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参与农田、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际劳动活动,培养了务农意识和劳动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开始逐渐向城市劳动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
并且,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并被纳入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劳动教育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和知识。
其次,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态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劳动教育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团队协作和互助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实施途径多样。
首先,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地。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社会实践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实际工作经验。
此外,家庭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
家庭可以通过家庭劳动分工、亲子劳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然而,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劳动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于地区发展和经济差异,一些地区的劳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劳动教育。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共3篇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共3篇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1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劳动教育是指在学校中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现实中,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投入不足,学生在校期间只能接受零星的劳动教育,甚至有的学生从未参加过劳动实践。
这种现象与劳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当前的问题,我有几点建议:第一,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学校应当增加开展劳动教育的经费。
同时,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应该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提供更多实践和实训机会。
第二,劳动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不仅要加强对美术、体育、音乐等基础课程的辅助性劳动教育,更要将其融入到主要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劳动育人”的教育理念。
第三,推广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方式。
追求效益不应成为劳动教育的唯一目标,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企业、社会实践、实验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这种多样性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第四,注重劳动成果的实际价值。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该注重劳动教育的实际价值,而非劳动教育的形式化。
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学校可以向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劳动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劳动获得的成果和回报。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环。
前提条件是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应有较高的认识和站位。
关注劳动教育,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同时也代表着社会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对劳动的认识日益深入,劳动教育势必会得到更全面和更深入的推广和普及,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尽管前期投入可能较大,但随着人们对劳动的认识日益深入,劳动教育必将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推广和普及。
新时代中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新时代中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摘要:劳动作为人的一种特有社会属性,是人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从而帮助人们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进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因此,新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并合理探究出一条全新的教育发展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助力其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院校;劳动教育;思考引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但是,目前劳动教育逐渐被遗忘,导致部分学生不想、不会劳动的局面,与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忽略劳动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内涵。
针对这种情况,中职院校应当根据其劳动教育特殊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引,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究大思政视域下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1完善劳动教育机制劳动教养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成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劳动基础设施,学校应提前划拨预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
首先,对于年久失修的劳动场地,学校要及时对其进行保养维护,如果场地已经不能够被正常使用,学校要及时推翻、重建,保证学生的劳动安全; 其次,学校要积极采购全新的劳动材料、工具、设备等,并保证采购物品的清洁、无毒、无污染,清除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安全隐患; 最后,学校若预算充足,可以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以便能够与校外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在推动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开展的前提下,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感悟劳动魅力,并提前适应工作状态,形成良好劳动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促进其获得良好发展。
对于劳动管理制度来说,学校要基于现实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各司其职,保证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条不紊进行,同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明确责任制度,以便发生事故后,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并找到相关责任人。
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
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一、引言劳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我国劳动教育也经历了风雨起伏的发展过程。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回顾1. 劳动教育的起源我国劳动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在古代,劳动教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劳动,人们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观念。
这种传统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代。
2. 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广泛的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技能和品质,劳动者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培养革命意识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阶段,劳动教育被纳入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倡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3. 劳动教育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增加,劳动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减弱,但社会劳动实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许多学校开展了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技能。
4. 劳动教育的现状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学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一些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不到足够的劳动教育资源。
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发展中反思,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三、未来展望1. 强化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劳动教育应重新回到学校教育的主战场。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兴趣和潜能。
例如,学校可以成立社会实践团队,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2. 促进劳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政府应该加大对劳动教育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投入。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劳动教育机会。
劳动教育的认识500字
劳动教育的认识劳动教育,是指以劳动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锻炼学生意志和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形成健康的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助于社会和国家的繁荣进步。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勤劳、坚强、负责的品格,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感,形成珍惜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德。
劳动教育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劳动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活动,通过劳动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疾病。
同时,劳动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过程,学生在劳动中可以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增强自信心,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劳动教育的实施劳动教育的实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维护、社区服务、文化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践,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劳动教育的实施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品德。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比赛、表彰优秀劳动者等活动,激励学生勤奋努力,努力学习劳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集体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
总结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勤劳、坚强、负责的品格,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注重劳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品德,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机制的创新思考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机制的创新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本文从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创新思考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一些创新的观点和建议,以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高校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增进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提高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部分高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深度。
一些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劳动与其专业无关,没有必要参与。
一些高校缺乏健全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三、创新思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高校劳动教育应该与社会需求结合,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
即将一些实用的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劳动教育当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劳动中去。
还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仿真、互联网+等技术,提升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2. 强化针对性和深度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深度。
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学到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校劳动教育应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快乐。
可以通过设置学分制、奖励制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去。
劳动教育反思
劳动教育反思摘要:一、引言1.劳动教育的背景和意义2.劳动教育现状的反思二、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1.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不足2.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缺失3.社会环境对劳动教育的负面影响三、劳动教育的改进措施1.家庭教育层面的改进2.学校教育层面的改进3.社会环境层面的改进四、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1.家庭劳动教育的实践案例2.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案例3.社会劳动教育的实践案例五、结论1.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全社会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正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劳动教育,既是对个体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对此,我们应深刻反思,以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明显不足。
许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劳动教育浪费时间,忽略了劳动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这种观念导致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参与劳动的机会,从而影响他们在劳动方面的素养。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也呈现出缺失的现象。
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操作,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能力。
此外,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开展得较少,使得学生在劳动方面得不到足够的锻炼。
再者,社会环境对劳动教育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劳动的需求减少。
同时,一些社会风气过于强调金钱和地位,导致年轻人对劳动产生误解,认为劳动是低人一等的事情。
这种观念影响了他们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为了改进劳动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在家庭教育层面,家长应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
在学校教育层面,应增设劳动实践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劳动中提升自身素质。
在社会环境层面,应弘扬劳动精神,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生劳动教育与管理制度
学生劳动教育与管理制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劳动教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学生劳动教育是指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参与各种劳动活动,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而管理制度则是指对学生劳动教育进行组织、管理与评估的一系列规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生劳动教育与管理制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与完善。
一、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劳动,学生可以锻炼各种能力,如动手能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劳动了解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责任感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二、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目前学生劳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学校没有明确的学生劳动教育计划,导致学生的劳动教育仅仅是一种形式而缺乏深层次的内涵。
其次,一些学校存在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缺乏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此外,也有一些学生对学生劳动教育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劳动教育与他们的学业无关,从而无法真正参与其中。
三、如何改进学生劳动教育改进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学生劳动教育计划,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劳动教育时间和内容。
其次,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劳动教育中引入一些创新性的任务,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生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支持和鼓励。
四、学生劳动教育管理制度的意义学生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对于推进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管理制度可以使学校和学生达成共识,明确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
五、现有学生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然而,目前学生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无法适应各个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新时代背景下对劳动课程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对劳动课程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22-07-26T07:43:13.79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6期作者:袁铮[导读] 2018年9月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袁铮湖北省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摘要:2018年9月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弘扬学生的劳动精神,从而凸显出劳动最光荣的至高地位,也是我国第一次把劳动教育纳入新课改课程中的重要里程;2022年4月,教育部出台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这也代表了我们国家对劳动课程育人能力的认可与寄托,在2022年《劳动》课程标准中,也做了详细的要求,呈现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因此本文就时代背景下对于劳动课程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课程问题策略1新时代背景下关于重视劳动课程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一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对于劳动教育的各项原则,从而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 国际劳动节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的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从而深刻揭示了劳动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当前阶段的中小劳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学校和家庭中,由于教师和父母的过分溺爱,从而无法让学生得到独自锻炼的机会,而他们也不能体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不理解劳动的价值,抵制劳动,看不起劳动者等。
2.1从学校方面来说对于大多数的学校而言,教师过于重视主课教学,班级的主要课程以语文数学的主修课程,这就导致劳动课程经常被占用,从而让学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在劳动教学中,教师也更多的关注劳动技术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对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培养不够。
2.2从家庭方面来说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从而弱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失去了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主阵地。
高校劳动教育积分
高校劳动教育积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实施劳动教育积分制度,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从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施方法、好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提高劳动教育积分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施劳动教育积分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
二、高校劳动教育积分的实施方法1.设定劳动教育积分项目: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项目,如班级劳动、校园绿化、社会实践等。
2.制定积分标准: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难度,制定相应的积分标准。
劳动教育积分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
3.建立积分管理体系:成立劳动教育积分管理小组,负责积分的审核、统计和公示。
4.纳入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积分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重要依据。
三、高校劳动教育积分的好处1.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劳动教育积分制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各类劳动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劳动教育积分项目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增强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积分制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应为社会作出贡献,提高社会责任感。
四、提高劳动教育积分的方法和策略1.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网络等形式,普及劳动教育积分制度的相关知识。
2.丰富劳动教育项目:不断拓展劳动教育项目的类型和数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提高积分奖励力度:对积分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奖学金、荣誉称号等。
2021劳动教育文件解读
2021劳动教育文件解读摘要:1.劳动教育文件的背景和重要性2.劳动教育文件的主要内容3.劳动教育文件的实施建议正文:2021 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旨在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
本文将对这份文件进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文件的背景和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教育文件的主要内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形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同时,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加强跨学科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2.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同时,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
3.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素养。
同时,要鼓励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劳动教育,形成全校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格局。
4.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同时,要完善劳动教育奖励制度,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三、劳动教育文件的实施建议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文件的宣传,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良好氛围。
2.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学校要根据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确保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监督,确保落实学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监督,确保文件要求得到有效落实,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劳动教养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但从社会需要这个角度来说,劳动教养制度仍然日益显示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从政治上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并没有减轻。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劳动教养作为国家维护政治统治与社会秩序的手段显然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经济上看,我国已进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进程,人、财、物的流动,违法犯罪活动也进入了案件的多发时期。有学者预测,由于社会转型的相关效应、市场经济的相关效应、规范缺失、道德失范等原因,我国的违法犯罪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法律上看,我国刑法建立在行为本位的基础上,犯罪的概念兼有定性和定量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刑法的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从保护人权的角度来看也有正面意义,刑法的定量因素不宜取消。而治安管理处罚和刑罚之外尚有两块领地专属劳动教养,其一是多次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治安管理不足以惩戒,刑法上又没有相应罪名的。如强制戒毒后复吸毒者,处以劳动教养。其二是“大法不犯、罪错不断、危害治安、百姓憎恶、法院难办”的“刑法边缘行为”,客观恶行不重而主观恶习较深,构不成犯罪,刑法对之只能无奈;这就是我国刑法的结构性缺损,而劳动教养制度正好弥补了刑法的结构性缺损。因此,作为处置“刑法边缘行为”的劳动教养制度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当然不可或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劳动教养制度仍然有必要长期存在。
2. 劳动教养适用的对象不稳定。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中规定的适用对象是4种人。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中将其适用对象扩充为6种人。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文件中也有关于劳动教养适用对象的规定,适用对象增加到20多种。地方法规对适用对象的规定更加宽泛。随着治安形势的变化,收容对象适当增加是必要的。但增加过多过快,一些地方立法的权力,甚至超出了法定的范围。适用范围和对象的混乱,使执法、司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适用法律造成了困难,违背了我国规章不能与法规相矛盾,法规不能与法律相冲突的法治统一原则,影响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权威性和稳定性。不仅损害了劳动教养的法制形象;而且存在着可能被滥用的危险性,不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二)劳动教养制度在运作机制上也是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的
一是劳动教养从党内指示开办,逐步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以及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等多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二是在审批程序上,国务院1982年1月批转的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明确规定:“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的劳动教养委员会决定。”从制度上否定了公安集办案、审批于一体的做法。三是在劳动教养的执行上,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探索劳教工作特色,创办劳动教养学校,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等等。近年来更是把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引入到劳教场所中来,在保护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因而,赢得了国内广大人民群众和国际友好人士的赞扬。
对于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目前法学界和司法行政界提出了多种方案。有的主张取消我国刑法的定量因素,代之以定性的方法,实现劳动教养的犯罪化和刑罚化;有的主张参照西方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1建立起中国保安处分体系,等等。笔者仅就上述两个方案进行评析并提出我们的构想。
1. 取消刑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量因素,不符合中国国情。这种方案实施的后果是明显的,由于取消刑法的定量因素,并入刑法体系的就不单只劳动教养,还有现有的治安管理处罚,两者都会在我国的处罚体系中消失。随之而来是犯罪概念的泛化和犯罪圈的极大扩张。根据对《中国法律年鉴》相关资料的分析,治安管理处罚数大约是法院有罪判决数的5倍,也就是说,公民中的犯罪记录将会是现在的6倍以上。这样的后果,一有违我国的文化道德传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犯罪记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负面社会心理效应是广泛而沉重的,不仅对于当事人及其家属的发展不利,而且由于社会歧视等原因,还可能引发其他事端或违法犯罪行为,增加社会的不稳定的因素。二有违建国以来提出的正确的治国理论与实践,不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都先后提出过“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政策措施和治国理论,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取消刑法的定量因素必然是消极因素的增加和激化,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不利影响。三有违保护人权的宗旨。很显然,取消刑法的定量因素,相当一部分本来只应受到劳动教养或治安管理处罚的人,将受到更为严厉的刑事处罚。即使从保护人权的角度去衡量,也是负面作用多于正面效应。(当然,刑法上的定量因素也有其弊端。本文从略。)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审判如此庞大的犯罪案件,审判的成本也将大幅提高,法院也不堪重负。而且,我国的刑法刚作修改,不可能在短期内又作大幅的修改,它的现实可行性显然很小。
[关键词]劳动教养 合理性 缺陷 改革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已经存在了50多年了,在建设法治国家和国际人权斗争日益尖锐的新形势下,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问题已成为国内甚至国际法学界和人权组织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对劳动教养制度是否合理,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来检验。从我国国情从发,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三)劳动教养审批程序不正当
法治的精义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尽管劳动教养被定性为强制性教育行政措施或行政处罚,但其实质仍然是限制公民较长时间自由的一种严厉处罚。从法理上讲,公民有免于不经审判而被监禁的权利。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明文规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必须经合格的法庭来裁定。”劳动教养的决定不经过司法程序,执法主体从审查到批准决定,实际上均由公安机关一家负责。这种根据书面材料认定案情的做法难免会在认定证据、事实上有失偏差,依据的证据材料有时也难以真正得到核实、质证,显然与“非经审判不得监禁”的法治精神相冲突,而且,我国现行的劳动教养法律、法规,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端。对于劳动教养案件办理的行政程序,如调查取证、传唤讯问、听证申辩、赔偿请求等基本操作程序均没有明确规定。由于劳动教养决定缺乏起码的程序保障,劳教案件也难免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造成实体决定的错误。
(二)劳动教养的收容范围不统一、适用的对象不稳定
1. 劳动教养适用范围缺乏一致性的统一规范。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明确规定为“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增加了“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但《关于禁毒的决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则没有地域限制,可见,收容范围在地域范围和对人的效力上缺乏一致性的规范,人为地造成劳动教养的适用范围因人因地而异,显然有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三、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取向
维护社会治安,是劳动教养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需要,而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则是改革劳动教养制度的内在要求。正视劳动教养制度在运作机制上的严重缺陷,通过立法把劳动教养制度纳入法治化和司法化的轨道,是改革和完善劳动教养制度的必由之路。
(一)两种方案探讨
2. 劳动教养的法律性质与其实际严厉程度不相适应。劳动教养作为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或者作为一种治安行政处罚,其适用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够刑事处分的人。但从劳动教养的期限以及剥夺被劳动教养人员的人身自由程度看,却比适用犯罪人的管制和拘役这两种刑罚还要严厉,甚至严厉得多: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而劳动教养的期限则为1至3年,必要时还可延长1年;被判处管制的犯罪人,在原居住地执行,属限制部分人身自由的开放性刑罚,被判处拘役的犯罪人,就近执行,每月可以回家1至2天。被劳动教养的人,则要收容于专门的警卫森严的劳教场所,节、假日一般只能就地休息。不仅如此,刑法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还可适用缓刑,而劳动教养则无此类规定。劳动教养的这种严厉性,使人们都习惯于把劳改与劳教混为一谈,普通老百姓视劳教与劳改一样,都是“坐牢”,即使国家机关,也常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统称为“两劳人员”),有时甚至等同起来,如全国人大常委会1981年通过的《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其中第1条规定:“劳动教养人员逃跑的,延长劳动教养期限。劳动教养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三年内犯罪,逃跑后五年内犯罪的,从重处罚,并且注销本人城市户口,期满后除确实改造好的以外,一律留场就业,不得回原大中城市。其中情节轻微,不够刑事处分的,重新劳动教养或者延长劳动教养期限……”这里,就是把劳教人员与劳改罪犯放在同一个层面上来对待的。而它与某些刑事处罚内在逻辑的颠倒,还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以下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在有的共同犯罪中,主犯被判管制、拘役或有期徒刑缓刑,而从犯却反而被劳动教养1年以上;有的案件如盗窃,盗窃一两千元,刑期仅为几个月,而偷拿不足千元的几百元钱,却要被劳教2至3年;有的劳教人员,刚被投入劳教,便主动坦白交代劳教前的犯罪问题,恳请被法院判刑,从而用较短的刑期来免去较长的劳教期。这些现象的存在,在社会上和部分劳教人员中产生了“违法不如犯罪,劳教不如判刑”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这也说明劳动教养在执行上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劳动教养至今仍被一些人称为“二劳改”而受到非议。
二、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缺陷
劳动教养制度尽管在总体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本身,在运作机制上它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具体来说,劳动教养制度在运行机制上存在三个方面的严重缺陷:
(一)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效力不足、法律性质与其实际严厉程度不相适应
1. 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效力不足。现行劳动教养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57年)、《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1979年)和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发布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1982年)。其中《决定》和《补充规定》虽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但由于它们都是由国务院颁布的,因而其本质上应属行政法规 .虽然《试行办法》第1条的规定表明它是根据前述《决定》和《补充规定》而制定的,但纵观其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对《决定》和《补充规定》的全面修改和补充,因此,事实上《试行办法》就成为劳动教养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我国2000年3月由全国人大通过的《立法法》明确规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制定法律来规定。显然,《试行办法》等不符合该要求。另外,按照目前对劳动教养性质的定位,劳动教养属于行政处罚,而我国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行政处罚法》在其第8条所规定的7种行政处罚种类中,并无“劳动教养”这一种。该法第9条第二款还明确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第64条第二款规定:“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与本法不符合的,应当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因此,作为行政规章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劳动教养”这样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也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还有,我国已经在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9条第一款规定:“除非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这里的“法律”,业内人士都清楚,应指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这样,劳动教养现在已经在事实上处于缺乏法律依据的状态,失去了作为行政处罚应有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