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中医
中医医生进修学习计划
中医医生进修学习计划一、目标本次进修学习计划旨在通过系统学习、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提高诊疗能力和研究水平,探索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贡献。
二、学习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文献,深入理解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基础理论,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以及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掌握中医诊察的观察技巧和规律。
3.中医药学深入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药物性味、归经药性等,学习中药的配伍原则和药物相互作用,了解中医药的现代研究进展和应用。
4.中医治疗学学习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的应用及配合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5.中医临床实践通过实地参与中医临床实践,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和医术水平。
6.中医现代研究了解中医现代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学习中医现代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展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研究。
三、学习计划1.自我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和个人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自我学习,包括阅读经典文献、参加学术讲座、参与学术交流等。
2.参与进修培训参加中医进修培训班或学术交流会议,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习研讨。
3.参与临床实践积极参与中医临床实践,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学习和讨论,探讨临床诊疗方法和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4.参与科研项目参与相关中医科研项目,开展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研究,提出创新性诊疗方案,为中医医疗服务的发展和提升做出贡献。
四、评估和总结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和实践水平。
同时,要及时进行自我评估,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学习工作作出调整和规划。
五、预期成果1.理论水平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精通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中医治疗学等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过程。
中医学的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经验,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实践经验总结三个方面,介绍如何有效地学习中医。
一、理论学习要学习中医,首先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可以通过报名参加中医学院或医学研究机构的相关课程来学习中医理论。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2.阅读经典著作:中医学经典著作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
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在阅读经典著作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解读,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3.参与学术讨论:可以积极参加中医学术交流会议、研讨班等活动,与其他同行进行学术讨论,分享心得体会,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实践操作学习中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
以下是几种途径:1.临床实习:通过参与医院、诊所等临床实习,可以亲自观察和接触患者,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要虚心向师长请教,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模拟实验:可以选择一些模拟患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使用穴位按摩、中药煎煮等方法,熟悉中医治疗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技巧。
3.辅助技术的学习:中医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辅助技术。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者实践课程,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
三、实践经验总结学习中医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还需要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
以下是几种方法:1.病例分析:对每个病例进行仔细分析,了解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找出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2.临床实践记录: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案和疗效等。
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可以形成自己的医案库,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3.学习交流: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及时和其他中医师、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知识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学中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一、理论学习法中医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具有复杂的体系和深邃的思想。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就是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此外,也可以参加中医学习班或中医相关的研讨会,跟随专业的中医师学习、讨论和交流。
二、实践探索法学习中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实践的探索。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中医临床实习或实践课程,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此外,也可以找一些机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合作,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
三、研究文献法中医学术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问世。
通过研究文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派观点。
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中医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等,阅读相关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探讨一些值得研究的话题,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
四、跨学科综合法中医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例如学习生物学、解剖学、药学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并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有益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项目,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注重实践探索,研究文献资料,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这四个方法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医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有才华的中医师,并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中医经典学习计划
中医经典学习计划一、背景介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数千年的医学实践和理论积累的产物。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对于学习中医学理论和实践非常重要。
而学习中医经典,不仅需要掌握其基本内容,还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医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因此,制定一份中医经典学习计划,对于提高中医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二、学习目标1. 理解中医经典蕴含的医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精髓。
2. 熟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了解其作者、成书年代、流传情况等基本信息。
3. 能够根据中医经典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升诊疗水平。
4. 建立起对于中医经典的持续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医学素养。
三、学习内容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其内容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学习目标主要包括:- 熟悉《黄帝内经》的内容和蕴含的医学思想。
- 理解《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的区别和联系。
- 掌握《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
- 理解《黄帝内经》对于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
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另一部经典著作,由张仲景所著。
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诊断与治疗。
学习目标主要包括:-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流传情况。
- 理解《伤寒杂病论》中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 掌握《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病名、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的另一部重要经典著作,由张仲景所著。
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内科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学习目标主要包括:- 了解《金匮要略》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流传情况。
- 理解《金匮要略》中对于内科病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 掌握《金匮要略》中的重要病名、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
四、学习方法1. 细读原文学习中医经典,首先要细读其原文,深入理解其中的医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领会其中的精髓。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学习中医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涉及到理论知识、实践技巧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
第一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医的第一步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学说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运行通道,研究经络对于准确判断疾病所在和选择针灸治疗点具有重要价值。
脏腑学说研究人体内脏腑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者需要学习相关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同时,还需要学习中医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
只有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习中的关键步骤,也是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
中医诊断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来获取临床信息,进行疾病判断和辨证论治。
观察方法注重对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的观察和分析;问诊方法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病情和病因;望诊则通过对患者的外观、姿态、病灶进行观察和辨别;切诊则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和判断。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揭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
学习者需要严格训练,通过实践提高诊断能力,掌握中医诊断的精髓。
第三步:熟悉中医治疗技术中医治疗技术是中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疗法、中药熏蒸等。
草药治疗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针灸推拿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针刺和按摩手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
气功疗法注重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和意念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起到养生和治疗的作用。
给想学中医的几点建议
给想学中医的几点建议学习中医是非常有价值的,这门古老的医学传统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以平衡和调节机体功能为核心,从根本上提升人体健康。
以下是学习中医的几点建议,以帮助有意愿进入这个领域的人们更好地准备和投入学习。
1.建立牢固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石,要理解和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
这包括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透彻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
2.深入了解中医药:掌握中医药的知识,包括中药学和药方学。
学习中药学,需要熟悉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用途和配伍禁忌等。
此外,要学习中药的炮制方法和配伍规律,以及不同病症的中药处方。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运用中药疗法。
3.注重实践与临床经验:学习中医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和临床经验来不断提升自己。
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临床医生的诊治过程,学习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进行中医诊断。
同时,要积极参与临床实习,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沟通,了解病情和治疗效果。
4.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医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需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
学习和了解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观点和方法,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诊疗方案。
5.深入了解中医文化:中医学习不仅是医学技术的学习,还包括对中医文化的了解。
学习中医文化使人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加深对中医学科的理解和认同。
这包括学习历代中医名家的经典著作,参观中医博物馆,了解中医的历史和传统。
6.不断学习和研究:中医是一个广阔的学科,涉及综合的领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保持对新知识和研究进展的关注。
可以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中医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中医药的知识,注重实践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医文化和历史,并不断学习和研究。
学中医的顺序
学中医的顺序(个人建议)
1、针灸--古籍有《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等。
黄帝内经的灵枢篇对针灸亦有著述。
个人感觉学习针灸不是真的只为了扎针,主要是学习针灸所涉及到的经络知识。
不懂十二经,开口便错,何况下手开方。
2、神农本草经--注意,不是《本草纲目》哦。
神农本草经讲的是药理药效。
分上中下三品,300多种药材,药简力专。
基本上来说,从上品到中品到下品,越到下品药材的偏性越厉害。
基本上在学习伤寒金匮之前要过一遍,不然看到经方的时候会比较茫然。
但其细节的幽微,还是要在临床和实践中逐渐的加深印象。
3、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我买的是很简洁的版本,参见群收藏。
因为注内经的人太多了,内经读起来也并不像伤寒金匮那样难懂,所以不妨自己读原著,再听听一些比较好的解读入门就好了。
虽然徐文兵收钱甚黑,但在国学堂上讲解内经还算可以吧……
4、伤寒
5、金匮
从针灸、本草、内经到伤寒、金匮,即是范治刚推荐的合理的学习顺序。
针灸主要教人理解经络、穴位,是辩证的基础,也是救急的捷径。
要看得懂伤寒呢,需通《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
备注:但中医之道,如环无端。
只要有充分的兴趣,从后面的经典入手亦可。
因为你即使通读了前书,在遇到后书的问题时仍需重读。
所以他自己的顺序是对5部经典快速通读1遍以上,然后从自己喜欢的点随机切入慢慢研究。
因为现在的年青人很多生的是慢性病或者杂病,所以金匮中的条目在自己的实际经验中遇到的更多一些。
怎么样学习中医
怎么样学习中医
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中医是一门
古老而深奥的学问,涉及到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
下
面我将分享一些学习中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
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
要通过系统学习中
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深入理解中医的
基本理论。
其次,要学习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
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诊断。
要通过实
践和师傅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诊断能力。
再次,要学习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手段。
要学习中药的药性、功效,掌握针灸
的穴位和操作技巧,熟练掌握推拿和拔罐的手法。
此外,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
学习中医不仅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可以通过实习、临床实践等方式,提
升自己的临床能力。
最后,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中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
的学科,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己
的专业水平。
总之,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通过
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
更新知识,可以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出贡献。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自学中医
自学中医的方法1.启蒙阶段:第一步首先要勾起兴趣,看书以现代白话文为主,建议从本科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先大体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
另外中医是一门医学,是一门治疗人的医学。
所以要想学习中医我们的了解人体结构。
知道人体五脏六腑在什么位置。
长什么样,有什么用等。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可以买张人体结构图挂在家里。
这样方面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刚开始你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门的,然后就要自学一下人体解剖学,搞清楚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得清桡侧、尺侧,找得到桡动脉在哪里,就可以开始练习把脉了。
2.入门阶段: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正规打基础了。
这个阶段会有点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记忆,因此还是要以现代白话文的著作为主,但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定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
这个阶段教材,推荐《看《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另外,《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以及传统的医疗典籍也是需要研读的。
”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如果这些都背不下来、理解不了的话,可能悟性不够,还是别学中医了。
《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
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
3.升华阶段: 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这五门中医学课程学完后,你就可以在中医老师的帮助下看病开方了,当然,你的第一个病人天经地义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一步步来。
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
4.实践:其实实践是一直伴随在学习中的,学了脉学,就多去把脉,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试着用中医去分析下,这样很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前面的理论吃透后,后面就要看大量医案了,医案的著作很多,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看他们的医案能学到不少,开阔见识,但其中的谬误也有,所以不能尽信,有了前面的学识,还可加上自己思考。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学习中医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任务,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
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入门并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学中医方法:1.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
开始时可以选择一本简明易懂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或《伤寒杂病论》,逐步掌握其中的基本理论和医学术语。
2.参加中医课程或培训班:了解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需要专业指导和教学。
参加中医课程或培训班可以学习到系统的中医知识,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和分享经验。
3.坚持实践中医技术: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技术。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实践经验,或者参观实地诊疗,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4.学习常用中药材: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常用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和用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连、当归等,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
5.积极参与中医交流和讨论:加入中医学习和交流的社群,与其他学习者和专业人士交流、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和学习资源。
这些交流平台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学习资源,还可以进行精彩的学术探讨和解惑。
6.深入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与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观念。
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平衡理论和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7.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没有捷径可走。
学习中医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持续进行实践和反思。
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中医水平和能力。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时间和耐心,但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
首先,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内容,这些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因此学习者需要系统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起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
其次,学习中医需要注重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是通过对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归纳
而形成的,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通过观摩名医诊病、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另外,学习中医还需要多读经典著作。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
对于学习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和临床应用,从而提高对中医理论的把握能力。
此外,学习中医还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
中医理论是在古代人们长期实践的
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因此,学习者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进行再认识和再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注重临床实践,多读经典著作,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这些方法都是学习中医的重要途径。
希望学习者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掌握好这些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学习计划方案
中医学习计划方案一、学习目标1、系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2、掌握中医基本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3、学习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4、掌握中医基本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等。
5、了解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
二、学习计划1、基本理论学习主要学习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通过阅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本输》等经典著作,系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并进行笔记总结。
计划时间:2个月2、诊断方法学习学习中医基本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实践课程,学习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信息,从而进行诊断。
计划时间:1个月3、经典阅读认真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通过阅读和理解经典著作,掌握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计划时间:3个月4、治疗方法学习学习中医基本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等。
通过实践课程,学习针灸的具体操作技巧,以及中药的制作和应用。
计划时间:3个月5、中西医结合学习了解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
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结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计划时间:1个月三、学习方法1、阅读经典著作认真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通过理解和总结,掌握其中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2、实践课程参加针灸和中药的实践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和掌握针灸和中药的具体应用。
3、交流讨论积极参与学习小组,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进步。
四、学习资源1、图书资料借阅图书馆的中医学相关书籍,包括经典著作、中医治疗技术手册等。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中医学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3、实践机会积极参加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等地方的中医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
五、学习考核1、期末考试参加期末考试,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估和总结,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中医药学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学科,学习其中的理论和技巧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广大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扎实基础学习中医药学习的第一步是打牢基础知识。
学习者需要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常用术语等。
可以通过读相关教材、参加专业课程和听讲座等方式,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者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注重实践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临床观察和实验验证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角度学习中医药学是一个多维度的学科,学习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
可以通过研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可以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如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开阔眼界,融会贯通。
多角度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全面地掌握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在现代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来学习中医药。
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和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参加中医药相关的在线课程或讲座,提高学习效果;可以参与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与其他学习者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五、经典著作研读与笔记整理中医学习离不开经典著作的研读。
学习者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药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深入学习其中的理论和经验。
同时,学习者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笔记和思维导图等形式,便于日后温故知新和系统学习。
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在中医药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互动。
可以通过与老师面对面的授课交流、课后答疑和辅导等方式,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可以与同学们组织学习小组或线上讨论组,共同学习和交流,互相促进、切磋和学习。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
首先,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因此,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内容。
只有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的方法。
其次,学习中医需要结合临床实践。
中医学强调“望、闻、问、切”四诊法,而这些诊断方法都需要通过实际临床操作来加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参与临床实践,观察医生的诊断过程,学习医生的诊断技巧,逐渐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方法。
此外,学习中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中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医学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方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中医的十大忠告
学中医的十大忠告1. 注重基础理论学习中医学是重视基础理论的学科,而基础理论学习是学好中医学的关键。
因此,要注重学好《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课程。
2. 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中医学中有“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医生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态、病情表现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和判断。
因此,学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3. 善于思考中医学中有许多疑难杂症需要医生进行深入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学生需要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病理机理。
4. 勤于实践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观察来积累临床经验。
学生应该尽可能地多参加临床实习,亲自动手治疗病人,不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5. 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中医学涉及范围很广,需要学生了解医学、生物学、化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因此,学生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6. 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中医学知识点繁多,学生需要将它们系统地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注意临床实践中的安全问题在进行临床实践时,学生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注意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保证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8. 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医学涉及到的疾病类型很多,有的还是危重病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因此,学生需要注重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9. 学习英语现代医学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读写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前沿的医学知识和学习国际先进技术。
10. 保持学习热情和进取心中医学是一门深奥而博大的学科,需要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不断探寻新的知识和技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
学中医的捷径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
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
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
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
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
难经。
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
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
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
学会守静。
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
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
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
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
但初学抚得龙泉。
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
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六气实为一气阴阳至简太阳寒水在上降阳——党参少阴君火在下升阳——附子太阴脾土在中调升降——干姜炙甘草少阳——阳之渐升——柴胡太阳——阳之升极——麻黄桂枝生姜阳明——阳之降(将入阴)——黄芩党参太阴——开门迎阳气下降(配合阳明之降)少阴——阳气敛降至极厥阴——关门送阳气升发,阳气由阴出阳,位仍在阴——当归少阳——开门引阳气破阴出阳,位已在阳如此周而复始。
六经讲的其实都是——阳气的运行。
阴盛的本质,就是阳虚;阴虚的本质,就是阳盛。
讲的也不只是“量”的多少,更本质的是“位”的变化——阳的位置在下,上面的阴就盛了;太阳(阳)下去了,黑夜(阴)就上来了——能量的多少没有变化,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
/blog/static/103326260200921384729334/。
卢崇汉老师在讲课里就听众提出的祛湿,给出的祛湿方:广霍香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石菖蒲20克白蔻15克法半夏20克生姜30克苍术15克湿的本质还在于阳不足,补阳才是关键!失眠常用方剂:(1)伤食不寐保和丸山楂,神曲,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连翘,莱菔子,生姜,大枣.(2)心下痞,不寐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3)上半夜不能入睡,阳不能入阴暖水燥土兼降金水.砂半理中汤宜之.砂仁,半夏,附子,茯苓,人参,干姜,白术,甘草.(4)下半夜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柴芍二陈龙骨牡蛎汤. 柴胡,白芍,陈皮,半夏,茯苓,龙骨,生牡蛎,甘草.生姜. 亦治睡眠浅.。
怎样学中医入门
怎样学中医入门
学习中医入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学习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观念,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2. 学习中医的医学经典:阅读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3. 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初步诊断。
4. 学习中药学:了解中药的分类、功效和用法,学习如何选择和配伍中药,以及中药的制备和煎煮方法。
5. 学习针灸和推拿:学习针灸的基本原理和穴位,以及推拿的手法和技巧,掌握常见疾病的针灸和推拿治疗。
6. 实践经验:通过实践和实习,积累临床经验,观察和研究不同病例,提高自己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7. 持续学习:中医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而深入,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
的知识,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
总之,学习中医入门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学中医的学习计划大学生
学中医的学习计划大学生第一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在学习中医的早期阶段,我将主要致力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穴位、中药学、针灸理论等内容。
我将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和阅读相关的教材,逐步建立起对中医理论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我计划每周至少安排10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也会通过参加一些相关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阶段:临床技能培训在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后,我将逐步转向临床技能的培训。
这包括中医诊断技能、中药处方的制定和调配、针灸手法等方面的训练。
我计划每周安排至少10小时的时间,参与临床技能的实践培训,通过在医院实习和康复中心等实践环境中的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
同时,我也计划参加一些中医临床技能比赛和评比活动,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比拼,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水平。
第三阶段:综合实践在学习的后期阶段,我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综合实践。
我计划参与一些医疗志愿者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
同时,我也将选择一些优秀的中医师进行师承学习,向他们学习临床技能和经验,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结交更多的中医专业人士,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
此外,我也计划在大学期间进行一些科研项目的参与,希望能够通过科研实践,加深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总结通过以上的学习计划,我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
我计划在大学期间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学习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为社会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
首先,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这些理论是中医
学的基石,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习者应该通过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其次,学习中医需要深入了解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药禁忌等内容。
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
掌握中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习中医还需要学习中医诊断学和治疗学。
中医诊断学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等内容,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和临床
实习,掌握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而中医治疗学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学习者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掌握中医治疗
的原理和技术,提高临床操作能力。
最后,学习中医还需要了解中医文化和历史。
中医学源远流长,
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中医文化和
历史,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增进对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
诊断学和治疗学,同时需要了解中医文化和历史。
只有全面系统地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为
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医的道路
上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积极
的贡献。
中医的个人进修学习计划
中医的个人进修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和背景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中医师,我对中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我深感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远远不够。
因此,我希望通过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好准备。
二、学习计划1. 学习内容(1)临床经验分享参加各种中医学术交流会议,与业内专家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临床经验分享,寻找到适合自己临床实践的方法和技巧。
(2)理论学习重点学习经典中医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等,深入研究经络穴位、经络理论和经方使用等内容。
(3)临床实践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门诊实践、临床技能训练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水平。
2. 学习时间和安排(1)每周至少安排1-2天时间用于学习和实践。
(2)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提前预习学习材料,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3. 学习方法(1)注重实践多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2)多思考在学习中多思考、多交流,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习评估(1)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2)和导师进行交流,向导师请教问题,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5. 学习资源(1)利用中医学专业网站和论坛,获取最新的学术资讯和知识。
(2)购买或阅读大量中医学相关书籍,获取更多知识和理论。
(3)关注线上学术交流会议,收集业内专家的观点和经验分享。
三、学习预期成果通过此次进修学习,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效果。
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也希望能够在中医学术交流会议上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成果,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总结中医学是一门深厚的学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通过此次进修学习,我相信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和运用中医技术,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人是好不容易考上医学专业的,也必然很是珍惜,直到一级一级 熬到副高级、正高级,也未必就学好了中医。以我的看法――他根本不应该进这个门。
有些IT人要在中医这个锅里也蒯一勺汤,费劲巴力的搞了许多‘专家系统’软件,输入症状――显示病名;输入临检指标――显示方剂,多么简单!但是,错了!这样会害死人的!就象现在的许多中医医生一样,方子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有一大堆的老病号治不好,原因还是――缺乏思想。计算机的诊断是建立在数据统计的方式下,我拆开过这类软件,一大堆的数据库,优先判断的等级设置理论,加上一些名家的特定诊断结论,加权运算的法则,还有很是花哨的界面,高级VC编程,重重加密,工夫真的下了不少,***用没有!一个好中医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搜索数据(主诉)――数据分类(望、闻、问诊)――数据处理(病理分析)――简单判断(归纳证型)――重新收集数据(舌、脉)――数据定性与定量分析(详细问诊与实验室检查)――逻辑假设(辨证)――验证逻辑(综合分析、整体辨证)――结论判定与显示(拟订方药、书写病历)。[建议那些热衷于开发诊断系统的软件高手参考――假如不怕累死的话。]
学中医难不难?不难!这是一些高分学生的看法,原因很简单,他们能够 用功,肯背肯记,不就是那几百个药、几百个方吗?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得心应手。但到了临床许多人的头就大起来了,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教育有问题, 你的教材有问题,你的老师也许也有问题。
认为难的大多是不用功的学生,想投机取巧,60分万岁,这些人肯定不会 有什么将来,也不是我们操心的范围。
究方剂,用显微技术观察人体,这不是中医。最起码这种人没有中医的思想。其实,我也很少用到麻黄汤,但原因不一样,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很好,很少有受大寒、卫表寒凝的病人,关键是寒邪是否‘凝’滞,如果你从冰窟窿里被人捞上来,你看‘荆防败毒散’还管不管用。你可以不用麻黄汤,至少可以不给你们院长、主任找麻烦,但你心里必须有它的位置,因为这是张仲景的思想,等到你认为 太阳病怎么那么千奇百怪的时候,你就不会再记着麻黄汤了,因为那时就已经有你自己的思想了。
想学好中医就应该博学,学什么都会有帮助,会让你的大脑动起来,如果你哪门功课不好,你就把他补上,不然你肯定吃亏,因为人的大脑依靠大量的数据来产生思维,数据越多,速度越快!就象BT下载软件的工作原理一样,它依靠别的数据流来拼凑整个文件。有人看三国小说,发现了大将军原来是甲亢,所以睡觉时闭不上眼睛;有人看红楼梦,发现林妹妹的肺痨不是死于营养不良,而是死于痰火互结 ,气血壅塞。――贾府的伙食标准太高。
西医的发展为什么迅速?它是靠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努力,在许多学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通道。生物学的研究带动了生物化学的进步,而抗生素的发明是西医发展的上帝,没有抗生素的发明,很难想象今天是多么悲惨的世界!物理学的进步导致了爆炸式的医学演变,从居里和他太太熬沥青开始,哪一项元素不被医生惦记呢?从琴伦发现了一束奇怪的影子,哪一束射线不投过你的身体?数学的分裂,演变出比尔盖茨这个怪物,高速的数据处理带动了临床影象学发展!中 医就太惨啦!缺乏手段!为什么不用呢?
由此类推,医书全对吗?友人建议我好好的学习《医林改错》,因为这位朋友告诉我一句话“医林改错,越改越错”,我非常佩服这位仁兄。因为他看深了一步,比我的‘肉眼扫描器’精细了许多。历年的教材都有错!就连医师考试教材也一样污七八糟,所以,你不要什么都相信。《局方》中的神效托里散有忍冬草一味,是什么?是否是忍冬科的呢?一位博导‘藿香正气’般的对学生说‘金银花’也,事后某公对其戏言“你老家农田边上有得是,名兔耳一支箭,草本一年生,象野白菜, 决然不是忍冬花,也就不是金银花了”此位博导勃然!
六
出个思考题,这也是我想了一年之久的问题:现在所有的糖尿病就是消渴证吗?现在的糖尿病已经非常时髦了(只要血糖高),但决不象古来的消渴那么好治!血 糖高就是糖尿病?!血糖高就是消渴???
曾经有一位病人,被三甲医院诊断为白血病,精神已经崩溃了,临检指标的确很恐怖,牙龈脓肿严重,尿道感染严重,连续发热三周,但并无其他麻烦,细心询问方知,几年前就折腾一回了,症状类似。到现在还不死?!!岂不怪哉!于是推翻结论,从头考虑,舌质紫暗、脉洪大而弦,用了一大堆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之品,七付药了事,两年没再闹腾了,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可这位病人告诉别人说我治好了白血病,害得我有口难辩!但的确不能太相信化验指标,不然肯定早把他吓死了。
今年医师考试前,一个‘赶考的举人’问我,为什么风寒外感不能用麻黄汤,我告诉他“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让用!科举就是科举!你得随他人心愿!你用了就不给你分!”,因为写考试大纲的人不看病,所以就不用,据说很多专家对麻黄汤都反感。原因呢?因为麻黄素!升血压!缩血管?提高心率!就象这几年闹马兜铃酸、木通碱、红汞、这些问题的本质都一样,把问题割裂开考虑,用生化手段研
四
中医的三个手指头下面是什么?假如你思维敏捷、能真正去理解你摸到的桡动的波动是什么意思,那就能品味出病人的感觉,那病就象得在你身上一样。其实脉搏就是线性系统学中的‘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而线性系统是专门研究‘黑盒子’现象的,就是通过输出信号的变化,来理解那个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盒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而中医的脉象不就是这个理论的应用吗?可惜!有哪所院校会给中医专业开设这种课程呢?你不妨自己找本书看看,如果能看懂,你会觉得手下的感觉别有一番新的滋味,那种脉搏的萌动就不是简单的28个分类了,然后再 看‘脉经’,会认为那本书简直太罗嗦啦。
我的看法是:难!
二
其一难:
几千年的积累,要你一个脑袋装进去!是什么样的CPU、多少内存 、多大的硬盘?才能处理这么多数据?!想着就可怕。所以要有方法,现在的学院派(大专院校)讲求的是不停的修改教材,所谓去粗取精,但是收效如何呢?说件事情便明了:一个内科主任朋友,带着一群实习学生,非常的尽心尽力,半年之后我问他是否有得意门生?是否要留几个?他回答‘一个都不要’,可国家和家长花了多少钱,学生们费了多少力才到今天那!这位主任说了一句 非常令人费解的话――‘有几个基础不错,知识还算扎实,但没思想。’好个没思想!太贬低人啦!但细想一下,现在的教育方式不就是培养高分低能吗!几本书、画重点、考重点,ABCDE选择题,肯定不需要思想!而师承派(家传、师传)的如何呢?许多人跟着老师或父母学上几年,弄几个所谓祖传秘方,考 个医师证书,便要杀遍天下了。难怪现在对于师承考试的审核越来越难了,因 为这些人的确把政府部门弄得头疼。
现代医学(包括西医和各国的传统医学)已经不可能割裂了,因为你的中药已经被人家分解了,你的方剂已经被人家提纯了。你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手段呢?我经常用胎盘组织液,就是比紫河车省事,治疗疮疡溃久、新肉不生的时候外用,保证没有药源性感染的问题,因为人家提纯的时候已经把这个工作做好了。脉象坚涩的时候就对病人疼痛的部位来个B超,多省心?!但关键是你的后期工作,超出一个栓塞部位,溶栓吗?人家连肝素都用过了,还那德行,又回来找你,继续‘逐瘀’呀,咱们的通络就是周围血管再通嘛,开放周围血管又不是西医的专利,不许你用?关键是你心里得明白,用他们B超科的设备只是为了判断程度,最后还得回到自己的整体辨证上,该补气?该补血?该化痰?还是该清热?这才是你真正的本分,也是 任何所谓现代设备替代不了的!
现在的教材是西医化的,考试也是西医化的,为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把中医的题目出的象数学。从方剂学的角度看――什么什么方治疗什么什么病;从临床课的角度看――什么什么病用什么什么方,一一对应,真是妙哉!所以经常见到一些刊登在大雅之堂的杂志上的论文题目总是――‘用某某方治疗某某病’[废话!那个方本来就可以治疗那个病,只是某某版的教材忘了写了。]于是,这种论文也能 帮助提职称,建议:凡这种标题的论文以后免发!
那位主任所以说那几个好学生没思想,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什么叫学问?学问=知识+思想,学中医不是学历史,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篡改历史,只需要你记住,然后加以理解就足够了。学中医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怎么变?举个例子:要知道‘普济消毒饮’,知道‘李东垣’,(这是最起码的)还应该了解清楚‘大头天行’,(这些就已经构成知识了)但知道这些以后没用!因为你找不到‘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咽喉不利’的标准病人,现在需要你产生自己的思想:首先是‘毒’!所谓‘气之盛则为热,热之盛则为火,火之盛则为毒’前边为热为火的时候与你无关,已经是毒的时候就要消毒!简单!什么时候用呢?毒未发的时候,病人高热,没有表皮的症状,你肯定以为是外感入里化热?也想不起来这个方子。等到皮肤红了,正好用!说着简单,火候难拿!那里红肿可以用?头面红肿可以用,(废话!)这是李东垣的原意。后背呢?(比如红皮症)照用!升麻干嘛使?薄荷干嘛使?统统砍掉!加点蒲公英、地丁不好吗?腿上呢?(比如网状淋巴管炎)照用!凡是李老先生原来要往上走的、往咽喉走的统统不要,加点牛膝不好吗?再返回去看,这方子已经被你改得不成什么样子了!好!大好!这就是你的方子,这就是你的思想!等到有一天你觉得‘普济消毒饮’这个方子不好用的时候,你可以称得上有点学问了, 因为你一定尝试了许多更理想的组合。
三
其二难:
一个好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中医的舌诊、脉诊被许多人认为是看家的东西,是他们西医不会的。我不这么看,中医真正的关 键是它的理论体系,是它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如果丢了这些东西,任何一个西医大夫都可以把中药开出去。但要在自己的脑袋里建立好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使大脑按照这种逻辑思维方式运转并非是一见容易的事!
有一点需要重申;无论你利用什么现代手段,最后你必须回到中医的思维方式上 来,不然你就找不到看中医的病人的脾了。
等到有一天,你的病人会觉得你很奇怪,料事如神,你说他几天以后会如何如何,果然应验,你不用问诊,便告知他因为家庭琐事而烦恼,夜里常常做噩梦,他会认为你懂得算命!其实,那时你已经有了丰富的综合判断能力了,你和你的病人还会 怀疑治不好他的病吗?这是中医独自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是你最具风格的东西, 不过还应该说明:那些现代诊疗手段完全可以借用,最起码可以参考,只是不能依 赖,中医应该很灵活,并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