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0908
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和心理障碍分析及解决策略
学校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应加强家庭教育,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加强家庭教育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
01
研究发现,许多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存在理解不透彻、记忆不准确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分子、原子等。
如何通过解决心理障碍提高化学学习效果
05
中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解决策略探讨
优化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
总结词
化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设备、互动学习平台
详细描述
学校应该提供完善的化学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设备,互动学习平台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完善化学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VS
科学探究、趣味实验、生活化教学
详细描述
化学教师应该通过科学探究,趣味实验,生活化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结词
强化化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
06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策略探讨
培训心理辅导教师
学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提供针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服务,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建立心理辅导机制
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机制,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这 是典型 的紧张心理 。紧张心 理是条件 反射和 无条件 反射 的统一 ,是 由紧张条件 的刺激 物所 引起 大 脑机 能状 态 的 反 射 性 改变 ,一 旦 紧张 刺 激物 消 失 ,那末紧张心理也就随之缓解或消 除。 这些典 型个案表 明 ,有 一部分 中学生在 实验操 作 中存 在 着 明 显 的心 理 问题 。据 有关 方 面 调查 统 计 : 中学 生 中有 45 人 有 较 明显 的行 为心 理 障 , %的
手 ;二是更怕 点燃酒精灯给装置加热 时发 生爆炸 。
这 是典型 的胆怯心 理 。所谓胆怯就 是胆 小、畏
焦 虑症 ,是一种 知 觉上 的反常现象 ,是 当事人 将 未来不具 有任何 威胁性 的事物 ,误解 为可怕 的对
象 。在 实验 操 作 中 ,有 部 分 学生 无 法 摆脱 实 验 的 “ 危险性 ”这一心理影 响。
典型个案 l ,××,女 、初三 学生 ,在做 “ 氧气
的实验室制法 ”时 ,手 忙脚乱 ,其 它组 的同学 已经 在 收集气体 了,而她还 在将酒 精灯 的灯帽 一会儿取 下 ,一会儿又盖 上 。原 来 ,她 是在 为如何 点燃 酒精 灯 而发 愁 , 一是 不 敢 使 用 火柴 点燃 酒 精灯 ,怕 烫
化 学是一 门以实验为基 础的 自然科学 。 《 基础
硫 酸腐蚀 皮肤 的社会 案例耳 濡 目染得 太多 ,使 她一 用 硫酸就心 理紧 张 ,手 不听 使唤 ,脑 中几乎 一片空
白。观其整 个实验 操作 过程 ,情绪紧 张,动作不 协
调。
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 ( 试行 )》 中提 出,要使 学生具 有初步 的创新精神 、实践 能力 、科 学和人 文素养 以 及 环境保护 意识 ;具有 适应 终身 学 习的基 础知识 、 基 本技能和 方法 ;具有 健壮 的体 魄和 良好 的心理 素 质 。因此 ,走 向实验 ,让学 生 自己动手实 践是教育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和心理障碍分析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和心理障碍分析在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课程改革需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化学素质,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所有这些评价标准来自于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就是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怎样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等。
针对这些问题,关键就是去找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并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标化学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利用常见生活知识和浅显的化学现象来引入化学概念和理论,使化学更贴近全体学生;更注重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体现生活与化学的互动关系。
初中化学既有文科的特点,又有理科的特点,部分学生无意识就觉得学习化学较难。
本来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一般很感兴趣,但由于在学习之中缺乏学习方法,抓不住重点,遇到难点攻而不克、劳而无功,成绩欠佳。
平时学习化学时,概念掌握不牢,理解不透,基础知识不扎实,思维能力不够,应变能力较差,实验操作能力欠缺。
另外,在学化学时,看到老师搬一些瓶瓶、罐罐等,就莫名其妙的烦恼,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
一、学习化学存在哪些困难和心理障碍1、依赖心理在化学学习中,不少学生对老师存在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生总希望老师必须明确指出哪些需要我们去看、去记,而在复习中老师又会给我们对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指出重难点。
不论是课本中的习题,还是课外资料中的习题,都需老师给出详尽的解答过程,每次测验前都希望老师指出比较具体的复习内容,且指出重点。
从而导致学生课后找不到问题,也不主动找问题,心想:反正老师会给我们找问题,并且帮我们解决的。
2、畏难心理有许多学化学困难的学生,对学习化学有畏难心理。
可能是因为老师在学习化学前告之学生,学好化学必须过好三关:概念关、化学用语关、实验关,潜意识中便认为化学难学,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学化学的料,对此缺乏信心和勇气,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生做化学实验时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初中生做化学实验时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摘要讨论了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初中生做化学实验时表露出的心理障碍——紧张心理、轻视心理、游戏心理、依赖心理、浮躁心理和应付心理等及其排除方法。
关键词初中学生化学实验心理障碍排除方法化学实验教学就是有选择的把一部分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实验在集中的时间里呈现给学生或教给学生的教学形式。
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和创新,学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如何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紧张心理行为表现:部分学生一走进实验室,面对仪器茫然不知所措;部分学生有较重的羞涩心理,在同组的同学或老师的注目下,实验时显得紧张;部分学生由于惧怕实验危险,不敢动手或者对老师要求保护仪器的话有过度的反应,不敢放手做实验,尤其是女学生和后进生。
排除方法:多指导学生熟悉仪器,分解操作程序,教师或学生示范敢于“冒险”;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进行自我尝试,进行心理“减压”。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大胆做实验,即使是出现操作上的错误也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批责,要多给予表扬和微笑。
2 轻视心理行为表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注重实验笔试,不重视实验操作,致使学生认为,化学实验是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一背就可以了,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排除方法:多开设课外实验,创造条件,多让学生亲身体验;任课教师以身作则,多做演示实验,做好每个实验;加强化学科学实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同时,教师还要革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会得到改变,轻视实验的心理才会逐步消除。
3 游戏心理行为表现: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很刺激,真好玩儿,有如做游戏一般。
他们进行实验时只停留在新奇现象的好奇刺激上,很少有思维的参与。
由于把实验当做游戏,故而马虎从事,随心所欲,有始无终,时间一长,新奇感消失,厌倦感顿生。
谈谈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谈谈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是影响听课效率、导致成绩下降、出现差生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正常和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分析,说明了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复杂的、依赖于外部现实和存在着客观原因的迁移过程。
现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原因。
1潜在因素抑制心理发展这里所说的潜在因素,是指学生在初三以前的学习中形成的不合理的认识状态。
学生刚进入初三,他们对化学这门新开的学科颇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多半是因好奇、神秘而引起的。
这是青少年情绪易动性的一种表现。
由此引起的兴趣,对一些无学习目的和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往往持续的时间很短,可能在一堂课、一个问题出现或遇到一点小的波折后即消失。
这类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形成的。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从背起书包第一天跨进校门的时候起,就开始产生被动读书的意念。
以后枯燥无味的注入灌输,繁重的功课,频繁的考试,家长的期望和同学间的竞争,逐步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同学校、老师、课本产生了对抗感,这种障碍抑制学生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和谐发展,为以后的各种学习留下了潜在危机。
有经验的化学老师很珍惜这种暂时兴趣,视它为稳定兴趣之母。
不难理解,没有暂时兴趣,稳定兴趣也就无从谈起,关键是应想办法使学生的暂时兴趣发展为稳定的兴趣,使他们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经过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质的变化,学习的内驱力开始萌生,这为冲破潜在的因素的束缚,建立新的心理秩序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是,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一项庞大的、艰苦复杂的教育工程,并非一劳永逸。
在四五单元的学习中,较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就充分暴露了潜在因素在学习中的消极作用。
不少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因搞不清小学课程中的部分与全体的关系,不知一升等于多少毫升而被关在计算的大门外,有的习惯于具体思维,对抽象的逻辑结构很强的化学知识感到难以理解等等。
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探讨
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探讨一、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是学生质疑之源。
在实验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好奇心理。
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更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讲盐的性质“金属与盐发生反应的条件”时,我增加实验了钠与水、钠与硫酸铜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钠放入水中会有何现象?把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此时,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其后向学生提出: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产生哪些现象?钠能否把铜置换出来?在学生分析,预测后,再做演示实验,验证其思维方法的正确性。
二、恐惧心理——淡化外部刺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恐惧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基本心绪之一,而且,往往是比较单纯的一种情绪,它由客观造成而且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人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同一事物,作用于不同个体,反映是大不一样的,如:在做氢气具有可燃性演示爆炸实验时,有的同学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却胆战心惊,堵住耳朵,不敢睁眼。
间接的感知也同样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如老师强调要注意化学实验的安全,社会舆论和报刊宣传化工产品有毒和某些药品的致癌作用,这些都可能造成某些同学在化学实验中的畏惧心理。
特别是本人或别人由于操作失误产生一些危险时,更是如此,例如燃着的酒精灯倾倒、浓硫酸溅到衣服上或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实验室气味难闻等等,这些直接的感受更强化了那些间接的感知而促使恐惧心理增强。
我想,首先从教师处找原因,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灵巧、现象鲜明,给人以美感。
初中化学讲评课中的学生心理障碍及疏导
初中化学讲评课中的学生心理障碍及疏导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启蒙学科,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学好化学、取得好成绩的愿望。
人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条件变化多端,往往难以控制,人的活动目标有可能顺利达到,也可能受到阻力,需要得不到满足。
当学生拿到化学试卷,看到成绩后,分数的幽灵一直在全班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和内心世界飘荡。
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支配作用。
1、沮丧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怀着要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来上学的。
我觉得这种愿望好比是一点明亮的火焰,它照亮了儿童生活全部意义,照亮着儿童的欢乐世界。
但这点火花是微弱的,毫无保护的。
”学生进入初三学习化学,屡屡得到不及格的分数或不理想的分数,确实是莫大的打击,刚刚点燃的微弱的美好愿望的火花,很快就会熄灭,学生对化学学习渐渐乃至完全丧失学习信心,上讲评课时常一蹶不振,无精打采,对教师的评讲充耳不闻。
2、自满心理。
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并不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内容。
对一部分优秀生来说,往往是一听就会,一学就懂。
讲评课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常常是兴趣索然,坐立不安,注意涣散,不能专心听讲,屡次取得好成绩造就了一部分优等生的自满心理。
3、嫉妒心理。
自尊心和上进心人人有之;取优异成绩,赢得他人尊重的愿望人皆有之;不甘落后,要求平等的人格也人之共性。
一部分学生看到同桌高于自己的成绩,心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忙着给自己或他人的试卷算分,对答案,诋毁打击别人的心思便油然而生,讲评课上常精力不集中,胡思乱想。
讲评课上针对学生考试情况,分析学生试卷,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因素,疏导种种心理障碍,使学生自己把握好前进的方向,主宰自己的命运,养成良好的品德,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具体做法如下:一、明确意义学生有这么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由于现在对于学生的筛选主要是由考分的高低来决定的,学生常常把考试的结果与目的混淆,得到高分就笑,得不到高分就急、苦恼。
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焦虑心理的预防
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焦虑心理的预防中考化学实验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考中化学科目的考核重点之一。
在实验中,学生常常会遇到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在操作不熟练或者遇到突发情况时更容易出现焦虑。
我们需要关注和预防学生在中考化学实验中的焦虑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实验过程中的压力,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一、焦虑心理的原因焦虑心理在实验中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实验操作技能不熟练:由于学生对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步骤不够熟悉,容易导致在实验进行中出现错误,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2. 性格特点:有些学生本身就存在焦虑和紧张的倾向,加上实验操作本身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3. 对实验结果的担心: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要求较高,对实验结果产生担忧,从而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4. 突发事件的处理:在实验进行中,有时会出现仪器故障或实验化学品的突发情况,需要学生及时应对,这也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
二、预防焦虑心理的措施针对中考化学实验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1. 提前培训和实操练习:在中考前,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培训,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和常见的实验仪器,增强其操作技能和自信心。
2. 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互相合作,相互提醒,减少个人焦虑情绪的产生。
3. 建立自信心:学校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操作示范和指导,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 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学校应该提前对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加从容。
5. 着重实验原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着重讲解实验原理,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的意义和过程,从而减少对实验结果的担忧。
6. 实验问题处理能力培养: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方案的思考,帮助学生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
对中学化学实验中心理障碍的探索
实验教学计划
制定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确保 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
相符合。
实验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如演示 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等,
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实验教学评价
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对实验教学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
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04
中学化学实验中心理障碍的实 践探索
05
中学化学实验中心理障碍研究 的展望
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
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水平
通过研究心理障碍,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需求和 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 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实践探索的必要性
心理障碍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障碍,如恐惧 、焦虑、自卑等,这些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实验效果和学习效 果。
实践探索的重要性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需要开展实践探索,通过 实际的操作和体验,让学生逐渐适应实验,增强自信心和兴 趣。
实践探索的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和自信心
趣味实验
设计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他们
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鼓励与肯定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实验成果展示
定期组织化学实验成果展示活动,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提高 他们的成就感。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谢谢您的观看
推广研究成果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通过实践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为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做出贡献。
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焦虑心理的预防
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焦虑心理的预防中考化学操作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特别重要的考试内容,对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知识掌握程度都有一定的考察。
但是,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实验经验、不熟悉实验环境等原因,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影响实验结果。
因此,本文将围绕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的焦虑心理,提出预防和缓解焦虑的方法,以更好地完成化学实验。
一、焦虑心理的表现形式1、害怕做错实验,产生不良后果。
对于初学生来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让人难以掌控的情况,比如:试剂的用量、误操作、实验器材的选择使用等方面,这种害怕导致他们出现犹豫不决、急躁、心理烦躁等不良情绪,使得学生的表现不佳。
2、担心实验结果不如预期。
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过度的期待,即使实验过程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对于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会感到失望和沮丧,出现自我怀疑、自卑等情绪。
3、不会处理实验突发情况。
实验中有些情况可能是难以预料到的,如气味或烟雾等急需处理措施的小问题,在面对这些突变事件时,很多学生会紧张和失落,甚至可能与同学、实验老师发生冲突。
4、技能过程不流畅,反复操作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化学实验这门科目存在一定的攻关性和掌握要求,若在技能程度上稍有不足,对于一些具体操作可能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并逐渐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
二、焦虑心理的预防和缓解1、提前熟悉实验操作流程。
在实验前,学生应该提前熟悉实验所需的基础知识、实验环境、器材选用、制剂浓度计算等一系列与实验相关的事项。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参考网上资源、查阅实验手册等方式,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流程,借助模拟实验或者组织实验预演来积累实践经验。
这样在实验前,学生已经对整个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就可以避免初次接触实验产生的不安情绪。
2、调整心态,注重心理建设。
焦虑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过分的自我要求,或是跟他人的对比等,因此学生应始终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不要因为“过度追求”而使自己产生无谓的压力。
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焦虑心理的预防
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焦虑心理的预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意外发生等因素,学生往往会感到焦虑和紧张,甚至影响实验效果。
如何预防化学实验中的焦虑心理,提高实验安全性和实验效果,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学生往往面临着实验操作要求的复杂性、实验设备的陌生性、实验步骤的要求等挑战,容易导致焦虑心理的产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我们需要从加强理论学习、细致操作规程、注意安全防范措施、注重心理疏导、积极调整情绪等方面着手,共同努力预防化学实验中的焦虑心理,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1.2 问题提出化学实验是中考化学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不少学生会感到焦虑和紧张,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实验效果和结果。
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因此如何预防化学实验中的焦虑心理显得至关重要。
化学实验中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担忧、对实验操作技能的不自信、对实验安全的担忧等。
这些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操作流畅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影响到实验的完成。
我们有必要认真探讨如何在中考化学实验中预防焦虑心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效果和实验分数。
2. 正文2.1 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化学操作实验中焦虑心理的预防措施之一。
通过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有更清晰的认识,减少因不了解实验内容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课堂讨论、与老师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学生还可以通过做实验的相关练习和模拟实验来加深理解,从而增强对实验的信心。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学生还可以注意一些重点知识点,例如实验涉及的化学原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
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焦虑心理的预防
中考化学操作实验中焦虑心理的预防中学化学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感到焦虑和紧张。
焦虑心理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实验表现,还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预防焦虑心理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焦虑心理的建议:明确实验操作目标和步骤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老师应当明确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标和步骤,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流程和目的。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的内容,减少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从而减轻焦虑心理。
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确保实验室内的化学材料和设备都已经准备齐全,并且处于良好状态,可以正常使用。
这样可以减少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的可能性,避免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压力和焦虑。
建立积极的实验氛围在实验课堂上,老师应当营造积极、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们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看法,使学生觉得自己在实验中是受到鼓励和赞赏的,而不是受到批评和斥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有趣的故事或者精彩的化学实验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当学生对实验有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实验,减少焦虑心理的产生。
提供支持和鼓励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老师应当随时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错误时。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并勇敢尝试重新进行实验。
加强安全教育化学实验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减少学生的焦虑心理,老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实验室操作的规范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实验前放松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前,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放松的方法,如音乐舒缓、呼吸放松、简单的伸展运动等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减轻紧张和焦虑。
设立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心理。
小组合作对学生的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他们可以互相帮助、协作,分享实验心得,减少学生的个人压力。
及时反馈成绩在实验完成后,老师应当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反馈。
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摘要】通过个案分析,归纳出实验操作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操作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走向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巴莆洛夫说过:”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准则。
”这充分说明当代中学生在实验中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又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
但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尽管大多数学生喜欢化学实验,可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潜在的胆怯的、防碍实验操作的心理;缩手缩脚的胆怯心理;惶惶然的恐惧心理;难于自控的紧张心理等。
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实验操作失败、阻碍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真知的心理屏障。
1个案分析典型个案1,女,初三学生,在做“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手忙脚乱,其他同学已经在收集气体了,而她还在将酒精灯的灯帽一会儿取下,一会儿又盖上。
原来她是在为如何点燃酒精灯而发愁,一是不敢使用点燃酒精灯,怕烫手;二是更怕点燃酒精灯给装置加热时发生爆炸。
这是典型的胆怯心理。
所谓胆怯就是胆小、畏缩,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是由于个体情绪过分紧张而引起的身心的保护抑制。
在实验操作中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从来不自己主动动手做实验,而是作为旁观者看别的学生做,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即使亲自动手操作,也是畏手畏尾、谨小慎微,常常导致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实验的不成功。
典型个案2,女,初三学生,物质的变化实验中,要做铁钉与稀硫酸接触,观察实验中发生的变化,她往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时,不是将滴管伸入试管,就是手抖个停,滴不进去。
原来,关于硫酸腐蚀皮肤的社会案例耳濡目染得太多,使她一用硫酸就心理紧张,手不听使唤,脑中几乎一片空白。
浅谈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与对策
浅谈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与对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形成新技能时,如果有一个积极的心理,其接收的效率将高出不健康的心理许多倍。
畏难、厌倦、恐惧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
因此研究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对优化化学学科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常见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自觉习惯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在初中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表现。
1、“标签”心理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都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这种评价在心理上相当于有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是学生本人对自己在群体中位置的认识。
尤其是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很少体会到好成绩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喜悦,缺乏自信,自卑的“标签”使自己过早地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
2、“偏重”心理在初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偏重化学结果而忽视化学过程的倾向,表现为:老师进行习题讲评时,正确的就认为自己懂了,不要再听了;错误的只记录正确答案;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只满足于请教答案,不考虑过程的方法,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仅是对答案,比考试分数,很少有同学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实验设计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方式,问题探究则更少涉及。
3、依赖心理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依赖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总是期望老师对化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一一讲述。
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或模板,甚至是公式,便于自己模仿套用;遇到难题总想在某本“解题大全”、“题典”中找到解法或直接从老师那儿得到答案。
这种过分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原有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的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二、克服学习化学心理障碍的对策1、注重情感培养,使学生获得成功和满足感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要体验一个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学生心理特点对策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学生心理特点对策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保证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化学教师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熟悉化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独立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意志品质的的好坏对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1,2,3,4]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减少或消除学生实验中的不良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化学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学生实验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1.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重视实验过程的心理只重视考试结果而不重视实验过程的现象,在许多中学生乃至部分教师的思想中普遍存在。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可以说,不会做化学实验就如同缺少了双腿中的一条腿。
即便如此,我国的大部分中学不抓实验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实验室的建设。
甚至还认为实验耽搁学习时间,教师往往只注重实验的讲解,学生则死记硬背。
于是,就把“做”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
这种带着功利性的学习,势必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
2.单纯兴趣心理部分学生对实验感兴趣,是认为实验好玩,对实验现象好奇,但缺少义务感、责任感。
他们上实验课感觉如同做游戏,实验课也成了他们的放松课,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有趣的现象上,而没有对实验的本质进行更多的思考,缺乏探索精神。
例如,教师在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镁在空气中点燃,用HCl做喷泉等实验时,学生非常感兴趣甚至要求多做几遍,而在做反应缓慢、现象不快捷、不明显的实验时,却感到“不好看”、“不精彩”、“没意思”。
忽视了自身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的培养。
3.轻视、敷衍了事心理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学生敷衍了事心理的源动力,同时也是阻碍着学生兴趣的发展。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神秘感新鲜感,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立志为化学事业奋斗的最佳时期,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恰是最好的手段。
所以,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犹为突出。
然而,初中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容易产生以下两种心理,这两种心理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十分有害。
第一、“害怕”心理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十分有限,不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作用等;同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较差,这些因素使初次接触化学试剂,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生心理上产生很重的负担。
初中教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明确指出:“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有毒的。
”“不要用手触摸化学试剂,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的味道。
”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在做学生实验前,教师都回一再向学生说明实验的过程及操作注意事项。
例如,在做学生实验五:氢气的制取和性质时,老师告诫学生,硫酸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等。
这一切,会使学生感到:化学试剂、药品,甚至使用的仪器是“脏的”、“有毒的”;做化学实验有危险。
从而畏之如虎,产生“害让他们为学生演示,鼓起学生的勇气,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选择一些较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请胆小的学生操作并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
对于个别特别胆小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采用手把手的教,教会为止,杜绝歧视、讽刺胆小的学生。
3、开设活动,提高能力。
教师及时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兴趣小组,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
第二、“游戏”心理化学实验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特别是实验中颜色的改变、气体的生成、沉淀的产生等现象,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教师往往也利用化学实验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但是,初中学生正值少年时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刚学化学,尚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一味追求实验中的现象,以“游戏”的心理做实验。
初中生学习化学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精编版
初中生学习化学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白石坡中学陈迪友关健词:定位评价、直觉兴趣、认知动力、心理障碍化学是九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学生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坐在同一教室,听同一老师授课,为什么在一年的后成绩出现那么大的差异呢?这不仅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在学化学时各阶段的心理状态有关。
经过观察、调查、交谈等方式,了解到学生学习化学时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常见心理障碍1、较低定位评价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定位评价的心理倾向,对于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常常是积极向上、带着明显的激励色彩的评价,然而对那些各方面表现不行,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那些评价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以致影响到学习化学的情绪状态。
到九年级才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还没有开始学,就在同学们的心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定位:一、是对学生本人的定位评价,(1)对本人学习能力的评价,如:“我的成绩好,化学肯定会学得好”,“我成绩较差,化学肯定也学不好”,“我记忆力不好,化学中的符号肯定记不住”,“我笨手笨脚,化学实验肯定做不好”等等,自负的学生可能因为盲目乐观,在不经意间落伍;自卑的学生使自己过早地失去信心,而输在起跑线上了。
(2)对不同性别学习能力的评价,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男生在抽象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思维方面较强,特质的差异并不代表学习能力的高低,但在人们的定势思维中还是有“学习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说法,这种舆论和事例常使得女生对学习化学的信心不足,导致学习化学的劲头不如男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
二、是对化学科学本身的定位评价,学生在学习化学前常听说,如:“化学需要记的东西太多,记住了未必就能考出好成绩”,“化学实验有趣但是有危险,那些实验探究题很难把握”等,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掌握学习化学方法,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化学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江苏省泰兴市元竹初中王兵关键词化学实验心理障碍轻视实验敷衍实验兴趣单纯不注意观察盲动随意畏惧紧张抗拒逆反防治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等。
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禁锢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
这里对学生的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几种心理障碍加以分析。
●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等言语。
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
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知识,而轻视化学实验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知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会为人材的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会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探究蜡烛的燃烧及性质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敷衍实验的心理在化学实验中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没有获得预期实验效果,为要写实验报告应付老师,有的学生实验失败了,不查找分析原因,而用猜测、臆断来填写实验报告;有的学生甚至更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他们只求已做过,好早点儿离开实验室,有的没做实验,也能写出实验报告。
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反应倾向,是经过实践(实验)等活动而习得和养成的。
学生的实验能力可存在着差别,但求实、务真的科学态度不允许存在差别的。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敷衍实验”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因而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对学生要讲清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敷衍实验,也是一种意志品质的不良反应倾向.实验意志是学生为了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自觉地去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实验意志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坚毅性、自制力等等。
化学实验中学生自觉调节学习行为时,意志的坚毅性和自制力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反复做了3、4次,最后找到未能制出氧气的原因,制出了氧气,反映了他们具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格。
如果学生做实验时,实验失败了则抄录他人的记录来搪塞,都是缺乏坚毅性的表现。
化学实验中学生常克服不了外界引诱,易分心,只想早点做了,早点儿离开实验室等,表现出学生自制能力(自觉支配、节制行为的能力)较弱.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认知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严格要求学生是意志培养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意志锻炼是克服意志薄弱、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有效方法.单纯兴趣的心理我们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时,发现有的学生会要求再做一遍,甚至会大声叫喊出来,而做反应缓慢、现象不快捷、不明显的实验时,却感到“没意思”、“不好看”。
这是学生把做化学实验当作了“看热闹”、“变戏法”,这是一种实验兴趣单纯的心理倾。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行为动机可来源于好奇、好强、好求。
而化学实验稀奇多变像魔术一样的魅力,学生由此所引发的兴趣是不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因为这种感觉兴趣具有不稳定性、盲目性,单凭这种感觉兴趣是不可能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动性。
这些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只对鲜明的、生动的、奇异的、富有刺激性的实验现象感兴趣,学生中常表现出对现象稀奇的实验兴高采烈,高度集中注意力;而对现象不明鲜、需仔细和耐心地操作、观察、计算的实验感到失望。
化学实验兴趣单纯,是学生化学实验中的一种心理障碍。
要纠正这不良的倾向,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好奇心不等于求知欲,要以科学态度做好实验,要把肤浅、不稳定的好奇心转变成专注深沉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机会多了,就容易于形成稳定的兴趣,感觉兴趣能比较快地转化为稳定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兴趣动力,而且也是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我们曾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心理分析,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注意观察实验,有的学生表现出实验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在化学实验时常会走神,有的学生在实验中甚至出现不知道要观察什么。
学生化学实验心理活动首要因素是感知,感知是要通过观察活动进行的,化学实验的观察则是化学实验感知的高级形态。
化学实验观察是学生有效地探究化学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活动。
观察被人们称为智力窗户,是学生顺利地掌握化学知识、完成化学实验活动的基本能力。
例如:学生在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觉得反应很快,不易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只能说出部分实验现象,我们提示学生:化学实验观察与化学实验是同时进行的,这是化学实验的特点。
因而化学实验需要集中注意力,化学实验观察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而决不能貌似注意其实心不在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实验,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逐步观察到几种乃至十几种实验现象。
这说明了化学实验观察的前提是集中注意力。
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清晰、完整地观察实验,有效地记录现象,顺利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集中注意力,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思维活动就难以进行和完成。
因而注意力是影响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要防治学生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障碍,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调整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外,还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他们克服注意的分散、松弛(分心),让学生了解集中注意力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分析了解自己注意品质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善于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对外界干扰保持冷静的态度,锻炼在复杂环境中做好实验的适应能力;训练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实验,训练学生视觉的敏捷性和思维跟踪的快速性,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盲动随意的心理化学实验中,有的学生往往由于情绪影响,忘乎所以,失去控制,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有的学生会偷偷地随意混合试剂或做其他实验;有的会故意加大试剂用量,不该加热的偏要加热,有的在实验中手持试管加热,不检验氢气的纯度就点燃,等等。
这些都是盲动随意行为,这类盲动随意行为是不良心理倾向行为。
盲动随意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往往是学生实验事故发生的根源,操作漫不经心,打翻试剂瓶,溅及衣服皮肤,损坏仪器;加热不规范,烫伤人体;不检验可燃性气体就点燃,发生爆炸;任意加大试剂用量,造成液体喷出伤人等.化学实验必须准确规范,否则会造成实验失败,化学实验必须要求严密、认真,必须实事求是,实验操作要认真严肃,而绝不允许随欲、任意行事,更不允许盲目冲动。
造成这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为寻求刺激,有的认为化学实验随便点无所谓,有未掌握好化学实验操作方法,也有不能克服外界影响,情感控制能力弱,意志品质不强等诸方面因素。
要矫治学生实验的盲动随意心理,不仅要加强实验规范教育,规范学生实验操作,而且要教育学生具备准确、诚实、理智等良好的科学品质,严格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增强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同时积极进行手脑并用训练,在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注意、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情感稳定发展,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紧张的实验心理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有的会捂住鼻子,生怕气体“中毒”,有的会堵住耳朵,不敢做“爆炸”实验,让学生独立操作时,操作的手会不自主地抖动起来,有的学生呼吸会急促起来,甚至面色变苍白,心跳加快,手脚变凉;学生不慎打翻酒精灯而着了火,有的学生会大呼小喊,手脚无措,无法处置,等等,这些是畏惧紧张的心理引起的外在行为反应。
这种心理现象是外界刺激作用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变化而产生的。
学生在实验中看到或听到化学实验中的爆炸、气体中毒、衣物腐蚀、人身伤害、仪器损坏、实验失败等事故,刺激了大脑,产生畏惧紧张心理.例如我们在做氢气与氧气混合爆炸的实验时,发现有一半的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心里感到畏惧紧张,手足无措,脑子里还会产生一片空白,这会导致实验失败和事故的发生。
若不加以调治,学生对化学实验畏而远之,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最终有的学生不愿、不敢做化学实验,这种畏惧紧张心理是一种实验心理障碍,它阻碍着化学认知过程的进行。
这种不良的畏惧紧张心理,主要来源于外界的影响,当外界刺激减弱或消除,这种心理压力随之缓解、消除,调治这类心理障碍要提高学生自信心,加强实验的训练,多安排一些危险性小的实验,在和谐气氛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教学。
实验室要保持干净整洁,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流通,室内不要大声讲话,增强实验机会,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减弱或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同时对学生讲明实验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讲明实验中防止事故发生、气体中毒、污染环境等的方法及原理,弱化外界刺激,加强学生自身承受力,用科学方法、态度对待实验。
抗拒性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璃棒把烧杯敲得叮当响;有的学生在加热碱式碳酸铜、碳酸氢铵时,故意将已冷凝在试管口的水滴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子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等。
这是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
抗拒性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其从事的活动产生困扰时,心理倾向活动产生的反向作用,导致行为向着事物要求的反面行事.初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倾向活动往往会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或者实验环境受到影响。
因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讲清理由,使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变化规律,灵活地运用逆反心理的潜在心理术,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鼻直接嗅闻试剂气味,还理由实足地说,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
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补充几种气体的剧毒性。
学生听了,在以后的实验中再不敢用鼻直接嗅气体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