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

合集下载

伯远帖

伯远帖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

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

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

始獲此出意不剋申。

分別如昨永爲疇古。

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

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

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

御識。

”钤“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

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綠”三玺。

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迹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钤“乾”、“隆”二玺。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

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御識”,钤“几暇怡情”一玺。

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

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

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诸玺。

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

此帖与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

王羲之作为“书圣”,垂范百代。

但他的书作只以临本、摹本和刻本的形式流传,没有一件真迹传世。

王氏家族世代擅书,名家辈出,然命运亦大抵相同。

唯羲之族侄王珣有此短笺留在人间,实在是不幸中的大幸。

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二王”行草书使转用笔的精微之处,这是刻帖和双勾填墨摹本所无法传达的。

王珣本人有书名,此帖风神俊朗,潇洒流利,在王氏家族书风的基础上自具面目,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简介

三希堂法帖简介
● 译文:珣拜上再拜上,伯远兄弟在事业正盛之时辞世,距今已经一周年了,他生前深受众兄弟们的尊重,因 为体弱多病,一直想优游自在地生活,当初事业刚刚有起色这样的事就发生了,没能达成愿望。和他的分别 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却永久地作了古人,远远地隔着山道,再也不来看我。
●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 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
● 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辗转数年后在周恩来总 理的亲自指示下以35万元港币的价格从香港购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 现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仅存于世的王羲之的真迹精品,王献之 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 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 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 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了,打败了对手,又怎么样呢?还要搞盛大的庆祝活动吗?浩浩荡荡的军队还要得胜还朝吗?
中秋帖
● 作品推测
● 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 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 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 “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 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 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伯远帖释文

伯远帖释文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

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魏晋风流令后世人们仰慕不已,其中的名门望族王氏一家在中华书法史上的占据了一个巅峰地位。

大家都知道书圣王羲之,还有他书法成就杰出的儿子王献之,但在皇家珍藏的“三希”宝帖中还有王羲之一个远房侄子王珣的书迹。

当乾隆帝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兴奋地将其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集中宝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中,认为它们属于“稀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索性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1]这三件稀世的法帖珍品辉映着东晋王氏家族在书法艺术上的风范与荣耀。

但自命风流的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时候。

被当作“上上真迹”的三件宝帖中,经现代书画专家研究,认为《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其实皆为后世书家临写。

三希至宝中只有《伯远帖》仍被认为是东晋王氏法书的真迹。

《伯远帖》上只存录王珣书信中的47个字,只言片语中似乎诉说着萦怀的回想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

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

帖后还有明书画大师董其昌的题跋,亦为乾隆帝所珍视。

20世纪30年代,清皇室被逐出故宫时,老皇妃将《伯远帖》与《中秋帖》两件宝帖携带出宫,后卖掉换钱,于是此帖流散在外,辗转于乱世中。

直到共和国建立后,1950 年,宝帖在香港出现,周恩来总理指示以重金将二宝购回,再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伯远帖》,是东晋王珣(350-401年)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伯远帖临习技法详解,晋人笔法一览无余!

伯远帖临习技法详解,晋人笔法一览无余!

伯远帖临习技法详解,晋人笔法一览无余!我们一起来看看伯远帖的神秘所在,■《伯远帖》之“志在优游”“志”:晋人笔下一人一世界,但总不离“魏晋风度”,这风神意韵是时代特征,其实是字体演进特定阶段引发的社会整体性书写气息,并非个体独自的追求。

《伯远帖》遗留不少先代技法,显得古意浓郁,同近期的(十六国)楼兰残纸中有不少近似书迹。

“志”是该帖中的细笔画字,但提按笔不甚显著的《伯远帖》传承汉魏旧法,线条厚重扎实,并无孱弱感。

“在”:《伯远帖》字势取横向,长撇往往作为一种主笔向左向拓展,并主宰全字,另如“不”之撇、“相”之左横等等。

“在”之长撇的弧度以及其与横、竖两画的交叉位置是达到形神俱似的关键;王珣结字比右军松、较大令紧,左右结构字横向拉开较大空间,“在”亦处理成近乎左右结构,字中心较空疏,应注意其内松外紧的安排。

“优”:典型的横向空疏、左轻右重式单字。

王珣中侧锋兼用、常突出侧锋效果之笔法,在此字中比前两字要显现;使转多、提顿少是该帖用笔特色,也是汉晋笔法古质表征之一,如“优”的“攵”就是这种写法,不无绞转之意;“中实”行笔在“优”之“冖”亦有所体现——与唐宋以降中段轻细、两端重粗写法不同——也可看作篆隶古法遗存。

“游”:“走之”旁是王珣特色写法,“走之”及卧捺笔长而左突,甚至形近“之”字,这加助了字形横向伸展的趋势;“游”的左部比别人多出一块(字内)空间,横向疏朗的结构进一步强化;《伯远帖》式的“走之”或卧捺强悍而显眼,把握了它即部分地掌握了该帖的字势。

应该看到,“志在优游”四字属《伯远帖》中笔画偏细者,而全帖笔画粗细变化其实较大,这种点画上、结构疏密上的变化须研究把握。

一、气息魏晋的玄学家们,大都服药炼丹、嗜酒任气,一任自然的追求着精神上的无挂无碍、心灵上的无哀无乐,玄谈老庄,更于老庄之外玄想着生命的自足与满足,大有离经叛道后放浪形骸般的得意忘形。

所以,魏晋名士皆真实而虚幻,魏晋诗文皆空灵而精微,魏晋书画皆妍美而高古。

清逸俊秀风度有致——王珣《伯远帖》鉴赏

清逸俊秀风度有致——王珣《伯远帖》鉴赏

044I 美术探索I Fine Art Exploration清逸俊秀风度有致—王珣《伯远帖》鉴赏杨赫摘要:《伯远帖》是晋人风骨中最富盛名的笔迹。

篇幅中艺术语言运用得体,字字 珠玑,棱角分明,起承转合、用笔逻辑交代清晰,气势磅礴之处不乏温润灵动。

行 文自然恳切却又不落俗气,仰观俯察之间似大彻大悟。

本篇以《伯远帖》文意以及 运笔、章款、落墨等鉴赏方法,探究王珣的创作技巧以及晋人风度的体现。

关键词:王珣伯远帖晋人风度清逸俊秀―、《伯远帖》文意“珣顿首……不相瞻临。

”寥寥数笔,文帖一 股空灵却有深深的感伤涌入心房。

粗看字迹,洋洋 洒洒,字体粗细皆有,却不落一丝犹疑;变化多见 于转折处,字形却又顺其自然,借古开今,隶书用笔,达到全篇和谐的效果,浑然一体。

《伯远帖》(图1)是王珣问候亲友的一封信札。

不过,弦外之音不止于此,据《晋书•王珣传》:“(王)询兄弟皆谢氏婿……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王珣此 时由于王谢家族交恶,谢安将王珣调到江西南昌做 豫章太守,本意为驱逐王珣,王珣十分不满,并写 信给自己的堂兄王穆,表示自己的不满。

王珣平生 屡遭流落,从入仕到为官,大起大落,信札内容具 体为:王珣介绍伯远兄弟旺盛的事业,但偏偏伯远 兄弟在事业正旺之时却称自己醉心于山水之间。

不 巧的是,自己却要调到异地赴任,终于能理解对方 “醉心山水”的志向。

最后以一种时空交错的比喻 入手表达他对于自己可能调任的郁闷——“仿佛昨 日分别过后却很久远,我们距离遥远,不能相见。

”显然,《伯远帖》前后的对比是本帖强调的重 点,暗示自己不想因为家族恩怨而被迫受害,而现 实将他推向水深火热的一端,无法排遣。

另外一方 面,他想通过悠哉的畅游获得乐趣,却因为与兄长 距离遥远而不停担忧,此时的自己倒不如安逸地游 山玩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于是王珣寻找生存 处境险恶之外的精神自由的创作天地,这就是一种 “魏晋风度”。

二、《伯远帖》书法鉴赏近现代书法鉴赏大师启功用实践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方法,从书籍、古籍、文献、题款与题跋、章印、实地田野调查等方式辨别书法真伪为世人称赞。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详细释义王珣伯远帖是一幅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是由唐代书法家王珣所创作。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书法技巧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详细介绍王珣伯远帖的意义和特点。

王珣伯远帖是以楷书为基础的,展示了王珣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这幅作品的内容主要是一首古文诗,内容丰富,表达了王珣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精湛的书法技巧,王珣将这首诗书写于帖上,形成了一幅独特的艺术作品。

王珣伯远帖的意义在于展示了王珣在书法艺术上的才华和创造力。

他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每个字的形态,使每个字都有独特的魅力。

王珣的用笔纵横有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同时,他运用了变化多样的字体和布局方式,使每个字都有独特的表现力,形成了一个整体和谐的画面。

王珣伯远帖的特点在于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独特的书法技巧。

王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造力,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字体形态简洁、流畅,线条饱满而有力,给人以稳重、庄重的感觉。

同时,他善于运用变化多样的字体和布局方式,使每个字都有独特的表现力,形成了一个整体和谐的画面。

王珣伯远帖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书法技巧。

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造力,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展示了王珣在书法艺术上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幅作品,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总的来说,王珣伯远帖是一幅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书法技巧,展示了王珣在书法艺术上的才华和创造力。

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幅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伯远帖》《暮春帖》《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

《伯远帖》《暮春帖》《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

《伯远帖》《暮春帖》《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作者:马斌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第2期【作品概况】《伯远帖》是王珣写给亲友的一封书信,诉说回想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

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得名。

纸本,行书,5行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乾隆三希堂法帖,明代董其昌曾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观典赏析】《伯远帖》是传世晋人墨迹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迹,王珣的代表作。

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晋韵书风的代表作品。

行笔洒脱自然,峭劲秀丽,潇洒古淡,转折处变化多端。

笔画处处平中见奇,意态生姿,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展现“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全帖文字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

通篇无一字不有情致、无一字不有动态、无一字不有奇趣。

明董其昌题跋说:“珣书潇洒古淡,长安所见墨迹,此为尤物。

”《伯远帖》被称为天下第四大行书,视之有种扑面而来的生动气息。

【观典赏析】《暮春帖》为羊欣传世之帖。

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王献之做吴兴太守时见羊欣习书,甚爱之。

有一年夏天,献之见羊欣穿着新绢裙午睡,乃提笔书裙数幅而去。

羊欣跟随王献之学书法,隶、行、草书都很不错,名重当时,被评为“一时绝妙”“最得王体”,故当时谚有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评羊欣书最为精彩,他说:“羊欣书如大家殚女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羊欣其楷书似王献之,用功极深,可以乱真。

【作品概况】《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仿效汉文化而树碑立传的制作。

东晋安帝乙巳年(公元405年)刻,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在云南曲靖出土。

但出土后并未引起重视,被乡民用作压豆腐的石板,直至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的字迹,忙从卖豆腐的人手中将碑石运回府中,当时正是碑学大兴之时,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立即被视为奇珍异宝。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详细释义
【原创版】
目录
1.王珣伯远帖简介
2.:详细释义
1) 帖中人物关系
2) 帖文寓意
3) 帖文的书法艺术特点
正文
王珣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一幅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该帖内容主要是王珣写给他的远房堂弟伯远的一封信,信中讲述了两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下面就来详细释义一下这幅著名的书法作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帖中人物关系。

王珣和伯远是远房堂兄弟,两人在信中谈论了家族中的一些事情,以及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

这封信不仅是一幅书法作品,也是一幅家族史料,为后世了解东晋时期的家族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帖文的寓意。

在这封信中,王珣对伯远表达了深厚的亲情和友情,对家族的忧虑,以及对时局的不满。

信中提到的“远伯”,即指伯远,王珣在信中对他表示了敬意和关心。

同时,王珣还提到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这封信不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幅充满感情的家书。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帖文的书法艺术特点。

王珣伯远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笔画流畅,自然天成;二是结体优美,潇洒飘逸;三是章法严谨,错落有致;四是气
息高雅,意境深远。

这幅作品堪称行书艺术的瑰宝,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王珣伯远帖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法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王珣卓越的书法技艺,还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家族关系和政治局势。

利用伯远帖创作作品

利用伯远帖创作作品

利用伯远帖创作作品伯远帖是中国古代书法名帖之一,由唐代书法家怀素创作。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利用伯远帖创作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在利用伯远帖进行创作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伯远帖的特点和风格。

伯远帖以其简洁明快的笔画和流畅的书法形式著称。

它的特点是勾勒和结构准确,构图合理,笔画稳健有力,给人以整洁美观的感觉。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力求模仿这种风格和特点,以向伯远帖致敬。

在创作作品时,我们可以选择与伯远帖相似的题材和风格。

例如,可以选取类似的主题或意境,用类似的笔法和构图方式进行表现。

这样不仅可以与伯远帖形成对照,还能借鉴其优点,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来创作作品。

首先,可以通过模仿伯远帖的笔画和结构,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可以通过多次临摹、模仿伯远帖中的字体和构图方式,逐渐熟悉和掌握其特点。

其次,可以通过改变用笔的角度、力度和速度等来增加变化和表现力。

可以使用不同的毛笔和墨水来调整笔触和线条的质感,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此外,可以运用对比、借鉴其他书法家的作品,加入自己的创新和想法,使作品更加独特和个性化。

在创作过程中,还应注重细节和整体效果的协调。

要注意字体的大小、间距和形状等细节,使字体的结构和整体布局更加平衡和和谐。

同时,要注意掌握好字体的节奏和韵律,使作品的笔触和线条流畅和谐。

此外,要注重墨色的运用和平衡,使作品的整体效果更加丰富和饱满。

最后,要持之以恒地练习和创作。

创作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进行尝试和实践,才能逐渐提高创作水平和技巧。

要坚持练字,多临摹名帖,不断与伯远帖进行对照和学习,才能在创作中实现突破和创新。

总之,利用伯远帖创作作品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风格和特点,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和独特的作品,同时向伯远帖致敬,并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魏晋)王珣---《伯远帖》

(魏晋)王珣---《伯远帖》

(魏晋)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

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

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

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

伯远帖字法

伯远帖字法

伯远帖字法
伯远帖字法是一种古老的书法技艺,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大瑰宝。

伯远帖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有一位名叫伯远的书法家,他以其出众的书法造诣和创新的技法而闻名于世。

伯远帖字法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笔画的力度和变化。

伯远善于运用不同的笔触和厚薄,使得每个笔画都充满了生动的韵律感。

他常常通过粗细不一的笔触来表现出书法作品中的阴影和层次感,使得字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伯远帖字法还注重在字形结构上的创新。

他常常将传统的字形进行改良和修饰,使得字形更加流畅和优美。

他擅长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使得每个字都呈现出一种动感和韵律感。

伯远帖字法的字形风格独具一格,成为了后来书法家们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伯远帖字法的创作过程也非常严谨和复杂。

在创作之前,他会详细地研究和分析每个字的结构和形态,然后再通过多次的反复书写和润色,最终完成一幅令人惊叹的作品。

他对字体的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处理,使得每个字都达到了极致的完美。

如今,伯远帖字法已经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专业的书法家,都对伯远帖字法怀有极高的敬意和赞赏。

伯远帖字法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国界,成为了世界书法艺术中的一大亮点。

总之,伯远帖字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它通过创新的字形和精湛的笔画技巧,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书法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伯远帖字法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详细释义
(原创版)
目录
1.王珣与《伯远帖》的背景介绍
2.《伯远帖》的内容及书法艺术特点
3.《伯远帖》的历史价值及影响
正文
王珣,字元琳,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他出身于书法世家,书风潇洒自然,尤善行书。

他的书法作品《伯远帖》是其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伯远帖》是王珣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内容主要是询问友人伯远的近况,以及表达对其的挂念之情。

全文共 5 行,47 字,书法潇洒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帖中“伯远”二字,笔画疏朗,骨韵秀逸,被后人称为“疏体”。

整体来看,《伯远帖》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特点,是研究王珣书法及东晋书法史的重要实物。

《伯远帖》历经沧桑,流传至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从书法角度来说,它是研究王珣书法及东晋书法史的重要实物。

从文献角度来看,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当时士人交游、书信往来等方面的珍贵信息。

此外,《伯远帖》还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说,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临摹《伯远帖》,并因此得益,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综上所述,《伯远帖》作为王珣的代表作,无论在书法艺术、历史价值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1页共1页。

《伯远帖》赏析

《伯远帖》赏析

《伯远帖》赏析
《伯远帖》是东晋王珣的行书作品,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还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从艺术角度来看,《伯远帖》具有以下特点:
1. 笔法丰富多变:帖中的笔画粗细、轻重、转折、顿挫都富有变化,展现出王珣高超的书法技艺。

2. 气韵生动自然:帖中的字体大小、斜正、疏密等元素处理得当,使整个作品气息畅通,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带有隶书韵味:虽然《伯远帖》是行书作品,但其中融合了一些隶书的元素,显得古朴典雅。

从历史角度来看,《伯远帖》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对于研究东晋时期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帖中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心态。

从文献角度来看,《伯远帖》作为一封书信,其内容涉及当时的一些人和事,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伯远帖》是一幅极具价值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示了王珣高超的书法技艺,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东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对伯远帖的评价

对伯远帖的评价

对伯远帖的评价1. 引言伯远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唐代文人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该帖以其优美的字体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伯远帖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评价,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内容概述伯远帖共有八行,每行十个字。

整篇帖子以“千里江陵一日还”为开头,以“白发渔樵江渚上”为结尾。

通过描述主人公伯远在江陵游历时所见所闻,以及他渔樵时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 字体与布局伯远帖采用了楷书字体,字形端正工整,线条流畅自然。

每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排列,使整篇文章呈现出美感和平衡感。

帖子采用竖排布局,从右至左阅读,在视觉上独具特色。

4. 内容分析4.1 描述江陵风景伯远帖首先描绘了江陵的美景:“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在江陵游览时的感受。

接着,帖子描述了江水的宽广和湍急:“白帝城前一片绿”,“忽闻岸上踏歌声”。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江陵壮丽的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喜爱。

4.2 反思人生意义伯远帖中融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者在渔樵时看到自己白发苍苍,而年轻人却在忙碌奔波,他不禁感慨:“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

通过与自然环境相比较,作者认识到人生短暂而宝贵,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

4.3 表达情感与态度伯远帖中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态度。

在描述渔樵生活时,作者用“惯看秋月春风”表达了对自然的熟悉和喜爱。

同时,通过“白发渔樵”这一形象,作者展现了对岁月流转的接纳和坦然。

整篇帖子透露出一种豁达、淡泊的情感,使人产生共鸣。

5. 文化地位与影响伯远帖作为唐代文人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首先,伯远帖是楷书书法的典范之一,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伯远帖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最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伯远帖被视为一部杰出的抒情作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1. 引言王珣伯远帖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件名作,由明代书法家王珣所创作。

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介绍王珣伯远帖的背景、特点、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 背景王珣(1498年-1583年),字伯远,号松雪堂主人,是明代著名书法家。

他擅长楷书和行草,尤其以行草著称。

王珣在书法上注重笔力、构图和笔画的变化,同时对前贤的作品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模仿。

他的作品兼具古朴与洒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3. 特点3.1 笔力与构图王珣伯远帖在笔力方面展现了王珣执笔自如、气势磅礴的特点。

他运用毛笔灵活地控制墨色浓淡、干湿程度,使字迹饱满有力,富有立体感。

同时,王珣善于构图,注重整体布局的美感。

他在字的排列和间距上下功夫,使每个字都协调有序、相互呼应。

3.2 笔画变化王珣伯远帖的笔画变化丰富多样,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他善于运用直笔、扭笔、勾笔等技法,使每个字的笔画都具有独特的韵味。

王珣的行草书法以快速而流畅的笔势为特色,给人一种自由奔放、豪放不羁的感觉。

3.3 字体风格王珣伯远帖的字体风格受到了前贤作品的影响,并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新。

他善于借鉴古人之长,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王珣注重书法作品中每个字形的美感和谐度,在细节处下功夫,使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

4. 艺术价值4.1 文化价值王珣伯远帖是明代书法艺术的杰作之一,体现了明代书法的风格和特点。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王珣伯远帖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明代书法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以及当时社会文化背景。

4.2 艺术技巧王珣伯远帖展示了王珣卓越的书法技巧和创作才华。

他在笔力、构图和笔画变化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通过对他作品的学习和模仿,可以提高自己在书法创作中的技巧水平,并发掘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4.3 艺术审美王珣伯远帖以其美妙而独特的字体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它给人一种豪放不羁、自由奔放的感觉,展现出一种独特而鲜明的艺术审美观。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 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详细释义
王珣伯远帖是南宋画家王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之一。

这幅作品是以青绿色的宣纸为背景,用淡雅的水墨画成的。

整幅画以一个墨色茂密的松林为背景,前景有一座小桥和几棵梅树。

画面中央描绘了一位身着官服的文士,他站在小桥上,远望远方的群山和松林。

画家通过准确的构图和精细的笔墨表现出山水的奇峰峻岭和苍松翠柏的景象,给人以广阔和深远的视觉感受。

整幅作品以其独特的气韵和大气磅礴的场面,展现了山水画的魅力,成为后来山水画的重要范本之一。

对伯远帖的评价

对伯远帖的评价

对伯远帖的评价1. 引言伯远帖,是一幅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由北宋时期的画家张伯远所创作。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伯远帖进行全面评价,从艺术技巧、主题表达、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2. 艺术技巧伯远帖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誉。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伯远运用了传统的工笔画技法,注重细节描绘。

他善于运用墨色渐变和线条勾勒,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山水景色和人物形象。

其次,在构图上,他采用了对角线构图和层次分明的手法,使整幅作品具有动感和立体感。

这种独特的艺术技巧使得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水之美。

3. 主题表达伯远帖所表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象。

山水是中国艺术中常见的主题,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伯远通过绘画将自然景观与人物融为一体,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渔夫、农民等劳动者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劳动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4. 历史背景伯远帖创作于北宋时期,那个时期正值中国艺术繁荣的阶段。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以其注重写实和以人为本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伯远帖恰好处于这个时期,他继承了宋代绘画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此外,在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民生活富裕,这为伯远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艺术环境。

5. 影响与价值伯远帖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伯远帖通过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构图方式,为后世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伯远帖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环境、崇尚劳动和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 结论伯远帖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杰作,以其艺术技巧、主题表达和历史背景而备受赞誉。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意象的美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繁荣的历史背景。

同时,伯远帖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当代仍具有重要价值。

耐人寻味的《伯远帖》赏析

耐人寻味的《伯远帖》赏析

耐⼈寻味的《伯远帖》赏析《伯远帖》释⽂:顿⾸顿⾸,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以羸患,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意不克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魏晋书法以其强烈的书写性⼀直为⼈称道。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名⼈的书迹流传到今天的已属凤⽑麟⾓,名⽓⼤者如钟繇、王羲之等,真迹均已不传。

倒是西晋陆机的草书《平复帖》、东晋王珣的⾏书《伯远帖》如有神助,竟被保存到现在,明确⽆误地告诉⼈们晋⼈书迹到底是个什么样⼦。

⼈们对陆机和他的《平复帖》已经了解得不少,这⾥说说王珣,以及他的《伯远帖》。

王珣是东晋开国元勋王导的孙⼦。

从王导到南朝齐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五代⼈全是当时的著名书家。

这条线索是:王导—王恰—王珣—王昙⾸—王僧虔。

王珣在琅琊王⽒家族中承上启下,在政界与书法界都是风云⼀时的著名⼈物。

官场上的王珣,成就突出。

王珣出⽣于永和五年(349年),族叔王羲之(王羲之的⽗亲是王导的堂弟)写《兰亭序》时,王珣才五岁。

进⼊官场后,王珣先是在名⾂桓温⼿下⼯作,后来⼜在名相谢安⼿下⼯作。

谢安死后,王珣的地位更显突出,官⾄尚书令。

世称王珣为“⼩令”,是因为族兄王献之曾为中书令(世称王献之为“⼤令”)。

给桓温做部下时王珣还只是个⼤孩⼦,但他以出众的才华打动了桓温。

桓温对王珣和谢⽞(谢安之侄,后来淝⽔之战的主将)都很器重,说谢⽞四⼗岁时“必拥旄杖节”,王珣“当作⿊头公”。

“⿊头公”就是“头发尚⿊便已官⾄公卿”的意思。

王珣⽐谢安⼩29岁,与弟弟王珉都娶了谢家⼥⼉,族兄王献之⽐王珣⼤五岁,娶的也是谢家⼥⼉。

王谢两族联姻不少,但王谢之间也有⽭盾,这⼏门婚姻全都以离婚告终。

史称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离珉妻,由是⼆族遂成仇衅”。

此时王珣任职黄门侍郎,谢安让他离开建康(今南京),去做豫章太守,但王珣并未就职。

王谢之间的纠葛,任谁都说不清楚。

王珣为⼈⼼胸开阔。

谢安去世后,王珣来找族兄王献之,说:“我想去吊唁谢公。

”王献之被王珣不计前嫌的风格深深感动了,亲切地叫着王珣的⼩字说:“法护,我就希望你这样做。

伯远帖名词解释

伯远帖名词解释

伯远帖名词解释
1. “伯远帖”呀,那可是东晋书法的瑰宝啊!就好比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你想想看,在那么久远的年代,能留下这么珍贵的书法作品,多了不起啊!
2. 伯远帖里的字啊,那真的是笔走龙蛇!就像跳舞的精灵一样灵动,哎呀,你看过就知道有多惊艳啦!
3. 知道吗,伯远帖的笔法那叫一个精湛!就如同一位武林高手,一招一式都那么有韵味,让人惊叹不已啊!
4. 伯远帖的用纸也很有讲究呢!这就好像给一位美人穿上了最合适的华服,相得益彰啊,你说是不是?
5. 伯远帖的流传经历,那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啊!好比一部精彩的电影,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忍不住一直追下去。

6. 欣赏伯远帖的时候,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里面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在向你诉说着故事,你不想去听听吗?
7. 伯远帖的艺术价值,那简直高到没法说!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让无数人仰望、攀登。

8. 伯远帖上的印章啊,那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点缀在夜空中,美极了呀!
9. 伯远帖对于书法研究的意义,那可太大了!好比是一把打开书法
奥秘之门的钥匙,你不想拥有这把钥匙吗?
10. 伯远帖啊伯远帖,你真的是书法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让人怎能不喜爱,怎能不珍视呢!
我觉得伯远帖真的是太珍贵、太神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永远去欣赏和研究。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远帖王珣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

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伯远帖》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

其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

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全卷分五部分。

通览是整卷的,作为索引;卷首是长卷装裱卷画的花绫;卷1是前隔水引言和正文部分。

正文仅54字,字字珠玑。

卷2是根据正文“远隔岭峤,不相瞻临”文意画的山水;卷3是三希堂歌等。

王珣《伯远帖》,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自以羸患,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意不克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