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巴尔扎克葬词 短文两篇培优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知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和格调。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巴尔扎克的相关作品和资料。
2.准备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
2.学习
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该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4)小说的背景如何?
3.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小说中巴尔扎克的形象是如何描写的?
(2)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是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有哪些?
4.小组展示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组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5.总结
通过学习,总结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和格调,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同时,总结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巴尔扎克葬词》,了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1.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2.了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3.学习如何理解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复印件;2.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课本上阅读课文《巴尔扎克葬词》;•学生可以先默读,然后集体朗读;•教师解读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共同理解课文的含义。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交流:•你觉得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你对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有何看法?•在《巴尔扎克葬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在读完这篇葬词之后,对巴尔扎克有了怎样的认识与了解?4. 个人思考与写作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完成一篇关于巴尔扎克和《巴尔扎克葬词》的短文。
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法正确。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回顾。
强调巴尔扎克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和影响,并鼓励学生多读好书,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个人写作任务,并检查语法错误;2.预习下一课《杜甫的诗》。
以上是《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的教学教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同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2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1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骆志惠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2、体味文章的充满哲理的语言,辨证地看待生与死。
3、了解葬词的特点及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哲理散文写作的启蒙二、切入点及解说“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由整体而细说,由情到理的逐层把握,进而提情思理。
三、教学流程:(一)1、导语:我们生活中,时时有人离开,死亡。
有的人的离开,烟消云散;有的人离开,却给后人塑立了一座丰碑。
巴尔扎克就是后者。
同是法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堪与巴尔扎克比肩,又是其老朋友的雨果,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篇葬词,更留下一篇优美的哲理散文。
文中雨果用他的情感和思想为世人勾勒了巴尔扎克这座永恒塑像的轮廓,让我们来思考来品味。
2、解题: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
从这个意义上讲,葬词属于悼词范畴。
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治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3、知识补充:(1)、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2)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3)背景介绍巴尔扎克和雨果好似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崇高的声望,使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成为朋友。
1850年,巴尔扎克逝世,使全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老朋友,雨果当然也是万分悲痛。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
(2)能够把握并欣赏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
(3)能够解读并评价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名人的崇敬和尊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
(2)欣赏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
(3)解读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2)对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对巴尔扎克有一定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巴尔扎克进行葬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意,感知文风。
(2)让学生分析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思考马克思的立场和态度。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启发。
(2)各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分享小组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达能力和观点阐述的清晰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的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巴尔扎克和马克思的介绍和评论。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雨果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并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3. 解读《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析《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作者雨果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3. 《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2 教学难点1. 对《巴尔扎克葬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作者雨果文学思想的把握。
3. 对《巴尔扎克葬词》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试或测试了解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相关教材或读本。
2. 参考书:关于作者雨果和《巴尔扎克葬词》的研究资料。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写作,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其对后世的影响。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巴尔扎克葬词》。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精神。
(2)认识文学的价值,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
(2)分析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其对后世的影响。
(3)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
(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重要段落和难点内容。
(2)分析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和手法。
5.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重要段落。
2. 写一篇关于巴尔扎克文学成就和影响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高二年级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魅力。
2.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葬词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
2.学生分享对巴尔扎克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文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巴尔扎克葬词》,大家有什么收获和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文深度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挖掘课文内涵。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艺术价值。
三、课文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课文写作特色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巴尔扎克葬词》的写作特色,大家有什么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文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评论家对《巴尔扎克葬词》的评价等。
2.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拓宽知识视野。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课文与拓展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作业布置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课堂讨论,大家有什么收获?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作业分享与点评1.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文章。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理解作品对人生、友情、艺术等主题的探讨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
简要概述《巴尔扎克葬词》的情节和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探讨作品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技巧,如描写、对话、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3.2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对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风格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写作等多种评价方式。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思想的思考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6.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一:作者介绍学生分小组收集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资料,进行分享和讨论。
7.2 活动二:情节梳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情节,总结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进行汇报。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认识文学创作对社会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尊重文学创作,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把握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如作者对巴尔扎克创作的评价。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便于后续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勾画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讲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巴尔扎克葬词》,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谈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3.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二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高中二年级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高中二班级教案教案例如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同学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根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呈现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教学重点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巴尔扎克的雕像〕老师配乐朗诵?语文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终一局部“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适宜,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1.全文讲了几局部内容,各局部大意是什么2.葬词一般的内容是:表达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公德,寄予人们的哀思。
本篇葬词,有哪些独到之处提示:1.三分法:接受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局部〔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其次局部〔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奉献;第三局部〔第10~12自然段〕:布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亮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冲动,特殊是最终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五〕突破教学重点,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理交融的特点同学自由大声诵读课文1.画出在每个局部中能够表达猛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观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布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布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
高二语文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
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
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
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
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
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幺?
2.葬词一般的内容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公德,寄托人们的哀
思。本篇葬词,有哪些独到之处?
提示:1.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幺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
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
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
神永存。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巴尔扎克葬词 短文两篇培优教案
一.网上课堂(一)本讲主要内容1.词语积累:显赫、琐碎、粗鄙、泰然自若、游刃有余、忧郁、愤世嫉俗、熠熠发光、诚挚、睿智、雄健、逼狭、奇趣横生、景致、魄势、臻、犀角烛怪、拘挛、荟萃、春温秋肃、靡涯2.怎样鉴赏散文的情和理以及含蓄美?3.正确理解雨果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4.从关键词语或句式结构的角度,体会《巴尔扎克葬词》文采华丽的语句所饱含的深刻哲理。
5.理解李大钊所说的“趣味”。
6.了解郭沫若对鲁迅的诗歌和书法的高度评价.7.同步练习.(二)学习指导1.本讲的作者及其作品简介: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巴尔扎克:(1799~1850),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共91部小说,写了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宏伟、内容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郭沫若:(1982~1978),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笔名沫若,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2.怎样赏析散文的情和理?情是写作主体溶注到客观对象中的感情。
理是写作主体表现的思想和哲理。
说理性散文是重在议论说理的散文。
它发挥思想,阐明道理,打上作者鲜明的主观烙印,表现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理中含情,情中有理,二者互相渗透,相依并存,给人诗情的陶冶,又给人哲理的启示。
例如《巴尔扎克葬词》是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宣读的一篇感情激越,文采华丽,饱含哲理的葬词。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
2.理解小说《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
3.分析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4.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2.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2.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
2.讨论法:通过对小说内容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3.分组讨论法:根据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
讨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教师介绍,让学生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巴尔扎克葬词》。
2.讲解: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3.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小说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讨论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4.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5.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巴尔扎克的作品,并结合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评价: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并对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七、教学资源:
教师课件、小说《巴尔扎克葬词》、其他相关阅读材料。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2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1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骆志惠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2、体味文章的充满哲理的语言,辨证地看待生与死。
3、了解葬词的特点及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哲理散文写作的启蒙二、切入点及解说“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由整体而细说,由情到理的逐层把握,进而提情思理。
三、教学流程:(一)1、导语:我们生活中,时时有人离开,死亡。
有的人的离开,烟消云散;有的人离开,却给后人塑立了一座丰碑。
巴尔扎克就是后者。
同是法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堪与巴尔扎克比肩,又是其老朋友的雨果,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篇葬词,更留下一篇优美的哲理散文。
文中雨果用他的情感和思想为世人勾勒了巴尔扎克这座永恒塑像的轮廓,让我们来思考来品味。
2、解题: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
从这个意义上讲,葬词属于悼词范畴。
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治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3、知识补充:(1)、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2)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3)背景介绍巴尔扎克和雨果好似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崇高的声望,使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成为朋友。
1850年,巴尔扎克逝世,使全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老朋友,雨果当然也是万分悲痛。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和理的融合。
2、品味含义丰富的哲理性语句。
教学方法1、点拨启发法2、讨论法媒体设计多媒体: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假如有时光隧道,就让我们回到153年前8月22日的巴黎拉雪兹公墓,去参加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世界级大文豪巴尔扎克的葬礼,在这天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太阳西沉的时候,去聆听巴尔扎克的生前好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所作的这篇《巴尔扎克葬词》。
二、明示学习重点这是一篇散文,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确立为以下两点:1、鉴赏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哲理性语句。
三、人物介绍请一位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回答,教师补充介绍。
四、课文研读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师生共读文章(师读1、2段,生读3—9段,师读10—12段。
)②揣摩文章的情感,品味感情基调的变化。
悲壮、激越、景仰③文章是怎样体现出这些感情的?请整理文章思路。
哀悼评价讴歌2、齐读课文1、2段,体会作者的感情,并画出对巴尔扎克高度赞誉的词语。
“天才”“精神统治者”3、快速阅读课文3—9段,思考:雨果从哪些方面对巴尔扎克做了怎样高度的评价?分别从作品、人格、成就三方面作出评价。
关于作品:①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②一部了不起的书③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关于人格: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关于成就:①这就是他给我们……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②作品比岁月还多③这位……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4、齐读后三段,思考:①雨果认为巴尔扎克的死对时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个伟人的逝世……对宗教产生动摇。
”“上天在让……对死亡加以思考……知道自己做得是什么”②巴尔扎克的死触动了雨果对生与死的思考,体现在哪里?“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这不是黑夜……而是永恒”5、总结全文①主题思想②散文阅读的方法6、作业:关于生与死,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印度名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心理描写。
(3)能够了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巴尔扎克葬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2. 了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 背诵课文的重要段落。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社会背景。
2. 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3. 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和段落。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巴尔扎克葬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难点内容。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课文中的情景。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思想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巴尔扎克的伟大成就和人格魅力。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堂讨论(1)讨论巴尔扎克的成就和人格魅力。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和象征意义。
5.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赏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2)归纳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讨论巴尔扎克的成就和人格魅力。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和象征意义。
二、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赏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小结2.归纳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1.“一个伟大的人去世了,我们失去了一位朋友,一位导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巴尔扎克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他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文学上的一颗巨星,一个举世无双的天才。
”这句话强调了巴尔扎克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3.“他的一生,是一部悲壮的史诗,一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光辉史册。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提升其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作家生平和作品背景介绍文学鉴赏与批评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课文内容、作家生平和作品背景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报告。
2.2 教学手段课本、多媒体课件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网络资源: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网络资源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文学鉴赏与批评: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和批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总结与反思: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3.2 时间安排课时: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其参与度。
课文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文学鉴赏与批评: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评价和分析。
4.2 反馈与改进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鼓励其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籍5.1 教学资源课本:《巴尔扎克葬词》的原文和注释多媒体课件:对课文内容、作家生平和作品背景的讲解和展示网络资源: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网络资源5.2 参考书籍《巴尔扎克全集》《巴尔扎克研究》《19世纪法国文学史》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教学拓展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博物馆或巴尔扎克的故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巴尔扎克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通用2篇)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篇1《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2(篇二)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2 巴尔扎克葬词雨果[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掌握葬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品味它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性语言。
[教学难点]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媒体设计]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雨果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克伦威尔序言》是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
剧本《艾尔那尼》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缍在文坛上取代了古典主义而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雨果一生创作甚丰,戏剧诗歌和小说均有涉及。
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及《悲惨世界》、《九三年》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二、关于巴尔扎克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受但丁《神曲》的启发,他把这些作品总题为《人间喜剧》,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封建贵族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金钱的罪恶史等。
主要作品有《幻灭》《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很复杂,一方面,他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有封建迷信和神秘主义。
他在“七月革命”后加入反对党正统保皇党,却与这个反动保守党貌合神离;他政治上主张强有力的王权和宗教统治,以扼制情欲横流的风气,束缚人们的欲望;经济上主张发展中产阶级式商业,限制大资产阶级的巧取豪夺和不劳而获;感情上同情贵族,但现实主义的如实观察使他又写出了他心爱的贵族们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他厌恶资产阶级的铜臭,但又秒得不写出这个阶级的胜利;共和党是他政治上死敌,但他在小说中,却歌颂了这个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短文两篇培优教案一.网上课堂(一)本讲主要内容1.词语积累:显赫、琐碎、粗鄙、泰然自若、游刃有余、忧郁、愤世嫉俗、熠熠发光、诚挚、睿智、雄健、逼狭、奇趣横生、景致、魄势、臻、犀角烛怪、拘挛、荟萃、春温秋肃、靡涯2.怎样鉴赏散文的情和理以及含蓄美?3.正确理解雨果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4.从关键词语或句式结构的角度,体会《巴尔扎克葬词》文采华丽的语句所饱含的深刻哲理。
5.理解李大钊所说的“趣味”。
6.了解郭沫若对鲁迅的诗歌和书法的高度评价.7.同步练习.(二)学习指导1.本讲的作者及其作品简介: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巴尔扎克:(1799~1850),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共91部小说,写了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宏伟、内容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郭沫若:(1982~1978),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笔名沫若,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2.怎样赏析散文的情和理?情是写作主体溶注到客观对象中的感情。
理是写作主体表现的思想和哲理。
说理性散文是重在议论说理的散文。
它发挥思想,阐明道理,打上作者鲜明的主观烙印,表现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理中含情,情中有理,二者互相渗透,相依并存,给人诗情的陶冶,又给人哲理的启示。
例如《巴尔扎克葬词》是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宣读的一篇感情激越,文采华丽,饱含哲理的葬词。
葬词通过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哀悼、崇敬之情。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总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3~9)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作品、人格和影响。
第三部分(10~12)阐述自己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身后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雨果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这种贡献超出文学的范围进入思想、历史和政治领域了。
高度的评价中,蕴含着深切的悼念、无限的敬仰,蕴蓄着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学的自豪感。
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人生观。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整篇葬词,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敬仰。
再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以后,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满怀信心地写下的一篇豪放、激越的战斗宣言。
文笔饱含深情,并运用形象的比喻阐述深刻的道理。
这篇文章笔力雄健豪放,大气磅礴,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李大钊是学者兼革命家,他既是智者,又是强者。
在艰难的国运中,他看到光明的未来。
他认为艰苦卓绝的奋斗,自有“奇绝壮绝的景致”和“壮美的趣味”,这是革命家的情怀。
3.怎样欣赏散文的含蓄美?所谓含蓄,是指文章不把话说尽,有所收藏。
也就是古人说的“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
含蓄是一种美,它使读者读了,如饮香茗,余香不尽,如食橄榄,余甘无穷,如静夜听琴,清音缭绕,不绝于耳。
简言之,含蓄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苏轼也说:“天下之致,莫妙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讲的两课就写得含而不露,意蕴深广,富有哲理,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雨果的语言特色是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巴尔扎克葬词》感情激越,富有哲理,有些句子写得含蓄、深刻。
“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后人必将永远推崇他,尊敬他,纪念他。
《〈鲁迅诗稿〉序》是郭沫若用文言写成的一篇情感激越短小精悍的散文。
文中借用《晋书》上的“犀角烛怪”的典故,赞美鲁迅诗歌的深刻含蓄生动。
(三)例题精讲1.《巴尔扎克葬词》感情丰富激越,语言饱含哲理,试从句子结构分析入手,体会句意。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
”这句话第一个分句用五个“这位……”排比并列作主语,指出伟大巴尔扎克苦难而战斗的生活经历,第二个分句指出这种经历恰恰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整个复句揭示出苦难、战斗与伟大人物的诞生,形成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崇敬、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李大钊谈道:“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如何理解李大钊所说的“趣味”?李大钊所说的“趣味”,有别于凡夫俗子的趣味。
趣味既然有“低级”“高级”之别,那么李大钊所说的“趣味”就是高级趣味,大凡革命家,仁人志士,他们总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视斗争为幸福。
青年马克思就认定“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李大钊的趣味观,即幸福观,革命家的幸福观。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基础性训练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哀悼.(dǎo)崎岖.(qū) 潜.移默化(qiǎn)B.粗鄙.(bì)拘挛.(luán) 泰.然自若(tài)C.逼狭.(jiá)解剖.(pāo) 每臻.绝唱(zhēn)D.上溯.(sù)謦欬.(kài)熠熠..发光(yì)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震惊琐碎寥寥奇趣横生B.显赫忧郁金刚有目共睹C.羡慕奥秘糜涯愤世嫉俗D.雄健荟萃洒脱一泄千里3.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①显赫——②卓著——③睿智——④洒脱——⑤游刃有余——⑥愤世嫉俗——4.下列各句没有兼有修辞的一句是()A.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B.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C.他从各方面揪过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D.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5.李大钊的散文中有两条线索。
一条理的线索,层层推理,得出结论;一条情的线索,以情行文,激情澎湃。
仔细体会本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对文章所表示出的“情”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表现了作者的彷徨、苦闷中正视现实,挺起胸膛的民族感情。
B.作品表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奋勇拼搏的气魄与情怀。
C.作品表现出作者对民族必兴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作品表现作者浑厚淳朴,刚劲雄健的精神气质。
(2)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一句话是()A.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艰险的路。
B.要知道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
C.但这种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不能感觉到的。
D.历史的道路是不会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走过去的。
(3)纵观全文,其语言风格是()A.委婉纤细B.简洁明快C.雄健豪放D.清丽质朴6.《〈鲁迅诗稿〉序》一文语言简练、优美、含蓄。
此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难辛。
”认真体会本文语言特点,解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是对鲁迅诗歌和书法的评价,请分别找出对应的项:①把鲁迅为人与为文结合起来总评的句子是()②向读者推荐《鲁迅诗稿》并提出希望的句子是()③高度评价鲁迅书法艺术特色的句子是()A.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B.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C.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D.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E.诗如其人,书如奇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
F.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
(2)文中说:“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
”其言外之意是()A.表现鲁迅先生的诗歌为人们所喜爱。
B.表明鲁迅先生的书法为人们所称颂。
C.表明鲁迅先生在人民心中有较高的地位和一定影响。
D.充分表明了鲁迅先生和人民关系密切,人民对鲁迅先生真诚敬仰。
7.“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的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选出对这个句子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A.“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是指当时对现实不满的人。
B.之所以对宗教产生怀疑,是以为宗教不能帮助人们解除痛苦获得幸福。
C.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
D.这句话是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
8.“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岸,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选出对这句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喻体是长江大河,本体是民族生命的进程。
B.这句话描写对象的特点是:逼狭险峻,回环曲折。
C.这句话说明民族生命的进程如长江大河,有平坦也会有曲折。
D.这样写无非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9.连线题。
请将下列作家的姓名与有关评价、代表作对应地连起来。
A1 A2A.雨果 18世纪法国著名喜剧作家《悲惨世界》B1 B2B.巴尔扎克十九世纪法国《费加罗的婚礼》浪漫主义作家C1 C2C.博马舍十九世纪法国《人间喜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D1 D2D.拉伯雷十七世纪法国《巨人传》古典主义喜剧作家E1 E2E.莫里哀十八世纪欧洲启蒙《吝啬鬼》运动杰出代表F1 F2F.卢梭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忏悔录》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10.填空题:(1)李大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和。
其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他的《》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诗集。
(2)《〈鲁迅诗稿〉序》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典籍知识,运用恰到好处,贴切自然。
其典故有:a“”b“,。
”而其中的“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则是巧妙化用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诗句“,”那“春温秋肃”则是化用鲁迅《亥年秋偶作》一诗中的两句:“,。
”11.简答题:(1)举例说说比喻在《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中的表达作用?(2)郭沫若为《鲁迅诗稿》作序的目的是什么?[提高性训练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恩,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那么,它那感人的魅力在哪里呢?……“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比如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写的只是五卅惨案发生后的零碎见闻:雨洗的街道巡捕的手枪,带着不同表情的脸……然而它暗示给我们的,却是那一场举世震惊、可歌可泣的悲壮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