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图先生传示
周濂溪太极图说集注
21 0 0年 1 月 O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 o or fHun nUni  ̄ i fSce c n En ne fng a ve t o in e a d e y i
v l 1 .0 0_ 1 3 No
Oc .Ol t2 O
已具,在人心则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总名 目太极 。然具于
阴阳之先而流行阴阳之 内,一太极而 已。 K 张伯行集解口此周子因 “ 易有太极”之辞 , 默契道体
大哉 易) ,斯其至矣 !“ )也 1位 . 叶采集解卫朱子 日: “ 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而实
造化 之 枢 扭 ,品汇 之 根柢 也 ,故 日 ‘ 无极 而 太极 ’。非 太极
无声无臭 ,而冲漠无朕之中 ,万象万化 ,森然已具。盖本无
形迹可求 , 而实为无 以复加之至理。 此其所 以为造化之枢纽 ,
品汇 之 根柢 也 。
只是有此理而 已。此个道理,便会动而 生阳 ,静而生阴。’
详此 三条 ,皆是 主 太 极 而 为言 也 。又 日 : ‘ 阴 阳处 看 ,则 从
周 濂 溪 太极 图说 集 注
[ 孙兴彻 韩】
( 国国 际 大 学 韩 国 学 系 ,庆 尚 南道 晋 州 市 60 5 ) 韩 6 7 9
摘
要: 周敦颐,原名悖实,字茂叔 ,号濂溪,谥元公。事迹 学说具见 宋史 ・ 学传》 道 。周敦颐为宋代大儒,程朱道
学一派的开创者 ,对于 中国宋元以后 的政道学术影响 巨大,对 于东亚儒学也有 重要影响。 太极图说 是周敦颐的代表著作, 历代以精要 、深邃著名 ,初学不 易理解 , 自朱熹以下多有注解 ,特别是其全文经朱熹 、吕祖谦二人 合编入 近思录》之后 , 传播尤其久远 ,历代注 家无虑百余人 ,即使在古代韩 国,注释者也有二三十 家之多。文章依照宋代以后儒 家文献,就其最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集邮界风云事件·北京市集邮协会的筹备及成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集邮界风云事件·北京市集邮协会的筹备及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集邮界风云事件北京市集邮协会的筹备及成⽴1978年,党的⼗⼀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股强劲的东风,推动着全国各⾏各业的蓬勃发展。
全国各地集邮活动发展很快,上海、⼴州、南京、西宁等城市纷纷成⽴了市级集邮协会,保证了当地集邮的健康发展。
1980年8⽉,北京东城区⽂化馆下属“⿎楼集邮研究会”会刊《⿎楼邮刊》,刊登了安徽省亳县的19名集邮爱好者致邮电部、⽂化部要求成⽴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信。
随后,⿎楼集邮研究会向北京市邮政局、北京市⽂化局、北京市⽂学艺术联合会3个部门提出成⽴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倡议,于8⽉下旬⽤挂号信寄给上述3个单位。
由朱祖威起草倡议书⽂稿,包含了“集邮是健康有益的群众⽂化活动”、“集邮组织成⽴的必要性和可⾏性”、“⿎楼集邮研究会⼀年来的实践体会”、“我们的倡议”等4个⽅⾯的内容。
⼀个⽉过去了,⿎楼集邮研究会没有收到回复,只好采取了迂回的办法,以促进此项⼯作的进展。
当时朱祖威所在单位的党委书记康长钧和市⽂联党委书记朱黄、办公室主任郑德⼭均是在团中央⼀起⼯作过的⽼战友,彼此关系密切。
朱祖威把倡议书向康书记作了介绍。
康书记对朱祖威的集邮活动⼀直给予⼤⼒⽀持。
他当即给朱黄和郑德⼭写了封信,叫朱祖威持信登门拜访。
朱祖威到市⽂联见到朱黄和郑德⼭,受到热情接待。
朱、郑⼆⼈多年从事⽂化⼯作,对集邮也很重视,郑德⼭本⼈还是资深集邮者,他们说收到了倡议信已同意参加集邮协会的筹建⼯作,但建议最好由市邮政局牵头抓这项⼯作。
朱黄⾝体不好,常在家养病,便把此事交给郑德⼭负责抓好。
此后朱祖威和林轩多次到郑德⼭办公室,研究筹建邮协的⼀些具体问题。
1980年10⽉30⽇,北京市邮票公司受北京市邮政局的委托,邀请北京有关⽅⾯⼈⼠初步商讨了成⽴北京市集邮协会的有关事宜。
12⽉19⽇,北京市邮政局、北京市总⼯会、北京市⽂学艺术联合会、共青团北京市委、东城区⽂化馆和部分集邮者的代表,在宣武区永安路北京市邮政局机关会议室召开会议,再次深⼊研究了北京市成⽴集邮协会的具体事宜。
千竹书院中国画邀请展(长沙)作品欣赏
千竹书院中国画邀请展(长沙)作品欣赏此次邀请展提名人及参展师生合影千竹书院中国画邀请展主办:千竹书院顾问:方严展览提名:胡紫桂策展:杨近白视觉统筹:亓振国参展人员方严王义军亓振国孔方艾龙刘德水李永翰陈肖华陈万亨杜自在杨近白张子卿宗翰钟伟秦建新琚红征臧国福展览前言(杨近白/文)蒙昧的人始终蒙昧。
但是——懂画的人越来越多。
来到现场看画展的朋友,咱们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期。
没错,这是一个传统全面复兴的年代。
画者心智大开,藏家眼界空阔。
“原来传统竟然是这样!” 以方严先生为首的千竹书院画家群体,人数与实力日益增长。
他们追求学术高度。
要纯正中国风,不要中西结合。
重视理法,重视艺术不变的规律。
他们从不奢谈创新,不以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为耻。
历代先贤大画家待后代不薄,浅浅地学层手艺,便足以安身立命。
不要夸咱上接宋元,只求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手中一支纯净小狼毫,只求今番在潇湘行走,同道同好见了,能伸出拇指赞一声:好画。
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画学复兴的帷幕已在民间轻轻开启。
别不多说:欢迎您来看画!展览现场此次邀请展出席佳宾及现场师友合影此次邀请展之各位在现场的千竹书院同学合影开幕之方严老师签名展览开幕式展览座谈会方严老师为粉丝签名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览现场方严(千竹书院创始人)1992年,师从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毕彰老师学习中国画。
199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
2000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0年9月至今任教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结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课程与教学论”(美术教育学)专业。
2006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学位。
2014年,创建千竹书院。
向水芦花映客衣95cm x 174cm向水芦花映客衣局部95cm x 174cm柳岸野凫图【指墨】97cm×180cm柳岸野凫图局部【指墨】97cm×180cm捕雀70cm x 164cm捕雀局部70cm x 164cm枯木窠石70cm x 142cm枯木窠石局部70cm x142cm长眉罗汉97cm x 178cm长眉罗汉局部97cm x178cm念珠罗汉【指墨】70cm x 142cm念珠罗汉局部【指墨】70cm x 142cm执麈罗汉【指墨】70cm x 142cm执麈罗汉局部【指墨】70cm x 142cm拄杖罗汉【指墨】70cmx144cm拄杖罗汉【指墨】70cm x 142cm读经罗汉【指墨】70cmx144cm读经罗汉局部【指墨】70cmx144cm秋声57cm x 47cm 秋声局部57cm x 47cm稻熟57cm x 47cm稻熟局部57cm x 47cm荷香57cm x 47cm荷香局部57cm x 47cm花发鸡冠媚早秋57cm x 47cm花发鸡冠媚早秋局部57cm x 47cm果熟草虫57cm x 47cm果熟草虫局部57cm x 47cm四时常放浅深红57cm x 47cm(千竹书院第六期微拍作品)波光现游踪57cm x 47cm波光现游踪局部57cm x47cm长须冲破荇芽青57cm x 47cm长须冲破荇芽青局部57cm x 47cm搅碎一池春57cm x 47cm搅碎一池春局部57cm x47cm绿涛随风泻57cm x 47cm王义军王义军,1978年3月出生于安徽宣城,千竹书院成员。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
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第一节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17—1073年)间人。
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
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
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
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
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列传·道学》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
《宋史·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
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
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
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
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
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周海鹤(铭旂)先生年谱》述略
《周海鹤(铭旂)先生年谱》述略王晓兵【摘要】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藏有稿本《周海鹤(铭旂)先生年谱》一册,清代即墨周汝霖撰,清代即墨周鸿居续。
此年谱现已被全国最大的地方文献丛书《山东文献集成》收录。
本文通过研究该年谱,对周铭旂的家世、生平、为官政绩及其著述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究。
%“The Chronicle of Zhou Haihe”which was written by Zhou Rulin and Zhou Hongju in the Qing Dynasty is collected in the Part School Library of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and is included in “Shan-dong Document Collect”.The article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family,life,official achievement and works of Zhou Mingqi.【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99-102)【关键词】周铭旂;周海鹤;年谱;山东即墨【作者】王晓兵【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周海鹤先生年谱》稿本一册,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藏,清代即墨周汝霖撰,清代即墨周鸿居续。
此年谱现已被全国最大的地方文献丛书《山东文献集成》收录。
周海鹤,即墨人,籍隶鳌山卫,讳铭旂,字懋臣,号海鹤,同治乙丑进士,历任陕西省大荔、乾州、鄜州、同州等地的知县、知府等。
周铭旂在陕垂为官四十年,文章政绩脍炙秦人口。
左宗棠称其“关心民瘼,读书有得”,诚知其人也。
然而学界对周铭旂知之甚少,更鲜有研究。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第515页载有周铭旂,但未知其卒年。
《周海鹤先生年谱》的发现,为研究周铭旂先生的家世、生平、为官政绩及其著述提供了翔实的实证资料,对其年谱进行深入梳理和研究,可以丰富即墨地方历史文化和乡邦文化。
《恛园医案
《遯园医案》民国·萧琢如古人谓名医同于名相,旨哉言乎!然名相有时而不可为,不欲为,医则听人自取,名不名。
唯视其材力心思如何耳。
伯章自有知识以来,即侍先君子窃窥古今名医陈编,似有所见,久而披阅愈多,若涉大海,茫无津涯,又顿觉毫无一得,乃吐弃一切,从中表兄厚生彭先生讲求《灵》、《素》、《伤寒》、《金匮》诸古籍,积以岁年,然后叹颜子所谓如有所立卓而者,何旷世同符若此也?由是益肆览唐宋以来方书,是非黑白,灿然目前,若持绳里而裁曲直,若秉权衡而较重轻,莫余欺者。
夫仲尼为儒家圣者,仲景则医门之孔子也,窃尝差等历代名医,若者登南阳之堂庑,若者为衙官,若者为走卒,犹恍惚端木氏之得见宗庙也。
语云:三代以下尠完人。
吾则谓仲景而后无完医,闻者叹为知言。
乃犹有肱不经三折,不饮上池,而亦侈然著书成巨帙,天下后世,或且从而称述之,则欺世盗名之尤者。
或诘之曰:先生医案胡为作?则应之曰:吾忝附仲景门墙之走卒,傅主人命以应对宾客,乃其职也;医案即传达之日记册,留备他日省览,乌可以已?君其毋误以余为主人翁也。
易有之,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吾之明有限,而古今之病变无穷。
述而已矣,作云乎哉!公元一九二二年夏历壬戌十月朔遯园萧伯章书于水口山矿局之东轩一、此编分上、下两卷,均系删存三十年内经手疑难验案,其寻常者,概从割爱。
一、人异而症案同,取其尤者,余皆删削,以省篇幅。
一、案内受治诸人,有全注姓名者。
有但注姓者,亦有姓名俱付阙如者,由于记力不强并非有所轩轾,阅者谅之。
一、案中全取成方者,则但注方名;有用古方加减者,则注明加何药,去何药;有杂取而无成方者,则云用某某等药;其有因病势沉重,非轻药所能奏效者,则注明大剂及某药用至若干分量等类,皆实事求是,不敢丝毫欺诈,庶使不知医理者,如遇合症,亦可照案采用。
一、附录并及先人遗案者,亦继志述事乏一,不忍以其少而屏弃之。
一、医案外,尚有《喉科要义》二卷、《医学卮言》二卷、《历代名医方评》若干卷、《诗文草》二卷,容俟续订付印,以供阅者。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历史论文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晁福林关于两周之际的史事,史载缺略,正如清儒崔述所言,“西周之亡,载籍缺略,其流传失实,以致沿讹踵谬者,盖亦有之”。
司马迁写《史记》时曾谓“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史记》所涉两周之际史事仅限幽王嬖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立平王“以奉周祀”数者,缺略太多,语焉不详。
李学勤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清华简此册集中记载从西周初年直到战国末年的纪年资料,李学勤等专家筚路蓝缕,对于这批资料进行释读和整理工作,大大便利了后来学者的研究。
根据简文内容,整理者将这批材料拟题为《系年》。
其第二章内容提供了与古本《竹书纪年》相类似的关于两周之际史事的珍贵资料。
今就相关材料依次探讨,冀求对于两周之际史事研究有所裨益。
一、“周二王并立”古本《竹书纪年》保存两周之际“二王并立”史事,内容如下: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
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
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
以本非嫡,故称携王。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和《史记》所载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揭示了“周二王并立”的史事,而对于这一点,《史记》所载则付诸阙如。
司马迁有无可能见到“二王并立”的史载呢?分析相关情况可以断定,这种可能性不大。
在《史记·周本纪》中,司马迁有“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之语。
关于“太史伯阳”,当即《国语·周语》提到的“伯阳父”,韦昭注谓其为”周大夫”,盖以大夫之身份而为王朝史官者。
伯阳父所读的“史记”,张守节《史记正义》谓“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
关于这部“史记”,专家指出它就是“西周时代的史官们所记载下来的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司马迁是有可能见过的。
“解厨纂门”辨正及其主张
有留存ꎬ不过已经没有驱鬼仪式ꎬ而是通过设宴祭
除ꎮ”
吴荣曾认为大傩属于逐疫之礼ꎬ在东汉时
Hale Waihona Puke 通过解除文以及道符在殡葬中厌镇ꎬ使人鬼分途ꎬ
仅作为古礼的残余而存在ꎬ但是当时从逐疫之礼
鬼不殃及生人ꎬ由此起到禳灾去凶的作用ꎮ 刘增
转化而来的解除在民间极为流行ꎮ
贵认为:“ 礼制的普遍化ꎬ在此之前礼不下庶人ꎬ
而汉代 则 礼 由 政 府 与 士 人 之 提 倡 而 渐 深 入 民
处本ꎮ
由宋元版 « 碛 沙 大 藏 经» 序 言 可 知ꎬ 最 早 的
« 开宝藏» 已经失传ꎬ这部宋元版« 碛沙大藏经» 离
« 开宝藏» 去时不远ꎬ版本价值不言而喻ꎮ 可见早
在宋元时期ꎬ “ 纂门 解 厨” 就 已 出 现ꎮ “ 纂 门” 何
义? 道教有“ 墓门解除” 的方术ꎬ墓与纂、除与厨
字形相 近ꎬ 或 为 讹 误ꎬ 法 国 汉 学 家 石 泰 安 认 为
第 38 卷第 4 期
2020 年 8 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doi:10. 3969 / j. issn. 1673 - 0887. 2020. 04. 017
何为解厨纂门? 按上下文当理解为道家一种秘
术ꎮ 四库本« 弘明集» 卷八« 辩惑论» :“ 夫开 大
文章编号:1673 - 0887(2020)04 - 0085 - 05
文中“ 解厨” 一词解释为:“ 五斗米道信奉者家庭
成员去世ꎬ举办‘ 下厨’ ꎬ也称‘ 解厨’ ꎮ” ④
【书楼】胡应麟二酉山房:会通典籍,考史辨伪(下)
【书楼】胡应麟二酉山房:会通典籍,考史辨伪(下)胡应麟的这些专著以《经籍会通》和《四部正讹》最为后世文献家所重,比如王嘉川在《胡应麟: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研究的奠基人》中评价说:“胡应麟(1551-1602),明代中后期著名文献学家和私人藏书家,《经籍会通》就是他的代表著作。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图书事业史著作,也使胡应麟本人成为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研究的奠基人。
”胡应麟在《经籍会通》中论述了中国书史的方方面面,并且他对前人的说法有增广补充,牛弘曾提出“五厄”说,而胡应麟将此增广为“十厄”,他又将书籍的存与散归结为有意和无意两类。
除了对图书史的系统总结,他在《经籍会通》中还记录了当时国内著名的书籍市场状况,比如他写到杭州书肆时称:“凡武林书肆,多在镇海楼之外,及涌金门之内,及弼教坊,及清河坊,皆四达衢也。
省试则间徙于贡院前。
花朝后数日,则徙干天竺,大士诞辰也。
上巳后月余,则徙于岳坟,游人渐众也。
梵书多鬻于昭庆寺,书贾皆僧也。
自余委巷之中,奇书秘简,往往遇之,然不常有也。
”更为难得者,胡应麟在《经籍会通》中还谈到了各地印书的用纸:“凡印书,永丰绵纸上,常山柬纸次之,顺昌书纸又次之,福建竹纸为下。
绵贵其白且坚,柬贵其润且厚,顺昌坚不如绵,厚不如柬,直以价廉取称,闽中纸短窄黧脆,刻又舛讹,品最下而直最廉。
余筐箧所收,什九此物,即稍有力者弗屑也。
”他所谈的这些纸名到今天基本已失传,正是因为胡应麟的记录,才为中国印刷史增添了新的史料。
而他所撰的《四部正讹》被后世评价为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古书辨伪著作,胡应麟在该书中把古代的伪书归纳为24种状况,他对每一种状况分别举出了说明,我摘引部分如下: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风后之《握奇》,岐伯之《素问》是也。
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卜商之《易传》,毛渐之《连山》是也。
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仲尼倾盖而有《子华》,柱史出关而有《尹喜》是也。
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伍员著书而有《越绝》,贾谊赋鹏而有《鹖冠》是也。
古蔺本土著名画家周鸿
古蔺本土著名画家周鸿
画家简介
周鸿,男,汉族,四川省古蔺县白沙中学美术高级教师。
画里乡村印象社副社长,双沙兰协副会长,古蔺县美协副主席,泸州市美协会员,花鸟画家。
周鸿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长期致力于中华水墨画的研究和学习,得益于名家指点,作品清新雅致,韵味幽长,富有诗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他特别专注于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学习和研究,醉心于博大
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低调做事,高调为人,乐观向上,不断追求进步。
在圈内人脉不错。
周鸿擅长画荷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是他个人风貌的独特体现。
而今,70后的他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处于创作的最佳时期,希
望他再接再励,不断追求进步,为家乡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谱写新的篇章。
他,就是周鸿,我们古蔺本土优秀的画家。
祝福他创作出更多美丽作品,将古蔺文化传播八方。
有古蔺人的地方就有古蔺同乡会一个温暖的公众号。
周鸿图真书经验分享
晋唐真书本来样子原是活泼泼的,并非如欧颜柳碑板的样子。
一经刻石后就成刻板模样,有些牵带的笔意就消失了!学书其实很简单,识字,写字,观帖,临摹。
长期爱好,不慢不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久之自通!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这句是用笔核心,中锋用笔。
今人就说中锋侧锋并用,因为要比前人高明嘛!实际情况呢?大多既未了解掌握中锋用笔,更未中侧并用。
毛病出在不相信前人的话,自以为是。
所以赵松雪骂人:朝学暮夸,可鄙!还有一种人,学书讨窍门。
你告诉他方法,他还要打听有什么窍门,俗语说:熟能生巧。
熟了就生出巧来,不熟怎么巧!大道平直,大的原则规律,是共法。
学书法,遵循前人总结的共法,是大道。
学书的方法第一重要!潘伯鹰自述改执笔法用了五年时间。
为什么?他意识到了五字执笔法的重要性,不惜花五年时间。
五字执法,唐人称双苞法。
(以下是鄙人答网友问)掌竖(腕平)是指运腕法,掌不竖,腕不能平,腕不能平则气力不能匀平,气力不能匀平则字势欹斜,此其一;掌竖腕平则运腕有力,此其二。
掌竖腕平肘自能悬起,这样即做到腕肘并起,均是为运笔使转自如服务的。
横臂作字出于蔡邕《九势》:“横鳞竖勒之规”,竖勒,仿佛勒马缰,勒马缰时手臂是横臂振动,竖笔则按此动势行笔。
所以,横臂作字是前人从生活万象中受到启发而提炼出来的,横臂作字则字势开张,对伏案劳作亦好处多多。
笔法不能用懂得道理来理解,而是要手上确实掌握了才算懂。
所以要不断实践,笔性渐渐合于法度,不论怎么写都不走失,习惯性成一种自然。
因势生形,首先应弄懂何为笔势,然后才可能领会“用笔决定结构”,即因势生形。
沈尹默解释笔势云:笔势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
我认为是正确的观点,由此即知笔势是指每一点画“特殊姿势”的书写动作。
写字时要转换不同的“特殊姿势”,才能符合不同点画审美的“意象”与“力势”形神各别的高境界。
如横鳞竖勒,是讲横竖画的姿势动作,这是对法书的要求。
如果不具笔势书写的点画,虽偶然会书写出合于法书的力势形态,只是浮光掠影,并无价值!掌握笔势即是:按照正确的方法,对每一点画的姿势动作勤学苦练了如指掌,没有几年功夫是不可能的。
《周氏太极图》原图考
《周氏太极图》原图考纲要:本文以朱震所列周敦颐《太极图》“动阳”二字的标明为打破口,对照杨甲《六经图》、《道藏·周易图》所列及朱熹改造等诸流变图,联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及《易通》的文字表达,考据了周敦颐《太极图》的原貌。
笔者以为,对《周氏太极图》的考辨,应从其“流变”下手,从而求得其图之原貌,而后方可进入考据其图之根源。
文中指出:周敦颐以太极为一气,主太极有动静而生阳生阴之说,而朱熹则以太极为一理,而“理不会自动静”,动静不过阴阳自己之动静,出于成立其理学系统的需要,便存心对杨甲所列《周氏太极图》进行了改造。
于是,经过比较二人太极观之不一样,即可从中分辨《太极图》原图与改造图之间的差异,从而剖析其二人各自的理学思想。
重点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本文所用《周氏太极图》一名,是就北宋周敦实(后为避英宗讳更名曰敦颐)所著《太极图易说》中的《太极图》而言。
因周敦颐向来被称为“理学开山”,因此现在多半学者皆谓《周氏太极图》的源流问题,是目前宋明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所谓“源流”问题应当分作“根源”与“流变”两个问题。
就《周氏太极图》的流变而言,有朱熹改造之图;有见于《正统道藏·周易图》之图;有见于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之图;有见于朱震《汉上易传卦图》之图。
终究《周氏太极图》的原貌是何等样子?这是我们应当联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与《易通》二书中的文字予以考据理解的问题。
明显,只有把《周氏太极图》的原图考辨理解,方能进入考证其“根源”及分辨其属性等课题。
在我国历史上,虽北宋与南宋皆是赵家的天下,然于儒道门户之争的程度却有所不同。
唐朝帝王奉老子李聃为祖宗,并以考《老子》取仕。
延续至北宋期间的儒者们仿佛其实不讳言《老子》、《庄子》等道教文籍中的观点和命题。
即即是北宋五子也是这样:如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
”“无极以前阴含阳,有象之后阳分阴。
”“《老子》五千言,大略皆明物理。
赏析重屏会棋图
20XX
赏析重屏会棋图
汇报人:xxx
-
目录
CONTENT
重屏会棋图赏析
重屏会棋图赏析
01
02
1PART 1
重屏会棋图赏 析
重屏会棋图赏析
《重屏会棋图》是五代时期画家周文矩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的是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达、景过会棋的情形,并床、榻、屏风等物构 成了一室清雅的陈设环境。全图设色细润,布势均匀,山石纯用双钩填色法,少皴染,家 具描绘精细,以浓墨细笔勾勒,继承了唐代周昉画风 画中,四名男子围坐在一张大床周围,床上放着棋盘、棋罐等物 左边一人坐胡床,正对画面,着道袍,戴高帽,须发尽白,正举棋不定 身后立一侍童,双手拱胸,着青衣 床的对面,右边的两人坐在交椅上,一着红衣,一着绿衣,都抱着手,看着床上的棋局
此外,《重屏会棋图》的另一特点在于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周文矩精于仕女画 和人物画,他的画在唐代周昉画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此图继承了周昉的画风并发展 弈的场面描绘上则主次分明、详 略得当、一目了然。对于衣纹的处理则和周昉有所不同,周昉笔下的衣纹多用细劲流 畅的铁线描,而此图则用挺健有力的线条勾勒出衣服的皱褶纹路,显得干净利落
清新简约风
十分感谢大家观看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两周有铭青铜器考释专著。
关于龙的题跋
关于龙的题跋- 南宋画家陈容绘 九龙图卷》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陈容自题:九龙图作于甲辰之春,此画复归于甥馆仙李之家,神物固有所属耶?- 明代江宁王伯易书法题跋九龙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释文:龙本神物,其体纯阳,故变化不测。
画者取乾元用九之义,以阳之极数出神物以骇耳。
目其变化隠显飞龙在天莫之敢窥,真神妙用夐,出物外忽使破壁跃水,亦固有之。
- 元代董思学书法题跋九龙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楚中写凿真龙窥,金陵点眼双龙飞。
诸梁羽化张亦去,雌雄笈杀刘洞微。
八轴呉龙不堪挂,醉余吐出胸中画。
龙门三峡浪如山,从臾涨天声价大。
飞龙出峡驾春江,九河之势不敢降。
一龙天池戴赤木……- 元代天师太元子书法题跋九龙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玄云泼墨号天风,云头掷火驱雷公。
元气淋漓雨师急,天地变化谁为雄。
两龙奋迅见光怪,夭矫西行出天外。
一龙起处山石摧,摩荡余声隐磅磕。
一龙不竞群龙趋,搏取明月看隋珠。
老龙居中最苍古,盘旋引子方自娱。
一龙出水露头角,白浪如山映空作。
一龙飞上苍茫间,倾倒天瓢振枯涸。
最后一龙心独闲,回头似欲归潜渊。
腾骧宛转各异态,匪龙安得知其全。
洞微物化僧繇死,千载神交所翁继。
观龙不在鳞髯精,妙用应须论神气。
九阳数极变必通,此物岂困缄縢中。
但愁辟历随昏濛,一旦飞去苍旻空。
后署至顺二年孟春天师太玄子书。
- 元代道士吴全节书法题九龙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释文:雷雨天垂垂,电火飞墨水。
解衣盘礡初,神物听麾指。
雪茧起风云,瞬息几万里。
用九赞乾元,犹龙师老子。
闲闲道人吴全节书。
- 元末张翥行楷书法题九龙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释文:羽人示我九龙图,知是雷电堂中物。
榑桑金纸三十尺,一一蜿蜒写奇崛。
划翻断峡据石崖,欻驾奔涛卷溟渤。
控搏骊珠争照耀,簸荡蜃云相出后。
引子双飞凌太阴,垂 髯)独下蟠幽窟。
壮哉笔迹穷变化,无乃从前识真骨。
我生所见世少如,此画通灵那敢忽。
自非羽人能制龙,谁能藏之筐箧中。
不然 霹雳)下穿璧, 蹴踏)白日随飘风。
“南中王门”的学派构成及其思想特征
“南中王门”的学派构成及其思想特征孙钦香【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14)005【总页数】6页(P14-19)【关键词】南中王门; 阳明心学; 多元拓展; 反省与批判【作者】孙钦香【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8.2明末大儒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阳明后学划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七派,“南中王门”为王学七派之一,概指以(明代)“留都”为中心,涵盖今苏、皖、沪三地的阳明亲炙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群体。
具体而言,南中王门人物群体以《南中王门学案》为基础,但有3处需作进一步阐明:一是黄宗羲认为黄省曾论学“往往失阳明之意”,朱得之“其学颇近于老氏”,但从二人师承阳明,又奉良知之教等方面来看,此显失公允;二是黄宗羲指出薛甲“笃信象山阳明之学”,但没点明师承关系。
从《畏斋先生绪言》中“晦翁之功其可少乎”等观点看,薛甲并非“笃信象山”,但却主张“阳明学问是孔门嫡传”;三是黄宗羲以家学渊源将唐鹤征纳入南中王门,却未将因家学且与王门学人关系密切的沈懋学纳入,笔者在此加入沈懋学。
在此基础之上,参照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阳明南都为官时来学诸弟子亦纳入。
一、南中王门人物及其著述考与浙中王门、江右王门、泰州王门等兴盛繁荣的研究状况相比,有关南中王门的研究相对稀少许多,南中诸弟子在阳明后学研究中几乎处于湮没不彰的境地,因此,有必要梳理南中诸弟子群体图像及其著作情况。
据《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记载,南中第一代著名的弟子有:泰州人王艮(字汝止,号心斋,1483—1541年)、苏州人黄省曾(字勉之,号五岳山人,1490—1540年)、宜兴人朱得之(字本思,号近斋)、全椒人戚贤(字秀夫,号南玄,1492—1553年)、宜兴人周冲(字道通,号静菴)、上海华亭人冯恩(号南江,约1496—1576年)六人,另休宁人程默(字子木)曾问学于阳明,为及门弟子。
故事精选画家之死
他姓周,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员,业余时间喜欢上了绘画。
有人作画,是为了出名捞利,他画画则纯粹是自娱自乐。
为了这个爱好,他几近痴迷,把所有闲余都耗在上面,还经常自费到各地画院进行深造,四处拜名师潜心学艺,专攻中国画,尤喜画石榴。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数十年的揣摩钻研,练笔实践,他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达到了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妙境界。
他以墨取韵,所画的石榴珠圆玉润,饱满丰厚,浆水欲滴,生机勃勃。
枝叶和果实用墨清新,色泽淡雅而沉着,古朴雄健,笔端似有神助而恣意挥洒。
一时声名鹊起,继而名声大噪,人称“周石榴”,与北方大家“王石榴”齐名,享有“北王南周”美誉。
人们纷纷以手中有他的画而引以为豪,登门求画邀画者络绎不绝。
他是一个古道热肠之人,认为他人向自己索画,就是看得起自己。
当年学艺路上,也没有少受众人相扶,所以他每求必应,不要任何报酬,且每幅画都专心致志地创作,枚枚石榴巧夺天工,幅幅画作堪称精品。
人们现场看他挥毫作画,自觉备受重视,皆欢天喜地抱画而去,他也在作画过程中与人谈笑自若,挥洒自如,沉醉其中,享受着人生的乐趣。
他的画作开始被人收藏,甚至流传到国外,价格也开始不断攀升,有着很高的市价。
有人告诉他,你的画值钱了,再无偿地赠予他人太亏,要学会卖画挣钱。
他笑笑不以为然,说自己画画就是为了寻找一个乐子,在给予和分享中得到幸福,若要只是为了挣钱,当初就不会学这个。
然而,儿女们对他的埋怨不断,责怪他这么多年为绘画花费了大量心血代价,让家人跟着吃了许多苦,却不能为家人带来切实的利益和好处,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傻瓜。
他的大儿子甚至把他关在室内,限制了他的自由,对前来索画者明码标价,每幅画均按画幅尺寸收取费用,当起了父亲的经纪人。
画家被孤立隔绝,不能再跟前来索画的人见面,也不能在谈笑风生中完成画作。
所有的一切,都被儿子代理,而他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客人的要求提供画品,成为一台会画画的机器。
家中的日子果然渐渐好转起来,而他却不再被人尊为“画家”,而是被人轻蔑地称之为胡同里那个画石榴卖石榴的“画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鸿图先生传示(净版)问:周老师我学书法已经十年了,自己也十分有兴趣,但总没有大的进步,希望您先看看我的字,再给我开个药方。
答:你因为是自学书法,泛泛地写了十年,这样写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行。
因为你自己不懂,你临的《集字圣教序》,表面上看虽然很像,不懂的人认为你写得不错,但我看,根本不行。
《集字圣教序》根本就不是初学或不得笔的人能学的。
你写的点画都是僵的,说明你根本不了解笔法是怎么回事。
你不要再学此帖,先写楷书。
楷行草从笔法角度说都是一体,以后你就知道了。
但必须先写楷书。
问:周老师,我临的与我自己写的东西总是有距离,感觉学的东西用不上去,这也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答:你那个临的东西问题太多。
首先,我就不认为你那是临字,你是在描字、画字,根本不懂“写”的含义。
你描得再像,也没用。
你那个“像”让我看不值一分钱,根本就不像,形神都不到。
因为不理解,所以就是照着葫芦画瓢,这是不懂用笔的问题。
具有正确的用笔方法之后,再临摹,还必须要对临、背临、记牢、熟练、功力,才有可能自运时写得好。
据我所知,你即未摹过字也未背临过,只一味傻临,有什么用!何谈创作?问:楷书我该临哪家?答:唐楷哪一家都行。
你们普遍的问题,就是看不懂。
我的意思是说,看不出东西来。
即使发现问题,路子也是错的。
平时你们不是都在说:“气息、格调”,一听就是外行。
气息、格调、境界等等,看不见、摸不着,对自己毫无实际帮助。
你们看历代书论中,对书法有见识的莫不谈法。
现在有很多写字的人写得不怎么样,体会倒不少。
动不动就有心得,在明眼人看来,很可笑。
再有就是普遍存在的粗心大意,不能深入。
不知道书法必须言传身教,才能得法,否则凭自家领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真正绝顶聪明、自悟天成。
这种人我没见过。
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
有些人靠自学能写得很不错,好象就差一点,其实这一点点差距就是天地悬隔,天壤之别。
你们要想真实学写字,目前就不要想得什么名利,当然这也是求名利,但这个大得多,就怕你承受不起。
要么就把它当作自娱自乐,修养身心,也挺好。
我现在很支持这样的人。
因为要想写得好实在是非常难的事。
历代书家中真正的书家,我数了数就十几个,可见难得。
问:您说《圣教》不适合初学,初学行书学《兰亭序》如何?答:《兰亭序》也不适合初学。
兰亭被历代书家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一个人一上来就学天下第一的东西,志向是好的,好象是符合取法乎上了!其实不然。
取法乎上,是指取法,不是取帖。
王羲之的水平与审美高度几乎是我们无法揣测与臆度的。
世称“二王”的王献之,其水平也是不能同其父相比的。
所以唐太宗抑献扬羲,一定有其道理,他看的二王真迹多。
说实话,除羲之外,也只有小王可与其并称了。
唐代诸家又别一面目,不敌小王。
可想王羲之书圣的水平了。
《兰亭序》可看可读,先不忙着写。
等于是一个人要想当主席,自己最起码也要是部级以上或是副总理以上,平头老百姓一下子想做顶头上司,可能吗?所以必须先积累。
取法乎上,是指取用笔的合理方法。
合理就是上,平衡就是上,法还有个定法与不定法呢!法度可从唐人取,再旁窥宋元,特别是赵松雪,真迹多,非常适合初学入手。
世人都云“学赵易俗”、“易软”,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是外行。
学赵松雪字,写得俗,不是赵松雪俗,是学的人俗。
学赵字软,是学赵的人软,和老赵无关!傅山的那套“宁丑勿媚”说,可以说是作秀。
傅山这个人一生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别信他的话。
你们要知道书法史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是个独特的时期。
因为毛笔书写的实用功能,几乎为零。
对法度的认识惊人地欠缺。
我告诉你们,与其急噪地乱写十年,毫无长进;不如寻正路,练十年,也差不多了。
哪个更值呢?学书法最开始不要有太多想法,太多追求。
字是练出来的,其实古人论书最关键的就那么几句话,够我们实践一辈子的了。
手上有了功力,自然别开生面。
所谓“定能生慧”。
你的追求也自然合理了。
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真正的师资极少!我劝你们,在大家普遍乱写的时候,我们坚定学楷书,不动摇!几年之后自是不同。
问:“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为何意?答:这句话是梁武帝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说的。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 米芾《海岳名言》曰………是何等语?……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说明米芾不同意梁武帝的说法。
从传王羲之《书论》中可以看出,王本人认为,字有缓急,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若行笔直来直去,此暂视是书,久味无力。
气势不能表现在表面上,如果写出这种字来,经不住长时间欣赏。
就是说从表面上看第一感觉是使人振奋的,但是这个味道太薄,不够。
这种字是没味道的,看久了会生厌。
拿米字与王字比较,不难看出差距不小,王字深合中庸之道。
各方面都表现的恰到好处。
梁武帝是历史上深谙书道的帝王之一,其对书法的痴迷程度,使其广泛搜罗魏晋以来名家字纸,在当时内府所藏的法书巨迹,在唐人文献中有具体数目,所以说他应该是懂书法的。
…龙跳虎卧‟是指他看到王字用笔体势给他的震撼如此,无独有偶。
赵子昂居然也看出右军笔势不群,其于诗中云…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
落笔奔腾四字最堪玩味,武帝与赵异曲同工,就可见心同此理。
龙跳虎卧与落笔奔腾都说的是笔势!而不是字的表面效果!能`体`会`到`前人笔`势`是一种境界!右军用笔神妙,是一般书家想象不到的。
今天看右军字迹,其用笔结字都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东西。
…龙‟喻指变化,所以武帝用…龙跳‟,就是说羲之用笔之势不可捉摸,不按常规,龙行自在,随手万变,一时之书一时之妙,完全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龙跳虎卧‟之喻不为过。
米芾所云是老婆婆心切,他知道一般人领会不了,所以有牢骚,他未必不懂!他在海岳名言中也是东扯西扯,并未说具体用笔,其实笔势用语言文字根本说不清楚。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也指动静之势。
问:请问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面目?答:不追求风格! 世人求新、求异、求风格者,盖不知何为新?何为异?何为风格?古人云:与古为新,常古常新! 古与新,似乎成为对立,其实不然。
因为新、异、风格不完全是刻意所能求来的.这里面有个层次高低的问题,高标准的新、异、风格同低标准的新、异、风格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程度,二者区别巨大。
个性化的东西,如果去求之,往往不自然,加之主观意识主动去追求就更有做作的成分,高境界的东西往往是极自然表现出来的,毫无娇柔做作,一派天真。
况且个性化的面目从来也未离开过自己。
你试试,如果去减掉个性化的东西,会发现减也是减不掉的。
既然求既不对,减又减不掉,那该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呢?答案是既然求不来,减不掉,就放下吧!放下这个问题的思考吧!因为本来思虑这个问题就不怎么高明,不去管它就对了!学习书法应追求完美的东西,古人评羲之书法尽善尽美,今天看来此语并未夸张。
前人学书志在齐于古人,而未言超越古人,鲜有言及创新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对个性化、风格等要知其缘由明其道理,要知道书写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如果再求这个东西的话,如同头上安头,若要减这个东西,又成了去一添二,都不对!专注学习古人作品,轻易不尝试风格化的追求。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因为风格面目本来就没跑掉,本来就在那,我还求它干吗?!我写的东西总有我的烙印,我不去管他,我将这种认识看作是“无我”论。
这些年来,看到很多人总是不断的大谈特谈创新,或致力于个性面目,自翊是成功的标志,其实持这种观念的人是对自身高度的限制。
是对书法史认识深度不够。
所以持这种观念的人必定缺乏深入了解前人智慧的献身精神,和可贵的进取质量。
不追求风格,追求完美的艺术观,使我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道路一定是笔直宽广的快捷方式。
如果你有此超拨志向,必然不会为流风困扰,沉入到经典作品中去。
必然会全面吸取前人所长,精研体势,锤炼笔法,尽可能地力追古人,而不轻易高谈创新。
一俟有所得,自然洞悉书学艰深,不是凡庸可企及的。
问:现在困扰大家写字的的问题,最大的的莫过于临摹与创作了。
我从小练字,二十年有了,总感觉写不进去,停在这个阶段很久了,我临的自认为还可以,一写作品就没感觉,您说该怎么解决啊?周:我以前说过这个问题,再补充几句。
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人太着急,急于事功!再一个就是对书法没什么见识!临帖是要方法对才行,方法不对没用。
大多数人不客气的就是凭感觉来,他不知道这里面步步有法,这个东西啊说又说不清楚,前人总结的经验一形成文字,总有局限,因为语言文字表达不清楚,口传不清楚,再加手授。
过去很多技艺都是这么传承的。
现在一谈艺术,大家普遍就忽略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事很要命的!写字越着急越写不好,它就不是急的事儿!你跟我谈艺术个性谈展厅效果谈时代特征谈气息格调等等,我就知道你水平如何了,不用看你的字就知道了。
艺术个性是修养到了才有,现在人讲展厅效果不少是哗众取宠,字的好坏不在大小,也不在夺人眼球的视觉。
气息格调是人格学识修养的境界,不是做出来的。
我以前读美院到三年级前就是着重前面说的这一套,到三年级的时候,就觉得这样瞎写总同古人书法总隔着一层,百思不解,至此虽改弦易辙,老实端正写字,然仍属无法,以前的习惯非常难改,改了十年才逐渐好了点,说起来前十年枉用功了。
至此体会与从前就不同。
老实写字只能说明态度认真端正。
临习法帖,着重正统只能说明路数对头。
欣赏前人妙迹神韵而欲一蹶而蹴如痴人说梦。
追求自我个性表现若不到火候,成就一定有限。
继承非常非常之难!!!创新不是不对,只是要有那个标格才行,一般庸才送两个字:不配!好的东西流行不起来的。
临帖初练点画,再写单字,再一行,再一张,一本帖写个几年下来。
钻研笔法,得找个老师带,自已弄不懂的!越是聪明的越不行,奇了怪了。
认识上差一点都不行,看上去都是学传统,但是这里面差别大了。
所以自已因该有这个分辩力。
创作不行是因为临的不行,哪有临的好而写不好的道理呢!所以临帖方法有问题如同吃中药,几副药下去不见效就得换药。
临帖老不进步,方法有问题!其实临与自运没什么区别,你临帖应体会自运的道理,自运如同默临的道理。
用笔的方法只有诚恳求教才会讲心得给你,我不是指我啊!因为这是公理,不诚恳学,谁会同你谈心得呢! 学的时间久了写不好也正常,除方法之外,王冬龄老师自已总结的体会就说靠的是坚持。
千古不易赵子昂如何看赵的艺术成就与贡献,关系到对书法史的认识高度。
从历史上看,北宋尚意书法的滥觞到南宋颓迷不振的书风,说明尚意由初始的蓬勃向上昂场振作渐渐走向反面,至此积重难返,无大家出世。
赵以稀世之才力挽狂澜矫正时弊,才使时代书风回归正途。
这个正途即回归书法本体,笔法!法取晋唐大家!赵书初学思陵,中学钟鹞羲献,晚学李北海。
击赏赵笔而鄙视其结字,何其谬哉!!!赵书博大精深,字字婷婷玉立骨格俊逸,飘然仙举。
董其昌初贬赵书,晚年自叹不如。
说明他是有良知的!若未对笔法有真认识者,若未对赵书笔法精妙有如神助有切实服膺者,若未决意继承书法这一核心本体笔法为已任者,若未于真行二体有一番寒彻骨的实践体会者,何谈击赏赵书用笔!!!不知大雅平正,不知赵书古雅秀润与颜书博大雄伟为羲之后并峙之双峰,不知赵书以势生形通篇不断,不知赵书深入晋髓化险劲于平实,实不平实,而徒以羲之字法妄测赵书体势,何其浅薄无知也!赵书至高至难,其贡献在书史之地位不容置疑,虽身沉而名飞!赵松雪书论云:学书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