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赤壁)ppt课件2
合集下载
26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24张PPT)
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建造的一座楼台,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台上住姬妾歌妓。曹氏父子曾与文武百官觥筹交错,对酒高歌,大殿 上鼓乐喧天,歌舞拂地,盛况空前。
大乔
小乔
江东乔公的两个 女儿,东吴美女, 大乔嫁给了孙策, 小乔嫁给了周瑜。
读诗歌,解诗意
一读:一板一眼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杜牧
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 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 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 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 爽清丽。他的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 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他就是晚唐大诗人——杜牧。 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他的咏史名作——《赤壁》。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 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 策,小乔嫁周瑜。
赏诗歌,悟诗情
诗人由眼前折戟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激烈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历 史人物犹如真的浮现在眼前,现实和联想构成了虚实相生的宏大悠远 的意境,这两句借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物事件的慨叹,为后两句 论史抒怀做铺垫。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资料助读,知人论世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风独树一帜,尤其
是抒情绘景的绝句,写得清丽生动。著有《樊川 文集》。
《赤壁》诗是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至四年间出任黄 州刺史时游赤壁矶作。赤壁,其地有很多处,杜牧诗中的赤壁, 并非赤壁大战的赤壁(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是在湖北黄冈 市,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血色,名赤壁山,又名赤壁矶或赤鼻 矶。诗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以 地名为题,有感而发,本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24张PPT)
你了解咏古诗具有什么特点 呢?
学生个人思考 小组讨论,写在学习卡上 学生发言
你了解咏古诗具有什么特点 呢?
1、由一个前朝的事物或者历 史故事引发作者的思考。 2、作者借助这个思考从而抒 发自己的个人情感和见解。
谢谢合作
借助资料包进一步理解文本
1、这首诗涉及哪一件历史事件? 2、这首诗从哪里可以看出涉及到 了两位东汉末年重要人物呢?他们 分别是谁?
3、“东风”在本诗里有什么含义? 4、“二乔”在诗中指代什么呢?
借助资料包进一步理解文本
5、杜牧写这首诗的目的是抒发怎样的 情感呢?
1、学生自己个人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个人自由回答,学生之间补充, 教师适时点拨。
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 便。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 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 不平之气。
杜牧
兴感 未销蚀的铁戟 之由 是前朝之物 怀古抒怀
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
咏叹
便 历史将会改写
杜牧的咏史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咏史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1)请学生个人朗读,再师生点评古诗的节 奏和情感把握。(2)同桌之间再互相揣摩和朗读。 (3)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形式展示朗读。(4)全 班集体朗读。
借助课文脚注初步理解文本
1、请学生个人思考理解诗歌句子 的含义(借助工具书或者课本的脚 注理解) 2、请学生自由回答说说诗句的意 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 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 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 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 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 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 (共23张PPT)
一读:解诗意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作家名片: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
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 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 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 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 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 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 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 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
激趣导入: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杜牧在黄州(治所 黄冈)任刺史,游览黄冈赤壁后有感而作。诗 人通过一支断戟,写三国时孙刘二家联合抗曹 的赤壁之战。并且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 可谓别出心裁。
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是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 南赤矶山。不管战场在什么地方,这首诗借一 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必然 无疑的。所以它仍然不失为怀古咏史之千古名 作。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这就表明了三曹操要十像当四年周岁公那样的维护孙国家吴统一。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 号风云人物。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杜牧所咏之黄冈赤鼻矶
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是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
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 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25《诗词五首》之《赤壁》课件(21张ppt)(优质版推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
自将磨洗认前朝。
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火攻之计;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了。
诗类?
感慨因何而发? 写法?
咏史诗 沉沙的折戟
由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
为后文作铺垫。 以小见大
表达方式?
1、2句:叙事 3、4句:议论
为什么写“二乔”? 代表东吴命运 为什么不直接写东吴?
通过“二乔”来设 想东吴败亡的结局。
更形象
以小见大
特殊身份
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 体现了怎样的历史观?
赤壁之战胜利,有很大偶然性
英雄成功, 离不开客观条件, 离不开一定机遇。
抒发感慨? 豪迈英雄气
周瑜:雄姿英发 东风
曹操为了方便训练水军,提高水军战斗力,将战船 用铁索相连,周瑜发现曹军弱点,设计施以火攻,火船 乘东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 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军丢盔弃甲,败 走华容。 时周瑜年仅33岁!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 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 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 次战役也是对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机遇 条件
杜牧:英姿勃发 无东风
无
机遇
赢得 胜利
人生 失意
怀才不遇情
赤 折戟沉沙铁未销, 兴
感Leabharlann 壁 自将磨洗认前朝。 之 由
怀 古
咏 史 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
议 论
铜雀春深锁二乔。 感
慨
伤 今
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2格律诗五首 赤壁课件 长春版.pptx
3
教B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并默写整首诗。
教学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 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4
教C学
准备
教学准备
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 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5
教D学
过程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拓展延伸
6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提问“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指谁?
13
总结
•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 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 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 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14
拓展延伸
• A、尝试将本文改写成一个小 故事。
• B、背诵并默写本诗。
15
作业布置
• A、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诗。 • B、改写本诗,加入自己的联
想和想像。
16
教学反思
• 学生诵读较好,对诗歌理解较好,默写效果好,学生对本 文涉及到的历史故事了解的不多,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查 阅。
17
7
新知探究
• 整体感知 • 1、《赤壁》作者杜牧(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
8
新知探究
•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 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 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 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 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 咏史。
11
新知探究
1、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 对历史的咏叹。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 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 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 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 英气。
教B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并默写整首诗。
教学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 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4
教C学
准备
教学准备
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 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5
教D学
过程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拓展延伸
6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提问“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指谁?
13
总结
•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 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 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 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14
拓展延伸
• A、尝试将本文改写成一个小 故事。
• B、背诵并默写本诗。
15
作业布置
• A、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诗。 • B、改写本诗,加入自己的联
想和想像。
16
教学反思
• 学生诵读较好,对诗歌理解较好,默写效果好,学生对本 文涉及到的历史故事了解的不多,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查 阅。
17
7
新知探究
• 整体感知 • 1、《赤壁》作者杜牧(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
8
新知探究
•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 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 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 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 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 咏史。
11
新知探究
1、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 对历史的咏叹。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 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 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 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 英气。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PPT优秀课件
知人论世
2、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黄州的赤 鼻矶。(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今 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击败曹操大军。)作者是借相同的地 名抒发感慨。
3、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本诗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整体感知
研讨诗歌
5、请同学们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用典, 借代,诗人借“东风”表示机遇,对赤壁之战加以评述,又虚 拟出一个带有传奇性的结局,如果东风不给予周瑜帮助的话, 可能灭亡的就是吴国了。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
手法(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表达作用(情感)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诗词赏析
1.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借一件古物 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物是人非之感。 这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2.第三、四两句议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整体感知
赤壁
杜牧
jǐ
xiāo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 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 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 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 郎方便,大乔和小乔就 会被深锁在铜雀台。
研讨诗歌
研讨诗歌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深层 次地研读,请根据老师的提示,多角度 地研读诗歌,可以从用词、修辞、情感、 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等方 面入手品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23张幻灯片)
:
谢谢合作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家名片: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
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 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 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绩,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 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 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 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 影响,也有重视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 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
:
合作探究: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 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 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 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 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 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 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 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 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 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 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 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 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 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 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 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 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 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 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假想。虽然是一个假想,客 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 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春望)ppt课件2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7岁学诗;15岁有诗名;22 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后再未相会;33 至43岁困守长安十年,终得 一八品小官;后经安史之乱, 颠沛流离,时宦时民,生活 极为困顿。曾在朋友的帮助 下暂居四川,后流落江上一 破船上。770年冬,杜甫死 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 59岁。
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同意哪种解释?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是指什么事件?这句里哪个字用得好?
安史之乱
“连 ”
战争频繁, 旷日持久
“家书”是什么?为什么会“抵万金”?
兵荒马乱时节,更希望得到家人平安的消息。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国国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 烽火 白头搔
简直
译意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 春天降临京城,草木遍地丛生。 感伤时局,见鲜花也落泪; 叹恨离别,闻鸟鸣亦惊心。 战火连天,已持续了三个月, 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稀少, 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想象“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情景。
提纲: • 物(宫殿、民居……) • 人(皇帝、官员、百姓、杜甫) • 景(树、花、草)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7岁学诗;15岁有诗名;22 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后再未相会;33 至43岁困守长安十年,终得 一八品小官;后经安史之乱, 颠沛流离,时宦时民,生活 极为困顿。曾在朋友的帮助 下暂居四川,后流落江上一 破船上。770年冬,杜甫死 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 59岁。
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同意哪种解释?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是指什么事件?这句里哪个字用得好?
安史之乱
“连 ”
战争频繁, 旷日持久
“家书”是什么?为什么会“抵万金”?
兵荒马乱时节,更希望得到家人平安的消息。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国国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 烽火 白头搔
简直
译意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 春天降临京城,草木遍地丛生。 感伤时局,见鲜花也落泪; 叹恨离别,闻鸟鸣亦惊心。 战火连天,已持续了三个月, 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稀少, 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想象“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情景。
提纲: • 物(宫殿、民居……) • 人(皇帝、官员、百姓、杜甫) • 景(树、花、草)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好。“铜雀” 代表曹操 (曹魏)。“二乔”代表东吴的 命运。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 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 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3.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 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 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 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 叹。后两句是议论。从反面设 想: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 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 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杜牧
兴感 未销蚀的铁戟 表现英雄无用
之由 是前朝之物
武之地的抑郁 不平之气
感慨 若非东风之便 只要有机遇,我 咏叹 历史将会改写 总会有所作为的
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 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 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 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 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 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 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朗读
赤壁
j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按课本注释自学,解释红色词语
古代兵器
锈蚀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拿起 东风不与周郎便, 磨光洗净
铜雀春深锁二乔。 给
台名,曹操所 建,故址在现
在河北临漳
东吴美女,分别 是孙策、周瑜之
妻
过翻译关: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春深:春色浓。 二乔:三国时东吴美女,大乔乃孙策妻, 小乔乃周瑜之妻。
杜牧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如果 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 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 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赤壁: 山名。汉献帝建安
十三年,孙权、刘备联 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 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
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 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 史之作,是咏史诗。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 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 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 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 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 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 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 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803~852), 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 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大和进 士,历任监察御史、 史馆修撰、中书舍 人,世称“杜舍 人”。为人刚直, 不逢迎权贵,在仕 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 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 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 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 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 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 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 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 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有《樊川文集》。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 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 “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 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 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的意 思。
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 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 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 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 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使诗人无法平 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 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 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牧借路清 童问上明 遥酒行时 指家人节清 杏何欲雨明 花处断纷 村有魂纷 。,。,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无一山长 人骑顶安过 知红千回华 是尘门望清 荔妃次绣宫 枝子第成绝 来笑开堆句 。,。,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 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 史的咏叹。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 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 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 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 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 里形象地代表了东 吴的命运。以小见 大,深刻警策。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 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 成败论英雄。
• 断戟沉入沙中,未曾锈蚀,亲 自拿起磨洗,认出是三国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东风如果不给周瑜方便,恐怕二乔 早已被锁在深深的铜雀台中。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销:销蚀。 将:拿起。 前朝:三国时期。
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 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 浮想联翩。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 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 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3.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 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 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 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 叹。后两句是议论。从反面设 想: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 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 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杜牧
兴感 未销蚀的铁戟 表现英雄无用
之由 是前朝之物
武之地的抑郁 不平之气
感慨 若非东风之便 只要有机遇,我 咏叹 历史将会改写 总会有所作为的
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 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 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 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 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 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 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朗读
赤壁
j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按课本注释自学,解释红色词语
古代兵器
锈蚀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拿起 东风不与周郎便, 磨光洗净
铜雀春深锁二乔。 给
台名,曹操所 建,故址在现
在河北临漳
东吴美女,分别 是孙策、周瑜之
妻
过翻译关: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春深:春色浓。 二乔:三国时东吴美女,大乔乃孙策妻, 小乔乃周瑜之妻。
杜牧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如果 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 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 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赤壁: 山名。汉献帝建安
十三年,孙权、刘备联 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 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
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 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 史之作,是咏史诗。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 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 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 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 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 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 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 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803~852), 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 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大和进 士,历任监察御史、 史馆修撰、中书舍 人,世称“杜舍 人”。为人刚直, 不逢迎权贵,在仕 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 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 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 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 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 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 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 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 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有《樊川文集》。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 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 “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 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 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的意 思。
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 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 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 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 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使诗人无法平 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 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 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牧借路清 童问上明 遥酒行时 指家人节清 杏何欲雨明 花处断纷 村有魂纷 。,。,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无一山长 人骑顶安过 知红千回华 是尘门望清 荔妃次绣宫 枝子第成绝 来笑开堆句 。,。,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 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 史的咏叹。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 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 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 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 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 里形象地代表了东 吴的命运。以小见 大,深刻警策。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 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 成败论英雄。
• 断戟沉入沙中,未曾锈蚀,亲 自拿起磨洗,认出是三国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东风如果不给周瑜方便,恐怕二乔 早已被锁在深深的铜雀台中。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销:销蚀。 将:拿起。 前朝:三国时期。
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 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 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