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一、引言现代城市化进程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生态建设为基础、产业转型为引领的城镇化过程。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议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⒈实现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实现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

通过人口的流动,人才和劳动力可以更好地匹配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避免城市资源过度集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⒉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可以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化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同时,城市化还能够吸引外商投资,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环境状况新型城镇化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功能和载体的质量。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发展,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改善城市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新型城镇化改革难题⒈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改革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现行户籍制度存在限制人口流动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机制和户籍管理方式。

⒉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需要改革土地征收制度,优化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公平和合理性。

⒊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过度开发和乱建乱象。

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革新型城镇化需要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中的进一步详细资料和数据。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城镇化:指以城市化进程为基础,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改革。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城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守好实现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底线,切实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以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弥合城乡差距、不断实现社会繁荣及公平正义、不断改进政府执政理念的理论深化和总结。

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内容重点推进,不仅要让农村转移人口有房住,而且要享受城乡居民平等的公共福利,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镇化是现阶段实现人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途径和手段,而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现代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城镇化的规律以及城镇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关系,不断满足城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要加强城市的软硬件建设,构建层级有序、规模合理、分布协调的城镇体系,使其更加符合民众意愿、回应民众诉求、保障民众权益。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注重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

上半年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及未来推进的四个着力点

上半年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及未来推进的四个着力点

上半年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及未来推进的四个着力点作者:陈伟伟王喆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2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

2013年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年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型城镇化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相关改革事项和政策措施正在全面有序推进,部分领域已取得积极成效。

2019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几个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文件,体现了国家布局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了,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等目标。

文件从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构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并制定了详细的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方案。

其实,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出过多重战略部署,从城市群到国家中心城市,到大中小城市的区域协同发展,到特色小城镇,到乡村振兴。

但是从区域格局出发,可以发现一直还缺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都市圈。

这次文件的出台,即补全了最后一块拼图。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

为了达到“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新型城镇化已成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
宜居的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以高技术产业、现
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3. 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目标的实现,推动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4.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改善城市居
住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5. 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享受社会保障、融入城市社会,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生活条件。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产
业布局等方面的统筹,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要加强政
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城镇化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机结合。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大型战略,旨在推进城镇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政策推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制定了五年到十年的规划目标。

政府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扶持中小城市、创建特色城镇等一系列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以跨越式、绿色、智能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并提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等目标。

三、发展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跨越式、绿色、智能化等发展路径。

跨越式是指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农民工众创业、创新、就业、创造财富、分享财富。

绿色则是推进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绿色消费,鼓励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则是促进高新科技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内外部因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发展策略1. 完善城市规划体制。

此为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科学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多极化、分布式城市格局,将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发展。

3. 完善居住条件。

强化人文服务,将好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资源配比到城市居住区域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加速城市环保和低碳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管,采用低碳技术、推广节能理念等等,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合理使用地球资源。

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城市化需求,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集体产权制度。

六、结论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把城市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协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高的必然需要。

中国城镇化历史趋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化历史趋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化历史趋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自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大势所趋。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开始了自己的城镇化历程,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这给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趋势,以及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趋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从建国到改革开放(1949-1978)在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期,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偏重于重工业的建设。

当时的城镇化进程主要依托于国家的城市工业化政策,目的是用落后的农业农村带动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城镇化进程缓慢。

2、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制度体制的调整,这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此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人口外流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其结果是乡村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转移,社会经济发展加快。

3、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今)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

在国家战略目标中,城镇化被确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强大引擎,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方式多样化,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有所增加。

在这一时期,农民工群体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明朗化。

以下为主要发展方向:1、战略定位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相对数量而言较为成熟。

现在关注的是城镇化质量,城市群规划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例如,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提出了4个重要的城市群战略定位:“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和“中西部”城市群,这表明了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趋势。

2、城乡融合和城镇规划实现城乡融合是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逐渐增加,中国也在不断地推进着城镇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单纯地城市化,而是追求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因此,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发展战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提高城市品质,实现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经济和文化的良性互动,而非简单的从农村向城市的迁徙。

因此,在区域发展战略上,中国政府要优先发展新型农村和小城镇,加强交通、医疗、教育和文化设施建设,使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通过完善城市规划、推动城市绿化、优化交通布局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品质。

比如,例如结合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文艺区、旅游区,吸引人们前来观赏、体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延伸城市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扩大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力。

因此,要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合理分工,实现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协同发展。

例如,在东北地区,政府正在推动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中欧班列通道的枢纽,实现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可以在城市周边设立大型工业园区,发展新型产业,吸引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在已经发展成熟的城市,可以通过发展文化、科技等高附加值行业,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创新能力。

三、推动城市创新,引领区域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加快,城市已成为新型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

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城市和区域的创新能力,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引进高科技企业、支持创新创业、培育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等手段,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远程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创新,引领区域发展。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从不同层面来进行重点实施。

只有通过加强城乡融合、延伸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创新等措施,才能够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

为总结推广各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

统筹规划、总体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作用,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经验,带动全国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1.人口迁移管理农村贫困人口: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口迁移问题,通过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提供适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减少绿地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通过发展城市产业和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科技等新型城乡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建设智慧城市: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效率,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的方向1.抓好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 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管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推进城市化率提升: 通过加大城市化转型力度,提高城市化率,促进城市化质量和规模的同步提高。

3.建设人文城市: 注重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建设人文城市,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附件:1.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2.国土空间规划方案3.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新型城镇化:指以人为核心,以人居环境、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应对当前挑战的四个支点

中国经济应对当前挑战的四个支点

中国经济应对当前挑战的四个支点中国经济应对当前挑战的四个支点刘卫平陈继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前,中国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经济增长率的不可持续性,其原因是需求不足。

要解决扩大需求和持续增长问题,需从多个方面推进改革。

第一,现行财政体制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收支结构、中央地方财政安排以及信息收集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而财政体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第二,中國经济将会经历自20XX年以来最低迷的季度,在软滑坡过程中不断减速。

因此,应实施竞争中性原则,打破垄断,使私营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

第四,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内外部经济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因此,中国在增加内部需求的同时,必须要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换挡转型,一些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原有的社会结构与制度面临挑战以体制变革推动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从而完成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思路。

然而,推进经济与社会转型,目前还存在两个相互冲突的发展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首先,体制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体制变革的动力越来越弱。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遗留下来的改革热点和难点在根源上都与现行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的体制改革远未完成。

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经济起飞时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已经不再有效,亟需针对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进行体制层面的改革。

然而,在体制改革越来越迫切的时候,来自体制内部的改革动力却变得越来越微弱。

其次,改革初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后来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

与激进式改革不同,中国改革采用渐进式模式,其各项改革内容的确定往往遵循收益大、阻力小的原则。

比如,改革最初的突破口选择了改革成本更小的农村,而不是改革成本更大的城市。

渐进式改革存在一个问题,即将那些最难啃的“硬骨头”向后拖延,最终使得最难改的领域全部集中在一起,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局面,导致改革难以下手。

《读半月谈 考公务员:时政热点大全》读书笔记模板

《读半月谈 考公务员:时政热点大全》读书笔记模板
读半月谈 考公务员:时政热点大 全
读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热点
手册
政府
党政干部
文化
资料
焦点
时政
公务员
考试 中国
现象
公务员
移民
安哥
乡村
结构
热点
能源
内容摘要
半月谈系列刊(包括《半月谈》《半月谈内部版》《时事资料手册》等)一直是备考公务员录用考试、事业 单位招录考试、公务员遴选、党政干部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等公职类考试的必看读物。
精彩摘录
这是《读半月谈 考公务员:时政热点大全》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读半月谈 考公务员:时政热点大全》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一、“保安哥”考研逆袭引发成功观争议 二、“十面霾伏”呼唤能源结构变革 三、移动互联时代“脱人群”的救济 四、从公务员的抱怨看简政放权 五、老龄化下“中国大妈”的“广场舞” 六、石家庄狮身人面像被投诉与山寨文化 七、课堂“低头族”,如何抬起头? 八、《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与文化自信 九、“办证路上的长征”与政府作风
一、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二、本期焦点——流动中的中国 三、本期焦点:“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群体调查 四、青年创业梦调查 五、大提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调查 六、中国城镇化拒绝“新二元化” 七、警惕“消费异化” 八、当三农携手互联 九、追梦时代的职业流动
一、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二、我们都是改革者 三、戒奢何难 四、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五、解放梦想 六、尊重基层 七、呼唤成长公平 八、向发展自由要活力 九、回到群众中去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城市,以提高城市人口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品质为目的,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和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首先,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环境、社会福利等。

同时,城市建设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在城市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人口的流动。

城市内部和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内部应该实现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得人们从城市的中心向城市周边地区流动,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同时,城镇与乡村之间也需要实现有序的人口流动,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和居住条件。

另外,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的社会保障水平,优化城市化的文化环境,实现城市人口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培养城市文化自信,推动城市的文化创新。

最后,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城市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改善城市的运行效率。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支持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城市人口的流动,加强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提高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解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解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解读第1章引言 (3)1.1 城镇化的背景与意义 (3)1.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内涵 (3)第2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4)2.1 发展目标与基本原则 (4)2.2 空间布局与城镇体系 (4)2.3 政策措施与制度创新 (5)第3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3.1 交通基础设施 (5)3.1.1 优化公共交通体系 (5)3.1.2 构建多层次交通网络 (5)3.1.3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6)3.2 水资源与给排水设施 (6)3.2.1 水资源保障 (6)3.2.2 给排水设施建设 (6)3.3 能源供应与环保设施 (6)3.3.1 能源供应保障 (6)3.3.2 环保设施建设 (6)第4章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 (7)4.1 产业结构优化与新兴产业培育 (7)4.1.1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 (7)4.1.2 新兴产业选择与发展策略 (7)4.1.3 政策措施与支持体系 (7)4.2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 (7)4.2.1 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7)4.2.2 产业集群构建与发展策略 (7)4.2.3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7)4.3 服务业发展与就业促进 (7)4.3.1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7)4.3.2 服务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7)4.3.3 服务业发展与就业促进策略 (8)4.3.4 案例分析与启示 (8)第5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8)5.1 生态环境保护 (8)5.1.1 生态功能分区与保护 (8)5.1.2 生态红线划定与管控 (8)5.1.3 生物多样性保护 (8)5.1.4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8)5.2 环境污染治理 (8)5.2.1 水环境治理 (8)5.2.2 大气环境治理 (9)5.2.3 土壤污染防治 (9)5.2.4 噪声与固体废物治理 (9)5.3 生态修复与建设 (9)5.3.1 退化土地修复 (9)5.3.2 森林与城市绿化 (9)5.3.3 生态廊道建设 (9)5.3.4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9)第6章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9)6.1 教育资源优化与配置 (9)6.1.1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9)6.1.2 提升教育质量 (10)6.1.3 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10)6.2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0)6.2.1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10)6.2.2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10)6.2.3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0)6.3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10)6.3.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10)6.3.2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10)6.3.3 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10)第7章城乡融合发展 (11)7.1 城乡规划与政策统筹 (11)7.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7.3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11)第8章人口与就业管理 (11)8.1 人口规模与结构优化 (11)8.1.1 人口规模控制 (11)8.1.2 人口结构优化 (11)8.2 劳动就业与培训 (12)8.2.1 劳动就业保障 (12)8.2.2 职业技能培训 (12)8.3 人才引进与培养 (12)8.3.1 人才引进政策 (12)8.3.2 人才培养机制 (12)8.3.3 人才激励机制 (12)第9章城市治理与社区建设 (12)9.1 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 (12)9.1.1 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12)9.1.2 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13)9.1.3 创新城市治理手段 (13)9.2 社区治理与居民自治 (13)9.2.1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13)9.2.2 推进居民自治 (13)9.2.3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13)9.3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 (13)9.3.1 加强城市安全管理 (13)9.3.2 构建应急管理体系 (13)9.3.3 强化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13)9.3.4 提高市民安全意识 (13)第10章保障措施与评估监管 (14)10.1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14)10.1.1 完善政策体系 (14)10.1.2 加强资金保障 (14)10.1.3 创新融资模式 (14)10.2 评估监测与绩效考核 (14)10.2.1 建立评估监测机制 (14)10.2.2 强化绩效考核 (14)10.2.3 完善激励机制 (14)10.3 社会参与与公众监督 (14)10.3.1 加强社会参与 (14)10.3.2 强化公众监督 (14)10.3.3 推进信息公开 (15)第1章引言1.1 城镇化的背景与意义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站在世界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发展方面一个最值得重视的成绩,在于中国既顺乎潮流,又特立自主,为人类贡献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

所谓“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重属性这一基点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特点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个特点一是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祉为核心。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增进公民福祉是中国发展的核心。

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举世无双的。

二是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若干质的规定性,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

、三是努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三大优势。

四是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

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五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

“五位一体”建设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中国未来面临来自多方面的转变压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了奇迹,但是现有的发展方式也面临着压力。

要完成202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三重涵义:一是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简言之,由“粗放型”转“集约型”;二是中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体制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三是宽方式:“总体发展方式转变”。

由单一经济发展,向“四位一体”的发展拓展,核心是由“物”转变为“人”,提高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城镇化现状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在坚持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做好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农村的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并进行了重点部署。

这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以往的城镇化注重粗狂式的用能、用地,导致了能源的大量浪费,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对于城镇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就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上,通过很低的价格从农民或弱势群体上获得土地,利用招商引资吸引外界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来投资从而增加经济总量,哄抬了房价增加了政府税收,在通过城镇化吸引农民向城市移民。

在旧城镇化中,弱势群体和中低收入的群体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政府有关部门和开发商成为了最大的获利群体,进一步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增加了社会的矛盾,成为了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的阻碍。

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第一章绪论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障农民收益、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采用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将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发展导向(一)实行新型城镇化的计划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落实人民利益。

具体地,新型城镇化的计划包括: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村产权制度,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等。

(二)推进城市群布局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群布局上,应力求尽量合理布局,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掌握国际和内部城市发展规律,加强城市服务功能的协同发展。

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化,更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采取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城乡发展中,要强化衔接和平衡,优化渐进式的城乡发展新模式,落实“同城同标准、同城同色”的目标,使城市、城镇、农村共同实现发展。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应用(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新型城镇化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的战略选择。

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政府发挥领导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推进市场经济为主要途径。

(二)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优秀的城市规划水平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品质,还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

在城市规划方面,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供求和环境条件,制定科学规划,并严格执行,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深化城市管理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不仅需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也需要深化城市管理。

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市管制压力也日益增大。

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以多元化政府管理为主,通过全面、科学的治理手段,加强城市机制建设,促进城市化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政府既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推进,又要缜密决策、稳扎稳打、注重实效。

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的前提下,按照整体布局、统筹规划,经济领航、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城乡统筹、互利双赢,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基本要求,认真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科学内涵;发展路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四化”的提出并有效实施,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对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对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对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对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是全部农村工作的重要引擎,对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

因此,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探索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实现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城镇化,它不仅要实现人口的集聚和土地的集中,而且要实现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不仅要有主导产业的支撑和经济的繁荣,还要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同步跟进;不仅是农民身份的简单转换,还必须使新市民全面融入城市文明并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新型城镇化的前景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前景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前景和挑战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和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复杂。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既面临着巨大的前景,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新型城镇化的前景新型城镇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政府的重要战略,被列为“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前景:1、促进人口转移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人口转移。

在目前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已经接近饱和。

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等手段,促进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城镇转移,有效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2、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升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功能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形成功能更加完善、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

3、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在现行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往往吸引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人才,而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经济资源和人才流向中小城市,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自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这些挑战来自于政策、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1、政策挑战新型城镇化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规范。

但是,现行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有些政策落后于实际需要,缺乏科学合理性。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缺乏定位、政府投资无序等,这些都会对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带来挑战。

2、经济挑战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这对现有的经济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转型困难等,这些都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作为国家战略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加强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的影响新型城镇化政策针对的是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如城市建设不规范、城市功能分化不均、城市负面影响与城市管理滞后等等。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关系的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城市设施的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乡差距逐渐减小。

同时,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和绿色服务业,以及加强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助于实现城乡牵合的发展。

2.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城镇化政策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环保等。

这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3.推动城市经济和产业升级通过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城市产业从“城市服务型”向“创新型”、“知识型”、“智能型”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4.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进新型城镇化,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发展,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同时,提供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和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生态城市的建设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趋势是建设生态城市,通过生态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减少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构布局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逻辑路径

结构布局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逻辑路径

( 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点 城镇化是一个 国家现代化不可逾越的经济发 展阶段 ,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 化也是 我 国全面建成
型。
城镇化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经济 的 提升起着不可或缺 的重要作用。国外学者关于城
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现在 : 德 国学者 克里 斯塔 勒( 1 9 3 3 ) 、 廖什( 1 9 4 0 ) 的城市中心地理论 ; 法国经 济学家佩鲁( 1 9 5 0 ) 的增长极理论 ; 1 9 5 7年戈特曼 提出 的大 都 市 连 绵 带 ( 城市群 ) 概 念; 诺 瑟 姆 ( 1 9 7 9 ) 曲线揭示 了城市化发展水平 同发展 阶段的 对应关系; E・ 霍华德 ( 1 8 9 8 ) 、 芒福德 ( i 9 3 8 ) 的卫 星城镇理论 ; 2 0 世纪 8 0年代 , 美 国建筑学家伊利 尔・ 沙里宁提出了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 的理论 及 日本学者岸根卓郎 的城乡融合设计论 的精义 : 实现“ 城乡融合 ” 的途径是“ 城 乡一体化地域系统 融合设计” 。 关于我国城镇化实施路径 , 学术界的基本观 点有¨ : 辜胜阻、 李永周 ( 2 0 0 0 ) 认为 , 推进我 国农 村城镇化 , 需要坚持“ 据点 ” 式发展和“ 网络 ” 式发 展相结合。姜太碧 ( 2 0 0 2 ) 认为 , 农村城镇化应优


文 献 综 述
陈美球( 2 0 0 3 ) 对此也认 同, 强调要在 2 1 世纪初快 速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 必 须充分发挥小城镇 的作 用 。而廖丹清 ( 2 0 0 1 )、 秦尊文 ( 2 0 0 1 ) 却认 为 , 不 能夸大小城镇 的作用 , 如果片面地把“ 城镇化 ” 理 解为甚至等 同于只发展小城镇 , 不仅不 会使城镇 化加速发展 , 而且还会极大地延缓城镇化 的进程。 其原 因是 盲 目、 不 加选 择 地发 展 小城 镇 , 有 可能 造 成有限的资源 平均分 布在现有 的几万 个小 城镇 上, 使城市规模净 收益 下降 , 城市外部成本增 加。 肖万春( 2 0 0 3 ) 主张小城镇发展应依托城 市发展。 杜琼 ( 2 0 0 5 ) 则认为 , 要加快我 国农 村城镇化 的步 伐, 必须改革现行 的行政体制 。蒋 占峰 ( 2 0 0 5 ) 却 认为 , 必须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李银星、 杨印 生认为 J , 城乡统筹应该包括城乡关系统筹、 城乡 经济统筹、 城 乡社会统筹 。范卿泽 ( 2 0 0 8 ) 基 于中 小企业集群下提出了构建西部地区城镇化路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编者按岁末年初,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并进行了重点部署。

这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最深刻的事情。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球1/5人口的生活品质,是中国执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然而,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就蓝图,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城市急速扩张、农民被迫上楼、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半月谈记者分赴江苏、浙江、四川、山西、河南、江西等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听取广大群众、业界专家以及政府官员踊跃建言——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应该对忽视进城农民权益、制造“城市边缘人”的做法说不,让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转化为市民;应该维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让土地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财富成为进城农民生存发展的长久支撑;应该大力拓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让新老城镇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农民市民化:变“边缘人”为“主体人”不少人认为城镇化对农民来说就是一种身份的转化,事实上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如何拆除各类政策“屏障”,使其享受到住房、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化待遇。

应尊重、保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权未来城镇化道路怎么走?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的回答开宗明义:“中国下一步的城镇化绝对不能走以前城镇化的老路,要解决农民进城问题,就要从‘物的城镇化’转移到‘人的城镇化’,而‘物的城镇化’一定要服务于‘人的城镇化’。

”山西省社科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谭克俭认为,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农民,应该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

谭克俭说:“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口层次跨度较大,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并不适合中国,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要鼓励多样性的城镇化形态成为发展的主流。

”“实现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这要求尽快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补齐‘人的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的短板。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告诉半月谈记者。

在以城镇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该移居城镇还是守望田园?一位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应当尊重、保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既不能限制,也不能强迫。

”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出现农民“被上楼”现象:人上楼了,但鸡鸭羊却不能上楼,农民没钱交卫生费、物业费,有的宁愿睡在羊圈里也不愿住在楼房里。

“要防止城镇化快而不优,避免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提醒,近年来有地方片面理解城镇化,采取行政手段迫使农民“上楼”,征用农地。

这种大干快上的做法,缺乏冷静思考、科学抉择和合理规划,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

修鞋的、卖菜的和房地产老板都应该在城市得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刘道兴告诉半月谈记者。

在采访中,半月谈记者也接触到了不少留在乡村就能享受城市生活的农民,何宗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55岁的何宗汉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人。

“过去,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泥巴水。

环境太差,养老太难。

”何宗汉说,3年前他本打算卖掉家业,离开槐树村去投奔在海南三亚的两个女儿。

不过老何还没动身,槐树村就已变了样。

如今的槐树村,土坯房没了,一座座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水泥通村路直达农家小院,宽阔的村民活动广场美观大气,还配套有公共体育设施;蔬菜大棚、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精明的何宗汉在家里一楼开了个小型超市,其余楼层开发做农家乐,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

现在,何宗汉不光自己不愿去三亚,还把小女儿和女婿从三亚叫回来照看生意。

拆除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屏障“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障碍,然而,仅仅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不能有效解决农民市民化的问题。

”谭克俭认为,目前亟须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政策调整,包括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等。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表示:“让农民变市民,就要让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到同市民一样的待遇,让他们在城市有房住、有活干、有学上、生病了有医保、失业了有社保,这样才会安居乐业。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无论是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还是在公民权利方面都存在严重缺失。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人士曾多次表示,如果以农民工实际享受的待遇衡量,目前纳入统计的城镇居民中,至少有1/4的人口没能充分享受市民待遇。

上蔡县是河南省南部一个拥有13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大约有30多万人外出务工就业。

在上蔡县第一初中,记者了解到,该校每个班少则百人,多则120余人,老师讲课时必须使用麦克风。

“此现象并非只在上蔡县,在河南全省各县城都普遍存在。

”河南省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造成县城中小学拥挤的原因主要是不完全的城市化。

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农村学校减少,大城市教育成本又高,农民工子女只能聚集到县城上学,客观上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除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以外,还有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让农民工无法在城市扎根。

如何能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有专家建议,破除政策障碍,首先要建立以居住地为基本单元的人口管理和服务体制,将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其次,推进免费居住证制度,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子女就学、各种公共服务上与当地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第三,要分类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地有序落户。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防止“拔苗助长”“当前,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土地的城镇化已明显快于人口的城镇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剑平教授说,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多采用低密度、分散化方式,城市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迅速扩大。

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同期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限额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表示,一些地方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名目、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为目的,从而大搞扩城、造城运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裕民说,如果说多造点房子、多修点路、多建几座摩天大楼就算城镇化,这样的理解太肤浅了。

新型城镇化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专家们表示,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建设,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半月谈内部版》2013年第1期,记者李钧德梁晓飞蔡玉高王政)土地权益市场化:开启城乡之间的财富之门土地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不少专家呼吁,应加快推进我国土地制度改革,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确定价格补偿,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利益分配关系的平衡。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土地征用过程中,可允许农民以土地和房产出租、入股,使他们得到足够的补偿,让土地继续为失地农民提供生存发展、增收致富的长久支撑。

新型城镇化,应该用土地为农民开启一扇财富之门。

要让失地农民成为获益主体采访中,一位专家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但失去土地的农民却很少获益。

甚至可以说,个别地方的城镇化就是对农民不断盘剥的过程。

”“地王”不断刷新,地价不断攀高,推动商品房价格大幅上升……这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问题。

出现这些现象,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将土地作为生财之道,用较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拿到土地,再经过拍卖,以高出成本数倍甚至十多倍的价格转手卖出,从中赚取巨额收益。

江苏淮安的失地农民朱海成告诉半月谈记者:“当时政府征地时给我们的价格是1亩地1万多元,家里所有的地一共才不到10万元,这些钱根本维持不了生活。

”南京市建邺区的拆迁户黄胜利有同样的感受。

他告诉记者,尽管拆迁时通过市场评估给了他一个补偿价,但实际上政府将土地拆迁后的拍卖所得远远高于拆迁成本,这对拆迁户而言并不公平。

城镇化围绕土地必定产生大量的投资和建设,这就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在2012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发布会上,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郑凌志表示,在近年来出台的各项土地政策中,都首先强调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用益物权,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2011年12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要切实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确定增减挂钩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农村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依法听证、公示;凡集体组织和农民不同意的,不得强行开展;严禁强拆强建,严禁强迫农民住高楼。

“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跟上。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说,要实现农民土地财产可股份化、可交易化,让进城农民有机会将农村的财产变现和交易,从而在城市能够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

拧紧土地融资阀门要想新型城镇化不再走“经营土地”的老路,就必须转换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权威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土地储备机构都承担了融资功能,以贷款方式取得的土地储备资金用于股权投资、出借和市政设施建设等。

虽然这种模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但这种模式既不合规,更存在风险。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汪德华指出,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魔法杖”。

这种融资机制是“成就”与“争议”的结合体,它既给城镇建设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使得以房价高企为代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难以承受。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经营土地获利,政府成了市场主体,以管理手段实现经营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要求土地储备融资要严格执行年度融资规模控制卡管理;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不得用于城市建设及其他与土地储备业务无关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