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态与形式对等翻译策略的选择依据与原则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出版物外宣翻译策略浅析
的选用也更加灵活,直译、意译和省略等策略的灵活选用均 是为了使优化后的译文更符合外宣翻译的原则、更好地展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主题出版 主题出版物 翻译策略
文 / 邹贵虎
“主题出版”的概念,源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2003 年 开始实施的主题出版工程,是指以特定“主题”为出版对象、 出版内容和出版重点的出版宣传活动。具体来说,主题出版 就是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 件、重大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其基本作用是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动员全社 会团结一心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篇 章。主题出版物是指主题出版活动所产生的出版物,其内容 涵盖党和国家重点工作、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 重大节庆日等。
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与理论
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与理论1. 引言电影字幕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电影对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字形式,以方便观众理解电影中的对话内容。
良好的电影字幕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版电影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同时又能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理论,帮助翻译人员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能够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准则。
2. 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2.1 准确性原则准确性是电影字幕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
翻译人员在进行字幕翻译时需要尽量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不得随意增减或改变原文的意思。
根据原文的语言特点和目标语言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2 简洁性原则电影字幕的篇幅有限,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达方式。
翻译人员应该简化冗长的句子,删除多余的修饰词和短语,以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
同时,要保持原文的信息完整性,不得损失原文的意义。
2.3 流畅性原则电影字幕是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重要辅助工具,因此字幕翻译需要保持流畅性,以方便观众理解对话内容。
翻译人员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应该遵循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使翻译内容自然流畅,符合口语化的风格,提升观影体验。
2.4 文化适应原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观众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此字幕翻译需要进行文化适应。
翻译人员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要注意避免直译和字面翻译,根据观众的文化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翻译,以确保电影的对话内容在不同文化下仍能被理解和接受。
3. 电影字幕翻译的理论3.1 目的论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的目标是满足观众理解和接受原文的需要。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根据观众的需求和电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以满足观众对于字幕的理解和接受。
3.2 文化转向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应考虑文化的因素,将原文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内涵。
从目的论看米欧敏英译《解密》
从目的论看米欧敏英译《解密》作者:郑玮博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22期文/郑玮博【摘要】全球化的进步离不开经济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文化的交流。
因此,如何传播发扬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易于被外界所接受,就成了一大难题,而好的翻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译文是否能为受众所接受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应以目的为导向。
本文将以米欧敏英译《解密》为例,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以目的论三大原则为基础,分析《解密》英译本的成功原因,为日后将中国作品推向世界作参考。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作者意图【作者简介】郑玮博,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一、目的论翻译概述翻译目的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德国学者费米尔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成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目的论强调的是译者应该以翻译的最终目的为主线,并依据这条主线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看,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由翻译目的决定,决定的过程应遵循目的论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
二、《解密》及其英译《解密》英文版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与其译者和译介模式是分不开的。
《解密》英文版的第一译者米欧敏是一位古汉语学者,她米欧敏谈道,翻译《解密》是一件很偶然的事。
在机场转机时,她在书店看到了《解密》这本书,由于米欧敏的爷爷曾和著名破译专家阿兰·图灵共事过,她对麦家的谍战小说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想把该书翻译出来给爷爷阅读。
可以说,米欧敏翻译《解密》的初衷,一部分是源于自身的兴趣,还有一部分是为迎合读者,即她的爷爷。
米欧敏认为,自己翻译的目标,就是“让读者觉得是麦家在用英文说故事”。
而《解密》英文版在英语国家的广受好评,则证明了米欧敏的成功。
三、从目的论视角看《解密》英译在翻译过程中,米欧敏没有局限于一种翻译策略,而是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又对原文中的隐喻、文化负载词做了灵活的处理。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分析奈达(Eugene Nida)与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理论,揭示两者在翻译理念、方法和实践上的异同。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翻译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理论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以其“动态对等”理论著称,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原文和译文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
而纽马克则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主张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本文首先概述奈达和纽马克的主要翻译理论,包括其核心理念、关键术语和具体应用。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翻译理论上的共性和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翻译实践。
本文还将评估这两种理论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理解它们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并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誉为“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也被称为字面对等,指的是译文尽可能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
奈达认为,这种对等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文献翻译,因为这些文献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其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奈达更加强调的是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应该在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上达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
他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为了实现动态对等,奈达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调整。
英汉翻译中动态对等原则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摘要: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功能对等,即译文不能强求文字表面语义的对应,而应注重实现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
本文对奈达的对等原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介绍,希望对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汉翻译;动态对等;形式对等一、引言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严复先生就曾经提出了“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其中的“信”和“达”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信息的对等传递。
在奈达的理论中,“对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对等,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最重要的是意义对等,形式对等则是次要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之间在词法和句法上固有的差异,使得“对等”在很多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勉强追求形式上所谓对等的话,源语的文化意义很可能就会被僵硬的形式所掩盖,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无法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动态对等原则的内涵意义对等不是对形式对等的否定。
动态对等原则并不意味着“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被忽略。
以诗歌翻译为例,诗歌通常都比较注重形式,其译文内容难免受到形式的限制,所以很多译者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往往为了内容而放弃或突破某些形式的限制。
比如把抒情诗歌翻译成抒情散文的形式,虽然内容无缺,但是译文就没有了原文的情感和风味。
因此,在诗歌翻译中经常运用“注脚翻译”的方式,尽量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辅助以注脚,帮助读者认同原文的语言环境,理解源语的文化风俗和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比较好的翻译效果。
由此来说,任何一个翻译理论都不是万金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翻译目标和表达需要,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与“形式对等”相比,“动态对等”更强调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把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摆在首要位置,力求译文和原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取得类似的表达效果,而往往不拘泥于原文本身的表层文字信息。
比如在美国电影《长大后》中,有一句台词“you think he represents hulk hogan?”有译者用注脚翻译的方法把译文处理成“你觉得他能代表胡克·霍根(美国八九十年代摔跤偶像)吗?”这样翻译虽然符合源语语义,但是却很难在中国观众中产生共鸣,因为很多观众并不了解美国的摔跤运动,更少有人了解胡克·霍根。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翻译概论 第十二章 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与异化 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 法(或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 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异化翻 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 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 德国 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 Schleiermacher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Venuti 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 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中,应提 倡异化翻译法。
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 (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 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 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 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 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然而,对Venuti来说,归化法 带有贬义,因为归化法实际上体现了主导文化社会中常见的政策,即 “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
第十二章 翻译策略和方法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 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 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 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 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 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 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学习翻译理论的任何人都应该熟悉翻译目的论。
还有许多使用目的论来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和培训翻译人员的论文。
目的论是将目的概念应用于翻译的理论。
它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
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目的是目的和功能理论的基本概念,目的论成为该理论的核心。
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长期从事语言和翻译研究,并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赖斯(Catherina Rice)的指导下进行了研究。
在1976年至1977年的一系列演讲中,威猛(Vermeer)提出了一般翻译理论的框架,然后出版了《一般翻译理论的框架》(1978),成为目的论的基础。
1984年,威猛(Vermeer)和赖斯(Rice)撰写的《翻译理论纲要》成为目的论的宣言。
在他的书中,他和赖斯提出翻译不仅是语言过程,而且应视为将一种语言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的活动。
19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
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赖斯(Catherina Rice)首次将功能类别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在一起,并基于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功能关系开发了翻译批评模型,从而提出了雏形功能主义理论的形式。
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全面的交际翻译,即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相当,但在实践中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点。
第二阶段: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使翻译研究摆脱了以源为中心的束缚。
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基于原始文本的有目的和富有成果的行为,必须通过谈判来完成,并且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规则,其中目标规则居于首位。
换句话说,翻译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必须遵循“语际一致性规则”和“语际一致性规则”。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语言文化翻译已成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保持原文语言文化特色的传达至关重要。
功能对等理论从功能和目的的角度提出了翻译的理论基础,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在语言文化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实际应用情况,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语言文化;跨文化交流;研究一、引言二、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观点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来确定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原文的功能和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化。
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翻译工作者能够更加灵活和有效地进行翻译工作。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奈达对翻译过程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两种翻译方法。
动态对等强调的是在传达原文意义和情感的前提下,根据译文的接受者和传达的目的来调整译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接受者的语言文化习惯。
而形式对等则是尽量保持原文结构和句式特点,尽可能地译得与原文形式相似。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受众,在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三、语言文化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语言文化翻译中的翻译策略要根据原文的功能和目的,结合受众的语言文化特点来进行选择。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选择翻译策略。
1. 译者主体性和客体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客体性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译者应该在尊重原文的根据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受众的语言文化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马红林建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提要: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
本文论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翻译原则和方法, 以期为翻译学的建构做些事情。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目的论; 翻译原则; 方法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0100( 2007) 05- 0118- 3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Methodsof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M aHong Lin Jian qiang( Shangha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 China)A ccording to 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 ranslation is a goal orien ted activity. Th 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view point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 ethods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K ey words: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princip les; methods1 引言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
然而,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 K 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 H ans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 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是指在翻译时,为了使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实现等效,翻译应该考虑目标语言(译文所用语言)的语法规则、语义特征、文化习俗及读者需求等因素,因此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重新表达和再创作。
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典型应用和艺术的载体,它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独立于语言之外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静态的对等理论往往无法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而动态对等理论将翻译与原文紧密结合,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艺术效果,实现对等的传达。
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重视语法规则的转换。
语法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语言的结构、语序和词法等基本规则。
在翻译中,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相应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逻辑。
只有在语法上的对等达到了,才能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意义。
动态对等理论充分考虑了目标语言的语义特征。
语义是语言表达的核心,它包括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等多个层次。
在文学翻译中,应通过选择恰当的译词和翻译策略,来表达原文中的语义信息。
这就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语义特点,运用目标语言的语义能力进行恰当的翻译。
动态对等理论还注重文化背景和习俗的传达。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折射和传承,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考虑到原文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将这些因素与目标语言的文化环境相结合,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只有在文化上的对等达到了,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读者需求的满足。
在文学翻译中,读者是最终的接受者和评价者,他们的理解和感受至关重要。
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背景、需求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只有在读者需求方面的对等达到了,读者才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翻译的选择与顺应——译者主体论视角
2502021年42期总第586期ENGLISH ON CAMPUS翻译的选择与顺应——译者主体论视角文/贾玉凤一、翻译的本质没有从事过翻译工作的人都会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仅此而已。
殊不知,翻译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可以说,没有什么比翻译更难达成一致的意见了。
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套语言文字,更与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连,加上译者在翻译中往往会带有主观性,导致了翻译问题的复杂。
翻译到底是什么?关于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AlexanderFraser Tytler早在1790年写出了第一本关于翻译的书——《论翻译的原则》,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超越语言与文化差异的等效”。
提出“异化翻译”的劳伦斯·韦努蒂认为“翻译是译者在阐释的基础上用目的语能指链代替原语能指链的过程”,并且指出,译文的产生需建立在译文本身与特定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之上。
我国早期的翻译家瞿秋白、郭沫若认为,翻译应该使译文与原文完全对等,因此,“忠实”与“对等”长期以来都被人们视为翻译的准则。
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到“翻译的艺术所倚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赵彦春与林语堂先生的观点相似,他把“翻译”定义为,“以原文为本,以译者为中心,以忠实与对等的追求作为本质属性,竭尽全力使译文全方位靠近原文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以原文为本”的意思就是,翻译首先要理解,以对原文的理解为前提,但光理解是不够的,翻译的关键是要通过另一套符号系统来传达原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这种传达不是字对字、句对句的临摹,忠实并不是简单的语义对等,而是一个尽量逼近原作的、动态的取舍过程。
他从动态的角度来揭示对于“忠实”与“对等”的理解,使得“翻译”不再是朴素的、机械的,而是具有了辩证的意义。
二、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1.关联理论与翻译。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为: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1、目的原则(skopos rule)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2、连贯性原则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3、忠实性原则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扩展资料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
如果源语言文本比较简单易 懂,而且目标语言读者也能 够理解其含义,可以选择形
式对等。
如果源语言文本比较复杂或 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语言 特点,需要选择动态对等, 以确保目标文本的准确性和 可读性。
05
翻译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保持原作风格
01
文学翻译中,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文体
02
直译与意译
直译及其优缺点
直译
01
所谓直译,就是将源语言的语法结构与词汇直接转换
成目标语言的相应语法结构与词汇。
优点
02 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
更贴近原文,同时能够保留原文的幽默和生动性。
缺点
03
直译有时可能导致译文生硬和不自然,有时可能引起
歧义或语义不清。
意译及其优缺点
归化的缺点
可能导致对源文本的某些文化特色的丧失,无法充分展现源语言的 独特性。
异化及其优缺点
异化
保持源文本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语言表达方式, 让目标语读者领略到不同的文化风情。
异化的优点
保留了源文本的文化特色,有助于促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异化的缺点
可能会给目标语读者带来阅读困难,造成一定的陌生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03
符合目标语言习惯
语言简练
非文学翻译中,要根据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使读者能 够轻松理解原文的意思。
非文学翻译中,要尽量使用简练 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复杂的 句子结构。
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科技术语翻译准确
科技翻译中,要准确翻译科技术语,避免误 解和误用。
英汉翻译中的词汇语义比较与翻译策略
静态对等
追求原文和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等。这种方法关 注字面上的对等,如词汇、句式和语序的对等,而不 太关注语境和文化背景。
04
英汉翻译实践与案例分析
英汉文学翻译实践
01
总结词
02
详细描述
文化传递、情感传达、语言艺术性
文学翻译要将原作的思想感情、风格 特色、语言艺术进行全面传递,使目 标语言的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汉翻译中,词汇语 义的差异往往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特色与差异。
文化意象的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具有特定文化意象的词汇,需要进行合理的转换,以保留原文的Hale Waihona Puke 化韵味。文化背景与翻译策略选择
地域文化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具有独特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词汇背后的地域文化特征, 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启示
01
02
03
英汉翻译教学应注重词汇语义差异的 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词汇 层面的不同之处。
翻译实践应注重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并强调语境在理解原文和选择翻译 策略中的重要性。
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 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词汇语义差异。
THANKS
英汉翻译中的词汇语义比较与翻译 策略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英汉翻译中词汇语义比较 •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策略 • 英汉翻译实践与案例分析 •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选择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但它们在词汇语义方面存在很大 的差异。
论翻译策略及其应用
对未来翻译策略研究的展望
要点一
翻译策略研究的趋势
未来的翻译策略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 科交叉和语料库研究,同时关注翻译 生态和译者主体性。
要点二
翻译策略研究的前沿 问题
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翻译策略的动态 性、评估标准、翻译技术与策略的融 合等方面。
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在翻译新闻报道时,应更注重信息的 准确性和时效性,采用直译和删减的策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采用意译 和增益的策略。
根据读者群体选择翻译策略
译者的目标读者不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例如,针对儿童读者,应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删减 和归纳的策略;针对专家学者,应采用专业术语和保留原文语言特色的策略。
02
直译与意译
直译及其适用范围
直译定义
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照原文的语法、词汇和结构进行翻译,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意义。
适用范围
直译通常适用于具有相同或相似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的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例如英语和法语、英语 和德语之间的翻译。
意译及其适用范围
意译定义
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为基础,根据原文 的意思和精神,重新组织语句结构,尽可能地传达原文 的意义和思想。
要点三
对未来翻译实践的意 义
未来的翻译实践将更加注重策略应用 与评估,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THANK YOU.
适用范围
意译通常适用于具有较大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两种语言之 间的翻译,例如中文和英文、阿拉伯文和英文之间的翻 译。
论翻译策略及其应用
要点三
语序的调整
在法律翻译中,有时需要将原文中的 语序进行调整,以符合目标语言的习 惯用法。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 法规则和习惯用法进行调整,以确保 翻译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06
结论
翻译策略研究的意义与实践价值
翻译策略研究的理论意义
对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翻译过程 和规律的理解,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翻译理 论体系。
长句子的处理
科技文献中,长句子是比较多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序,确保翻 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图表和数据的翻译
科技文献中往往包含着图表和数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了解图表和数据的含义,并准确 地翻译它们,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法律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应用
要点一
符合法律语境的用词
要点二
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意义
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
随着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翻译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的应用 等。
翻译策略的研究意义
研究翻译策略有助于深入了解翻译过程和规律,提高翻译实践水平和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02
翻译策略在语言层面的应用
直译与意译
直译
利用语言学、翻译学等规则进行翻译,但需 要人工干预和修正。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
利用语料库进行语言模型训练和翻译模型构建,提 高自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语言表示和翻译,提 高翻译的语义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能力。
语料库与翻译策略的应用
01
平行语料库
提供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应语 境和表达方式,帮助译者选择合 适的翻译策略。
利用术语管理系统规范专业领 域的翻译,确保术语的一致性 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动态与形式对等翻译策略的选择依据与原则
【摘要】译者在翻译时往往面临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困难抉择,本文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依据与原则,利用案例阐释了译者该如何考虑语言与文化差异等因素最终做出明智抉择。
【关键词】形式对等翻译动态对等选择
一、引言
意译与直译的对立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中心,学者们虽措词不同,实质上并无太大差别。
翻译的合理程度取决于原文与译文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对等,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等差异,即使在语言层面最接近原文的译文也可能造成无效沟通。
因而Nida提出评估翻译的新标准和动态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指译文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效果一致。
换言之,译者帮助读者跨越文化等障碍,使其能够如原文读者般理解、鉴赏及回应原文。
与动态对等相对的形式对等注重字面和语义上的忠实。
他们处于翻译策略天平的两端。
二、动态与形式对等的选择原则
翻译是个选择的过程,译者在动态与形式对等的天平两端与其之间的范围做抉择时,应遵守以下三原则。
1、若直译能有效传达信息,则无需采用动态对等。
由于后者需对原文做相应改变,过多使用可能造成译文面目全非,致使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均难以接受。
2、若直译可能引起原意扭曲,导致理解困难,译者有义务使用动态对等以传达原文所蕴含信息。
其使用主要基于以下两种原因:
(1)文化差异给译者和读者带来巨大挑战,历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差异引起词汇空缺。
(2)中英文语言差异大,属于不同语系,在语音、句法、语义等因素上有巨大差别,此时译者可使用动态对等搭起词汇与文化空缺的桥梁。
3、若文化扮演重要角色,应尽量采取直译。
一定程度上,动态对等牺牲文化的传输以换取译文的可读性与可理解性。
其应用时常意味着用目标语中的某个词或概念取而代之。
语言作为文化之载体,原文的调整必定导致文化流失。
三、实例论证
上诉原则通过以下三个例子进行论证。
以下该段文字出自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
例1原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
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例1译文:
Songster Smith of the stone cell,savoring swine,swore to sup on seven swine.Sometimes Smith,striding to the city,saw some swine.At seven,seven swine scampered to the city.Smith serendipitously saw the seven swine,so Smith sent shafts to slay the seven swine.Smith snatched the seven swine stiffs,and sped to his stone cell.Smith’s stone cell seeming slippery,Smith said to his servant to sweep the stone cell.The stone cell swept,Smith set to swallowing the seven swine.Straightaway Smith sensed,sadly,the seven swine stiffs were simply seven stone swine stiffs.Seek to solve such a story!
原文每部分以S音开头,由于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直译必然失去原来的音效,将一段顺口溜变成一段令人费解的文字,此时动态对等为最佳选择。
乍看之下,原文有多处被更改。
姓氏施被Smith代替,狮子译为Swine,十改为七等。
从语义角度,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此举是否恰当?此案例中,何种姓氏,何种动物,数量多少都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译文读者能否以原文读者回应原文的方式回应译文,或许惟有采取动态对等才能保留这段文字顺口溜的性质极其效果。
语言的重点有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其表达方式。
直译有时可导致译文不符语言习惯或不自然,例2用来说明此种情况的解决方式。
例2原文:
我们诚挚邀请您参观我司,您在中国期间产生费用将有我司承担。
敢问何时来中国?准备耽搁多久?乞告知,以便提前安排相关事宜。
您若不嫌粗茶淡饭,在此特邀您光临鄙人寒舍。
例2译文: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visit your company.Your expense in China will be covered by us.Please let us know when we might expect you and how long you could stay so that we can make the arrangement in advance.If you do not mind plain food,I’d like to have the honor to invite you to my house.
显然该译文使用动态对等,原文是一封典型的中文邀请函,信中有若干自谦用于,例如使用乞、寒舍、耽搁、鄙人等表达敬意之情。
自谦是抬举他人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对礼貌却有不同表达方式。
若采取直译,此封得体的邀请函可能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不被译文读者所欣赏。
译文中,乞淡化为请,寒舍仅译为家,耽搁译为住等。
从语义角度,译文与原文稍有所出入,但从功能角度,或者这已经是让收信人做出邀请人所希望的回应的最佳方式。
此类情况下,动态对等可弥补文化与语言的鸿沟。
例3来自圣经旧约民数记18章19节。
所示英文选自广泛使用的新国际版,中文译本1来自最佳译本和合本,它由英文版结合最为前卫的希伯来文译本翻译而来。
由于旧约最初由希伯来文翻译而来,因此无论英文版或中文版皆为译本。
中文译文2用于参照与比较。
例3英文译文1(新国际版):
Whatever is set aside from the holy offerings the Israelites present to the Lord I give to you and your sons and daughters as your regular share.It is an everlasting covenant of salt before the Lord for both you and your offspring.
例3中文译文1(和合本圣):
凡以色列人献给耶和华圣物中的举祭,我都赐给你和你的儿女,当作永得的分,这是给你和你的后裔,在耶和华面前作为永远的盐约(不废坏的意思)。
例3中文译文2(对比版):
凡以色列人献给耶和华圣物中的举祭,我都赐给你和你的儿女,当作永得的分,这是给你和你的后裔,在耶和华面前作为永远的盟约。
中文译文1与译文2仅一字之差,译文1为盐约,译文2为盟约。
译文1中的盐约一词与英文版的convent of salt较为对应,字面上都保留盐字。
在希伯来文中该词为,指永恒约定。
译文1为直译,用括号的形式做出注释,参照版本译文2使用动态对等,用一个中文中大家都较为熟悉的词汇盟约一词替换之。
使用动态对等的方式忽略盐字以增强其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此译法在此是否恰当?这取决于该词是否在该语境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鉴于盐字在希伯来文中丰富的象征意义,无论在新国际版或和合本中都被保留。
盐(希伯来文“”)在圣经中提到三十余次。
旧约时代,它因为稀缺而珍贵,象征了上帝与以色列民之间的关系,蕴含纯净、委身、顺服等属灵意义。
当祭司向上帝献祭时,会在祭物中加入盐,盐约意味着绝对忠诚于对方。
基于盐文化的重要性,它需要在译文中体现并被读者了解,因此动态对等在此并不适用。
译者往往面临着形式与动态对等的困难抉择,动态对等策略虽在特定情况下可解决语言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难题,但绝不可滥用,译者须持谨慎态度,做到有据可依。
本文提出了主要的选择原则,利用三个例子阐释了译者在面临两种策略的选择时如何考虑语言文化等因素做出明智抉择。
[1]Chan Sin-wai,David E.Pollard.An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M].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
[2]中英对照《圣经》(中文和合本,英文新国际版本)[M].南京:中国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7.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