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册7.1《为什么要证明》课件.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第1节 为什么要证明
例 4:观察下列关于自然数的等式: (1)32-4×12=5 ① (2)52-4×22=9 ② (3)72-4×32=13 ③ … 根据上述规律解决下列问题: (1)完成第四个等式:92-4×( )2=( );
(2)写出你猜想的第 n 个等式(用含 n 的式子表示),并验证其正确性.
解:(1)4,17 (2)第 n 个等式为(2n+1)2-4n2=4n+1.∵左边=4n2+4n+1-4n2=4n+1= 右边,∴第 n 个等式成立.
练习:下列问题你不能肯定的是( D )
A.一支铅笔和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的大小关系 B.三角形的内角和 C.八边形的外角和 D.三角形与矩形的面积关系
课程导入2:
代数式n2+ n+41的值是质数吗?取n=0,1,2,3,4, 5试一试,你能否 由此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2+ n+41的值都是质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在学习中,小明发现:当 n=1,2,3 时,n2-6n 的值都是负数,于是小明猜想:当 n 为 任意正整数时,n2-6n 的值都是负数,小明的猜想正确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解: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理由为:当 n=6 时,n2-6n=62-6×6=0;当 n> 6 时,n2-6n=n(n-6)>0.
练习:观察下列各式的计算过程: 5×5=0×1×100+25, 15×15=1×2×100+25, 25×25=2×3×100+25, 35×35=3×4×100+25, …
请猜测,第 n 个算式(n 为正整数)应表示为 100n(n-1)+25 .
证明的必要性
1.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
解:小明的猜想正确,理由:因为 n 为奇数,所以可设 n=2k+1(k 为自然数), 所以 n2﹣1=(2k+1)2﹣1=(2k+1+1)(2k+1﹣1)=(2k+2)×2k=4k(k+1), 因为 k 为自然数,所以 k,k+1 是相邻的自然数, 所以 k,k+1 中必有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所以 k(k+1)必定是 2 的倍数, 所以 4k(k+1)必定是 8 的倍数,故当 n 为任意正奇数时, n2﹣1 的值一定是 8 的倍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为什么要证明》精品课件PPT
知识
反思 升疑
同伴
思想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1 为什么要证明》课件
谢谢大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1 为什么要证明》课件
•
1、在困境中时刻把握好的机遇的才能 。我在 想,假 如这个 打算是 我往履 行那结 果必定 失败, 由于我 在作决 策以前 会把患 上失的 因素斟 酌患上 太多。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1 为什么要证明》课件
图3
图4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1 为什么要证明》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1 为什么要证明》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1 为什么要证明》课件
3 8
3
5
A
3
5
H
8 3
5
E
G
5
3
3 5
8
B
F
5
计算有助于我们发现本质
5
D
5
C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1 为什么要证明》课件
1920年, 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9+9” 1924年, 德国数学家拉代马哈证明了“7+7” 1932年, 英国数学家埃斯特曼证明了“6+6” 1938年, 苏联数学家布赫雪托布证明了“5+5” 1940年, 苏联数学家布赫雪托布证明了“4+4”
1938年,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所有偶数“1+1”成立 1956年, 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4” 1957年, 中国数学家王元又证明了“2+3” 1963年, 中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及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分别证明了“1+4”
第7章 平行线的证明
§7.1 为什么要证明
7.1为什么要证明-八年级上册初二数学(北师大版)
在上完“7.1为什么要证明”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证明的必要性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导入新课环节,虽然我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将这种思维迁移到数学学习中。因此,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是否可以加入更多数学历史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证明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他们对证明必要性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7.1为什么要证明”。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证明某件事情的情况?”比如,你需要向朋友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证明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证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数学建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证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学生阐述证明在数学学习中的核心地位,强调证明对于建立数学理论体系的关键作用。
-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反证法、归纳法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这些方法在实际证明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证明的必要性和基本证明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反证法和归纳法,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 为什么要证明
【题型二】数学中的推理验证
例2:在学习中,小明发现:当n=1,2,3时,n2-6n的值都是 负数.于是小明猜想:当n为任意正整数时,n2-6n的值都是负 数.小明的猜想正确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解:不正确.理由:当n=6时,n2-6n=0,所以当n为任意正 整数时,n2-6n的值不一定为负数,所以小明的猜想不正确.
生活中的图片
彭罗斯楼梯
莫比乌斯环
克莱因瓶
视频导入
大家看 到的这 些魔术 是真实 发生的 吗?
眼见不一定为实,遇见问题需要证明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2-163页. 2.观察课本162页的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①图7-1中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相等吗? 请你先观察, 再测量一下. 结论:a与b 的长度__相_等_____. ②图7-2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将它四个角的度数,四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 _四__个__角__都_是__9_0_°_,__四__条_边__都__是__1_.7__c_m______________. 图7-2中的四边形__是__(填“是”或“不是”)正方形.
例4:如图所示,把一根细长的绳子沿中间对折,再将对折后的绳子沿 中间对折,这样连续沿中间对折5次,用剪刀将5次对折后的绳子从中 间全部剪断,此时细绳被剪成____3_3___段.
【题型三】实际生活中的推理验证
例5:甲、乙、丙、丁四人的车的颜色分别是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的其 中一种,且互不相同.在问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 色的.”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 “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
1 为什么要证明
1. 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等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使学 生对由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产生怀疑,从而认识到证明 的必要性,发展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7.1 为什么要证明 课件(共20张PPT)
期中考试3
课题学习
成绩(分)
88
70
98
86
90
87
(1) 计算小华该学期的数学平时平均成绩;
解: (分).故小华该学期的数学平时平均成绩为85.5分.
(2) 如果该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根据平时平均成绩占 ,期中成绩占 ,期末成绩占 计算,请计算出小华该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
第一节 为什么要证明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1.体会通过观察、猜测、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感受证明的必要性;2.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
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了很多正确的结论。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
2.4cm
(2)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11
13
17
23
31
41
53
67
83
101
121
是
不是
∴对于所有自然数n, n2-n+11的值不一定是质数.
举出反例
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总是质数吗?
n
1
2
3
4
5
6
…
n2+3n+1
…
是否是质数
5
11
29
41
55
19
是
不是
∴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不一定是质数.
(2)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AB,AC的中点,连接DE.DE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请你先猜一猜,再设法检验你的猜想.你能肯定你的结论对所有的△ABC都成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备课资料7-1 为什么要证明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1为什么要证明典型例题题型一实验验证结论例1观察,再验证.(1)图1①中黑色的边是直的还是弯曲的?(2)图1②中两条线段a与b,哪一条更长?①②图1分析:先观察得出结论,再实验验证.解:对于(1)题,直接观察图1①可能得出结论:黑色的边是弯曲的.但实际上,黑色的边是直的.对于(2)题,直接观察图1②可能得出结论:线段b比线段a短.但实际上,这两条线段同样长.点拨: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或实验验证.例2在学习中,小明发现:当n=1,2,3时,n2-6n的值都是负数.于是小明猜想:当n 为任意正整数时,n2-6n的值都是负数.小明的猜想正确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分析:因为n2-6n=n(n-6),所以只要n≥6,该式子的值都表示非负数,所以猜想不正确.解:(方法1:利用反例证明)不正确.理由:例如当n=7时,n2-6n=7>0.(方法2)不正确.理由:n2-6n=n(n-6),当n≥6时,n2-6n≥0.特别提示:通过此题可说明一点: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能太片面,而要全面考虑问题.题型二推理的应用1.图形中的推理例3如图2所示,一根细长的绳子,沿中间对折,再沿对折后的中间对折,这样连续沿中间对折5次,用剪刀沿5次对折后的中间将绳子全部剪断,此时细绳被剪成段.图2点拨:从简单、特殊的情况入手,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探究内在的规律.2.数学式子中的推理例4观察下列关于自然数的等式:①1×7+2×9=52;②2×8+2×10=62;③3×9+2×11=72;…根据上述规律解决下列问题:(1)完成第4个等式;(2)写出你猜想的第n个等式(用含n的式子表示),并验证其正确性.解题关键: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的数字变化情况,找出每个式子与序号之间的关系.解:(1)根据题意得,第4个等式为4×10+2×12=82.(2)猜想的第n个等式为n(n+6)+2(n+8)=(n+4)2.验证:左边=n(n+6)+2(n+8)=n2+6n+2n+16=n2+8n+42=(n+4)2=右边,所以n(n+6)+2(n+8)=(n+4)2.3.假设论证例5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的.”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解析:∵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如果丁说的是实话,假设乙的车是红色的,∴乙说的是实话,∴丙的车也是红色的,和只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矛盾.假设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的是实话,而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乙说的是实话,∴有两人说的是实话,与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实话矛盾,∴只有甲的车是红色的.∴甲说的是实话,丙说的不是实话.∵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乙和丙的车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银色的.∵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且甲说的是实话,∴丙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综上,甲的车是红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答案:C4.推理论证例6某球赛小组比赛规则:四个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两队赛一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某小组比赛结束后,甲、乙、丙、丁四队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四名,各队的总得分恰好是四个连续奇数,则与乙打平的球队是()A.甲B.甲与丁C.丙D.丙与丁解析:∵甲、乙、丙、丁四队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四名,各队的总得分恰好是四个连续奇数,∴甲得分为7分,2胜1平,乙得分为5分,1胜2平,丙得分为3分,1胜0平,丁得分为1分,0胜1平.∵甲、乙都没有输球,∴甲一定与乙平.∵丙得3分,1胜0平,乙得5分,1胜2平,∴与乙打平的球队是甲与丁.答案:B拓展资源哥德巴赫猜想两百多年前,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哥德巴赫曾研究过“将一个数表示成几个素数的和”的问题,他取了很多数做试验,想把它们分解成几个素数的和,结果得到一个断语:“总可将任何一个数分解成不超过三个素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不能证明这个问题,甚至连如何证明的方法也没有,于是他写信给另一名彼得堡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欧拉,他在1742年6月7日的信中写道:“我想冒险发表下列假定‘大于5的任何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说:“我认为‘每一个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这两个数学家的通信内容传播出来之后,人们就称这个猜想为哥德巴赫猜想或者哥德巴赫-欧拉猜想.完整地说,哥德巴赫猜想是:大于1的任何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后来,人们把它归纳为:命题A:每一个大于或者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的和;命题B:每一个大于或者等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的和.人们在研究命题A的过程中,开始引进了“殆素数”的概念.所谓“殆素数”就是素数因子(包括相同的和不同的)的个数不超过某一固定常数的自然数.我们知道,除1以外,任何一个正整数,一定能表示成若干素数的乘积,其中每一个素数,都叫做这个正整数的素因子.相同的素因子要重复计算,它有多少素因子是一个确定的数.例如,从25~30这六个数中,25=5×5有2个素因子,26=2×13有2个素因子,27=3×3×3有3个素因子,28=2×2×7有3个素因子,29是素数有1个素因子,30=2×3×5有3个素因子.于是可说25,26,29是素因子不超过2的殆素数,27,28,30是素因子不超过3的殆素数.用殆素数的新概念,可以提出命题D来接近命题A.命题D: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素因子的个数不超过m与n的两个殆素数之和.这个命题简化为“m+n”.这样,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证明的方向就更明朗化了:如果能证明,凡是比某一个正整数大的任何偶数,都能表示成一个素数加上两个素数相乘,或者表示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素数,就算证明了“1+2”.当然如果能证明“1+1”就基本上证明了命题A,也就基本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了.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9+9”.1924年,德国数学家拉代马哈证明了“7+7”.1932年,英国数学家埃斯特曼证明了“6+6”.1938年,苏联数学家布赫雪托布证明了“5+5”.1938年,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全体偶数都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即几乎所有偶数“1+1”成立.1940年,苏联数学家布赫雪托布证明了“4+4”.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c”,其中c是一个很大的自然数.1956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4”,稍后证明了“3+3”和“2+3”.1956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7年,中国数学家王元又证明了“2+3”.1962年,中国年轻数学家潘承桐证明了“1+5”,这是证明了相加的两个数中,有一个肯定是素数的成果,而另一个殆素数的因子小到不超过5.1962年,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也证明了”1+5”.1963年,中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桐及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分别证明了“1+4”.1965年,维诺格拉多夫、布赫雪托布证明了“1+3”.1965年,意大利数学家朋比尼也证明了“1+3”.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宣布证明了“1+2”.。
八上数学(北师大)课件-为什么要证明
8.如图,甲、乙两只小虫从 A 点同时出发,甲虫沿着大的半圆爬行,乙虫 沿着内部的三个半圆爬行,如果两虫爬行的速度相同,则先到达 B 点的虫 子是( B )
A.甲 C.乙
B.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9.(扬州中考)在一列数:a1,a2,a3,…an 中,a1=3,a2=7,从第三个数
开始,每一个数都等于它前两个数之积的个位数字,则这一列数中第 2017
13.我们知道:12=1,22=4,32=9,42=16,…若一个数是整数的平方,则称 这个数是完全平方数,任何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数只能是 0,1,4,5,6,9 中的一 个,即个位数是 2,3,7,8 的整数肯定不是完全平方数.请问:不论 a、b 为怎 样的整数,15a-35b+3 都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吗?说明理由. 解:不是.因为 a、b 均为整数,所以 15a-35b=5(3a-7b)必是 5 的倍数, 末位数字只能是 0 或 5,因此 5(3a-7b)+3 的末位数字只能是 3 或 8,故 15a -35b+3 不可能是完全平方数.
知识点一:证明的必要性
1.下列关于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只需观察得出
B.只需依靠经验获得
C.通过亲自实验得出
D.必须进行有根据的推理
2.下列结论你能肯定的是( D )
A.今天阴天,明天必然下雨
B.两张照片看起来特别像,则肯定所照的是同一个人
C.乐乐在演讲比赛中一定能得到一等奖
个数是( B ) A.1
B.3
C.7
D.9
10.(日照中考)观察下面“品”字形中各数之间的规律,根据观察到的规律 得出 a 的值为( B )
A.23 C.77
B.75 D.139
7.1 为什么要证明-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课件(共15张PPT)
A.若a=10 cm,b=10 cm,则a=b A.甲
B.乙
C.丙
D.丁
解:(2n+1)2-25=4n2+4n+1-25=4n2+4n-
C.300人一定没有两人生日相同 9.警方抓获一个由甲、乙、丙、丁四人组成的盗窃团伙,其中有一人是主谋,经过审讯,A,B,C三名警察各自得出结论.A:主谋
只有可能是甲或乙;
5.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 A.若a>b,b>c,则a>c B.若a⊥b,a⊥c,则b⊥c C.因为∠AOB=∠BOC,所以两角是对顶角 D.因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所以它们全等
知识点二 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
12.设n为整数,试说明:(2n+1)2-25能被4整除.
B.观察得到了五边形有五个内角 A.若甲对,则乙对
A.甲
B.乙
B.若乙对,则甲对
C.丙
D.丁
A.若a>b,b>c,则a>c
C.物理老师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引力波” 12.设n为整数,试说明:(2n+1)2-25能被4整除.
6.某班有20位同学参加围棋、象棋比赛,甲说: “只参加一项的人数大于14人.”乙说:“两 项都参加的人数小于5人.”对于甲、乙两人的 说法,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若甲对,则乙对 B.若乙对,则甲对 C.若乙错,则甲错 D.若甲错,则乙对
解析:若甲对,即只参加一项的人数大于14 人,假设只参加一项的人数是15人,则两项 都参加的人数为5人,故乙错.若乙对,即 两项都参加的人数小于5人,则两项都参加 的人数至多为4人,此时只参加一项的人数 至少为16人,故甲对.故选B.
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7.1为什么要证明(共24张PPT)
的中间将绳子全部剪断,此时细绳被剪成
段.
答案 33 解析 根据题意列表如下:
故当对折5次时,剪断后的段数为25+1=33.
1 为什么要证明
填空题 (2018河北保定长城中学月考,19,★★☆)(1)观察下列图形与等式的关 系(如图7-1-2),并填空:
图7-1-2
1 为什么要证明
(2)观察图7-1-3,根据(1)中的结论,计算图中黑球的个数,用含有n的代数
按照前面的规律,则(a+b)5=
图7-1-4 .
答案 1a5+5a4b+10a3b2+10a2b3+5ab4+1b5
解析 观察图形,可知(a+b)5=1a5+5a4b+10a3b2+10a2b3+5ab4+1b5.
1 为什么要证明
2.某参观团依据下列约束条件,从A、B、C、D、E五个地方中选定参 观地点: ①A、B两地都去或都不去; ②D、E两地至少去一处; ③B、C两地只去一处; ④C、D两地都去或都不去; ⑤如果去E地,那么A、D两地也必须去. 依据上述条件,你认为该参观团能去哪些地方参观?
n
n
证明: n 1×(n+1)= n2 2n 1 = (n 1) (n2 n) = n 1+n+1.
n
n
n
n
1 为什么要证明
如图所示,两个图中间的圆分别是圆A和圆B.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圆A 大于圆B,他的判断正确吗?若不正确,试说明理由.
解析 小明的判断不正确.借助圆规或刻度尺可知两圆的半径或直径相 等,故两圆一样大,小明的判断不正确.
1 为什么要证明
题型 通过观察与推理论证解决规律性问题 例 观察各式规律: 12+(1×2)2+22=(1×2+1)2; 22+(2×3)2+32=(2×3+1)2; 32+(3×4)2+42=(3×4+1)2; …… 写出第2 018行的式子,第n行的式子,并验证你的结论.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 为什么要证明
都是质数
当n=5时,
22n 1
= 4294967297=641×6700417
合数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是AB,AC的中
点,连接DE.DE与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请先猜一猜再设法验三角形都成立吗?
A
A
A
D
E
D
E
D
EB
C
B
CB
n2-n+11
11 11 13 17 23 41 53 67 83 101121
是否为质数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否
对于所有自然数n,代数式 n2-n+11的值都是质数吗?
费马 欧拉
当n=0,1,2,3,4时,
22n 1 = 3,5,17,257,65537
对于所有自
然数n,22n 1
为什么要证明
教师:张晶晶 单位:达川中学
这几条边是直的还是弯的?
中间的两个圆一样大吗?
中间的是正方形吗?
a
a bc
b d
线段a与线段b哪个 谁与线段d在
比较长?
一条直线上?
a
b
a=b
a bc
d
b和d在一条直线上
当n=0,1,2,3,4,5,时代数式n2-n+11的值是质数吗?
合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数
C
结论: DE=1/2BC DE//BC
知识扩展: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且平行于第三边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米的铁丝将 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 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